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2"\p""\h\z\u第一章绪论 11.1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11.2主要设计内容 11.3设计指标及技术标准 1第二章路线设计 32.1概述 32.2一般原则与设计原理 32.3选线步骤 42.4平面线性设计 42.5平曲线计算 7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93.1概述 93.2原则及方法 93.3纵断面设计计算 123.4纵断面设计成果 14第四章横断面设计 154.1概述 154.2设计原则 154.3设计步骤 154.4设计综述 164.5土石方的计算及处理 20第五章路基设计与防护 245.1概述 245.2路基设计 245.3路基排水设计 32第六章挡土墙设计 346.1挡土墙设计原则 346.2挡土墙的横向布置 346.3排水设施 356.4沉降逢与伸缩缝 366.5挡土墙施工方法 366.6挡土墙设计验算 36第七章路面设计 407.1概述 407.2路面结构设计原则 407.3结构层组合设计原则 407.4路面设计步骤 407.5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417.6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557.7路面比择 63第八章桥涵设计 658.1概述 658.2涵洞设计的原则 658.3洞口加固与防护 658.4洞口形式 668.5涵洞设计 66第九章施工组织 699.1概述 699.2编制说明 699.3工程概况 699.4施工组织 709.5施工技术准备 709.6施工总进度 719.7各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 72第十章概预算 7310.1概述 7310.2概预算的编制依据 7310.3概预算项目 7310.4概预算文件编制步骤 7410.5路基工程 7410.6路面工程 7510.7其它工程 75参考文献: 78致谢1第一章绪论1.1沿线工程地质概况1.1.1工程概况工程设计地点为南京,工程名称为南京市阳平山至王屯工程,路线全长5075.729m。设计等级为二级公路,路基宽度为10m,设计车速为60km/h。1.1.2沿线地质情况该处地形为山岭重丘区,大部分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植被为草地、杨树林、水稻。全线地质条件较好,土质为粉质中液限粘土。1.1.3沿线气候情况该公路地处Ⅳ1区,属于东南湿热区,雨量充沛集中,台风暴雨多,水毁、冲刷、滑坡是道路的主要病害。1.2主要设计内容本设计共分六个阶段:开题报告:根据任务书填写开题报告,并进行设计资料的收集;路线设计:道路的选线定线,进行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路基设计:路线的横断面设计以及防护工程设计;涵洞设计:保持路基连续并确保路基不受水流冲刷,从而保证路基稳定;路面设计:分别设计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以及预算编制。1.3设计指标及技术标准(1)设计等级:二级公路;(2)设计速度:60km/h;(3)设计标准轴载:BZZ—100;(4)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Ⅱ级;(5)设计洪水频率:涵洞为1/50;(6)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2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20年。(7)道路的使用性质和交通量:主要供车辆交通使用,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5%。具体交通量见表1-1,主要设计指标见表1-2。表1—1初始年交通量序号车型名称交通量序号车型名称交通量1黄河JN1502207斯柯达706R902日野KF300D1708长征XD980733依士兹TD50609东风CS938644标准轴载BZZ-10060010尼桑CK10G655交通SH-1418111东风SP9135736解放CA10B42312日野KB222100表1—2主要设计标准规范标准二级公路设计速度(km/h)60路基宽度(m)一般值10最小值8.5车道宽度(m)3.5路肩宽度(m)右侧硬路肩一般值0.75最小值0.25土路肩一般值0.75最小值0.25圆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值200极限值125最大纵坡(%)6最小坡长(m)150最大坡长(m)3%12004%10005%8006%600竖曲线最小半径(m)凸形一般值2000极限值1400凹形一般值1500极限值1000竖曲线最小长度(m)50停车视距(m)75回车视距(m)150超车视距(m)350第二章路线设计2.1概述路线方案是路线设计最根本的问题。路线方案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道路本身的工程投资和运营效益,还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功能和国家的路网规划、国家的政策和国防要求等。因此,路线基本走向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公路的等级、在路网中的作用、水文、气象、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结合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的布局和城镇、工矿企业、资源状况等,从所有可能的方案中,通过调查、分析、比选,确定一条最优路线方案。公路选线和定线,是根据公路的性质、等级、任务和标准,在路线起终点间综合地形,地质,地物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公路中线位置,然后进行测量和有关设计工作。路线的选定与公路线形设计有密切的关系,线形设计是对公路路线平、纵、横设计的基础,平、纵、横设计也是对其深一步细化和调整的依据,故选线定线应与几何设计相结合。2.2一般原则与设计原理2.2.1选线定线原则选线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各种因素的关系,其基本原则如下:(1)在路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快捷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3)选线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等;(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5)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道路工程的影响;(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汽车运营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等问题。2.2.2平面线性设计原理公路平面线性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直线应根据路线所处的地形、地物、地貌并综合考虑驾驶者的视觉、心理状态等合理布设。但是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但不得已而设置小于7度的转角时则必须设置足够长的求爱,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超高,并且用超高缓和段连接。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超高过渡段的长度。超高的横坡度按公路等级、行车速度,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2.3选线步骤一条道路路线的选定是经过由浅入深、由轮廓到局部、由总体到具体、由面到带进而到线的过程来实现的,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1)首先确定起终点的位置,根据地形图上的地形地貌及相关的设计资料确定两点间路线的基本走向;(2)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一些细部点,如沿线房屋、农田等地点要重点控制,然后连接控制点,初步完成路线布局;(3)本设计本着方便城镇出入,少占田地,尽量避免穿越池塘,尽可能利用老路,路线短,填挖少且平衡的原则,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以定出道路的中线。2.4平面线性设计2.4.1一般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曲线,并尽量地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3)两同向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不得以短直线相连;(4)两反向曲线间夹有直线段时,以设置不小于最小直线长度的直线段为宜;(5)曲线线形应特别注意技术指标的均衡性与连续性;(6)应避免连续急转弯的线形。2.4.2直线长度的限制(1)直线的最大长度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形条件差异非常大,很难统一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我国在道路辽阔设计中参考使用外国的经验值,根据德国和日本的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单位m)为20(设计速度,60km/h)即为1200m。虽然地域不同,环境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地避免追求过长地直线指标。(2)直线的最小长度为了保证行车安全,相邻两曲线之间应具有一定地直线长度。这个直线长度是指前一曲线的终点(缓直HZ或圆直YZ)到后一曲线起点(直缓ZH或直圆ZY)之间的长度。①对于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以下简称《规范》)规定同向曲线间地最短直线长度(单位为m)以不小于6(单位km/h)即为360m为宜。②对于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单位为m)以不小于2(单位为km/h)即120m为宜。2.4.3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组合而成的。当然三个也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线形。在做这次设计中主要用到的组合有以下几种:(1)基本形曲线几何元素: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曲线。这种线形是经常采用的。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除四级路可以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都应设置缓和曲线。它的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旅客感觉舒适;行车更加稳定;增加线形美观等功能。设计是要注意和圆曲线相协调、配合,在线形组合和线形美观上产生良好的行车和视觉效果,宜将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在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设计出来的路线非常不协调,美观,比例严重失调,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改正了不足之处,经过改正后,线形既美观又流畅。(2)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要素计算公式1)在简单的圆曲线和直线连接的两端,分别插入一段回旋曲线,即构成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其要素计算公式如下:图2.1按回旋曲线敷设缓和曲线(2.1)(2.2)(2.3)(2.4)(2.5)(2.6)(2.7)(2.8)式中:——总切线长,();——总曲线长,();——外距,();——校正数,();——主曲线半径,();——路线转角,(°);——缓和曲线终点处的缓和曲线角,(°);——缓和曲线切线增值,();——设缓和曲线后,主圆曲线的内移值,();——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2)主点桩号计算(2-9)(2-10)(2-11)(2.12)(2.13)(2.14)2.5平曲线计算现以JD1为例进行计算:已知:圆曲线半径R=400m,两端缓和曲线等长均为LS=80m,交点桩号JD1=K0+886.608,转角θ=22°11′1〞。1)平曲线要素计算:2)计算曲线5个主点里程桩号:(校核无误)同理,JD2、JD3、JD4、JD5、JD6计算过程如上所示,计算结果见表2-2。表2-2平曲线要素表交点号交点桩号交点转角曲线要素表(m)半径切线长缓和曲线长曲线总长外距(°′″)R(m)T1(m)L1(m)Lh(m)E(m)T2(m)L2(m)JD0K0+000.0000°0′0″JD1K0+886.60822°11′1″(Y)400118.53580234.878.293JD2K1+728.51735°26′24″(Z)300173.205100285.56416.399JD3K2+457.11347°19′56″(Y)250158.114100306.52524.773JD4K3+339.21873°28′11″(Z)250114.76100470.57266.614JD5K3+996.12473°36′46″(Y)250193.649150471.19766.909JD6K4+574.89141°55′29.2″(Z)250150.18100303.1523.968JD7K5+075.72946°33′31″(Z)第三章纵断面设计3.1概述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的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设计根据地形、地质、水文、地物,综合考虑平面、横断面而设。纵断面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另一条是设计线,它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直线的坡度和长度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经济以及行车的安全,它们的一些临界值的确定和必要的限制,是以通行的汽车类型及行驶性能来决定的。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的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长度表示。3.2原则及方法3.2.1二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总原则纵断面的设计标准规定如下:(1)二级公路的最大坡度为6%,长路堑以及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当采用平坡(0%)或小于0.5%的纵坡时路基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2)二级公路最小坡长为150m。(3)坡长限制:纵坡坡度≥3%,最大坡长不大于1200m;纵坡坡度≥4%,最大坡长不大于1000m;纵坡坡度≥5%,最大坡长不大于800m;纵坡坡度≥6%,最大坡长不大于600m;(4)满足视觉需要罪行竖曲线半径:凸形竖曲线为4000、8000m,凹形竖曲线为6000m;(5)竖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值2000,凹形竖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值1500m;(6)竖曲线最小长度为50m;(7)最大合成坡度9.0%,最小合成坡度为0.5%,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为流水线方向。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3-1)式中:I――合成坡度,%;――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路线设计纵坡坡度,%。各级公路最小合成纵坡不宜小于0.5%。当合成纵坡小于0.5%时,应采用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纵断面的设计原则规定如下:(1)纵面线形与地形相结合,视觉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避免在短距离内出现频繁起伏;(2)应避免出现能看见近处很远处而看不见凹处的线形;(3)在积雪或冰冻地区,应避免采用陡坡;(4)微丘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5)计算行车速度≥60km/h公路必须注重平纵合理组合,不仅应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而且应充分考虑驾驶员在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要求;(6)平纵配合的视觉应在视觉是能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保持视觉的连续性;(7)平纵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心理上保持协调;(8)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略大于竖曲线。即所谓的“平包竖”;(9)平纵面线形组合视觉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10)在直线段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3.2.2平、纵线形设计应避免的组合(1)直线段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2)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3)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3.2.3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满足“标准”中有关纵坡的规定要求;(2)纵坡应尽量平缓,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并应尽量避免标准中的极限值,对一般公路,应注意考虑运输,农业机械等方面的要求;(3)应综合考虑沿线的地形,地质,气候等情况,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并保证公路的稳定和畅通;(4)尽量减少土石方和其它工程数量,以降低工程数量。3.2.4纵坡设计纵坡设计方法步骤(1)准备工作海地软件自动生成路线纵断面的地面线及平面直线、平曲线的示意图,并标注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而设计者要做的是分析沿线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2)标注控制点(3)试坡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标准、选线意图,并考虑各控制点和经济点的要求以及地形变化情况,初步定出纵坡设计线的工作。试坡应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试坡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前后照顾,以点定线,反复比较,以线交点”。(4)调坡调坡主要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①综合选线意图。②对照技术标准或规范。(5)核对核对主要在有控制意义的特殊横断面上进行。其做法是:在纵断面图上直接由厘米格子读出相应桩号的填挖高度,将此值用“路基横断面透明模板”套在相应横断面地面线上,检查若有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挡墙过高、桥涵填土不够以及其他边坡不稳现象,则需要调整坡度线。(6)定坡结合以上原则,对路段进行实际设计,本路段最大纵坡坡度2.704%,最小纵坡坡度为-4.817%。本路段共设5个变坡点。曲线要素见表3-1。表3-1竖曲线要素编号桩号高程(m)半径(m)切线长T(m)外距E(m)1K0+886.3181405.225183643.0891.2970.0232K1+724.5431410.37113639.7122.3140.5483K2+457.4271401.7269999.134117.750.6934K3+322.2421411.89357262.703196.6440.3885K3+972.9411415.07418547.219211.2831.2036K4+570.9601431.6227908.666131.6441.0963.3纵断面设计计算3.3.1设计标高计算公式坡线标高=变坡点标高+;(3-2)或坡线标高=变坡点标高-;(3-3)式中:x——计算点到变坡点的距离,m;i——坡线的纵坡,%;升坡段取正,降坡段取负。3.3.2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图3-1竖曲线计算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3-4)竖曲线切线长T:(3-5)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3-6)竖曲线外距E:(3-7)式中:R——竖曲线半径,m;L——竖曲线的曲线长,m;T——竖曲线的切线长,m;E——竖曲线的外距,m;ω——两相邻纵坡的代数差,以小数计;h——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的水平距离,m。3.3.3竖曲线要素计算以变坡点3为例,变坡点的里程桩号为K1+724.543,该点高程为1410.371m,相邻两坡段纵坡为=-0.00763,=-0.01135,竖曲线半径R=13640m,试计算竖曲线要素以及K1+700的高程。各变坡点竖曲线要素计算过程如下:,为凸形设计高程的计算:竖曲线起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K1+724.543-122.351=K1+602.192竖曲线起点高程=1410.371-122.3510.00614=1409.620(m)竖曲线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K1+724.543+122.351=K1+846.894竖曲线终点高程=1410.371-122.3510.01180=1408.927(m)同理变坡点2、变坡点4、变坡点5、变坡点6计算过程如上述所示,计算结果见表3-2。表3-2竖曲线表变坡点变坡点高程(m)坡长(m)坡度(%)竖曲线半径R(m)切线长T外距E竖曲线起点竖曲线终点桩号凹凸(m)(m)桩号桩号K0+000.0001400.665886.3180.514K0+886.3181405.225183643.07891.2970.023K0+795.021K0+977.615838.2250.614K1+724.5431410.37113639.700122.3140.548K1+602.229K1+846.857732.884-1.180K2+457.4271401.7269999.134117.7500.693K2+339.677K2+575.177864.8151.176K3+322.2421411.89357262.703196.6440.338K3+125.598K3+518.886650.6990.489K3+972.9411415.07418547.219211.2831.203K3+761.658K4+184.224598.0192.767K4+570.9601431.6227908.666131.6441.096K4+439.316K4+702.604504.769-0.562K5+075.7291428.7853.4纵断面设计成果路线纵断面图是纵断面设计的最终成果,是道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纵断面途中,主要有以下内容:(1)里程桩号、地面高程与地面线、设计高程与设计线以及施工填挖值等;(2)设计的纵坡度和坡长;(3)竖曲线及其要素、平面上的直线及平曲线;(4)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位置、类型及孔径;第四章横断面设计4.1概述横断面设计包括行车道、路肩、边沟边坡、截水沟等设施构成的。公路横断面组成应根据公路等级、设计速度、地形、地质等调剂来确定,以保证公路的交通安全、通行能力、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横断面要素的确定主要是确定组成公路路幅的各部分的几何尺寸,在实际设计中,一般是根据公路等级和交通量的大小,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3.0.11条,各级公路横断面来确定,同时结合当地交通规划和有关要求进行适当地调整。4.2设计原则公路是一带状结构物,垂直于路中心线方向上的剖面叫横断面,这个剖面的图形叫横断面。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构成的。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边沟边坡、截水沟等设施构成的。(1)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既要坚实稳定,又要经济合理。(2)路基设计除选择合适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以外,还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加固工程以及其他结构物,采用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3)还应结合路线和路面进行设计。选线时,应尽量绕避一些难以处理的地质不良地段。对于地形陡峭、有高填深挖的边坡,应与移改路线位置及设置防护工程等进行比较,以减少工程数量,保证路基稳定。(4)沿河及受水浸水淹路段,应注意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5)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路基处于潮湿、过湿状态和水温状况不良时,就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路堤或进行换填并压实,使路面具有一定防冻总厚度,设置隔离层及其他排水设施等。(6)路基设计还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的需要。4.3设计步骤(1)根据外业横断面测量资料点绘横断地面线。(2)根据路线及路基资料,将横断面的填挖值及有关资料(如路基宽度、加宽值、设计边坡度等)抄于相应桩号的断面上。(3)根据地质调查资料,示出土石界限、设计边坡度,并确定边沟形状和尺寸。(4)绘横断面设计线,又叫“戴帽子”。设计线应包括路基边沟、边坡、截水沟、加固及防护工程、护坡道、碎落台等,在弯道上的断面还应示出超高、加宽等。一般直线上的断面可不示出路拱坡度。(5)计算横断面面积(含填、挖方面积),并填于图上。(6)由图计算并填写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计算表,并进行必要的调配。标准横断面布置图如图4-1所示:图4-1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单位:m)4.4设计综述4.4.1路拱坡度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及水泥混凝土路拱坡度均为1~2%,故取路拱坡度为2%;路肩横向坡度一般应较路面横向坡度大1%~2%,故取路肩横向坡度为3%,路拱坡度采用双向坡面,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4.4.2路基边坡坡度设计路段以山地、丘陵为主,路堑边坡多为石质边坡,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路堑边坡采用1:0.5。本设计路段路基填土为粘性土,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路堤边坡,当H<8m(H—路基填土高度)时,路基边坡按1:1.5设计。4.4.3边沟设计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得边沟横断面形式采用梯形,梯形边沟内侧边坡坡度为1:1~1:1.5,外侧边坡与挖方边坡坡度相同。少雨浅挖地段的土质边沟可采用三角形横断面,其内侧边坡宜采用1:2~1:3,外侧边坡坡度与挖方边坡坡度相同。本设计路段采用梯形边沟,边坡坡度为1:1,且底宽为0.6m,深0.8m。4.4.4加宽值的计算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轨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舒适与安全。另外,汽车行驶在横向力较大的弯道上会有一定的横向摆动,也应增加路面的宽度。我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查表可得。一般在弯道内侧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全加宽。为了使路面和路基均匀变化,设置一段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的过度段,称之为加宽缓和段。平曲线内无回旋线时,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设置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的长度应采用与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的数值,布设在加宽缓和段上,路面具有逐渐变化的宽度。不设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不小于10米的设置要求。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路性质和等级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为:(4-1)其中:(4-2)式中:—任意点距加宽缓和段起点的距离;L—加宽缓和段长;b—圆曲线上的全长;—加宽缓和段上任一点的加宽值。本工程需在JD3、JD4、JD5、JD6处设计加宽,加宽值计算结果见表4-1。表4-1加宽计算交点平曲线半径(m)加宽宽度(m)圆曲线长度(m)总加宽长度(m)交点桩号JD3K1+740.3672500.8106.53306.52JD4K2+050.0622500.8170.57470.57JD5K1+740.3672500.8171.20471.20JD6K2+050.0622500.8103.1530超高设计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线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这就是曲线上的超高。合理的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的稳定性与舒适性。当汽车等速行驶时,圆曲线上所产生的离心力是常数,而在回旋线上行驶则因回旋线曲率是变化的,其离心力也是变化的。因此,超高横坡度在圆曲线上应是与圆曲线半径相适应的全超高,在缓和曲线上应是逐渐变化的超高。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路面的超高横坡及正常路拱横坡是不便于用坡度值来控制,而是用路中线及路基,路面边缘相对于路基设计高程的相对高差来控制的。因此,在设计中为便于施工,应计算出路线上任意位置的路基设计高程与路肩及路中线的高差。所谓超高值就是指设置超高后路中线,路面边缘及路肩边缘等计算点与路基设计高程的高差。超高示意图见图4-2所示。图4-2超高示意图(1)超高《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规定:设计车速为60km/h的二级公路的最大超高值为4%。(2)超高缓和段长度为了行车的舒适性和排水的需求,对超高缓和段必须加以控制,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进行计算:(4.3)式中:——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代数差,(%);p——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上式计算结果,应取为5m的倍数,并不小于10m的长度;双车道公路绕行车道内边缘旋转超高值计算:表4.2绕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超高位置计算公式注圆曲线外缘1、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2、临界断面距缓和段起点:3、x距离处的加宽值:TOC\o"1-1"\h\z\u中缘内缘过渡段外缘中缘内缘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3。表4-3超高表交点编号交点桩号断面桩号缓和曲线超高缓和超高超高值ⅠⅡⅢ长度(m)段长度(m)渐变率(%)JD1K0+886.608K0+768.074K0+813.788K0+848.07480.0080.001/1345.00K0+922.944K0+957.230K1+002.94480.0080.001/134JD2K1+728.517K1+582.262K1+632.262K1+682.262100.00100.001/1476.00K1+767.826K1+817.826K1+867.826100.00100.001/147JD3K2+457.113K2+296.885K2+341.329K2+396.885100.00100.001/1317.00K2+503.410K2+558.966K2+603.410100.00100.001/131JD4K3+339.218K3+075.071K3+141.738K3+225.071150.00150.001/1967.00K3+395.644K3+478.977K3+545.644150.00150.001/196JD5K3+996.124K3+731.484K3+798.151K3+881.484150.00150.001/1967.00K4+052.681K4+136.014K4+202.681150.00150.001/196JD6K4+574.891K4+416.682K4+461.126K4+516.682100.00100.001/1317.00K4+619.832K4+675.387K4+719.832100.00100.001/1314.5土石方的计算及处理4.5.1土石方数量计算用棱台法结合几何图形法算得路基填挖方数量,填挖方分别计算,填方扣除路面结构层厚度,挖方不扣除。得到每个桩号断面的填挖土石方量。根据两桩号里程差及断面面积,按平均断面法算得两桩号间的土石方数量。填挖部分分别计算,算得后填入《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计算结果见土石方Excel表。若相邻两断面均为填方或均为挖方且面积大小相近,则可假定两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其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A1+A2)L/2(4-4)式中:V——体积,即土石方数量();A1、A2——分别为相邻两断面的面积();L——相邻断面之间的距离(m)。此法计算简易,较为常用,一般称之为“平均断面法”。土石方数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1)填挖方数量分别计算,(填挖方面积分别计算);(2)土石方应分别计算,(土石面积分别计算);(3)换土、挖淤泥或挖台阶等部分应计算挖方工程量,同时还应计算填方工程量;(4)路基填、挖方数量中应考虑路面所占的体积,(填方扣除、挖方增加);(5)路基土石方数量中应扣除大中桥所占的体积,小桥及涵洞可不予考虑。4.5.2路基土石方调配土石方调配的目的是为确定填方用土的来源、挖方弃土的去向:以及计价土石方的数量和运量等。通过调配合理地解决各路段土石方平衡与利用问题,使从路堑挖出的土石方,在经济合理的调运条件下移挖作填,达到填方有所“取”,挖方有所“用”,避免不必要的路外借土和弃上,以减少占用耕地和降低公路造价。填方土源:附近挖方利用借土挖方去向:调往附近填方弃土(一)土石方调配原则(1)就近利用,以减少运量:在半填半挖断面中,应首先考虑在本路段内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然后再作纵向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2)不跨沟调运:土石方调配应考虑桥涵位置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一般大沟不作跨越调运。(3)高向低调运:应注意施工的可能与方便,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位于山坡上的回头曲线段优先考虑上线向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4)经济合理性:应进行远运利用与附近借土的经济比较(移挖作填与借土费用的比较)。远运利用的费用:运输费用、装卸费等借土费用:开挖费用、占地及青苗补偿费用、弃土占地及运费为使调配合理,必须根据地形情况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用以分析工程用土是调运还是外借。土方调配“移挖作填”固然要考虑经济运距问题,但这不是唯一的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弃方或借方占地,赔偿青苗损失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等。有时移挖作填虽然运距超出一些:运输费用可能稍高一些,但如能少占地,少影响农业生产,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未必是不经济的。(5)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进行调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6)土方调配对于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商量,妥善处理。借土应结合地形、农田规划等选择借土地点,并综合考虑借土还田,整地造田等措施。弃土应不占或少占耕地,在可能条件下宜将弃土平整为可耕地,防止乱弃乱堆,或堵塞河流,损坏农田。(二)土石方调配方法土石方调配方法有多种,如累积曲线法、调配图法及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等,目前生产上多采用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该法不需绘制累积曲线图与调配图,直接可在土石方表上进行调配,其优点是方法简捷,调配清晰,精度符合要求。该表也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具体调配步骤是:(1)土石方调配是在土石方数量计算与复核完毕的基础上进行的,调配前应将可能影响运输调配的桥涵位置、陡坡、大沟等注在表旁,供调配时参考。(2)弄清各桩号间路基填挖方情况并作横向平衡,明确利用、填缺与挖余数量。(3)在作纵向调配前,应根据施工方法及可能采取的运输方式定出合理的经济运距,供土石方调配时参考。(4)根据填缺挖余分布情况,结合路线纵坡和自然条件,本着技术经济和支农的原则,具体拟定调配方案。方法是逐桩逐段地将毗邻路段的挖余就近纵向调运到填缺内加以利用,并把具体调运方向和数量用箭头标明在纵向利用调配栏中。(5)经过纵向调配,如果仍有填缺或挖余,则应会同当地政府协商确定借土或弃土地点,然后将借土或弃土的数量和运距分别填注到借方或废方栏内。(6)土石方调配后,应按下式进行复核检查:横向调运十纵向调运十借方=填方横向调运十纵向调运十弃方=挖方挖方十借方=填方十弃方以上检查一般是逐页进行复核的,如有跨页调配,须将其数量考虑在内,通过复核可以发现调配与计算过程有无错误,经核证无误后,即可分别计算计价上石方数量、运量和运距等,为编制施工预算提供上石方工程数量。计算经济运距,进行土石方员运纵向调配。应尽可能在本桩位内移挖做填,以减少废方和借方。运用经济运距,综合考虑施工方法,运输条件和地形情况等因素。调配土石方应考虑桥涵位置,一般不做跨沟调配。考虑地形情况,不宜往上坡方向调运。运用以上原则,在做完填挖方数量、本桩利用、填缺、挖余后,进行纵向调配。把每公里合计、填挖方数量、利用方、弃方数量填入《每公里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最大运距500m。土石方计算数据见附录表SIV-13土石方计算。(三)关于调配计算的几个问题(1)经济运距填方用土来源,一是路上纵向调运,二是就近路外借土。一般情况调运路堑挖方来填筑距离较近的路堤还是比较经济的。但如调运的距离过长,以致运价超过了在填方附近借土所需的费用时,移挖作填就不如在路堤附近就地借土经济。因此,采取“调”还是“借”有个限度距离问题,这个限度距离即所谓“经济运距”,其值按下式计算:经济运距L经=B/T+L免式中:B——借土单价(元/m3);T——远运运费单价(元/m3·km);L兔——免费运距(km)。由上可知,经济运距是确定借土或调运的限界,当调运距离小于经济运距时,采取纵向调运是经济的,反之,则可考虑就近借土。(2)平均运距土方调配的运距,是指从挖方体积的重心到填方体积的重心之间的距离。在路线工程中为简化计算起见,这个距离可简单地按挖方断面间距中心至填方断面间距中心的距离计算,称平均运距。在纵向调配时,当其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应按其超运运距计算土石方运量。(3)运量土石方运量为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的乘积。单位:·km在生产中,工程定额是将平均运距每10m划为一个运输单位,称之为“级”,20m为两个运输单位,称为二级,余类推,在土方计算表内可用符号①、②表示,不足10m时,仍按一级计算或四舍五入。于是:总运量=调配(土石方)方数×n式中:n——平均运距单位(级),其值为:n=(L-L免)/A其中:L——平均运距;L免——免费运距。在土石方调配中,所有挖方无论是“弃”或“调”,都应予以计价。但对于填方则不然,要根据用土来源来决定是否计价。如果是路外借土,那当然要计价,倘若是移挖作填调配利用,则不应再计价,否则形成双重计价。因此计价土石方必须通过土石方调配表来确定其数量为: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十借方数量一般工程上所说的土石方总量,实际上是指计价土石方数量。一条公路的土石方总量,一般包括路基工程、排水工程、临时工程、小桥涵工程等项目的土石方数量。对于独立大、中桥梁、长隧道的土石方工程数量应另外计算。具体计算及调配见附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表》第五章路基设计与防护5.1概述路基是在天然地基上按路线的平面位置及纵坡要求开挖或填筑成一定断面形状的土质或石质结构物,它是道路建筑的主体,又是道路路面的基础。为使路线平顺,在自然地面低于路基设计标高处要填筑成路堤,在自然地面高于路基设计标高处要开挖成路堑。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即在其本身静力作用下地基不应发生过大沉陷;在车辆动力作用下不应发生过大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路基边坡应能长期稳定而不坍滑。为此,需要在必要处修筑一些排水沟、护坡、挡土结构等路基附属构筑物。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合理选择线位,可以避开地质不良地段和工程艰巨路段,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程数量,节约工程投资。路基工程的特点是:工艺较简单,工程数量大,耗费劳力多,涉及面较广,耗资亦较多。路基施工改变了沿线原有自然状态,挖填借弃土石方涉及当地生态平衡、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土石方相对集中或条件比较复杂的路段,路基工程往往是施工期限的关键之一。路基设计,通常包括路基基身、排水、防护与加固等方面。路基基身设计,主要涉及填料选择、压实标准、路基边坡及地基要求等问题。5.2路基设计5.2.1路基类型与构造通常根据公路路线设计确定的路基标高与天然地面标高是不同的,路基设计标高低于天然地面标高,需进行挖掘;路基设计标高高于天然地面标高,需进行填筑。由于填挖情况的不同,路基横断面的典型形式,可归纳为路堤、路堑和填挖结合等三种类型。具体见图5-1所示:图5-1路基横断面(1)路堤路堤是全部用岩土填筑而成的路基。按路堤的填土高度不同,划分为矮路堤、高路堤和一般路堤。填土高度小于1.0~1.5m的,属于矮路堤;填土高度大于18m(土质)或20m(石质)的路堤属于高路堤;填土高度在1.5~20m之间的属于一般路堤。随其所处的条件和加固类型的不同,还有浸水路堤、护脚路堤和挖沟填筑路堤等形式。本次设计中的路堤均属于一般路堤。(2)路堑路堑是全部在天然地面开挖而成的路基。图5-1是几种常见的横断面形式,有全挖路基、台口式路基及半山洞路基。(3)半填半挖路基半填半挖路基是指当天然地面横坡较大,且路基较宽,需要一侧开挖而另一半填半挖侧填筑时而行程的路基。半填半挖路基若处理的得当,可以保持土石方数量平衡,路基稳定可靠,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断面形式。(4)路基宽度路基宽度为行车道路面以及两侧路肩宽度之和。路面宽度根据设计通行能力及交通量的大小而定,一般每个车道宽度为3.50~3.75m。各级公路路基宽度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5)路基高度路基高度是指路堤的填筑高度和路堑的开挖深度,是路基设计标高和地面标高的差值。通常路基高度是指路基中心线标高与原地面标高之差。从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出发,路基上部土层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基高度应根据临界高度并结合沿线具体条件和排水及防护措施确定路堤的最小填土高度。(6)路基边坡坡度公路路基边坡坡度,可用边坡高度H与边坡宽度b之比表示,并H=1,H:b=1:0.5(路堑边坡)或1:1.5(路堤边坡)。,通常用1:n(路堑)或1:m(路堤)表示其坡率,称为边坡坡率。5.2.2路基横断面由横断面设计,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取二级公路路基宽度为10m,其中路面跨度为7.0m,无须设置中央分隔带,硬路肩宽度为0.75×2=1.5m,土路肩宽度为0.75×2=1.5m。;路面横坡为2%,硬路肩横坡为2.5%,土路肩横坡为3%,路基设计图如图5-2图5-2路基宽度示意图5.2.3路堤边坡稳定性验算(1)设计资料:概况:设计路段桩号为K3+260.00~K3+720.00,为较高填方路段,已经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设了路堤边坡,但为安全起见,仍然对其进行边坡稳定分析。设计参数:路基高度为6m,顶宽10m,压实后土的容重,土壤类型:粉质粘性土,内摩擦角(),粘聚力,荷载等级为公路二级。路堤边坡示意图如图5-3。5-3路基边坡示意图(2)设计说明及要求①采用圆弧法进行边坡验算;②设计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③分析时选取三个不同的滑动面,依次计算其稳定系数k,k应大于1.25;④具体的数值计算用excel编程进行计算。(3)边坡稳定性计算解:①用方格纸以1:200比例绘制路堤横断面图。②将公路二级荷载换算成土柱高(当量高度)。公路二级荷载车辆总重550KN,纵向分布长度11.8m,车身宽度2.5m。设其中一辆停歇在路肩上,另一辆以最小间距d=0.4m(5-1)式中:L—纵向分布长度,L=11.8m;B—横向分布车辆轮胎最外缘间总距。(5-2)其中:N为车辆数,等于2;d为车身之间的净距,等于0.4m;b可近似地取车身宽度,等于2.5mB=2×2.5+0.4=5故a.按4.5H法确定滑动圆心辅助线。在此取θ=25°,。据此两角分别自坡脚和左顶点作直线相交于O点,OB的延长线即为滑动圆心的辅助线。b.绘制三条不同位置的滑动曲线:一条通过路基中线;一条通过路基的右边缘;一条通过距右边缘1/4路基宽度处。c.滑动圆弧中心可通过试算确定,也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用直线连接可能滑弧的两端点,并作此直线的中垂线相交于滑动圆心辅助线BO于A点。A点即是该滑动曲线的中心。分析见图5-4。图5-4边坡分析图e.将圆弧范围土体分成7段。f.算出滑动曲线每一分段中点与圆心竖线之间的偏角αi。(5-3)式中:—分段中心距圆心竖线的水平距离,圆心竖线左侧为负,右侧为正R—滑动曲线半径。g.计算每一分段面积,其中包括荷载换算成土柱的高度在内。h.以路堤纵向长度1m计算出各分段的重力。i.将每一段的重力化为两个分力:在滑动曲线法线方向分力;在滑动曲线切线方向分力,并分别求出此两者之和,和。g.算出滑动曲线圆弧长L。k.计算稳定系数。(5-4)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见表5-1。表5-1圆弧法边坡稳定性分析K1分段XiL14.30.8270.5626.56118.0866.39897.6438.8923.30.6350.77311.2201.6155.802127.93832.30.4420.89712.08217.44195.01496.1756810.56190.08184.04447.5250.30.0580.9988.64155.52155.2618.9726-0.7-0.1350.9915.92106.56105.59-14.3457-1.7-0.3270.9452.2841.0438.785-13.417合计900.894350.488R=10.4K1=1.45用同样的方法可求的另外两条滑动曲线的稳定系数,通过路基右边缘K2=3.78;具体见表5-2。表5-2圆弧法边坡稳定性分析K2分段XiL15.050.9530.3044.784.625.67680.60925.8924.30.8110.58513.32239.76140.164194.52233.30.6230.78317.56316.08247.335196.80542.30.4340.90119.92358.56323.038155.60251.30.2450.96921.64389.52377.62195.54360.30.0570.99820.6370.8370.20620.9897-0.7-0.1320.99117.4313.2310.456-41.3668-1.7-0.3210.94713.6244.8231.865-78.5219-2.7-0.5090.8618.96161.28138.783-82.16210-3.7-0.6980.7163.461.243.818-42.725合计2208.962499.296R=10.6mK2=2.58
表5-3圆弧法边坡稳定性分析K3分段XiL14.3250.8510.5259.72174.9691.776148.95721.2723.20.6300.77713.92250.56194.600157.83332.20.4330.90116.52297.36268.028128.77841.20.2360.97216.44295.92287.54569.90250.20.0390.99914.16254.88254.68210.0356-0.8-0.1570.98810.56190.08187.708-29.9347-1.8-0.3540.9357.12128.16119.845-45.4118-2.8-0.5510.8342.646.839.049-25.795合计1443.234414.365R=10.16K3=2.14由于第一条曲线(通过路基中线)的稳定系数最小,而有时最靠左边,因此,在左边缘与路基中线之间的中点再绘一条滑动曲线,并计算其稳定系数得K4=1.46;具体计算过程见表5-4表5-4圆弧法边坡稳定性分析K4分段XiL14.530.8120.5843.257.633.63246.76113.7623.70.6630.7497.36132.4899.16787.84532.70.4840.8756.64119.52104.59757.83241.70.3050.9525.84105.12100.12332.02650.70.1250.9923.9671.2870.7178.9426-0.3-0.0540.9991.3624.4824.445-1.316合计432.681232.090R=11.16K4=1.46由此可见,第一条曲线为极限的滑动面,其稳定系数满足1.25~1.50范围要求,因此本设计采用的边坡坡度,足以满足边坡稳定性要求。5.2.4路基压实标准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度应符合表5-5要求。表5-5路基压实度填挖类别路面以下深度(m)路基压实度二级公路零填即挖方0~0.300.30~0.80≥95填方0~0.300.30~0.800.80~1.501.50以下≥95≥95≥94≥925.2.5路基填料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基底部,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采用同类填料。细粒土做填料,当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以上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填料,应优先选用内摩檫角值较大的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填筑。5.2.6路床处理(1)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上路床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晾晒,掺石灰等技术措施。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坡度一致。(2)挖方地段的路床为岩石或土基良好时,可直接利用作为路床,并应整平,碾压密实。地质条件不良或土质松散,渗水,湿软,强度低时,应采取防水,排水措施或掺石灰处理或换填渗水性土等措施,处理深度可视具体情况确定。(3)填方路基的基底,应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基底土密实,地面横坡缓于1:2.5时,路基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地表有树根草皮或腐殖土土应予以处理深除。当陡于1:2.5时,地面须挖成阶梯式,梯宽2.0m,并做2%的反坡。路堤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等措施,或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水稻田,湖塘等地段的路基,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掺灰及其它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当为软土地基说,应按特殊路基处理。5.2.7路基防护(1)路基填土高度H<3m时,采用植物防护,为防止雨水,对土路肩边缘及护坡道的冲刷,草坪网布被在土路肩上铺入土路肩25cm,在护坡道上铺到边沟内侧为止。(2)路基填土高度H>3m时,采用浆砌片石衬砌拱防护,当3≤H≤4m时,设置单层衬砌拱,当4<H≤6m时,设置双层衬砌拱,拱内铺设草坪网布被为保证路面水或坡面水不冲刷护坡道,相应于衬砌拱拱柱部分的护坡道也做铺砌。(3)路线经过河塘地段时,采用浆砌片石满铺防护,并设置勺形基础,浆砌片石护坡厚30cm,下设10cm砂垫层,基础埋深80cm,底宽60cm。(4)路堑路段边坡为1:1.5,按规范采用浆砌片石防护。5.3路基排水设计5.3.1路基排水设计路基地表排水可采用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和急流槽,各类地段排水沟应高出设计水位0.2m以上。边沟横断面采用梯形,梯形边沟内侧边坡坡度为1:1,边沟的深度为0.8m,边沟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边沟采用浆砌片石,截水沟横断面采用梯形,边坡采用1:1,宽度为0.6m。水流通过陡坡地段时可设置跌水等或急流槽,应采用浆砌片石,边墙应高出设计水位0.2m以上,其横断面形式为矩形,槽底应做成粗糙面,厚度为0.2~0.4m,混凝土为0.1~0.3m,跌水的台阶高度可采用0.3~0.6m,台面坡度应为2%~3%,急流槽纵坡不宜陡于1:1.5,急流槽过长时应分段修筑,每段长度不宜超过10m。排水沟如图5-5所示。图5-5排水沟(单位:cm)5.3.2路面排水设计本公路的路面排水主要是采用路肩排水措施,主要由急流槽,路肩排水沟和截水沟组成。路肩排水设施的纵坡应与路面的纵坡一致,当路面纵坡小于0.3%时,可采用横向分散排水方式将路面水排出路基,但路基填方边坡应进行防护。路堤边坡较高,采用横向分散排水不经济时,应采用纵向集中排水方式,在硬路肩边缘设置排水带,并通过急流槽将水排出路第六章挡土墙设计6.1挡土墙设计原则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填土边坡以保持土体稳定的建物。按照墙的设置位置,挡土墙可分为路肩墙、路堤墙和山坡墙等类型。由于部分路段填挖方较大,为防止路基发生坍塌,要设置挡土墙以加定性。经分析填方路段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挖方路段采用仰斜式挡土墙。6.1.1挡土墙的布置路堑挡土墙大多设在边沟旁。山坡挡土墙应设在基础可靠处,墙的高度应保证墙后墙顶以上边坡的稳定。当路肩墙与路堤墙的墙高或截面圬工数量相近,基础情况相似时,应优先选用路肩墙,按路基宽布置挡土墙位置,因为路肩挡土墙可充分收缩坡脚,大量减少填方和占地。若路堤墙的高度或圬工数量比路肩墙显著降低,而且基础可靠时,宜选用路堤墙,并作经济比较后确定墙的位置。沿河堤设置挡土墙时,应结合河流情况来布置,注意设墙后仍保持水流顺畅,不致挤压河道而引起局部冲刷。6.1.2挡土墙的纵向布置挡土墙纵向布置在墙趾纵断面图上进行,布置后绘成挡土墙正面图。布置的内容有:(1)确定挡土墙的起讫点和墙长,选择挡土墙与路基或其它结构物的衔接方、式。路肩挡土墙端部可嵌入石质路堑中,或采用锥坡与路堤衔接,与桥台连接时,为了防止墙后填土从桥台尾端与挡土墙连接处的空隙中溜出,需在台尾与挡土墙之间设置隔墙及接头墙。路堑挡土墙在隧道洞口应结合隧道洞门,翼墙的设置做到平顺衔接;与路堑边坡衔接时,一般将墙高逐渐降低至2m以下,使边坡坡脚不致伸入边沟内,有时也可以横向端墙连接。(2)按地基及地形情况进行分段,确定伸缩缝与沉降缝的位置。(3)布置各段挡土墙的基础。墙趾地面有纵坡时,挡土墙的基底宜做成不大于5%的纵坡。但地基为岩石时,为减少开挖,可沿纵向做成台阶,台阶尺寸视纵坡大小而定,但其高宽比不宜大于1:2。(4)布置泻水孔的位置,包括数量、间隔和尺寸等。6.2挡土墙的横向布置横向布置,选择在墙高最大处,墙身断面或基础形式有变异处以及其它必须桩号处的横断面图上进行。根据墙型、墙高及地基与填料的物理力学指标等设计资料,进行挡土墙设计或套用标准图,确定墙身断面、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布置排水设施等,并绘制挡土墙横断面图。6.2.1平面布置对于个别复杂的挡土墙,如高、长的沿河曲线挡土墙,应作平面布置,绘制平面图,标明挡土墙还应绘出河道及水流方向,防护与加固工程等。(1)挡土墙的埋置深度①当冻结深度小于或等于1m时,基底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并应符合基础最小埋置深度不小于1m的要求。②当冻结深度超过1m时,基底最小埋置深度不小于1.25m,还应将基底至冻结线以下0.25m深度范围的地基土换填为弱冻胀材料。③受水流冲刷时,应按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计算冲刷深度,基底应置于局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m。④路堑式挡土墙基础顶面应低于路堑边沟底面不小于0.5m。⑤在风化层不厚的硬质岩石地基上,基底一般应置于基岩表面风化层以下;在软质岩石地基上,基底最小埋置深度不小于1m。基础位于横向斜坡地面上时,前趾埋入地面的深度和距地表的水平距离应满足表6-1的要求。表6-1埋深表土层类别最小埋置深度h(m)距地表水平距离L(m)较完整的硬质岩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收纳活动的企划与执行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防骗
- 2025租住公寓合同模板
- 如何撰写2025年的融资租赁合同
-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植物害虫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英美文学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设计思维与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科技论文检索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邯郸学院《机械制造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中医大《急救护理学》实训指导03三角巾包扎
- 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 叙事护理参考课件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 2023年安徽国控资本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社会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专题08 八年级下册易混易错总结-备战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 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测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提高手卫生正确率品管圈课件
- 医院劳务派遣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中数学开放题赏析
- 非工伤人道主义赔偿协议(标准版)
- 中华民族的复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