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吉林省实验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18届吉林省实验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18届吉林省实验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18届吉林省实验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18届吉林省实验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实验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答案】A【解析】材料“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反映了明朝诸王有权举兵,这给以后诸王对抗中央提供了根据,故A正确;明朝诸王有权举兵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加强,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诸王拱卫天子,不是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故D错误。故选A。2.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答案】D【解析】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B.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答案】B【解析】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不属于对封建思想统治危及的作用,属于传统文字考研,受到清朝时期实行思想限制影响,说明清朝时期社会危机日趋严峻,B正确;清朝是严厉思想控制,A错误;西学广泛传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4.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极刑之后,拒绝了在朋友帮助下可以获得免刑的机会。他宁愿承受法律惩罚,也不不愿做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并认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苏格拉底注重道德实践B.民主制度存在局限C.司法裁决失去了民心D.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答案】A【解析】“宁愿承受法律惩罚,也不不愿做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反映了遵守法律是苏格拉底的道德准则,说明苏格拉底注重道德实践,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民主制度存在局限,而是说明苏格拉底的遵守法律的个人准则,故B错误;关于苏格拉底的司法裁决是由雅典公民决定的,故C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雅典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故D错误。故选A。5.《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C.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D.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的差异带来他们的政治行为的不同,故C项正确;纳粹德国的诉求不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A项排除;纳粹德国为了实理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是不合理的,B项排除;纳粹德国的政治理想是反人类的,不能体现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D项排除。6.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A.催生了启蒙运动B.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C.普及了无神论D.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三大定律的发现使得“上帝”在自然世界遭到怀疑,人们无法依靠上帝获得真理,转而寻求新的能够获得真理的东西,即理性,这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故A项正确。牛顿三大定律的出现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此时的欧洲仍旧信仰基督教,无神论并没有得到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是在讨论牛顿三大定论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7.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C.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D.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答案】C【解析】由材料“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象画派,他们的作品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所以答案选C。A是现实主义;B是浪漫主义;D是现代主义。8.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A.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D.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当时中央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理,仍然坚持俄国式的城市中心论,故A项正确;当时毛泽东已经找到适合中国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思想路线之争,并不代表性质变化,故C项错误;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是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9.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答案】C【解析】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转折性词语的强调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主党派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阶级联盟。1956年初,中央认定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201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指出民主党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种变化表明A.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没有变化B.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与时俱进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D.中国社会政治环境长期稳定【答案】C12.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五年计划”发展模式A.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B.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C.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D.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材料前半部分是经济指标具体,后半部分“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体现出指令性计划,故A项正确;工业增长指标过大,不符合事实,故B错误;该指标不具有现实性,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不是依靠计划,故C错误;D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的影响。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建设不断探索,取得新的发展。——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工业化兴起的原因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圈地运动造就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乡村丰富的原料和有利的水力等自然动力条件。影响:改变了乡村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人口的转移;改善了乡村民众的职业结构,有利于乡村积累自身发展资本;促进了乡村小城镇的发展;为英国社会转型、开展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每点,最多(2)特点:参与力量众多,学者、实业家、革命力量等均有参与;实践模式多样,各具特色;内容广泛;中国共产党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每点,最多问题: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束缚,受政局影响大;受城市资本和地主盘剥,农民穷困,缺乏自身积累;乡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文化低、技术差。(每点,任答4点给。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解析】(1)第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6世纪至18世纪”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史实可知英国圈地运动造就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根据材料一“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可知乡村丰富的原料和有利的水力等自然动力条件。第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可从改变了乡村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民众的职业结构方面思考作答;根据材料一“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可从促进了乡村小城镇的发展、英国社会转型、为开展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方面思考作答。(2)第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可从参与力量众多、实践模式多样且各具特色、内容广泛、国共产党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第问问题,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合时代背景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形势、资本家和地主剥削、农民贫困、农村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材料解析题的三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原因、影响”“特点、主要问题”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等信息,紧扣设问要求,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第三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统”体现着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又在“传”中必然地历经各种变迁与考验,并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在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现代性就是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新传统。“传统”相对于“现代”才体现出自身作为传统的意义,“现代”是因为有相应的“传统”才显示出自身4作为现代的蕴含。正是有了“传统的发明”,也就有了“现代的成长”。——摘编自郑杭生《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结合材料,围绕“传统与现代”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中国历史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观点示例:传统是促进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传统不断更新;扬弃旧传统,创造新传统;“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坚持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群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对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答案】(1)不足:廷议前,参议人员对廷议内容不甚了解,廷议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廷议效果。对策:规定廷议的有效时限;廷议前向成员报备所议内容;要求廷议人员熟悉其中缘由;要求廷议成员畅所欲言。(2)意义:提高了廷议的效率;充分发挥了集体议政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推动了我国古代廷议制度的发展。【解析】(1)第问不足,根据材料“廷议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