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文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AnIntroductiontoLiterature课程代码:SF0501011903学分与学时:5学分9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1.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提高文学审美能力。2.能运用正确的文艺观和方法论分析、鉴赏、评论各类文学作品和各种文学现象,为学习其它文学课程打下基础。3.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提高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三、学时安排章节(或序号)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实训、上机等)学时备注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40.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0.5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61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60.5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20.5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60.5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61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60.5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60.5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61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60.5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40.5第十三章文学风格61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60.5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60.5第十六章文学批评20.5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教学目的: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与任务、学科归属,以及文学理论的品格和形态。基本要求: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重点与难点: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相互联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它由三个分支组成:(一)文学发展史(二)文学批评(三)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文学理论的任务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具有两个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教学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五大基本观念.基本要求:基本把握文学活动论和艺术生产论的内容。重点与难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教学方法:课下阅读与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一、文学活动论二、文学反映论三、艺术生产论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五、艺术交往论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南二、中国特色三、当代性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教学目的:本章旨在将文学活动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加以认识,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基本要求:理解文学是一种活动及其构成四要素,四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重点与难点: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物质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一、世界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映行为,这就成为艺术模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根据。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并因此而否定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斯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二、作者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情感,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直强调作品与作者情感的关系。西方的“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三、作品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与作者的实际情感有别,因而,作品便具有了独立价值。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英美新批评派创立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品。四、读者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活动是一个阐述和再创造的过程。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将文学接受活动当成文学研究的焦点。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在文学活动中,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不是彼此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浑然一体。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关于文学发生的诸种学说:(一)巫术仪式说,(二)模仿说,(三)宗教说,(四)游戏说,(五)潜意识欲望说。文学起源于劳动:(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二、文学活动的发展原因关于文学发展的诸种观点:(一)社会政治风气的影响,(二)超自然力量的影响,(三)文学内部的动因。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文学的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三、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文学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一)文学的历史继承性既表现在内容上,又表现在形式上。(二)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是宏扬民族文化和发展新文学的需要。(三)我们要根据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对文学遗产进行清理和鉴别,在批判继承文学遗产的同时要坚持人民性的标准,要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待文学遗产。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革新性。只有革新和创造,才能发展新文学。继承是前提,革新、创造是目的。新文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创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新作品。毛泽东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四、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歌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各民族的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会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产生交流和影响,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会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既表现在文学的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对待外民族文学应采取批判地吸收的态度。既要反对“盲目排外”,又要反对“全盘西化”。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形态属性教学目的:从文学的含义及其演化历程探究文学是什么,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基本要求:掌握文学的审美含义,领会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理解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重点与难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并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性质。二、文学与话语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话语包括五个要素:(一)说话人,(二)受话人,(三)文本,(四)沟通,(五)语境。“话语”与“语言”“语言系统”和“言语”的区别。三、文学与社会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它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四、文学与反映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一)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生活的根本性质。(二)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指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选择或改造性质。(三)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是融合在一起的。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的无功利指文学活动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文学的有功利指文学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和间接地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以审美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着,但审美形象本身又蕴含着理性。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是理性的。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情感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认识指文学对生活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具备双重性质: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在这种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第三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一、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二、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教学目的:本章旨在简介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文学活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有与其他历史阶段的文学活动共有的特点,又有自己所特有的新质.基本要求: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价值取向教学方法:自学与教师重点引导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教学目的:本章旨在介绍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通过对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生产与一般精神生产以及其他艺术生产的联系与区别来揭示和说明文学生产的性质和特征。基本要求:理解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及其关系。重点与难点: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二)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发生反作用。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一)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二)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三)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二、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生产是某种知识的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生产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文学与宗教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其实质是将人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则是对人的本质的肯定,将人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各种艺术生产所凭借的“艺术符号”不同,文学以语言为符号,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一)客体即“自然”。(二)客体即“情感”。(三)客体即原始意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一)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二、文学创造的主体关于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一)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二)主体即“旁观者”和“移情者”。(三)主体即“集体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一)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二)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三)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第七章文学创造的过程教学目的:旨在了解文学创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既有特殊性又有一般性.基本要求:把握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及物化阶段的特征重点与难点: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及学生谈体会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得和书本获取几种。二、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一)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二)体现了深层的心理内容。(三)是外在事物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艺术构思的常见的心理机制有:(一)回忆与沉思。(二)想象与联想。(三)灵感与直觉。(四)理智与情感。(五)意识与无意识。二、构思方式常见的构思方式有:(一)综合。(二)突出和简化。(三)变形与陌生化。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即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心手不一。原因是:(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二、提炼与技巧运用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如描写、叙述、烘托、对比的运用等等。三、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学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教学目的:本章旨在通过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三个基本范畴的诠释,揭示文学创造的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基本要求:掌握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理解艺术概括是实现文学创造的基本途径。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及形式美问题。重点与难点: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艺术概括的规定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
艺术真实一、认识与艺术真实“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二、艺术真实和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三、艺术概括艺术概括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艺术概括的一般规律:(一)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二)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有:(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二)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同时吸收其它生活素材。第二节情感评价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二、情感评价作为“深意的裁判”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情感评价在文学作品里是个立体结构: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示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人文关怀是右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第三节形式创造一、文学与艺术形式对待艺术形式,存在两种理论:(一)重内容而轻形式。(二)形式主义。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二、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过程。三、形式美问题艺术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教学目的:本章旨在从类型和体裁两个方面去把握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基本要求:了解文学作品类型及其发展演变,掌握基本文学体裁的特点重点与难点: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不同文体作品分析相结合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一、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二、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三、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一)浪漫主义文学。(二)现实主义文学。(三)象征主义文学。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一、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一)凝炼性。(二)跳跃性。(三)节奏、韵律性。二、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二)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三)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基本特征是:(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四、散文与报告文学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为:(一)题材广泛多样。(二)结构自由灵活。(三)抒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为:(一)及时性。(二)纪实性。(三)文学性。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教学目的:本章着眼与文本的审美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的讨论基本要求: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以及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重点与难点:文学话语层面、形象层面以及意蕴层面。典型,意境,意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及小论文写作主要内容: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本文指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王弼对“言、象、意”的论述。英加登将文学作品的本文分为五个层面:(一)声音层面。(二)意义单元组合层面。(三)事件、人物、背景层面。(四)“观点”层面。(五)“形而上性质”层面。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文学话语层面。特点为:(一)形象性。(二)生动性。(三)凝炼性。(四)音乐性。(五)内指性。(六)心理蕴含性。(七)阻拒性。文学形象层面。特征为:(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二)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三)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四)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意蕴层面,又可分为三层:(一)历史内容层。(二)哲学意味层。(三)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关于典型的理论发展概貌。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特征性。(二)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关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论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中国古代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景交融。(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刘熙载、王国维关于意境分类的观点。第四节
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与审美意象。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意象的论述。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哲理性。(二)象征性。(三)荒诞性。(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三、审美意象的分类从表意方式这一角度,可将审美意象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两种。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教学目的:本章旨在从叙事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三个层次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基本要求:了解叙事的含义及特征,掌握叙述内容的诸要素及其联系。理解叙述话语的特征。重点与难点: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行动元与角色,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主要内容:第一节
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叙事理论。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关于叙事的理论。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一)从内容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二)从方式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四、叙事的构成(一)叙述内容。(二)叙述话语。(三)叙述动作。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一)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二)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三)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四)场景,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二、结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种。三、行动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第三节
叙述话语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本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故事时间即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这两种关系有时重合,有时矛盾,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时长与频率中。二、视角视角主要有: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
叙述动作一、叙事者与作者二、叙事者与声音三、叙事者与接受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教学目的:本章旨在讨论抒情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基本要求:理解抒情性作品结构及抒情性话语的修辞方式,不同的抒情角色等问题。重点与难点:抒情性作品结构及抒情性话语的修辞方式。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主要内容:第一节
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性作品主要有抒情诗、散文、中国戏曲文学等。二、抒情与现实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超越时空的自由是抒情的最根本的特征。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一)人是社会的人,自我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二)抒情不是一种自我孤立的文学事件,而要与读者发生联系。(三)抒情自我总是从属于某种意识形态。(四)文学史上,伟大的抒情诗人总是与时代、与社会、与人民息息相关。四、抒情与宣泄抒情与普通情感宣泄的区别:(一)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而宣泄则是一种盲目的活动,(二)抒情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宣泄不具有创造性。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一)声与情;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二)景与情;诗与画;情景关系;真与幻。第三节
抒情方式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一)比喻与象征。(二)倒装与歧义。(三)夸张与对比。(四)借代与用典。二、抒情角色(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二)代言的抒情方式。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教学目的:本章旨在了解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是作家独特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基本要求:了解文学风格的不同观念和理论,掌握风格的定义和内涵,风格类型及不同表现。重点与难点:风格的定义和内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及讨论相结合主要内容: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辩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式的内在根据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三、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和价值一、风格类型的划分(一)简分法:阳刚与阴柔(二)繁分法:司空徒的二十四类刘勰的四组八体陈望道的四组八种现代分类方法八组十六种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教学目的: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二者既有联系又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基本要求:了解文学消费的两重性以及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理解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重点与难点: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一)文学消费使文学生产得以最后实现。(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三)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但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不同,它与意识形态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一)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属精神活动,(二)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不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必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三)主客体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文学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属性。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对读者而言,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或属性。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教学目的: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在文学接受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已转变为读者,读者是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价值的重要主体.基本要求:了解文学接受不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还原与异度、共鸣、领悟等。重点与难点:期待视野、接受心境、共鸣教学方法:课堂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主要内容: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中,期待视野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二、接受动机接受动机有几种情况:(一)审美动机。(二)求知动机。(三)受教动机。(四)批评动机。(五)借鉴动机。三、接受心境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叫接受心境。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情境。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二)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隐含的读者”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造成“隐含的读者”存在的几种情况:(一)作家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一、填空、对话与兴味英加登的“填空说”。加达默尔的“对话说”。中国古代的“兴味说”。二、还原与异变读者阅读作品时,由于“填空”、“对话”和“兴味”的介入,便不可能对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进行彻底的还原。阅读的过程必然会产生异变。异变的情况有:(一)形象的异变。(二)情感的异变。(三)思想观念的异变。造成异变的原因有:(一)政治观念。(二)文化观念。(三)文化视野。(四)个人经验。(五)文学欣赏的能力。三、理解与误解
文学接受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这种理解,既有“正解”,又有“误解”。误解分为“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两种情况。富于创新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一、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共鸣产生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具体情况有三:(一)读者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二)读者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内经验相同或相似。(三)读者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相近。二、净化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历史题材小说约稿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绿色能源项目招标投标服务与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度预制构件行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合同3篇
- 2024年智能制造信托资金借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水利枢纽工程造价概算与施工图设计服务合同3篇
- 2024医疗器械新产品代理推广合作协议书模板3篇
- 2024年度企业员工沟通与协作能力培训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医生集团与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合作协议模板3篇
- 2024年小型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缴纳劳动合同协议3篇
- 全飞秒激光术病因介绍
- GB/T 30595-2024建筑保温用挤塑聚苯板(XPS)系统材料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医学免疫学-医学检验专业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独立基础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建筑工程管理)常熟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工作
- 瑜伽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中图】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 2024年资格考试-注册质量经理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密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秋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一章 地球 1.3.1 地球的自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