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_第1页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_第2页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_第3页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_第4页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一态村(Eco-village)运动及其特征内容摘要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渐趋恶化。自然资本论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以自然资本为出发点的新的产业革命。基于对可持续住区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到未知的未来。””[1]它以生态设计、社会民主和文化融合为最主要标志,已逐渐发展成为可持续的人类生活模式之一。引言从2400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摩尔爵士(SirThomasMoore)的"乌托邦”,从19世纪霍华德(EbenezerHoward)的“田园城市"到20世纪80年代的“生态球2号”(BiosphereII)试验,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当传统聚落自发的生态意识默默转变为人类早期的生态萌芽,当工业时代反自然的生态沉沦逐渐转变为当代可持续思考的生态觉醒后,人类聚居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将随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类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使得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可能在今天成为可能,生态村在全球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未来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村的理论背景1、 “自然资本论”——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自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物质文明水平迅猛发展。然而,人类社会也付出了严酷的代价。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严重地依赖于人造资本的增长,并以严重地损害自然资本为结果。西方世界开拓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是以“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的,它的目标是满足富裕的人们过舒适生活的需要,它的方法是为所欲为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肆意地掠夺,它的后果是人与自然陷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口激增、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实际上已经使人类社会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歧途。针对传统产业模式所带来的环境危机,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优势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自然资本论(NaturalCapitalism)认为,经过200多年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资源稀缺图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出路在于再搞一次工业革命,全面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即用较少的材料生产更多的产品,从每单位能量或材料消耗中获得相当于以往几十至上百倍的收益。自然资本论根据生物学原理重新设计工业,彻底消灭工业废物,使经济活动内断断续续的商品生产转变为连续的提供价值和劳务的活动,并不断扩大自然资本的储备。按照自然资本论,走向新的环境革命的历程要求传统的经济模式在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转移:提高价值链资源生产率(resourceproductivity);仿生闭环制造(closed-loopproduction);建立服务和流通经济(serviceeconomy);自然资本的再投资(reinvestnature)0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进行整体设计"(whole-systemdesign),而改革的目标正是建立循环型的经济[1]。2、 “循环设计”——从摇篮到摇篮“从摇篮到摇篮”是由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McDonough)与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MichaelBraungart)在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一套循环设计理论。“从摇篮到摇篮”理论旨在把生态循环观点引入建筑与制造业,帮助人类设计出更加健康和环保的材料、房屋与聚落形态(图1,图2)。概括起来,“摇篮到摇篮”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垃圾等于养料”与把物质材料视为垃圾处理的“从摇篮到坟墓”理论不同,“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是基于消除垃圾的封闭循环体系,不是“减少破坏”,而是“变废为宝”。优化使用材料一方面开发新型聚合物、稀有矿物作为工业与建筑业用料,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当地自然资源,通过高技术与低技术手段的结合以实现材料的利用价值。利用自然能源通过直接的太阳能收集或者被动式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风能等。多元化发展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多功能的混合体。作为对"从摇篮到摇篮”理论的深入发展,威廉•麦克唐纳与迈克尔•布朗嘉特在20世纪末合作完成了《汉诺威宣言》(HanoverPrinciple)。在宣言中,作者重新审视了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之间的冲突,为建筑师提供了一套生态设计指南。[1]二、生态村运动的发展1、 生态村运动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就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个处处公正、人人平等的社会。1516年,随着托马斯•摩尔(ThomasMore)出版《乌托邦》一书(图3),众多有识之士开始寄希望于他笔下的“乌托邦”,将其作为一个理想家园的范本。千百年来,人们为了实现乌托邦式的梦想,始终没有停下过实践的步伐。20世纪60年代中叶,一种名为'合作居住”(Co-housing)的社区模式在丹麦兴起(图4)。“合作居住”社区通常由20-30个家庭组成,社区成员直接参与住宅的建设与管理,并且会分享一些生活设施。20世纪70至80年代,受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一些主张非主流生活方式的社区基于某种意识性或者社会性因素迅速建立起来,比如嬉皮士社区(HippieCommunes)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合作居住"的基础上,以提倡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首批生态村在欧洲出现。1990年,Gaia基金会在丹麦成立,致力于对生态村的研究与实践。一年后,Gaia基金会发表题为《生态村与可持续社区》(Eco-villagesandSustainableCommunities)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生态村的概念。1994年,在Gaia基金会的支持下,“全球生态村网络”(GlobalEco-villageNetwork,GEN)成立(图5)。1996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讨论如何使人类在地球上保持可持续的居住地,如何保护环境及未来的城市文明,从此生态村运动开始在全球蓬勃兴起。1998年,作为可持续居住模式的典范,首批生态村入选联合国评出的“百项最佳实践课题”(Top100BestPractice)。[1]2、 生态村概念的提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及其郊区,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量消耗以及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生态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生存环境以及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村(Eco-village)的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学者罗伯特.吉尔曼(RobertGilman)在1991年正式提出,“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到未知的未来。;丹麦生态村组织(L0S)将生态村定义为,“生态村是在城市及农村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地,它重视及恢复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四种组成物质的循环系统:土、水、火、气的保护,它们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球生态村网络(GEN)的定义为,“生态村是人类在城市与乡村的社区,它努力地将对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对生活较小的影响结合起来 它将整合生态设计、永续耕作、生态建筑、绿色产品、替代能源、公众建造等等。”[2]生态村的概念,将物质的设计,民主的进程和自由的信仰结合起来,并且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不同的。生态村的哲学中心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贴进自然环境。史蒂文森(Stevenson)写道:"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结构,生态村的发展方向是与当今的城市和乡村的二分法是不相同的,它代表了广泛的可适用人类居住设计和重新改造的模式。”(图6)3、生态村发展的现状全球生态村网络(GEN)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生态村运动遍布世界七大洲,共有近300个生态村。欧洲拥有生态村的国家最多,有25个国家;南美洲有7个国家;亚洲有5个国家;北美洲有4个国家;大洋洲和非洲各有2个国家。[1]尽管在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一些有着生态村特征的社区建设,但目前公认的生态村主要分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生态村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把人们创建生态村的目的分成三种类型:生态化、宗教精神化和社会意识化。虽然大多数生态村都是基于某一种目的类型建立起来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目的类型的影响。随着近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生态观念逐渐成为生态村至关重要的一环。即使是一些当初以某种宗教精神建立的社区,现在也开始受到生态观念的影响,积极采用现代生态技术来建筑房屋。在20世纪70年代的倡导非主流生活方式的社区中,也许在个人或社区水平上实现了可持续,但它们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随着生态村的发展,现在居民能够以多种方式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譬如一些生态村就建在市郊,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学校、商店和服务设施。在搬入这种社区后,居民仍保留他们原来的工作,维持既有的社会关系。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并通过召开学术会议、出版杂志、建设网站等宣扬自己的理念。因此,生态村的影响最终将不仅仅局限在已建成的社区内部,而是作为未来的一种人居方式来传播。三、生态村的特征1、生态村的基本特征迄今为止,对于如何评价生态村还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因为不同环境中的生态村不能一言以蔽之,需要依照地理条件、社区类型的不同而具体分析。尽管如此,一般认为生态村普遍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人性化的规模、完善齐备的功能、不损害自然的人类活动以及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吉尔曼对于生态村定义的核心所在。(1)人性化的规模人性化的规模指的是社区的大小能够保证邻里之间相互熟悉,每一位社区成员都能感觉到自己对于社区发展的影响力。无论是现代工业社会还是其他社会条件下,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适宜规模的上限不宜超过500人。在典型的现代工业社会环境中,生态村的居民数量会更低一些,甚至不到100人。在相对稳定和封闭的环境下,居民数量会高一些,有时会超过1000人,也有人称之为生态村落群。根据全球生态村网络(GEN)资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村的规模可以达到2000人,最小的只有10人。(2)完善齐备的功能完善齐备的功能指社区内具备满足日常生活的所有主要功能及合理的数量配比,这些功能包括居住、食品供应、制造、休闲、社交、商业等。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区,往往都被功能机械地割裂成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这些功能单一的分区相对于人的尺度往往过于庞大。相比之下,生态村是融合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小而全的微型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村必须达到自给自足,或者与周围社区完全割离。一个理想的生态村应该既能为社区内与社区外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为居民外出就业提供便利。(3)不损害自然的人类活动一方面,在人类与其它生物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理想的平衡关系,人类不应任意支配自然而是应该学会适应自然。另一方面,与工业社会的线形利用过程不同(攫取-一次性使用-永久丢弃),人类的活动应当建立在循环利用物质资源的基础上。生态村提倡使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矿物资源,降解有机废物,尽量回收利用垃圾,避免使用任何会对环境产生毒害的物质。(4)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村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居民的社区,“健康的发展”既包括人的生理健康,也包括人的心理健康;既针对居民的个人生活,也针对社区的集体生活。“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社区居民把生态村的建设作为长期的目标,不能以牺牲他人来换取自身的利益,不能以牺牲其它物种来换取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将来而换取短期的繁荣。2、生态村的设计原理按照丹麦学者罗伯特•吉尔曼(RobertGilman)的观点,建设生态村需要面临来自以下六个方面的挑战:生态系统、建造、经济系统、管理、凝聚力和全系统设计[1](图7)。首先,生态方面的实践活动旨在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保护自然栖息地、减少垃圾排放、食物自足、减少对交通运输的依赖等。其次,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尽量选择生态建材、使用可再生能源、妥善处理建筑垃圾等。另外,经济系统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调整到适合与支持当地的村落社群,使之成为可持续的经济。在管理方面,保证居民能够参与社区内部的政策制定,体现民主精神。在图表中,除了以上四方面的要求,“凝聚力”被放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凝聚力”即社区居民共同的理想及目标,要求建设者必须能够相互信任、协力工作。“全系统设计”被置于各项的顶端,是各项实现的前提,即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所有系统只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真正满足可持续的要求。作为关系生态村建设成败的核心,“全系统设计”向传统的建筑师和规划师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建筑师和规划师必须充分了解生态村所涉及到的所有相关领域的知识。由于社区居民直接参与生态村的设计,专业设计人员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参与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对于未来家园的设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师和规划师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推进器的角色,帮助居民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生态村社的设计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绿色建筑设计、永续栽培、邻里型社区规划、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公共参与设计与建造、居民自我管理和可持续经济模式。生态村社的实现需要建筑师和规划师“整体设计”的设计思想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