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育教案七篇_第1页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七篇_第2页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七篇_第3页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七篇_第4页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七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七篇高三化学教育教案七篇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都有哪些?深化了解化学的学科前沿和进展趋势,了解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学问,能够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技术、教育等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化学教育教案七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篇1)

一、仔细备课

不但备同学而且备教材备教法,依据教材内容及同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纳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准时间支配都作了具体的记录,仔细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

二、增加教学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楚化,条理化,精确     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化浅出。在课堂上特殊留意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加强师生沟通,充分体现同学的主作用,让同学学得简单,学得轻松,学得开心;留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同学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同学学习需求和学习力量,让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得到提高。

三、仔细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经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帮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同学的作业批改准时、仔细,分析并记录同学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消失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准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留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意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求,避开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学问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果,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爱好。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苦痛的事情。而是布满乐趣的。

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洁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并仔细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许多学问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殊留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学问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爱好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乐观推动素养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旧比较传统,这打算了老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留意了同学力量的培育,把传受学问、技能和进展智力、力量结合起来,在学问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量。让同学的各种素养都得到有效的进展和培育。

六、取得了肯定的成果

但存在的不足是,同学的学问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同学的学问系统还存在许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试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连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熟悉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留意不要随便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高校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同学是很生疏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纳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同学熟识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生疏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熟悉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熟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关心同学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同学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同学熟悉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讨论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育同学敬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同学参加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预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纳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同学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同学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推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育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力量。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推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推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分,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讨论主题。先由同学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同学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连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推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同学自己进行推断,或可小组争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转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索与争论]同学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打算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状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上升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叙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上升、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索与争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推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索与争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状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篇4)

一、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试验探究和沟通活动,同学所需把握的学问应通过同学自己试验探究和老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同学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同学在问题情景中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同学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剧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__班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同学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熟悉。充分利用同学已有的阅历,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学问,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现,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同学主动探究科学规律的乐观性。再通过试验探究,引导同学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学问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由于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长,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试验现象的观看、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缘由,为后续金属腐蚀的缘由分析及查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供应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试验入手,通过观看试验,而后分析争论试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终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同学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现,引导同学依据所学学问分析产生电流的缘由,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洁组合,试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试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熟悉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同学的学问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同学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推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娴熟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洁的原电池。通过探究试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学问讲授和巩固练习,培育同学敏锐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规律推理力量和自学力量。通过对试验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育同学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同学学习爱好;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同学了解社会、关怀生活、关注环境,增加仆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试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篇5)

【考纲扫描】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高考猜测】[《学海导航》p10例

1、2p112]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该部分学问的考察主要体现在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推断、离子共存及推断等,尤其是依据信息书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应当留意。

【学法导航】

1、离子方程式正误推断主要抓住二个原则,一是符号书写是否正确,包括:①原理是否正确②化学式与离子形式拆合是否正确,二是是否守恒,包括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还要转移电子守恒。

2.离子方程式正误推断型试题,所给离子方程式常见的错误有:①不能正确使用化学式与离子符号;②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③反应原理不正确或反应不符合实际;④反应物相对量的影响。

3.解答离子共存的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一是推断离子共存,还是推断不共存;二要看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碱性、酸性、无色透亮     、pH为多大;三看离子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总之,要留意审清题意,充分挖掘出题设的隐含条件;要把离子自身的特点同题干中给定的限制条件结合起来分析。

(1)留意溶液隐含的酸碱性,如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c(H+)=10-12molL-1的溶液、由水电离出c(H+)=10-12molL-1溶液、投入铝产生氢气的溶液、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等。

(2)留意无色溶液和有色离子不匹配,常见的有色离子有:Fe3+(黄色)、Cu2+(蓝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

(3)留意溶液中隐含的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不能共存。如Fe3+与S2-、I-,MnO4-与I-,NO3-(H+)与Fe2+等。

【典例精析】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例子方程式是()

A.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过量CO2:Ca2++2ClO-+CO2+H2O=CaCO3+2HClO

B.足量的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CO2+CO32-+H2O=2HCO3-

C.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镁溶液反应:HCO3-+Ca2++OH-=CaCO3+H2O

D.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Fe2++4H++NH4+=3Fe3++NO+2H2O

【解析】A选项CO2过量,应当生成HCO3-方程式应为:ClO-+CO2+H2O=HClO+HCO3-;B选项生成NaHCO3应当沉淀析出,正确的方程式为:CO2+CO32-+H2O+2Na+=2NaHCO3C选项要考虑到Mg(OH)2为沉淀即可,Mg2++2HCO3-+2Ca2++4OH-=Mg(OH)2+2CaCO3+2H2O。答案D。

2.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肯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Na+、、、Fe3+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2+、Mg2+、、

C.c(H+)=10-12molL-1的溶液:K+、Ba2+、、

D.碳酸氢钠溶液:K+、、、H+

【解析】选项A中使酚酞溶液呈红色,则溶液必定呈碱性,则OH-与Fe3+不能共存;选项B中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NO3-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与Fe2+不能共存;选项C中c(H+)=10-12molL-1的溶液呈碱性,在碱性溶液中,这些离子均能共存;选项D中与H+不能共存。答案:C。

【随堂训练】[1-8为单选,9-10为双选]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向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4溶液至恰好为中性:

Ba2++OH-+H++SO42-=BaSO4+H2O

B.NH4HCO3溶液与过量KOH浓溶液共热:NH4++OH-NH3+H2O

C.稀硝酸和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2NO3-=3Fe3++2NO+4H2O

D.KI溶液与H2SO4酸化的H2O2溶液混合:2I-+H2O2+2H+=2H2O+I2

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是

A.过氧化钠固体与水反应:2O22+2H2O==4OH-+O2

B.向明矾[K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SO42-恰好沉淀完全:

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C.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SO2:ClO-+SO2+H2O=Cl+SO42-+2H+

D.FeSO4酸性溶液暴露在空气中:4Fe2++O2+4H+=4Fe3++2H2O

3.常温下,下列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加入金属镁能产生H2的溶液中:Na+、Fe3+、SO42-、NO3-

B.含有大量Fe2+的溶液中:K+、Mg2+、ClO-、SO42-

C.能使Al3+生成沉淀的溶液中:NH4+、Na+、SiO32-、HCO3-

D.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0mol/L的溶液中:Al3+、SO42-、NO3-、Cl-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AgCl沉淀在氨水中溶解:AgCl+2NH3H2O====Ag(NH3)2++Cl-+2H2O

B.碳酸氢钡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Ba2++HCO3-+OH-=BaCO3+H2O

C.氨气通入醋酸溶液中:NH3+H+=NH4+

D.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3Fe+8H++2NO3-=3Fe2++2NO+4H2O

5.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无色溶液中:K+、Na+、Cr2O72-、SO42-

②pH=11的溶液中:CO32-、Na+、NO3-、Al(OH)4-

③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Cl-、SO42-、NO3-、Mg2+

④在由水电离出的c(OH-)=10-13molL-1的溶液中:Na+、Ba2+、Cl-、I-

⑤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溶液:Ca2+、HCO3-、NH4+、AlO2-

⑥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Na+、C1-、S2-、SO32-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④⑥D.④⑤⑥

6.某无色溶液中只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32-、⑥SO42-离子中的若干种(忽视水电离出的H+、OH),依次进行下列试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看到的现象如下:

步骤操作现象

(1)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大于7

(2)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橙色

(3)向所得水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4)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确定含有的离子是③④⑤B.确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

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⑥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⑥

7.下列是某同学对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所作的评价,其中评价合理的是

编号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评价

A碳酸钙与

醋酸反应CO32-+2CH3COOH=

CO2+H2O+2CH3COO-错误。碳酸钙是弱电解质,不应写成离子形式

B苯酚钠溶液中

通入少量CO22C6H5O-+CO2+H2O

CO32-+2C6H5OH正确。

CNaHSO3的水解HSO3-+H2OSO32-+H3O+错误。水解方程式误写成电离方程式

D等物质的量的

FeBr2和Cl2反应2Fe2++2Br-+2Cl2=

2Fe3++Br2+4Cl-错误。Fe2+与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化学式不符

8.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a+、NH4+、Mg2+、Fe3+、Al3+、

SO42-、CO32-等离子。当向该溶液中加入肯定物质的量浓

度的NaOH溶液时,发觉生成沉淀物质的量随NaOH溶液

的体积变化的图象如右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H+、NH4+、Mg2+、Al3+

B.原溶液中肯定含有SO42-和Na+

C.原溶液中含有的Fe3+和A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反应最终形成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2SO4

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2Cl-+2H+H2+Cl2

B.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

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3NH3+2Ag+H2O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H2O+2C6H5O-2C6H5OH+2CO32-

D.Na2SO3溶液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5SO32-+6H++2MnO4-==5SO42-+2Mn2+3H2O

10.常温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pH=6的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NH3H2O分子

B.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2mol/L的溶液中,Al3+可能大量存在

C.酸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Fe3+、SO2-

4、Na+,C6H5O-

D.常温下,C(H+)=0.1molL1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O-

3、Na+、I-、K+

11.现有几种离子:

阳离子Na+、Mg2+、Al3+、Ba2+、NH4+

阴离子OH-、Cl-、NO3-、SO42-、HSO4-

A、B、C、D、E是由它们组成的五种可溶于水的固体(每种离子只能用一次),分别取它们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①将D与E的溶液混合加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将B与E的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向该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

③向肯定量的E溶液中逐滴加入C溶液,先无明显现象,后来产生白色沉淀,且该沉淀可溶于A溶液

④D固体在肯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水和另外两种气体单质

⑴依据以上条件推断并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BC

⑵写出A溶液与E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至溶液呈中性的离子方程式:

⑶若1gD固体在肯定温度下分解生成水蒸气时放热1.49KJ的热量,写出该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2..已知稀溴水和稀氯化铁溶液都呈黄色,若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现对溶液呈黄色的缘由进行探究。

(1)仅限选用的仪器和试剂有: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药匙;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四氯化碳、硫氰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淀粉碘化钾溶液,完成以下试验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

假设①:溶液呈黄色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是溶液中引起的(填微粒的化学式,下同)。

假设②:溶液呈黄色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是溶液中引起的。

【设计试验方案】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①和假设②的推断,请用简要的文字说明你的试验方案:

假设①方案:。

假设②方案:。

(2)依据高中所学的学问推断,你认为(填假设①或假设②)的推断是正确的;若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验证你的假设是否可行?(填可行或不行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课后训练】《学海导航》p81-82

学案3参考答案:

选择题D、D、D、A、C、D、C、C、BD、CD

11⑴A.NaHSO4B.MgSO4C.AlCl3⑵2H++SO42-+Ba2++2OH-=BaSO4+2H2O

⑶NH4NO3(s)=2H2O(g)+N2(g)+1/202(g)H=-119.2kJ/mol

12.(1)①Br2;②Fe3+假设①方案:向黄色溶液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呈橙红色。假设②方案:向黄色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2)假设②;不行行;由于Br2和Fe3+都能把Iˉ氧化成I2使溶液都变蓝,无法得出结论。

(3)2Fe2++4Brˉ+3Cl2==2Fe3++2Br2+6Clˉ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离子反应实质,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通过引导同学分析、争论,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实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方法:分析、争论、归纳、综合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电解质的学问,由于电解质溶于水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就属于离子反应。

板书:

二、离子反应

试验:请大家阅读书本P15的试验内容,一位同学按步骤给大家演示,其他同学观看试验现象。

投影:1.三支试管中观看到什么现象?

2.反应前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

3.反应后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

(依据同学回答,老师评价)动画演示:

过渡: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的离子可以认为没有参与反应,请同学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上述反应的方程式。

(依据同学回答,老师评价)

归纳: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因此,它能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板书: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过渡:那么,离子方程式该如何来书写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有关内容,以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为例,按课本上的四个步骤写出离子方程式。板书: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同学板演,同学评价。)

提问: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动词来概括一个步骤呢?归纳板书:写→拆→删→查

点拔: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仍用分子式表示。

投影练习:请按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写出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

1.碳酸钙固体溶于盐酸

2.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3.向硝酸银溶液中通入氯化氢气体

4.把少量氯化钠固体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两同学板演,其他同学书写后相互检查并帮黑板上的同学订正)点拔:(1)上述几个反应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看都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提议同学阅读教材P16(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从例3例4可以看出:离子方程式不是代表一个化学反应,而是代表一类实质相同的离子反应。这就是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从习题中氯化氢气体和氯化钠固体可以改写成离子符号我们应学会熟悉事物应从本质去看,不要被表面的字眼所迷惑。

试验: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碳酸氢钠,分别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和盐酸。提问:观看到什么试验现象?说明NaHCO3溶液中是否存在大量CO32-的离子,为什么?

(同学争论,观看动画演示,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归纳:这里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仍是由化学式改写成离子的问题,今后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还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问题,留意:(1)可溶于水的弱酸酸式盐在改写成离子时只能写成金属阳离子和弱酸的酸式根离子。(2)写离子方程式时要留意实际上电解质溶于水后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就改写成什么离子。

投影练习: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的错误

(1)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OH-=H2O②Ba2++SO42-=BaSO4↓

③Ba2++H++SO42-+OH-=BaSO4↓+H2O(2)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H++2OH-=2H2O(3)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Fe=2Fe2+

提示:离子方程式在推断正误时首先要看反应能否发生,其次是看是否把全部参与反应的离子都表示出来。其中反应(3)是能发生的反应。

归纳:在书写离子方程式还不够熟识的状况下,必需严格根据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进行书写,刚才几个错例都是没有按步骤书写而消失的错误。作业:(1)阅读并理解课本P

16、P17两个争论内容。

(2)书后P18习题二做在书上,习题五做在作业本上。

(3)预习下一课内容。

请按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写出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

1.碳酸钙固体溶于盐酸

2.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3.向硝酸银溶液中通入氯化氢气体

4.把少量氯化钠固体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

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的错误:(1)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OH=H2O2+2-②Ba+SO4=BaSO4↓2++2--③Ba+H+SO4+OH=BaSO4↓+H2O(2)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H+2OH=2H2O(3)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Fe=2Fe

请依据描述的试验事实,把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1.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消失浑浊。

Ca(OH)2+CO2=CaCO3↓+H2O2.往石灰乳中加入盐酸溶液变澄清Ca(OH)2+2HCl=CaCl2+2H2O3.在氯化钙浓溶液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aCl2+Na2SO4=CaSO4↓+2NaCl

1.三支试管中观看到什么现象?

2.反应前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3.反应后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

投影练习:请依据描述的试验事实,把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1)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消失浑浊。

Ca(OH)2+CO2=CaCO3↓+H2O(2)往石灰乳中加入盐酸溶液变澄清

Ca(OH)2+2HCl=CaCl2+2H2O(3)在氯化钙浓溶液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3+2+

CaCl2+Na2SO4=CaSO4↓+2NaCl提示:请分析争论后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主要争论像Ca(OH)2,CaSO4等微溶于水的物质在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不要改写成离子形式?什么状况下改写成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