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整理_第1页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整理_第2页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整理_第3页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整理_第4页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语】努⼒的苦读,就为这⼀刻啰!把你的实⼒全部发挥,所有关爱着你的⼈,都会为你祝福、祈祷,相信你会考出满

意的成绩,榜上有名喔!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学考试《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整理》供您查阅。

【⾃学考试《中医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五脏的功能和⽣理特点如何?六腑的功能和⽣理特点如何?

3.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何谓六*?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

定相应的治疗⽅法。

症: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

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疾病,指机体在⼀定致病因素作⽤下所发⽣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总过程。

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证则是揭⽰了疾病的本质,是疾病某⼀阶段

的病理概括,由症组成;病也是由症组成,在不同的病理阶段⼜有不同的证,它是⼀种病理过程。

2.五脏的功能和⽣理特点如何?六腑的功能和⽣理特点如何?

答:五脏:贮藏精⽓,满⽽不实。五脏:形态为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理特性上“藏⽽不泻,满⽽不实”。

六腑:传化⽔⾕,实⽽不满。六腑:形态为空腔性器官;功能上“传化物”传化⽔⾕;⽣理特性上“泻⽽不藏,实⽽不满”。

3.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答:所谓“后天”,即指⼈出⽣以后的整个⽣命过程,包括⽣、长、壮、⽼、已⼏个阶段。脾胃同居中焦,具有主运化的功

能,是⼈体对饮⾷物进⾏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在出⽣之后,⼈体的营养,机体⽣命活动的持续和精⽓⾎津

液的化⽣和充实,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精微。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不断地化⽣和输布营养物质,以保证⽣⼈体长发育的需

要,脾胃为⽓⾎⽣化之源,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何谓六*?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答:六*:是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①风为阳邪,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因风善动⽽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为阳邪。⼈体的头⾯及肌表

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风性主动,善⾏⽽数变;风性善⾏⽽数变。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定处的特点,故风性善⾏。如风痹证。风邪致

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幻⽆常的特点,故风邪数变。如风疹病。

③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邪⽓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体,如风寒、风湿、风热

等。临床上风邪犯⼈,为病范围⼴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个重要因素。

5.“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答:异病同治:⼀般情况下,异病异证需要不同的治法。但有些病常常有同⼀性质的病机

和证候,可⽤同⼀种⽅法治疗。如虚寒泄泻,胃下垂、脱肛、⼦宫脱垂等不同的病证,如病机“中⽓下陷”,可⽤“补中益⽓”的⽅

法治疗。

同病异治:⼀般情况下,同病同证需要同⼀的治法。但有些病因病⼈⾝体反应不同,

⽽出现的证也不同,因⽽治法也不同。如感冒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治法就有“⾟

温解表”和“⾟凉解表”的区别。

【⾃学考试《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括号内)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A.阴阳对⽴制约B.阴阳互根互⽤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偏盛偏衰

2.与⾎液运⾏关系密切的脏是()

A.⼼B.肝C.脾D.肺E.肾

3.以下何脏腑与⽔液代谢有关()

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

4.五脏之中,与饮⾷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A.⼼B.肝C.脾D.肺E.肾

5.“⽓为⾎之帅”,具体表现为()

A.⽓能⽣⾎B.⽓能⾏⾎C.⽓能摄⾎D.⾎能载⽓E.⾎能⽣⽓

6.⽓的⽣理功能有:()

A.推动作⽤B.温煦作⽤C.防御作⽤

D.固摄作⽤E.⽓化作⽤

7.六*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区性D.相兼性E.转化性

8.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黏滞B.凝滞C.收引D.趋下E.重浊

9.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

A.六*B.七情C.疠⽓D.药邪E.医过

1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轻扬开泄B.善⾏数变C.主动

D.易耗⽓伤津E.为百病之长

11.下列哪些是疠⽓的致病特点()

A.传染性强,易于流⾏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病,症状相似D.转化性E.地区性

12.正⽓是指:()

A.⼈体的机能活动B.抗邪能⼒C.驱邪外出的能⼒

D.康复能⼒E.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

13..疾病复发的诱因是:()

A.复感新邪B.⾷复C.劳复D药复E.伏邪

14.虚证临床可见到:()

A.五⼼烦热B.脉实有⼒C.久病消耗精⽓

D.畏寒肢冷E.⾷积不化

15.实证临床可见到:()

A.⼆便不通B.脉实有⼒C.瘀⾎内阻

D.⼼悸⽓粗E.⽔湿泛滥

16.“因⼈制宜”主要根据病⼈的什么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药:()

A.饮⾷偏嗜B.性别C.劳逸损伤D.年龄E.体质

17.“因时制宜”原则是指:()

A.夏季慎⽤温热B.冬季慎⽤寒凉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秋季外感宜⾟温发散E.冬季宜⾷热性⾷物

18.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

A.辨证求因B.因时制宜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E.审因论治

19.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A.治病求本B.急则治其标C.调摄精神

D.加强锻炼E先安未受邪之地

20.病重“失神”表现为()

A.饮⾷不⼊,泄泻不⽌B.⾻枯⾁脱、形羸⾊败C.卒然神昏,⼿撤遗尿

D.神昏谵语,循依摸床E.两⽬晦暗、瞳神呆滞

21.我国正常⼈的⾯⾊是:()

A.五⾊鲜明B.夏季稍黄C.红黄隐隐D.明润含蓄E.秋季稍⽩

22.红绛⾆,常见于:()

A.⾥实热证B.阴虚⽕旺证C.⽓虚⾎瘀证D.痰瘀内阻证E.⾷滞⽓郁证

23.望⾆时应注意:()

A.光线B.染苔C.伸⾆姿势D.年龄体质E.禀赋

24.腻苔主病为:()

A.湿浊B.痰饮C.⾷积D.胃⽓虚E.邪热有余

25.痛证可见下列何脉?()

A.弦脉B.紧脉C.缓脉D.代脉E.迟脉

参考答案

1.ABCD2.ABCD3.ABCDE4.BC5.ABC6.ABCDE7.ABCDE8.BCD

9.ABCDE10.ABCE11.ABC12.ABCDE13.ABCD14.ACD15.ABCE16.BDE

17.ABCE18.CD19.CDE20.ABCDE21.CD22.AB23.ABCDE24.ABC25.ABD

【⾃学考试《中医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五脏的功能和⽣理特点如何?六腑的功能和⽣理特点如何?

3.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何谓六*?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

定相应的治疗⽅法。

症: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

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疾病,指机体在⼀定致病因素作⽤下所发⽣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总过程。

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证则是揭⽰了疾病的本质,是疾病某⼀阶段

的病理概括,由症组成;病也是由症组成,在不同的病理阶段⼜有不同的证,它是⼀种病理过程。

2.五脏的功能和⽣理特点如何?六腑的功能和⽣理特点如何?

答:五脏:贮藏精⽓,满⽽不实。五脏:形态为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理特性上“藏⽽不泻,满⽽不实”。

六腑:传化⽔⾕,实⽽不满。六腑:形态为空腔性器官;功能上“传化物”传化⽔⾕;⽣理特性上“泻⽽不藏,实⽽不满”。

3.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答:所谓“后天”,即指⼈出⽣以后的整个⽣命过程,包括⽣、长、壮、⽼、已⼏个阶段。脾胃同居中焦,具有主运化的功

能,是⼈体对饮⾷物进⾏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在出⽣之后,⼈体的营养,机体⽣命活动的持续和精⽓⾎津

液的化⽣和充实,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精微。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不断地化⽣和输布营养物质,以保证⽣⼈体长发育的需

要,脾胃为⽓⾎⽣化之源,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何谓六*?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答:六*:是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①风为阳邪,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因风善动⽽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为阳邪。⼈体的头⾯及肌表

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风性主动,善⾏⽽数变;风性善⾏⽽数变。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定处的特点,故风性善⾏。如风痹证。风邪致

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幻⽆常的特点,故风邪数变。如风疹病。

③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邪⽓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体,如风寒、风湿、风热

等。临床上风邪犯⼈,为病范围⼴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个重要因素。

5.“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答:异病同治:⼀般情况下,异病异证需要不同的治法。但有些病常常有同⼀性质的病机

和证候,可⽤同⼀种⽅法治疗。如虚寒泄泻,胃下垂、脱肛、⼦宫脱垂等不同的病证,如病机“中⽓下陷”,可⽤“补中益⽓”的⽅

法治疗。

同病异治:⼀般情况下,同病同证需要同⼀的治法。但有些病因病⼈⾝体反应不同,

⽽出现的证也不同,因⽽治法也不同。如感冒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治法就有“⾟

温解表”和“⾟凉解表”的区别。

【⾃学考试《中医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B.⾦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

2.⾦元四⼤家中,“养阴派”的代表⼈物是(D)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B.脾C.肝D.肾E.肺

4.“佐⾦平⽊”法确⽴的理论依据是(B)

A.五⾏相⽣B.五⾏相克C.五⾏相乘D.五⾏相侮E.五⾏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B.⽿C.⼝D.⾆E.⽬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B.肾C.脾D.胆E.⼼

8.五脏中,与全⾝⽓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B.⼼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与肾

9.具有“贯⼼脉⾏⾎⽓”功能的是(C)

A.元⽓B.⼼⽓C.宗⽓D.营⽓E.卫⽓

10.“吐下之余,定⽆完⽓”的理论基础是(D)

A.⽓能⽣津B.⽓能⾏津C.⽓能摄津D.津能载⽓E.津能化⽓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A.宗⽓虚B.胃⽓虚C.脾⽓虚D.肾⽓虚E.肺⽓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

13.⼿少阴⼼经与⼿太阳⼩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B.⾷指端C.中指端D.⼩指端E.⽆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阴阳平和质E.⽓虚质

15.六*邪⽓中,具有伤津⽽不耗⽓致病特征的是(D)

A.风邪B.⽕邪C.暑邪D.燥邪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项是错误的(B)

A.怒则⽓上B.思则⽓缓C.悲则⽓消D.惊则⽓乱E.劳则⽓耗

17.疾病发⽣的内在依据是(A)

A.正⽓不⾜B.邪⽓侵袭C.正邪相争D.体质虚弱E.⽓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A.脾肾B.肺肾C.⼼肺D.脾肺E.⼼肾

20.阳病治阴的⽅法,适⽤于下列哪种病证(C)

A.阴偏盛B.阳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E.阳胜则阴病

⼆、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

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在药⾷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A.⾟B.⽢C.酸D.苦E.咸

22.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属阳的有(A.B)

A.⼼B.肝C.脾D.肺E.肾

23.以下在五⾏中属⽊的是(A.D.E)

A.筋B.脉C.⾁D.⽬E.胆

24.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A.B.C.D.E)

A.阴阳偏盛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格拒E.阴阳亡失

25.与⽓的⽣成关系密切的脏是(C.D.E)

A.⼼B.肝C.脾D.肺E.肾

26.以下属于⽓的升降失常的是(B.E)

A.⽓滞B.⽓逆C.⽓脱D.⽓闭E.⽓陷

27.⽓为⾎之帅是指(A.B.C)

A.⽓能⽣⾎B.⽓能⾏⾎C.⽓能摄⾎D.⾎能载⽓E.⾎能⽣⽓

28.以下不属于经脉的有(B.C.D)

A.⼗⼆经别B.⼗⼆经筋C.⼗五别络D.⼗⼆⽪部E.奇经⼋脉

29.与⾎液运⾏关系密切的脏是(A.B.C.D)

A.⼼B.肝C.脾D.肺E.肾

30.以下经脉中,⾏于⽬内眦的有(A.B.C)

A.⼿太阳⼩肠经B.⾜太阳膀胱经C.⾜阳明胃经D.⼿少阳三焦经E.⾜少阳胆经

31.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C.E)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32.因⼈制宜治则的应⽤包括以下⼏种情况(A.B.C.D)

A.年龄不同B.性别差异C.体质强弱D.⽣活习惯不同E.肤⾊不同

33.宗⽓的⽣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C.D)

A.⼼B.肝C.脾D.肺E.肾

34.以下何脏腑与⽔液代谢有关(A.B.C.D.E)

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

35.五脏之中,与饮⾷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B.C)

A.⼼B.肝C.脾D.肺E.肾

36.以下经脉中循⾏⾄齿的是(.B.C)

A.⼿太阴肺经B.⼿阳明⼤肠经C.⾜阳明胃经D.⾜太阴脾经E.⼿太阳⼩肠经

37.六*之中,易耗⽓伤津的邪⽓有(C.E)

A.风邪B.燥邪C.暑邪D.湿邪E.⽕邪

38.胆的主要⽣理功能是(D.E)

A.化⽣⾎液B.排泄糟粕C.分泌胆汁D.贮存胆汁E.排泄胆汁

39.⾎液的⽣成来源有(A.B.C)

A.津液B.肾精C.营⽓D.元⽓E.卫⽓

40.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A.B.C.D.E)

A.⽓候变化B.地域特点C.⽣活环境D.⼯作环境E.社会环境

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42.按五⾏相⽣规律确⽴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与(实则泻其⼦)。

43.肝的主要⽣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主藏⾎)两个⽅⾯。

44.六腑的共同的⽣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

45.⾎运失常包括(⾎瘀)与(出⾎)两个⽅⾯。

46.⼗⼆经脉循⾏,⾜少阴肾经上接(⾜太阳膀胱经)经,下交(⼿厥阴⼼包经)经。

47.⽓随津脱的⽣理基础是(津能载⽓),⼤失⾎急⽤补⽓药的理论依据是(⽓能摄⾎)。

48.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涩)与(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49.饮⾷失宜包括饮⾷不节、(饮⾷偏嗜)与(饮⾷不洁)三个⽅⾯。

50.预防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

四、名词术语解释(51~55题,每题2分,计10分)

5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对范畴,是对⾃然界中相互关联(1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双⽅属性的概括(1分)

52.藏象,是藏于⼈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理病理征象及与⾃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5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全⾝⽓⾎(1分)、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

分)。

54.体质,是指⼈类个体在⽣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1分)在形体结构、⽣理功能和⼼理活动⽅⾯综合

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分)。

55.内⽣“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津液的功能失常⽽产⽣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

化⽕的病理现象(1分),由于病⽣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统称为“内⽣五邪”(1分)。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何谓五⾏的相⽣相克?其规律如何?

答:五⾏相⽣,是指五⾏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的规律为:⽊⽣⽕,⽕⽣⼟,⼟⽣

⾦,⾦⽣⽔,⽔⽣⽊,依次相⽣(1分)。五⾏相克,是指五⾏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相克的规律为:⽊

克⼟,⼟克⽔,⽔克⽕,⽕克⾦,⾦克⽊,依次相克(1分)。

57.⼗⼆经脉的⾛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答:⼗⼆经脉的⾛向规律为:⼿三阴经,从胸⾛⼿(0.5分);⼿三阳经,从⼿⾛头(0.5分);⾜三阳经,从头⾛⾜(0.5分);⾜三阴

经,从⾜⾛腹(0.5分)。⼗⼆经脉的交接规律为:⼿三阴经与⼿三阳经交接于⼿指末端(0.5分);⼿三阳经与⾜三阳经交接于头⾯

部(0.5分);⾜三阳经与⾜三阴经交接于⾜趾末端(0.5分);⾜三阴经与⼿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

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答: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机,损伤阳⽓。湿性类⽔,故为阴邪;湿邪袭⼈易阻滞⽓机,损伤

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

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59.何谓反治?其常⽤的治法有哪些?

答:反治,⼜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治的治疗原则,适⽤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致的病证(2分)。反治的常

⽤治法有:①寒因寒⽤,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0.5分);②热因热⽤,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