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小学级骨干教师_第1页
重庆中小学级骨干教师_第2页
重庆中小学级骨干教师_第3页
重庆中小学级骨干教师_第4页
重庆中小学级骨干教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14年高三历史考前复习的几点想法

南京十二中唐云龙2第一部分:周年热点

一、2014年高考备考的周年热点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70周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50周年1894年甲午中日斗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20周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起先90周年;1934年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1944年诺曼底登陆,欧洲其次战场开拓70周年………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北平和平解放、政协第一次会议、新中国成立)65周年;1954年第一届人大、第一部宪法颁布60周年;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5周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1979年中美建交和《告台湾同胞书》35周年;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城市体制改革、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20周年二、分考点解析热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今站起来了”的宣告,到中国成为世界其次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幻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确定性作用,更多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10多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将接连启动,措施务实给力。新的一年里,人们期盼,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建新荣光。【考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是实事求是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中国一场汹涌澎湃的宏大改革。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确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确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考点:民生问题、民本思想】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工作,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努力摸清全国1000多万个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的基本状况。经济普查,大到宏观调控,小到柴米油盐,它不仅利于“国计”,更与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帮助百姓科学、理性地做出就业、消费、投资选择。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将让国家更清晰地了解二、三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供应有力的数据支撑。【考点:列强侵华、新中国外交】中日甲午斗争120周年

2014年,中日甲午斗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翻开历史的伤口。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始终本着“以史为鉴、面对将来”的精神,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两国关系。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与世界合作共赢,2014年的中国外交将会更加异彩纷呈。【考点:中国科技成就】“蛟龙”将首度探底印度洋“上天入海”期盼新“传奇”

2014年,“蛟龙”号将首次探底印度洋,嫦娥四号或将担当新的“登月”使命。“上天入海”已从美丽的神话走进现实,一次次的成功带给国人无限骄傲。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蛟龙”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人们期盼,科技工作者们书写更多新的“传奇”。【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探究招生和考试相对分别、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推行初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养评价,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用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确定中已有体现。2014年上半年,教化部将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看法。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证公允公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时代,令公众满怀期盼。【考点: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集中亮相多项登记制影响几何

2014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出台并实施。尽管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算不上典型的房地产调控,但无论是调控影响,还是反腐预期,民众都有所期盼。不动产登记制度,有了时辰表和路途图,要做的就是如何确保有效实施。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等形成威慑。网络实名登记,注册才能发声,消退“网络暴力”,虚拟网络亦有清晰的法律边界。15其次部分:史观介绍

第一,唯物史观一、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和动力1.1论点: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他说:“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1.2论据1:人类出现后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活动。从氏族社会到城邦国家。论据2:农耕生产和农业文明。论据3:工业文明和近代社会。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既不能驾驭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论据4:电气时代与现代文明1.3结论: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生产力的产物。二、生产力是相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2.1文明时代与阶级斗争2.1.1进入文明时代,阶级斗争成为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特殊是政治冲突,往往都是阶级斗争的反映;2.1.2阶级斗争不能涵盖全部人类的历史。自然科学和技术;市场调整;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与全人类有关的政策,如环境、人口、卫生法规等没有阶级性。2.2生产力包含两大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所谓顺应历史潮流,其实就是当时具体条件下最有利于调动主动因素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主见、言行、政策和实际作用等等。恩格斯说国家政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三种可能性。第一,“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次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经过确定的时期就要遭到崩溃”;第三是“阻碍经济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是推动它沿着相反的方向走”三、依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贴近事实,接近科学(二)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2.1一是要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便言之有据;二是检验多年流行似乎已成定论的结论。如马、恩曾不止一次地预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但过了半个多世纪,恩说:“历史表明,我们以及全部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晰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白这一点。”四、实事求是,要求具体分析,避开确定化1、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2、不能用伦理道德标准,或者劳动群众的要求是否满足为尺度。其次,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一、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文明与文化:文化是指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学与艺术以及风情民俗等;文明是指人类的一切创建,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法规、生活方式等二、文明的演进和代价的付出

1、人类每前进一步,都必需付出确定的代价。2、文明演进中人类所付出的代价,假如与文明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相比,不仅是难以避开的,而且是微小的。总结:实事求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相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探讨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需具有的境界。三、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以文明为探讨的基本单位,以考察文明的演进为基本任务。特点:1、从现实社会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化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2、立足长时段。重点考察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3、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勾画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4、以生产力为标准,人类社会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阶段。现代化: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第三,现代化史观问题

(一)现代化史观侧重于以生产力为根本推动力,考察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社会变迁。(二)举例1、(2013文综29题)现代化是晚清历史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鸦片斗争——中法斗争——甲午斗争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一现象的缘由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驾驭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斗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3、在关于现代化的探讨中,同学们提出了①政治上法制化和民主化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上的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依据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缘由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起先的。如:美国、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支配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支配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近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第四,全球史观问题

一、什么是全球史?全球史所要探讨的是“超越了民族、政治、地理或者文化等界限的历史进程,这些历史进程对跨地区、大洲、半球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各种事务都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变迁、物种传播、传染病扩散、大规模移民、技术传播、帝国扩张的军事活动、跨文化贸易、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各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延展”——《新世界史》二、马、恩的观点1、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退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2、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地区或者按形态学派的说法各文明历史的积累、而是其自身有规律发展的结果。3、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验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所谓纵向,指的是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化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4、所谓横向: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亲密,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5、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气是物质生产的进步。44第三部分:重点问题举例

第一,经济史问题

一、西方对中国明清经济的看法1、16到18世纪末,代表人物有伏尔泰等,认为中国是经济发达国家;2、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黑格尔等,中国经济停滞论、落后论。认为中国是一个木乃伊式的国家,没有发生过变更,没有内在的动力。3、20世纪6、70年头,代表人物费正清等,“冲击---回应”论,中国有变更,但是在外力的影响下发生的。二、中国学界的看法

20世纪5、60年头的看法,中国处于没落的封建社会末期,但中国社会的变更动力在自身。三、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材料一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的计算方法,对中国从汉代以来的GDP作了估计,得出结论: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此后,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4倍于欧洲的经济增长,使得中国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年增长率达0.85%;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年增长率为0.21%。因此直到鸦片斗争前不久,中国经济不仅在确定规模上,而且在增长幅度上,都雄居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首。材料二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始终在衰落,而且是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国、欧洲、俄国、美国、日本、印度)中唯一出现人均GDP下降的地区。直到1952----1978处,中国的GDP在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为5%,人均GDP仅为全世界平均数的1/5到1/4。材料三1979年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到1995年,中国的GDP在全世界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5%,快速上升到10.9%。已超过日本的8.4%,苏联地区的2.2%,仅次于欧洲的23.8%和美国的20.9%。西方权威经济学家,已经估算出中国超过美国地时辰表。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又将复原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四、经济史的探讨发展的趋势1、探讨对象从经济制度向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环境史等紧密结合。从空间看,缩小与扩张并存,缩小:过去把中国经济看作一个整体,现在,探讨单位越来越小。扩大:打破政治区划和地域分割,如东亚经济圈。从社会阶层看,从上层向下层变更。2、史学方法从单一的历史学方法向多元方法融合的方向发展。其次,理学、心学问题一、程朱理学(一)二程的主见1、本体论2、伦理观3、相识论(二)、朱熹的思想主见:1、世界的本原:“先有天地之先,终归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2、什么是天理?(1)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挚友岂不是天理?”就是三纲五常。(2)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与天理一样,后被欲望所蒙蔽。3、如何对待天理?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存天理,灭人欲。4、怎样求天理?其目的是什么?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三)、如何相识程朱理学?1、从哲学发展角度:第一,新儒学体系;其次,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2、从统治角度: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有世界影响:朱子学派。4、从男权角度:压制了妇女。5、从人生观角度:6、从创建力角度:二、陆王心学(一)陆九渊的心学1、本体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2、相识论:内心反省。(二)王阳明的心学1、主见:(1)本体论:心,“以外无物,心外无理”(2)相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3)何谓良知?人固有的善性。何谓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实践。2、缘由:(1)明朝中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陷于危机。(2)程朱理学的天理主见难以规范人们的思想。(3)社会生活的日益提高。3、相识:(1)从哲学看: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来源于佛学。(2)人生观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从中国社会看:王阳明的学生说:“今日见一异事。……满大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悖离礼教的社会观念“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挚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轻重。”“商在外率数岁一归,其妻孥宗党全视所获多少为贤不肖,而爱憎焉。”——《二刻拍案惊异》读书人“为士不振,俱失养”,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

——《喻世明言》“小生原籍浙江,远隔异地,又是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经商也是善业,不是贱业”。婚姻观《二刻拍案惊异》中有一篇叫《满少卿饥附饱飏》的小说,其开篇即云:“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子死了,女人再嫁,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有人道他薄情负心……所以女子愈加可怜,男子愈加放纵,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儿们心理的所在。”第三,重点单元问题

一、轴心时代问题(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二)内涵:公元前9至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对人类的精神进行了反省,人类发生了巨大的精神觉醒,人类历史取得了巨大进步。(三)精神觉醒的表现1、天人关系:强调人的自觉。2、人与人的关系:如“仁”“兼爱”3、对人性的相识(四)意义1、人的作用大大增加2、社会结构和国家体制也在进步3、人类文明大为进步。二、明清时代(一)政治1、专制皇权的强化2、内阁体制的变迁(二)经济1、15——17世纪商品经济对农本经济的侵蚀材料一:“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行见见闻闻。”——(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材料二:15世纪以后,特殊是东南沿海和内地交通发达的地方,……新的市镇……星罗棋布,据统计,16世纪末江南五府地区,以工商为主的新城镇,大小三十余个,其人口多者五万余,少亦数千。第五部分实力提升一、在典型试题的深度学习中提高实力和素养一、在对历史相识的相识中发展思维实力1、(25分)历史相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指责,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20世纪70年头,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确定主动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头出现了一股探讨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探讨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斗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见并不相同。依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头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更的缘由(8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相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参考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见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加;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见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复原;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4)相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分析:对相识的分析要抓住(1)我对同一问题的基本相识;用我的相识去相识别人的相识。(2)对前人或他人相识的分析,从视角、主见、层次、深度、阶级性等方面进入。(3)对相识进行价值推断。2、对于鸦片斗争,有人称为中英斗争,有人称为通商斗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对历史相识中价值推断的是(上海卷2013)A、中英斗争B、鸦片斗争C、通商斗争D、夷匪犯境3、(2013年江苏高考23题)(15分)

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念,而罗斯福英勇地面对这场危机,开拓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阅历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见下图材料二

或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绚丽的微笑、他技艺超群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才智——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宠爱,而与施政支配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很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起先(他告知美国人“我们唯一应当畏惧的应当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无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心情。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美)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忱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相识:主要派别对新政的认识认识的史实依据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①

。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②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多数民众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探讨的重要方法之一。视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头末至30年头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更的重大事务。(2分)(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念的?与其他探讨方法相比,材料二的探讨视角有何新意?(3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学问,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2分)(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说明,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学问,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8分)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留意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答案】(1)事务: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

表现:乐观心情。

新意:留意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探讨的视野)。(3)史实: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退(或缓和劳资冲突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照旧低下等)。(4)略二、对各类史料的价值的相识1、对文学类材料:“探讨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1)能用:有确定的价值,能在确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2)慎用:材料为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3)结合用:结合其他史料,印证用。2、留意材料的形式:三、社会史的问题

1、社会福利问题——罗斯福新政(江苏卷)2、妇女地位问题(2013安徽卷)(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晰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很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晰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劝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依据中国妇女地位,再确定“男女同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确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子不在家,女主子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需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1)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答案】(1)历史因素: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2)影响:二程把天理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