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物传记邓稼先1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课件全套精品版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背景透视5.相关资料6.检查预习7.听读课文9.句段品析10.疑难探究11.板书设计1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拓展延伸15.教材习题讲解4.文体知识8.整体感知12.本课主旨16.课后作业布置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重点)(重点)(难点)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后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喜与大悲往往连在一起,至忠与至孝往往难以两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正沉浸在喜悦中的邓稼先,突然收到妻子许鹿希的告急:母亲病危。他的心一沉,脑子全乱了。北京的家,永远让邓稼先牵挂。当他赶回北京时,早已守候在机场的妻子,没让他回家,带着他直奔医院。忠孝难两全消瘦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床边挂着吊瓶,药水正一滴一滴地滴进血管里……在母亲年迈体弱,最需要照顾时,邓稼先却长年在戈壁荒原,把侍奉老父老母和抚养幼子幼女的担子压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他觉得愧对母亲,更愧对妻子。他扑上前抓住了母亲的手,另一只手却被妻子握住了。他哭喊着:“姆妈,我回来了,我在这儿。”弥留之际,母亲已无法说话,似乎微微睁了睁眼,失神的目光中,似乎透着一丝安慰、一丝欣喜。邓稼先哽咽着,凄怆的抽泣,像秋夜的驼铃,伴母亲西去。筹划孕育宰割鲜为人知开拓大厦

奠基燕然勒功元勋

颤抖彷徨殷红挚友至死不懈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古罗布泊

可歌可泣一

读一读字音chóuyùnzǎixiǎntuòshàdiànyānxūnchànpángyānzhìxièkuìlùpōqì选pìn()鞠躬尽cuì()

shǔ()名仰mù()妇rú()皆知家yù()户晓马革guǒ()尸二

写一写字形聘瘁署慕孺喻裹三

记一记词义1.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2.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3.仰慕:敬仰思慕。4.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例句:电影《英雄儿女》塑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5.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例句:这些国内品牌在本土以外的地区仍然鲜为人知,我们要努力把它们打造成国际品牌。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到死为止。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例句: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封建帝制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例句:在“儿童节欢乐歌舞秀”这场演出中,孩子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截然不同、天壤之别辨析同:两个词语都有差别极大的意思。异:“截然不同”指完全不一样,而“天壤之别”指极大的差别。例:赵明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李青截然不同。在利益面前,一个淡泊如水,视而不见,一个却利欲熏心,汲汲以求,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啊。8.截然不同: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犹豫辨析同:两个词均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异:“犹豫”侧重于心理活动,“彷徨”不仅指心理上犹豫,还表现在行为上,多用于书面语中。例:面对老师的询问,胡峰犹豫起来:到底是如实相告呢,还是继续撒谎?我为此挣扎许久,彷徨不前,不知何时能走出来。9.彷徨:10.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例句:他年纪虽小,但才气已是锋芒毕露。11.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例句: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不已。12.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例句:雄武之士当马革裹尸,岂能苟且偷生?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邓稼先》课文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说说课文写了哪些事例?【答案】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⑥一封短短的信。⑦1982年,“我不能走”。2.用自己的话说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2.试分析2—5段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强占”“租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用排比的句式把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摆在读者面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之情。3.第6段“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句中的“宰割”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宰割”一词照应小标题,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的社会现实,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人为中国的处境担忧。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句中的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什么效果?【答案】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5.作者为什么写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做学术报告这件事?【答案】这件事最能表现奥本海默的性格特点——锋芒毕露,与下文写邓稼先形成对比。6.“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如何理解“绝对”一词?【答案】“绝对”表示没有任何条件的,人们无条件地相信他,从侧面准确地表现了邓稼先事业心的本质——无私,也正是因为这种无私,他能够很好地领导各阶层的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贡献。7.第21—26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写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有什么作用?【答案】对比。通过邓稼先、奥本海默在性格、为人方面的对比,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8.“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和没有私心的精神境界。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9.“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什么品质?【答案】一方面说明了他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10.赏析第33段中“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答案】这两句表选择关系的问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震荡。它们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11.第34段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作用: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劳苦的精神。重点品析第五部分第34-39段12.第37段“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这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用风沙呼啸、低气温再次点明环境的恶劣,同时也说明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困难重重。阅读方法解密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环境本身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③渲染营造氛围。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心情;②烘托人物的形象;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③埋下伏笔等。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①暗示文章的中心;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用。答题模式一般为: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重难点小结写邓稼先坚强的意志、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赞扬他是“中国男儿”一类的人物。首先引用《吊古战场文》,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战役。然后举例在危险时刻,坚定不移、无私无畏、甘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言辞恳切,令人动容。13.“我不能走”,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答案】“我不能走”四个字,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征: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表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14.文章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歌曲主要作用在于赞扬邓稼先是“中国男儿”。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赞扬了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下。15.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有什么作用?【答案】这段议论性的话作为全文结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表明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由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段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答案】第一部分将邓稼先的成就推到历史的高度,满含崇敬之情。第二部分叙述邓稼先的生平,饱含赞扬和痛惜之情。第三部分介绍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字里行间充满钦佩之情。第四部分写邓稼先证实中国是独立完成原子弹研究时作者的激动,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与邓稼先的深厚友谊。第五部分写邓稼先的工作状况,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赞颂和关爱之情。第六部分摘引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来评述邓稼先,是感情发展的高峰。1.【难点探究】这篇文章贯穿始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文章各部分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答案】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文章未这样写的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巨大贡献的详细描写上,这是合乎情理的。2.【难点探究】有人说,文章应该对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作详细介绍,你认为呢?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思念;同时,作者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巨大贡献。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所以,我认为文章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写法。大历史背景邓稼先生平经历人格魅力沙漠创业“我不能走”做出贡献——“两弹”元勋赞扬作结——四个角度赞美——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厚朴实,德才兼备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永恒骄傲,高度评价这篇文章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1.以小标题构思全文。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六个小标题构思全文,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2.选取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例。如在写邓稼先的个性与品格时,“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一事例就很有代表性,也很有说服力;又如在出现危险之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这一材料也具有典型性。3.注意运用对比等写作手法,运用引用等修辞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作者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作对比,更加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引用古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贡献的巨大,使读者对邓稼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4.朴实的语言,极强的感染力。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平白流畅。句式变化多端,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使用完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这使得文章蕴含深厚的感情,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向我国的两弹功臣致敬!郭永怀赵忠尧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一、1.示例:“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词很打动人,写出了邓稼先的爱国情怀;1971年,“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可见邓稼先极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我不能走”一句也特别感人,原因在于它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这些内容从细节上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点拨:本文的时代性、针对性比较强,理解课文中句段的含义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及时代背景。2.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文革”时,别人不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他却能够;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常常在别人做报告的时候,打断别人的报告自己上台。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点拨: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课文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突出地表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二、《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怆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渲染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气氛,从侧面突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衬托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表现了邓稼先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结尾引用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正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同时也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和赞扬之情。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是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点拨:先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从邓稼先的品格上理解。四、如开篇的几段:“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这些句子简短整齐,一句一段,仿佛是重锤敲击在读者的心上,让人过目难忘。再如文章的最后几段,每句话都是赞扬邓稼先的,更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感情,表达更有力。五、略。散文说和做2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背景透视5.相关资料6.检查预习7.听读课文9.句段品析10.疑难探究11.板书设计1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拓展延伸15.教材习题讲解4.文体知识8.整体感知12.本课主旨16.课后作业布置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重点)(重点)(难点)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29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和《创造诗丛》,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他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曾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刊印《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闻一多先生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1946年7月11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民主战士闻一多公众面前演讲,因为熟悉内情的朋友告诉闻一多,国民党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他。但闻一多明知危险,仍毫不畏惧,于1946年7月15日,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怒斥特务的卑劣行径,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特务杀害。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函寄仰之弥高一

读一读字音shuāihèdiéqièwùqiánníngkāng

kǎilín

lídǒuhánmílì()尽心血一反jì()往jiǒng()乎不同jiǒng

jiǒng(

)有神二

写一写字形沥既迥魔法记忆:因义辨字法,跟火一样明亮为“炯”,相差很远为“迥”。炯炯三

记一记词义1.诗兴不作:指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起的意思。2.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例句: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3.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例句:队员们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在男子三人篮球赛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4.衰微:(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5.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形容大怒。形容专心致志,高度集中精力,用心专而深。潜心贯注、全神贯注辨析同:两个词语都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意思。异:“全神贯注”侧重于将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潜心贯注”侧重于对某问题的集中钻研,程度更深。例:同学们上课都全神贯注,认真听讲。钱学森克服千难万险回到了祖国,他潜心贯注地研究航天事业,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6.潜心贯注:7.迥乎不同:很不一样。例句:同一首曲子,古筝和扬琴的弹奏效果迥乎不同。8.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从前。完全与从前相反。例句:从那次谈心之后,他一反既往,改正了以前的坏毛病。9.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例句:一听到儿子逃课去游戏厅的消息,他恼得头发冲冠,怒得气冲斗牛。10.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11.高标:泛指高耸特立之物。文中指超群、出众。12.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例句:河滩上,孩子们心会神凝地建着城堡,波浪扑上来都不知道。13.慷慨淋漓:充满激情、痛快顺畅。例句:他慷慨淋漓的演讲感染了每一位学子。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说和做》课文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答案】“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2.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答案】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3.文章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答案】共六件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1.开篇两段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这两段话用了引用和对比,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人品。这两句总领全文,用这种方式开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如何“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的含义?【答案】“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这句话实际上是指闻一多在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里运用了明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4.试分析第6段“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表明闻一多先生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现了先生的用心极专极深。5.第7、8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答案】这两段为过渡段,第⑦段通过议论承接上文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情况,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第⑧段领起下文,由学者过渡到革命家。重点品析第7-20段6.他“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呼喊”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答案】这些词语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号召人民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积极态度和进行宣传的革命大无畏的精神,为写他的“做”作铺垫。7.为什么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答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人们的言论不自由,谁宣传民主谁就有被杀害的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人只好明哲保身,保持缄默。而闻一多不同,越是这样的时刻,他越是勇于站出来,敢于直面惨淡,坚持真理,所以闻一多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时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因而“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8.分析“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的作用。【答案】这句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的颂扬之情。9.结尾句有什么作用?【答案】结尾段的两句话在内容上点明了全文的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阅读方法解密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有:①总结全文;②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在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有:直白类的结尾作用一般是: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卒章显志,点明中心;②深化、升华主旨,抒发作者某种感悟或者情感。含蓄类的结尾作用一般是: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省;②文章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在分析时,要仔细阅读文章,对照常用的作用,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段)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答案。本题作用是首尾呼应,点明中心。重难点小结品析的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二三部分。第二部分重点抓住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作者详细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三件事,赞扬了闻一多先生在争取民主与和平自由过程中的责任感与言行一致的品格,夹叙夹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是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与赞美。【答案】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语言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1.【难点探究】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的精神。再如⑯~⑱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作者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简意赅。【答案】“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既“说”又“做”,先“说”再“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包括“说”的事实、内容与目的;再叙述他的“做”,叙议结合,表现出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2.【手法探究】文章在第二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第一部分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段文字进行议论,绘出了闻一多“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拨动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一多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做”了不“说”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讲参加游行示威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刻苦严谨一丝不苟无私无畏言行一致作为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说”了就“做”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刻苦钻研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实干精神,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精神。1.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分别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尾用两段文字总结全文,使全文结构严谨。2.选材精当、精于剪裁。选材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如“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等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作者没有过多记述,而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张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等,突出他的大无畏精神。3.夹叙夹议。文章以记叙为主,但中间又夹以议论。如:第⑦段是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总结,是议论。第⑧、⑨两段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总结,最后一段则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一、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做了不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潜心学术研究,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精神。他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这两个方面是有关联的,这样的变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说明他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一名学者,一位伟大的民主战士,谦让谨慎与言行一致却是一致的。点拨:这两个部分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分而不离。二、示例:第①②③⑪⑬⑮⑱等段都有对闻一多肖像、言行的细节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这些描写,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三、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原形容颜回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越仰望它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在这里,作者用来赞颂闻一多先生对学术的专注,我们可从中看到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钻研学问、沥尽心血的学者风范。2.这是比喻的说法,是说闻一多致力于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说明了他作为学者和诗人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是有重要贡献的。3.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语出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这句诗,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四、略。点拨: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他的很多事例都能表现本文所表达的他的特点。五、略。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3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背景透视5.相关资料6.检查预习7.听读课文9.句段品析10.疑难探究11.板书设计1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拓展延伸15.教材习题讲解4.文体知识8.整体感知12.本课主旨16.课后作业布置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重点)(重点)(难点)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回忆录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5.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名言选咳嗽调羹

抹杀轻捷竭力揩

学校

校对一

读一读字音ké

souɡēnɡmǒjiéjiéxiàojiào魔法记忆:“校”作名词时就读“xiào”,当动词用时就读“jiào”。kāichuǎn()气忧yù()ɡē

dɑ()二

写一写字形喘郁疙瘩三

记一记词义1.明朗:2.轻捷:3.安顿:4.竭力:5.忧郁:6.抹杀:爽朗。动作轻快敏捷。安详,安稳。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忧愁苦闷。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答案】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4.不游公园;5.看电影的路上;6.纸烟;7.休息;8.工作时间(详写);9.踢鬼、谈鬼(详写);10.吃鱼丸(详写);11.病中(详写);12.海婴的夸耀;13.明朝会(详写);14.病好起来了(详写);15.木刻画;16.“若没有我呢”;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答案】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1.文章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动作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干练、轻捷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重点品析第1-13段阅读方法解密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人物的动作描写其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显示人物内心世界;③刻画人物性格特征;④表现人物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⑤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答题模式:运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说说这段文字刻画鲁迅先生性格的作用。【答案】喜欢吃硬东西,隐隐透露出鲁迅先生刚毅的一面;“舀了一二下”则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分析“冲”这个字的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一个“冲”字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可见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严肃的人。4.赏析句子: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三步法。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尊重与依赖,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重难点小结这一部分文字写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势、对他人的关心饮食及身体状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干练,细心、关心他人,以及身体不好的等特征。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5.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答案】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6.作者写看电影事件,意在表现什么?【答案】意在表现鲁迅先生的礼让,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对朋友的关怀备至。7.“客人一走……鲁迅先生才睡下。”这几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答案】写了鲁迅先生只有在下半夜客人走后才能工作。从“鲁迅先生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等句可以真切地看出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笔耕不辍,尤其“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一句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工作到天亮,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真挚。8.保姆为什么总要吩咐海婴“轻一点走”?“总是”在句中有何意味?【答案】因为怕吵醒了工作一晚上,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先生长期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9.“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隔院子的人家及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什么用意?【答案】这是本文中少见的景物描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这些成为鲁迅先生“睡”的背景和衬托,表现了鲁迅先生工作的劳累辛苦。10.吃鱼丸子一事为何写得如此详细?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答案】吃鱼丸子一事之所以详写,是为了突出表现“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11.文章以描写鲁迅先生工作来结尾,有什么用意?【答案】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答案】(1)更真实。伟人也像平凡人一样会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呈现给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2)更直观。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难点探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可能从作者的抽象说教中得来。(3)更真挚。运用细节描写,真情毕现。(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5)更有表现力。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内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伟大思想高尚人格神情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工作习惯:不同寻常,忘我精神日常琐事:严谨认真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1.虽是怀人散文,却具备“史传性”与“文学性”的双重因素。本文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所以既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又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对回忆对象充满缅怀崇敬之情。因此作品不仅富有史传性,而且也富有文学性。2.捕捉人物生活中的灵性细节,从细微处见精神。本文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通过捕捉鲁迅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他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比如夜里看完电影,鲁迅先生让车给别人坐;深夜展读青年的来信。这些小事,都在无言中表现出鲁迅克己待人的品质。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文言文孙权劝学4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4.相关资料5.检查预习6.听读课文9.句段品析10.疑难探究11.板书设计15.教材习题讲解3.背景透视8.整体感知12.本课主旨16.课后作业布置7.翻译课文1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拓展延伸(难点)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重点)(重点)(重点)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资治通鉴》及相关评论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卿

遂一

读一读字音qīngqǐshèshúsuì为博士yé()

即gēng()刮目相待二

写一写字形邪更(一)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单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见往事耳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三

文言知识积累(二)一词多义1.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可译为“认为”)3.就:蒙乃始就学(从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三)文言句式省略句与蒙论议点拨:省略主语句,省略了主语“鲁肃”。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点拨:介词结构后置句,即“蒙以军中多务辞”。(四)成语积累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学识浅陋的人。例句:小李虽然成绩不太好,但努力后成绩大为提高,再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例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对中国不得不刮目相待。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孙权劝学》课文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①吕蒙曰:“卿今当涂②掌事,不可不学!”蒙辞③以军中多务④。权曰:“孤⑤岂⑥欲卿治经⑦为博士⑧邪!但⑨当涉猎,见往事⑩耳。卿言多务,孰若⑪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⑫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译文:

①谓:对……说。②当涂:当道,当权。③辞:推托。④务:事务。⑤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⑥岂:难道。⑦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⑧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⑨但:只,只是。⑩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⑪孰:谁。若:比得上。⑫乃:于是,就。始:开始。就:从事。注释:原文:及①鲁肃过②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③,非复④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⑤刮目相待⑥,大兄⑦何见事⑧之晚乎!”肃遂⑨拜蒙母,结友而别。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问题,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译文: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才略:才干和谋略。④非复:不再是。⑤更:重新。⑥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⑦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⑧见事:知晓事情。⑨遂:于是,就。注释:1.请以“学”为线索,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答案】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试分析句话。【答案】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2.“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这样说有何作用?【答案】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3.“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当时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答案】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很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阅读方法解密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或烘托,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二是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好的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三是可以节省正面描写需费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答题模式一般为: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表现了……。本题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吕蒙的变化。4.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最后一句话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说明鲁肃对吕蒙佩服之至,可见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重难点小结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②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可感受到三人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难点探究】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学必有得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法经常读书,大有所益→作用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印证变化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1.记事简练,剪裁精当。全文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就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的。这样安排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及对比。本文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以表现人物性格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如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展现出来的,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鲁肃话中的“非复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劝学名言: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一、劝学的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他先以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来说明学习的必要性,然后用“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最后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学习的可行性。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侧面描写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特别是最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进一步表现了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启示: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正确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有进步;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肯用心学习,终有所成;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点拨:启示可以是多角度的,能从课文本身及其意义角度出发,言之有理即可。1.邪:语气词,可译为“吗”。2.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点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文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三、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3.卿,朋友间的爱称。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4.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除此之外,一般自称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等,尊称对方有“子”“吾子”“君”“足下”“殿下”等。四、五、略。写出人物精神第一单元写作话题指导我们知道,写人有一些基本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首先,要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往往通过细节来表现,如《说和做》一文,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通过他“头发凌乱”的细节来表现的。

其次,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突出、强调。如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都可以揭示和突显人物精神的作用。另外,也可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概括。

作文题目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提示】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