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学课件2第一页,共87页。《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宗教和信仰》第二页,共87页。一、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一)阴阳五行和时间1、阴,背向太阳的地方。阳,面对太阳的地方。五行:水、火、金、木、土第三页,共87页。2、六十甲子第四页,共87页。3、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寅时3:00-5:00卯时5:00-7:00辰时7:00-9:00巳时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第五页,共87页。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第六页,共87页。4、天干地支配五行和方位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第七页,共87页。5、罗盘第八页,共87页。二、《周易》和中国文化(一)《周易》基础知识阴阳⚋⚊第九页,共87页。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第十页,共87页。第十一页,共87页。六十四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兌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第十二页,共87页。第十三页,共87页。关于六十四卦与二进制7乾☰1116兑☱1105离☲1014震☳1003巽☴0112坎☵0101艮☶0010坤☷000第十四页,共87页。四正卦初二三四五上䷜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第十五页,共87页。
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壬戌癸酉丙寅丁未戊子己巳庚戌辛卯壬申癸亥丙子丁酉戊戌己未庚申辛巳壬午癸丑丙戌丁亥戊申己酉庚午辛未甲辰乙卯丙申丁丑戊午己亥庚辰辛酉甲寅乙巳丙午丁卯戊辰己丑庚寅辛亥甲子乙未丙辰丁巳戊寅己卯庚子辛丑第十六页,共87页。第十七页,共87页。四九二三五七八一六第十八页,共87页。(二)《周易》的结构和内容1、易经2、易传(“十翼”)《彖》《大象》《小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第十九页,共87页。䷀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第二十页,共87页。䷁坤下坤上。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用六:利永贞。第二十一页,共87页。(三)《周易》和中国文化1、《周易》和中国古代医学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浙江山阴人,著有《类经》《景岳全书》等。他认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第二十二页,共87页。2、《周易》和古代化学研究
东汉时,《周易参同契》出现,这是一部借《周易》等书讨论炼丹理论和方法的书籍,也是我国第一部化学理论著作。第二十三页,共87页。3、《周易》与古代天文气象学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各种气候现象,都是阴阳二气消长的表现,而《周易》正是演绎阴阳之道的,故古人常引用易理解释天文现象。第二十四页,共87页。三、道教(一)、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1、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1)今文经学衰微(2)谶纬流行(3)社会动荡2、神仙思想(1)战国以来的长生不老思想(2)儒学的方术化3、道家思想(1)《老子》《庄子》中的养生思想(2)“道”之概念(3)早期道书的出现4、佛教的传入5、各种思想的融合(1)墨家思想(2)阴阳五行第二十五页,共87页。附:三部早期道书1、《天官历包元太平经》这是最早的道教经书,约成于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由齐人甘忠可造作,共12卷,此部经书已经亡佚,不能详知其内容。此书有了不同于以往的两个新内容,一是构造出了天帝—真人—方士的传授系统,把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与真人奉天帝之命传达“天意”给经书制造者的神话结合起来;二是把神仙被赋予了新的职能,他们不再是游戏于世外超现实的神人,而是直接参与并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活生生的人。第二十六页,共87页。2、《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分甲癸十部,每部17卷,共170卷。它没有署明作者和成书时间,书中自称是天师代天传言,授与真人的“天书”。这当然是一种不足为凭信的神话。在官修正史中,最早出现关于《太平经》记载的是范晔所修的《后汉书》。此书至少东汉顺帝时就已经成书,并被献给皇帝。是书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以道家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传统的宗教思想、巫术以及儒家的伦理观念,吸收当时的的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等自然科学成就,来建立其宗教神学的理论绘体系,运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宣扬天人合一和善恶报应思想,以及帝王统治术和封建道德思想,以实现“太平世道”为理想目标。第二十七页,共87页。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出了“一分为二”及天、地、人“三合相通”的宇宙观,论述了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及其相互协力的生存法则;第二,提出了建立“太平世道”的政治设想,描绘了公平、大乐、无灾的理想社会蓝图;第三,提出了“乐生”、“好善”的传教依据和有关生死的理论及修炼方术、道术,认为人人都有可能成仙;第四,从“天人一体”的神学思想出发,构筑了以“天君”为最高神灵的鬼神系统。第二十八页,共87页。3、《周易参同契》
此书约成于东汉末期,作者魏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生平事迹,史书无载。该书是对以往养生、炼丹术的总结和发展,在葛洪(东晋人)之前已经流传。是书分上、中、下三篇,及《周易参同契鼎器歌》一首,共约六千字。系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将“大易”、“黄老”、“炉火”三者参合,强调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与丹道是相通的,故能用说明天地造化的《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内养。他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皆由阴(坤、雌)、阳(乾、雄)的交媾,相须不离,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欲求长生不死,必须顺从阴阳变化,掌握乾坤六十四卦的运行规律,从事修炼,即所谓炼丹。《参同契》是一部既讲外丹炉火,又讲内丹修炼;既肯定外丹,又肯定内养;既批评炼外丹的失误,又指责了内炼的某些不正确作法的丹书,被后世称为“万古丹经王”,是后世炼丹书的“鼻祖”。第二十九页,共87页。(二)、早期道教1、五斗米道
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或太清玄元之道。创立者是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张陵,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先师、正一真人等。葛洪的《神仙传》说张陵字辅汉,本是大儒生,熟读五经,晚年觉得此道无益于延年益寿,遂学长生之道。创教时间在东汉顺帝(125-144在位)年间,地点是在西蜀的鹤鸣山,在今成都市大邑县北25公里处。这个教派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从其受道者须出五斗米而得名(又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其宗教特征不少与《太平经》、太平道接近。其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第三十页,共87页。2、太平道
太平道是奉事黄老道的钜鹿人张角于东汉灵帝(167-189在位)时所创,因奉《太平经》而得名,并以之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乙”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疗病的方式传教。张角在疾疫严重的冀州布道成功之后,便派遣八个弟子到四方传教。十余年间,其教徒便达到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遂设立“三十方”,成为军教合一的组织。第三十一页,共87页。3、承前启后的葛洪
葛洪(283-344),江苏丹阳人。他在《抱朴子内篇》中荟萃了众多的修炼方术,为道教构造了以金丹之道为中心的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所有这些,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为上层士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长生成仙方面,他强调要想长生成仙,不能只靠内修外养等方术,还须积善立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由于仙药有上、中、下三等,故神仙也因所以服之药的不同而有上、中、下之别。又认为众仙之中,因第三十二页,共87页。新老资格的不同,其地位亦各有尊卑之分,位卑者必须奉事位尊者。他还指出,在众仙之上,有一个统率众仙的“大神仙”,叫“元君”。葛洪站在士族道教的立场,把民间道教视为异端,张角等人也被他说成是“妖道”。第三十三页,共87页。历史上的道教教派:
1、五斗米道,2、北天师道,3、南天师道,4、太平道,5、金丹道,6、帛家道,7、龙虎山派,8、灵宝派,9、楼观派,10、上清派,11、茅山道,12、钟吕派,13、西山派,14,清微派,15、净明派,16、全真道(又分遇仙、南无、隋山、龙门、嵛山、华山、清净七派),17、太一道,18、真大道教,19、正一道(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符箓”),20、武当道。第三十四页,共87页。第三十五页,共87页。第三十六页,共87页。第三十七页,共87页。第三十八页,共87页。(三)、道教的发展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在北方走向衰微。后来,张鲁的政教合一政权亦被曹操攻破,五斗米道的力量被分散,但也因此传播至北方。在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打压和利用的两手段,道教因之出现两种传播途径,一者向上流社会传播,甚至参与宫廷政治;一者向民间传播,为农民起义所利用。这个时段里,有几个著名的道士对道教教义教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2、隋唐隋代时,官府扶持道教。在隋末的政治动乱中,很多道士在各种政治势力中寻找靠山,比较多的人认为李渊父子会得隋之天下,因此为其效力。李渊建国后,大力扶持道教,继位的李世民延续了这种政策,其中虽经历过武则天、韦皇后专政两个短暂的低潮,但在整个唐代,道教一直受皇帝的重视,将道教排在佛教之前。
第三十九页,共87页。3、两宋宋太祖、太宗都好道教,继位的诸位皇帝也是如此,因此道教在北宋时期经历了第二次发展高峰。南宋初期的皇帝对北宋的崇道虽有反醒,但很快加大了崇道的力度。3、金、元
在金人统治的北方,出现了大道、天一、全真三大教派,以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最负盛名。当成吉思汗崛起时,王重阳的徒弟丘处机受诏入大漠拜访成吉思汗,这为全真道在元代的至尊地位奠定了基础。元代统一之后,各教派逐步融合为全真、正一两大派,教派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第四十页,共87页。4、明代
朱元璋在奋斗历程中,多次借重道教,以扩大自己的力量,如说道士说他的祖坟风水好,“当出天子”。又宣扬他是其母在吞了道士给的丸药之后降生的,故此与众不同。还说自己在贫病交架时,常有神人护佑。在征战中,他又得到道士周颠仙、铁冠道人张中等的指点和帮助。在即位前,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家三清”。开国之后,他又亲自编撰《周颠仙人传》。明成祖朱棣在夺权过程中,也借用了道教的力量。因此,道教的地位在明代一直很高。特别是明世宗的统治期间,道教再次获得发展高峰。有明一代,正一道得势,全真道被统治者冷落。但正因为受冷落,全真道却涌现了多名高道,如张三丰等。5、清代
满人以藏传佛教为国教,因之对道教大体采取压制的做法。与此同时,在明代受皇室尊宠的正一道全面走向衰败腐朽,但在明代受冷落的全真道却高道辈出,颇受清帝赏赐。就整体而言,此时的道教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微。第四十一页,共87页。(四)、道教的基本信仰
1、以“道”为信仰核心,认为只要人们认真修炼,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得道”以后,便会“与道同久”,长生久视,成为神仙。2、以长生成仙为教徒的最终追求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出一系列道功道术,或叫修炼方术: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外丹、内丹以及斋醮、符箓、禁咒、守庚申等等。3、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元始天尊、灵宝第四十二页,共87页。天尊、道德天尊。在“三清”之外,还有各种天神、地祇、人鬼及众多的仙真,构成一个庞杂的系统。神仙之间,又有品位高低这这分,等级森严。如:“三清九宫,并有僚属,例左胜于右。其高总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郞诸小号,官位甚多也。女真则称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4、道教称神仙所居之胜境为仙境。仙境之说,源于古代神话,最开始是以昆仑为中心。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又有“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据传都在渤海当中。众仙境被总称为“十洲三岛”。在“十洲三岛”之外,又有神仙所居的天界,即九天之说。第四十三页,共87页。(五)、道教的典籍
道教初创时,典籍并不多,主要是《老子》、《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两晋时,据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道经有205种,近680卷,另有符57种,500余卷。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总括三洞”:洞真、洞玄、洞神,整理道书,得1228卷,于太始七年(471年)上《三洞经书目录》,这是道教史的第一部道经目录。后来唐玄宗下诏搜访道经,加以校刊,列为《道藏》,目为《三洞琼纲》,总3744卷,又说是5700卷。这是编纂《道藏》的开始。此后历代都有编纂。第四十四页,共87页。(六)道教的养生喜睡歌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宇宙茫茫总是空,人生大抵皆如醉,劳劳碌碌为谁忙,不若高堂一夕寐。争名争利满长安,到头劳攘有何味?世人不识梦醒关,黄粱觉时真是愧。君不见,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又不见,痴人说梦更认真,所以一生长愦愦。睡中真乐我独领,日上三竿犹未醒。第四十五页,共87页。导引:“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十,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守一:“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无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庄子·在宥》)坐忘:“墮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第四十六页,共87页。第四十七页,共87页。服气:
如果说导引注重的是外在的运动,那么道家的服气法则注重的是内里的运动。服气又称“食气”、“行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道家的服气种类方法繁多,但关键的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统统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气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用鼻吸,但要微而引之。吐气就不尽相同,大致有吹、呼、唏、呵、嘘、咽六种。道教认为,吹可以去热,呼可以去风,唏可以去烦,呵可以下气,嘘可以散气,咽可以解气。道家的服气术并不是单一的,往往要与导引、按摩、咽津等相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第四十八页,共87页。服食:道教方术中,服食是一个重要方面。服食有炼丹服丹、服石服散,以及服食草木的不同。在道教方术家眼里,服食草木虽然可以延年,有时甚至还有成仙的可能,但草木的性质毕竟容易腐烂,不比金石可以与天地同寿,所以就服食的效果来说,自然要比金石或仙丹来得稍逊一筹。道教徒服食草木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饵药派的修仙方式和行气派、房中派不同,它的着眼点不落在内炼上,而是落在外养上,也就是服食外药以求长生不死,飞升成仙。虽说饵药派后来被道家承袭,发展变化成为以炼丹服食为主的丹鼎派,可是饵药派的早期,还是以服食草木瓜果之类的植物药为主的。在魏晋南北朝时,神仙服饵风气一时大盛,而服饵的重点,则从草木转向了石药。第四十九页,共87页。房中:
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有意味的是,房中术的早先,本为男女合气,彼此双修之术,并不是像后世所说那样,专为男性养生延龄而设。以容成子为代表,平时注重房中之术以养生,流行地区多集中于秦中。在道家看来,“性”不仅不是修仙的阻碍,而且是得道成仙的重要修炼方法之一。这种秘密的修炼方法又叫“阴阳之道”,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保精、守神、致气、还精、补脑。道教中人重视养生,也讲究生育之道,所以倡导此术,认为此术可以爱精固气,避免损伤,求得“还精神脑”。在两性生活上,提出一系列主张: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欲不可早、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等。第五十页,共87页。辟谷:道家的辟谷术,有时也叫断谷、绝谷、休粮、却粒、辟粮术等,说到底就是不吃五谷杂粮。这种方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辟谷,一种是人为辟谷。自然辟谷是功夫修炼到一定的层次,内气充足自然不思包含。人为辟谷是专门炼就辟谷功夫,或者是不食烟火食,而食用别的药草果实等。真正的道家辟谷术有五种情况:一、不食五谷杂粮,诸如米面之类;二、不食人间烟火,即不食熟食;三、不食油盐,道家称之为“上清斋”;四、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气;五、服用药物,代替食物。辟谷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吃东西,而是服用代替品,以求延年益寿。第五十一页,共87页。外丹:
外丹是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药物以制成一种长生不老的丹药,起源甚早,始称金丹,后来与内丹相别,遂称外丹。炼制外丹的人认为,丹砂可以反复变化,黄金不怕火烧,即可长生不死。烧炼外丹常用的药物有金、银、铜、铅、锡、雌黄、云母、曾青、琉璜、戎盐、硝石等,此外还有很多草木药。金丹的种类名目繁多,如九鼎丹、太清神丹、九先丹等。烧炼方法有炼(加热)、锻(高温加热)、养(低温加热)、炙(局部加热)、抽(蒸馏)、飞升(升华)、淋(过滤)、浇(冷却)、煮(加水加热)等……第五十二页,共87页。内丹:内丹是与外丹相对一种内修方法,源于行气、导引、胎息等术。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以体内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于体内结丹,从而使人长生不老。内丹之名,始于隋代道士苏元朗。他最早把魏伯阳《参同契》发掘出来,用以指导内丹的实践。在内丹理论中,有两组重要的概念:“精、气、神”、“性命双修”。所谓“精、气、神”,它们作为人生命的要素,早在先秦时就受诸子重视。道教也以爱气、尊神、重精为长寿之要,内丹学以精、气、神为炼丹药物,称之为“三宝”。精是指人身水液中的精华,是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原始物质;气是指具有推动运转作用的生命能量;神是指精神。精的作用是化育,神的作用是觉知、主宰。亦把精、气、神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者,先天精、气、神为元精、元气炁)、元神。后天第五十三页,共87页。精指淫媾之精及其他体液,后在气指鼻口呼吸之气,后天神指思虑之神。后天精、气、神皆属阴滓,不堪作药物。内炼药物必须是先天的元精、元炁、元神,但后天也是先天所生,非后天不能成先天,先天为后天之体,后天为先天之用,所以,欲返先天,须从调理后天做起,而一旦返回先天,后天亦可精固、气足、神灵。内丹认为,性是指人的心性等精神方面的因素,命是指物质方面的气、元气等。“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性命双修”的方式、次第上,主要有三种主张:一是主“先命后性”,从炼精化气入手,循序渐进,至炼神阶段,则参合禅宗,了彻性源。一是主“先性后命”,即先澄心遺欲,识心见性,然后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炼命功。第三种主张是“性命一本,性主命从”,认为只要了性,自然就可了命。未必要专门去修命。第五十四页,共87页。气功:
又写作“炁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佛教里的禅定、静坐也包含气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练针灸的中医也常透过练习气功来增进疗效。第五十五页,共87页。四、中国佛教(一)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和传入中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姓乔答摩。出生于东北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小国,是当时的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的具体生卒年众说纷纭,据推测与孔子大约同时。19岁时,释迦牟尼放弃继承王位,削发为僧,经过至少6年的苦修之后,终于在毕钵罗树下大彻大悟,此树后被人称为菩提树。此后,释迦牟尼开始长达45年的传教,直到逝世前仍收了最后一位弟子。其遗体被火化,所有舍利(灵骨)被八个国家分得。公元前3世纪时,阿育王将摩揭陀国收藏的舍利又分成许多小份,送到各地供奉。第五十六页,共87页。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第五十七页,共87页。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何时,学界有种种异说,但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遣使西域访求佛道一说最为流传广泛。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前,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道,听说天竺有得道者,其名为佛,能飞行虚空,身有日光,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佛。于是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18人去西域,访求佛法。十年,蔡愔等在月支国(今阿富汗及葱岭东西区域)遇到天竺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并得到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同返洛阳。明帝因此特为他们建造精舍安置,称白马寺(寺是古代官署之名)。于是摩腾、法兰在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第五十八页,共87页。
而有史明载的汉译佛经,是在后汉恒帝、灵帝时代,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先后来中国开始翻译大小乘佛典。安世高(约2世纪),是来华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他原为安息国太子,自幼奉佛,将即位时,让位于叔父,出家修道。安世高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来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开始翻译经典。其后30年间,他翻译经典35种,41卷;现存还有22种,26卷。支娄迦谶于东汉恒帝末年(167年)来洛阳,他翻译的经典几乎全属大乘佛典,可说是大乘典籍在汉土翻译的开端。其翻译的佛典反映了龙树以前印度大乘经典流传的实况。第五十九页,共87页。(二)佛教的中国化和成熟时期的教派在两晋之前,重要的佛学人物主要是翻译家,而到两晋开始涌现出了大批义学沙门,他们将佛教般若与魏晋玄学结合起来,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般若学派。但佛教的进入中国之初依附传统的道学,而且只是大乘佛教的一支。直到鸠摩罗什来中原之后,翻译了更多的佛典,佛学在中国才逐渐呈现独立、纯粹的态势。在大量翻译佛经的同时,佛教僧团也开始形成并建立,东晋时最有名的佛教僧团有以佛图澄、道安、慧远、鸠摩罗什为领袖的四大僧团,他们以凉州、长安、襄阳、庐山为传教中心,影响力辐射至大江南北。第六十页,共87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因之出现了许多学派,这些学派往往以一部经典为主要依据,阐述自己对佛教教理教义的理解。这些学派没有明显的师承,相互间也没有明显的区别,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到隋唐时,此前的学派由于师承关系逐渐清晰、传播地域也渐渐稳定,因而形成诸多教派:律宗、天台宗、法相宗、净土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密宗等。
第六十一页,共87页。天台宗
中国最初的佛教宗派,是创建于隋初的天台宗,它形成的中心地点在浙江的天台山,创始人智凯曾长期居住到台,又逝于此处,宗派因天台山而得名。又因此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所以又叫“法华宗”。天台宗是一个很在影响的宗派,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本土。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到中国学习天台教义,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13世纪日本僧人日莲根据天台宗所依据的《法华经》创立了日本的日莲宗。11世纪末,新罗僧人义天到中国,学习天台教义,回国后创办了朝鲜的天台宗。第六十二页,共87页。三论宗
三论宗是印度大乘空宗(中观学派)在中国的发展。它是以印度中观学派龙树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和龙树的弟子提婆所著的《百论》为依持的宗派,因而名为“三论宗”。三论宗所依据的这三部经典都是鸠摩罗什在姚秦时来中国译出的,翻译以后,罗什门下的道生、僧肇、昙济等,对三论大加弘传,研究讲说不绝,形成了早期的三论宗,又叫三论师。隋代的佛教学者吉藏完成了三论宗的理论组织,发展和改进了早期三论宗的教义,世称新三论宗。第六十三页,共87页。唯识宗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是由唐代著名法师、佛经翻译家玄奘在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后,将其法相唯识理论弘传回国而创立的宗派。玄奘归国后在长安大慈恩寺,所以此宗又称慈恩宗。玄奘上承印度无著、世亲的瑜伽学说,下开唯识宗风,力图一统摄论师、地论师、涅槃师等各种学说分歧,他综合各种学说写成了《成唯识论》,从而使法相唯识的思想得到弘扬。在玄奘之后,将其思想发扬光大的是弟子窥基。后来,窥基的弟子慧沼继承师学,著《能显中边慧日论》,主要倡导五种姓说,破斥异学,又作《成唯识论了义灯》,批判圆测、道证的旧疏。慧沼的努力,使唯识各种学说更加集中,同时在慧沼弘传时期唯识宗也最盛行。慧沼之后是他的弟子智周,有所补充,其后走向衰微。第六十四页,共87页。华严宗
此宗派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因此得名。又因武则天赐华严宗创宗人法藏号为贤首(贤首是《华严经》中的菩萨名字),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所以华严宗又被称为贤首宗。华严宗的主要宗义是“法界缘起”理论,故又获名“法界宗”。第六十五页,共87页。净土宗净土宗是专门修习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宗派。它在唐太宗时期建宗。净土宗以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为目的,它所以依据的主要经典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以及《往生论》。主旨是以教徒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其思想内容主要是“信、愿、行”。所谓信,即是信心、信念,要对西方净土之实有和念佛必定往生等观念具有坚定的信心;所谓愿,就是誓愿,明确立誓发愿死后往生西方净土。行,就是真实依教修行。第六十六页,共87页。律宗律宗是中国佛教中以研究和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宗派。它们正式建宗是在唐代,高僧道宣是此宗的创建者。但律宗的创立也可上溯到南北朝时佛教徒对《十诵律》和《四分律》的研习。律,就是戒律。佛教中,戒律是很重要的,佛教认为,戒、定、慧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持戒是禅定的基础。释迦牟尼在世时已经开始制定佛教戒律,但他强调“无犯不制”,并不预先制定或律。因此,佛教戒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道德规范,而不是“佛教的法律”。第六十七页,共87页。密宗
密宗又称瑜伽密教,由于它提倡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而获得成就,所以称为密宗。密宗是印度密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密宗主要依持的经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特别重视祭祀,这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传统的佛教虽然也讲祭祀,但只是对于佛、法、僧表示敬意。密宗则相信祭祀万能,无论修什么法都要祭祀。密宗主张即身成佛,十分迅速,这一点与净土宗类似,因而得以普遍流传。第六十八页,共87页。禅宗
禅宗也是在唐太宗时期建宗的,但它的愿起却可追溯到汉末佛教初入中国时。禅宗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即佛性)为主旨,又称“佛心宗”。禅宗所说的禅法本来是佛教中各派都主张的修习方法,但在这套方法传入中国后,教徒对之进行了极大的发展。除以禅法统括佛学以外,还自创一套独特的思想学说体系,在继承了印度佛教运用直觉思维追求终极目标、理想境界的方式的同时,还发展了以顿悟、重内证、重自觉的禅悟思维,以及形成了“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文字禅”、“参话禅”、“默照禅”等参究方法,建立了带有老庄化、玄学化的中国禅宗。禅宗初期的传承关系:第六十九页,共87页。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神秀(北)慧能(南)第七十页,共87页。禅宗公案赵州禅之五年分疏不下: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是不是现在参禅的人所必须遵循的现成格式呢?」赵州说:「曾经有人也这么问我,可我一直过了五年还闹不明白。」一颗柔软心:日本的道元禅师从中国学禅回来时,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禅师说:“別无所获,只修得一顆柔软心。”第七十一页,共87页。吃茶去:
当年,赵州和尚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弘法传道,遐迩修行僧云集。有一天,一位禅僧远道而来向赵州参学,赵州问他:
“你以前来过这里没有?”
“没有来过。”
“是吗,那么吃茶去!”
转而又来一位禅僧。
“你以前来过这里没有?”
“啊,来过。”
“是吗,那么吃茶去!”
于是,不解的院主终于启口问道:
“和尚,方才你让初来乍到吃茶去,理所当然,但对常来常住的,也让他吃茶去,这是为甚么呢?”赵州闻言立即叫“院主”,院主应声,赵州又说:
“吃茶去!”
第七十二页,共87页。(三)佛教的圣像崇拜1、佛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三身佛、过去七佛、千佛、五方佛2、菩萨
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八大菩萨、十二圆觉菩萨、维摩诘居士、善财童子、龙女3、罗汉
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十大弟子第七十三页,共87页。4、诸天鬼神
韦驮、四大天王、十八伽蓝神、天龙八部、二十四诸天、关帝、哼哈二将第七十四页,共87页。(四)佛教的清规戒律及丛林礼仪丛林一词源于梵语Pindavna,原意指树木丛聚为林,佛教借以喻僧众居住的地方。在古印度,僧人居住的地方称谓很多,如兰若、招提等,丛林只是其中一种。在中国,唐代以前很少用丛林称呼僧人居住的地方,在制度方面,除了戒律以外同,也尚未形成整套的制度体系。1、五戒十善业:不杀生-离杀生救生;不偷盗-离偷盗布施;不邪淫-离邪淫梵行。以上三戒并为身三业。不妄语-包括离妄语-诚实;离两舌-和诤;离恶口-爱语;离绮语-质直。以上为口四业。不饮酒-包括离贪欲-清净;离嗔恚-慈悲;离邪见-正见。为意三业。第七十五页,共87页。2、戒律的种类
佛教的戒律随着佛教的发展而逐渐建立以致完善的,淫戒、盗戒、杀戒、妄语戒,这是佛教一切戒中最根本的四大戒,其它一切戒都是从这四条根本大戒中演绎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僧人不犯四条根本大戒。这四条大戒,只要触犯一条,将被开除出僧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戒律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果按部派佛教流传的戒律来分,有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等;如果从大小乘的角度来看,则有大乘戒小乘戒之争;如果以男女身份而论,则有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如果以在定、出家而论,则有出家僧人之戒,在家居士之戒之分。第七十六页,共87页。
五戒:根据《优婆塞五戒相经》所载,近事男、近事女所持五戒是:1、不杀生;2、不不与取;3、不欲邪行;4、不妄语;5、不饮酒。
八戒:又称八关戒斋、八关斋、八戒斋、八支斋等,这是根据一些在家信徒受环境等的限制,不能长期受持五戒而特别制订的戒。八戒只需遵守一昼夜,因受持时间短,所以要求略高于五戒。据《八关斋经》所载,八戒是:1、不杀生;2、不不与取;3、不非梵行;4、不妄语;5、不饮酒;6、不坐高广大床;7、不著香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8、不非时食。
十戒:十戒是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沙弥、沙弥尼受持的戒。据《沙弥十戒法威仪》和《沙弥尼戒经》所载,十戒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坐高广大床;7、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8、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9、不非时食;10、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第七十七页,共87页。式叉摩那六法:沙弥尼受十戒后,尚须在僧团中经受两年的考验,以观其是否符合僧人条件。这期间称其为式叉摩那(译为正学女或学戒女),不但要遵守十戒学习比丘尼戒,还要遵守六法,各经论对六法的记载有所出入。《四分律》六法是:1、染心相触;2、盗人四钱;3、断畜生命;4、不妄语;5、非时食;6、饮酒。《俱舍光记》六法是:1、不淫;2、不盗;3、不杀;4、不虚逛语;5、不饮酒;6、不非时食。
具足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总称具足戒。具足戒有两种解释:1、比丘戒、比丘尼戒具足离一切应离身语业,故称具足戒;2、比丘、比丘尼受戒时,必须具足、法、事、界四个条件,故称具足戒。戒律规定未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皮质类固醇反应性皮肤病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用于增强现实的智能眼镜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生物搅拌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玩具烟花市场产销规模与未来需求量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特种植物油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教师合同管理与权益维护
- 个性化学习路径在医疗培训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 促进学困生发展的个性化心理干预与指导方案研究
- 教育技术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 商业创新中的在线教育平台法律风险分析
- SAP S4HANA 用户操作手册-FICO-006-财务月结
- 攀岩运动项目介绍
- 经济纠纷和解协议书
- 2023年芜湖市湾沚区国有资本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棋牌室四人合作协议书范文
- 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第2-13部分:患者服务临床用血
- 《篮球原地运球》教案 (共三篇)
- 思维模型之六顶思考帽
- 2025年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讲座
- 《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课件-第3章 路由技术
- 常用建筑类型疏散宽度计算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