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_第1页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_第2页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_第3页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_第4页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范本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地点: 时间: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人文地理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个方面进行描述):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formalcultureregions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functionalcultureregions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vernacularcultureregions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形式文化区有哪几个层次中心地区外围区边缘区文化的扩散的特点:1. 扩展扩散的特点: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商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文化区扩大而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迁移扩散的特点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中小城镇上交往的场合也多用汉语,而在当地土著居民家庭,特别是妇女之间,汉语的使用就大为减少。称刺激扩散。迁移扩散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生产、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支学科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文化整合: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2010)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简述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P36)☆2001①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②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决定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③适应论: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④生态论: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⑤环境感知论: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⑥文化决定论: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⑦和谐论: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地理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间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他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些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实证方法主义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教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201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第四章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分布: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迁移农业社会的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对变化,平均寿命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010010100203010301960197530403/5降并不快。1987年突破了50亿,世界人口的第五个10亿才、过程缩短为12年198719991360的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继续持续增长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生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2011西北欧模式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最早实行并且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果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日本模式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存在。印度模式2090年代仍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居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的。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彻底性提供了保障。对于广大二段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人口与发展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论述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相互关系:)从自然环境来看,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带来重大影响影响:环境;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两种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作为生产者来看,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是整个人口中的主要部分,所以人口是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和要素,人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主体。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产生的物质资料最终是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中的终点落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商。而这种生活和生产上的消费需要,反过来又推动下一次的再生产运动,因此消费又成为起点。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是人口容量的组成部分,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分。经济适度人口:是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出去考虑每个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探求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p84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度就越能反映出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中低纬度指向性(暖湿地区),88.5%20°-60°N近海洋指向性(岸边、河边),200km人口的一半平原指向性(低平地区),500m57%,82%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征?(☆2007)(☆200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P86)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极为稀疏;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人口分布于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①自然因素: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越明显,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变小。于寒冷、干燥或湿热的地区均布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在地球的高温度地带,区;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往往成为无人或少人区;而在热带雨林地区,尽管水热资源丰富,但气温过高、雨量过多。使土壤肥力难以保存,同样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气候较为适应的中低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降低,直接制约着人们的生理机能。ft地和高原与的、同一纬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寒冷、风大的特点。再加上土层瘠薄,交通困难,对发展生产不利。而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因此,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人口稠密,ft区和高原人口分布较稀疏。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也是人类副食品的一个源地,水体往往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素。以上论述把自然环境分解为各种要素,分别讨论它们对人口分布的不同影响和作用,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因素都以很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人口分布,并相互作用。②社会经济因素:虽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人口分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现今的人口分布在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而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稀疏。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生活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因此人们通常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所为故土难离。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每一次都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移动。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可称为人口流动,后者可以称为人口迁移。人口流动:通常人口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做人口流动。解释迁移的因素的类型: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因素: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地金钱。例如,在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大迁移中,经济目的的驱使成千上万离开家乡来到新大陆,来到南半球未开垦的处女地,众多的就业机会、可获得土地并分享矿产财富等使新大陆充满了诱惑力19471500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2080萨赫勒地区的大旱造成成千上万的环境难民。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发型等世界种族的划分(人类分为种群有哪些类型?):p93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地域人种:是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在同一地理人种内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居住在中国华北、东北等地的居民都属于亚洲地理人种。小人种:则是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是由社会习俗、内部婚配长期形成的人群世界地理人种分成的种类:p94人种的起源于地理环境(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种起源的影响?)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受着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当今人种的诸多特征具有明显的适应周围环境的意义。例如古代蒙古人种生活在亚洲东部草原和半荒漠的环境中,风沙大,加上季风影响,肤色在干季因日照强烈而呈黄色,产生了特殊的中鼻型,鼻孔宽而鼻管深藏,具有防寒又防热的形态,睛色深,形成特有的蒙古眼,又由于人类在地理上的彼此隔离,交流融合极少,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总量稀少,长期的内部通婚以及饮食上的差异,使得控制人种特征的基因组合得到突出发展,由此形成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人种。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论述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前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例如肤色是人类形态最一般的特征,它的变化和地理环境有关。一般来说,人体肤色的变化决定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度有关,因此人的肤色随着地球纬度的推移而变化。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人类学家认为,在古代,四肢较长的人比身高矮壮的人更善于投掷长矛,宽肩粗臂的人在狩猎中则常用弓箭。在中亚,弓箭作为狩猎和战斗的武器得到有效地推广,因此矮小粗壮的人特别多。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人类之间的交流、融合日益频繁,改变了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及其在隔离封闭状态下自然选择的模式。相反,人口迁移、异族通婚产生的血缘混杂日趋普通,对世界人种类型的形成、分布以及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人种,有权统治其他种族☆2007请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说明种族主义的错误性、反动性。☆答:种族主要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这是在是十分荒谬又极其危险的论调。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类在种属上是统一的,没有什么“优等”、“劣等”之分。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种族比其他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在智力上也没有什么差异,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社会影响、文化影响。诚然,世界文化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然而这并非是由于种族的差别(即肤色、头发曲直等)造成的。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和过程。用当代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文化,确实会发现,西方社会的文化是先进的,而澳大利亚土著人和印第安人的文化是落后的。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他地区(如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英国不久后会变成一个横跨世界的强大帝国呢?100反动的、民族与种族:民族和人种不同,人种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按人们自然的体形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2005)民族形成的过程?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在漫长的古代时代,血缘家庭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组织,人类进入了氏族制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若干部落组合成部落联盟。氏族和胞族仍然属于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群体部落则已从血缘联系发展到地缘联系,并初步实现了语言、经济活动及其他文化要素的共同化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民族的特征:p99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例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自治机构,行驶自治权。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占汉族的97.8%,其次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美国等99.7%,坦、新加坡等。99.3%,孟加拉人:主要分布砸死孟加拉国,和印度,其次在尼泊尔、英国等俄罗斯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其余多分布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巴西人:99.7%分布于巴西,少数分布于巴拉圭和阿根廷日本人(大和民族):98.7%,加拿大、巴西90%,西。民族的迁移与聚集: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非洲黑人被迫迁移到美洲后的主要分布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聚集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集区西方人对待移民的看法是矛盾的(如何解释西方人对待移民矛盾的看法?)P108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与环境的关系(如何理解民俗与环境的关系?)☆答: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时间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开阔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①民居民间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景观,其中最明显与最吸引人的是民间各类建筑的建造技术,它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点上,均能反映出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材料:建造房子要用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而材料却受地域限制,因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例如,在我国四川徐步藏族居住地区,多用石头建造房子,这是因为该地区属于ft区,石材丰富。35正中开门,另外,东、西两侧各有面向院内的建筑,称作厢房,南面是墙,中有大门,成为完整的方形院落。内部特征有明显影响。例如,在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冬季气温低,多西北漏风,窗户开在南墙,大而明亮,便于接受阳光,房顶有石板、草、瓦、抹充分利用做饭余热来提高室内与炕的温度。②饮食民俗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这种饮食习惯当然是与南方气候炎热而湿润,适合于种植稻米,北方干旱缺水,宜于种麦有关。的大陆东海岸,冬季草类不会枯萎,有草就可以饲养食草动物,开始以羊为主,后以牛为主。③服饰民俗长裙、百褶裙。民俗的分类:(举例说明有哪些民间文化?)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民俗)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岁时民俗)礼仪民俗(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及其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民间禁忌)口承民俗,包括民间文学传承(神话、故事、歌谣、叙事诗、言语等)民间艺术传承第五章: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宴享说。农业发展阶段(农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共经历了哪些阶段?)☆201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现在只有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特点:①对土地进行轮种②原始的刀耕火种,土地贫瘠③同一块地上农作物的种子多种多样④人口压力较大时,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传统农业一般来说,从奴隶社会起,经过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产业革命以前,整个阶段称为传统农业阶段特点:①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②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受自然环境影响大③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社会发展缓慢现代农业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通过深耕、细作、施肥等办法提高土壤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土地肥力,耕种上消除休闲制,农田可以连年种植,这种进步使北方的旱作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增从战国时期到东汉,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北方旱作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战国末到秦、汉时期,铁器、耕牛和灌溉这些农业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使得北方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东汉时,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经撒播变成雨中移栽办法,使水稻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宋代时,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在此以后,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到等农业耕作区可供开垦的土地所剩不多,而全国人口继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这促进中国农业走上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投入大量人力的道路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中国:火耕水耨(用火烧去田中的杂草,用水淹死杂草);欧洲中世纪:敞田制(作物收获后,各户均须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三圃制(冬小麦和黑麦、春小麦和燕麦、农闲做牧场以发展养殖业)美国的殖民农业: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荷兰对农业的创新:过去的问题是,土地需要施肥,肥料要靠多养牲畜,牲畜又需要大量饲料而冬季缺乏饲料苜蓿和根茎植物(如萝卜)的种植、榨油后的菜籽,给饲料带来了新来源,增加了牲畜饲料围栏饲养的出现节约了牧场,增加了厩肥农业的轮种消除了休闲,饲养牲畜保证了奶品与肉的供应,形成了欧洲的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举例说明荷兰对农业的创新对欧洲的影响荷兰对农业的创新开始向欧洲其他地区扩散,使欧洲农业发生革命性变麦,第三年苜蓿。这样,英国养牛业大发展,小麦产量也由中世纪播种种子的四倍提高到十倍。P131美国殖民农业的发展具有的独特性:发展体现了美国独特风俗的文化接触过程殖民农业研究反映了农业技术、劳动力投入和可利用土地的利用强度相互影响的方式。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的分布的地点、作物家畜的结构、发展的特点?)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旱作农业分布: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ft地和高原地区。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ft地、丘陵地带,印度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区作物家畜结构:①小麦占重要地位,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麦、大都、甜薯、马铃薯。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花生、大麻、亚麻、甜菜和杂豆等②家畜有牛、马、驴、骡,作为肉食的有猪和羊③家禽主要是鸡发展特点:①作物灌溉主要靠自然降水,降水量与季节不稳定,不仅影响作物的产量,甚至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口和经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②旱作农业区往往利用地面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解决降水不均衡的问题,对稳定和高产起到了重要作用③为了节约用水,除解决水在渠道转运过程中的渗漏问题外,还发明了喷灌和滴灌新技术。水稻农业分布:水稻是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经过改良,它也可以扩大到温暖带和温带。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作物结构:①水稻地区的经济作物有茶、甘蔗、蚕桑、黄麻②家畜中,适用于水田农作的役畜水牛、供给肉食的猪③家禽除了鸡以外,还有洗水的鸭和鹅桑基鱼塘:是指在中国南方广东三角洲地区,农民根据多年经验,创造出种桑养蚕、蚕粪养鱼、鱼塘泥肥稻田与中甘蔗、甘蔗榨糖后废料养鱼、鱼塘塘泥肥稻田的生态农业。地中海农业地中海农业:地中海农业是在地中海气候这一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农业类型。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作物结构:①农作物主要是大麦、小麦,此外还种植玉米与水稻;②经济作物有葡萄、油橄榄;③家畜中有ft羊、绵羊和猪特点:该地区新发展的主要是果品业、花卉业与旅游业,由于这里夏季阳光充足,是水果与花卉生长的好地方。例如美国加州的柑橘和花卉,新西兰的猕猴桃都是该地区的重要产品。游牧业分布:副热带和温带及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作物结构:①牲畜又羊、牛、马、骆驼等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亦称为商品农业,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分析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答:(1)现代农业的产品主要为居住在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保证制造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2)从事现代劳动生产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所以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所占比较比传统农业区低得多,例如,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口就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二。(3)由于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4)专业化生产使得现代农业的农产规模比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大得多。(5)现代农业也在向纵深发展,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使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现代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生产的模式: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作物型的集约化农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在饮料方面,有咖啡、可可和等。(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那利群岛、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suitcasefarm(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agribusiness(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5)业。(6)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包皮农业:是指经营者及少量的季节劳动在干活时才住在农场,在农活完成后,农场则几乎空无一人,只剩下储藏谷仓、存放机器及杂物的库房和短期住人的住房。农场主只要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人们称这这种形式为包皮农场农业企业:是指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小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的环境,例如干旱地区的感慨设施对当地农业的促进。农业对自然的影响好坏参半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尽管有梯田等田地形式,但是农业对于地形,主体还是适应农业对植被的破坏主要体现为燎荒的形式。(尽管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烧毁雨林、开拓农田的形式是不可取的,但是历史上因为“刀耕火种”破坏的森林已经无法完全恢复)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发生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水稻田对大气成分的改变,稻田排放了甲烷总排放量的20%)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原始农业出现以后,人类从依靠大自然的食物为资源为生,转向利用生物资源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使人类的食物多样化,营养丰富,大大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由于农业的形成,农业所产生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还有剩余可供储存,使人们可以过着食物供应稳定的生活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的差异)①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迁移,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②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③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人类文明的出现埃及3000巴比伦3000斯河之间,属于肥沃的新月地区;作物:小麦印度地点:起源于今巴勒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中下游地区;时间:起始于公元前2500年,时间稍晚于埃及与巴比伦;作物:小麦中国地点:起源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的各支流上。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经郑州、洛阳和陕西渭河流域的西安这个马蹄形的地区;时间:公园前约2000年;作物:是黍、稷、栗、稻墨西哥、玛雅和印加地点:墨西哥文明出现在墨西哥的首都周围地区,玛雅文明是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一带,印加是指现南美的厄瓜多尔和秘鲁;作物:玉米(P144-149):小麦的分布棉花的分布糖类作物分布饮料作物分布畜牧业生产布局:农业景观包含的内容:农田景观农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土地利用方式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农业区位论p152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第六章工业革命: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工具和手段的巨大革新,机器生产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改变了生产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社会分工。工业革命在整个生产领域蔓延的过程: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工业革命最早是从纺织业开始的。1765年,出现了一种“珍妮纺纱机”178540标志。钢铁工业在技术革命思想的推动下,传统的炼钢方式被突破,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促进作用、社会也开始进入钢铁时代。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在采用了焦炭代替木炭以后,煤及用于炼铁,又用于蒸汽机,因而需求量大增,促进了煤炭采掘工业的发展。运输业①176111km路思第一艘商用汽船是由美国罗伯特支持建造的。机械工业于各种不同生产,于是不同的机械便被设计发明出来,并且在实践中不断革新。化学工业化学工业在英国起先是由纺织工业的发展带动的,用棉花纺织织布,需经漂白才能染色,于是漂白剂和各种燃料就成为化学工业这个新兴工业出现的先声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又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使工业数量剧增,引起对事物的大量需求,工业因工作时间过长无充裕时间准备饭菜,因而需要大量各种加工好的事物,随着灭菌方法的发明和改进,食品行业开始发展。向欧洲的扩散向北美的扩散向其他地区的扩散产业类型及其分布第一产中的工业的分布:伐木业分布:现在木材的采伐集中在寒温带与热带。开采地区主要在俄罗斯北部及远东地区、加拿大的北部;其次是北欧。热带森林主要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赤道两侧、东南亚等地。捕捞业分布:在欧亚大陆西面的北海、挪威海、波罗的海海域,南面的地中海海域,东面的中国沿海与日本周围海域,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东海海域、秘鲁附近海域都是世界的重要渔场。采矿业p166第二产业及其分布(P167-171)北美工业带欧洲工业带日本工业带其他国家的工业区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第四产业第五产业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品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关系。产业结构的表现以产业分布为基础,产业分类是按一定的原则,将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进行分解与组合。结合实际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P174)(☆2010)自然条件:①地形条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以及地基的承载力等情况对厂址选择的影响。②气候条件:过去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少,湿度低,棉纺中纤维易折断,故一般不把棉纺厂布局在干旱地区,尽管该地由于温度条件好,能生产出大量优质棉花,只好输出棉花,进口棉布。气候条件对工业的作用不像地形那样大,因为现在可以用人口办法创造适合工业生产需要的室内环境,但是要综合考虑创造人工气候付出的费用是否会影响经济效益,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只好另择厂址。③水文条件:供水和排水的问题。工业生产大多需较多的供水,不但有数量的要求还有质量上的标准。因此,建厂时要考虑这一情况,了解地面水、地下水情况,或者修建水库蓄地表水或者打井抽取地下水,甚至从他处饮水解决工业用水。(二)资源条件①利用价格低廉和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的原料:使用这种原料的企业多选址在原料产地,以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利于产品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如钢铁工业的布局②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工业区位趋向市场。例如饮料厂的布局先考虑的是有水电站的地方,那里可以提供廉价的电力,使铝的成本大大降低。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布局于原料产地。如果产品的原料易于腐烂,这类工厂靠近原料产地为好,蔬菜和水果罐头往往靠近原料产地⑤需要保鲜产品的企业:最终产品比原料更容易腐烂变质,工业区位布局在市场地区。如冰淇淋、面包房、啤酒厂等。(三)能源条件第二产业在将原料加工为成品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在工业化早铁路的出现和航运的发展使这种情况改观。电能可以代替热能作为工业的动力,可以使用电单位摆脱能源束缚自由选择区位。(四)市场条件市场、消费条件是从生产的目的方面影响生产布局,接近消费市场,可以方便直接地获取产品与需求信息,迅速灵活地调整发展战略,能更有正对性,更有效率地进行生产如:食品工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周期很短,必须接近消费者市场以减少运输、仓储、仓储等各个环节的流通时间,防治腐烂变质(五)劳动力条件根据工业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的不同要求,产业部门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前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但技术要求不高,因此,这类产业的劳动者工资低,不会增加太多生产成本,因而可以提高利润的比例,所以,这类企业在选择区位时应多注意劳动力比较充足、生活费用低、劳动工资不高的地方。如:如纺织工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例子(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工业区位论P178-180工业分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20062007)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P180)①钢铁工业的变化:传统工业大国的钢铁上产能力和钢产量都呈下降趋势,而东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能力持续上升(持续增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凭借内地丰富的)②纺织业与成衣业:发达国家日趋衰弱,发展中国家急速上升,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要区转移;③汽车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变动(西欧、日本、美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叶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世界汽车工业基本形成日本、美国、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汽车工业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④电子信息工业:半导本、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由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控制,家用电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内地蕴含了丰富的矿藏,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建国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建立了自身的钢铁工业体系。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奠定199621长的基础上,2001随着自动化设备的采用,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纺织工人的劳动成本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决定了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中国属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世界纺织业不断向中国转移,中国纺织业急速上升。2090大汽车生产国行列。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国自1998年起便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2011工业需求不旺;工业生产力过剩;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施与管理。第七章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20102005)行政城市娱乐城市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城市的起源?(P196)中国城市的发展?(P197)我国近四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特点?(P198)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城市兴起后对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P201)举例说明现代农村的发展?(P201)城镇标准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P203)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近乎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换句话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形式城市化:是人口与非农业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撒的过程,也是城市特征强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划分为那几个阶段?(P204)内部市区的城市化①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城市化的特点?)②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的特点)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特点?)p206逆城市化阶段城市网络化:是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位载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机制(简要说明城市化的机制?)P207当代城市化特征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P210)P21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论述城市的区位与环境的关系?P212-215)从方位出发而选择的区位在利用河流方面在利用海洋方面制高点和隘口城市与水运的关系城市与陆运的关系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论述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灾害对城市有毁灭的打击。诸如地震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目前的科技遂平仍无法准确预测其发生时间,不仅使整个城市顷刻间成为废墟,而且使居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历史上很多古文明就是由于地质灾害而毁灭。地形与城市地形是形成和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重要因素。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十分密切,一般来说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例如我国北方由于平原广阔,相对限制较少,但是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丘陵地区,城市发展则受到很大限制。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ft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气候与城市气候影响着城市建筑的外观。①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城市的小气候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②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水资源与城市水资源影响着城市供热排水系统和城市水文景观。①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较多,很多城市在地面水量和水质难以保证需要的情况下,往往抽取地下水代替地面水。地下水开采过量,不仅容易造成地下水的枯竭,有时很会引起地面沉降。这种情况达到严重程度会使城市排水困难,特别是在沿海城市。②由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海平面上升。这样。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潮水水位三重影响会使问题更加严重。③城市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以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的问题。城市的生物环境这些减轻了城市污染缓和环境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城市美感。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P218-219①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②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③摩擦力: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积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P2205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②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③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又称城市体系。等级规模法则:19311/2,第三位城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城市景观: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城市景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102381411②与著名建筑物相联系,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伦敦的塔桥、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的歌剧院;③城市的格局,如华盛顿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即民主和法制;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西湖、威尼斯的小桥。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英语的形成和统一:P230英语的扩散和发展:P232汉语的发展: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北方方言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言交流提供条件,结果在华北地区出现了共同语。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利用政治力量实行“书同文”政策,使共同语在文字的统一下得加强与巩固经过两汉的发展,虽然在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下,但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当时具有深厚的基础,不仅使汉语继续保留和使用下来,而且也为进入该语言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所接受元、清两朝,少数民族大量入居中原,政治上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但语言文化确实汉语占主导地位,直到后来被少数民族全部接受分布范围: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代表话:苏州话,上海话分布地区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代表话:长沙话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代表话:广州话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代表话南昌话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秦的统一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利用政治力量实行“书同文”政策,使华北地区形成共同语在文字的统一下得加强与巩固秦始皇统一全国与“书同文”的政策,对吴方言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原汉语对楚语的影响,后来,中原战乱,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多居住在湖北,亦有少数进入湖南。这不仅使原楚语进一步受中原汉语的影响,而且楚语的北界南移。50地,形成汉语与少数民族杂居的状况。带来的语言亦成为日后粤语发展的基础。谱系分类法:是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统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语系:语言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分类:P237-244语言扩散的分类P245谱系扩散:是将某个时段内的所有语言看作是从几个基本的根生长出来的不同树枝。例如,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是从不同的“根”中生产出来的语言,各语种是“根”语言扩散后的变异结果。波形扩散:是将一种语言或语言要素作为波源,它的扩散如同波一样向四周散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波源的波相遇后,便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现象的生长点,这些新的语言生长点发展成熟后又可能成为新的波源,由此可见语言的扩散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具有的特性:P246-247距离衰减现象:是指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一般来说,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这种现象可称之为距离衰减现象。双语现象:即指某个人或某个语言集团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如几乎所有的比利时国民会讲法语和佛兰芒语两种语言。语言的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包括自愿同化和强制同化如何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在面对外来强势文化语言的冲击时,弱势语言群体一方面应借助通用语言开阔视野,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吸收先进的科技文化应通过独特的传统语言,传承历史经验,构建和完善蕴含地方特色的知识体系,要注重开放吸收和继承传统并举,积极谋求良性的整合来规避一味的同化。语言的传播与环境分析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P248)(☆2006)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的,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社会人文因素影响a.b.c.自然因素对语言传播的影响:P248社会认为因素对语言传播的影响:P250方言的形成:P250语言景观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P255-257举例说明地名景观的特点:P258我国的地名景观P258-260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民族宗教:是指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主要有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犹太教道教世界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义、宗教景观佛教65纪,位于喜马拉雅ft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641乘佛教盛行,并分为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719放弃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基督教1发展历程:①初期基督教徒大多是贫民和奴隶,对统治者极端仇恨,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基督现世,声张433011(即东正教),西部自称公教(天主教)④16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此后新教又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基督教新教虽然宗派林立,但在教义、组织、礼仪等方面仍有共同的特征。教义: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分布: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伊斯兰教起源:为公元7世纪初默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西部创建的一神教622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了政教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教义规定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循礼拜与斋戒制是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约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相继被介绍到中国,随着佛教的传播,也涌现了一批以传经、译经著名的高僧,如高世安。佛教不但为社会上层接受,而且也成为民俗民众的信仰。隋唐时期天下归为一统,佛教传播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为宗派的形成创造了机会。佛教繁兴达到了高峰。宋以后佛教由兴至衰,理论上无新的建树,宗派上也无新的发展,三教合一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汉传佛教的停滞,代之而起的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兴起。导致传播的因素有哪些P273移民传抪领土竞争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关系神权政治政府与宗教民族与宗教教会:是解释教义、执行交规、管理信徒与传教的机构,整个组织具有多层级结构。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宗教与文化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宗教圣地与地理环境宗教景观三大宗教的宗教景观:建筑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宗教文化景观。格的教堂在建筑上被成为“罗马风”代表作是圣保罗教堂。是其独特的宗教景观,其中,中国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将阿拉伯建筑技术与早期罗马建筑结合起地区的尖圆穹隆顶都成为鲜明的地域人文景观。动植物的聚散也是宗教景观的重要的一部分佛教:佛教崇尚菩提,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基督教:基督教必须用松树装扮圣诞树,因此松树得到了保护。为了纪念耶稣,圣餐中都会有象征鲜血的红色葡萄酒,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葡萄种植也得到推广。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P286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P287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道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勤业的总和。旅游活动产生的三大因素:旅游动机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b1)2)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哪些:P294-295旅游地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文化形态,一个好的旅游地必须使游客时时处处感受到特色鲜明,颇有品位的旅游文化氛围。旅游地文化的要素P298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P298-300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其可以是具体形态的物质试题,如风景、文化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民俗风情。(☆20052010)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举例说明亚洲的旅游资源有哪些:P301-303世界主要的旅游地国家美国西班牙塞浦路斯肯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