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部分长孙博2012版_第1页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部分长孙博2012版_第2页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部分长孙博2012版_第3页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部分长孙博2012版_第4页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部分长孙博2012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太康失国:夏代政权易手事件。夏启死后传位给太康。太康整天饮欢、游玩,不恤民事,荒淫无道,惹起内争。东夷有穷氏领袖后羿则乘启子武观反叛之机,起兵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抢夺王位。史称“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夏王朝中兴事件。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从头累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40年的斗争,才从头夺回政权。二里头文化*:(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黄河中游地域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旧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此外同样文化种类的旧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域的先商文化,在年月上大概处于夏代纪年以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种类: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旧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旧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种类”。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月大概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以前。盘庚迁殷*:商朝中后期迁移国家之举。商朝早期,因为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了殷都屡迁的独到现象。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抢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虚弱。阳甲之弟盘庚庚立,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此后平定下来,直到商朝消亡。盘庚迁殷关于商朝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武丁中兴:商王武丁统治期间出现的繁华富强场面。盘庚迁殷此后,商朝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武丁期间(前1250~1192年)达到了商朝后期的极盛期间。武丁在位期间,主假如对西北和北面的土方、鬼方等方国进行作战,经过长久讨伐,最后平服了上诉地域。他在位的50余年,是商王朝最富强的期间。此时领土西到陕西西部,南到湖北、湖南之界,北到河北北部,东到海滨。甲骨文*:(安徽大学2011年历史学复试真题)商朝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朝文字主要保留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特别迷信,凡遇祭祀、讨伐、野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咨询鬼神。每次占卜,要将所问的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左右。安阳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朝王宫的旧址。旧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为宫殿区,已发现53坐建筑基址。这些宫殿是王都内规格最高和最为华贵的建筑物,此中有的是商王及王室贵族起居、议政和举行典礼的场所,有的是官署机构的所在,有的是用于祭祀先人神灵的宗庙。作为王室档案记录的殷墟甲骨文,也多数出土于宫殿区。偃师商都:商朝先期国都旧址。旧址位于河南偃师县城西的尸乡沟。该城为内城外郭式,城墙用夯土筑成,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 190万平方米。已发现7个城门,城区南部有3座小城,宫城居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应为施政的场所和王室贵族的起居之处。此外两座小城位于宫城左右,起拱卫宫城的作用。城区北部有大批的一般住所建筑和水井群,邻近还有窑址和墓葬群,应为老百姓的居住区。从城市的地理地点、规模、设备及城区规划来看,拥有显然的政治功能和军事防守功能。郑州商城:商朝中期国都旧址。旧址位于郑州市里,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周长7公里。在城门东北部邻近40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有数十座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区。在宫殿区邻近,还发现了与祭祀相关的遗存。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安排在城外,在城四周已发现了4处铸洞、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的旧址。这座城邑始建于商朝早期,沿用时间长,应是商王国的国都或别都。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斗。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消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利。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以为机遇仍未完整成熟,所以命令退军。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完全孤即刻,武王才以为灭商机遇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战胜纣王。纣王自焚,商朝消亡。三监:周武王克商后为监督殷商遗民而设置的机构。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封给纣子武庚,统率殷的遗民。同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一说是武王以邶封武庚,以鄘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周公东征*:周王为平定东方三监反叛而进行的讨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逝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思疑周公篡权,便与武庚勾通,发动大规模的反叛。周公率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此次反叛,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筑雒(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增强对东方的统治。国人暴乱:西周后期周都镐京地域的国人发动的驱赶周厉王的武装暴乱。周厉王委任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惹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又特意派人“监谤”,发现有异议者则杀之,结果人人自危,不敢谈论,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乱,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共和执政*:(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西周国人暴乱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此后,周王朝渐渐趋于衰败。到周厉王时,因为各样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乱”,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和周公共管,史称“共和执政”。一说厉王出逃后,由共国(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执政”。共和元年(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切实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逝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执政结束。宣王中兴:西周宣王统治期间出现的中兴场面。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协助下,第一整改内政,平定社会次序,从而对周边的民族睁开斗争。自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域的戎、狄、猃狁诸族渐渐富强,因其邻近西周王畿,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迫。宣王多次对上述诸侯进行讨伐,俘获甚众;对东南淮夷、南方出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稳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成立了一批诸侯国。宣王在位46年,到此后期“中兴场面”已近于停止,国势又走向衰败。平王东迁*: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周宣王死后,幽王即位,昏庸暴戾,喜爱褒姒,废申后河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惹起朝政杂乱,诸侯叛离。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出兵攻击宗周,攻克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接着晋文公、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等平定关中,护送平王迁都于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史称平王的此次迁移为“平王东迁”。礼乐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之一。西周早期,在周公主持下所拟订的“周礼”,内容比较宽泛,此中,除了相关政刑的各样制度以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相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样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此中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系统。周朝礼乐制度对保护当事的社会次序、稳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中好多内容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分封制*:西周期间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期间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家属,二为元勋,三位古帝王以后。诸侯隶属天子,有镇守疆土、保卫王室、缴进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就是君主,也推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联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督被征服的各地公众,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宗法制*:(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西周以嫡庶来区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中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依据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他诸子分封为卿医生;卿医生的嫡长子即位,其他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合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络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稳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井田制:西周期间流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今31亩),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作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起。在井田制下,卿医生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任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此称为“公田”。西周后期此后,跟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渐渐衰败。国野制: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国野制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享有必定的权益。国人最基本的权益和义务是“执兵戈以卫社稷”,是军队的主力。野人,主假如被征服地域的传统居民,包含殷商等诸多古老部落的后代,还有迁移到内陆的周边民族成员、逃亡人口等。野人的义务则是农业生产,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工商食官制:西周由官府经营工商业的制度。商周期间,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假如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管官府手工业,其部下官员如工师、工正等,分管详细的生产部门。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根源主假如官府手工业的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敬天保民: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西周期间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上帝是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可是前有商朝之代夏,此后又有周之代商,这样的历史事实,又使他们在不摇动“天数”的前提下,重申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看法,就是既要服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保持“天数”。所以,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敬天保民思想反应了西周期间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重申保民的重要,比夏商时代有了重要进步。六艺: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周朝很重视王孙公子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号称为“六艺” 。六艺教课,依据学生年纪的大小和课程深浅顺序进行。书、数是初级课程,是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为小艺;礼、乐、射、御是高级课程,为大艺。六艺教育把知识教授和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