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_第1页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_第2页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_第3页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_第4页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少、忽视其情感体验的问题较常见,这与新课改的理念不符。要解决此类问题,就要根据小学生情感体验的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原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从教学的目标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完善人格的目的。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理想。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少、忽视其情感体验的问题较常见,对小学生来说,课堂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寄情于教学,这是语文教学与数理化教学的最大区别。[1]当下,学生的情感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仅从具体的课堂阅读教学行为出发,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渗透意义重大,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意义(一)激发情趣,主动学习情感是跟人的需要联系着的。求知欲、对语文的热爱、语文的美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积极的情感都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完成了某一学习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欲望,驱使他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到新的学习要求。[2]

(二)提高认知,丰富情感

情感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各种成分都有密切的联系,它不但能激发、调控认识活动,而且能充实认识内容,使认识更加丰富,推动认识发展。学习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越学越有劲”,而学习失败后的心灰意冷、悲观失望会影响学习的进步、甚至厌学[3]。国外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以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可见情感对认知是多么重要。

(三)发挥能力,激励情感

积极的情感具有增力作用,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促进学习迁移,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思维敏锐,无论回忆往事还是接受新知都会比较顺利,不但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有时还会超常地发挥、解决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他不愉快时,则会思维迟钝,就是简单问题也可能感到困难,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

(四)启发情感,增强效果

所谓启发,不仅是活动的启发、智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启发、情感的启发。没有心灵的启发、情感的启发,就很难有效地实现活动的启发、智慧的启发。因此,优秀教师都重视用积极的情感来教,用丰富、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使师生协调地配合。情感是好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不注重情感的作用,方法再好也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五)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围绕情感体验教育,近几年来,国内兴起了一些有影响的教学流派,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它是通过创设一些典型的场景,激发儿童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学生的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手段就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进入情境,参与体验,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4]。“尝试教育”其核心便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先行尝试,张扬个性,使学生在自己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愉快教学”,它是通过学生在自主性、开放性、时代性、发展性和愉快性自主探究学习中,从内心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对知识渴求的一种内心体验。“成功体验”则是强调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想学、乐学。这些教学流派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完善人格,学得轻松自在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强调智力的发展,但忽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则是片面的。只有满足了学生情感上对于成功的渴望及自尊的要求,才能直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并能使学生的情感品质得以发展与提高。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情感互动的过程,而“浸入情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对师生的人格有潜移默化的改变,让人更开放、坦诚,更加善于表露自己,也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二、小学生情感体验的特征(一)外显性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表现为外显行为,其外显表现主要是“表情”。表情由面部肌肉变化、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变化构成。在学生的情感反应中,通过这三种表情的整合活动来表现心理状态。如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一课,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表现出的丰富表情就是很好的外显表现。(二)趣味性兴趣是一种情趣状态,具有行为的内驱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与学习兴趣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是充满快乐的;反之,其学习是低效的。同样《坐井观天》一课中,教师和学生带着头饰表演小鸟和青蛙的情景,学生表现出极大地参与性,跟老师配合得非常愉快。(三)情境性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绪、情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综合的作用:在欢乐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在悲愤的情境中,学生则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他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提议为学生唱一首歌,然后以饱满的情绪唱起《志愿军进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教师的情绪和高亢的令人振奋的歌声感染了学生[5]。(四)开放性小学生与中学生不同,他们更易与老师沟通与交流,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容易产生共鸣。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开放性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三、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少、忽视其情感体验的问题较为常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处于附庸地位,其突出的特点是以教育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现在,更多的强调要关注学生,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而培养人格健全、情感和谐的人是教育的理想,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虽然现在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呼吁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很少有人做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自身教师不能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认真,对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没有发言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的积极乐观精神。课上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地方,让学生着重体会感悟。3.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入境生情。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在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板画等再现课文的情境,给学生营造出与朗读目标所吻合的情感氛围,把书面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情绪被默默地牵引达到饱满的状态,使有感情的朗读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呼之欲出。[7]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的疑惑,跨越这一个疑惑可以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朗读中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往往可以使学生在形象音乐的情境中,领会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思想感情,以激起感情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配乐中要注重情感的激发和音乐节奏的把握,让阅读和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充分享受音乐的美妙和情感朗读的魅力。如《月光曲》一课,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课文是怎样借助皮匠兄妹俩的不同感受表现这首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让曲子中时而舒缓柔和、时而快速有力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作者、贝多芬、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8]。4.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使他们愿意听、能听懂是一个起码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讲解、课文的内容形成共鸣,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抓住情感触发点,让学生“入境”,使其受到感染。《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应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在读的时候,要用真情去读,读出真情,即用发自内心的真情来读,尔后通过声音传达出去。5.巧用评价,以评促读。评价是情感朗读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要多动些脑子,使评价充满人文关怀,让评价促进朗读,激起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学生互相评价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在互相评价中,学生既提高了朗读能力,又彰显了个性。《难忘的一课》中,学生在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如学生读得好,则可以说:“你读得真不错。”或“从你的读中我听到了你的一腔爱国热情。”如学生没有读到位,就可以说“你能像他一样读吗?”……(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体验的艺术,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1.注重朗读,体味真情。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9]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有效途径。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注重朗读,锲入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教学,我们应重视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10]《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说“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1]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像《可爱的草塘》一课,就要注意充分体现读的多样性,并能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情感当中,得到充分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重朗读,重感悟”已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共识。小学语文教材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美,也都蕴含其中,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多读多揣摩,也就是“在读中想”、“在读中感悟”,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体验,享受美的教育。2.品词赏句,领悟深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从词句剖析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

3.形象感知,丰富情思。

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激发;没有形象的阅读教学,必然成了抽象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能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新课标中也特别提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是揉合在一起的,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语言的优美也就感悟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到了,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也就不难感受了。如课文《丰碑》,写一位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死在雪地里,他发怒了,想责怪军需处长。可他得知被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为了让战士们穿上棉衣而自己没有棉衣,最后冻死在雪地里。课文中这样描述:“将军怔住了,久久地站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教学时不能忽视其中的词语:久久地、深深地、缓缓地……通过朗读,让学生通过语感感受到人物形象,再加上教师本身情感的传递,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学生的心里,引起共鸣。

4.诵读抒情,角色体验,抒发感情。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通过言为心声的抒发,在同学之间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并使情感更加明晰、强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对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和片段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诵读。这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让学生在诵读中张扬个性,积淀情感。如进行角色体验表演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角色表演一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伴随着思维的过程,既体现着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也是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如教学《将相和》结尾部分时,教师提出问题: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相见后,两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总之,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吕春燕.\o"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J].H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