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3年战略目标纲要_第1页
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3年战略目标纲要_第2页
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3年战略目标纲要_第3页
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3年战略目标纲要_第4页
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3年战略目标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3年战略目标纲要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编制二〇一一年三月目录TOC\o"1-2"\h\z\u一、2000年以来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取得的成就2(一)经济运行质量良好,产业规模发展迅速2(二)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4(三)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5(四)行业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6(五)品牌建设,全面带动行业的发展7二、当前麻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7(一)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8(二)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8(三)国内外市场发展不平衡,内需开拓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8(四)品牌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急需加强9(五)优质原料缺乏制约行业发展9(六)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十分艰巨10三、麻纺织行业发展趋势10(一)全球经济对麻纺织行业的影响11(二)金融危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11(三)麻纤维消费趋势、消费特点对麻纺织产品的影响12(四)麻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经济特点及变化13(五)新装备、新技术、信息化对麻纺织行业的影响13(六)国内麻纺织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14四、“十二五”及至2023年麻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14(一)指导思想15(二)战略目标15五、麻纺织行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18(一)完善创新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竞争18(二)促进科技进步和设备更新,增强麻纺织行业竞争力19(三)加强麻纤维良种培育,建立优质原料基地20(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资源整合21(五)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品牌建设,促进国内外市场均衡发展21(六)加强麻纺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技术标准、专业书籍的更新22六、政策措施建议23附件1:(一)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25附件2: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28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3年战略目标纲要麻纺织行业是我国具有资源、生产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按其原料、工艺技术及设备特点,包括苎麻纺织、亚麻纺织、黄(红)麻纺织以及大麻纺织、竹原纤维、罗布麻、剑麻等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业。我国麻类纤维资源丰富,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等生产和贸易居世界首位。麻纺织在资源、纺织加工、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的整个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生态产业的特征,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已明确将“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产品加工”列入纺织行业鼓励类条目,认为麻纺织业的发展对于改善纺织纤维原料结构,丰富纺织品品种市场、扩大出口等方面有着重要积极作用。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变化的新形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麻纺织行业今后发展的迫切任务。本纲要目的在于按照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认清发展形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麻纺行业实现全面、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以来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麻纺织行业总体保持持续稳步发展,麻纺织能力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主要麻纺织品产销量及出口持续增长,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技术与产品结构、区域布局、市场结构和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优化。工艺技术和装备整体水平有所提升,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运行质量良好,产业规模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1~11月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销售产值355.37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342.28%;利润总额16.84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015.23%;人均产值从5.76万元/人增长到35.69万元/人,是原来的5.20倍。同时,人均利润从1040元/人增长到16250元/人,是原来的14.63倍。近十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麻纺行业产业规模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0~2023年1~11月,工业总产值从83.69亿元增长到369.84亿元,同比增长341.92%;企业数从225户增加到428户,比2000年增长90.22%;而从业人数从14.52万人减少到10.36万人,比2000年减少28.65%,劳动生产率同比则增长了4.67倍。主要麻纺织品产销量持续增长(因2023年年报数据尚未统计出来,暂以2023年数据为准)。2023年我国麻纺织纤维使用量达75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幅50%,其中苎麻纤维使用量达11.7万吨;亚麻纤维使用量达12.72万吨,其中进口10.63万吨;黄麻纤维使用量达15万吨,其中进口9.57万吨。2023年苎麻纺纱能力达65万绽,与2000年相比增幅79%,其中苎麻长纺26.87万绽;苎麻气流纺42435头;苎麻织机5363台,其中无梭织机3559台。2023年亚麻纺纱能力达51.76万绽,与2000年相比增幅178.28%,其中亚麻长纺35.12万绽;亚麻气流纺7005头;亚麻织机5215台,其中无梭织机2677台。2023年黄麻纺纱能力达5.6万绽,与2000年相比增幅-44%;黄麻织机2386台,其中麻袋织机842台。2023年麻纱线产量27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幅238%,其中苎麻纱4.58万吨,亚麻纱8.88万吨,黄麻纱线11.5万吨;麻织物产量5.9亿米,与2000年相比增幅192%,其中苎麻织物2.39亿米,亚麻织物2.45亿米,黄麻织物0.90亿米。2023年生产麻制服装及服饰(含麻30%以上)约18亿件,与2005年相比增幅26.92%。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麻纺织业面对经营条件趋紧的环境,立足自身,自我调整,不断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步伐,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社会责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2000年以来,麻纺行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投资不断增加。通过国内装备制造技术的升级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行业整体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目前亚麻纺织与国际先进水平设备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麻纺无结头纱率已达到70%、麻纺织无梭化率60%以上。麻纺技术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全行业的经济运行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与发展平台。苎麻生物脱胶的产业化生产,改变了过去化学脱胶污染大、废水处理难等状况,突破了长期困扰苎麻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了苎麻产业发展中的难题。精细化麻类纤维加工、湿纺亚麻粗支纱项目、大麻脱胶、300公支纯苎麻织物等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麻纺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出口,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促进麻纺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十五”以来,随着纺织工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日益形成向大企业集中、向沿海地区集中和向产业集群集中的格局。麻纺织工业由资源产区向纺织集聚的地区发展,并形成相当规模,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湖南、四川、江西及重庆等苎麻资源产区及苎麻纺织聚集地;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及江苏、浙江、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安徽等亚麻纺织聚集地;同时形成了黑龙江兰西县“中国亚麻纺编织名城”、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中国亚麻纺织名镇”、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中国亚麻蚕丝被家纺名镇”、湖南省益阳市“中国麻业名城”四大具有专业特色的麻纺产业集群,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和竞争力。据统计,2023年四大麻纺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35.72亿元,集群从业人员达13.95万人。产业集群不仅成为麻纺行业活跃的经济载体,也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行业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据海关统计,2023年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不含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09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11.72%;其中出口10.43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07.35%。从出口产品结构看,2023年我国出口麻纱线占出口总额的21.63%,占比比2000年下降了0.63个百分点,麻织物占出口总额的63.52%,比2000年下降了12.03个百分点,麻制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4.48%,比2000年上涨了14.08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比重由2000年的71%,提高到2023年的83.64%,其比重逐年上升,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我国累计出口麻制服装及服饰(含麻30%以上)约16.43亿件,与2005年相比增长31.23%,出口约95.69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93.15%。近年来,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营销能力不断提升,竞争活力日益增强,出口市场区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麻纺行业在积极巩固和拓展欧盟、美、韩、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非洲、拉美、东盟等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出口市场布局渐趋合理,出口市场从原来的香港地区一家独大,发展到欧、美、韩、日、东南亚以及香港地区均衡发展,并且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也逐年提升,多元化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品牌建设,全面带动行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麻纺行业和企业积极培育和拓展麻纺织品国内外消费市场。加大麻纺织消费文化和品牌的宣传,实施麻纺织名牌战略,培育了一批麻纺织“中国名牌”和“国际名牌”优势企业。近年来,麻纺行业和企业一直致力于扩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品牌意识,行业品牌贡献率逐年提高。目前麻纺行业中有12个亚麻品牌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更多的企业在通过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向名牌产品的方向迈进,以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据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12个亚麻品牌企业的销售产值占亚麻全行业销售产值的58.6%,显现出品牌效应的积极贡献。当前麻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快速发展,麻纺织行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行业总体规模较小,门类较多,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在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市场结构、品牌建设、原料资源等方面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虽然这是在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但是也已成为制约麻纺织行业发展的瓶颈。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其他纺织行业相比较,麻纺织行业相当规模较小,因此受设备生产厂商的关注度低,使得麻纺设备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苎麻纤维脱胶和苎麻纺织技术装备严重落后,缺少苎麻纺织机械设备研制的支撑,已成为苎麻纺织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为研发和生产麻纺设备的厂商相对较少,而且门类不很齐全,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严重制约了麻纺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麻纺织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麻纱、麻布等传统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纯麻面料和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开发水平低,麻纺织制成品和服装等终端产品比重低,产业链不够完整。国内外市场发展不平衡,内需开拓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国麻纺织产品市场拓展极不均衡,麻类纺织产品80%出口,产品市场过于集中。国内麻纺织消费品市场虽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但尚未得到有力的开发。单一的市场,使得麻纺织企业应对市场危机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在出口的麻纺织产品中也存在品种单调,附加值不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化,就会给国内麻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及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波动。品牌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急需加强近年来,麻纺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但是市场的认知程度和整体状况没有得到很大改观,市场宣传力度有限,品牌给企业带来的附加值还有待提高。麻纺织行业规模相对较小,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产品开发、产品检测、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明显落后,营销网络建设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优质原料缺乏制约行业发展目前,我国麻类作物还存在着品种选育落后、品种质量差,麻类作物种植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收割、剥麻、打麻等加工方法及生产设备落后等问题。亚麻作物种植和原料加工,发展严重滞后于亚麻纺织工业发展的需求,2023年全国亚麻原料种植仅20万亩左右,是1995年200万亩的1/10,优质亚麻原料三分之二需要进口。黄麻国内种植减少了90%。2023年黄麻国产总产量6万吨,进口9.57万吨,企业所用原料70%从孟加拉国进口。由于原料受出口国价格、数量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牵制,使得黄麻这一天然再生环保产业,在我国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虽然在苎麻脱胶废水处理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行业内仍然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还有相当一批生产精干麻的生产企业根本没能力进行废水治理。近年来,国家节能减排的力度不断加大,并且日益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标准和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麻纺织行业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废水治理的问题。苎麻脱胶生产企业如不加紧对废弃物排放的治理,必将面临生存危机。麻纺织行业发展趋势跨入新世纪,我国麻纺织行业发展迅速,亚麻、苎麻贸易量已居世界首位,出口量逐年递增。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物质文化水平需求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不断变化,国内市场成熟度也愈来愈高。但同时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内麻纺织行业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使麻纺织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对麻纺织行业的影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国际间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将日益密切。据预测,今后5~10年内,国际麻类服装和制品的潜在市场将超过200亿美元,麻纺行业的市场潜力很大。但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市场的需求,给麻纺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随着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国际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将会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在一段时期内将会影响麻纺织业的出口。金融危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既给我国麻纺织行业及市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金融危机使欧美等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麻纺织品出口大幅度萎缩,这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麻纺织业来说,贸易顺差增幅放缓甚至负增长,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快了优胜劣汰,有利于行业洗牌,推动着从传统粗放型产业组织结构向现代集约型结构转变,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对于加强产业集群组织结构调整,跨国配置结构,包括跨国营销渠道的建设、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源、技术、生产、设计与研发、品牌等全方位国际合作,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影响麻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初级产品为主,最终产品的开发落后的状况制约了市场的拓展。受国际贸易环境及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麻纺织行业势必会淘汰一些不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迫使麻纺织企业加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树立品牌观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优胜劣汰和进行结构调整将会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麻纤维消费趋势、消费特点对麻纺织产品的影响麻纺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纺织产业,麻类纤维因具有吸湿透气、防霉抗菌、抗紫外线、无静电等优越特性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等。麻纺织业从作物种植、纤维纺织加工到废弃物的处理过程都具有生态的特性。而且,在21世纪崇尚绿色、崇尚环保的消费时代,麻纤维作为天然纤维的高舒适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近年来,混纺成为一种趋势,关注时尚的人士发现,麻纤维开始告别传统的“纯麻”年代,开始与包括与棉、粘胶、丝绸和羊毛等各种纤维混纺交织,在不丧失原有优良服用性能的情况下,“取长补短”的组合纤维开发了其他的性能,带来更加舒适和美观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拓宽了应用领域,提高了我国麻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麻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经济特点及变化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我国麻纺织行业主要的出口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现了需求疲软的现象。欧元、韩元等货币兑美元的大幅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对这些货币的更大幅度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这些市场出口的增长。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市场将成为麻纺织行业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麻纺织企业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内需适销产品开发,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促进向下游产品产业链衔接,提高服用、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新装备、新技术、信息化对麻纺织行业的影响实施信息化是麻纺织行业全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捷径,也是麻纺织企业在较短时间内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必由之路。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麻纺织产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要支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内麻纺织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麻类纤维天然具备吸湿透气、防霉抗菌、抗紫外线、无静电等优越特性,因而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麻类作物的种植、生产加工过程,具备许多其他纤维原料无法比拟的绿色生态特征,这赋予了麻纺终端产品“天人合一”的时尚价值。麻纤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被看作是高贵和高档的象征,高品位、高质量的麻纺织品的售价远远高于其他纤维制品的价格。中国人口基数大,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也在不断升级更新,对纺织品和服饰的追求更多地关注于高品质、时尚性、健康和环保特性。在国内,麻纺织品消费群体已逐渐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麻纤维的认识不断深入,麻纺产品的内销市场潜力巨大。“十二五”及至2023年麻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纺织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麻纺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开发终端产品和服装市场,完善麻纺织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培育国内市场;积极推动麻纺行业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完善原料与麻纺织行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机制。战略目标经济总量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继续巩固和开拓麻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在保持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扩大国内麻纺织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宽并丰富内销市场的麻纺织产品领域及品种,增加麻纺家用、产业用的比重。调整进出口比例结构,由“十一五”时期80%外销和20%内销,到“十二五”实现50%外销和50%内销。这个比例结构恰当,有利于内外销市场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麻纺织纤维使用量年均增长8%,2023年预期达到125万吨(含其他麻类纤维),2023年预期达到200万吨。其中2023年苎麻纺织纤维使用量达到约30万吨;亚麻纺织纤维使用量达到约35万吨,2023年预期国产亚麻纤维比重达到50%左右。大力发展大麻、黄(红)麻纤维纺织。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不含服装)销售产值2023年预期达到450亿元,2023年预期达到570亿元;出口(不含服装)2023年预期达到15亿美元,2023年达到20亿美元;麻制服装及服饰(含麻30%以上)出口2023年预期达到135亿美元,2023年出口达到200亿美元。科技进步将行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行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加快麻纺机械装备的研发改造,提高行业内国际先进设备的比重,促进减少用工,推进麻纺织工艺与产能上水平,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和提高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2023年预期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2023年预期为1.8~2%,劳动生产率预期2023年达到15万元/人,2023年22万元/人。关键技术应用率2023年和2023年预期分别达到15%和22%。结构调整历经国际金融危机销售低潮,麻纺行业将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以麻纺织为主体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麻纺原料的可纺率,综合开发利用麻纺资源,实现循环经济的最大化。提高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终端产品销售比例,尤其是要加大针织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中西部纺织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和有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出口比例,增强麻纺企业的竞争力。2023年内销比重预期达到30%,2023年预期达到50%;提高麻纺织企业自主开发终端产品(服装、针织、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达30%。节能减排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深入做好节能减排降耗、清洁生产工作,充分发挥麻纺行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产业优势。2023年全行业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水耗年均降低7%。原料供应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并坚持国内麻纺织原料的种植业发展,争取相关政策支持,遏制亚麻、苎麻种植连年大幅下滑的局面,促使国内麻纺原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到2023年翻一番,逐步提高国产亚麻、黄麻使用比例到50%,协调原料与纺织企业产销关系,以促进国内麻原料的持续健康发展。探讨并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基地等新的种植业生产模式。关注国际麻纺织原料价格及供应情况,做好信息服务,行业自我保护、协调的工作。麻纺织行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完善创新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竞争1、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加强产品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意中心建设。2、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培养优秀管理人才,提高麻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质量和资源管理水平,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抓紧行业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3、努力抓住现阶段电子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机遇,推动麻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重视即时信息交流和网络资源共享技术的应用,加强电子商务在销售领域的推广,建设中国麻纺织原料、面料、服装及制品的电子交易市场,实现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交流电子化,增强麻纺织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为麻纺行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科技进步和设备更新,增强麻纺织行业竞争力1、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多途径、多方式地争取政策技术、资金信贷支持,加大对麻纺落后设备的更新置换和对先进设备的引进研发,加强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加强对高效节能的麻纺织工艺设备的联合开发,重点解决苎麻纺和黄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后的问题,缩短工艺流程,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劳动力成本。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促进科技进步,重点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并促其产业化(见附件1):(1)麻类作物良种培育和种植技术;(2)麻类作物种植收获成套设备技术;(3)亚麻雨露有机麻技术;(4)麻纤维生物脱胶清洁生产工艺;(5)苎麻前纺加工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发;(6)嵌入式纺纱技术在棉、麻纺行业的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7)先进高效、低耗、环保的麻类纤维纺纱专用技术及装备;(8)麻纤维染整工艺技术及特种助剂;(9)麻类脱胶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3、促进麻纺产业链延伸,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麻纺产品附加值,提高麻纺服装、针织、民用、军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扩大内需市场,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见附件2):(1)麻类纤维新型脱胶技术,包括麻类纤维生物/物理脱胶工艺,麻类纤维短流程快速脱胶技术,苎麻“减量脱胶”工艺、技术及装备等;(2)亚麻无氯脱胶及色纺纱清洁生产技术;(3)高档苎麻纺织面料染整加工及废水处理技术;(4)黄麻纤维精细化处理技术;(5)麻类纤维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工艺和高档针织产品技术。加强麻纤维良种培育,建立优质原料基地1、加强麻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建立和完善种植规模与麻纺织加工业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2、在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亚麻原料基地;3、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苎麻资源产区,建设苎麻优质作物种植产业化的苎麻原料基地;4、在湖南、广西加强苎麻高细纤维品种、黄麻长(圆)果良种培育;5、在安徽、黑龙江、新疆、湖南进行汉(大)麻良种选育复壮、竹原纤维新品种和罗布麻人工种植等良种选育研究等;6、完善现有基地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检测中心和运输(销售)渠道。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资源整合1、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终端产品为突破口,加快国有麻纺企业经济布局的调整,加大国有麻纺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促进麻纺企业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2、鼓励民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型企业和都市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能够提供工艺技术、设计创意和信息服务的企业采取支持政策;3、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品牌影响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麻纺织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产业链比较完整、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鼓励建设产品技术研发中心与检测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和整体优势,提升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品牌建设,促进国内外市场均衡发展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掌握后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观念的变化趋势,采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加大麻纺织消费文化的宣传,创造和培育“麻时尚”的消费文化氛围,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认识和喜爱麻纺织产品。2、以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工作思路和“名牌大众化”的销售理念,实施麻纺织品牌战略,培育若干麻纺织品牌企业,加快提高麻纺织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带动产业升级。3、采用先进营销策略,加快营销队伍建设,掌握营销渠道,重视网络营销,培育和拓展国际、国内麻纺织品消费市场,推进“麻纺标志”认证工作,尤其是结合国内消费理念和市场需求,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国内市场。加强麻纺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技术标准、专业书籍的更新1、建设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中心、麻纺产品认证中心等,加强麻纺织品服用性能改善研究,制定产品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2、加强麻纺织专业书籍的编撰和宣传,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更新工作;3、加强和完善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使其更有效地在行业发展中发挥其服务自律和桥梁纽带作用,综合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行业进步开拓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政策措施建议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面临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麻纺行业在做好自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行业自律的同时,也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1.麻纺织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重点创新项目享受国家创新中小企业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给予技术创新基金专项资金支持。2.将麻纺织技术装备研制列入国家重大纺织技术装备项目,重点落实苎麻纤维加工和纺织先进技术设备研制项目;将麻作物种植、收割(剥麻)等机械研制列入国家农机开发项目。3.以麻纺终端产品市场为目标,促进上下游产业整合和产学研结合,加强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对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议单列麻制服装海关税号便于生产贸易管理和统计分析。4.建议设立“麻纺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麻作物良种培育、种植产业化、原料市场风险调节和麻纺织消费市场拓展等行业发展工作。鼓励麻纺织企业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麻纺织产品广告宣传费用享受优惠税收政策。5.建设中国麻类纤维、面料、服装、针织及制品的电子交易市场,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6.对麻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7.建议对下列项目或活动给予专项资金补贴:企业管理体系和各类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境外投(议)标、设立国外营销机构、麻纺织企业出国参展和市场考察、企业培训等。8.建议取消或调整亚麻纤维进口关税,以减轻亚麻纺织企业进口负担重、竞争力减弱的突出困难。9.建议解决高征抵扣税率问题。麻纺织企业增值税率为17%,而购进麻纺织原料抵扣税率为13%,应该享有其他产业同样国民待遇。附件1:(一)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一、麻类纤维加工技术编号技术名称类别项目意义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技术基础及实施方案2023年目标2023年目标1麻类作物良种培育和种植技术中试亚麻良种培育和引进繁扩技术,苎麻、黄麻、大麻的良种培育(基因)技术;需将良种评价深入到纤维层级,建立完善的良种评价体系;建设优质品种种植基地已有初具规模的种植基地和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技术成果;申请国家和政府立项及政策支持建成若干产业化的优质麻类作物种植和原料加工基地,并发挥其示范效应,扩大优质麻类作物种植面积75%种植面积扩大150%,使原料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亚麻、黄麻原料的国产比例达到50%左右2麻类作物种植收获成套设备技术中试适应苎麻、亚麻、大麻、黄(红)麻及不同生产条件(如地形)的成套设备研制苎麻小型剥麻机已有多种机型,需进行机型筛选定型,大型剥麻成套设备目前已处于研制阶段,期内进行小试与中试;亚麻种植收获已有一定机械化生产基础;小型大麻农用设备也已有研究和应用,需要研发适合黑龙江和新疆等种植基地大田生产的成套技术和大型设备。可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农机科研和生产企业共同研制减少手工操作,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50%,扩大机械化生产应用,行业内推广30%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70%,扩大机械化生产应用,行业内推广50%3亚麻雨露有机麻技术小试亚麻品种、菌种和雨露脱胶技术新疆天山附近已有采用雨露有机麻的技术基础,在其他气候环境适合之地进行推广。在适宜地区取得示范效果,并在行业内推广10%行业内推广25%4★麻纤维生物脱胶清洁生产工艺产业化麻纤维(如苎麻)品种、脱胶生物菌种、酶制剂和配套设备应用推广苎麻生物脱胶目前已处于生产推广应用阶段,期内拟进行生物菌、生物酶的进一步优化,实现全生物脱胶。麻纤维生物脱胶清洁生产工艺需进一步研究其原理和开发相应设备,使之更加成熟稳定,提高脱胶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产业化推广形成成熟生产工艺,建成示范企业;行业内推广50%行业内推广80%5★苎麻前纺加工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发产业化改造苎麻前纺加工设备,缩短工艺流程,减少用工50%部分企业已经对许多生产关键设备和部件进行了革新改造,需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与纺机企业联合开发新型设备成套设备定型、投产;在行业内推广10%行业内推广40%二、新型麻类纤维纺纱技术编号技术名称类别项目意义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技术基础及实施方案2023年目标2023年目标6嵌入式纺纱技术在棉、麻纺行业的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产业化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资源优化利用、缩短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进一步研究在棉和麻等纺纱系统中应用嵌入式纺纱的新型细纱机和专用配件,对各种纺纱系统进行嵌入式纺纱工艺优化设计研究,包括相关前纺、细纱、络筒、染色等工序生产工艺研究,并制定相关操作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在毛纺行业已实现产业化生产;棉纺、麻纺等企业及科研单位正在进行嵌入式纺纱技术的生产试验,下一步将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围绕产业链进行新产品研制。在主要棉纺、麻纺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行业内推广30-50%7先进高效、低耗、环保的麻类纤维纺纱专用技术及装备产业化1.苎麻带状精干麻、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研制。突破精干麻成带关键技术,研制苎麻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工效和产品质量;紧密纺(集聚纺)技术已有企业试验应用。带状精干麻技术和牵切纺技术目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期内完成技术优化与工艺设备定型,在行业推广应用。亚麻、大麻、黄麻精细化生产已有研究基础,需进一步研发和推广解决麻紧密纺(集聚纺)关键技术,规范和定型苎麻牵切纺工艺设备,突破高效短流程水理机、精梳机等设备技术,实现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在麻纺织行业推广应用。建成1-2条自动化、短流程、用工少的苎麻、黄麻纺织专有生产示范线,精细大麻、亚麻纺织生产示范线,突破产业化瓶颈行业内推广50%2.麻紧密纺(集聚纺)技术研发,突破高支纱生产、减少成纱毛羽和提高纱线条干关键技术,提高产品档次;3.黄麻纺纱、织造先进技术及装备研发;4.麻纺高效精梳机研制及应用,需在精梳针板工艺参数设计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高精梳制成率与产品质量;5.精细化的麻纤维在棉纺、毛纺、绢纺设备上的加工技术;6.亚麻、大麻干纺技术研发;7.竹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