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1页
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2页
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3页
试论《庄子》里的“道”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庄子》里的“道”——读《庄子》内容摘要:“道是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子“道”是一种观,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是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子之“道”是高远广大无穷的一种境界包蕴天地的一种大聪明。关键词庄子道庄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强调个性自由、顺应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贤。在庄子思想“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贯穿于整部《庄子子用“道”的概念解释自然、解释天人关系。本文作为《庄子》一书的读书报告,打算就庄子“道”的概念本身和庄子的自然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作一些探讨一、庄子“道”的概念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宙整体就是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说大道情有信,为无形传而不可受,得而不可见本自根,未天地,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在极之上而不为,在极之下而不为,先天地生而不为,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就是说“道实存在的,以用心感受,但它无形,可见,不可,也法用语言表述生,”生出天地;和鬼也是“道”生出来的。在《天地》篇庄进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载万物者也洋乎大哉!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道包容万物瀚广大道是渊深幽隐,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庄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论什么是“道清问无“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以贱,以聚合,以离散,就这么一点。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描述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在《庄子》一书,“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是万物兴衰的主宰无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种实体。这一点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因“道”如果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一实体,么它必然可见、可闻、可触、可传么它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成为有限的东西庄子正是以这种磅礴大气,造出一种超人的境界,用宇心胸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二、自然之道比庄子略早和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解释自然是庄子的描述和解释是最生动、最明智、最顺乎自然之性的。《庄子•天运》第一段文字用个句对天地日月及其万物的生成运转提出种种疑问:天其运乎其处乎?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孰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西一东,在上彷徨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问何故?这些问题很大很抽象,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凡人忧食智者忧天庄子不但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些问题初有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得以生,之德;形者有分且然无间之命;流动而生物成生理,之形;体保神各有仪则,之性多年后的今天,们也还不得不佩服庄子超凡的智慧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今天科学家的解释有一些相近之处夫昭昭生于冥冥伦生于无形,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物不得不昌其道也段话的意思是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有形的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中生出来,形质从精气中生出来的,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至于天高地,月运行,物昌盛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庄子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点。他: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其纪之生,气聚也;聚则为生,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游子认为弥漫于宇宙,以虚无的方式存在“气也者,而待物者也人间世》)气又分阴阳,阴阳对的两种气相互作用地的原始状态就发生变化,物就产生出来阳错行,天地大,是乎有雷有霆中有火,焚大槐说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是雷电交加,槐树被雷电烧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有孔子问道老聃的寓言庄子借老聃的口说“阴寒冷阳炎热,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万物及其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阴阳的形象如何。《则阳》庄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调两个寓言人物的对话阴

阳相生之理:知问大公调说:四方之内,合之中物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大公调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消相长,时循环生相杀……雌雄交合,以万仪不绝就是庄子气聚物生生于虚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节中问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获得并拥有吗?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怎么可能拥有道呢?舜不解地“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是谁的呢?丞:“你的身体不是天地委付给你的形体命也不是你的,那是天地之阴阳之气交在你身上孙也不是你所拥有的,那是受天地委托延续人世的又表现出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自然的产物,的形和神都是天地赋予的基于这种认识,子提出人的思想行为应顺应自然,这就和人定胜天的观念相对立了。从以上论述可见庄子的自然之道:宇的起始是混一,生于无,实于,气万物的基,宇万物自生自存,物运行自有成理。这和现代科学探测、考证、推测得出的宇宙知识相比确有接近之。三、为政之道庄子在《应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而乃今知之乎虞氏不及泰氏有氏犹藏仁以要人,得人矣,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卧徐徐觉于于,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知情信德甚真,未始入于非人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知道了吗?有虞氏这个帝王不如泰氏这个帝王。有虞氏还标榜仁义拉拢人心,样做虽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还没有超脱外物的牵累氏睡觉安适舒缓醒着的时候逍遥自得,人把自己称为马称为牛的智慧见识让人可信,他的德性修养让人觉得真实,从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形,胸舒泰,朴纯真没权谋智巧不假借仁义去笼络人心着,子往下编故事说: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舆接舆听说肩吾向日中始学习了帝王之术是问:“日中始对你讲了些什么?肩吾说日中始对我说,治百姓的人,要凭自己的好恶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听从的接舆听了后说“这完全是自我欺骗的性这种方法来治理天下,就要在大海中凿出一条河,让蚊子负起一座大山。真正的圣治是治理百姓的心,不是约束他们的行动。应该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去行动,他们干自己能干的事和想干的事。庄子苦口婆心地告诫帝王们无为名尸,无为谋府,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游无朕,其所受乎天,无见得,虚而已人用心若镜将不迎,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弃求名的心思放弃智谋的策,放弃专断的行,放弃智巧的作,去心体会无穷的大,游心于寂静的境,感受自然的本性,矜持不夸耀,心境空明人的用心有如镜子来物去从不迎送,实反映无所隐藏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损伤。庄子心目中的圣治是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言自为而天下化,挠顾指,方之民莫不俱至之谓圣治天地》)庄子的理想国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使能。上如标枝如野鹿,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而不知以为忠,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无迹,而无传《马蹄》篇中,子又反复描绘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民行为稳重,拙朴无心,中没有路径通道水没有船只桥,万物众生,比而居,禽兽众多,草木滋长。禽可以牵着游玩,鸟的窠巢也可以攀援上去窥望…至德之世,和鸟兽同居,万物并聚,何从区分君与小人呢家都不用智巧,本就不至于离失大家都不贪欲,以都纯真朴实,以就保住了人的本性。是圣人出来后急急地去求仁义求乐下才混乱了。庄子用伯乐治马的故事猛烈尖锐地抨击政治权力对社会造成的灾:伯乐说我善治马是用烙铁烧它,它的蹄,它的毛笼头使绊脚把它拴起来,在马厩里,样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这还不算,伯乐又让马饿着渴,还对它野蛮训,迫使其奔,前有紧勒笼头的祸,后边有凌厉皮鞭相威,马又被折磨死了大半……。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苛政扰民害民的实质。四、为人之道得,此他们登高不怕,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他有了道,因此他是真人。真人,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之后不忧愁,吃饭感觉不到滋味,他呼吸,深之又深人用喉咙呼吸真的气能贯穿到脚后根为他虚静内敛,气贯脉,呼吸自深。真人,喜欢活着,害怕死掉悄悄来到人世悄悄离开人世。他忘不掉生命的原始,也不探求生命之所终。真人,内心未一,止娴静,其额头宽广,发怒就象秋天的风雨,他喜悦就象春天的阳光,的喜怒哀乐就如四时季节的推移不是自然而然的

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往往不是天生成就庄子称呼他心目中人格修养达到理想境界的人为人、神人、真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至人、神人、真人、圣人。称谓不代表了他理想人格的形象。《庄子•逍遥游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约若处子;不食五谷,风饮露;乘云气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恐怕是最早、最形象最美好的对神人的描绘,来道家对天仙地仙的描写,间对神仙的描绘几乎莫不如此庄子认为:“至人无己,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人、神人、圣人都是人格修养最高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功利、名声的概念和意识。在《大宗师》篇子写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真人在小面前不横暴,成功面前不张狂,了错事不后悔,做了好事不自的是在世外高人的指点下修练成的。在《大宗师》第九章中,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名编了个寓,颜回在孔子的指点下修道,断进步,后达到了“坐忘”的最高境界。颜回经过修,兴地向孔子说:我进步,经忘了礼乐。孔子说还不行。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颜回又高兴地对孔子说:又进步了,经忘记仁义了孔子说不错,过还不行。再过了一段时间,回经过了极为严格的修练之后找到孔子: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做到了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弃了自身的肉体,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意识大道相通相融为一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听后惊叹不,感叹到:和物一体就没有偏,参万物的变化就不会偏,你果真是贤人我意追随在你的后边。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灾难不,根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互争,作太,都觉得自了不,把自身看得很大、很重不到或者不承认人本身只不过是天地自然所包含的万物中的一,不愿承认单个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不过是苍海一粟那样渺小不起眼。可人们对自身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却浑然不,争相违抗自然之道,是闹出很多烦恼与不幸解救人世的不幸本在于启发人消除种种心机杂念之合乎自然之性,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认为,间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于人的以我为中心于人的种种偏执和陈见要进入忘我境界,些矛盾就会自然化解。庄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已;而为知者,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以保身,可以全生,以养亲,以尽年养生主》)子一方面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知识的无,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弄得人非常疲困,庄子并没有叫人毫无作为。庄子的观点是要人“缘督以为经庄曾说过,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水只能芥舟;之积也不厚负大翼也无力说过只到郊野,三餐干粮就足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果走百里路就必须准备一宿的粮食。如果要到千里之,必须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盘缠。庄子还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社会的极端复杂如牛的筋骨盘,时用庖丁的娴熟表明牛可顺解,世可以认知并处理遂顺。庄子反对的是对任何事物过分的人为因素分地汲汲以求。庄子是不愿看到过分地人为损伤物,害人的身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宇宙的动是长流不息的,物也在无声无息地变化,是万物中的一类,然也无可逃避地要参与变化顺应天理自然的这种变化,生即生长即长,该老即老死即死是最快乐的。基于这种认识子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而不意外在形体是标致还是残缺。在《德充符》篇中,子着意描绘了一批形残而德全的德人,这些形残之人的断足,有无趾,的跛脚,有的脚伛背缺嘴,有的脖子上生大瘤。由于他们都有过人的德,此形体上的残缺倒被人遗忘或忽略,成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世俗之见完全不同。结语总之,子“道,无无迹千变万化而没有常规它失天地生,造化万物之源,万物自然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