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于儒学宗教性问题争论的文献综述丁静J11014018历史系2010级摘要:关于儒学是否宗教以及儒学的宗教性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儒学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对于康有为及儒教的观点及儒学宗教论,各思想派别都给予了激烈的反驳或回应。尽管其争论的出发点有较浓的政治和思想斗争意味,但它促使人们开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重新审视和检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部分的儒学,因而对于学术思想史来说不无重要意义或启示。关键字:儒学宗教性儒教儒家思想传统是否能被视为一种“宗教”,儒学具有怎样的宗教性内涵?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虽然每一次争论都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但是继续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儒学的本质及其功能很有意义。在关于儒学宗教性课题的研究中,目前学界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儒学不是宗教,只是世俗的人文主义;二是不认为儒学是宗教,但承认它具有宗教的某些特点,故有宗教性,但和西方的宗教不同,是既超越又内在的;三是认为儒学是宗教,故称儒学为儒教。正如人们所说,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宗教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只靠简单的定义就能够解决的,最重要的是对宗教的本质能不能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化思潮的变迁以及学术观点各异的派别及个人的参与而使得这个问题的讨论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更由于学者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对宗教价值的判断、对儒学认识及价值的判断的不同,特别是每个学者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使得这一问题更具复杂性。论题有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有变化,但有一点似乎没变,这就是凡是涉及宗教的问题,都是有关人生信仰的问题而不是科学认识的问题。如果说在古代,宗教与科学尚未完全分化,只能从基本倾向上进行分析,那么到了现代,二者的基本界限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也应当在这一共识之下研究儒学的问题。下面先对一百多年来对这一问题的代表性争论作一简要回顾。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讨论自从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核心的孔教派极力宣扬儒学是宗教,并力图定孔教为国教以来,关于儒学是否为宗教的问题至少有两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精英以“护持中国文化精神”的心结,强调“儒家是礼教而非宗教”、“中国无宗教”,而另外一些则肯定儒学的宗教性。胡适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写就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篇》书稿中明确肯认了中国的宗教传统。当代儒学大师贺麟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发表了长文《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强调儒家的礼教富有宗教的仪式和精神,“儒学不仅仅是哲学,而且也是美学和宗教,是一门集哲学、美学和宗教于一身的大学问”[1],认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要吸收基督教的精华以充实儒家的礼教。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得出结论:“……一般宗教所有的一二条件,在儒家又不具有,……不宜唤作宗教”。但是“儒教与其他大宗教对于人生有同样的伟大作用”[2],所以姑且认为儒家为宗教。梁漱溟认为儒家“一是孝悌的提倡,二是礼乐的实施,二者合起来就是他(儒教)的宗教。”而这一阶段的批判之声却尤显居多。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梁启超是最早批判儒学宗教说的学者。1902年,他在发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一文中较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孔子非教主,儒学非宗教的思想观点,他认为孔子是提倡人格教育的圣哲,儒学的性质与其他宗教不同。“所谓宗教,专指迷信宗仰而言,其权力范围在躯壳界之外,以魂灵为依据,以礼拜为仪式,以脱离尘世为目的,以涅盘天国为究竟,以来世祸福为法门,故宗教非使人进步之具也”。“孔子则不然,其所教者,专在世界国家之事,伦理道德之原,无迷信,无礼拜,不禁怀疑,不仇外道”[3]。而且,“孔子未尝如耶稣之自号化身帝子,孔子未尝如佛之自称统属天龙,孔子未尝使人于吾言之外皆不可信,于吾教之外皆不可从。孔子人也,先圣也,先师也,哲学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也”。他指出,那些儒教宗教论、保教论者是“误解宗教之界说”[3]。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在他以后的《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清代学术概论》等论著中又作了相关论述。与梁启超同时代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和章太炎虽然在政见及学术思想上与梁氏相左,但在儒学是否为宗教的问题上提出了与梁类似的主张。他们的主要观点见诸《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驳建立孔教议》、《示国学会诸生》等文章中。刘师培在其相关论著中批驳了“中国政治皆受孔教之影响”的观点,认为孔子是学术家而非宗教家,孔教不是宗教,“孔教”二字本身亦”最不合伦理”,其后孔学与政治发生关联,是“后世之利用孔学,非果政治之源于孔教也”[4]。所以他提出,中国的现实需要不是宣扬什么孔教,而是应革除“中国之神教”,让孔学恢复其儒家的本来面目。章太炎与其观点基本相同,并且指出,若树孔教为宗教,将会“杜智能之门,乱清宁之纪”。他还认为,把“儒术”称为“儒教”,名实已不相称,康有为等又改为“孔教”,“实今文经师之流毒”[5]。这里,章太炎不仅是站在古文经学的立场上,而且是站在宗教与人文主义对立的角度上,否定了儒学为宗教之说。此外,《民国经世文编:第三十九卷宗教》中以许世英、艾知命两人为代表的儒学非宗教观也比较典型。他们认为若以儒术为国教,将易激起宗教纠纷,并且将导致“政教合一,阻碍政治之一统”。“孔道与宗教原理,本不相符。世俗相沿,动称孔教,究其解释,乃教育之教,非宗教之教也”[6]。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派的知识分子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对儒教的批判,使对儒学宗教性的认识有了新的特点,而以蔡元培、陈独秀等人的观点为代表。这一时期相关的文献主要有蔡元培所著的《中国伦理学史》、《在信教自由会之演说》以及陈独秀所著的《独秀文存》中《再论孔教问题》、《答俞颂华》和《复辟与尊孔》等文章。蔡元培在民国成立之前原本也主张儒家逐渐演变成了宗教,如其在《中国伦理学史》一书中论及,自汉武帝后,“儒家具有宗教之形式”,是“儒家之托始”阶段;宋明时期儒教“自是始确立为普及之宗教”,是“儒教之凝成”阶段[7]。但后来,其观点由儒家宗教论转向儒学非宗教论。“夫孔子之说,教育耳、政治耳,道德耳。其所以不废古来近乎宗教之礼制,特其从俗之作用,非本意也。且宗教之也,必由其教主自称天使,创立仪式,又以攻击异教为唯一之义务。孔子宁有是耶?孔子自孔子,宗教自宗教。孔子、宗教两不相关”[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说。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以代表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儒学不适合于现代社会为出发点,坚决主张儒学非宗教。“吾国非宗教国,吾国人非印度、犹太人,宗教信仰心,由来薄弱。教界伟人,不生此土,即勉强杜撰一教宗,设立一教主,亦必无何等威权,何种荣耀”[9]。指责儒教之说乃平地生波,惑民诬孔。二、20世纪下半叶的讨论第二次是20世纪下半叶的讨论。从50年代开始,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面对西方强势科学主义的东渐,为了“与西方抗衡”和探索中国文化的整合及发展方向,开始比较一致地肯定、发掘、诠释儒学中所蕴含的宗教精神及其理论表征和时代意义。儒学宗教论者牟宗三先生著有《中国哲学的特质》,在对儒学、佛教、基督教做了研究和比较之后径称儒学为“道德宗教”,明确提出了儒学即是宗教的看法。他认为儒教之所以为教,与其他宗教一样,为民众开辟了“精神生活的途径”。儒教的特点在于,“其注意力没有使客观的天道转为上帝,使其形式地站立起来,也没有把主观吁求之情形式化为宗教仪式的祈祷;其重心与中心落在人如何体现天道上。”因此,就宗教之“事”方面看,儒学将宗教仪式转化为日常生活之礼乐,就宗教之“理”方面看,儒学有高度的宗教性,有极圆成的宗教精神。[10]而新儒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唐君毅则充分肯定了儒学的宗教性,并且,儒家内在超越的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优越于西方宗教。他在《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一书中总结儒学精神的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于人心之超越性的需要,中国儒者在为自己寻找安身立命之地时,对绝对实在的精神生命—天的信仰方面体现出来的宗教精神;二是中国儒家从事道德实践时对道的态度的决绝也体现了宗教性的精神。[11]可以看出牟宗三和唐君毅都充分认识到了宗教的超越性内涵,并且开始着力挖掘儒学的宗教性内涵。1978年,任继愈先后发表《论儒教的形成》、《儒家与儒教》、《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等文章,进一步指出,儒家、儒学不仅具有稳定社会的世俗伦理价值和安定人心、安身立命的宗教属性,而且是有宗教设施、组织、教义和祭祀活动的宗教。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宗教核心信仰是“忠孝”、“三纲”,忠孝、三纲的信仰与“敬天、法祖”的古代信仰一脉相承。[12]阐发了儒学为纯粹的宗教的观点。李申作为任先生的弟子,在秉承其师的思路前提下,在其《中国儒教史》、《儒学与儒教》等著作中,对儒学是教说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其发表的《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孔子虔诚的相信天命鬼神,儒者们也把上帝作为自己的至上神。中国古代的国家组织,就是儒教的宗教组织,儒家重视的礼,就是儒教的礼仪。”[13]总的来说李申认为儒教是一个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本质都完全合格的宗教。三、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研究作为第三代新儒家领军人物的杜维明先生具有更加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儒学宗教性作出了不同于西方宗教特征的规定。从其《儒家心性之学——论中国哲学和宗教的途径问题》、《超越而内在——儒家精神方向的特色》、《儒学的超越性及其宗教向度》、《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等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基本观点。在《儒家心性之学——论中国哲学和宗教的途径问题》一书中,他提到,在西方文化中哲学与宗教的分野泾渭分明,这两种文化体系虽各自影响却相互独立,两者的问题与方法根本不同,可以绝对划分清楚,但“在中国最多只能指向同一传统的两面……对于儒学而言,既不是一种哲学又不是一种宗教,正因为儒家既是哲学又是宗教”[14]。因此,他认为简单断定儒家学说是或者不是宗教,也是决然错误,不足以取的,儒学是哲学思辨与宗教体验的统一。而同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刘述先也借助宗教学家有关“宗教”的新界定,进一步积极主动地与基督教、天主教对话,尤其注重阐发宋儒“身心之学”、“自我”观念与自我实践过程中体现出的本体论意蕴和伦理宗教的特质。而当代大陆学术界某些学者的观点和唐君毅、牟宗三先生颇有契合之处。例如,蒙培元先生认为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要从“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开始。蒙先生认为“儒学所说的天,是指宇宙自然界,它是一切生命的创造之源,因而具有神圣性,但不是神。天有形而上的超越层面,但不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在儒学中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正因为天有神性但不是神,有目的性但不是神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学有宗教性或宗教精神,但又不是西方式的严格意义上的宗教。”[15]关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争论并没有结束。至今仍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儒学是‘学’不是‘教’”,对儒学之为“儒教”甚至对儒学之具有宗教性表示怀疑。例如,在《文史哲》杂志社最近组织的关于“儒学是否宗教”的笔谈中,仍有人坚持“儒学非宗教”的立场。看来,这场争论还会继续下去。四、结语儒学宗教性问题是19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以西方宗教为参照系产生的意识问题。从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提出“儒学是教说”到今天关于儒学宗教性的讨论,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人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笔者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具有内在超越性、终极性等宗教性因素和极丰富的宗教性内涵,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宗教的作用,但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对于儒学,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人文教化的作用,注重其在伦理上的价值。注释:[1]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世纪出版集团,2006.[3]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4]刘师培.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J].东方杂志,1904.[5]章太炎.示国学会诸生[A].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7.[6]民国经世文编:第三十九卷宗教[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7]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东方出版社,1996.[8]蔡元培.在信教自由会之演说[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展厅展馆装修施工合同书
- 班组劳务合同协议
- 粮油销售协议合同
- 技术人员培训合同协议书
- 简易定货合同协议
- 合同协议审查表
- 变压器搬迁协议合同范本
- 房屋出卖合同协议
- 产康合作协议书合同
- 合伙发廊协议合同
- 农庄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5年职教高考《机械制图》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中共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字词积累 练习题(含答案)
- 大学美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长春工业大学
- DB51T 1511-2022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
- 全勤奖管理制度(多篇)
- 酒石酸长春瑞滨合成与纯化工艺优化
- 脱硫培训课件大纲
- 2020年四川绵阳中考满分作文《人生最贵的是缘》
- 某县林业局“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专项清理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