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大禹治水15初读感知再读感悟学习字词当堂检测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全套精编版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学习目标自读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洪毒蛇兽伤灾难仍退继续认训被恢tuìhóngdúshéshòushāngzāinànjìxù我会认bèirènhuīréngxùn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继续消退棉被耕种恢复
hóngdú易读错字shéshāngshòuzāinàntuìjìxùbèigēnghuī难nàn(苦难受难)nán(困难难听)曾zēng(曾孙曾祖父)céng(曾经何曾)多音字为wéi(为难认为)wèi(因为为了)奔bēn(奔跑狂奔)bèn(奔头奔向)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我会写洪hóng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第二笔点在横中线上,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部首:氵组词:洪水山洪造句:很久以前,这里洪水经常泛滥。音序:H结构:左右
灾zāi书写指导: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撇从竖中线上起笔。部首:宀组词:灾难火灾造句: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音序:Z结构:上下
难nàn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第四笔在竖中线上,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部首:隹组词:灾难逃难造句:战争时期,人们无处逃难。音序:N结构:左右
道dào书写指导: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横折从横中线上起笔,辶的最后一笔要舒畅。部首:辶组词:知道道理造句:我知道明天要举行歌咏比赛。音序:D结构:半包围
认rèn书写指导:左右高低相等,左窄右宽,提和撇要注意穿插,捺要舒畅。部首:讠组词:认字认真造句:爷爷在教夏明认字。音序:R结构:左右
被bèi书写指导:左右高低均等,左窄右宽,竖撇从竖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捺要舒展。部首:衤组词:被子棉被造句:那床被子是蚕丝做的。音序:B结构:左右
业yè书写指导:两个竖在竖中线的左右两边。部首:一组词:毕业作业造句:他大学毕业回乡搞农业建设。音序: Y结构:独体
产chǎn书写指导:点从竖中线上起笔,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部首:亠组词:生产产量造句:今年农业生产大丰收。音序:C结构:独体
洪水:疏导:驱赶:理解词语指河流水位超过水滩地面溢流的一种现象的总称。造句:很久很久以前,黄河两岸经常遭受洪水的灾害。使淤塞的水流或阻塞的道路畅通。造句: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驱逐并赶走。造句:在街上流浪的乞丐,被巡警驱赶走了。灾难:恢复:安居乐业:理解词语自然的或人为的严重损害。造句:这几年连年大旱,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使变成原来的样子。造句:一阵微风过后,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造句:我们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很幸福。灾难灾害两个词都可以做形容词,都表示“危害”的意思。“灾害”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任何动植物以及生存环境造成一定规模的祸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灾难”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1.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遇到严重的生态灾难。2.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政治运动,中华大地上生灵涂炭。辨析词语相同点:不同点:造句: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治水原因。本段详细描述了洪水泛滥使人们生活痛苦极了。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治水过程。具体形象地介绍了禹是如何治水的。课堂小结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古时候洪水的凶猛,以及大禹治水的艰难。1.一锤定音。(在加点字的正确读后音画“√”)灾难(nàn
nán)难过(nàn
nán)曾经(céng
zēng)曾孙(céng
zēng)因为(wéi
wèi)为难(wéi
wèi)奔走(bēn
bèn)奔头儿(bēn
bèn)........√√√√√√√√2.根据拼音写词语。hónɡshuǐzāi nànzhī dàorèn wéibèidòngnóngyèshēngchǎnjì xù
洪水灾难知道认为被动农业生产继续3.火眼金睛,辨字组词。洪()灾()拱()灭()被()难()披()滩()洪水拱手灾难消灭棉被披着难题沙滩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田地(
)房屋(
)教训(
)生产(
)猛兽(
)河道(
)百姓(
)洪水淹没冲毁吸取恢复驱赶开通伤害引导5.照样子写词语。(1)千千万万(AABB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安居乐业(形容生活安定):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多多少少干干净净上上下下天下太平安身立命安生乐业6.按要求写句子。(1)大禹终于把洪水治好了。(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用加点的词语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水终于被大禹治好了。他四处奔走,求医问药,已经两年了,病情仍然不见好转。品读释疑结构主旨课堂拓展当堂检测第二课时大禹治水15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难点)学习目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大禹是如何治水的?串珠问题:1.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要治水?2.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谁治过水,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治水?3.品味一下描写大禹治水的句子,说一说大禹是个怎样的人?4.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课文怎样写大禹治水的?表达了大禹什么样的精神?边听边想听录音回顾课文1.“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具体写出了洪水的危害,从“淹没”“冲毁”“到处伤害”“痛苦极了”感受到,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太大了。2.“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歌颂了什么?这个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了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要治水。过渡句3.“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十三年”这个数量词,说明禹离开家乡很久很久,说明他治水决心大。从“到处奔走”一词可以看出禹为了治水到处实地考察地形,一心寻求最佳治水方案,很务实的工作态度。“三次路过”而“一次也没有进门”可以看出禹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拓展:请你也连续用几个数量词,写一句话,来表现一个人的某种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4.“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重新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段话和文章开头是什么关系?这段话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大水淹没了田地……生活痛苦极了。”从“洪水终于退了,……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里可以看出大禹治水非常成功,使得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阅读方法解密:认识过渡句概念: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过渡句。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答题模式:这个句子是个过渡句,总结了上文是写XXX,引出下文将要写XXX。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大禹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开通河道、疏导的办法治水。大禹是如何治水的?1.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要治水?因为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所以必须治水。串珠问题:2.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谁治过水,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治水?鲧,筑坝挡水;禹,采用开通河道、疏导的办法治水。3.品味一下描写大禹治水的句子,说一说大禹是个怎样的人?从“禹离开了家乡,……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这里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4.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课文时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学了本文我知道了大禹是个怎样的人,明白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条理清晰。课文结构大禹治水起因经过结果一心为民不辞劳苦专心致志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吸取教训疏导开通河道洪水经常泛滥人们生活痛苦极了鲧筑坝挡水九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洪水退了农业生产恢复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课文先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原因,接着讲大禹怎样想出治水方法,并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制伏了洪水,让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赞美了大禹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课文主旨推荐阅读愚公移山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靠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课堂小结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1.朗读课文。你知道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吗?先猜一猜,再查字典。筑坝挡水疏导驱赶点拨: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要读得低沉,第2.3.4要读出治水的艰难,尤其“三过家门而不入”,要读出对大禹为百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精神的赞叹之情。参考答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并在此基础上猜一猜字义,然后查字典。••••2.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用开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点拨提示:这是文章四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讲故事时,可以想“洪水如何让人们痛苦了?”“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几年?没治好怎么办?”“禹治水用了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什么意思?”“禹是怎么想到开通河道的办法?如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故事讲下来。3.读一读,记一记。hóng
shuǐ
fáng
hóng
dú
shé
dú
hài
洪水防洪毒蛇毒害měng
shòu
xiōng
měng
zāi
nàn
huǒ
zāi
猛兽凶猛灾难火灾
jì
xù
shǒu
xù
nóng
yè
nóng
mín继续手续农业农民提示: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想一想意思,记住词语。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连一连。nán
nàn难过灾难难民难题....二、一字组多词。()()()()()()洪猛洪水防洪山洪凶猛猛兽猛虎三、选词填空。连续继续陆续1.放学了,同学们()走出校园回家去。2.我()两年被评为“五好学生”。3.取得了成绩不能骄傲,要()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陆续连续继续第一课时朱德的扁担16初读感知再读感悟学习字词当堂检测1.认识17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目标自读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朱德志伍敌抽陡难泽仗疼根料敬zhàngzhūdézhìwǔdíchōudǒunánzé我会认ténggēnliàojìng朱德扁担
同志队伍敌人抽出
路陡难走
打仗湖泽心疼不料敬爱
易读错字zhàngzhūdézhìwǔdíchōudǒunánzéténgbiǎnliàojìng斗dǒu(斗米一斗)dòu(战斗斗争)藏cáng(藏起来捉迷藏)zàng(西藏藏族)多音字挑tiāo(挑水挑粮)tiǎo(挑拨挑衅)担dān(担负)dàn(担子扁担)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这篇课文讲的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军长和红军战士不怕风险路陡,不顾生命危险,走60多里山路,挑粮上山的故事。我会写扁biǎn书写指导:点在竖中线,第六笔从横中线起笔,第一竖在竖中线。部首:户组词:扁担扁豆造句: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音序:B结构:半包围
担dàn书写指导:左高右低,旦的竖在竖中线,第一横在横中线上。部首:扌组词:担子重担造句:父亲去世,他肩上的担子不轻啊!音序:D结构:左右
志zhì书写指导:上窄下宽,竖在竖中线,第二横在横中线,心的第二点在竖中线。部首:心组词:同志志向造句:朱德同志是党的好干部。音序:Z结构:上下
伍wǔ书写指导:左高右低,第五笔从横中线上起笔。部首:亻组词:队伍为伍造句:红军队伍纪律严明。音序:W结构:左右
师shī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部竖要短,竖撇要长。部首:巾组词:会师老师造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音序:S结构:左右
军jūn书写指导:第四笔折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部首:冖组词:红军军功造句:小明的爷爷是红军。音序:J结构:上下
战zhàn书写指导:左短右长,口的横折从横中线起笔,注意笔画穿插。部首:戈组词:战士战机造句:战士很英勇,打得敌人落花流水。音序:Z结构:左右
士shì书写指导:第一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部首:一组词:战士士兵造句:他是一名普通的战士。音序:S结构:独体
怎zěn书写指导:上窄下宽,第三横在横中线上,心的第二点在竖中线上。部首:心组词:怎样怎的造句:你今天的作业完成的怎样了?音序:Z结构:上下
带领:会师:山高路陡:理解词语本课指领导或指挥。造句:老师带领我们去郊区游玩。指行军时各路人马聚集于一处。造句:两支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了。比喻道路遥远艰险。造句:井冈山到茅坪山高路陡,非常难走。研究:敬爱:不料:越发:理解词语钻研;探索。造句:朱德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尊敬热爱。造句:人们都敬爱朱德同志。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造句:刚才天还很好,不料竟下起雨来了。更加。造句:过了清明,天气越发暖和了。敬爱热爱两个词都含有“爱”的意思。“敬爱”多指对领袖、长辈尊敬,如敬爱的周总理;也指对烈士、英雄、模范等的爱戴。“热爱”,情意深厚,情绪热烈,可指对领袖,如热爱列宁同志;也指对集体、祖国、人民、党等,如热爱祖国。1.人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2.我们要热爱祖国。辨析词语相同点:不同点:造句: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井冈山会师。本段写了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会师。点出了挑粮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藏扁担。详细写了朱德如何与战士一起挑粮,晚上还要研究打仗,战士心疼他,藏了他的扁担,他却又找来一根,并做了记号,战士们更加敬爱他了。课堂小结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本文是讲了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1.一锤定音。(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打仗(zhàng
zàng)斗笠(dǒu
dòo)路陡(tú
dǒu)抽出(chōu
yóu)井冈山(gāng
gǎng)心疼(téng
tòng)......√√√√√√2.根据拼音写词语。
biǎn
dɑn
tóng
zhì
duì
wu
hóng
jūn
zhàn
shì
zěn
yàng
扁
担同
志队
伍红
军战
士怎
样3.给下列多音字组词。tiāo
()nán
()tiǎo
()nàn
()chǔ()chù()挑难处挑水挑战难过难民处分处处4.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例:带领(队伍)生产(
)穿着(
)戴着(
)战胜(
)研究(
)争着(
)
粮食草鞋打仗挑粮斗笠困难5.按要求写句子。(1)(路)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用加点的词语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井冈山到茅坪难走。(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生病了,可是还来上学。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品读释疑结构主旨课堂拓展当堂检测第二课时朱德的扁担16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2.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难点)学习目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什么样的品质?串珠问题:1.往井冈山挑粮有哪些困难?2.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详写朱德挑粮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写出朱德的什么品质?3.为什么战士们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朱德又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后来,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朱德的扁担了?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什么样的品质?边听边想听录音回顾课文1.“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不远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不远处”一词点明了井冈山周边环境的险恶,为下文的艰苦挑粮做了铺垫。2.“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说明了什么?“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说明从井冈山到茅坪挑粮困难重重,一是路程长,二是路难走。积累:试着写几个“山高路陡”这种形容路难走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羊肠小道、寸步难行、跋山涉水、崎岖不平、翻山越岭、坎坷不平、坑坑洼洼、磕磕绊绊3.“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战士们心疼什么?是怎么做的?朱德又是怎么做的?这五个字有什么含义?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心疼朱德,担心劳累过度,身体吃不消,于是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想让他再挑粮了。朱德却又找来一根扁担,并且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向战士们表明了决心:一定要跟战士们一道挑粮。写上“朱德的扁担”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从中体会到,战士们很爱朱德同志,被他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感动着。阅读方法解密:认识以小见大概念: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平凡的细小的事件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作用:一是事件平凡,人物亲切,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二是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定成败,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三是小中见大,以这种方式记人记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突出了人物XXX的品质,深化了主题。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这篇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什么样的品质?1.往井冈山挑粮有哪些困难?到茅坪去挑粮,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串珠问题:2.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详写朱德挑粮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写出朱德的什么品质?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中看出朱德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3.为什么战士们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朱德又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可是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从中体会到体会到战士们爱朱德,朱德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4.后来,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朱德的扁担了?因为“朱德的扁担”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战士们看到朱德这么坚定信心要挑粮,不好意思再藏了。课文结构朱德的扁担井冈山会师藏扁担不再藏扁担以身作则同甘共苦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越发敬爱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白天挑粮晚上研究如何打仗战士心疼——藏扁担朱德又找一根并作记号本文是讲了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课文主旨推荐阅读朱德故事以身作则朱德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调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参了军。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北京时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对他说:“你参军了,咱们是革命同志关系,而后才是其他关系,你要遵守部队纪律,好好学习,严格训练,努力进步。”几年后,这个侄孙临近复员时到北京请求朱德帮他在城里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这个侄孙听从了爷爷的教诲,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安排他当了公社的放映员。爸爸我错了朱德对自己的子女教育特别严格。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毛泽东、朱德以及中央其他九位首长一道去看戏。他的儿子朱琦也跟着去了。当时,党中央只有一辆汽车。戏散场后,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车。这时朱德走过来对他说:“你下来,步行回去!”回到杨家岭时,朱德诧异地发现朱琦也在门口站着,便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朱琦答道:“我是站在驾驶室外的踏板上回来的。”朱德生气了,严厉地说道:“警卫战士的职责,就是要保卫首长的安全。你站了人家的位置,万一路上有情况怎么办?你妨碍了战士执行公务,知道吗?”“是我错了,爸爸!”朱琦羞赧地低下了头。课堂小结本文是讲了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1.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点拨:这是一篇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文章,朗读时要像讲故事一样,语气要加重,稍慢。参考答案:作为军长,以身作则,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所以大家越发爱朱德同志了。2.选一选,连一连。挑着穿着戴着草鞋斗笠粮食一、读准音,再连一连。抽敬泽仗
疼
zé
jìnɡ
chōu
ténɡ
zhànɡ二、根据读音归类。①扁担②重担③挑担④担心⑤担子⑥担保读“dān”的有:______________
读“dàn”的有:______________
读“dɑn”的有:______________
......④⑥②③⑤①三、拼一拼,认真写一写。
tónɡ
zhì
duì
wu
zhàn
shì
hónɡ
jūn
同志队伍战士红军四、填上合适的词。一()扁担()的扁担一()草鞋(
)的草鞋一()粮食(
)的粮食一()斗笠(
)的斗笠一()队伍(
)的队伍根长长双轻轻担足够顶圆圆支长长五、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1.红军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2.山上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3.山高路陡,非常难走。()4.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储藏经常十分更加敬重第一课时难忘的泼水节17初读感知再读感悟学习字词当堂检测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学习目标自读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泼度敲龙驶容盛碗健康寿铺踩kāngpōdùqiāolóngshǐróngchéngwǎnjiàn我会认shòupūcǎi泼水
一度敲鼓龙船驶过笑容盛满
银碗祝福健康长寿铺成踩着易读错字kāngpōdùqiāolóngshǐróngchéngwǎnjiànshòupūcǎizhùfú铺pū(铺路铺满)pù(当铺铺子)盛chéng(盛水盛饭)shèng(盛开茂盛)多音字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我会写忘wàng书写指导:上小下大,第一笔点,和心的第二点都在竖中线,第三笔折在横中线上。部首:心组词:难忘忘却造句:1961年泼水节令人难忘。音序:W结构:上下
泼pō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发”的竖撇要靠左写。部首:氵组词:泼水撒泼造句: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民互相泼水庆祝。音序:P结构:左右
度dù书写指导:第一笔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捺要写的有力。部首:广组词:度过欢度造句: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音序:D结构:半包围
龙lóng书写指导:竖弯钩从竖中线起笔,写法要舒展。部首:土组词:龙年龙王造句:再过两年才能到龙年。音序:L结构:独体
炮pào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第一笔点和第七笔横折的横都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从横中线起笔。部首:火组词:花炮鞭炮造句:过年了,家家户户放鞭炮。音序:P结构:左右
穿chuān书写指导:上边扁宽,下边窄长,第一点和竖钩都在竖中线上。部首:穴组词:穿着穿透造句:小明正穿着鞋。音序:C结构:上下
向xiàng书写指导:第一笔从竖中线上起笔,第五笔从横中线上起笔。部首:口组词:向北向日葵造句:小红向北走200米就到家了。音序:X结构:半包围
令lìng书写指导:撇、捺起笔在横中线上,两个点在竖中线上。部首:人组词:令人难忘令牌造句:有了令牌,进出城门就方便了。音序:L结构:上下
敬爱:欢呼:象脚鼓:理解词语尊敬热爱。造句: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欢乐的呼喊。造句:听到胜利的消息,大家都欢呼起来。傣族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造句:那天早晨,人们敲着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笑容满面:理解词语满脸呈现出欢笑的容颜,形容内心欢喜,满脸和悦的神态。造句:小明得了一百分,他笑容满面地回了家。欢呼欢跃两个词都表示高兴。“欢呼”指欢乐地呼喊,形容一种欢乐而振臂高呼的激情场面,侧重语言。“欢跃”意思是精神振奋,欢腾雀跃。形容(人)的群体心态,精神振奋,欢腾雀跃,侧重动作。1.他胜利了,每个同学都为他的坚强而欢呼,运动场上热闹极了。2.听说要举行班级联欢,全班同学一齐欢跃起来。辨析词语相同点:不同点:造句: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到了。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1961年的泼水节很幸福、很难忘。课堂小结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1961年,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共同度过了一个幸福而难忘的泼水节。1.根据拼音写词语。
lónɡ
chuán
nán
wànɡ
nián
dù
pō
shuǐ
huā
pào
xià
lìnɡ
fānɡ
xiànɡ
chuān
zhe
龙
船难
忘年
度泼
水花
炮下
令方
向穿
着2.照样子写几个“一AA”式的数量词。一条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一串串一朵朵一片片,,。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广西的广大地区。(
)(2)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的泼水节。(
)5.按要求改写句子。(1)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总理笑容满面地来到欢乐的人群中。(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周总理来到人群中。6.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只填序号)①地毯②象脚鼓③对襟白褂④鼓点⑤咖啡色⑥头巾周总理身穿(
),(
)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
),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
),敲着欢乐的(
),踩着凤凰花铺成的“(
)”,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③⑤⑥②④①品读释疑结构主旨课堂拓展当堂检测第二课时难忘的泼水节17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重点)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难点)学习目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串珠问题: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2.为什么傣族人民在这次泼水节中特别高兴?表现了什么?3.傣族人民是如何欢迎周总理的?4.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如何过泼水节的?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边听边想听录音回顾课文1.“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傣族人民高兴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敬爱”表现了周总理深受人们爱戴。2.“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从“四面八方”可以体会到来的人特别多;从“赶”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情特别的激动和兴奋。3.“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比喻句,用“鲜红的地毯”来比喻撒满凤凰花的地面,表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4.“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周总理的装扮体现了什么?体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对傣族人民的尊重。5.“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一边……一边”表达了什么?写出来傣族人民向周总理祝福时的欢乐场面,表达了傣族人民对总理的爱戴。6.“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幸福难忘的思想感情。“多么幸福”“多么难忘”是傣族人民对1961年泼水节最直接、最具体、最真实的感受。阅读方法解密:场面描写概念: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作用:它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的,傣族人民感受到了周总理和国家对自己深切的关怀,所以说是难忘的。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串珠问题:2.为什么傣族人民在这次泼水节中特别高兴?表现了什么?因为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个很隆重的节日,这次泼水节能够跟周总理一起过,傣族人民非常高兴。表现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尊敬和爱戴。3.傣族人民是如何欢迎周总理的?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4.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如何过泼水节的?周总理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课文结构难忘的泼水节傣族人民周总理共度节日幸福难忘热烈欢迎高声欢呼泼水祝福健康长寿笑容满面敲鼓跳舞泼水祝福这篇课文写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表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课文主旨推荐阅读十个鸡蛋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红军进军云南,来到了马龙县。那时候,国民党军队像疯狗一样前面堵、后面追,一心要把红军消灭掉。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指挥部队奋勇作战,斗争艰苦极了。在马龙县的一个村子里部队大休息,好养足精神,继续行军。周副主席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还没吃上饭。警卫员魏国禄急坏了,一心要给周副主席买点东西吃。可是村里的老百姓都让国民党兵连骗带吓赶跑了,一个人也看不到。魏国禄和另一个战士走遍了全村也没遇上一个老百姓,实在没法子,就走进空荡荡的老百姓的屋子去找吃的东西。没走几家,就找到了两碗苞米饭和十个鸡蛋,这下子魏国禄可高兴了。可是屋里没人,怎么付钱呢?先让周副主席吃上饭再说。两人一商量,赶紧跑回休息地。饭做好了,他们高高兴兴地端到周副主席面前。周副主席问他们:“这些东西哪儿来的?”“买的!”
“对,是买的。”他看看这两个小战士,不大相信:“买的?给了人家多少钱?”两人不吱声。“没有给钱吧?”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好说;“老乡屋里没人,把钱放在屋里又怕不保险,只好先回来,想让您吃上饭再说。”周副主席立即严肃起来:“不行。你们从哪里拿来的,赶快送到哪里去。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违反革命纪律,要好好检讨。”两位小战士难过地低下头。周副主席换了温和的口气开导他们:“咱们是工农红军、人民的子弟兵,绝不允许乱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牢牢地记住: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向群众宣传,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宣传。”两人听了这番话,又难过又不安。把东西送回去吧,周副主席还饿着肚子呢;不送吧,又违反了纪律。这时候,范金标走过来悄悄拉一下魏国禄的衣角,对副主席恳求地小声说。“首长,我们写个条子向老乡说明情况,多留点钱放在装鸡蛋的篮子里,好吗?”周副主席想了一会,才勉强同意了。条子是这样写的:“大伯、大娘:中国工农红军路过此地大休息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同志没吃早饭,想到你们村子里买点东西吃。在村子里走了几圈没有见到一个人,来到你们家里,我们拿了两碗苞米饭、十个鸡蛋,这事违反了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应该向你们赔礼道歉的!现在给你们留下此条,还有一块银元,作为买苞米和鸡蛋的钱。请大伯、大娘收下。”周副主席把条子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一遍,这才说:“好,你们赶快送去吧。”魏国禄刚要走,周副主席又叫住他:“等等,送了条子,再把这饭和鸡蛋给总部其他首长送一些去!”魏国禄这才高兴地走了。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写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表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1.朗读课文。用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fèng
huáng
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点拨:本文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朗读时要充满幸福、快乐的感情,语调稍高。尤其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更应怀着深情朗读。参考答案:周总理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2.看看插图,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参考答案: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一、拼一拼后认真写一写。
yì
tiáo
tiáo
lónɡ
chuán
shǐ
ɡuò
jiānɡ
miàn
yí
chuàn
chuàn
huā
pào
shēnɡ
shànɡ
tiān
kōnɡ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二、照样子,填一填。鲜红的(地毯)敬爱的(总理)鲜红的()敬爱的()难忘的(泼水节)(咖啡色)的长裤难忘的()()的长裤(水红色)的头巾(欢乐)的鼓点()的头巾()的鼓点红领巾老师儿童节深蓝色浅绿色悲伤三、把词语补充完整,并仿照加点词写两个。()()满面健康()()()年()度()面()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容长寿一一四八一草一木五湖四海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看图·
口语交际事讲故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今天咱们要看的是世界著名的漫画《父与子》,它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父与子》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导入口语交际一、交际内容1.看图,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再把这些图画的内容连起来,想想讲了什么事情。2.展开联想,想想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但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把故事讲连贯。3.别人讲的时候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4.想一想,这个故事接下来会怎样?续编完整。二、方法指导三、交际范例一天,吃晚饭时,母亲做好了香喷喷的晚饭,有红烧肉、炸排骨、鱼、烤鸭等,都是儿子爱吃的。父亲指着桌子上的饭菜问道:“亲爱的,我的肚子都快饿扁了,可以开动了吗?”母亲看见儿子没来说道:“儿子还没来,你先把儿子叫出来。”爸爸连忙放下筷子,去找儿子。父亲找了卧室、书房可都没找到儿子,最后在一间小房间找到了儿子,刚走到门口就听见儿子发出一阵阵笑声,父亲蹑手蹑脚推开门,只见儿子正爬在地板上,双手托着腮帮,脚还不时晃来晃去,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漫画书。爸爸站在门口,对儿子说:“儿子,该吃饭了,有好多好吃的呢!快去餐厅吧,妈妈在等着呢!”儿子没反应。“儿子!”爸爸走道到儿子身边大喊,儿子极不情愿地走出了房门。爸爸心想:这是什么书,竟然把平时不爱看书的儿子给迷住了?这书真有这么好看?想到这儿,爸爸情不自禁地瞧了那书一眼。当儿子来吃饭时,可是这回爸爸没有来,于是,儿子和妈妈就一直等着爸爸。一直到饭菜凉了,爸爸还没有出来,妈妈已经不耐烦了,她让儿子去叫爸爸吃饭。
续编:儿子推开房间的门,爸爸跟他一样趴在地板上,双手托着腮帮,脚在空中晃来晃去,聚精会神地看这漫画书。儿子的眉毛一下子变成了八字,大声喊道:“爸爸!你让我去吃饭,你倒好!在这里看我的漫画书!”瞧,这真是一对有趣的父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我会认jiàojiùhuòkǎoyú轿救托摩tuō货渔防mófáng科kē考不同的车,其作用也不同。轿车:救护车:摩托车:消防车:一种代步工具。主要用于交通。救助病人的车子。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又称为灭火车、救火车,是专门用来救火或其它紧急抢救用途的车辆。不同的船,也有不同的作用。渔船:货船:客船:科学考察船:从事捕鱼的船。以运输货物为主要用途的船只。运送旅客的航船。从事科学研究的船只。读一读,看谁读得准教师点拨:词语中加点的字都是多音字,在读的时候要根据词意分清读音再读。字词句运用
shè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会展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版智慧城市运营项目融资协议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个人小户型房产买卖及装修改造合同4篇
- 2025年个人森林抚育与更新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医用协作机器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邻氯苯腈(氯化法)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触控灯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版拖拉机销售与保险服务合同范本6篇
- 2025年度房产租赁合同(含租金调整及违约责任)3篇
- 2025年度个人设备租赁贷款合同范本7篇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研学旅行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温州市城发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小学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2025版高考物理复习知识清单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题(84道)
- 2025年度安全检查计划
- 2024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标准版本(2篇)
- 全球半导体测试探针行业市场研究报告2024
- 反走私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注册计量师-一级注册计量师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