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传习录》心得体会_第1页
读王阳明《传习录》心得体会_第2页
读王阳明《传习录》心得体会_第3页
读王阳明《传习录》心得体会_第4页
读王阳明《传习录》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行合一《传习录》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的经典书籍。读王阳明《传习录》心得体会磨砺成长一王阳明先生生平及主要思想略说二对“知”与“行”的理解三“知”与“行”如何统一?四如何践行知行合一?目录content第一章(一)人物简介(二)主要成就(三)后世评说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五百年来,影响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折服了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军政成就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思想成就

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孙中山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梁启超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必然是可谓之自觉。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毛泽东第二章对“知”与“行”的理解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的概念王阳明不止一次说过,他的学生们也觉得这种观念很重要,也就不止一次地加以记录。《传习录》学生陆澄记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出自《传习录》。“知、行”是人的两类基本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概念。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知“矢”与“口”为“知”,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识所觉,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备的能力就越强。

《说文通训定声》:“识也,憭于心,故疾于口”,即心中了然明白,嘴里可以很快地说出来。《论语·阳货》“好知不好学”,《庄子·外物》“心彻为知”,其中的“知”都是智义。行“行”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个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为行走,再表示行为。

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意识指使下发生,当然也就离不开知。《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闻、见、知、行递进,这里的知,指的是理解认识,行则为知之用。《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将知分为三类,相对的行亦有三类,含行与知协的意思。这些都是着眼知行之关联说的。理学:做红烧肉的第一步是要先看菜谱,毕竟菜谱是大厨写的,肯定是没错的。用做红烧肉来说对“知”与“行”的不同理解弄清各个环节需要多少肉,切多大的块儿,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放肉,调料的比例等。等。然后才能开始动手做。心学:只看菜谱是学不会的,直接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比如第一次做完发现忘了放糖,第二次又忘了放盐,多做几次就能总结出自己的菜谱了。最后总结出大厨的菜谱不一定适合自己,在行动中已经给得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先生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时曰仁在旁,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哑子吃苦瓜

只有亲身体悟,没法言说。修行到了,自然就知道了。这就是知行合一,行的工夫同时也是致知的工夫。第三章“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认识与实践不断循环,推动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

王阳明极力反对只有道德说而没有道德实践,要求把一切道德认知与个体的道德实践相结合,把道德认知自觉变成道德行动,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自觉实践,从实践中出真知,提升对真理的感悟与认识,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从而打破了教条主义、打破了本本主义、打破了经验主义,从而推动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良知或真理是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良知或真理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致良知"的工夫,即知行合一。三知行合一是一种内省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不走弯路、不走邪路,才能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唯有无善无恶不曾被私意隔断的心之体即知行合一本体,才能在实践中知善知恶,才能在实践中为善去恶;唯有良知指引的知行合一,才能“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第四章如何践行知行合一

这四句是阳明心学的精华。心,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善恶知之所以产生,是在面对外物,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而产生的。能辨清善恶就是“良知”,行善事、去除恶念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比如面对一把刀,想到行凶便是恶,想到用来切菜做饭便是善。善恶的想法及行为是本心受到外物而产生的,被事物引发的善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还在于自己的本心,心中能明善恶,存善去恶,就能保持心之本体。

无善无恶事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这几句即王阳明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要是真的对某事物有所认知,那一定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产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行”就已经开始了,只有切实展开行动,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亲自实践了,便是已知了。王阳明认为,圣人所传的学说只有一个,就是将认识与实践合而为一,知与行是一事两面。做到知行合一,知而能行,才能在实践检验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传习录》中记录的一段王阳明跟弟子梁焯的对话: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一则对话

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几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那些让人惊奇的伟业,实际上,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是什么?心又是从何而生?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就是性,明白心从何起心中充满道义,发现万事万物的道理,那么任何事发生都能对其泰然处之,让自己的心如泰山般稳固,不因外界毁誉而动心,不大喜大悲。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一个人,若是真的用功,他人的毁谤或是欺慢,也会是一种磨炼,也是使自己的道德进益的机会。如果不用功夫,那么别人的毁谤就是登时将自己击垮的魔鬼。每一次外界的挑战,都是对本心修养的一次考验,是将其作为“进德之资”还是“魔”,就看自己的功夫了。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觉得,没有真正的伟人,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指导。一切都要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量是不是守恒,你要去做实验,菜谱是不是正确的,你得先做出来。要勇敢的对权威提出疑问,然后通过实践去验证,最后才能得出结论。123只是立志罢了做学问而已圣人

朱守谐曾向王阳明请教做学问的方法。王阳明说:“只是立志罢了。”朱守谐又问如何励志。王阳明回答:“做学问而已。”朱守谐一听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王老师今天是怎么了,说话绕来绕去的,这样一来不是又把问题绕回去了吗?看到朱守谐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王阳明笑着说:“一个人要学做圣人,必须要有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