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通用版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复习作业+名著阅读复习作业专题九现代文阅读复习作业一、[2016•吉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沙枣梁衡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欣喜: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固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古铜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枣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阴,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有删改)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TOC\o"1-5"\h\z(1)侵蚀( ) (2)咆哮( )・ ・(3)摇曳( ) (4)皓月(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⑵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沙枣顽强的生命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个方面。.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如何理解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的含义?.沙枣花香长留在作者心里,生活中也会有一种植物触动过你的心,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15•吉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雪后“吃春”蒋子龙春从哪儿来?一说是东风吹来,“风含和气满谷春”;一说是由鸭子的羽毛带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说是大雪送来,”飞雪迎春到”……我欣赏这最后一种说法。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冬天是白色的。雪给大人们带来希望,即“瑞雪兆丰年”,下雪就是“下粮食”“下好运”,即便围在热炕上扯闲篇,心里也是踏实的、温暖的。大雪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给他们带来只有冬天才能玩的各种游戏和无尽的欢乐,甚至可以选一块地方把厚厚的积雪清理掉,撒上粮食,在粮食后面布好机关,因雪封大地而觅不到食的各色的鸟儿们,便会飞扑过来自投罗网……雪是大自然的精神,是冬天的福音,滋补和呵护天地万物,洁净和拢住人们的灵魂。这样的冬天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改变了,变得枯燥干冷、灰不溜秋。无雪的冬天让人们烦躁不安,甚至会拖累年节变得模糊、混沌。然而,就在我对下雪已经不抱太大希望的时候,有一天早晨按时被闹钟叫醒,收拾好泳具准备去游泳馆,一开门陡然发现门外的世界大变了。灰暗而拥挤的城市被层层叠叠的洁白所包裹,白得透彻,白得清亮,连被清洗过的空气都凉沁沁带着一股清香。高高低低的建筑、树木、线路、管道……城市能分出多少层横面,就有多少层洁白,足可称得上“银色三千界,瑶林一万重”。马路上积雪没脚面,人很少,车也很少,有些街段雪如处子,我的自行车在上面轧出了第一道辙印,破坏了雪的平整和宁静,既有些不忍,又有一种独享的快乐。自行车已无法再骑,只能推着它碾出嘎嘎的声响,一如心的欢快。每天在游泳馆里的一个多小时,常常是我一天当中最轻松愉快的时候,大雪之后更有一种异样的兴奋。泳友们说的全是雪,脸上挂着雪花般的笑容。游泳完了我仍不想回家,要饱览这难得的雪景,便推着自行车拐进堆山公园,山上山下一片皑皑,清绝幽香,纤尘不染。白雪同阳光相辉映,熠熠耀眼,天地间变得明亮而辉煌,原本冰凉的雪,却成了欢乐的温床,奇异而迷人。来山前赏雪的人很多,所有人在雪地上都变成了孩子,大家都想在未被踩踏过的白雪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都想摸一摸雪或将雪攥成雪球……我绕到山的背后,人却很少,只有一老者在山坡上弯腰寻觅着什么东西。我以为他掉了钥匙或手机之类的物件,白雪上落黑物,应该很容易找到,便上前帮忙寻找,他却提醒我道:“小心别踩了!”我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在一块石头下面,洁白的一层薄雪上面托着两片翠绿的嫩叶,水灵灵、肉嘟嘟,格外喜人,真是“动人春色无须多”老者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扒开雪层,将这棵神奇的小植物拔出来,十分珍爱地托在掌心上,比一根手指长不了多少,大小一共4片叶。我大为惊奇:“这是草啊还是菜?这么冷的时候还能钻芽长叶?”老者一笑,甚为得意:“对了,它稀贵就稀贵在最冷的时候冒头,喜欢长在石缝里、断崖下,或不被人注意的角角落落,平时紧贴着地皮,一下雪就支棱起来,好像给春天报信。”“好一个春嫩不惧寒!”“你如果拿它当草,那也是仙草,实际上它是一种野菜,土名叫‘吃春’。”“吃春?”我咂摸着老者话里的韵味,吃到它就等于吃到春天了?还是春天想吃它才乘雪来到人间?这正应了古人的名句:“春色先从草际归”。有了这样一场雪,春天就开始发芽,渐渐会变得芬芳。这样的春,才是新春,年也才称得上是新年。老者掰了两片“吃春”的嫩叶递给我,我放进嘴里慢慢品尝,微甜、多汁,后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清香。老先生告诉我,明天早晨来可能会多找到几株钻出雪层的“吃春”。于是我们约定,明早继续到这儿来“吃春”然后分头下山。我走到堆山的东侧,从远处东湖的湖面上传来阵阵喧闹声,冬泳者把靠近码头的坚冰砸破,清理出一块十几米见方的水面。一半裸老头站在码头的高台上,做英勇就义状,振臂高呼口号,然后纵身跳入水中,轰然激起一阵大笑。其他人也纷纷仿效,呼喊着各种各样滑稽口号跃入水中。破冰垂钓者则远离嘻嘻哈哈的冬泳者和看热闹的人,在湖的深处星星点点布开阵势,像白棋盘上的黑子一样均匀。我推车走出堆山公园。市区主要大道上洒了盐水,被汽车轮子反复轧过之后如同新翻过的土地,雪花洗净了车轮自己却变黑了,雪泥堆出了一道道垄沟。街道上车多人多,碰撞的多,摔跤的多,却很少生气吵架的。挨摔的人乐乐呵呵,看摔跤的人也乐乐呵呵。一场大雪,居然使紧张、烦躁、牢骚满腹、火气旺盛的城里人变得和善了。人们一旦取得了踉大自然的和谐,会感到幸运和快乐。未春先有思,人们的心里已经有了春意。也许是为了保存这场难得的大雪,雪后气温一直很低,把松散的雪花变成坚固的整体,抗拒着来自外力的摧残和阳光的溶化。在城里的背阴处和人们较少踩踏的地方,仍然保留着一层光滑结实的残雪,记录着天地间曾经有过的洁白。并以此迎接热热闹闹的新春。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TOC\o"1-5"\h\z(1)混沌( )(2)喧闹( )・ ・(3)滑稽( )(4)碰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⑴撒上粮食,在粮食后面布好机关,因雪封大地而觅不到食的各色的鸟儿们,便会飞扑过来自投罗网・・・・⑵山上山下一片皑皑,清绝幽香,纤尘不染。・・・・.文章第4段写到“无雪的冬天让人们烦躁不安,甚至会拖累年节变得模糊、混沌”,请从后文中找出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抄写下来。.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白雪同阳光相辉映,熠熠耀眼,天地间变得明亮而辉煌,原本冰凉的雪,却成了欢乐的温床,奇异而迷人”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请你谈谈下面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对了,它稀贵就稀贵在最冷的时候冒头,喜欢长在石缝里、断崖下,或不被人注意的角角落落,平时紧贴着地皮,一下雪就支棱起来,好像给春天报信。.文章描绘了一幅幅雪后的生活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个场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雪后'吃春'”的含义?.大雪不但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还带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在成长经历中,也一定玩过各种雪地游戏,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三、[2016•长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童年杂忆冰心一九八。年的后半年,几乎全在医院中度过,静独时居多。这时,身体休息,思想反而繁忙,回忆的潮水,一层一层地卷来,又一层一层地退去,在退去的时候,平坦而光滑的沙滩上,就留下了许多海藻和贝壳和海潮的痕迹!这些痕迹里,最深刻而清晰的就是童年时代的往事。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读书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把文字这把钥匙,勉强地塞在我手里。到了我七岁的时候,独游无伴的环境,迫着我带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书库的大门。门内是多么使我眼花缭乱的画面呵!我一跨进这个门槛,我就出不来了!我记得我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这里我只谈《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真是一本好书,每一段故事,多的几千字,少的只有几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有一次因为我在澡房里偷看,把洗澡水都凉透了,她气得把书抢过去,撕去了一角,从此后我就反复看着这残缺不完的故事,直到十几年后我自己买到一部新书时,才把故事的情节拼全了。此后无论是什么书,我得到就翻开看。即或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纸,哪怕是一张极小的纸,只要上面有字,我就都要看看。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我要求我的老师教给我作诗。他说作诗要先学对对子,我说我要试试看。他笑着给我写了“鸡唱晓”,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对上个“鸟鸣春”,他大为喜悦诧异,以为我自己已经看过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其实“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四句话,我是在一张香烟画的后面看到的!再大一点,我又看了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大卫•考伯菲尔》,我很喜欢这本书!记得我反复地读这本书的时候,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那出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掰我手里母亲给的小点心,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我自己是幸福的!母亲看见了,说:这孩子真奇怪,有书看,有东西吃,你还哭!”事情过去几十年了,这一段奇怪的心理,我从来没有对人说过!父亲的“野”孩子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踉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我从小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回福州的那一年,伯母、叔母都说:“四妹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垂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自此我始终没扎耳朵眼!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有时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把剪刀和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父亲经常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我们骑着马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父亲还教我打枪,我背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烟台是我们的!夏天的黄昏,父亲下了班就带我到海边散步,在沙滩上,我们面海坐下,夕阳在身后慢慢落下,红霞满天。对面好像海上的一抹浓云,那是芝罘岛。岛上的灯塔一会儿一闪地发出强光。一天,父亲沉默地坐着。我挨过去用头顶着他的手臂说:“爹,你说这小岛上的灯塔不是很好看么?烟台海边就是美,不是吗?”这些都是父亲平时常说的话,我想以此来引出他的谈锋。父亲却摇头慨叹:“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何止一个烟台?你没有去过就是了。”他用手拂弄着身旁的沙子,接着说:“比如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是很美的……”我说:“爹,你哪时也带我去看一看。”父亲捡起一块卵石,狠狠地向海浪扔去,一面说:“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我从来没有看见父亲愤激到这个样子。他似乎把我当成一个大人,一个平等的对象,在这海天辽阔四顾无人的地方,倾吐出他心里郁积的话。他说:“为什么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这海边偏僻的山窝里?我们是被挤到这里来的呵。将来我们要夺回威海、大连、青岛,非有强大的海军不可。现在大家争的是海上霸权呵!”他又谈到他参加过的中日甲午海战:开战的那一天,他身旁的战友就被敌人的炮弹打穿了腹部,肠子都被打溅在烟囱上!炮火停歇以后,父亲把在烟囱上烤焦的肠子撕下来,放进这位战友的遗体的腔子里。“这仇不报是不行的!”父亲看着我说,“我在巡洋舰上的时候,常常到外国去访问。我觉得到哪里我都抬不起头来!你不到外国,不知道中国的可爱,离中国越远,就对她越亲……”在这长长的谈话中,我记得最牢,印象最深的,就是“烟台是我们的!”这一句。许多年以后,除了威海卫之外,青岛,大连,我都去过。英国、日本、意大利……我也到过,那时我没有觉得抬不起头来。我觉得做新中国的人民是光荣的!“烟台是我们的”,这“我们”二字,除了十亿我们的人民之外,还特别包括我和我的父亲!(节选自《冰心散文•往事》,有删改)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1)百无聊赖() (2)诧异()・ ・⑶虐待()(4)埋怨()・・.文章开篇两段文字亲切自然,情意浓浓。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请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门内是多么使我眼花缭乱的画面呵!我一跨进这个门槛,我就出不来了!.忆及童年读《大卫•考伯菲尔》的情景时,作者说“我自己是幸福的”。她体会到的“幸福”有哪些?.文中说“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父亲是如何“惯”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文章再现了作者与父亲海边散步的情景。从父亲的“愤激”之态和“倾吐”之言中,你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深刻而清晰的童年杂忆,饱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四、[2015•长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阿忆孔庆东近日江湖上纷纷传闻:“阿忆博士要到北大去读硕士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江湖上名头也算响亮的人,怎么却要往低了“复读”呢!我给阿忆发了个E—mail,阿忆一本正经地回信道:老孔,主要是博士太有名,近些年问我导师是何人的人太多,已经无法再遮掩回避下去,所以只得赶紧去真读……周忆军一米八几,生得高而不耸,文而不弱,白而不嫩,英而不俊。经常穿一身草绿色军装,朴素又干净。家居北京,他却只在周末才回去,他对集体生活有浓厚的兴趣。我们班虽然才子成群,各省的状元榜眼探花不计其数,但一是个性太强,所谓“英雄不受羁勒”,二是南方与北方、城市与农村、北京与外地同学之间还缺少磨合,因此集体活动不太容易开展。周忆军以他极为合群的好脾气,成为我们班各个“组群”之间的纽带。他可以沟通城乡,沟通朝野,沟通南北,沟通男女。他不讲究物质享受,从不以不吃某种食物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娇嫩。吃起饭来一副馋相,吃到高潮时,还摇头晃脑吧唧嘴。看到别人吃饭时,他经常像小孩似的说:“给我一口!”一口吃下去,馋虫上来了,“再来一口!”连吃几口,欲罢不能了,“干脆,我都吃了,你再去买吧。”周忆军最爱吃鱼头。有一阵,食堂经常卖红烧鱼,六毛钱能买一条小的,八毛钱能买一条大的。周忆军当然是买大的,但发现别人买的小鱼身子虽小,头却比他的大,便说:“拿过来!咱俩换。谁让你的鱼头这么大!”不仅如此,别人吃鱼时,他还软硬兼施地请人家把鱼头剩下留给他。后来大家成了习惯,吃完鱼就把饭盆儿递给他。再后来,只要听说食堂卖鱼,周忆军就不去买饭了,他积极鼓动别人去买鱼。他自己坐在蚊帐里敲着饭盆儿,弟兄们买鱼归来,用勺子切下鱼头,往他的饭盆儿里一堆,周忆军受宠若惊感激涕零。我们住在一间大宿舍,同室十个人,只要有一半人买鱼,就足够周忆军大快朵颐了。但他还贪心不足,经常巡视别人的饭盆儿,谴责道:“你为什么不买鱼!”因此我称周忆军是“鱼肉乡里”。周忆军不仅吃饭不讲究,他家里给他买有“冠冕”的衣服,也不穿。他好像很早便懂得“简单就是美”的道理,常常穿得踉崔健似的。夏天穿单军装,冬天穿军棉袄,不爱系扣,要不是生得白净,就跟《智取威虎山》里的栾平差不多。周忆军的为人处世,很像我们东北人。后来知道,他小时在沈阳的姥姥家长大,怪不得!他常从家里拿来东西给大家吃,给大家用。他无偿地给同学照相,带同学去看病。他带领外地同学参观了北京的许多旅游景点,还特意弄到去中南海参观的票。他一点“干部”的样子也没有,完全像个“仆人。他是以真心助人为乐趣的,绝不因此而流露什么优越感,相反倒是常受别人挑剔挤对。我就是利用他的善良欺负他的人之一。比如打牌,周忆军也是爱好者,但他的乐趣只在参与,胜负心不强,既不刻苦钻研技术,也不琢磨别人心理,所以别人不愿与他合伙,只有我常常拉他做“对家”。无论我怎样呵斥他,周忆军都不恼火,总是努力改正失误,总是一脸愧疚,但又是笑盈盈的,顶多疑问一句:“刚才你不是让我这样出吗?”我还到周忆军家去混过饭吃。他们家人都很随和,待人既尊重又实在,跟我们工人家庭差不多。跟他妈妈打麻将时,他妈妈总批评他这不好那不对,但我看出他妈妈实际是非常深地爱着这个儿子。周忆军也很孝顺。我们系有个女生与周忆军妈妈同名,周忆军每听到别人叫该女生名字的时候,都有几分不安,可见妈妈在他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有一次周忆军在处理一个问题上方式欠妥,他妈妈跑到北大来,焦急地问我人家会不会报复周忆军。还有一次周忆军跟同学打架受了点轻伤,他妈妈急得说话都是半句半句的。我觉得他们家不像什么干部之家,一个副科长的家也比他们家要端架子,一个稍有几本书的家也比他们家要酸腐虚伪。我原来以为周忆军是“出淤泥而不染”其实,他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周忆军总觉得自己很聪明。而在我看来,他的聪明,在我们班绝不是第一流的。如果没有正直和善良,他那点聪明,也就够他成为一个市井人物。阿忆的幽默是开朗的,不是做作的,是自己先受感染,再去感染别人。所以他气色丰沛,神态安详,做起事来,自然显得很聪明。周忆军先后喜欢过我们班两个女生。喜欢的方法是与我们热烈讨论这个可爱女生的一切。在他喜欢这个女生的时间段里,谁也不许说该女生的坏话,该女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天使。但几个月后,他就矢口否认喜欢过该女生。最有意思的是这二人谁都不承认自己曾喜欢过对方,最后居然共同找了个台阶下来了事。最后说说“阿忆”名字的来历。有一天我们谈论着鲁迅《药》中的“红眼睛阿义”感叹鲁迅的用语之妙,正好周忆军从蚊帐里钻出来,睡得眼睛通红,也跟着凑趣道:“包好,包好。”大家一阵乱笑,便说以后就叫周忆军“阿义”算了,于是就强扣在周忆军头上了。周忆军开始还不同意,连说我们宿舍的口头语:“那还得了!那还得了!”三人成虎,周忆军想推也推不掉了。毕业以后,他干脆把笔名取作“阿忆”,又别署“阿忆博士”。这并非意在假冒伪劣,而是在我们那一代人看过的影视作品里,“博士”多数是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蹩脚角色。自诩“阿忆博士”也不过是一个调侃和自嘲的笔名而已,结果却逼得阿忆不得不回到北大去从硕士读起。人啊,有时更多的是名目的奴隶,被名声所累。(选自《孔曰:未名湖畔花生树》,有删改)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TOC\o"1-5"\h\z(1)大快朵颐( )(2)呵斥( )・ ・(3)愧疚( )(4)丰沛( )・・.阿忆曾在央视主持过“实话实说”节目,且以艺名“阿忆博士”开坛布讲,所以被误以为是真博士。文章开篇从他“复读”硕士之事写起,有何用意?.阿忆是北京当地人,且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他对吃穿等物质享受并不讲究。文章记述了与此相关的几个情节,令人笑声顿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处。.孔庆东的文字以谐寓意,不泥常规。刻画人物立体丰满,形神兼备,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下面语句。无论我怎样呵斥他,周忆军都不恼火,总是努力改正失误,总是一脸愧疚,但又是笑盈盈的,顶多疑问一句:“刚才你不是让我这样出吗?”.助人者有之,但真正达到央视公益广告“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种纯净境界的并不多见。文中第五段说阿忆“是以真心助人为乐趣的,绝不因此而流露什么优越感”,他的这一特点在此段中是如何体现的?."周忆军总觉得自己很聪明。而在我看来,他的聪明,在我们班绝不是第一流的。如果没有正直和善良,他那点聪明,也就够他成为一个市井人物。”这是对阿忆的褒赞还是贬低?谈谈你的理解。.作者笔下的阿忆“高而不耸,文而不弱,白而不嫩,英而不俊”,在无奇的生活中,他有许多令人欣赏的可贵之处,让我们心生温暖。结合文章谈谈,阿忆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模拟突破五、[2017•延边州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垂向大地的杨柳李天扬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号线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和哲语。子恺漫画,触手可及,触目皆是,这样的车厢,真好。今年11月9日,是丰子恺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丰子恺文化专列”,一则,是向大师致敬;二则,欲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丰子恺先生的艺术,蕴含深远,远非“讲文明树新风”可概括,而欲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倒也不无幽默滑稽,当然也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丰子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先生在描绘了火车车厢里的种种情状后,总结说:“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今天,仍可以把地铁车厢喻为小社会,有了丰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吧?这两年,丰子恺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的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大报一个整版的尺幅,几乎就踉原作一样大了。广告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在网络世界,丰子恺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在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常发表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在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丰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子恺漫画受欢迎,原不算什么新闻。但近一两年来,似乎特别热门,特别能击中世人的内心。为什么?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老人倒地要不要扶成为问题,因为年轻人不让座老人也会大打出手,医闹频频导致医生护士要习武防身……常常看到类似新闻,总不免会有窒息之感。于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确实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对丰子恺先生,我们从来就不陌生。描写、称誉他的文章,不知凡几。我以为,还是朱光潜先生说得最妙:“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丰子恺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距今88年了。对当年的情状,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的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子恺黑白漫画,就是这样以相当简陋的面目面世了,也有人将丰子恺先生誉为中国漫画的“鼻祖”。对此,丰先生说过:“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抗战爆发以后,丰子恺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原因之一,是彩色画装裱之后,像个样子,可以卖画贴补家用。为此,丰先生曾订过几张“润例”,但是,他的画润一直很低。自己的画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呢?丰子恺先生在给友人谢颂羔先生的信中曾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有如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还有第二人否?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2002年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丰子恺先生的幼女丰一吟老师只要有空,便会在周六下午去那里坐坐,会会朋友、见见读者。如此,坚持了好几年。那些年里,我想见丰一吟老师,便于周六去“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便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订的润格,也极低。甚至,比所谓“下真迹一等”的印刷品还低。但是,丰一吟老师老怕价定得高了。一个周六下午,巧遇裱画师傅送来一个刚裱好的手卷《大道将成》。我看了,十分喜欢,想请。可是,丰一吟老师拦着不让买,说:“你是工薪阶层,这手卷要好几千,你不要花这个冤枉钱,让有钱人买吧。"我只好听她的话。可是,因为实在太喜欢,心里老是放不下,又不敢悄悄买回家。如此纠结数日后,发短信恳请丰老师俯允,终于如愿请回手卷。几年后,丰老师说,这样的长卷,她爸爸画得极少,她也只临过这一幅。另有一次,见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一吟老师的书法作品,问清价钱之后,他觉得开价实在太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虽然丰子恺先生秉持“贱卖”的原则,但是,他的画在大家的心里,即使仅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在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要论丰画的艺术价值,相关鉴赏文章也汗牛充栋。其中,还数叶圣陶先生说得最为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又一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吧?子恺漫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魔力?这是与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观、艺术观分不开的。熟悉丰公画作的人们都知道,丰先生最喜画杨柳。这又是为什么呢?先生于1935年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回答了这个问题。丰子恺先生是这样写杨柳的:“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看到这里,你们一定和我一样,想到了丰先生那封信里说的“贱卖”。那么,杨柳的优点,仅仅是“贱”吗?当然不是,请看丰先生接下来的描述:“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丰子恺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丰先生品格高、艺格高、地位也高,但他“高而不忘本”。他,不也像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丰先生虽然因为那场动乱,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的那一天,更不会想到,今天的人们会看着他的画、拉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的心田,洗涤后人的心灵,丰先生或许在作画时,就想到了呢。1925年的那个秋天,丰子恺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插枝人虽然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早已经长成棵棵大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TOC\o"1-5"\h\z(1)戾气( ) (2)窒息( )・ ・(3)临摹( )(4)洗涤(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要论丰画的艺术价值,相关鉴赏文章也汗牛充栋。・・・・⑵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文章开篇说“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请概括出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本文勾连有致,结构谨严。丰子恺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情状,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的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请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相互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前后这两处相互照应的句子各体现了丰子恺怎样的形象。.说说下面描写杨柳的句子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垂向大地的杨柳”中的“杨柳”有哪些含义。.作者说:“对丰子恺先生,我们从来就不陌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一定有像丰子恺先生形容的“杨柳”一样的人,普通却不平凡。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个这样的身边人。(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六、[2017•吉林市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奔走的大树刘江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它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它们奔向何处去。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与大树会合,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记得第一次独行是在镇上读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属于走读生,不上灶,每周六回家周日返校,背一包干粮,提一罐酸菜,便是下一周的吃食。那个周六下午高年级的堂哥来叫我,老师却说,你别回去了,班里要排节目。堂哥一走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老师见状便说,去吧!去吧!我便拉起书包风一般追去,我想我一定能撵上他。出了镇子的南门,一望河对面,没有。过了河,望一眼对面的山坡,还没有。我一边奔跑,一边在心里埋怨,哥,你今天咋就走得这么快,你就不会走慢一点吗?一口气爬上山峁,不远处就是一棵大槐树,以往站在这棵树下就能望见我们村口的槐树。可那时正值深秋,高粱长得一人多高,路就成了一道缝,除了头顶的一线天什么也望不见,枯黄的高粱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好像远远近近不知是些什么声音在窃窃私语。我便一刻也不敢停留,抹把汗一头钻进那迷阵之中,只是个跑。正跑着,“嘎”地惊起一群山鸡,只觉着浑身的毛发“嗖”地一下都竖起来了。受了惊吓的我一边下意识地抡着手里的书包,一边把在学校学来的歌曲放开喉咙乱吼,直到出了那片高粱地,望见了村口的大槐树才放慢脚步。没想到这时候我哥却从后面追了上来,我的眼泪几乎又要掉下来了。我说,你跑到哪里去了?叫人怎么都撵不上!他说我在南门口的铁匠铺看人下棋,想着等一等也许老师能给你准假,没看住你就跑过去了,等看见你已经跑到半峁上了。他说,你怎么跑那么快,我怎么都追不上?我不好意思说自己害怕,只是嗔怪地拿眼睛望着他。及至望见了自家的窑院,望见了自家窑背上缓缓飘动的炊烟,便把这一切都丢到脑后了。现在想来,这一次其实不能算独行,因为在自己的心里总想着还有一个伴,他就在前方。那时候毕竟才九岁啊!但就是有了这一次,我才开始敢一个人走路了,想着那路上其实也没有什么,那怕,是自己怕自己。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你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那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的感觉。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看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匝匝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重逢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我老爷爷说,那一年他正在老槐树下歇凉,猛然看见对面窑背上的枣枝摇开了,接着门楼子也摇开了,窑面子上的土疙瘩也滚开了。哎呀,那该是地动了!”“我爷爷说,那一年下白雨,他端了一个大老碗蹲在门洞里吃饭,忽然照见村口里的老槐树顶子上一片火光,接着就是一声炸雷,树顶子咔嚓就躺到地上了。打那以后就再没有见过树上的那条粗蛇,许是成精了,跟着那一声忽雷升天了。”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幸存的只有秋场边的一棵大槐树,那树见证过村子车载斗量的丰收场面,也见证过村子锣鼓喧天的辉煌时光。记得有一次在这树下避雨时,一道彩虹从树下升起,一村人视为吉兆,我们一群孩子乘兴扑进雨里,追跳滚打,一个个直滚得泥猴一般。不幸的是这树也正面临着一场走与留的考验。它的对面住了一户人家,坚持在它的脚下取土不止,天长日久已有三分之一的根外露悬空,可它却像一位悲壮的斗士,用那伤残之躯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可巧这村子里外出谋生的年轻人接连出事,有遭了车祸的,也有得了绝症的,出村时生龙活虎,回来时已成隔世之人。这时就有老者出面说话:你们该安顿安顿村子了!于是,凡有子弟在外工作的人家,一人集资一千,请大师,下罗盘,看风水。这树是一棵神树,是你们村子的保护神,保住它的性命才能保住你们村子的平安。”真该感谢这位大师,他的一句话,使那岌岌可危的老槐树在这一场祈祷中得到了众人的抚慰,让它依旧庄严地挺立在古老的村口,用它那特有的语言在晨霭暮雾中为终生祈祷。(文章有删改)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1)摇曳() (2)嗔怪()・ ・(3)苍劲() (4)祈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2)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请从描写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可那时正值深秋,高粱长得一人多高,路就成了一道缝,除了头顶的一线天什么也望不见,枯黄的高粱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好像远远近近不知是些什么声音在窃窃私语。.从第一次奔走开始,作者对树就产生了深厚感情。通读全文,具体说说为什么作者对树有这样的感情。.文章结尾写风水大师的一句话保住了老槐树,作者这样写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用意?.”奔走的大树”牵动人心。其实,类似“大树”遭遇的情形,在我们身边依然随处可见。请写出这样的情形和你内心的感受。七、[2017•长春汽开区摸底考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奖章刘庆邦母亲去县里参加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是1957年的春天。几十年过去了,母亲也已经去世十多年。她生前不止一次踉我们说过,她是抱着我弟弟去参加劳模大会的。弟弟那年还不满一周岁,正在吃奶,还不会走路。我们家离县城五六十里路,那时没有汽车可坐,母亲一路把弟弟抱到县城,开完劳模会后又把弟弟抱回。从县里回来,母亲带回了一枚奖章,还有一张奖状,奖状和奖章是配套的。奖章上不刻名字,奖状上才会写名字,以证明母亲获得过这项荣誉。那枚奖章相当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恐怕把十片红薯片子加起来,都比不上奖章的分量重。奖章是五角星的形状,上面的图案有齿轮、麦穗儿什么的。麦穗儿很饱满,像是用手指头一捏,就能捡到一枝。奖章的颜色踉成熟的麦穗儿的颜色差不多,只不过,麦穗儿不会发光,奖章会发光。把奖章拿到太阳下面一照,奖章金光闪闪,好像变成了一个小太阳。整个奖章分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长条的金属板,金属板背面是别针。中间是红色的、丝织的绦带,绦带从一个金属卡子里穿过,把别针和下面的奖章联系起来。我没把奖章戴在身上试过。因没见母亲戴过,我不知把奖章戴在哪里。有一次,我竟把奖章挂在门口的石榴树上了,好像给石榴树戴了一个大大的耳坠儿一样,挺逗笑的。我不仅自己喜欢玩奖章,别的小孩子到我们家玩耍,我还愿意把奖章拿出来向他们显摆,那意思是说:你们家有这个吗?没有吧!我只让他们看一看,不让他们摸。见哪个小孩子伸手想摸,我赶紧把奖章收了回来。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奖章不见了。我一次又一次把小皮箱翻得底朝天,连奖章的一点影子都没找见。奖章没长翅膀,它却不声不响地“飞”走了。大姐二姐怀疑我把奖章拿到货郎担上换糖豆吃了。我平日里是比较嘴馋,看见地上有一颗羊屎蛋儿,都会误以为是一粒炒豆儿。可是,在奖章的事情上我敢打赌,我的确没拿母亲的奖章去换糖豆儿吃。如果真的换了糖豆儿,甜了嘴,我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小时候怕挨吵,怕挨打,不敢说实话,现在都这么大岁数了,我不会再隐瞒下去。虽然奖章不在了,它却住进了我的心里。我放弃了对物质性的奖章的追寻,开始追寻奖章的精神意义。母亲能当上劳动模范是很不容易的。听大姐二姐回忆说,母亲干起活儿来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强。往地里挑粪,母亲的粪筐总是装得最满,走得最快。麦季在麦田里割麦,不用看,也不用问,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一定是我们的母亲。有一种大轮子的水车,铁铸的大轮子两侧各有一个绞把,绞动大轮子,带动小齿轮,把水从井里抽出来。别的妇女绞水车时,都是一次上两个人。而母亲上阵时,坚持一个人绞一台水车。她低着头,塌着腰,头发飞,汗也飞,一个人就把水车绞得“哗哗”的,抽出的水,水头蹿得老高。要知道,我们兄弟姐妹较多,母亲两三年就要生一个孩子。母亲下地劳动,都是在怀着孩子或奶着孩子的情况下进行的。怀孩子期间,从不影响母亲下地干活儿。直到不把孩子生下来不行了,她才匆匆从地里赶回家,把孩子生下来。母亲生孩子从不去医院,也不请接生婆接生,都是自己生,自己接。生完孩子,母亲稍事休息,又开始了新一轮劳动。母亲的身材并不高,才一米五多一点。母亲的体重也不重,也就是百斤左右。可是,母亲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量呢?以前我不能理解,后来才慢慢理解了。母亲的力量源于她的强大的意志力,也就是我们那里的人所说的心劲儿。我要是跟母亲说意志力,母亲肯定不懂。她不识字,不会给自己的力量命名,说不定还会说我踉她瞎拽文。我要是说心劲儿,估计母亲会认同。一个人的力量大不大,主要不在于体力,而是取决于心劲儿,也就是心上的力量。心上的力量大了,一个人才算真正有力量。体力再好,如果心劲儿不足,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有力量。一个人心上的力量,说到底就是战胜自己的力量。只有能够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战胜别人。倘若连自己都不能战胜,先败在自己手里,还指望能战胜谁呢!与母亲相比,我的心劲儿差远了。说实话,小时候我是一个懒人。挑水做饭有大姐,烧锅刷碗有二姐,拾柴放羊有妹妹,我被说成是“空儿里人”,除了上学,几乎啥活都不用我干。时间长了,我几乎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后来参加工作到煤矿,我才失去了对家庭的依赖。一个人孤身在外,由于环境的逼使,我不得不学着自己照顾自己。好在母亲勤劳的遗传基因很快在我身上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是由于自尊、自立和成家的需要,我开始挖掘自身的劳动潜能,并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劳动的意义。我知道了,劳动创造了人,人生来就是为劳动而来。或者说人只要活着,就得干活儿。只有不惜力气,不惜汗水,干活儿干得好,才会被人看得起,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在当工人期间,虽然我没当过劳动模范,但我觉得自己干活儿干得还可以,起码没有偷过懒,没有耍过滑,工友们评价我时,对我伸的是大拇指。现在我明白,劳动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劳动的过程,是修行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人的一生还有点意义的话,其意义正是通过辛勤的劳动赋予的。我要好好向母亲学习,天天按劳动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体力可以衰退,心劲儿永远上提。就算别人不评我当劳动模范,我自己评自己还不行吗?!(原文有删改)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1)模拟() (2)隐瞒()・ ・⑶潜能() (4)赋予()・ ・.文章开头,写母亲参加劳模大会,为何还要交代她抱着弟弟的情景呢?.作者在写母亲绞水车时说:“别的妇女绞水车时,都是一次上两个人。而母亲上阵时,坚持一个人绞一台水车。她低着头,塌着腰,头发飞,汗也飞,一个人就把水车绞得‘哗哗'的,抽出的水,水头蹿得老高。”此处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请分析“虽然奖章不在了,它却住进了我的心里。我放弃了对物质性的奖章的追寻,开始追寻奖章的精神意义”这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作者说“母亲能当上劳动模范是很不容易的”,请从文中找出体现她堪称“劳动模范”的至少四个事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结合文章谈一下作者对于“心劲儿”一词的理解。你认为作者是否从母亲身上学到了这种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文章标题“母亲的奖章”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八、[2017•吉林实验中学三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挥手赵丽宏深夜,似睡似醒,耳畔得得有声,仿佛是一支手杖点地,由远而近……父亲,是你来了么?骤然醒来,万籁俱寂,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打开台灯,父亲在温暖的灯光中向我微笑。那是一张照片,是去年陪他去杭州时我为他拍的,他站在西湖边上,花影和湖光衬托着他平和的微笑,和挥手的瞬间。照片上的父亲,怎么也看不出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为他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一个月前,父亲突然去世。那天母亲来电话,说父亲气急,情况不好,让我快去。我便拼命骑车去父亲家,平时需要骑半个小时的路程,只用了十几分钟,也不知这十几里路是怎么骑的,然而我还是晚到了一步。父亲在我回家前的十分钟停止了呼吸。我赶到父亲身边时,他平静地躺着,没有痛苦的表情,脸上似乎略带微笑,就像睡着了一样。他再也不会笑着向我伸出手来,再也不会向我倾诉他的病痛,再也不会关切地询问我的生活和创作,再也不会拄着拐杖跑到书店和邮局,去买我的书和发表有我文章的报纸和刊物,再也不会在电话中笑声朗朗地和孙子聊天……父亲!我把父亲的遗体抱回到他的床上,为他擦洗了身体,刮了胡子,换上了干净的衣裤。这样的事情,父亲生前我很少为他做,他生病时,都是母亲一个人照顾他。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到浴室里洗澡,他在热气蒸腾的浴池里为我洗脸擦背的情景我至今仍然记得,想不到,我有机会为父亲做这些事情时,他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父亲,你能感觉我的拥抱和抚摸么?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我想起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是六十年代初。送我去的父亲那时还年轻,鼓鼓囊囊的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我才十四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学校里过寄宿生活,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又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城里没有。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文化革命”中了。那次,是出远门,我要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他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讷讷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剔透的泪光……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这已经是1978年春天。父亲早已退休,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现在,每当我一人静下心来,面前总会出现父亲的形象。他像往常一样,对着我微笑。他就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向我挥手,就像许多年前他送我时,在路上回过头来向我挥手一样,就像前几年在书店里站在人群外面向我挥手一样……有时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实就像匆忙的挥手一样,挥手之间,一切都已经过去,已经成为过眼烟云。然而父亲对我挥手的形象,我却无法忘记。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1)万籁俱寂() (2)鬓角()・ ・(3)伫立() (4)剔透()・・.选文第三段记叙了小时候父亲带“我”洗澡一事,这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这一记叙顺序在文中的作用。.每一次的挥手都是一次离别,请概括出文中与父亲挥手相关的三件事情。.请从修辞运用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再也不会笑着向我伸出手来,再也不会向我倾诉他的病痛,再也不会关切地询问我的生活和创作,再也不会拄着拐杖跑到书店和邮局,去买我的书和发表有我文章的报纸和刊物,再也不会在电话中笑声朗朗地和孙子聊天……父亲!.本文是一篇纪念去世父亲的散文,你读过的文章中,哪篇文章也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离世难以言表的悲痛及难舍难离的祭奠之情?请写出标题、作者及体裁。.请写出下列语句中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人物的心理感受。(1)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2)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原创预测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别让你的心迷了路马德那天,我下乡去拜访几位民间艺人。到达那个村庄,已是正午,正是农家人歇晌的时候。街道上空空的,一个人也没有。平原7月正午的阳光毒得令人心慌,即便是躲在树荫里,也大汗淋漓。我东张西望,希望能有一个路人出现。突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影出现在前边的一个岔道口,我刚想迎上去,倏忽之间,那人便又钻进另一条里巷,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刚才那个骑自行车的人又踅回来了。这是一位老人,戴着一顶边沿已经破损的草帽,硬生生地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事吗?”他的语气,好像在审讯一个形迹可疑的坏人。我赶紧解释说,我是来拜访人的,但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我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老人一咧嘴,露出稀稀落落的牙齿说:“哦,是他啊,走,我领你去。”我要找的人正在自家门洞下忙乎着一些零碎的农活。一番寒暄之后,我们便一边乘凉,一边在门洞里谈了起来。我一回头,惊奇地发现,刚才送我来的那个老人竟然没走,就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大树的阴凉里坐着,摇着草帽,并且有一搭没一搭地朝我们这里张望着。他要干什么?!我的脑海中迅速闪现出一个场景:好像是前年,也是夏天,我和几个同事一起下乡到学生家家访,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一个中年汉子倒是爽快,领着我们在那个小镇里七拐八拐,终于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我们正要致谢,那个汉子却不含糊地说:“兄弟,不能让我白忙活吧,转悠了半天,怎么也得给我买几盒烟啊!”难道,今天,我也必须要付出几盒烟的代价?果然,我出来的时候,那个老人也站起身,推着自行车向我走来。我甚至能从他嗫嚅的口型中,猜出他想向我索要些什么。他斜倚住自行车,站定,仰起头,依旧脸膛红红的,问我:你还要到谁家去,大热天,不好找,我带你去吧……”难道他还想多要点儿带路费?我犹豫地站在那里,没有吱声。他看我呆住了,以为我没听清他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我没想好如何拒绝他,就支吾着,半天才说出了一个地址。这一次,我找的地方很远,路况也不好。我和老人并肩行着,颠簸了40多分钟才骑到地方。此时,老人的薄衫早已被汗水打透。我也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您老辛苦了,我不去别的地方了。您等我一下,我给您买盒烟去……”老人看了看我,仿佛我侵犯了他的尊严,“谁要你的东西?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我一脸尴尬地站在那里。在这样的真诚和善良面前,恶毒的猜想使我无地自容。就在前几天,我刚刚拒绝了一个想要帮我把纯净水放到饮水机上的送水工。尽管那个送水工的态度足够诚恳,我还是没让他进门,只把空桶递给他,就赶紧打发他走了。现在想来,我为自己当时的猥琐心态羞愧无比。也许,一段日子以来,我真的迷路了,不是我的脚,而是我的心。对一切人情事理,都多了一份揣度,一点猜疑,一些距离;常把他人没来由的帮助,当成是陷阱,掏心窝子的忠告,当成是矫情的虚伪;对陌生人,更是躲得远远的,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冷落了那些金子般火热的心,疏远和伤害了那些善良的人……我定了定神,看来,该从这样的迷途中回来了,不然的话,即便我不走丢,这个温暖的世界最终会抛弃了猜疑、冷漠、绝情的我!也许,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像我一样迷路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够及时迷途知返。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TOC\o"1-5"\h\z(1)倏忽( ) (2)尴尬( )・ ・(3)揣度( ) (4)矫情( )・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在这样的真诚和善良面前,恶毒的猜想使我无地自容。・・・・⑵现在想来,我为自己当时的猥琐心态羞愧无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第二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的倒数第三段运用了哪种记叙方式?说一说这种记叙方式的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中的带路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章结尾写到“我定了定神,看来,该从这样的迷途中回来了”中“这样的迷途”是指什么?.文中作者曾因猜忌和怀疑而使自己的心迷路了,所幸他迷途知返,现实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像作者一样有过“自己的心迷路了”的经历,请讲述出来,并说说你的感悟。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在人海里看见我亲爱的弟弟罗勇傍晚开车从街心花园经过,正赶上红灯,一转眼,就看见弟弟站在街边,手扶栏杆,仰头看街对面的楼顶,霞光染红他成熟的脸。我沿着他的目光看去,一幢高楼,几缕薄云,霞光从看不见的地方漫过来,淹没了世界。我和弟弟相距不过3米远,他看不见茶色车玻璃后面的我,不知道他此生唯一的大哥正坐在车里看他。他的目光忧伤地越过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群,融在了霞光里。我急着赶赴约定的酒楼,接待一个工作检查组,没想到要按下玻璃和他打个招呼,叫他一声乳名,听他叫我一声哥,我就那样注视着他,绿灯亮了,脚踏上油门,远离了我的弟弟。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弟弟叫我哥了,每次他打电话来,总是我先抢着说我很忙我很忙,有事就快说,没事的话就别打电话。他也就三言两语说事,或者轻轻地哦一声,就挂了。不知道他是否想叫我一声哥,或者他已经叫了,忙于应酬的我在嘈杂的人声里没有听到。弟弟比我小5岁,他在上学之前从不叫我哥,只叫我的绰号“瘦猴”,这让我耿耿于怀,总想方设法让他叫我哥,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手段胁迫他叫。在危急关头,他叫了,故意把那一声“哥”叫得怪怪的。只要我一松手,他跑远了,还是叫我“瘦猴”。搞得他的伙伴以为我们家真的养了一只营养不良的人类祖先。弟弟厌学。记得弟弟上学的第一天,站在教室外面不肯进教室,一把鼻涕一把泪,伤心极了,把一身新衣服哭得一塌糊涂。他的班主任拉他进教室,他咬伤了班主任的手,死死抱住一棵树不肯松手,哭声尖厉,穿云裂帛,吸引无数的学生围观。弟弟在他开学的第一天就这样一鸣惊人了。后来他看见了我,于是朝着我跑过来。他朝我奔跑的姿势义无反顾一一冲出人群,摔了跤,书包落到一边,他看也不看,一头扑进我怀里呜咽着叫我:“哥一一我不读书!”那是秋天,落叶满地,我半蹲着抱住我的弟弟,他的头在我怀里拱,我用手擦他的眼泪和鼻涕,然后抹在我的衣服上。后来我找不到东西擦了,就捡树叶给他擦脸,在树叶的碎裂声里,我的眼泪和树叶的碎末纷纷掉落。我找不到安慰他的话,一个劲儿说不哭不哭,心揪得紧紧的。在那个阳光明媚的秋天,我才知道这个一直不叫我哥哥,叫我绰号让我讨厌的家伙会让我心痛,很白痴地答应他要和我念一个班的要求。那时,他刚上一年级,我上五年级。我上中学后离家很远,周末才可以回家,家门口是一道缓坡,有一个岔路口。每到周末,弟弟都和那只白狗一起守在路口等我,他看见我,边跑边喊:“妈,哥回来了。”他和那只狗跑成了一前一后、一黑一白的两条线。他拒绝那些终日陪伴他的伙伴们的邀约时理由十分充足:“我哥回来了。我不和你们玩儿了。”我那时身体不好,学校食堂饭菜很差,每个周末回家,母亲都要给我开小灶,弟弟不吃,站在旁边看着。母亲哄他饭菜里有药,哥哥身体不好,让哥吃。我听见弟弟的喉咙里液体滑落的咕咕声,他的眼睛亮极了,像秋夜的星星,一闪一闪,落进我的碗里。但他从不说想吃的话,更不会和我争。我假装吃不了,母亲才让他吃,他粉红的舌头舔完最后一粒米饭,骄傲地对母亲说,他吃过饭的碗比洗过的还干净,然后感慨:“药比饭好吃。”弟弟有他的私藏,他拿出私藏的时间总在临睡之前,光着身子,爬到床底下翻弄半天,爬出来,手就躲在背后,小声说:“哥,有好东西,我留着等你的,猜猜是什么?”有时候是几个核桃,有时是几个水果,最高档的一次是瓶蜂蜜,确切地说是一只装过蜂蜜有少许残留的空瓶子。弟弟说有蜂蜜的时候声音就甜得滴出蜜来了。那天晚上,我们俩先是用筷子蘸蜂蜜,他舔一次,我舔一次,后来觉得舔不过瘾,就把瓶子敲碎了,把小块的玻璃集中起来,我们俩小心地舔上面残留的蜂蜜,边舔边笑。“哥,甜吗?”“甜!你甜吗?”“甜啊!”弟弟的不顺利从中学毕业就开始了,一心想到部队服役,身体方面的原因使他不能如愿,后来一直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磕磕绊绊一直到现在。我们的疏远随着童年的远去日渐明晰。他总在走投无路时才给我打电话,哥,能帮帮我吗?他的声音里充满无奈,有时候甚至是小心翼翼的讨好。我无力改变他的一切,对他的要求心生恼恨,知道生活的艰难了吧,为什么当初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你自己不去努力?我置身在冗繁的公务之中,为我的生计奔波,没有时间静静地听他想说的话,去想一想电话那头高大的弟弟,他握着电话的神情是否像今天傍晚似的忧伤,失落。他像小时候一样依赖我,而我,再也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半蹲下来,为他敞开怀抱,迎他入怀,给他依靠和承诺。或许他什么也不想要,只是想叫我一声哥,只想让我为他擦去眼泪,鼓励他上路。就像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弟弟在我鼓励的目光里,一步一回头地走进了让他害怕的教室。弟弟站在街边,像一块礁石,周围是流动的人海,他在想什么?是否想起了他的大哥?是否想起了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往事?我把车停在路边,想给人海里的弟弟打电话,号码按到一半,我的眼泪潸然而下。我合上手机,亲爱的弟弟啊,我突然想不起你的乳名。1.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1)嘈杂() (2)呜咽()・ ・(3)冗繁() (4)潸然()・・.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弟弟比我小5岁,他在上学之前从不叫我哥,只叫我的绰号“瘦猴”,这让我耿耿于怀总想方设法让他叫我・・・・哥,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手段胁迫他叫。(2)身体方面的原因使他不能如愿,后来一直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磕磕绊绊一直到现在。・・・・.文章第三段写了“我”不愿意听弟弟的电话,有时候还无名火起,结合后文说说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追忆了哪几个和弟弟一起成长的温馨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我听见弟弟的喉咙里液体滑落的咕咕声,他的眼睛亮极了,像秋夜的星星,一闪一闪,落进我的碗里”一句意蕴丰富。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评析。.从童年到现在,兄弟间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章结尾催人泪下,意味悠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中生动地描写了兄弟俩吃蜂蜜的情景,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令人回味。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也一定有过和他人分享某一样东西的经历吧,请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并写出真实的感受。(至少使用两种描写方法)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给母亲梳头发林文月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给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天气十分晴朗,阳光从七层楼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边的小几上。母亲的头顶也耀着这初夏的阳光。她背对我坐着,花白的每一茎发根都清清楚楚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遭遇过剪刀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在梳妆台前梳理,没法子坐着。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捉着才能梳通。母亲性子急,家里又有许多事情等着她亲自料理,所以常常会听见她边梳理边嘟哝:“讨厌死啦!这么长又这么多。”有时她甚至会使劲梳扯,好像故意要拉掉一些发丝似的。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支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那钢针,插上一支金色的耳挖子,或者戴上有翠饰的簪子。这时,母亲才舒一口气,轻轻捶几下举酸了的双臂;然后,着手收拾摊开在梳妆台上的各种梳栉用具。有时,她从镜子里瞥见我在床上静静偷看她,就会催促:“看什么呀,醒了还不快起床。”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觑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也很动人。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一辈子都不剪一次头发呢?她只是回答说:“喏,就因为小时候你阿公不许剪,现在你们爸爸又不准。”自己的头发竟由不得自己做主,这难道是“三从四德”的遗迹吗?我有些可怜她;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庆幸她没有把这样美丽的头发剪掉,否则我就看不到她早晨梳发的模样儿了。跟母亲那一头丰饶的黑发相比,我的短发又薄又黄,大概是父亲的遗传吧,这真令人嫉妒,也有些儿叫人自卑。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老式贤妻良母。虽然她自己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家事上。她伺候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使得在事业方面颇有成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管理方案
- 二零二五年香港活牛养殖、屠宰、运输全流程服务合同3篇
- 房屋建筑学试题库(含答案)汇编
- 二零二五版XX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合同3篇
- 阻碍执行力的三大原因幻灯片资料
- 2024年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台球室项目投资协议书
- 2024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阳曲县中医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4.2.1指数函数的概念 课件(共21张PPT)
- 数控车床电动刀架PLC控制的设计和实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 大学生求职和职业规划
- 个人年终工作总结PPT模板下载
- 银行资产保全个人年度工作总结(4篇)
- 部编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
- 码头危险源辨识清单
-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安培力与洛伦兹力
- GB/T 24477-2009适用于残障人员的电梯附加要求
- GB/T 19073-2018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设计要求
- GB/T 18942.2-2003高聚物多孔弹性材料压缩应力应变特性的测定第2部分:高密度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