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与发展_第1页
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与发展_第2页
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与发展_第3页
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与发展_第4页
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与发展第1页/共46页5.1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的历史进程

一、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一)包买商制度商人买进原材料,自己负责找人分配或发给农村手工业者完成各种工序,由他们在各自家里将原材料加工成制成品,然后商人将这些制成品收集起来,按照计件制付款,贩运到外地销售。

时期:13世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前地区:西欧(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第2页/共46页5.1.1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优点缺点由于交通不畅、战乱和季节性原因所导致外地市场需求不断波动,包买商控制的家庭手工业具有很大的适应性与成本优势除了一些中间代理人以外,包买商制度很少需要雇佣监督管理人员,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监管角度:包买商制度存在对生产者的行为及其产品性能难以控制的问题,是一种不稳定的、初级的协作行为生产角度:家庭手工业者不能获得规模生产和分工等优势,其生产工具简单,技术落后,规模小,效率低,劳动分工有限第3页/共46页5.1.1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二)工场手工业的简单协作与分工协作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为了解决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和市场需求急剧扩张的矛盾,工场手工业集中的在英国城市和农村逐渐发展了起来。包买商把生产工具收集到自己家中,雇佣劳动者在自己家里从事某些工序的生产。早期的以简单协作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规模都不是很大,一般在10~12人左右,几乎没有分工,即使有,至多不过是在某些协助工作如一些准备或整理工作,集中起来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统一资本指挥下,为生产同种商品而工作。

第4页/共46页5.1.1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随着市场的急剧扩张,资本和劳动力情况的变化,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逐步演变为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由于所在行业产品性质的差别,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

分散的手工工场工厂主为节约厂房等生产资料,一般将零件或在某些工序交给在自己家里劳动的手工业者生产,按时、按质、按量交货,最后由手工工场工人将零件或者半成品组装或加工成成品。其所生产产品的零件或工序并无连续作业或在制作时密切关联的要求。第5页/共46页5.1.1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集中的手工工场其所生产的产品要经过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原来可以在严格控制下的不同时空下的操作,现在工场内部变成了时间上顺序进行,在空间上同时并进。有细致分工的制针工人其生产效率是独立制针者的240倍。第6页/共46页5.1.1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手工工场,不仅具有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的优势,而且其内部分工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工人反复从事同一种操作,节约了变换劳动工具和移动工作地点等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反复进行同一操作,也使操作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局部工人连续不断从事局部操作,不仅节省了劳动的非生产性消耗,而且有利于提高劳动强度。适应局部工人操作的分化、简化,工具也适应手工劳动的需要而不断分化、专门化和多样化。第7页/共46页5.1.1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三)从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中首先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随着技术进步在其他领域的扩散,其他工业部门也逐渐从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向工厂制度演变。背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一系列的技术进步,特别是由于工业革命,大量机器设备代替劳动力成为生产的显著特征,而机器设备的采用结束了以个人或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生产方式。

第8页/共46页5.1.1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

工厂制度的优点它将若干专业化人员置于一固定空间内,有利于对机器设备的使用。基于劳动者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创新是有限的,要提高生产率,必须考虑更多的组织和技术因素,对其进行创新。0102它将不同环节的生产活动置于同一组织控制下,使得具有性能适应性要求的各环节之间可以直接控制和协调。03第9页/共46页5.1.1从包买商、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不足

单一工厂制度在获得上述优势后却未能实现效率进一步的提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未能在组织结构与管理上产生较大的变化与创新。因为一方面,对大多数工厂和企业而言,规模较小,基本上采取业主直接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即使对有些规模较大的工厂,如纺织业,由于其生产技术上的简单性,在分工水平和组织管理方式上也较为简单。第10页/共46页5.1.2从工业制度到大规模生产模式

二、从工厂制度到大规模生产模式在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的制造业发展方式在美国出现了,它使得美国一跃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先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品的产量是美国的1.5倍。这种生产模式即制造业的美国模式和继之而来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形式。产生的条件

煤炭、金属加工业等的发展为大量生产突破了技术限制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大量的需求交易技术的发展和铁路的大规模铺设为大量分配提供了条件第11页/共46页5.1.2从工业制度到大规模生产模式

产生的动因企业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规模以后,交易的内部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市场更具有一致性,这使得更多的人具有相似的需求和愿望。同时,人口和收入的增加以及相对便宜的土地和食品导致了对工业品的大量需求。第12页/共46页5.1.2从工业制度到大规模生产模式

专用的机器和可互换的零件劳动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产品标准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4253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分层组织结构6垂直结合7大规模生产模式的特点第13页/共46页5.1.3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兴起

三、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兴起(大规模定制时代——派恩)产生的背景市场逐渐饱和,相对和绝对的生产率开始下降,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的能力受到了限制。统一的市场需求开始受到客户需求变化的影响。受经济衰退和石油危机等因素影响,销售量下降,市场变得不可预测,这给企业准确制定生产计划带来了困难,对于大规模生产方式来说,其经营模式是否能带来盈利也成了问题。技术的冲击、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引入也给已定型的旧的产业系统产生了冲击。ThemeGallery

isaDesignDigitalContent&ContentsmalldevelopedbyGuildDesignInc.第14页/共46页5.1.3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兴起

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80~90年代,新的管理思想开始形成,最初主要来自于对日本企业在许多方面赶超美国的反思。派恩认为,可以给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产范式定义为大规模定制时代。大规模定制时代的主要特征在于客户需求分化、产品需要足够的定制化和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用的设备和较高技能的工人降低了规模经济,但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范围经济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产品和技术应不断地改进和更新第15页/共46页5.1.3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兴起

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流程的重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把产品的定制生产问题全部或者部分转化为批量生产,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或小批量多品种市场定制任意数量的产品。大规模定制模式带来的对产业组织上的冲击式显而易见的。在企业内部层面,变化来自于科层组织的扁平化、流程再造、以过程为中心、项目制和团队方式的流行。在产业层面,变化来自于对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合并的解构,更多的用合约和市场方式来取代。第16页/共46页5.1.3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兴起

案例分析——“戴尔”面向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分析戴尔公司创立之初是给客户提供电脑组装服务,先天在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方面与业界的IBM、惠普等公司有着一定差距,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进一步分拆计算机价值链的机会,依靠管理创新获取成本优势。因此,“戴尔”在发展中把重点放在成本控制和制造流程优化等方面,尤其是创造了直销模式,这可以减少中间渠道,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实施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更能帮助“戴尔”与供应商有效合作和实现虚拟整合,降低库存周期及成本,从而获取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这也正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第17页/共46页5.1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的历史进程

演变历史进程13世纪~16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19世纪8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后16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19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包买商制度工厂制度新生产组织的兴起简单分工和分工协作的手工工场大规模生产模式第18页/共46页5.1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变的历史进程

总结——三条趋势

产业分工日益细分,与此同时,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则呈现出多种趋势,呈现出市场、合约和产权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势分工程度愈益加深和扩大,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交错演进,互相促进,生产知识愈加复杂和专业市场规模扩大,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不确定性程度加深,市场特征对产业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日益加深第19页/共46页第二节5.2产业生产组织演进理论回顾第20页/共46页目录5.2.1马歇尔: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5.2.2科斯与新制度经济学5.2.3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第21页/共46页5.2.1马歇尔: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首次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并提出“工业组织”概念。

规模经济;微分法、积分法提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来分析获得分工所需生产的经济条件。

内部经济是有赖于某产业的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

外部经济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它们的管理效率。

1890《经济学原理》

第22页/共46页5.2.1马歇尔: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外部经济: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既取决于该工业的规模,也取决于各个厂商本身的规模。

由于企业外部的包括市场区位、市场容量(相当于需求量)、地区分布、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运输通讯条件等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减少和收益递增。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钱的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后者被称为技术外部性(也称“纯”外部经济)他并不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有关。

第23页/共46页5.2.1马歇尔: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内部经济:内部规模经济。

它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1、专门机械的使用和改良2、采购和销售的经济3、技术的经济4、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第24页/共46页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关系理论上无法将内部经济与其均衡分析框架相协调

认为外部经济相较于内部经济来说正日益重要,从而在框架上抛弃了内部经济的问题。通过代表企业代表性企业和外部经济来处理事实上存在的内部经济现象。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成为报酬递增的唯一源泉。均衡分析框架。画出每个产业的供给曲线(同时是对其他产业的需求曲线),使供求曲线相交,决定了商品的均衡价格。需求的逐渐增加增大了企业的规模和效率。内部经济的差异会导致竞争均衡框架的瓦解。市场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成为研究主流。第25页/共46页生产组织理论被简化为价格理论修正报酬递增和竞争性均衡之间的矛盾两种思路: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探讨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形态下企业均衡。对于组织内部性、边界、形态和其演变规律等涉及很少。科斯建立在交易成本基础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市场协调的取代不是企业垄断行为的结果,而是企业在一个更有效的基础上一体化原来由市场承担的协调职能。

第26页/共46页5.2.2科斯与新制度经济学第27页/共46页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

新制度经济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企业的性质》所开创。5.2.2科斯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企业理论;科斯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理论简介第28页/共46页1、《企业的性质》1937.交易费用概念

现代企业理论所普遍采用的重要的中心分析概念2、《社会成本问题》1960.产权分配的重要性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提供了分析方法5.2.2科斯与新制度经济学简介1、目的:建立一个不可控且与现实世界相一致的企业理论2、任务:回答在一个专业化交换经济中企业为什么出现的问题

以及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规模第29页/共46页交易成本。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存在交易费用

1.获取准确市场信息的成本

2.谈判与履约成本

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能降低交易成本1.权威关系能减少市场当事者数目,减少交易摩擦。

2.一次性、长期的要素合同代替了一系列、短期的合同。5.2.2科斯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内部成本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也要花费一定的组织费用。企业组织费用低于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会以企业代替一部分市场。企业规模

收益递减,企业主才能的限制,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确定企业的规模必须考虑市场的成本和和不同企业的组织成本情况。第30页/共46页5.2.3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第31页/共46页以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通过比较不同的经济组织模式的交易成本来评价配置资源的相对绩效。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市场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以及资产的专用性。若以上三因素不同时存在,交易费用就不会存在。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

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机会主义

现实中的契约人随时有可能损人利己资产专用性

指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之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5.2.3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三个基本假设第32页/共46页

5.2.3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衡量交易过程的三个维度

1、交易不确定性(uncertainty)─指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发生机率。由于人类有限理性的限制使得面对未来的情况时,人们无法完全事先预测。加上交易过程买卖双方常发生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交易双方因此透过契约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因此,交易不确定性的升高会伴随着监督成本、议价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

2、交易的频率(frequencyoftransaction)─交易的频率越高,相对的管理成本与议价成本也升高。交易频率的升高使得企业会将该交易的经济活动的内部化以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

3、资产的专用性。企业投资专用资产时需设保护机制第33页/共46页企业的本质就是一种治理结构针对不同的交易或契约,最优的治理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威廉姆森根据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的程度,把契约分成了三种契约签订过程中不涉及关系专用性投资,那么双方的交易成本就会很低,即使有了争议,法院也能很容易地裁决。因此,这种契约(交易)可以交给市场来完成。如果在契约的过程中涉及关系专用性投资,但交易的频率比较低,那么实施交易带来的收益可能不足以支撑一种新的治理结构,因此就实行双方治理,形成一种“关系型契约”。如果在签订契约的过程中涉及关系专用性投资,但交易的频率比较高,那么将缔约的双方实施一体化的收益将足够高,因此双方应实施统一治理,成为一家企业。5.2.3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三种契约第34页/共46页第三节5.3产业生产组织演进的动力——价值发展第35页/共46页123基于协作作用的新思考价值发展是产业组织演变的根本原因从SCP理论到PCS理论5.3产业生产组织演进的动力第36页/共46页分工协调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制度安排,决定了经济组织的形态与发展过程。从协作角度来分析问题。协作天然就是一种组织活动协作是一切分工活动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

任何分工活动都只有协作条件下对它加以组织才能按要求方向进行。分工各环节只有通过协作才能有机结合分工活动作用效果大多取决于协作水平分工的细化和复杂化程度与协作水平密切相关

分工严密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需要的写作水平更高5.3.1基于协作作用的新思考第37页/共46页分工协调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制度安排,决定了经济组织的形态与发展过程。从协作角度来分析问题。协作天然就是一种组织活动协作是一切分工活动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

任何分工活动都只有协作条件下对它加以组织才能按要求方向进行。分工各环节只有通过协作才能有机结合分工活动作用效果大多取决于协作水平分工的细化和复杂化程度与协作水平密切相关

分工严密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需要的写作水平更高5.3.1基于协作作用的新思考第38页/共46页组织内协作与组织间协作需求的不同(外生因素)2.分工的发展,不同的技术和方式产业间协作:发展和耦合水平分工:社会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