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只要剑桥大学存在一天房价就会持续增长一天(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
只要剑桥大学存在一天,房价就会持续增长一天只要剑桥大学存在一天房价就会持续增长一天(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不论是公差还是私访,我每个月至少去剑桥一两次。无论从哪条主路进入剑桥市区,都能看到剑桥周边大片的工地,有的已经建起新的小高层公寓或一排排的连体别墅;有的地块遍布发掘机铲车开始整地打桩,还有一两处地块项目的销售展示厅搭建完成、但是被圈围的工地依然荒芜空荡。剑桥楼市未来是否堪忧?从多年前开始关注英国房地产市场以来,就知道剑桥大学城所在的剑桥市的房产和伦敦的并驾齐驱,在足够安全保值的同时,房价增幅和持续的升值潜力都很令人满意。但是,根据笔者最近对剑桥的实地探访和对业内人士的深入采访,接下来的五到十年间,剑桥周边巨量新完工的住宅项目,难免会给房地产市场增添可能的变数。毋庸置疑,剑桥凭借其在国际科研教育以及高新科技产业领域的顶级地位,不但吸引了全世界的顶级人才,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资金投入。根据以往的经历,剑桥的房地产严重供不应求。就像英国很多城市,尤其是伦敦、伯明翰等在为人口高速增长、住房严重短缺以及如何保护周边绿地的矛盾伤透脑筋一样,剑桥同样面临困局。供应严重低于需求的局面造就了房价飙升的局面。根据Hometrack的统计,过去7年里,剑桥的房价增幅超过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任何地区,剑桥的平均房价比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峰值时高出三分之一。截止到10月底的过去一年里,剑桥房产的增幅为17.9%(平均增加值为5.3万英镑),在全英国仅次于伦敦。根据英国最大的房地产网络Zoopla的统计,剑桥地区的平均房价超过35万英镑,其中独立别墅的平均价格在今秋已经突破50万英镑。解铃还须系铃人,剑桥市政府和周边辖区的南剑桥郡政府陆续做出长远规划,希望在不打击房市的同时,能够源源不断地有序地供应住宅。在保护周边绿地的同时,还在逐渐规划准备兴建更多的卫星田园村镇,配合剑桥大学各大学院、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的良性扩张和产业化科技园区的发展。但是,努力解决住房压力的大规模新区建设,会不会从供不应求的买方困局,转变成供过于求的卖方败局呢?以剑桥大学西北校区为例,整个区域从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向11号高速公路与14号国道快速路的汇合立交处延伸,形成的三角地带在未来10到15年间,将从曾经牛羊遍地的农场,变成国际级科研院所和校舍、商住综合新区。按照剑桥市批准的规划,新区至少包括1500套商品房、1500套教职员工住房、2000套学生公寓,以及十几万平米相配套的商业、娱乐、医疗、子弟教育等公共设施,和英国任何地方都不可或缺的公园绿地。根据在剑桥运营了近180年的房地产中介Bidwells的统计,2021年到2021年,剑桥每年新完工交付的住宅约有700套,2021年到2021年间新建住宅有1270套,并且在接下来的三五年里,每年新建住宅将保持在1500套到2000套之间。同样根据Bidwells多年统计的结果显示,剑桥每年平均新增需求约为700套。这样看来,接下来的5年内,供大于求的局面似乎不可避免。同样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剑桥当地政府在规划兴建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和大量住宅新区的同时,也是推动创造房产需求的过程。其中,就业人口的增加是关键。剑桥是全英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在2001年和2021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的十年里,剑桥人口增长了11.8%,当地政府预计到2031年前,剑桥人口至少还将增长31%。这些新增人口中,绝大部分就业人口。根据英国城市研究中心(CfC)统计,在全英国64个城市中,剑桥人口的高等教育或职称居民比例最高(65.9%),失业率全英最低,仅为1.4%。另外,根据英国智库GrantThornton新近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剑桥是英国除了伦敦之外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按照目前获批的规划,剑桥正在兴建的新校区、科研基地、科技产业园以及新住宅村镇新区等,在接下来的15年内能够创造近4万个就业岗位。这注定会给房地产市场注入强大的升力。大量华人科教研发人员的进驻、华人投资者的青睐,也在不断地推动剑桥房地产市场。和华人一起大举投资剑桥的国际买家还有来自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买家,以及中东、美国、印度等世界各地的高净资产人士。这些精英或富豪们从剑桥房产市场获益的同时,也将极力维护市场的长期稳定。当然,行文自此,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剑桥房地产市场的未来,更多地把握在政府的审批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手里。供需能否平衡?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只是房地产开发商新建项目进程快慢的市场表现之一。至于房价,只要剑桥大学存在一天,房价就会持续增长一天。而我坚信,剑桥大学是永生的!经济可持续性思维具体体现一、建筑团队职能和工作方法经济小区域范围自主营建体系,可以让建筑材料和劳动力与当地结合,减少材料与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信息与运输方便所带来的过度消费。建立自主性或在程度上较低依赖性的营建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关键。由此再延伸到合作社组织,形成半自主的微型经济体。仅需使用市场建屋价约25%货币,透过换工(换工指的是以“工”为计算单位、互换,与主流市场区隔开,尊重人的基本工作权、生存权)既可完成房屋重建。生产设备简化使得建筑成本大大降低。如轻钢系统在国际市场生产中造价过高且生产设备投资庞大,我们研发的系统,与美日轻钢系统相比较,可减少结构接点数量与工艺难度,大幅度降低造价。二、文史经济团队职能与做法以人文促成经济可持续性—以旅游开发为例在未来发展旅游业之时,必须注意保护村落的整体风貌和民族风俗,不能因为外来者的涌入和异文化的冲击而改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风俗、道德观念及宗教信仰等,因此在规划社区时就必须考虑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如何可持续性地进行旅游开发,既提高经济水平又不破坏当地的生态与文化,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话题。有学者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的模式,可资借鉴。[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所谓“前台”是指村民展示、表演的空间,通过民族文化展示、表演让游客了解民族文化,参与到文化互动中去,对民族文化进行体验。但这些展示、表演、体验实际上都是对民族文化表象化的认知,是舞台化的表演,而不是村民的真实生活。“帷幕”是一个商业文化空间和原生文化空间的文化过渡区,文化的商业化逐渐减弱而真实性逐渐增强。从旅游开发上讲,“帷幕”区不允许大规模的建设,不修建大型的宾馆、购物、娱乐设施,只有旅游功能上必须的设施,这样使其文化形态和社区的社会生活基本保持原貌。游客进入帷幕区不以损害生态容量、经济容量、心理容量为前提,游客的行为受到较严格的限制,当地社区的行为也受到制约,严厉禁止商业化的表演,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不因为发展旅游业而过多地加以改变。“后台”是文化的保护性空间,保留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产业结构。后台是相对封闭的,游客人数、游客行为受到限制,是严格的民族文化旅游管理模式。后台的经济发展,一方面以吸引少量的受到控制的高消费游客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前台、帷幕、后台的统一管理,通过“前台”的收入来补偿。这样会促使居民的文化“自醒”,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有意识地保护好自身的民族文化。平衡经济与人文的空间规划我们认为,不仅是不同的村寨之间,发展旅游业的时候,村寨自身内部也可运用“前台-帷幕-后台”的模式,区分观光表演区和生活区。为了保护村民的日常生活及风俗民情,村寨内可以区别观光区与生活区,但二者不一定截然分开。观光区内,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允许游客进入参观,而生活区内则要限制游客行为,不允许随意进入。大规模的食宿接待与购物区域最好设置在村寨之外,村寨内只向少量高层次的旅游者(如长期居留的民族文化体验者)开放接待。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必然是旅游开发的一部分,但不能过度商业化,致使村民完全为了经济利益而表演。表演、展示的场所可以建在村口或村外较近的地点,此外还可以建立小型的民族博物馆,逐渐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自身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村寨建设与发展中,可以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强调村寨保护的整体性和文化、生态可持续性,让村民参与其中,积极发挥主体性,成为自己村寨的管理者。在如何展示、表演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也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发展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增加附加价值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重建区旅游商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中,要把促进重建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为此,要充分认识和尊重重建区内灾民在旅游开发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满足求新、求奇、求变的旅游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游览原始自然环境,体验民族文化、原生态村落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等就成为拥有原生态待开发资源的地区的经济利润潜在来源。其中要特别注意到旅游商品,它是地域文化的凝结,是旅游地文化艺术、传统工艺以及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旅游者购得旅游商品,能加深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艺术造诣、民族风格和喜好的了解,从而达到思想感情的融通。旅游地的形象不仅由各位旅游资源和服务内容构成,旅游商品也是旅游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塑造旅游区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可以借鉴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社区总体营造”经验,通过社区居民自动自发参与,发挥创意,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和管理,建立属于自己社区的文化风貌,以此进行观光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台湾地区原住民部落观光,以各部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为部落观光营造的最大“资产”。台湾原住民文化资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部落自然景观、传统歌舞、祭典、手工艺、神话与传说、部落社会、母语、传统竞技等。每个原住民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人生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使为同一族群每个不同的部落也有各自的历史脉络及部落个性,所以在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过程中,每个族群和部落都十分注意彰显本族群和部落文化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原住民部落观光。具体而言,台湾原住民部落主要是围绕母语、信仰、风俗、工艺、乐舞和祖先的生活智慧与哲理等,组织、策划观光休闲活动。从目前台湾比较知名的原住民重建部落中各选一族群,展示部落文化产业的特色(见下表)。台湾原住民部落重建与生态旅游开发实例部落名称所属族群地理位置主要文化设施相关活动文化特色南庄赛夏族苗栗县南庄乡原住民艺术工作坊庭园咖啡矮灵祭赏樱花喝咖啡矮灵祭日月潭邵族南投县鱼池乡邵族文化村拉鲁特产店迥原餐厅丰年祭(9月-10月)手工艺品展售(雕刻编织)来吉邹族嘉义县阿里山乡邹族文物馆石头教会不舞民宿咖啡凯旋祭(2月)部落巡礼陶艺、木雕(阳具崇拜)塔山(圣山)布农布农族台东县延平乡部落剧场文化的原住民当代艺术中心八步合音原住民祭典原住民舞蹈打耳祭(4月-5月)布农幼稚园布农教育营布农部落文化体验园区八步合音雾台鲁凯族平东县雾台乡梦想之家石板巷艺术街鲁凯文物馆冒烟屋农庄丰年祭(7月-10月)鲁凯生活体验艺术街展售陶艺百步蛇、百合花图案石板屋三地门排湾族屏东县三地门乡三地门工艺之道中山公园撒古流工作室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原住民歌舞表演丰年祭(8月)琉璃、陶壶礼刀原住民艺术家百合花图案、琉璃珠艺、神话、传说太巴塱阿美族花莲县光复乡原住民文物坊(2家)部落教室太巴塱国小手工艺教学陶艺教学陶艺、木雕传统茅草屋资料来源:洪泉湖.全球化与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见: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论文集[C].2003.5.以人文品牌建立产品品牌同时品牌的竞争己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旅游地品牌是建立在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上的,是旅游者对旅游区域各要素包括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人员等认知与体验总和,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由于旅游者选择旅游服务的模式比较特殊,即先形成心理偏好,后感知验证,这对旅游地提出了地域品牌的需求。旅游地品牌不仅要对旅游者承诺独特的旅游体验,更要综合旅游地各要素使旅游者旅游体验符合旅游地品牌的承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和个性,是旅游产品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源泉。因此,开发旅游商品、建设旅游地品牌,必须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的个性与特色。在考察台湾原住民部落文化品牌的营造时,我们可以看到,其采取以部落参与为主轴,部落、政府、专业团体通力合作的营造模式。部落、政府、专业团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分担不同的任务:部落族人为部落观光规划、设计、建设的主体。具体而言,原住民知青为规划、设计的核心力量,全体部落族人为具体执行力量;政府在部落营造中扮演促成者的角色。他们是资源的提供者,经费的赞助者,不同行政决策部门之间的协调者;专家、学者在充分尊重部落居民的愿望的基础上指导部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部落营造中,特别尊重部落族人的意愿。目前台湾已经形成了一批比较知名品牌的的原住民重建部落,他们也依据本族文化特色创出了一系列的商品品牌。其中日月潭邵族部落就是一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其旅游品牌的开发就是在台湾921大地震重建过程中的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有邵族文化村、拉鲁特产店和迥原餐厅等主要特色文化设施,主要的文化特色产品是雕刻编制手工艺品。下图的两个小米酒品牌就是台湾的两个较为知名的生态游开发商品:小米酒在原住民的生活、祭祀、禮俗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它台灣最原始的酒釀,流傳千年、是台灣原住民文化最為重要的一環在每年豐收的慶典上,代表著豐收的信息。左边的小米酒以台湾的原住民土语命名——Holaiya。而右侧品牌则是邵族原住民的开发产品,该品牌的小米酒的广告宣传词中均强调着邵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小米酒瓶身包装描绘的是邵族定居日月潭的“逐鹿传说”。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9卷第8期2021年8月Vol.69,No.8August,2021收稿日期:2021-06-18;修订日期:2021-08-0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74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21BAH31B01[Foundation:KeyProgram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o.KZZD-EW-06;KeyProjectof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sFoundationofChina,No.40830741;NationalKeyTechnologyR&DProgram,No.2021BAH31B01]作者简介:樊杰(1961-,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375M,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E-mail:fanj@igsnrr.ac1060-1068页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前沿问题探讨的综述,阐释了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时空分异规律是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的关键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截至目前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所采用的“过程归纳、区域比较、定性分析、逻辑判断”等4个实用方法,并围绕着区域均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域功能、空间结构等4个前沿领域,讨论了影响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自然圈对人类活动圈层的作用、综合地理区划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等研究的学术思想,探讨了“未来地球”框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和重要命题,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基础研究和决策应用贯通”的复杂性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综合研究集成方法体系建设,将深刻影响着人地系统过程和格局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人地系统;人文地理;可持续性;区域均衡;地域功能;承载能力;空间结构;未来地球DOI:10.11821/dlxb2021080031人—地系统相互作用与地理学综合研究人文地理学是地球表层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地球表层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自然圈层与人文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这是地球科学与其他天体星球科学研究的根本区别[1-2]。相对于人类活动这一主体而言,自然圈层是人类活动主体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主体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3-5],其复杂性一方面表现为“主体”、“环境”内部各要素间、要素不同组合间、以及“主体”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多样,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纯”人类活动主体、“纯”自然环境越来越少,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界面越来越模糊,相互作用的内生化趋势加剧、作用关系的复杂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各种作用的驱动关系和影响机理通常还存在着因时、因地、因尺度不同而发生变异,加之人类活动在这一作用系统中的影响力加强,因人而异产生的不确定性显著提升、作用机制的复杂程度提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为主导、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滞后的过去,地理科学发展长期受阻,在综合性研究方面难以有实质性突破[6-7]。近年来,为了增强科学性采取微观机理深化研究又加速了地理学科分化,综合地理学面临被瓦解的风险[8]。如何突出地理学的综合性、以及如何在地理学框架内实现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化研究,已成为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和命运的关键问题[9-11]。传统地理学科结构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地理学更具有基础性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性8期樊杰: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质[12],而人文地理学是叠加在自然地理学之上,具有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更密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交叉的性质[13]。这种学科构成和学科性质,必然使得人文地理学在传统地理学研究中,无法回避、轻视“综合性”这一地理学最高科学难点问题,更多地承载着破解“综合性”难题的学科建设任务[14]。由于复杂性科学发展滞后、综合集成方法体系还不成熟,人文地理学者在过去应对综合性问题时,逐步形成了一套实用性强的方法论[15-16]。一是通常以过程归纳作为凝练普适性规律的基本手段,但往往因影响因素和机制的变化,在现状问题研究中难以照搬套用,在预测中难以直接进行推导延续;二是通常以比较研究作为建立在长期经验积累基础上解析相似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但往往因缺失令人折服的可比较性论证、以及忽略时空分异问题而被疑似为教条机械的方法;三是通常以定性分析作为探究复杂对象内在相互作用关系和机制的基本方法,但通常因缺乏清晰的作用关系机理表达和数理关系表达而有损定性结论的科学性和定量结论的精准性,且难以通过传授和交流过程较快地实现对分析方法的掌握;四是通常采用逻辑判断作为诊断问题和调控预测的基本方法,但往往又由于逻辑关系更多的是科学哲学层面的宏观思维而出现具体结果多样、共识程度低的情况。中国的人文地理学能够长期坚守综合研究的方向,主要得益于吴传钧对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的定位,他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作为地理学的方向,指明地理过程和地理格局研究是揭示地域系统成因机理和演变规律的核心内容,强调地域研究中的功能属性、系统属性、协调属性、可持续属性是凸现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关键所在[17]。吴传钧对地理学定位的把握,较早地将地理学基础研究引向基于地域系统、探究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方向上。傅伯杰强调:影响地理格局形成的各种物理、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经济、社会、文化“过程”应作为地理过程研究的内容,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宋长青认为:丰富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的科学难点问题,同关乎人类发展、影响文明进步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复合、重叠,就是科学前沿问题。由此可见,以可持续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地理过程和格局研究的基本范式,结合社会需求热点,选择具有前沿意义的科学命题开展研究,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的一个特色[18]。表2是笔者近年来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组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2人地系统若干前沿问题的探索2.1区域均衡——人文地理格局演变过程的核心驱动力讨论人文地理过程和格局变动的核心驱动力,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区域发展趋向稳定态—均衡格局的发展要素流动过程及由此引起的区域发展格局变动过程的作用力[19-22]。这里,稳定态的区域格局在传统上多被表达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也就是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形成的势能差,是产生人文地理格局变动的核心驱动力。从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的归纳得出倒“U”型曲线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基本过表1人文地理学在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中的实用方法Tab.1Practicalmethodsofcomprehensiveorintegrativeresearchonhuman-environmentsystemfromChinesehumangeographers研究方法过程归纳区域比较定性分析逻辑判断主要应用领域凝练普适性规律解析相似研究对象探究复杂对象内在相互作用关系和机制诊断问题和调控预测存在问题现状研究难以照搬预测研究难以顺延教条机械定性结论的科学性欠缺定量结论的精准性欠缺结果多样、共识程度低产生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和机制发生变化可比较性可信程度有限、时空分异考虑不足作用机理和数理关系不清局限在科学哲学层面的宏观思维106169卷地理学报程,拐点多出现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时候。除了“稳定态的相对性: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反复过程”之外,进一步研究表明,即使在人口完全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也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均衡。换句话说,区域发展进入稳定态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说明,还存在着另一种力量在弥补着因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产生的区域势能差。这里有两个可供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一,人类需求是多样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的需求取向和福祉构成将与“经济效益”的维度开始拉大;其二,即使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决定区域均衡的关健,人们真正感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直接的是民生质量。针对第一点可以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存在的前提下,区域均衡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存在其它效益的区域差距恰恰弥补了经济效益的差距。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各种效益归纳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区域发展格局稳定状态的必要条件就应该是三大效益之和在区域之间的均衡,即区域发展综合均衡模型[23](或称空间综合均衡模型:Di=∑DimPi=∑DjmPj=Dj式中:区域i和j综合效益的人均水平值分别为Di和Dj,P为人口总量,Di1或Dj1是经济效益、Di2或Dj2是社会效益、Di3或Dj3是生态效益。若不计社会效益,则经济效益之差可以由生态效益之差予以弥补,生态效益就成为经济效益的函数,受区域发展差距状态所决定。针对第二点,用GDP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表征的是生产层面的区域差距,从生产层面到民生质量,至少还经过了收入分配、购买产品和服务等环节,也就是说,还受到政府财政的收入分配、个人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受物价指数影响等影响。因此,以民生质量为导向的经济效益Di1或Dj1的表达应该贯穿生产层、分配层、消费层,相对传统的生产层面均衡具有了立体特征,因此称为立体区域经济均衡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复合,就将注重经济水平的区域均衡导向内含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民生质量的区域均衡,也就是说,人文地理过程和格局变动的核心驱动力是民生质量区域差距所形成的势能差。当以往局限于生产层面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衡上时,无法阐释“劳动生产地域分工稳定格局成立的充分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因此,从政策应用层面,就是生态建设区域、粮食主产区、矿产开发基地、重工业城市、轻型工业城市等,在产业链条上附加值不同,而承担功能的经济收益存在巨大差别。如果当地的民生质量完全依靠这种地域分工收益的话,就出现从事基础产业比重越高的区域越穷、从事公益性事业事务越多的区域越穷的情形,区域格局进入非均衡状态,区域发展将极其不稳定。按照经济学原理,这种不稳定必然导致产业活动或公益建设规模的缩小、通过改变基础产业和公益性活动的供需关系,实现这类活动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正是由于基础产业(如粮食和生态产品(如水资源短缺将对社会经济体系造成极大破坏、甚至是灾难性的,因此,维持其稳定、规避风险就成为社会的守夜人—政府必须应对的现实。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分配环节表2近年来笔者主持开展的若干人地系统前沿问题探索Tab.2Somefrontierapproachesonthehuman-environmentsystemaccordingtotheauthor'swork人地系统研究科学难点区域均衡基本原理人地相互作用机理综合地理区划方法空间结构有序化过程中国发展需求热点区域分工合作与差异化区域发展模式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产业、城镇布局和国土安全格局开发强度管制和资源合理利用人文地理学学科前沿问题区域发展综合均衡模型、立体区域经济均衡模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原理与方法地域功能生成机理和空间组织方式空间结构的数量比例关系表达过程格局的基础性研究影响区域发展格局变化“过程”的驱动力研究影响人地系统分布“格局”的关键自然要素研究揭示功能“格局”分异规律的综合研究影响空间结构变化“过程”的综合研究实践应用的社会贡献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原则、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广西西江经济带规划汶川、玉树、舟曲、芦山重建规划的基础工作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广东省国土规划、辽宁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研制10628期樊杰: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实现缩小民生质量的差距—这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经济化的合理体现,用以弥补经济差距,实现综合效益的均衡—这就是主体功能区提出的“生态产品”等、“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原则、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有关资源和环境价值化的科学阐释和依据[24-25]。2.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自然圈层对人类活动圈层作用的探索当自然圈层同人类活动发生作用时,各自然地理要素才被赋予了资源属性、环境属性和灾害属性。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自然观和作用自然的方式。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期,自然条件、特别是农业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作用是直接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早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法则。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断提升,随着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土资源的开发规模持续增长,以及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减弱,资源上限、环境底线和生态安全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如果不能合理调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调整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方式必然难以维系[26]。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圈层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客观认知和合理把握自然圈层作用人类活动的载体和规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就是对这一载体的表达[27]。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自然圈层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所呈现的资源属性、环境属性和灾害属性的总和所能够承载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力,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资源保障、环境容量、灾害风险的函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是决定人类是否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门槛的阈值表达,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类型、结构、效率等的函数。从全球整体研究,通常是把食物量作为维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参数,把能够养活多少人作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结果表达。若着眼于区域,因区域的开放性和部分资源环境要素的可流动性,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较全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更为复杂。如果把资源环境作为承载体,把人类生产生活作为承载对象,承载体对承载对象的承载能力的研究难点和重点在于:①区域的尺度不同,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是有差异的,评价的指标构成和关键阈值的选择是不同的。②同一尺度的区域承载对象不同对承载能力也产生重大影响,除承载对象类型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之外,承载能力因承载对象的结构和效率不同也会产生显著的差异。③区域承载体部分组成要素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得区域承载能力研究必须受制于开放性和流动性涉及的相关区域,也就是说,整体总量是控制组成各区域分量的约束条件。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具有很强的短板效应,即制约区域发展的某个关键要素就可以决定整体承载能力的大小;同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具有很强的集成效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动态的,不仅可以通过人类整治改善自然、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调控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就是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具有很强的政策内涵,可以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政策手段。尽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起步较早,但一方面受地域系统开放性、资源环境要素流动性、承载对象不确定性等研究难点的制约,另一方面因研究成果的政策内涵不够、应用能力不足、应用需求不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难以有实质性突破。2021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笔者参与起草国务院汶川重建工作方案时提出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础和重建工作的前提,并首次在我国尝试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基础性科技支撑工作[27]。此后,科学认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仅在玉树、舟曲、芦山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重建工作中得到整体应用,而且被逐步推广到越来越多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成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106369卷地理学报护自然的重要依据。在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已被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当中,通过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超载、临界超载、超载状态的识别和成因的分析,为调控区域发展目标和路径提供依据,在完善政府空间治理体系、统筹国土空间合理配置中发挥实质性作用。2.3地域功能——综合地理区划的尝试陆地表层格局、特别是人文地理格局是自然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结果。长期以来,刻画区域分异格局的基本地理学方法——区划,却在解决自然—人文综合作用形成的统一地表格局方面难以实现突破[28]。究竟地表既符合自然圈层可持续过程、又能满足人类活动不断增长和丰富需求的格局是怎样的形态,这是现实发展给地理学提出的重要命题。综合地理区划不仅受到人文和自然要素集成方法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没有解决“综合区划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在缺失综合地理区划目标的前提下,指标体系的选择和区划表达的内容就无从谈起。地域功能研究解决了地理学开展综合区划缺失目标导向的问题,进而在区划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上尝试了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为开展综合地理区划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行、有用的途径。陆地表层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前提下,自然界在地域空间上会形成差异化的自然地理地域功能类型,形成了有序的自然生态格局。这样的生态格局保障了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和不同功能地域之间的作用联系,维系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当人类活动介入后,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着自身的空间配置规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有着自身的区位指向和选择原理,仅从满足生产、生活活动空间区位和布局合理性角度进行的选择,有可能会是选择自然生态系统重要性程度高、或脆弱性强的区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产生破坏并最终反馈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反之,满足自然生态系统本底功能要求的区位或区域,可能又不是人类活动适宜的位置,影响到人类发展的竞争能力和生活品质[29]。可见,从“人”或“地”任何一个系统出发所构造的空间结构都是不合理的,需要进行综合的、集成的功能分区。地域功能是指一定地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中、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履行的综合职能和发挥的作用[29]。与地域功能相关的是功能区,即承载一定地域功能的区域。地域功能的研究就是在识别地域功能类型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组织,寻求最优或次优的功能区划方案[30]。合理的功能区组织方案至少应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①同时满足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小、有利于自然可持续发展,又支撑人类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的双重目标;②实现不同功能区综合发展效益的均等,这是保障不同地域功能建设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区域均衡”小节中讨论了这个问题;③实现各功能区所组成整体的效益最大化,而这不仅同功能如何划分有关—空间结构问题,而且与时间取值有关—地域功能的类型、功能区划的方案会因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动。地域功能格局形成的地理过程,主要由相对稳定的生态功能格局下土地利用功能格局的变化过程、以及受人居环境和产业区位选择牵动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疏散过程所构成。地域功能区划的应用实践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笔者主持的项目历时近10年,通过确定主体功能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评价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制定和培训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研制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划草案、编制案例省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为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使主体功能区成为贯彻落实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的基础性空间布局方案[22]。2.4空间结构——从空间形态的结构拓展到数量关系的结构“点、线、面”是刻画人文地理格局空间形态的三种要素。陆大道先生提出的点—轴系统理论创建了有关“点”和“线”的空间组织与演变的规律,成为我国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组织的基础模式[6]。点轴理论更多地阐释了空间形态为主体表达空间10648期樊杰: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1065图1三大空间比例关系演变过程(a和类型区(b示意图Fig.1Theproportionoftheproductive,livingandecologicspacesfortemporalevolution(aandfunctionzone(b结构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制,如果要进行空间开发强度的管制,同时需要更多地从功能空间的比例关系来揭示不同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下、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不仅弥补了“点轴”系统中面状空间组织结构缺失的问题,同时,拓展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比例关系表达空间结构,使其形成与点—线—面空间形态构筑的空间结构相互支撑,初步揭示了空间结构有序化演进规律[26]。这一学术思想被全面应用到笔者主持的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广东省国土规划”试点工作中。3“未来地球”框架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从以上前沿领域的探索可以看出,过去10多年里,笔者及其团队秉承吴传钧先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学术脉络,在陆大道先生指导下,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文圈层和自然圈层相互作用为研究重点,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作为科学认知人文地理过程和格局的主要基础,开展了地理学综合问题的初步探索。与此同时,国内人文地理学也呈现出另一个取向,在接轨国际前沿过程中加剧了人文地理学的人文化倾向,相关研究在更加深刻揭示社会文化新因素和新机制在人文地理格局产生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同时[20-21],也出现了迈入较为单纯的社会科学的迹象,如果这种“转身”演变为人文地理学整体的行为,就有可能对地理学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事实上,目前国外人文地理学也正在摆脱简单地以经济过程、文化社会转型、行为心理为牵引的发展路径,越来越关注可持续性的研究,并被认为是发挥地理学科优势、直面现实问题的重要方向,GIS技术和模型方法为这一选项提供了方法支撑[11]。国外人文地理学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这一趋势同地球科学研究的总体趋向是一致的。目前地球科学提出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把地球整体性研究与地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结合起来、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方法、注重基础研究与决策应用的贯穿,越来越得到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的认同,同样也引导地理学在直面“综合性”研究方面共识越来越高、学术探究和面向应用的行动也趋于同归[9-11]。应该说,“未来地球”的理念和基本框架同黄秉维先生晚年对地理学的思考和设计、与吴传钧先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体系和应用目标的创新贡献,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开展系统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研究的尝试,一直在地理学界没有被放弃。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断裂的地理学不能成为真正的地理学,忽视人文圈层和自然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科学也不是真正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比较现实的一个领域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里的1066地理学报69卷表3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Tab.3Keyissues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researchbasedongeography地域(陆地表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因素与机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动力学、影响人地系统变化的因素与机理及其时空分异规(科学研究的一般范畴律、资源环境承载—响应—适应,人文因素作用的不确定性,等等功能与系统地域功能生成和演化、“点—轴—面”空间结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比例的时空特(地理科学的基本范畴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功能和质量、优化调控的关键政策阀门,等等过程与格局自然圈和人文圈相互作用、实体空间和非实体空间相互作用、区域依赖性、流空间过程和(地理科学的基本范畴格局、不同区位原理的空间耦合、综合地理区划原理和方法,等等尺度与界面区位到空间结构的集成、不同空间尺度地域功能和结构的转换、人文—自然界面对地理过(地理科学的特殊范畴程和格局的作用、人文界面(线对物质和非物质流的作用,等等“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在陆大道先生的率领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人文—经济地理研究团队的主攻方向,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得到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领域发展规划的认可。2007年,中国科学院开展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中,“区域发展”被列为18大领域之一[31](18个领域是: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生物质资源、区域发展、空间、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纳米、大科学装置、重大交叉前沿、国家与公共安全。如果以“地域(陆地表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横轴、以地理学命题的基本范畴“因素+机理、功能+系统、过程+格局、尺度+界面”为纵轴,人文地理学过程和格局研究的关键学科问题梳理见表3,由于其中许多问题目前已被现实发展高度关注,将有可能成为近期学科探索的前沿领域。我国正在经历着社会治理、政府决策步入科学化的转型过程,当空间管治、区域战略和国土规划越来越成为调控人类空间行为的重要政策工具时,科技支撑能力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差距问题被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国家可持续城镇化需要资源环境的保障,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数据质量和预警方法目前都亟待开发建设;国家需要通过开发强度管制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结构优化,但不同自然环境和发展基础的区域合理空间结构还没有建构可信的理论模型;国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原则确定为“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将这一原则通过科学分解、进行贯彻落实的理论依据和标准仍停留在宏观理念的讨论上。比照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有关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任务,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地球科学的学科建设要求迫切、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不断旺盛及对科学界的要求不断明确,加之“未来地球”等外来理念影响和国际前沿的牵引,重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响应适应,重视学科交叉综合解决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越来越成为共识。目前困扰“未来地球”在中国得以推进、困扰资源环境科学在解决中国重大可持续发展问题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障碍,除了复杂系统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基础理论薄弱之外,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怎样认识因研究对象的改变、理论基础的改变、学科和知识构成的改变,而需要有适合的研究方法体系,按照一些学科擅长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移植或照搬到复杂对象和复杂问题研究上,有可能歪曲了复杂性科学机理的阐释,影响到综合性学术价值的效果。因此,包容的科学文化和相互尊重的学术氛围,可能成为近期在“未来地球”框架下实现研究创新和科学跨越的关键。致谢:以上研究项目承蒙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相关地方政府等部门的立项资助,在此致以谢意!同时,感谢陆大道院士和项目组诸多同事在研究中给与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汤青、周侃、蒋子龙、孔维锋在成文过程中所做的辅助性工作。8期樊杰: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1067参考文献(References[1]HuangBingwei.ComprehensiveStudyofGeography.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03.[黄秉维.地理学综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WuChuanjun.Thecoreofgeographicalstudy:Man-eartharealsystem.EconomicGeography,1991,11(3:1-6.[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1991,11(3:1-6.][3]WuChuanjun.Man-landRelationshipandEconomicLayout.Beijing:AcademicPress,2021.[吴传钧.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4]LiJijun.ConsiderationontheprospectsofthedevelopmentofgeographyinChina//WuChuanjun.ChineseGeographyattheTurnoftheCentury.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1999.[李吉均.关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思考//吴传钧.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LuDadao.GuoLaixi.Maneartharealsystem:Thecoreofgeographicalstudy.ActaGeographicaSinica,1998,53(2:97-105.[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理学报,1998,53(2:97-105.][6]LuDadao.Theoreticalstudiesofman-landsystemasthecoreofgeographicalscience.GeographicalResearch,2002,21(2:135-144.[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地理研究,2002,21(2:135-144.][7]LuDadao.TheoryandPracticeofRegionalDevelopmentinChina.Beijing:SciencePress,2003.[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LuDadao.SomekeyissuesconcerningdevelopmentofgeographicalscienceinChina.ActaGeographicaSinica,2003,58(1:3-8.[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58(1:3-8.][9]EarthScienceDevelopmentStrategyResearchGroup.ChinaEarthScienceDevelopmentStrategyReportinTwentyfirstCentury.Beijing:SciencePress,2021.[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0]ZhengDu.China'sAgenda21andgeography.ActaGeographicaSinica,1994,49(6:481-489.[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地理学报,1994,49(6:481-489.][11]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AmericanResearchCouncil.UnderstandingtheChangingPlanet:StrategicDirectionofGeographicScience.Beijing:SciencePress,2021.[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2]ZhengDu.Astudyontheregionalityandregionaldifferentiationofgeography.GeographicalResearch,1998,17(1:48.[郑度.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地理研究,1998,17(1:4-8.][13]MaoHanying.Man-landSystemand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Beijing: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95.[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GeographicalSocietyofChina.GeographyDevelopmentStrategyandTheoryConstruction:ReviewandProspect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04.[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FanJie.Comprehensivestudyofregionaldevelopment//LuDadao.TheDevelopmentandInnovationofGeography.Beijing:SciencePress,1999:91-93.[樊杰.区域发展综合研究//陆大道.地理学发展与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1-93.][16]FanJie.Comprehensivenessofgeographyandintegratedresearchonregionaldevelopment.ActaGeographicaSinica,2004,59(Suppl.:33-40.[樊杰.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发展的集成研究.地理学报,2004,59(增刊:33-40.][17]FanJie.Academicthinkingandeconomicgeographyofthe"regionalsystemofman-landrelationship".EconomicGeography,2021,28(2:870-878.[樊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2021,28(2:870-878.][18]FanJie,SunWei.Recentprogressandoutlookofhuman-economicgeographyinChina.ProgressinGeography,2021,30(2:1459-1469.[樊杰,孙威.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进展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21,30(2:1459-1469.][19]FanJie.WangHongyuan,TaoAnjunetal.Couplingindustriallocationwithurbansystemdistribution:AcasestudyofChina'sLuoyangMunicipality.ActaGeographicaSinica,2021,64(2:131-141.[樊杰,王宏远,陶岸君等.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分析:洛阳市大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案例剖析,地理学报,2021,64(2:131141.][20]FanJie,ChenDong,LvChen.Ananalysisofspatialprocessandregionalresponseof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basedonaneweconomicgeographicalmode:"Microeconomy-Macroeconomy-RegionalEconomy"approachforneweconomicgeographyphenomenon.GeographicalResearch,2021,28(6:1439-1448.[樊杰,陈东,吕晨.国际金融危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初探:兼论新经济地理事像研究的一个新范式.地理研究,2021,28(6,1439-1448.][21]FanJie,XuYudong,ShaoYang.Thehumangeographyviewoflandusestudyandnewproposition.ProgressinGeography,2003,22(1:1-10.[樊杰,许豫东,邵阳.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1-10.][22]FanJie,LiPingxing,LiangYutian.Frameworkoffinalconsumptionorientedresearchoncarbonfootprints.AdvancesinEarthScience,2021,25(1:61-68.[樊杰,李平星,梁育填.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地球科学进展,2021,25(1:61-68.][23]FanJie.ThescientificfoundationofmajorfunctionorientedzoninginChina.ActaGeographicaSinica,2007,62(4:1068地理学报69卷339-350.[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24]FanJie.Thestrategyofmajorfunctionorientedzoningandtheoptimizationofterritorialdevelopmentpatterns.Bulletin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021,28(2:193-206.[樊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28(2:193-206.][25]LuDadao,FanJie.Theriseandeffects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studiesinChina.Bulletin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021,27(3:290-300,319.[陆大道,樊杰.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27(3:290-300,319.][26]FanJie,ZhouKan,SunWeietal.Scientificvaluesandresearchinnovationsofhuman-economicgeographyin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ProgressinGeography,2021,32(2:147-160.[樊杰,周侃,孙威等.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地理科学进展,2021,32(2:147-160.][27]FanJie.Planningof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ofWenchuan:Resources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Evaluation.Beijing:SciencePress,2021.[樊杰.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28]ZhengDu.Astudyontheregionalityandregionaldifferentiationofgeography.GeographicalResearch,1998,17(1:48.[郑度.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地理研究,1998,17(1:4-8.][29]FanJie.Themacroeffectofnaturalresourcesstructureontheevolutionof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TaketheareasurroundingtheBohaiSeaasanexample.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1992,7(2:97-106.[樊杰.自然资源结构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宏观作用: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1992,7(2:97-106.][30]FanJie,JiangZilong,ChenDong.Scientificfoundationandpracticalstrategiesofcollaborativeplanningforspatiallayout.CityPlanningReview,2021,38(1:16-25,40.[樊杰,蒋子龙,陈东.空间布局协同规划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城市规划,2021,38(1:16-25,40.][31]LuDadao,FanJie.RegionalDevelopmentResearchinChina:ARoadmapto2050.Beijing:SciencePress,2021.[陆大道,樊杰.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Frontierapproachofthesustainableprocessandpatternofhuman-environmentsystemFANJie(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KeyLaboratory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Modeling,CAS,Beijing100101,ChinaAbstract:Incombinationwiththeauthor'sreviewoffrontierissuesinhumangeographyinrecentyears,thispaperclarifiesthatuncoveringthespatiotemporaldifferencerulesofhumanenvironmentsysteminteractioninthegeographicpatternisthehighest-levelscientificpuzzleinmoderngeography,andistheunderstandingofkeyissueswhichcoulddecidetheprospectoffuturegeography.Fourpracticalmethodsincluding"processinduction,regionalcomparison,qualitativeanalysis,logicaljudgment"untilnowforintegratedhumanenvironmentsystemresearchesareproposed.Aimingatfourfrontierfieldsincludingregionalequilibrium,resources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territorialfunction,andspatialstructure,academicideasincludingthedrivingforcesofregionaldevelopmentpatternchanges,theimpactcarrierofnaturalsphereonhumanactivitysphere,therulesandmethodsforintegratedgeographiczoning,andthechanginglawsof"living-production-ecology"spatialstructure,arediscussed.Finally,thispaperdiscussesthesignificanceandkeyissues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frameworkof"FutureEarth",andpresentsthattheintegratedmethodsystemandbasictheoreticalsystemofcomprehensiveresearchincomplexitysciencebasedon"integrationofbothnaturalandsocialsciences"and"interpenetrationofbothbasicresearchesanddecision-makingapplication",willprofoundlyinfluenceresearchprogressoftheprocessandframeworkofhuman-environmentsystem.Keywords:human-environmentsystem;humangeography;sustainability;regionalequilibrium;territorialfunction;carryingcapacity;spatialstructure;FutureEarth
具体人格权立法模式及其选择
具体人格权概念是我国人格权理论中广为使用的概念。学者们在与一般人格权相对的意义上将其界定为以具体人格利益为保护客体的人格权。但是,何谓具体人格利益却鲜有界定,与此相应,学者们关于具体人格权类型的说明往往只能通过列举的方式完成,而不同学者尽管对具体人格权类型及个别具体人格权的内容存在一些共识,但其认识上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我国,什么是具体人格权依然是一个理论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由于几乎所有国家都以人格保护为法律的重要追求,因此,具体人格权制度设计的差异首先不是价值层面的差异,而是法律技术层面的差异,是一个特定法律制度背景下如何合目的、合体系地建构具体人格权制度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对不同国家具体人格权立法模式的分析出发,研究其差异之所在及其形成背景,并最终结合我国既有的法律前提,提出我国具体人格权界定的基本模式。
一、具体人格权制度的不同立法模式
(一)不承认具体人格权的立法模式
以瑞士为代表的国家在立法上基本不承认具体人格权的存在。瑞士学者认为,《瑞士民法典》“有意识地放弃了对人格利益的列举”。该法典仅明文规定了一种具体人格权——姓名权,其他人格利益的保护都通过该法典第28条一般人格利益保护的规定来完成。在1982年《瑞士民法典》人格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联邦司法和警察部起草的草案第28条第2款曾加入了具体人格权的规定——“特别是身体、生命、私人和秘密领域、自由和名誉属于人格关系”。但是,“参议院放弃了这种模式。其理由是,这样的列举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的,其仅仅具有示例功能并且会妨碍人格权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它也会导致法律条文难以组织”。
从形式上看,《瑞士民法典》中也规定了一种具体人格权——姓名权,但姓名权作为独立权利存在并不是人格权理论发展的结果,而是姓名权理论自身发展的结果。在历史上,当人格权还在为自己能否得到承认而斗争时,姓名权已先于人格权被作为维护家族身份和等级的制度在家庭法和公法领域得到长足的、独立的发展。例如,在《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过程中,姓名权最初仅规定在家庭法的一些条文中(第1274、1455、1497、1569、1622条),而这一点“可以回溯到100年之前的《普鲁士一般邦法》,姓名的获得或者丧失仅仅被作为获得或者丧失与一个家庭关联的结果”。在历史上,姓名只不过是确定身份、职业等的工具。在《瑞士民法典》起草的过程中,姓名权虽然被规定在人法中,民法典起草人胡贝尔(Huber)在立法理由中也明确将其列于人格保护之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原材料供应与产品采购综合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建筑施工与材料供应合同
- 入户防盗门采购安装合同
- 2024年度大米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与维护合同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品牌全国广告投放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投放与授权合同
- 2024年度车库租赁合同书:固定车位租赁条款
- 二零二四年度游乐园餐厅水电安装项目承包合同
- 道路修补施工合同协议书
- 2024年泥水班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合同
- 海水的性质 说课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医院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
- CFM56-5B发动机VBV活门的钢丝软轴操控原理及软轴刚度研究
- Mysql 8.0 OCP 1Z0-908 CN-total认证备考题库(含答案)
- 带式输送机胶带安装
- 陈育民对FLAC3D常见问题的解答概要
- 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 三年级数学期中测质量分析课件
- 大咯血的护理及急救课件
- 读音常考题型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试题)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静脉输液实践指南INS指南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