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上课课件_第1页
唐诗上课课件_第2页
唐诗上课课件_第3页
唐诗上课课件_第4页
唐诗上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知道,初唐诗歌已经逐渐摆脱了齐梁绮靡婉媚的诗风,表现出了“风神初振”的特色,经过初唐的孕育,盛唐诗歌表现出了“声律风骨兼备”的气象。“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时间:开元(713)天宝(742)至大历初年(766)

特征: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1、风骨: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2、声律:①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②古体与律诗的划分。③歌行与绝句的盛行。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另列一个专题学习。望月怀远[唐]张九龄作者介绍张九龄(678-740)唐玄宗开元时宰相,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首倡唐诗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其诗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怀远》传诵久远。后人评价“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齐声诵读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天涯共此时:情人:遥:竟夕:怜:滋:不堪盈手:梦佳期:天涯,跳跃省略了内容,指远隔天涯海角的亲人。共此时,此时共同翘首望月,互相思念。全句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诗人与天涯伊人共享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有情之人。漫长。亦即通宵。有怜惜之意。侵袭。不能满手捧上月光。佳期,指相聚。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都在想念着亲人。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简析“月”的作用(2分)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雄浑阔大

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请说说你的理解。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因“怨”而更加怀远。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尾联,望月而生遐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5、前人曾评论此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教也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细读全诗,试作评析。

答:①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②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与情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③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悱恻而不致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6、这首诗的尾联构思奇妙,请简析。答:在非现实的世界中去寻找相会的机会,以表现出诗人迷离惆怅的心情,同时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含有不尽之意。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小结:送魏万之京

李颀李颀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735)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qí)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影响。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看注解,发挥想像,理解下列加线词句。

离歌:云山况是客中过:催寒近:向晚:空令岁月易蹉跎:离别的歌。何况你途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催得寒气越来越近。傍晚。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潼关城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鉴赏题:

1、首联、颔联哪两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

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4、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课文思考题)

1、首联、颔联哪两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深秋季节送别时的萧瑟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伤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答案: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分)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4、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课文思考题)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①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②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③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选用典型意象,有声有色,“催”字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过故人庄》

孟浩然诗歌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继漫游吴越,寻求出仕。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后疽发背而卒。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其“学不攻儒,务掇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善。”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称赞他:“吾友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忆襄阳》)。由此可见其为人和诗作均甚为当时所推重。他的山水田园诗很有名,在诗歌方面他与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与诸子登岘山朗读与诸子登岘山,初探诗意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2.

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因山上有名胜古迹思考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2分)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3.颈联中,你以为哪两个字用得好?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3分)自己像羊祜那样有才华,却不被重用,抒发了内心的忧伤和感慨。(1分)作者登上岘山,想到当年羊祜的心境,正与自己的处境吻合。触景生情,潸然泪下。(2分)4.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名家点评

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李景白《唐诗鉴赏辞典》)总结:

孟浩然长于五言,《与诸子登岘山》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清淡幽雅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诗情画意: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山水田园诗解读从诗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如何分析作者的情感?1题目2意象的选择3诗人及背景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境界?明月松清泉石幽美、清新、明净动静结合、远近结合3、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选取了哪些意象?竹浣女莲渔舟这种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5、颈联的词序怎样调整才符合语言习惯?

6、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或者“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1).押韵的需要;(2).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遮于莲叶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3).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生活美。

两联都是写景,描写对象有何不同?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山村的自然美清新、宁静浣女、渔舟——村民的生活美淳朴、善良、闲适、安乐景、人和谐统一,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7、首联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心的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8、“王孙自可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它呢?“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朗读时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9、“王孙”指谁?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此联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怜惜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10、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1、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与本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说说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

(4分)王诗的“空”,是一种空旷;常诗的“空”,是人的心境空灵。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诗人追求幽寂、清净、空明的境界。《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总结: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

“诗意的憩居”。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情感四读诗歌,比较鉴赏1.比较《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何异同2.以《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为例说说王维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

1.比较《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何异同

《山居秋暝》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

《与诸子登岘山》先议论后写景感慨,先虚后实,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

2.以《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为例说说王维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两人的诗都有清淡的特色,但王诗在清淡中更多些秀丽,而孟诗在清淡中更多些素雅古朴,语言以平淡质朴胜。《燕歌行》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高适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诗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见到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第一段八句写出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第二段八句写战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第四段四句:死斗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全过程着力烘托气氛揭示其原因刻画相思之苦突出壮志豪情。1、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敌军入侵,唐军将士辞家参战。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蕴含了什么含义?一、出师(1)对将领杀敌建功,寄予希望。(2)对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一、出师4、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3、“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出师5、“飞”和“照”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写出了军情的危急

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二、身陷重围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恶劣,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以看出官兵处境的险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军前半死生二、身陷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