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古学考研真题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1页
历年考古学考研真题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2页
历年考古学考研真题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3页
历年考古学考研真题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4页
历年考古学考研真题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考古学考研真题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历年考古学考研真题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各大学历年考古学考研真题2021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80)

1蠔蛎琢

2土墩墓

3钮钟

4细石核

5阙

6永固陵

7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8窑系

二、简答题(140)

1简述旧石器制作直接打击石片的方法以及写出5个旧石器器名。

2简述陶器制坯成形的方法以及写出5类空三足器和5类圜底器器名。

3简述青铜器制作工艺以及写出10个青铜酒器名称。

4简述田野考古发掘原则。

5简述秦汉都城的设计思想和布局特征。

6简述魏晋北朝时期外来移民墓的发现。

7简述唐三彩概况。

三、论述题(80)

1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论述中国古代外藏制度。

2论述唐代瓷器瓷窑遗址以及代表窑址及其主要产品2021南开大学考古及博物馆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

徐渭,三角缘神兽镜,解谪瓶,曾昭橘,平安帖,六齐,营造法式,南宋四家,御土窑,筌蹄

二论述(7选4)

概述山东新石器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二里冈期青铜器基本特征

两周玉器特点

两汉都城礼制建筑的考古发现及内容内涵

汉到唐代农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龙泉窑的重要考古发现,瓷器基本特征

评述并展望中国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2021南京大学考古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

吕大临

水洞沟文化

寺墩遗址

上村岭虢国墓地

居延遗址

司马金龙墓

上林湖窑址

白沙宋墓

二。论述题

考古发现中植物和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狩猎-采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表现

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和特征

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发现

元大都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2021年四川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21川大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每个10分)

北京猿人司母戊鼎开元通宝虎子安伽墓

简答(每个20分)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中的典型遗物,意义

什么是文物?价值

我国博物馆分类?举例

一本考古报告的名称及内容简介

问答(每个50分)

安阳殷墟发掘意义

论汉代黄肠题凑墓

唐武士俑演变分期2021年北大考古方向试题名词解释:

喇家遗址

青州佛教造像

南京象山王氏墓群

文化景观

微痕分析

小双桥遗址

居延汉简

朱然墓

《历代名画记》

定窑

论述:

秦汉统一历程在考古学上的表现

BC3500-BC3000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历史变革

先周文化述评

里坊制的出现,破坏及意义2021吉林大学考古考研试题1.举例说明考古学与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体质人类学关系。

2.试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办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3.简述汉画像石墓的画像题材内容和雕刻技法。

4.简述宋元明时期都城规划的发展变化和地方城市类型与布局。

5.试述战国时诸子百家思想和学说2021厦门大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

名词解释(10*8)

李济金石学

北京猿人

大汶口文化

简牍

吴城文化广州汉墓还有一个记不住了

简答题(30*3)

1试述考古动物学及其研究方法

2简述兵马俑坑的布局特点及其价值

3忘了

三论述题

1论述东南沿海地区(闽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内涵(70)

2试论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演变和随葬品的内涵变化(602021年武汉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21年武汉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80分)

石片

河姆渡

城头山

荒帷

积石积碳

镇墓罐

唐三彩

大足石刻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简述你所了解的新石器时代的陶文符号;

2.简述商代早期的城址规模及所反映的疆域情况;

3.简述二里头铜爵的特征;

4.简述中原地区龙山时期的文化或类型;

5.简述巴蜀文化墓葬制度的特点;

6.简述契丹墓葬的特点。

三、论述题

1.试评述旧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35分)

2.试评述夏商周断代工程。(30)

3.试述汉代诸侯王葬制。(35分)2001-2021南大考古真题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石器制作的间接打击法及其几种方法。

2、良渚文化的玉礼器

3、简述商至西周青铜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

4、汉代五铢钱的变化

二、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概述华北地区“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石器特征、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活。

2、用考古资料分析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

3、阐述二里头文化两个类型的文化特征。

4、概述汉魏洛阳城的地理位置、沿袭过程、平面布局。

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北京猿人的头骨特征。

2、概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3、简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

4、简述隋唐墓葬的形制特征。

二、

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分析丁村文化的文化时代和文化特征。

2、分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时代、文化特征及其所处社会形态(用考古资料分析)。

3、用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考古资料分析商代所处的社会形态。

4、概述战国都城的特征。

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简答题:(每题9分,共72分)

1、山顶洞人

2、大溪文化

3、三星堆器物坑

4、碳十四年代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汉长安城

7、龙门石窟

8、青花瓷

二、问答题:(五题中选做三题,每题26分,共78分)

1、

概述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分布特点

2、

概述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区系特点

3、

概述西周宫室建筑的基本发现、特点和对中国宫廷建筑的影响

4、

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

5、

概述唐代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市布局特点

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共72分)

1、南京(汤山)人

2、石家河文化

3、尸乡沟商城

4、满城汉墓

5、长沙走马楼吴简

6、唐长安城

7、莫高窟

8、明孝陵

二、问答题:(每题26分,5题中选做3题,共78分)

9、试述周口店遗址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10、试述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和文化特征

11、试述西周贵族墓葬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基本内涵

12、试述两汉王陵考古的主要发现

13、试述唐代城市考古的主要发现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共72分)

1、丁村文化

2、屈家岭文化

3、二里头文化

4、狮子山汉墓

5、六朝建康城

6、隋唐扬州城

7、云冈石窟

8、明十三陵

二、问答题:(每题26分,5题中选做3题,共78分)

1、试述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基本特点

2、试述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编年序列和文化特征

3、试述商代都城考古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4、试述东晋南朝墓葬形制的基本特征

5、试述西安地区隋唐墓葬形制的基本特征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共72分)

1、丁村遗址

2、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3、侯马盟书

4、汉阳陵

5、六朝建康城

6、永宁寺遗址

7、南唐二陵

8、应县木塔

二、问答题:(每题26分,5题中选做3题,共78分)

9、试述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及其基本特点

10、试述长江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发现及其特征

11、试述秦始皇陵考古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12、试述隋唐两京地区墓葬的形制演变特点

13、试述元大都遗址的主要发现和布局特点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8分,共144分)

1、北京(直立)人

2、良渚文化

3、二里冈上、下层文化

4、马王堆汉墓

5、南朝陵墓石刻

6、唐大明宫遗址

7、白沙宋墓

8、麦积山石窟

二、问答题(每题52分,6题选做3题,共156分)

1、试述考古遗存中断代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特点

2、试述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为文化的发展序列及其基本特点

3、试述长江下游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发现和特征

4、试述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现的两晋家族墓地的主要特点

5、试述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城市布局特点

6、试述明代南京都城的布局特点、保存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21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共10题,150分)

1、龙山文化2、二里头遗址3、黄肠题凑墓4、铜官窑(长沙窑)5、魂瓶(谷仓罐)6、昭陵六骏7、土墩墓8、9、“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壁画10、仿木结构砖印壁画墓

二、问答题(每题50分,5题选作3题,共150分)

11、试述考古研究中断代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特点

12、试述太湖流域、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和主要特点

13、试述汉唐都城的平面布局和主要特点(大概是这样)

14、试举两例我国近十年来重大考古发现

15、试结合下图,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和特点(图例主要是长

安城明德门城门遗址)(这个也不太清楚)2021年考古学基础考研试题(网友版)名称解释

1、水洞沟文化2、良渚古城3、狮子山汉墓4、侯马铸铜遗址5、安伽墓6、昭陵六俊7、元大都8、天龙山石窟

二、问答(大致是这样)

1、考古学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2、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序列及特点

3、黄河下游夏商文化特点

4、鄂城周边六朝墓葬

5、隋唐扬州城遗址文化遗存及布局特点

6、明十三陵2021考古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

1、裴文中2、红山文化

3、偃师商城

4、尼雅遗址5、象山王氏墓葬

6、南唐二陵

7、西夏王陵

8、云冈石窟

二、论述题(6选3)

9、考古文化研究中的侧年方法及其特点?

10、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11、伊洛河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发现及其特点?

12、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特点?

13、巩县宋陵的布局特点?

14、隋唐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其特点?考古学通论历年考题(1993——1997,1999——2000,2002)

1993

一、名词解释

1.直立人2类型学

3铜石并用时代

4考古学文化

5北辛文化

6。空首布

7妇好

8大明宫

9黄肠题凑

10越窑

二.论述

1.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主要人类化石。

2.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

3.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4砖室墓墓形演变述略。

1994

一.名词解释

1.直立人

2文化层

3类型学

4相对年代

5琮

6铜石并用时代

7.玉猪龙

8饕餮纹

9金缕玉衣

10元大都

二.论述

1.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2.新石器时代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

3.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反映的社会经济结构

4.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

5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址。

6.宋元著名瓷窑址。

1995

一.

名词解释

1.北京猿人

2.层位学

3.青铜

4.生铁

5.聚落形态

6.璧

7.卜甲

8.黄肠题凑

9.越窑

10.元大都

二.论述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2.大汶口文化及其墓葬类型.

3.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4.秦始皇兵马俑

5.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

6.宋代手工业.

(从1—2,3—4,5—6题中各选一题)

1996.

一.名词解释

1.遗址

2山顶洞人

3考古学文化

4铜石并用时代

5璧瑗环

6.布币

7百炼钢

8简帛文书

9砖室墓

10天井与甬道

二.论述

1.中石器时代的特征

2考古学的区、系、类型问题

3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4.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和研究。

5.砖室墓形制的演变。

6.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

(从1—2,3—4,5—6题中各选一题)

1997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学

2.琮3.纪南城4.规矩镜5.凭几6.李柏文书7.鸡冠壶8.清明上河图

9.克孜尔石窟10.永乐宫

二.论述(4选3)

1.试论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

3.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及特征概说.

4.试论宋元时期的瓷窑窑系及其特点.

1999

一.名词解释:

汤山人

解谪瓶

仙人洞遗址

炳灵寺石窟

四坝文化

苏埠屯墓地

利簋

郭店楚简

低温釉陶

开成石经

《营造法式》

二.论述(5选3)

1.概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2.先周文化探讨述评。

3.简述70年代以来秦汉简牍的重要发现。(只列出地点及主要内容)

4.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布局和考古新发现。

5.简述西安洛阳地区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

2000

一.

名词解释

1.埋藏学

2.聚落形态

3.玉蟾岩

4.偃师尸乡沟

5.工官

6.云梦秦简

7.《洛阳伽蓝记》

8.前蜀王建墓

9.吉州窑

10.朱书解除文

二.问答

1.华南、华北新石器发现述评

2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

3.战国秦楚墓特点

4.里坊制的演变

2002

一.名词解释

1.

三棱大尖状器2.城背溪文化

3.蒙特柳斯

4.周原

5.滇王之印

6.印纹硬陶

7.新考古学

8.法门寺

9大明宫含元殿10.号墓为陵

二.简答

1.简述有关稻作农业起源阶段的考古新发现.

2.考古学是怎么研究古代遗存年代的.

3.简述秦始皇陵的重要考古发现.

三.问答(4选3)

1.叙述马家窑文化的特征并画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2.试述商周贵族墓葬形制及其等级意义.

3.评述邺城考古发掘的成果及其意义.

4.元大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北大考古真题1993-2005*1993[名词解释]1、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

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4、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5、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

6、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7、妇好墓: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8、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

9、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见于《汉书》记载。黄肠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木头皆内向”的堆垒结构。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为等诸侯王墓为典型代表。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室墓所代替。

10、越窑: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参看大百科考古卷)

[问答题]1、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1)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在北京周周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310-150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为一青年男性的上门齿,指状突比北京人发育。·陈家窝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距今65-50万年。发现下颌骨和牙齿,保存较好。牙齿属一老年人。·公王领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古地磁测年为距今75-78万年或100万年或73-80万年。发现头骨化石,形态较北京人原始,框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骨壁厚,脑量约780ml·和县人:在安徽和县汪家山,距今15-20万年。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及牙齿,至少代表三个个体。·郧县人:在湖北省郧县,距今80-83万年。发现两块头骨化石,挤压变形严重,目前普遍认为属直立人。·南京人: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巫山人: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骨坡,古地磁测年为距今200万年。发现一左侧下颌骨。·金牛山人:在辽宁省营口县,距今26万年左右。人化石丰富,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尺骨等,形态既有智人的一些进步特征,又有类似于直立人之处。

(2)旧石器时代中期:·丁村人:在山西省襄汾,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牙齿、顶骨化石,属早期智人。·新洞人:与北京人周口店第4地点相联,距今13.5-17.5万年,发现左上前臼齿一枚,形态较北京人进步,定为早期智人。·大荔人:在陕西省大荔县,距今18-23万年。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态较北京人进步,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早期智人。·许家窑人:在山西省阳高县,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顶骨、上颌骨、牙齿化石。·巢县人:在安徽省巢县,距今16-20万年。发现人类枕骨、上颌骨、牙齿化石。·长阳人:在湖北省长阳县,距今19.5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右下前臼齿等,比直立人进步。·马坝人:在广东省马坝,距今12。9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鼻骨等,比直立人进步,较晚期智人原始。·桐梓人:在贵州省桐梓,距今11。5或11。3或18。1万年,发现人类牙齿,有人认为属直立人,有人以为属早期智人。

(3)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在北京,距今1.8万年或2-3万年。据研究,所发现人类化石代表11个个体,山顶洞人较现代人原始,是中国晚期智人的代表。·河套人:1922年由法国人桑志华发现,至二十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人类牙齿、骰骨及头骨残片等。·资阳人:在四川资阳,距今39300+2500年,发现人类头骨化石,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

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人类化石另有广西麒麟山人、吐波人、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吉林安图人、云南丽江人、左镇人、西畴人、山东新泰人、浙江建德人、辽宁前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龙人等。

2、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约在公元前12000-6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准备阶段,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如下:·沙苑文化: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大量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器仅两件三角形箭头,年代范围界定在“中石器时代以至于新石器时代初期”鹅毛口遗址:在山西省怀仁县,发现大量石器,然而磨制石器仅一件。发掘者推定其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南庄头遗址:在河北省徐水县,时代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石磨盘和磨棒为其典型石器,表面留有使用痕迹,陶片多夹沙或云母碎末,烧成温度不高,灰陶为主,常见附饰绳纹,可辨器类有直腹罐和钵。

南方地区的洞穴遗址:·玉蟾岩遗址:在湖南省道县,年代为公元前11000或13000年,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是一些烧过的灰堆,最重要的发现是少数陶器和稻谷遗存。石器全系打制,以小型石器为主。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胎壁厚薄不均,可辨器类有釜。所出稻谷遗存,经鉴定分析,认为兼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二者都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甑皮岩遗址:在广西桂林市,年代在公元前8000-7000年之间。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陶器全系手制,较粗糙,烧成温度低,器型有罐、釜、钵等。岭南的贝丘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有些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如广西南宁市的豹子头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亦发现有夹砂陶,器型多为圜底。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址面积都比较小,文化堆积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实行定居;磨制石器在各遗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经济结构多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早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以上即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般特征。

3、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4、砖室墓墓型演变述略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葬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

魏晋之际,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大姓,沿袭汉代旧制,营建砖石结构的大墓,在墓壁和砖面上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壁画相似;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的,但到了北魏,壁画又重新流行。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印着画像的砖来装饰墓壁。

入唐以后,官僚墓一般均为砖室墓。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本报特约记者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五代前蜀王建墓、南唐帝陵,其地下玄宫皆分前、中、后三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龛或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长江中下游多为长方形砖室墓,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辽代砖室墓,除方形以外,还有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等级高者则“多室”。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结构并施彩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金代墓葬受辽宋影响较大。元代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日趋简化。墓内装饰以壁画或雕砖为主。南方元墓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

*1994[名词解释]1、直立人(见93年题)

2、文化层: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如果地层未经扰乱,则上文化层必然晚于下文化层形成的年代。

3、类型学(见93年题)

4、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琮: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一说。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汉代玉琮已少见。

6、铜石并用时代(见93年题)

7、玉猪龙:玉猪龙又叫猪龙形佩饰,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的典型器物。最早发现在辽宁建平县,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8、饕餮纹: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9、金缕玉衣: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完整的金缕玉衣,外观和人体外观相似,以玉片和金丝编缀而成。《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玉衣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或稍早,终于曹魏黄初三年。诸侯王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发现有金缕玉衣,说明金缕玉衣并非皇帝专用。

10、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问答题]1、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考古发现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1)萌芽期: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000-前70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2)确立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7000-前5000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3)发展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这是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4)兴盛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5)远播期: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前1000年。中国稻作农业在核心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北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人农业分布的格局。

2、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及意义

见《我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综合研究》

3、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反映的社会经济结构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心地区在今关中地区,从已发掘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以及宝鸡北首岭等多处聚落遗址来看,半坡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如下:

村落规模均不大,相互间的差别不明显。各个村落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

村落营建之初皆经过规划,村内存在着功能上的分区,居住生活区、手工业区(窑场)同公共墓地分离,空间上基本不相混杂。

居住区外一般有围沟环绕,房屋存在分群现象且每个建筑群往往由大、中、小三类或中、小两类房屋构成,房屋不念经大小,大都系单间,各建筑群之间看不出明显的分化。

村落所有房屋的门道都朝向中部的广场,反映出强烈的凝聚式、内向性特点。

同一村落的房屋既然可以划分为若干群,每群房屋又有大、中、小或中、小型之别,说明当时的每个村落的社群组织都应该存在着四个或三个不同级别的结构。

(参见半坡、姜寨聚落图)

4、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

郑州商城是成汤所居的亳都,其始建城的绝对年代经14C测定为公元前1620年(经树轮校正年代),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段,使用至二里岗上层时期。

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垣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大中型宫殿夯土台基位于城内东北部,,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郑州商城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布局图见大百科全书)

5、汉长安与唐长安城址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西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分别反映了不同的都城规划制度,唐长安城的布局规划,是西汉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既有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也有不断吸纳的新的因素。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6、宋元著名瓷窑址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著名者如下:·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始于唐后期的曲阳窑,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北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定窑产品以白瓷闻名于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瓷。北宋时期,定窑始创覆烧法,在装饰工艺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为当时各地瓷窑效仿。·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汝瓷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一为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内司官窑。·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传至元代,并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乳浊釉闻名天下。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始烧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与元代,明中期以后开始衰落。器型以日用品为主。南宋龙泉窑创多次上釉法,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上等青釉瓷器;同时还盛行堆塑、浮雕等装饰手法。·景德镇瓷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南朝,经宋迄元,盛烧不衰。北宋初创烧出青白瓷,以湖田窑影青产品最佳。造型包括碗盘盒壶等,装饰手法则有刻花、印花等。·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又称观台窑。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开始衰落。器形有碗盘瓶枕等日用器,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主要特征。在装饰艺术上,磁州窑创造了在器物上刻划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术。·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始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吉州窑兼收南北制瓷技艺,产品丰富,尤以南宋时期的白釉釉下彩绘及黑釉贴花瓷著称。

*1995[名词解释]1、北京猿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

2、层位学:即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所谓层位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3、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oC之间。青铜铸件具有较高的铸造性能。公元前四千年初,青铜最早出现于伊朗、土耳其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中国最早的青铜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时代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

4、生铁:从目前考古出土的铁器看,至迟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治炼技术,生铁是在1150。C-1300。C的条件下治炼出来的,出炉时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主,可以浇铸成型,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这就使治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所以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5、聚落形态:按GordonR.Willey的定义,聚落形态就是,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要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实用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个文化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聚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一个出发点。

6、璧:中国古代重要礼器,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7、卜甲:占卜用龟甲。龙山时代有龟甲随葬,不知是否为占卜用。商代大量使用卜甲,尤以龟腹甲的使用为多,背甲相对较少。两周时期,龟卜依然较盛,秦汉后渐趋衰落。商周卜甲,多有钻凿及灼烧痕迹,据灼烧所得之兆纹占卜吉凶。

8、黄肠题凑(见93年题)

9、越窑(见93年题)

10、元大都(见94年题)

[问答题]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1)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7000年,早期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址等。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2)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3)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研究也较深入。各区域内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也得到深入的研究。晚期也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陶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4)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2、大汶口文化及其墓葬类型

大汶口文化得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年代约在公元前4200-25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全境及苏皖两省北部。

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在中期之前,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通常能够将墓地分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葬制和葬式始终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屈肢葬和俯身葬少见,中期以前也有两个人以上的合葬,晚期合葬墓极少。合葬墓里的人骨既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随葬品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的丧葬习俗。从早期开始,大汶口文化墓葬就出现了分化现象,大中型墓葬了随葬品丰富;晚期,大型富墓和小型贫墓在有的中心聚落已被分别葬于不同的墓地里,此种丧葬制度反映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3、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面积约24平方公里,洹水横贯其中。殷墟内主要遗存包括宫殿宗庙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和一般居民区等。宫殿宗庙区发现大量夯土建筑基址,基本上分布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地区,部分基址附近发现与祭祀有关的现象;小屯村北发现大量玉石器半成品,推测为玉石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主要发现于苗圃北地及孝民屯、薛家庄等地,北辛庄南发现制骨作坊遗址;商代族墓地主要发现于以上手工业作坊的周围,见于孝民屯、大司空村和后冈三地;商王陵区主要发现于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墓内有大量的殉人和人牲;武官村南有排列紧密的人祭坑,推测为商王室祭祀祖先的场所。

除上述重要遗迹现象外,殷墟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出土遗物以陶器数量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和石、骨、角、蚌、象牙器等。除一般陶器之外,殷墟发现了少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说明商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新的进展;青铜器发现有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等,数量相当多,器型繁复,制作精美,重要铭文的发现对于商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器如司母戊大方鼎;殷墟还发现大量的玉礼器、武器、工具及骨角质武器、工具、日用品等,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恢复商代后期的历史原貌直到重要作用。

4、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即发现于皇陵东门大道的北侧。据文献记载,兵马俑坑始建于秦初,终于秦末农民起义。目前发现四个俑坑,推测之批兵马俑为送葬军阵的模拟。已发掘的部分出土有武士俑、木质战车、陶战马、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等。兵马俑所发现的兵种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反映的秦军编制为,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兵为作战主力,骑兵仍处于从属地位。出土的兵器除少量铁镞外,多为青铜铸造,包括有短剑、盾甲、戈、矛、马具等,展现了秦军的真实装备。陶俑陶马形同真人,制作复杂,一般上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最后雕刻出细部,雕塑技术精湛,故秦始皇兵马俑可谓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5、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1)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2)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3)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4)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5)北宋东京汴梁城深埋于今开封市下,考古工作难以进行。今人据文献记载,对其大概形制进行了恢复,北宋东京城大体呈三重城墙套合的结构,城市总体布局上更加突出中轴线,宫城在最中心,至迟在北宋中期以后,东京已经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这是与隋唐长安城最大的不同,出现了井字形的街道甚至斜街,商业的繁荣可见于“清明上河图”。城内河道水系发达,景色美丽。(6)元大都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各城址布局图可参见大百科全书〉

6、宋代手工业

宋代手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体上,各行各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内部分工更加细密;生产技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质量等,都大为增加。(1)矿冶业

宋代中叶,金属矿区已达二百七十余处,较唐代增加一百余处。冶炼时,普遍使用石炭(煤)作燃料,鼓风设备也由体积大、风力足的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加快了冶炼过程,并可大量生产优质铁。煤则在内地得到普遍开采,产量相当大,不仅用于冶炼、制瓷业,而且在许多地方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采煤技术已接近近代采煤法。(2)纺织业

宋代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畅销全国;定州缂(kè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3)造船业

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属浙江)、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4)印刷业

南宋的印刷技术又有进步,印刷业也有新的发展,一些官府、各地书院、州学、郡学以及不少官僚士大夫竞相刻书,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书坊。南宋印刷业的中心是都城临安,其次还有建阳、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等地。临安国子监印书,质量最好,称为“监本”。建阳刻书的数量大,销路亦广。南宋时期刻印的图书以种类多、技术考究而著称于世,宋板书为后人所珍爱,这些图书亦为后人保留下来丰富的文化资料。(5)制瓷业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见94年瓷窑考题)

*1996[名词解释]1、遗址: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考古的基本单位。一般由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

2、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发现有完整的头盖骨及一些躯干骨,属晚期智人。体制已经很进步。伴出有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等。骨器及装饰品丰富,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意识地将死者埋葬并在尸体及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信仰。

3、考古学文化(见93年题)

4、铜石并用时代(见93年题)

5、璧瑗环:三类玉礼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6、布币:春秋之战国晚期铸行得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另有一种三空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秦统一后布币废除。

7、白炼钢: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成品整体纯净,各部位均保持合理的含碳量。此种方法得到的钢称之为白炼钢。

8、简帛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帛书。简帛文字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纸张普遍使用之后,简帛文字才逐渐废除。自19世纪末以来,简帛文字资料大量发现,著名者如局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简帛文字中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9、砖石墓: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代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石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经六朝、隋唐,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至北宋时期出现了仿木结构的砖室墓。此种墓葬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10、天井与甬道:天井是指开凿于长墓道中的竖井,最初出现于北魏时期,或为对现实生活中院落的模仿,唐以后由于墓道的缩短并消失,天井也随之消失。甬道是指墓葬中连接墓门和墓道的通道,魏晋隋唐墓中多见。

[问答题]1、中石器时代的特征参见《中国中石器时代考古》

2、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1981年,苏秉琦先生和殷玮璋先生合作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准确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

通过详尽的分层次的类型学研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区分为六大区系:(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2)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3)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4)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5)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前三者是“面向内陆的部分,多出彩陶和细石器”;后三者是“面向海洋的部分,则主要是黑陶、几何印纹陶、有段和有肩石器的分布区域,民俗方面还有拔牙的习俗”。总体来说,六大区域之内的原始文化,都比较独立地走完了发生、发展和后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

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考古学界以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展工作,很快建立起各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框架,为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和中国国家的起源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体系和坚实基础。

3、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是中国铜石并用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2000年之间,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南界大致在淮河以北的苏北和皖北一带,其影响区北界可达辽东半岛南部。考古发现证明,龙山文化是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而来。

与龙山文化同时的诸考古学文化,如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豫鲁皖交界处的造律台类型、豫中的王湾三期文化、陕西渭河流域的客省庄二期文化、湖北的桂花树三期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彼此连成一片,而且除齐家文化外,都曾被称为龙山文化。虽然按照实际情况把他们分为许多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能因此忽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沿文明先生提出“龙山时代”的命名,以涵盖上述诸文化的内容。

龙山时代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成就,社会面貌与前期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概述如下: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铜器;陶器制造一般使用轮制;纺织业也有很大的进步;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打井;房屋建筑有了很大发展,开始用夯土筑房基,用土坯砌墙,并用石灰抹地面和墙壁;龙山时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址,标志着文明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4、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邹衡:郑州-亳,小双桥-隞,尸乡沟-太甲桐宫)

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发现于1955年。城址位于今郑州市东部老城区,平面呈方形,还发现有外郭城墙和宫殿城墙遗存。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区,城外发现有冶铜、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商代中小型墓葬。尤为重要的是在东南城以外和西墙外侧发现三个青铜器窖藏坑,出土青铜礼、兵器二十余件,仅青铜方鼎就达八件之多。郑州商城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早期城市。邹衡先生撰文论证郑州商城即为商汤所都之亳,判明了其性质。

偃师商城:在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宫城在小城纵向轴线偏南部。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

垣区商城:整个宫殿区由一长方形的宫城墙相围,形成一座独立而封闭的宫城。宫城围墙北半部较窄,南半部加宽,形成高台围墙的格局,很可能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围墙内的建筑由南北两座大型宫殿基址组成,自南向北为两进院落。始建于二里岗下层,至二里岗上层时期废弃。

盘龙城:盘龙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的黄陂县境内。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中轴线的方向为20度,四周中部都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高地上为宫殿区,现已发现3座前后并列的大型夯土宫殿基址。在城北和城南有当时的居住遗址,城的四周为一般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城北、城东和城西侧为墓葬区。

焦作府城商城:在府城遗址中部发现商代早期城址、夯土基址、房基等文化遗存。城址平面为方形,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挖基址,然后加板夯筑而成。城址内共发现四处夯土基址,一、二、三号基址下叠压二里头时期的文化层,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加砂灰陶为主,圜底深腹罐、圆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形体特征接近。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又一重要发现,对于研究河南商代早期文化,探讨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砖室墓形制的演变(见93年题)

6、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

佛教石窟寺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依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石窟寺的分布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三大地区。其著名者下面分述之:

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古龟兹地区,以克孜尔石窟最著名,大约开凿于3世纪,盛于4-5世纪,最晚的大约属于8世纪;古焉耆区,开凿时间在5世纪以后;古高昌区,著名者有柏孜克里克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

中原北方地区:可细分为四区。河西区,著名者有敦煌莫高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到14世纪,另有安西榆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多为5-6世纪遗物;甘宁黄河以东区,著名者有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南北石窟寺等,炳灵寺石窟有420年题记,为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一处;陕西区,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晋豫及其以东地区,以5-6世纪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延续此主流的有6世纪开凿的邯郸响堂山石窟和6-7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分布分散,著名者有开凿于5-6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新昌剡溪大佛、四川广元佛殿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及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等。

(具体可参见《大百科全书》中国石窟寺考古词条下所领各窟)

*1997[名词解释]1、地层学(见95年“层位学”)

2、琮(见前年考题)

3、纪南城:位于湖北省江陵市,东周时期楚国都城郢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外有城壕,主体建筑为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南,呈中轴线排列,另发现有铸锡、制陶手工业作坊和大量水井等遗迹现象以及陶、铁、铜器等;城外周围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地。

4、规矩镜:西汉前期的铜镜上既已出现少量规矩纹,规矩镜的大量流行在王莽时期,东汉以及魏晋时期亦存在。所谓规矩纹,即被西方学者称之为TVL符号的一种纹饰,在中日学者中,有人称之为规矩纹,具有这种符号最为典型的镜种,一般称之为规矩镜。

5、凭几:中国古代木器家具之一种,为跪坐扶持之物,战国两汉墓葬或有出土,画像石上一般也可以见到。

6、李柏文书:1909年日本僧人橘瑞超在楼兰发现的前凉西域长史李柏致焉耆王龙熙的书信草稿两件,即所谓李柏文书。是研究中国与西域关系史以及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7、克孜尔石窟: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拜城县东南,主要是4---8世纪的遗存。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8、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画,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热闹繁华的景象,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9、鸡冠壶:辽代陶瓷制品,模仿契丹族各种皮囊容器烧制。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耳,故名鸡冠壶。式样颇多,有扁身单孔、圆身环梁等多种,其年代早晚多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

10、永乐宫:蒙古及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宫殿,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元代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包括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其建筑构架基本上沿袭了宋式但有新的变化,是研究木结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

[问答题]1、试述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石器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故可参见《中国中石器时代考古》一文。

2、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

商代晚期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铜器、陶器制造业较前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玉器、骨角器以及生活日用器的制造也有了一定进步,下面以殷墟手工业遗存的情况说明之。

小屯村北发现的玉石作坊,出土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玉石制品,年代在帝乙帝辛时期;

小屯村南苗圃北地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铸造铜礼器的陶范,另在薛家庄、孝民屯西地也发现铸铜遗址,前者所出陶范以礼器为主,后者面积不大,出有礼器和兵器及生活用器陶范。

北辛庄南发现一处制骨作坊遗址,出土很多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司空南地,也发现一处较大的制骨作坊,以及贮存骨料的窖穴和与制骨有关的地穴式房屋遗存。

商代在制陶技术方面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刻纹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等。白陶多出于墓内,形制多仿铜器;硬陶制作也较精制;原始瓷器在第四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表面多绿釉或棕褐色釉。白陶、硬陶及原始瓷器都比较少,可能是供贵族使用的。

商代晚期出土青铜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数量众多。在铸铜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分铸法已普遍流行,器物种类也有增加,出现了记事、记名的铭文;许多重器如司母戊方鼎成为商代晚期青铜器艺术的杰出代表。

殷墟出土大量玉器,可分为礼器、武器、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妇好墓出土玉簋、玉盘等,大概是用于祭祀。商代晚期琢玉技术已相当成熟,开料、钻孔、雕琢、抛光等都具有较高水平。

骨角器也有不少发现,象牙雕刻纹饰我较精致,妇好墓发现3件象牙杯,通体饰雕刻精细的花纹,极为精美。

另外,在青铜器的表面,发现有丝织物残片。

3、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布及特征概说

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发现有汉代画像像墓,其中较集中的有四个区域:(1)山东,苏北,皖北区,该地区出土画像石最多,尤以山东为最。本地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画像内容以乐舞、车骑出行、宴饮与神话故事为主,雕刻技法主要为浅浮雕与减地平面线刻,画像构图简单。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全面应用,如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战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南画像石墓。(2)河南、鄂北区,河南以南阳地区发现画像石为最多。西汉晚期画像只刻于墓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主要是楼阁、门阙、门吏等,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与凹面刻为主;从新莽时期开始,发展天室内,内容主要有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及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大量出现,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东汉早中基,画像内容简化,浅浮雕成为唯一的雕刻技法;东汉晚期,画像内容新增加了天象图,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出现了透雕法。(3)四川地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画像石出土的范围基本上处于四川盆地,均属东汉晚期,画像砖与画像石并存,内容以历史故事及生活题材为主,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4)陕北、晋西北地区,也发现较多的汉画像石墓,均为东汉中期,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墓顶与室内。内容以生活题材及神话故事为主,雕刻技法主要用减地平面阴刻。

4、试述宋元时期的瓷窑窑系及其特点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著名窑系及特点如下:

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汝瓷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一为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

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内司官窑。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传至元代,并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汝浊釉闻名天下。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