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_第1页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_第2页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_第3页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_第4页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姓名:王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指导教师:陈薇20070607摘要摘要。水”是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相比“叠山”而言,“理水”更依赖于自然条件。正所谓“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园林“理水”往往须设法引河JII、湖泊、涌泉为水源.再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整理,不似建筑、假山等可以人力为之。因而,在造园之初,就常以水源丰沛与否作为。相地”准则之一,而造园之时,“理水”手法也最无定式可循,亦最见造园者之高下。“水”也是系及城市盛衰的命脉.中国古代建城立都,往往力求近水并通过营建水网解决城市的军事防御、居民生活、农业生产、防洪防火和林园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苏州位于太湖东北,有江南水乡泽国的地理优势,唐宋以来,就以其日趋完善的城市水网体系与日渐繁盛的私家园林著称。论文选取由宋代至清代的苏州古城这样一个典型的时空背景,以古典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j母L导师签名:率日期:‖‖·尹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缘起“水”是园林的重要构成因素。正如明代邹迪光在‘愚公谷乘》中所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胜”1,“水法”和“山法”在中国古代造园家眼中,即是造园最为重要的两大要素。尤其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多以水组景,增添景物的柔美和妩媚,“水”也就成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然而相对于研究成果丰富的“叠山”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相关研究成果却很少。即便是在中国古代的造园巨著《园冶》一书中,也没有专列关于理水的篇章,其相关内容只穿插于“相地”、“掇山。等章节中。至于对中国各地古典园林理水风格与手法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演变进行详细研究与总结的论著就更为少见了,所以说,古典园林“理水之法”仍是急待整理的遗产。“理水”理论研究之少,正缘于“理水”研究之难。明末诗人王永积就曾说:。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2.在无水地区,。理水”就无从谈起,不似建筑、假山等可以人力造就。所以对比“叠山”而言,园林“理水”更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也更需根据各自地形条件“自成天然之趣”,故而园林“理水”也就难有定法可循。但是,园林“理水”理论研究虽难,却也非无从下手。如‘园冶》虽不设理水一章,却在“相地”一章中屡屡指出“水源”的重要,并强调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因此,笔者认为对古典园林理水进行总结与研究,关键是要抓住“水源”进行分析。园林的水源虽各有不同.归结起来却无非地表水源与地下水源两大类。其中又以地表水源为上选.古人于城市中兴造园池,首选将园林水池串联入城市河网,或则就近将涌泉之水引入园内,难以通活地表水的园林,才在溪池深处,打井将园内池水和地下活水沟通,以保证水的活力。故此宋代洛阳园林发达,为有伊、洛二水:明清北京所谓三山五园,则多依靠玉泉。江南一带,私家园林繁盛冠绝天下,也正是因为这一地域水道纵横,湖泊罗布,随处可得泉引水。故此,笔者试图通过在城市背景下对水系的变迁研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此来探讨园林理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借助于城市水系,又由此在理水手法上产生了怎样的互动与回应。苏州古典园林为江南私家园林之最,凡集大成者,水景的处理必然十分精当。同时苏州的古代城市也以其独特的城市水系形态与空间结构著称,在城市水路双棋盘格局中,经纬交织的城市河道解决了军事防御、居民生活、农业生产、防洪防火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问题。故此,苏州为笔者通过城市水系进而研究园林理水的设想提供了最为典型的案例。1.2论文研究内容与范围的确定论文以“园林理水”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内容选取由两宋至清末的苏州古城,对其中水系与园林的变迁展开探讨与研究,由此最终对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作出理论总结。论文的基础研究分为两个基本范畴:1)苏州古城水系与园林分布变迁研究;2)苏州各古典园林个案的理水及演变研究。前者是从城市角度研究城市水系与造园活动的关系,包括分析城市水网为造园活动带了怎样的便利,城市水系在发展变迁过程中对城市园林分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是园林理水个例的研究基础。后者则通过对现存园林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历史典籍与地方文献的考证,进一步分析各园林与城市水系相关的理水手法及试图营造的景境,以及在外部城市水环境发生变化时,园林理水手法作1转引自曹汛.造园大师张南垣(二)——纪念张南垣诞生四百周年.中国园林,1988/032转引自李宝珍,王志强.晋祠园林的用水初探.文物世界t2002/033〔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相地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第56页l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了怎样的应对与变化。在上述两项基本研究基础上,论文对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体系进行初步总结:对作为研究核心问题的苏州园林理水手法进行理论总结;对相关的研究内容及技术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在一个更大视野上,将苏州与其他地区及城市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对照与比较。1.2.1苏州古城的范国界定论文对苏州古城的范围界定以其护城河内的古城城圈范围作为核心范围。由于历史上的苏州古城城址及城圈十分稳定,“历久而不变”‘,城圈内14.18平方公里的城区也以水陆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为其空间共性区别于其他地区,故而这一范围的界定也就十分明确。“古城城圈”以内的范围正是本论文所研究的“苏州古城”的最核心也是狭义上界定的概念范围。此外.论文研究还涉及与古城区有密切历史关系的其它地段。例如古城城西的阊门外直至虎丘一段,由于地靠大运河,自唐以来,一直是苏州重要的商业区,属“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处”5.史称“闻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速”‘。这一带至今还保留了不少古典园林与历史河道,其中留园即是论文重点讨论的园林之一。同时,苏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1986年编制的‘苏州历史图1.I“苏州古城”概念范围界定圈中的F底图来源苏州市规划局网站一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划图http:f?Ⅷ.SZ出5.gov.on/文确护城化定范二名了围线躲叶溷甜护“卜”规古D。划城,其》”即咿一也保一城指护城河内的整个古城,二线指山塘街、山塘河一线及枫桥路、h塘街、p塘河一线,三片指虎丘片区、寒山寺片区和留园、西园片区,总面积约19.56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与古城相关的所有城市形态保存较完整、较有价值的历史地段。因此,论文将苏州历史名城的保护范围作为本论文所研究的“苏州古城”的广义概念界定范围。1.2.2苏州古典园林的范围界定论文将所研究的苏州古典园林的范围限定在前面所界定的苏州“古城”范围之内。苏州历史上各类园林均有出现,“帝王苑囿”、“寺庙园林”、“衙署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茶肆酒馆园林”以及文人“私家园林”不一而足。论文所涉及的除曾属于名胜的沧浪亭和少数几个会馆、祠堂或佛寺附设的知名园林外,基本上只讨论私家园林。这也是苏州城内保存最为完好且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4顾颉刚.苏卅l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第37页5〔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一回.人民出版社,19856〔清〕孙家淦.南游记.山右丛书初编.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342第一章绪论1.2.3时间轴的前后界定论文将所研究对象的时间上限定于北宋,其中对于苏州古城和部分历史悠久的园林也对其前代历史进行了一定的上溯,但不做主要关注;所研究对象的时间下限定于清末,民国之后的历史变迁虽多有涉及但并非研究主体。1.3相关研究状况论文的研究由苏州古城水系变迁研究与各古典园林演变研究两部分展开,所涉及的研究现状也主要包括苏州古城格局及水系研究现状,以及苏州古典园林理论与实例两方面研究现状。1.3.1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状况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苏州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是学者们所公认的。对于这一历史珍贵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相关文献综述、研究著作、论文以及期刊资料也都相当丰富。其中对苏州古典园林所作最为系统的学术研究当属刘敦桢教授生前的重要研究著作‘苏州古典园林》7,该书分。总论”与“实例”两大部分,图文并茂,对造园理论与园林个例两方面均作了深入的研究与总结,是其后所有对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的坚实基础。其他苏州园林的研究也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重园林个案的研究与资料整理,一类偏重造园理论的总结与研究。前者也主要分史籍文献整理与分析研究两个层面。对于苏州各主要古典园林的史志文献整理,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已组织各编写组编写了众多苏州古典园林的志稿,此外还有邵忠、李瑾编写的‘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陈从周、蒋启霆编写的《园综》等文献综述类著作,成果较为丰富。其他对于某个园林的进一步研究,也多散见于各学术期刊论文,如2004年《建筑师》总第112期中曹汛先生的‘网师园的历史变迁》,2002年‘中国园林》中居阅时、钱怡的‘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等等.后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则更为丰富,形式也更多样。尤其可与苏州园林或是江南私家园林相印证的造园理论于中国古代史籍、诗文、绘画甚至方志小说中已然可见,明末计成所著《园冶》更是一部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论述造园原则、要素、经验的理论专著。近代以后,园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有更多研究园林技术和园林艺术的专著出现,童寓先生于1937年完成的‘江南园林志》5一书即是近代最早一部用科学方法论述中国造园理论的专著,其内容包括园林历史沿革、境界、中国诗、文、书画与园林创作的关系以及中国假山发展等众多内容。此类著作还有造园学家陈植先生所著的‘造园学概论》、‘园冶注释》,陈从周先生所著的‘说园》等等。此后,各种造园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散见于各学术期刊论文及著作出版物更是不胜枚举。除这两大部分之外,还有不少兼论园林史与造园理论,或是范围并不限于苏州园林的学术论文或著作,如陈薇先生发表于《建筑师》90、92期中的‘中国私家园林的流辨(上、下)》等均是论文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的理论基础。由上可见,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资料基础十分扎实,但相对而言理水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其主要难度在于园林理水状况在历史变迁中变化较大,现存遗迹不多,理水手法又无定式,不易总结,以致于着眼于历史方向的理水研究严重不足。1.3.2苏州古城与水系研究状况对于苏州古城以及水系的历史,历来也不乏学者研究,其中包括对苏州现存大量的古籍方志与古地图等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专项研究。71956年刘敦桢教授写成‘苏州的园林’一书.后领导原南京工学院建筑历史教研组对苏州重点园林进一步作了调查研究和测绘,于1960年写出了‘苏州古典园林)书稿。并于1963年进行了补充和修改。1968年刘先生去世后书稿由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苏州古典园林》整理小组进行整理,并于1979年和2005年两次出版。‘该书完成后即经建筑营造学社建筑学家刘敦桢介绍出版,后园“芦沟桥”事变,学社南迁而中辍,直到1963年,才转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3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包括苏州历代地方志数十种以及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和1999年两次出版的~套“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其中包括苏州相关的史籍十余部。古代地图则主要收录于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由张英磊先生主编的‘苏州古城地图集》,其中囊括了宋、明、清、民国几代共计十九幅古城地图。也有不少学者结合上述史籍文献对其中单幅地图进行了考述与研究,例如王謇先生所著‘宋平江城坊考》’以及张英霖先生所写‘明末吴中水利全书所载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初探》”一文。在上述文献考述研究的基础上,其后学者也多有对苏州古城空间形态的演化作了全面研究。例如华人学者许亦农先生所著的(TheChineseCityinSpaceandTime)“一书与陈泳的博士论文‘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以及博士后论文‘苏州古城水系的更新与发扬》I¥e可以说,苏州城市与水系的研究成果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资料汇编与集成等基础研究工作多数是当地文博工作者在做,成果已经十分丰富扎实。但相对而言仍缺乏新方法与新手段的引入,以及由于文献记载的语焉不详与古代地图方位比例不精,导致进一步的复原性研究深入不够。而其他学者们对苏州古城空间及水系的综合研究也往往依据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因而在苏州古城水系的具体变迁研究上并无突破.1.4相关古代文献综述由于与苏州园林及苏州古城各方面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图象资料十分丰富,因而在论文展开之前,有必要根据论文主要涉及的研究范围,对相关古代文献进行梳理。L4.1史部史类文献l正史:正史就是“二十四史”,第一部是‘史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