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1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2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3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4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4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完成1~2题。*、稳叶 桂押鞫叶 干①©③④.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答案:D解析:读图,枫叶属于温带落叶林,杉树属于针叶林,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林,草位于高山草地,海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选D。.该山地可能位于( )A.天山山脉B.祁连山脉C.长白山脉D.台湾山脉答案:D解析:该山地山麓地带植被是亚热带常绿林,树种是樟树,可能位于台湾山脉,D正确。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长白山脉的山麓地带植被是温带植被,A、B、C错。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I、II、III、W为该地区主要的植被自然带,图中左上方给出了M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据图回答3~5题。.上图中i、n、ni、w所对应的植被自然带分别为()A.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b.森林草原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c.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i、n、ni、w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北向南,随着降水越来越多,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导致该地区i-w植被自然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变的主导因素为( )A.地形B.太阳辐射C.夏季风D.地表径流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i、n、ni、w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北向南,随着降水越来越多,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导致自然带递变的主要因素是受夏季风的影响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地区降水的差异,从而引起自然带的变化,故选C。

.导致同一个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水分B.太阳辐射C.热量D.坡度答案:A解析:同一自然带在东西坡出现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西坡同海拔地区多,而东西坡同海拔在太阳辐射及热量上没有差异,坡度对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基本没有影响。黄岗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该山的南麓属于福建省,北麓属于江西省,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其最高峰海拔为2160.8m。黄岗山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景观保存较为完整、较原始的地区,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下图为黄岗山植被垂直自然带谱图。读图,完成6~7题。山顶单甸陶叶林(Hhi:/U岫草匐£\jm.-IFhj.-2..hj.irY-T-r!1ITI1iI.J.1.1.1-InIIIIaKIId山顶单甸陶叶林(Hhi:/U岫草匐£\jm.-IFhj.-2..hj.irY-T-r!1ITI1iI.J.1.1.1-InIIIIaKIId阻下M「直笆JMnwK五汽蜜443Hi^u-,他就境;| ''.'..IIr:.U।中

图6.LUWT回Tooiaoa对।A.影响竹林垂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B.该地全年光照资源丰富,年温差大C.该地水平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D.甲坡为阴坡,乙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答案:C解析:图中竹林垂直差异,随着海拔升高,表现为热性竹林、暖性竹林、温性竹林,主导因素是热量;该地位于亚热带,年温差小,该地水平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甲坡为阴坡,乙坡同种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为阳坡,夏季风的迎风坡。.黄岗山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的垂直差异大B.无人类活动干扰C.位于自然保护区内 D.地质构造复杂答案:A解析:黄岗山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垂直差异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多种生物生存。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4900m附近,贴伏于地面,喜光性强,枝叶形成致密的点状结构,常与生长所在地典型植被伴生。具有抗旱、抗寒和抗大风的优点。该区域年平均气温为-0.4℃,年降水量500mm左右,夏季开花季节最适宜光合作用的叶片温度为15℃~18℃,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降水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枯萎,甚至死亡。据此完成8~10题。.伴随垫状点地梅分布的典型植被是( )A.高山草甸B.高寒荒漠C.高山针叶林D.高山针阔叶混交林答案:A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4900m附近,喜光性强,具有抗旱、抗寒和抗大风的优点。因此与之相伴而生的植被,应该也适应海拔4900m附近的地理环境,首先这里水分条件较好,不可能为高寒荒漠带,B错误;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风力较大,不可能发育森林带,C、D错误;高山草甸带,耐寒,耐大风,比较适合该地理环境,A正确。.垫状点地梅生长季节具有抗旱、抗寒和抗大风优点的原因是( )①积雪融化,融水渗入垫状植物内,补充水分②垫状结构致密,寒气难进入,影响极小③大风时,枝叶背面难受影响,仍较暖和④结构致密,贴地面分布,大风难以摧毁⑤积雪覆盖,积雪保温作用强,枝叶温度高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生物的特征要与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相一致,由材料分析可知,该植物贴伏于地面,枝叶形成致密的点状结构,因此在该地大风时,枝叶由于紧贴地面,背面难受影响,仍较暖和,而且由于结构致密,贴地面分布,大风难以摧毁,因此具有抗风的作用;积雪融化时,融水渗入垫状植物内,可以补充水分,具有抗旱的作用;垫状结构致密,寒气难进入,影响极小,枝叶具有抗寒的作用。结合以上分析,①②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调查发现,与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区相比,山坡相对平坦的4500〜4750m处分布很少,其原因可能是()A.大气温度较低B.大气降水较多C.地面光照较差D.地面风力较小答案:C解析: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海拔4900m附近,该山坡4500〜4750m处海拔相对低,大气温度相对较高,A错误;“降水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枯萎,甚至死亡”,说明垫状植物对水的要求较高,而海拔4500~4750m垫状植物分布比4900m处少,所以它的降水应该比较少,B错误;“喜光性强”,4500~4750m处垫状点地梅分布较少,说明该地有可能光照差,C正确;垫状点地梅具有抗大风的优点,因此风力较小不是影响该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D错误。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不同坡向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完成11~12题。高山出优植拽带高山出优植拽带AM而(1m按亚高曲曲闻帝-™嘴’叠2600.该山地可能位于( )A.横断山区B.太行山C.喜马拉雅山D.天山山脉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我国该山地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的基带为暖温带荒漠带,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D符合要求。横断山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A错误;太行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且海拔达不到4250m,B错误;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基带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C错误。.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A.a坡、b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主要是山麓气候所致B.生态群落丰富程度①带小于②带C.③带可能是草甸草原带D.b坡④带下限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地处阴坡答案:B解析:因为该山地为天山,a坡、b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主要是降水量不同所致,A错误;读图判断出①带属于草甸草原,②带为山地草原,生态群落丰富程度②带大于①带,故B正确;③带为迎风坡,可能是冷杉林带,C错误;b坡④带下限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D错误。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南昌地区行道树以樟树为主。右图是摄影爱好者在南昌市东西向道路上朝正东方向拍摄到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14题。13.景观树要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季节性D.周期性答案:A解析:景观树要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A正确。14.2018年2月3日,南昌遭遇今年首次雨雪冰冻灾害,行道树中樟树受损明显,原因是樟树( )A.树干高大B.根系薄弱C.枝叶茂盛D.冬季落叶答案:C解析:南昌遭遇雨雪冰冻灾害,行道树中樟树受损明显,原因是樟树枝叶茂盛,叶片水分含量大,受冻害面积大,C正确。读某区域图,近年来图中甲湿地水域变化较小,乙湖水位不断下降。完成15~16题。--,•国界—■省界.甲湿地水域变化小的主要原因是( )A.河道弯曲,水流平缓B.降水多,季节变化小C.气温年较差小,蒸发稳定D.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答案:D解析:河道弯曲,水流平缓与湿地水域面积变化没有关系。读图,甲湿地地处大兴安岭西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甲处有河流汇集,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功能强,故湿地水域面积变化小。.乙湖泊水位下降会( )A.导致海平面上升B.加剧湖区草场沙化口使入湖径流大幅减少D.使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主要由全球变暖导致,乙湖泊水位下降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乙湖泊水位下降导致湖区周围水分条件变差,加剧湖区草场沙化。入湖径流大幅减少会导致乙湖泊水位下降,逻辑关系错误。乙湖泊发源于蒙古,来水量小,湖泊的调蓄洪水能力不明显。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7~18题。.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降低风速④沉积泥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17.A18.C解析:17.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19~20题。干5指数干5指数■6.xn.n㈤5一。40EZ34.0-5.0RS."I由口i.2-2.0.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答案:C解析:图示南部地区干燥度最小,说明水分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A.森林一森林草原一草原一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一森林一草原一荒漠草原C.草原一荒漠草原一森林一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一草原一森林草原一森林答案:A解析: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燥度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呈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喀纳斯湖位于阿尔泰山脉西南侧,湖面海拔1374米,湖口由粗细不同的冰碛石块、沙与黏土等物质堵塞水道,形成湖泊。湖泊两侧崖岩林立,森林草地交织分布。下图为“喀纳斯湖区域卫星图”。据此完成21~22题。.湖泊四周的森林主要属于( )A.常绿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C.针阔混交林D.常绿硬叶林答案:C解析:喀纳斯湖所在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因此排除A、B、D,故C正确。.该地区存在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层深厚肥沃B.地形闭塞,交通不便C.山谷海拔低,热量充足 D.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答案:D解析:喀纳斯湖所在的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气候干旱,因此水分条件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受喀纳斯湖的调节,湖区周围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利于树木的生长。故D正确。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23~24题。.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答案:23.B24.A解析:23.由题中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24.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有学者据我国古代《管子•地员篇》里的描述,按照现代华北地区的海拔高度,顺次绘制出树木分布图。读下图完成25~26题。3米2000米I5M米I期眯-500米(管子,地员篇》山地植被小意图.枢榆植被类型为()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答案:B解析:材料指出是“按照现代华北地区的海拔高度”,枢榆位于海拔500米以下,为基带,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主要是由于( )A.光照的差异B.降水的差异C.热量的差异D.土壤的差异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知,从山麓到山顶都是森林植被,说明不是因为降水因素引起的;光照对植被种类影响不大,影响树种最主要的因素是热量,不同温度带下树种不同;土壤影响树木生长速度,对树种影响不大。植被生长季是指植被一年内开始返青(生长季始期)到落叶(生长季末期)之间的时段。下图示意我国华北地区某东西走向山脉各时段(从1月1日开始的天数)植被进入生长季始期和生长季末期的面积比例。据此完成27~28题。27.该山地植被出现多个不同时段的生长季始期,主要是因为该山( )A.跨纬度大B.跨经度大C.地势起伏较大D.水热充足答案:C解析:图示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东西走向山脉各时段(从1月1日开始的天数)植被进入生长季始期和生长季末期的面积比例,纬度跨度不大,A项错。经度差别主要体现在降水方面,而降水对于植被的返青与落叶关系不大,主要是温度导致的,B项错。由于地势起伏大,海拔高低不同,热量条件不同,所以生长季始期不同,C项正确。水热充足会导致植被的生长季较长,不会有多个生长季始期,D项错。.甲时段进入生长季始期的植被,可能分布在( )儿海拔较高的阳坡B/海拔较高的阴坡C/海拔较低的阳坡D/海拔较低的阴坡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甲时段进入生长季始期的植被为最晚的部分,是该地温度较低所致,应为阴坡且海拔较高。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29~30题。2400海敏E4gL3<K)llfr-530山地针叶林2利半荒漠I2400海敏E4gL3<K)llfr-530山地针叶林2利半荒漠I处230昨平均降水爆(mtn)c40Q水雪拣原-―硒藤山地灌丛.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答案:29.B30.B解析:29.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占28%,下渗到地下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根据图示,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3400m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30.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属于山地草原带,故B项正确。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0°34'E)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大沙丘以每年约5m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31~32题。.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盛行西风将岸边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C.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D.沿岸有寒流经过,具有降温减湿作用32.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现象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答案:31.A32.C解析:31.琵拉大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根据沙丘移动方向,可知盛行西风将岸边的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A项正确;山地阻挡海洋水汽,在迎风坡会形成较多降水,不会形成沙丘,B项错;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不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C项错;该地沿岸有暖流经过,D项错。32.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特殊情况,不属于地带性分异,A、B、D三项错。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C项正确。几千年来,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的淤泥使尼罗河谷地变成了沙漠中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走廊”。为防止洪涝,埃及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了阿斯旺大坝。完成33~34题。33.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图示地区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会扩大该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B.对上游地区的洪水有调蓄作用C.导致河口三角洲渔业资源增加D.增加尼罗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答案:A解析: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会使得沿河地区的灌溉水源区域稳定,从而可能会扩大该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大坝对其下游地区的洪水有调蓄作用;破坏河流的自然泛滥等生态规律,可能会导致河口三角洲渔业资源减少,使尼罗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受损。.埃及境内尼罗河沿岸成为沙漠中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走廊”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答案:D解析:埃及境内尼罗河沿岸成为沙漠中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走廊”是因为尼罗河的恩泽,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弯曲如新月,碧绿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读下图,回答35~36题。IIMl状书忡—现颂壶--古河道****时令河国阕・居岩山地叵三|「i大沙山.月牙泉这一沙漠奇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按地带性规律应属于荒漠带。由图示信息可知,月牙泉是古河道的一部分,后来河道迁移,这段古河道由于地势低洼,又有充足的地下水补给,积水成月牙泉,千年不干。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规律。.造成上述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B.地形C.水源D.洋流答案: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即因局部水分条件的差异产生。二、综合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昂盖淖尔,汉语名为“黄旗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是内蒙古高原中南部一内陆封闭湖泊,其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流域面积约4500平方千米。该湖泊处于东亚季风影响边缘区,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生态环境脆弱,为强碱性半咸水湖,湖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霸王河、泉玉林河和磨子山河等。材料二昂盖淖尔流域示意图。盟中驻地旗具此地流域用的品淖尔T:盟中驻地旗具此地流域用的品淖尔T:幽楠材料三昂盖淖尔系第三纪地壳断裂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四周环绕低山、丘陵、台地,湖畔曾是平阔的草原,水草丰美,是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的乐土。历史上,昂盖淖尔所产的鲫鱼享有“官村鲫鱼”(官村即土贵乌拉的旧称)之盛名。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昂盖淖尔湖区的不断萎缩,盐碱度逐年增高,鱼类濒临绝迹,2006年昂盖淖尔干涸,成为季节性湖泊。(1)描述昂盖淖尔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简述目前该湖泊的水文特征。(2)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昂盖淖尔盐碱度逐年增高的原因。答案:(1)原因:位于第三纪地壳断裂(板块)运动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陷盆地;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注入盆地,湖盆积水形成湖泊。水文特征:水量小,季节变化大,主要补给来源为河流水、大气降水,夏季水源补给较多,冬季基本无水源补给,导致湖泊季节性干涸;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且持续时间较长。(2)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湖水大量蒸发,湖区萎缩;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需水量大,导致注入昂盖淖尔的河水减少;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产生大量含盐碱的废水,并直接排入湖中。解析:(1)根据材料三,昂盖淖尔系第三纪地壳断裂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位于第三纪地壳断裂运动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陷盆地。该湖泊处于东亚季风影响边缘区,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湖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霸王河、泉玉林河和磨子山河等。说明是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注入盆地,湖盆积水形成的湖泊。该湖泊处于东亚季风影响边缘区,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湖泊水文特征是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湖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霸王河、泉玉林河和磨子山河等,说明主要补给来源为河流水、大气降水,夏季水源补给较多,冬季基本无水源补给,导致湖泊季节性干涸,水位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较低,河流含沙量较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