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5单元 24 六国论含解析_第1页
2020-2021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5单元 24 六国论含解析_第2页
2020-2021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5单元 24 六国论含解析_第3页
2020-2021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5单元 24 六国论含解析_第4页
2020-2021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5单元 24 六国论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5单元24六国论含解析六国论[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赂秦(lù) 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ínɡ) 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 邯郸(Hán)(dān)草芥(jiè) 日削月割(xuē)为国者(wéi) 胜负之数(shù)下咽(yàn) 殆尽(dài)二、一词多义(1)速eq\b\lc\{(\a\vs4\al\co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兵贵神速(快,迅速),不速之客(邀请)))(2)兵eq\b\lc\{(\a\vs4\al\co1(非兵不利(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故eq\b\lc\{(\a\vs4\al\co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4)得eq\b\lc\{(\a\vs4\al\co1(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5)与eq\b\lc\{(\a\vs4\al\co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表比较,对象,跟、同)))(6)非eq\b\lc\{(\a\vs4\al\co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定,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7)向eq\b\lc\{(\a\vs4\al\co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并力西向(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8)以eq\b\lc\{(\a\vs4\al\co1(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三、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4)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5)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四、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2)其实百倍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事实上。(3)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五、文言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2)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用兵的功效。(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4)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5)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句)译文:齐国不对秦国亲附。(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句)译文:(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的五国。(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句)译文: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8)举以予人.(省略句)译文: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9)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第二个“为”字表被动)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资料链接]eq\a\vs4\al([识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主要作品著有《嘉祐集》eq\a\vs4\al([探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eq\a\vs4\al([知常识])1.文学常识论“论”是古代散文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是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吸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2.文化常识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启用“八大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eq\f(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eq\f(赂秦.,贿赂秦国。)eq\b\lc\[\rc\](\a\vs4\al\co1(兵:兵器.赂秦:贿赂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eq\f(赂秦而力亏,,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eq\f(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eq\b\lc\[\rc\](\a\vs4\al\co1(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互丧:,相继灭亡.互,交互、相继。率:全都,一概。))eq\f(曰:,回答说:)eq\f(不赂者以赂者丧。盖,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eq\f(失强援,不能独完。,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eq\b\lc\[\rc\](\a\vs4\al\co1(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eq\f(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eq\f(秦以攻取之外,小则,秦国用攻战的方法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eq\f(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eq\f(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eq\f(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eq\f(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eq\b\lc\[\rc\](\a\vs4\al\co1(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以,用、凭.,其实:它的实际数目。大欲:最想要。))eq\f(思厥先,想想他们死去的先人)eq\f(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eq\b\lc\[\rc\](\a\vs4\al\co1(厥(jué)先祖父:他(或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厥,这里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暴(pù):暴露,冒着.))eq\f(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子孙对待土地却很不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eq\f(草芥。,小草一样.)eq\b\lc\[\rc\](\a\vs4\al\co1(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eq\f(今日割五城,,今天割让五座城,)eq\f(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eq\f(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eq\f(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eq\f(侵之愈急。,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eq\b\lc\[(\a\vs4\al\co1(厌: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它越多,侵犯它们(就)越厉))eq\b\lc\\rc\](\a\vs4\al\co1(害。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eq\f(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eq\f(判矣。,确定了.)eq\b\lc\[\rc\](\a\vs4\al\co1(判:确定,断定.))eq\f(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六国最终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eq\f(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不会熄灭.”)eq\f(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eq\b\lc\[\rc\](\a\vs4\al\co1(至于:以致,以至于.理:按道,理,名词作状语.事:侍奉.))eq\f(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eq\f(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eq\f(免矣.,幸免了。)eq\b\lc\[\rc\](\a\vs4\al\co1(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亲近.嬴,秦王的姓。既:已经.丧:灭亡。))eq\f(燕,燕国与)eq\f(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eq\f(不赂秦.,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eq\b\lc\[\rc\](\a\vs4\al\co1(始:起初。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eq\f(是故燕,所以燕国)eq\f(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eq\f(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eq\b\lc\[(\a\vs4\al\co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eq\b\lc\\rc\](\a\vs4\al\co1(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速,招致.))eq\f(赵尝五战,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eq\f(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eq\f(李牧连却之。,李牧连续打退了它。)eq\b\lc\[\rc\](\a\vs4\al\co1(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后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eq\f(洎牧以谗诛,邯郸,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的都城邯郸才变成)eq\f(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秦国的一个郡县,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eq\b\lc\[\rc\](\a\vs4\al\co1(洎(jì):,及,等到。))eq\f(且燕赵处秦革灭,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eq\f(殆(dài)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eq\f(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实在是不得已。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eq\f(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齐国不对秦国亲附,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eq\f(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抗衡,或许不能轻易判定。)eq\b\lc\[\rc\](\a\vs4\al\co1(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孤,孤立,孤单;危,危急。诚:副,词,实在.向使:假使。理:天数、命运。或:或许。易:轻易.))eq\f(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eq\f(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eq\f(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eq\b\lc\[\rc\](\a\vs4\al\co1(事:侍,奉。))eq\f(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eq\f(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eq\b\lc\[\rc\](\a\vs4\al\co1(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eq\f(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eq\b\lc\[\rc\](\a\vs4\al\co1(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理。))eq\f(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eq\f(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eq\f(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eq\b\lc\[(\a\vs4\al\co1(可以:可,可,以。以,凭,))eq\b\lc\\rc\](\a\vs4\al\co1(凭借.苟:如果。从:,跟随.故事:先例.))[文本鉴赏]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戚之所劫”,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第二段从第一个方面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1)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通过以上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从中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3.课文第三段的论点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里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随之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使论证完备周密。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4.第五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段是在前面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古讽今,给北宋当权者提出了警告,勿蹈秦国灭亡六国的覆辙。作者的观点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对比论证本文在一个“赂”字上,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契丹、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定义: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是指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特别适合本身就含有对比因素的题目,如《俭与奢》《索取与奉献》等。2.写法指导运用对比论证手法“三要求”(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手法.(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要找准所要对比材料的差异.(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3.迁移运用请以“开卷有益”为话题,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可以毒害人,甚至能置人于死地。吃药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作用.读书是有益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人有好处。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不好的书可以让人深受其害.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开卷"只是在有益的前提下,而不是随便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所以,真正会读书的人,首先是一个独具慧眼,会选择书去读的人.[审美鉴赏与创造]1.阅读延伸苏洵《六国论》之管窥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各有一篇论“六国"的文章,虽然都是论史类的论说文,但实属两种类型,苏轼的《六国论》就六国久存而秦速亡这一历史现象作分析,其中突出强调的是“士”的作用。在苏轼看来,六国之所以久存乃是由于“诸侯卿相皆争养士”.因此,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天下仍可少安而不速亡了。苏轼这一意见显然是浅薄的。而苏辙的《六国论》则就山东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它们的相继覆亡乃是由于不能团结御敌,咎由自取。这种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仍显得表面化。苏氏兄弟探索六国覆亡的原因时都是就史论史,不直接牵涉现实政治。然而,苏洵写《六国论》,论六国是宾,是手段,论现实政治才是主,是目的.作者以高屋建瓴之势,雄浑酣畅的笔触,大力铺陈六国歼灭的情景,指明六国之亡,关键在于“赂秦”,一针见血地揭开了赂秦者心灵的秘密:“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而语重心长地向当权者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箴言。这一切中肯綮之笔,亮出了苏洵写作《六国论》的要旨。在他看来,宋王朝所奉行的“斥地与敌,守内虚外”的国策,必将导致国家的败亡.他看到了买静求安势必加深内患,因为贿多势必导致赋敛加重,摧残百姓,就难保天下之“久安而无变",因此,他明快地提出:“天下之计不如勿赂。”《六国论》从总结六国破灭的经验教训入手,提出对敌斗争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借古喻今、借题发挥的手法,发表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借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最后明确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至理名言,充分体现出苏洵的远见卓识。《六国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篇反思性很强的论文。反思性散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是:一、必须以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目的和主要内容,既有反思的客体对象,又有反思的主体特征;二、具有较大的历史距离感,前者是根本和主要条件。据此审察苏洵的《六国论》,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具有这样审美特征的。苏洵文中的论述是为了呼唤改变现状,进行深层思索,总结深刻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