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基本理论培训课件_第1页
液相色谱基本理论培训课件_第2页
液相色谱基本理论培训课件_第3页
液相色谱基本理论培训课件_第4页
液相色谱基本理论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液相色谱基本理论质量管理部液相组2011.08.03色谱分析方法的发展历史:1906年,俄国植物化学家Tswett首次提出色谱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薄层色谱1952年,英国Martin和Synge研究了气—液分配色谱1958年,Moore和stein研究了液相离子交换色谱,氨基酸色谱分析仪器出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气相色谱理论和实践发现,液相色谱开始活跃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机技术用于液相色谱,提高了自动化水平。20世纪90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HPLC提出更多课题。21世纪后,生物大分子和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对HPLC提出更高要求。色谱分析方法的特点:特点:HPLC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高一广一快”。即高压,高效,高灵敏度;使用范围广;分析速度快。优点:可以用于高沸点,分子量大,难挥发的有机物质和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和分离,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缺点:缺少通用型的检测器类型,不能用于有机物质的准确定性色谱分析方法的两个理论依据:塔板理论(platetheory)理论假设:快速分配平衡;脉动式的进入;沿柱方向扩散;分配系数为一定值。解决的问题:色谱流出曲线方程:C=[C0/δ(2π)0.5]e-(t1-t2)/2δ可以导出n与色谱峰半峰宽度或峰底宽度的关系:n=5.54(tR/W1/2)2

=

16(tR/W)2优点:成功的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呈正态分布),浓度极大点的位置以及计算评价柱效能的方法。缺点:不能解释塔板高度是受那些因素影响的本质问题不能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流速下可以测得不同的理论塔板数速率理论(ratetheory)理论假设:由踏板理论和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构成。H=A+B/u+cU①涡流扩散项(多路径效应):A=2λdpλ----填充物的不均匀性dp------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实际意义:使A↓可使H↓→n=L/H→n↑塔板数上升可以提高柱效②分子扩散项(纵向扩散项):B=2rDgr----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的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Dg----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反比于再起相对分子量的平方根实际意义:M↑→Dg↓→(B/U)↓→n↑塔板数上升可以提高柱效③传质阻力项:C=Cg+ClCg----气相传质阻力项Cl----液相传质阻力项关于基线的3个概念基线: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反映检测器系统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线称为基线基线漂移:基线随时间的定向缓慢变化基线噪声:指由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基线起伏两个重要因子选择因子α: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时间与另一个组分1的调整保留时间的比值α=r21=t’(2)/t’(1)容量因子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两相间的质量比κ=ms/mm一个系数分配系数K: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两相间的浓度比K=Cs/Cm几个重要色谱数学表达式:分离度:R=[tR(2)-tR(1)]/0.5(Y1+Y2)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R=1/4n1/2[(a-1)/a][k/(1+k)]理论塔板数与板高度方程式:n=5.54(tR/Y1/2)2

=

16(tR/Y)2H=L/nHPLC色谱条件的优化:1.流动相的优化:HPLC要提高分离的效率,必须提高柱内填料装填的均匀性和减小填充物质的颗粒粒径,以加快传质效率。选用低粘度的流动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传质效率。2.柱温的选择:温度恒定可以使流动相的粘度相对稳定,以保持保留时间稳定的重现性,适当提高柱温以降低流动相的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传质效率。3.进样时间和进样量的选择:进样时间太长,试样原始浓度变大,半峰宽变宽,柱效下降,故进样速度必须快;进样量太多,峰叠加,分离不好,进样量少又会使含量少的组分检测不到,应控制在峰高和峰面积与进样量呈线性关系的范围内。4.分离模式的选择:合成高分子一般用体积排阻色谱(SEC);蛋白质一般用凝胶过滤色谱(GFC)和体积排阻色谱(SEC);小分子可以根据其溶解性对其选择,水溶性的强极性物质反相色谱(RPC)为其首选分离模式;醇溶性的物质可以选用正相色谱(NPC)为其首选分离模式。具体色谱条件分析:格列奇特分离度调整:T=35F=1M=水:乙腈=60:40→R=1.22T=35F=0.8M=水:乙腈=60:40→R=1.31T=25F=0.8M=水:乙腈=60:40→R=1.37T=25F=0.8M=水:乙腈=60:40→R=1.51T=25F=0.8M=水:乙腈=50:50→R=0.63T=25F=1.0M=水:乙腈=65:35→R=2.55T=25F=1.5M=水:乙腈=65:35→R=2.40峰保留值调至正常主要参考文献:⑴朱明华.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