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完整版)资料_第1页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完整版)资料_第2页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完整版)资料_第3页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完整版)资料_第4页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完整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1.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难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教学过程设计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无论是边,还是角,它都有其它三角形所没有的性质。这一章,我们继续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梯子的倾斜程度在很多建筑物里,为了达到美观等目的,往往都有部分设计成倾斜的。这就涉及到倾斜角的问题。用倾斜角刻画倾斜程度是非常自然的。但在很多实现问题中,人们无法测得倾斜角,这时通常采用一个比值来刻画倾斜程度,这个比值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倾斜角的正切。(重点讲解)如果梯子的长度不变,那么墙高与地面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如果墙的高度不变,那么底边与梯子的长度的比值越小,则梯子越陡;如果底边的长度相同,那么墙的高与梯子的高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刻画梯子倾斜程度的几种方法,以便为后面引入正切、正弦、余弦的概念奠定基础。想一想(比值不变)☆想一想书本P2想一想通过对前面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确定。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正切函数明确各边的名称明确要求:1)必须是直角三角形;2)是∠A的对边与∠A的邻边的比值。☆巩固练习如图,在△ACB中,∠C=90°,tanA=;tanB=;若AC=4,BC=3,则tanA=;tanB=;若AC=8,AB=10,则tanA=;tanB=;如图,在△ACB中,tanA=。(不是直角三角形)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讲解例题图中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分析:通过计算正切值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这是上述结论的直接应用。如图,在△ACB中,∠C=90°,AC=6,,求BC、AB的长。分析:通过正切函数求直角三角形其它边的长。随堂练习书本P4随堂练习小结正切函数的定义。作业书本P4习题1.11、2、4。第2课时§1.1.2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难点: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教学过程设计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正切函数,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其它的两个函数。复习正切函数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引入书本P7顶正弦、余弦函数,☆巩固练习如图,在△ACB中,∠C=90°,sinA=;cosA=;sinB=;cosB=;若AC=4,BC=3,则sinA=;cosA=;若AC=8,AB=10,则sinA=;cosB=;如图,在△ACB中,sinA=。(不是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锐角∠A的正切、正弦、余弦都是∠A的三角函数。梯子的倾斜程度si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cos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讲解例题如图,在Rt△ABC中,∠B=90°,AC=200,,求BC的长。分析:本例是利用正弦的定义求对边的长。如图,在Rt△ABC中,∠C=90°,AC=10,,求AB的长及sinB。分析:通过正切函数求直角三角形其它边的长。随堂练习书本P随堂练习小结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作业书本P6习题1、2、3、4、5第3课时§1.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过程设计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正切、正弦、余弦函数,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引入书本P8引入本节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利用这些值进行一些简单计算。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通过与学生一起推导,让学生真正理解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度数sinαcosαtanα30°45°160°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讲解例题计算:(1)sin30°+cos45°;(2);(3);(4)。分析:本例是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解。填空:(1)已知∠A是锐角,且cosA=,则∠A=°,sinA=;(2)已知∠B是锐角,且2cosA=1,则∠B=°;(3)已知∠A是锐角,且3tanA=0,则∠A=°;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m,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分析:本例是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解的具体应用。在Rt△ABC中,∠C=90°,,求,∠B、∠A。分析:本例先求出比值后,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再确定角的大小。随堂练习书本P9随堂练习小结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切忌死记硬背。作业书本P9习题1.31、2、3、4、§1.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教学目标:1、经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经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1.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二、讲授新课引入问题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每个登山者的心愿。在很多旅游景点,为了方便游客,设立了登山缆车。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分析:在Rt△ABC中,∠α=30°,AB=200米,需求出BC.根据正弦的定义,sin30°=,∴BC=ABsin30°=200×=100(米).引入问题2: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45°,由此你能想到还能计算什么?分析:有如下几种解决方案:方案一:可以计算缆车从B点到D点垂直上升的高度.方案二:可以计算缆车从A点到D点,垂直上升的高度、水平移动的距离.三、变式训练,熟练技能1、一个人从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m,再爬30°的山坡100m,求山高.(sin40°≈0.6428,结果精确到0.01m)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BC=300m,BA=100m,∠C=40°,∠ABF=30°.在Rt△CBD中,BD=BCsin40°≈300×0.6428=192.84(m);在Rt△ABF中,AF=ABsin30°=100×=50(m).所以山高AE=AF+BD=192.8+50=242.8(m).2、求图中避雷针的长度。(参考数据:tan56°≈1.4826,tan50°≈1.1918)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B=20m,∠CAB=50°,∠DAB=56°在Rt△DBA中,DB=ABtan56°≈20×1.4826=29.652(m);在Rt△CBA中,CB=ABtan50°≈20×1.1918=23.836(m).所以避雷针的长度≈5.82(m).四、合作探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小轿车越来越多,为了交通安全,某市政府要修建10m高的天桥,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需在天桥两端修建40m长的斜道.(如图所示)。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探究1:在Rt△ABC中,BC=m,AC=m,sinA==.探究2:已知sinA的值,如何求出∠A的大小?请阅读以下内容,学会用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度,要用到sin、cos、tan键的第二功能“sin-1,cos-1,tan-1”和2ndf键.探究3:你能求出上图中∠A的大小吗?解:sinA==.(化为小数),三、巩固训练1、如图,工件上有一V形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深19.2mm,求V形角(∠ACB)的大小.(结果精确到1°)如图,一名患者体内某重要器官后面有一肿瘤.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疗效,并且防止伤害器官,射线必须从侧面照射肿瘤.已知肿瘤在皮下6.3cm的A处,射线从肿瘤右侧9.8cm的B处进入身体,求射线的入射角度.3、某段公路每前进1000米,路面就升高50米,求这段公路的坡角.4、一梯子斜靠在一面墙上.已知梯长4m,梯子位于地面上的一端离墙壁2.5m,求梯子与地面所成的锐角.五、随堂练习:P,141、2、3、4、六、作业:p151至6题§1.4解直角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利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教学难点:锐角三角比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三、教学用具准备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倒下,树干断处离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米?由30°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就可得AB=6米。分析树高是AB+AC=9米。由勾股定理容易得出BC的长为3米。当然对于特殊锐角的解题用几何定理比较简单,也可以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此题。二、知识回顾问题:1.在一个三角形中共有几条边?几个内角?(引出“元素”这个词语)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讨论复习师白:Rt△ABC的角角关系、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分别是什么?总结: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板书)(PPT)(1)两锐角互余∠A+∠B=90°;(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2+b2=c2;(3)边与角关系三、学习新课1、例题分析例题1

在Rt△ABC中,∠C=900,∠B=380,a=8,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它边和角.分析:如图,本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和一条直角边,那么首先要搞清楚这两个元素的位置关系,再分析怎样用合适的锐角三角比解决问题,在本题中已知边是已知角的邻边,所以可以用的锐角三角比是余弦和正切.(板书)解:∵∠C=900∴∠A+∠B=900∴∠A=900-∠B=900-380=520∵cosB=∴c==∵tanB=∴b=atanB=8tan380≈6.250另解:∵cotB=∴b=注意: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2.学习概念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分析例题2

在Rt△ABC中,∠C=900,c=7.34,a=5.28,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分析:本题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当然首先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怎样求锐角问题,要记住解决问题最好用原始数据求解,避免用间接数据求出误差较大的结论.(板书)解:∵∠C=900,∴a2+b2=c2∴b=∵sinA=∴∠A4600′∴∠B=900-∠A≈900-4600′=4400′.例题3(见教材p16)注意: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4、学会归纳通过上述解题,思考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才能求出其他元素?想一想:如果知道两个锐角,能够全部求出其他元素吗?如果只知道五个元素中的一个元素,能够全部求出其他元素吗?归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说明]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请找出题中的错误,并改正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由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根号)

100mA100mACD6m30mF┌B§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2.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根据题意,了解有关术语,准确地画出示意图.教学用具:小黑板三角板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二、解决问题:1、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m)2、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来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长为4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0.0lm)【作业设计】1.如图,一灯柱AB被一钢缆CD固定,CD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5m,现再在C点上方2m处加固另一条钢缆ED,那么钢缆ED的长度为多少?2(1)问: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供选用数据:≈1.4,≈1.7)【板书设计】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提出问题:如何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例触礁问题随堂练习讲解科学计算器的应用.例楼梯问题课堂小结课堂作业§1.6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具准备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有何用途?如何制作一个测角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活动二:测量倾斜角(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问题1、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90°,而∠MCE+∠ECB=90°,即∠BCA、∠MCE都是∠ECB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CA=∠MCE.因此读出∠BCA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的度数.问题2、如何用测角仪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只不过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要测旗杆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在Rt△MEC中,∠MCE=α,AN=EC=l,所以tanα=,即ME=tana·EC=l·tanα.又因为NE=AC=a,所以MN=ME+EN=l·tanα+a.活动四: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所为“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例如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所示):1.在测点A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MN的顶端M的仰角∠MCE=α.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角仪(A、B与N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的仰角∠MDE=β.3.量出测角仪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根据测量的AB的长度,AC、BD的高度以及∠MCE、∠MDE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的高度。在Rt△MEC中,∠MCE=α,则tanα=,EC=;在Rt△MED中,∠MDE=β则tanβ=,ED=;根据CD=AB=b,且CD=EC-ED=b.所以-=b,ME=MN=+a即为所求物体MN的高度.归纳提炼本节课同学们在各个小组内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方案的设计活动中,想办法.献计策,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释设计方案的可行之处.相信同学们在下节课的具体活动中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课后作业制作简单的测角仪活动与探究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D间距离,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n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I方案1:(1)如图(a)(测四个数据)AD=m.CD=n,∠HDM=α,∠HAM=β(2)设HG=x,HM=x-n,在Rt△HDM中,tanα,DM=在Rt△HAM中,tanα,DM=∵AM-DM=AD,∴-=m,x=+n.方案2:(1)如图(b)(测三个数据)CD=n,∠HDM=α,∠HCG=γ.(2)设HG=x,HM=x-n,在Rt△CHG中,tanγ=,CG=,在Rt△HDM中,tanα,DM=,∵CG=DM.∴=,x=第二章二次函数2.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知识回顾:1、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2、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请问种多少棵树才能达到30000个的总产量?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方程,不用计算)新知探究:3.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1)问题中有哪些变量?其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2)假设果园增种x棵橙子树,那么果园共有多少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3)如果果园橙子的总产量为y个,那么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知识运用:4.做一做银行的储蓄利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利率是一个变量.在我国利率的调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而决定的.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你写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的表达式(不考虑利息税).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总结归纳(1)从以上两个例子中,你发现这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特征?(2)仿照以前所学知识,你能给它起个合适的名字吗?(3)你能用一个通用的表达式表示它们的共性吗?试试看。【归纳总结】一般地,形如(其中均为常数≠0)的函数叫做。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巩固练习P30页随堂练习12布置作业习题2.12.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利用描点法作出函数y=x2的图象,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x2的性质.2.猜想并能作出y=-x2的图象,能比较它与y=x2的图象的异同.(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2.由函数y=x2的图象及性质,对比地学习y=-x2的图象及性质,并能比较出它们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类比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态度1.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达到对抛物线自身特点的认识和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2.在利用图象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合作交流,以便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进而比较准确地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教学重点:作出函数y=±x2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x2的性质。教学难点:由y=x2的图象及性质对比地学习y=-x2的图象及性质,并能比较出它们的异同点。三、教学过程分析1、情境引入寻找生活中的抛物线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抛物线,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对抛物线有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2、温故知新复习:(1)二次函数的概念,(2)画函数的图象的主要步骤,(3)根据函数y=x2列表3、合作学习(探究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和性质)活动内容: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并与同桌交流。观察图象,探索二次函数y=x2的性质,提出问题:你能描述图象的形状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请你找出几对对称点,并与同伴交流.(3)图象与x轴有交点吗?如果有,交点坐标是什么?(4)当x<0时,随着x的值增大,y的值如何变化?当x>0呢?(5)当x取什么值时,y的值最小?最小值是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3.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先想一想,然后作出它的图象4.它与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5.说说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有哪些性质?与同伴交流。4、练习与提高活动内容:1、已知函数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求:(1)满足条件的m的值;(2)m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求出这个最低点,这时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3)m为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这时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oyxA2、已知点A(1,a)在抛物线y=xoyxA(1)求A的坐标;(2)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OAP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目的:1.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2.将获得的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共同纳入知识系统。3.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6、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小结:二次函数y=±x2的性质根据图形填表:抛物线y=x2y=-x2顶点坐标对称轴位置开口方向增减性最值6、布置作业P34习题2.21,2题2.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作出二次函数和的图象,并能够比较它们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异同,理解与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2.能说出二次函数和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二次函数和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进一步获得将表格、表达式、图象三者联系起来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二次函数是某些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由有趣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和图象的作法和性质教学难点:能够比较、和的图象的异同,理解与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创设活动内容:1.二次函数y=x2与y=-x2的图象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2.二次函数是否只有y=x2与y=-x2这两种呢?有没有其他形式的二次函数?第二环节做一做活动内容:1.在同一坐标系中作二次函数y=x2和y=2x2的图象.(1)完成下表:x…-3-2-101233…y=x2…9410149…y=2x2…188202818…(2)分别作出二次函数y=x2和y=2x2的图象.(3)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它与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第三环节议一议活动内容: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并比较它们的性质.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y=3x2与y=3x2-1的图象,并比较它们的性质.活动目的:对二次函数性质的巩固与拓展,从图象直观理解函数之间(相同)的平移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发现两个图象是“全等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都是一样的,只是顶点不一样,向上移动了1格。有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马上就开始探索移动的原因,发现y=2x2+1比y=2x2的y值多1,就向上移动了一格;这时,教师可以拓展一下:如果减1呢,结果会怎样?减2呢?这样就把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发现:y=ax2+c的图象可以看成y=ax2的图象整体上下移动得到的,当c>0时,向上移动│c│个单位,当c<0时,向下移动│c│个单位。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1.作二次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2.快速、准确的说出和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3.y=ax2+c的图象可以看成y=ax2的图象整体上下移动得到的,当c>0时,向上移动│c│个单位,当c<0时,向下移动│c│个单位。活动目的:帮助学生归纳二次函数的性质。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这节课是先动手,后操作,因此体会很深,对于作二次函数图象的步骤与归纳二次函数的性质,都得心应手。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36页习题2.32.函数y=5x2的图象在对称轴哪侧?y随着x的增大怎样变化?3.函数y=-5x2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吗?如果有,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值是多少: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2.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作出y=a(x-h)2和y=a(x-h)2+k的图象,并能够理解它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理解a,h和k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2.能正确说出y=a(x-h)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y=a(x-h)2和y=a(x-h)2+k的图象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理解a、h和k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教学重点:y=a(x-h)2和y=a(x-h)2+k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y=a(x-h)2+k的图象性质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二次函数y=3(x-1)2+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它与我们已经作过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第二环节合作探究1.做一做(1)完成下表,并比较3x2与3(x-1)2的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x-3-2-1012343x23(x-1)2(2)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3x2和y=3(x-1)2的图象.(3)函数y=3(x-1)2的图象与y=3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4)x取哪些值时,函数y=3(x-1)2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x取哪些值时,函数y=3(x-1)2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少?(5)想一想,在同一坐标系中作二次函数y=3(x+1)2的图象,会在什么位置?2.议一议(1)在上面的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3(x+1)2的图象.它与二次函数y=3x2和y=3(x-1)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2)x取哪些值时,函数y=3(x+1)2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x取哪些值时,函数y=3(x+1)2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少?猜一猜,函数y=-3(x-1)2,y=-3(x+1)2和y=-3x2的图象的位置和形状.(4)请你总结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和性质.总结二次函数y=a(x-h)2的性质1.顶点坐标与对称轴2.位置与开口方向3.增减性与最值抛物线y=a(x-h)2(a>0)y=a(x-h)2(a<0)顶点坐标(h,0)(h,0)对称轴直线x=h直线x=h位置在x轴的上方(除顶点外)在x轴的下方(除顶点外)开口方向向上向下增减性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最值当x=h时,最小值为0当x=h时,最大值为0开口大小|a|越大,开口越小3.想一想(1)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3x²,y=3(x-1)2和y=3(x-1)2+2的图象.(2)二次函数y=3x²,y=3(x-1)2和y=3(x-1)2+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作图看一看.二次函数y=a(x-h)²+k与y=ax²的关系一般地,由y=ax²的图象便可得到二次函数y=a(x-h)²+k的图象:y=a(x-h)²+k(a≠0)的图象可以看成y=ax²的图象先沿x轴整体左(右)平移|h|个单位(当h>0时,向右平移;当h<0时,向左平移),再沿对称轴整体上(下)平移|k|个单位(当k>0时向上平移;当k<0时,向下平移)得到的.因此,二次函数y=a(x-h)²+k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与a,h,k的值有关.总结二次函数y=a(x-h)2+k的性质1.顶点坐标与对称轴2.位置与开口方向3.增减性与最值抛物线y=a(x-h)2+k(a>0)y=a(x-h)2+k(a<0)顶点坐标(h,k)(h,k)对称轴直线x=h直线x=h位置由h和k的符号确定由h和k的符号确定开口方向向上向下增减性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最值当x=h时,最小值为k当x=h时,最大值为k第三环节练习提高1.指出下列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1)二次函数y=3(x+1)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3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2)二次函数y=-3(x-2)2+4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3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3)对于二次函数y=3(x+1)2,当x取哪些值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取哪些值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二次函数y=3(x+1)2+4呢?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本节课的学习心得,感受及收获。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包括二次函数图象的制作,函数图象性质的总结归纳。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第五环节布置作业P39习题2.42.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难点: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教学过程设计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把一个二次函数通过配方化成顶点式来研究了二次函数中的a、h、k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但我科觉得,这样的恒等变形运算量较大,而且容易出错。这节课,我们研究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图象的作法和性质。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复习旧知识越大,开口越小;越小,开口越大当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当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当时,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原点的上方;当时,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原点的下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向上直线(h,k)向下平移:左加右减对称轴、顶点坐标:前相反,后相同推导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对称轴:直线顶点坐标:(,)讲解例题书本P39分析:这是二次函数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体会对称轴、顶点坐标的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随堂练习书本P41随堂练习小结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作业书本P41习题2.52.3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运用解析式、列表、画图象三种方法表示二次函数,比较这三种方法表示二次函数的优缺点,从而为解决函数类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2.通过学生实际解题过程,达到灵活掌握用解析式、列表、画图这三种方法表示二次函数。3.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过程与方法1.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三种方法表示二次函数的优缺点;为解决函数类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难点:三种方法表示二次函数的优缺点;为解决函数类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解决问题活动内容:1.问题一:已知矩形周长20cm,并设它的一边长为xcm,面积为ycm2.y随x的而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你能分别用函数表达式,表格和图象表示出来吗?2.当学生完成上述的三个任务之后,进一步帮助学生明晰以下问题:(1)在上述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当x取何值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它的最大面积是多少?(3)请你描述一下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3.问题二:两个数相差2,设其中较大的一个数为x,那么它们的积y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1)你能分别用函数表达式,表格和图象表示这种变化吗?(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3)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4)如何描述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5)你是分别通过哪种表示方式回答上面三个问题的?第二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1.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同伴进行交流.表示优点缺点表达式变量间关系简捷明了,便于分析计算.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所需结果表格能直接得到某些具体的对应值不能反映函数整体的变化情况图象直观表示了变量间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函数值只能是近似值关系表达式是基础,是重点,表格是画图象的关键,图象是在表达式和表格的基础上对函数的总体概括和形象化的表达.2.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原则上由学生复述内容及要点。第三环节布置作业P43习题2.6第小组合作讨论更具实效性。2.4二次函数的应用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小)值.(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2.通过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探究长方形和窗户透光最大面积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2.能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行反思,形成个人解决问题的风格.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究长方形和窗户透光最大面积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2.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运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三、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利用二次函数解决了最大利润问题,知道了求最大利润就是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实际上就是利用二次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意,明确要解决的是什么,分析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知识,逐步得到问题的解答过程.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利用二次函数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活动内容:由四个实际问题构成1.问题一:如下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长方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1)设长方形的一边AB=xm,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2)设长方形的面积为ym2,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下面请小组开始讨论并写出解题步骤.(1)∵BC∥AD,∴△EBC∽△EAF.∴.又AB=x,BE=40-x,∴.∴BC=(40-x).∴AD=BC=(40-x)=30-x.(2)y=AB·AD=x(30-x)=-x2+30x=-(x2-40x+400-400)=-(x2-40x+400)+300=-(x-20)2+300.当x=20时,y最大=300.即当x取20m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300m2.2.问题二:将问题一变式:“设AD边的长为xm,则问题会怎样呢?”解:∵DC∥AB,∴△FDC∽△FAE.∴.∵AD=x,FD=30-x.∴.∴DC=(30-x).∴AB=DC=(30-x).y=AB·AD=x·(30-x)=-x2+40x=-(x2-30x+225-225)=-(x-15)2+300.当x=15时,y最大=300.即当AD的长为15m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300m2.3.问题三:对问题一再变式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点A和点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BC在斜边上.(1).设矩形的一边BC=xm,那么AB边的长度如何表示?(2).设矩形的面积为ym2,当x取何值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4.问题四:某建筑物的窗户如下图所示,它的上半部是半圆,下半部是矩形,制造窗框的材料总长(图中所有黑线的长度和)为15m.当x等于多少时,窗户通过的光线最多(结果精确到0.01m)?此时,窗户的面积是多少?分析:x为半圆的半径,也是矩形的较长边,因此x与半圆面积和矩形面积都有关系.要求透过窗户的光线最多,也就是求矩形和半圆的面积之和最大,即2xy+x2最大,而由于4y+4x+3x+πx=7x+4y+πx=15,所以y=.面积S=πx2+2xy=πx2+2x·=πx2+=-3.5x2+7.5x,这时已经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二次函数了,只要化为顶点式或代入顶点坐标公式中即可.解:∵7x+4y+πx=15,∴y=.设窗户的面积是S(m2),则S=πx2+2xy=πx2+2x·=πx2+=-3.5x2+7.5x=-3.5(x2-x)=-3.5(x-)2+.∴当x=≈1.07时,S最大=≈4.02.即当x≈1.07m时,S最大≈4.02m2,此时,窗户通过的光线最多.第二环节归纳升华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1)理解问题;(2)分析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4)做函数求解;(5)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拓展等.第三环节课堂练习,活动探究活动内容:用48米长的竹篱笆围建一矩形养鸡场,养鸡场一面用砖砌成,另三面用竹篱笆围成,并且在与砖墙相对的一面开2米宽的门(不用篱笆),问养鸡场的边长为多少米时,养鸡场占地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MABCDPMABCDPQR(1)当t=3s时,求S的值;(2)当t=3s时,求S的值;(3)当5s≤t≤8s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第四环节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增强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获得了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进一步感受了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第五环节课后作业习题2.82.4二次函数的应用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T恤衫销售中最大利润等问题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2、能够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经历销售中最大利润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2、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教学重点:能够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值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值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回顾活动内容:1.复习二次函数y=ax2+bx+c的相关性质: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等。2.复习这节课所要用的其他相关知识:利润=售价-进价,总利润=每件利润×销售额第二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活动内容:(有关利润的问题)某商店经营T恤衫,已知成批购进时单价是2.5元。根据市场调查,销售量与销售单价满足如下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单价是13.5元时,销售量是500件,而单价每降低1元,就可以多售出200件。请你帮助分析,销售单价是多少时,可以获利最多?设销售单价为x(x≤13.5)元,那么(1)销售量可以表示为;(2)销售额可以表示为;(3)所获利润可以表示为;

(4)当销售单价是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这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要想解决它,就必须寻找出问题本身所隐含的一些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用数学的语言表示出来。设销售单价为x元,则与原先的单价相比,降低了(13.5-x)元,而每降低1元,可多售出200件,降低了(13.5-x)元,则可多售出200(13.5-x)件,因此共售出500+200(13.5-x)件,若所获利润用y(元)表示,则y=(x-2.5)[500+200(13.5-x)]。经过分析之后,上面的4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1)销售量可以表示为500+200(13.5-x)=3200—200x。(2)销售额可以表示为x(3200-200x)=3200x-200x2。(3)所获利润可以表示为(3200x-200x2)-2.5(3200-200x)=-200x2+3700x-8000。(4)设总利润为y元,则y=-200x2+3700x-8000=-200(x-.∵-200<0∴抛物线有最高点,函数有最大值。当x==9.25元时,y最大==9112.5元.即当销售单价是9.25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9112.5元.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活动内容:解决本章伊始,提出的“橙子树问题”(1.验证猜测;2.进一步分析)1.本章一开始的“种多少棵橙子树”的问题,我们得到了表示增种橙子树的数量x(棵)与橙子总产量y(个)的函数关系是:二次函数表达式y=(600-5x)(100+x)=-5x2+100x+60000。当时曾经利用列表的方法得到一个猜测,现在可以验证当初的猜测是否正确?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实际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解决问题。y=-5x2+100x+60000=-5(x2-20x+100-100)+60000=-5(x-10)2+60500。当x=10时,y最大=60500。2.议一议:(要求学生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回答问题)(1)利用函数图象描述橙子的总产量与增种橙子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2)增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橙子的总产量在60400个以上?第四环节实践应用活动内容:某商店购进一批单价为20元的日用品,如果以单价30元销售,那么半个月内可以售出400件。根据销售经验,提高销售单价会导致销售量的减少,即销售单价每提高1元,销售量相应减少20件。如何提高售价,才能在半个月内获得最大利润?解:设销售单价为;元,销售利润为y元,则y=(x-20)[400-20(x-30)]=-20x2+1400x-20000=-20(x-35)2+4500。所以当x=35元,即销售单价提高5元时,可在半月内获得最大利润4500元.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本节课经历了探索T恤衫销售中最大利润等问题的过程,体会了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了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小)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环节课后作业习题2.9

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h的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与直线y=h(h是实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2.通过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教学难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h的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与直线y=h(h是实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三、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课前热身、耐心填一填活动内容:1.y=ax2+bx+c(a,b,c是常数,a≠0),y叫做x的__________。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_____,顶点坐标是(,)。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的一般式是:y=ax2+bx+c(a≠0)顶点式:y=a(x-h)2+k交点式:y=a(x-x1)(x-x2)3.抛物线y=x2+2x-4的对称轴是_______,开口方向是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____.4.抛物线y=2(x-2)(x-3)与x轴的交点为_______________,与y轴的交点为___________.5.已知抛物线与轴交于A(-1,0)和(1,0),并经过点M(0,1),则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第二环节用心想一想,马到功成活动内容:1.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可用公式h=-5t2+v0t+h0表示,其中h0(m)是抛出时的高度,v0(m/s)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以4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1)图象上每个点的横、纵坐标含义是什么?(2)h和t的关系式是什么?(3)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2.分别求出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并快速作出草图.思路点拨:与x轴交点就是求当y=0时这个方程的解,然后写成点的坐标.y=x-2x+2y=x-2x+2y=x-y=x-2x+1y=x+2x(1)观察下列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3)说说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3.归纳整理:a.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1、有两个交点,2、有一个交点,3、没有交点.b.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c.完成下列表格,观察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有什么关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Δ=b2-4ac有两个相异的实数根b2-4a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0b2-4ac<0第三环节教材题变形,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例】一个足球被从地面向上踢出,它距地面的高度h(m)可以用公式h=-4.9t2+19.6t来表示.其中t(s)表示足球被踢出后经过的时间.(1)当t=1时,足球的高度是多少?(2)t为何值时,h最大?(3)经过多长时间球落地?(4)方程-4.9t2+19.6t=0的根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你能在图上表示吗?(5)方程14.7=-4.9t2+19.6t的根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你能在图上表示吗?解:(1)t=1时,h=14.7(2)∵h=-4.9(t-2)2+19.6∴当t=2时,h最大(3)对于h=-4.9t2+19.6t球落地表示h=0即-4.9t2+19.6t=0,解得t1=0(舍去),t2=4.即足球被踢出后经过4s后球落地.(4)方法一:解方程0=-4.9t2+19.6t得t=0,t=4根t=0,t=4分别表示足球离开地面和落地的时刻方法二:直接观察抛物线与直线x轴的交点(0,0),(4,0)即可图形表示方程的根就是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5)方法一:解方程14.7=-4.9t2+19.6t得t=1,t=3方法二:图象法,过点(0,14.7)作一条与y轴垂直的直线,找到它与抛物线的交点,再分别过交点作x轴的垂线,找出两个垂足的横坐标即可。表明球被踢出1秒和3秒时,离地面的高度都是14.7秒第四环节开拓创新,试一试活动内容: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cm?你是如何知道的?第五环节放开手脚,做一做活动内容:例:已知二次函数y=kx2-7x-7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为什么?错解:由△=(-7)2-4×k×(-7)=49+28k>0,得k>-.正确解法:此函数为二次函数,∴k≠0,又与x轴有交点,∴△=(-7)2-4×k×(-7)=49+28k≥0,得k≥-,故k≥-且k≠0点拨:①因为是二次函数,因而k≠0;②有两个交点,但未点明为两个不同点,所以应为△≥0.第六环节布置作业p42习题2.10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ax2+bx+c=0的根;2.巩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h的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与直线y=h(h是实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近似值的探索得到的过程;2.经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h的根的近似值的探索得到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近似值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二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11-1第一环节课前热身、耐心填一填-11-1活动内容: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0)与(12,0),最高点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2.若a>0,b>0,c>0,△>0,那么抛物线y=ax2+bx+c经过 象限.3.在平原上,一门迫击炮发射的一发炮弹飞行的高度y(m)与飞行时间x(s)的关系满足y=-x2+10x.(1)经过_____时间,炮弹达到它的最高点?最高点的高度是_____?(2)经过_____秒,炮弹落在地上爆炸?4.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抛物线与直线________交点的________坐标。5.一元二次方程ax2+bx+c=h的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抛物线与直线_________交点的_________坐标.第二环节用心想一想,马到功成活动内容:你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x2+2x-10=0的根吗?分析解答:(1)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y=x2+2x-10的图象(2)观察估计二次函数y=x2+2x-1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由图象可知: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其横坐标一个在-5与-4之间,另一个在2与3之间,分别约为-4.3和2.3.(3)确定方程x2+2x-10=0的解;由此可知,方程x2+2x-10=0的近似根为:x1≈-4.3,x2≈2.3第三环节教材题变形,拓展延伸活动内容: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x2+2x-10=3的近似根.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y=x2+2x-10的图象(2)作直线y=3;(3)观察估计抛物线y=x2+2x-10和直线y=3的交点的横坐标;由图象可知,它们有两个交点,其横坐标一个在-5与-4之间,另一个在2与3之间,分别约为-4.7和2.7.(4)确定方程x2+2x-10=3的解;由此可知,方程x2+2x-10=3的近似根为:x1≈-4.7,x2≈2.7附创新解法2:(1)原方程可变形为x2+2x-13=0;(2)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y=x2+2x-13的图象(3)观察估计抛物线y=x2+2x-13和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由图象可知,它们有两个交点,其横坐标一个在-5与-4之间,另一个在2与3之间,分别约为-4.7和2.7。(4)确定方程x2+2x-10=3的解;由此可知,方程x2+2x-10=3的近似根为:x1≈-4.7,x2≈2.7第四环节大胆尝试、练一练活动内容: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2x2+4x+1=0的近似根分析解答:1)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y=-2x2+4x+1的图象;2)观察估计二次函数y=-2x2+4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由图象可知,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其横坐标一个在-1与0之间,另一个在2与3之间,分别约为-0.2和2.2(3)确定方程x2+4x+1=0的解;由此可知,方程x2+4x+1=0的近似根为:x1≈-0.2,x2≈2.2第六环节归纳小节、说一说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他们普遍认同了函数问题研究时,应该用数形结合思想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说明数形结合思想在他们的数学思维中逐渐形成。但他们也表示有的时候从“数”的一面研究比较方便,有时从“形”的一面研究问题会更简洁些。布置作业P57页习题2.11第二章二次函数回顾与思考(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表格、关系式、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适当的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2.会作二次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并逐步积累研究一般函数性质的经验;3.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确定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知识要点和重要方法的回顾、总结教学内容:知识要点的回顾、总结提出下列问题:1.你在哪些情况下见到过抛物线的“身影”?用语言或图来进行描述.2.你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与同伴交流.3.小结一下作二次函数图象的方法.4.二次函数的图象有哪些性质?如何确定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请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5.用具体例子说明如何更恰当或更有效地利用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表格和图象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方程ax2+bx+c=0的根之间的关系.重要方法的回顾、总结提出下列问题:通过二次函数的学习,你应该学什么?你学会了什么?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3.会用配方法和公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简单的综合运用。第二环节复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内容: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要点(一)形如(a≠0)的二次函数(二)形如(a≠0)的二次函数(三)形如(a≠0)的二次函数(四)形如(a≠0)的二次函数(五)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练习(1)抛物线y=x2的开口向,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图象过第象限;(2)已知y=-nx2(n>0),则图象()(填“可能”或“不可能”)过点A(-2,3)。(3)抛物线y=x2+3的开口向,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是由抛物线y=x2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的;(4)已知(如图)抛物线y=ax2+k的图象,则a0,k0;若图象过A(0,-2)和B(2,0),则a=,k=;函数关系式是y=。(5)抛物线y=2(x-0.5)2+1的开口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是(6)若抛物线y=a(x+m)2+n开口向下,顶点在第四象限,则a0,m0,n0。第三环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三种表示方式教学内容:二次函数关系式的三种表示方式:一般式、顶点式、两根式。1.若无论x取何实数,二次函数y=ax2+bx+c的值总为负,那么a、c应满足的条件是()A.a>0且b2-4ac≥0B.a>0且b2-4ac>0C.a<0且b2-4ac<0D.a<0且b2-4ac≤0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判断下列各式的符号:a0,b0,c0,∆0,a-b+c0,a+b+c03.函数y=ax+b和y=ax2+bx+c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是()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中a>0,b<0,c<0,请画一个能反映这样特征的二次函数草图.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教学内容:练习与提高1、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最大值是2,图象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6)。求a、b、c。2.若a+b+c=0,a¹0,把抛物线y=ax2+bx+c向下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所得到的新抛物线的顶点是(-2,0),求原抛物线的解析式.3、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正、负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y轴负半轴交于点C。若OA=4,OB=1,∠ACB=90°,求抛物线解析式。ABxABxyOC第3题图第4题图4、已知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