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关于成立白酒制造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成立白酒制造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xx投资管理公司
目录第一章项目绪论 6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6二、项目承办单位 6三、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 6四、项目建设选址 6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6六、资金筹措方案 7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7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8九、项目综合评价 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8第二章行业和市场分析 10一、发展方向 10二、智能+绿色促转型升级 12三、主要目标 13四、品牌更新与品牌扩展 17五、保障措施 24六、制造+服务促高效融合 25七、绿色营销的兴起和实施 27八、发展现状 30九、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34十、品牌经理制与品牌管理 35十一、企业营销对策 38第三章公司治理分析 40一、管理层的责任 40二、董事长及其职责 41三、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44四、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48五、专门委员会 58六、内部监督比较 63七、股东大会决议 64第四章运营管理 66一、公司经营宗旨 66二、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66三、各部门职责及权限 67四、财务会计制度 70第五章经营战略管理 76一、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对象与层次 76二、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 78三、目标市场战略的含义 79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 80五、营销组合战略的类型 83六、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体系 86七、企业战略目标的构成及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 91第六章SWOT分析 94一、优势分析(S) 94二、劣势分析(W) 96三、机会分析(O) 96四、威胁分析(T) 97第七章财务管理方案 103一、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103二、应收款项的管理政策 105三、财务管理原则 110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14五、企业资本金制度 121六、资本成本 128七、计划与预算 136第八章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 138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3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3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39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14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14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42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4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45三、偿债能力分析 14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47第九章投资方案 149一、建设投资估算 149建设投资估算表 150二、建设期利息 150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51三、流动资金 152流动资金估算表 152四、项目总投资 15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53五、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5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54第十章总结评价说明 156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项目绪论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关于成立白酒制造公司(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扩建项目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投资管理公司(二)项目联系人覃xx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516.4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526.9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68%;建设期利息15.7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3%;流动资金973.7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8.70%。(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526.94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119.6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73.92万元,预备费33.38万元。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2516.44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642.87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100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7524.13万元。3、净利润(NP):1815.47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3.28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57.26%。3、财务净现值:5139.82万元。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项目综合评价综上所述,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项目的投产将改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2516.441.1建设投资万元1526.941.1.1工程费用万元1119.641.1.2其他费用万元373.921.1.3预备费万元33.381.2建设期利息万元15.751.3流动资金万元973.752资金筹措万元2516.442.1自筹资金万元1873.572.2银行贷款万元642.873营业收入万元100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7524.13""5利润总额万元2420.63""6净利润万元1815.47""7所得税万元605.16""8增值税万元460.34""9税金及附加万元55.24""10纳税总额万元1120.74""11盈亏平衡点万元3000.48产值12回收期年3.2813内部收益率57.26%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5139.82所得税后行业和市场分析发展方向食品消费趋向绿色化、品牌化、便捷化。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递增以及新兴消费业态的迅猛发展,消费升级成为消费市场主旋律,食品消费选择呈现个性化、分层次、多样性趋势,绿色化、品牌化、方便化食品得到进一步发展。食品从提供能量为主向满足能量、营养、功能甚至情感和文化等多种复合需求转变。高营养密度、功能性、品牌知名度高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包装食品、自热食品、预制菜肴等方便食品品类加速成长。生产过程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发展势不可挡。食品工业从生产、加工、包装到物流、销售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食品工业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引入食品生产各环节中,推进高效生产、自动控制、质量在线检测预测等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在食品行业产生更多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应用场景。企业发展趋向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食品工业企业集聚态势明显。企业积极采取横向整合、跨界合作、拓展线上线下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增强发展竞争力。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自主可控的农产品原料种植养殖基地或与大批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养殖基地合作,食品产业链一体化、可持续、健康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食品工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企业更注重通过挖掘展现文化内涵、价值、情怀、意义和体验获得食品消费情感认同。技术应用趋向普遍化、精准化、功能化。随着食品工业科技进步持续展开,以及一系列生物发酵、蛋白合成、基因重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应用对食品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食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农产品资源利用率、食品营养与健康功能显著提高,绿色加工、低碳制造、智能互联、品质控制等核心技术得到推广普及。加快应用营养组学、功能食品、传统食品功能化及新食品原料开发等关键技术。食品生产标准体系趋于完善,引导创制高效、营养、健康和高附加值食品,精准营养供给和智能健康管理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加快研究开发食品柔性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无菌灌装、新型绿色包装材料制备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智能+绿色促转型升级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重点,支持食品企业技术改造,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建设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管理深度融合;加强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标杆企业,打造龙头企业引领、细分行业推广、重点园区普及的点-线-面-体应用发展格局。以绿色原料、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食品业加工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内部循环经济系统,减少原料、包装材料、能源等资源用量,提高综合利用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实施清洁化生产,大力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新型环保装备等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1、建平台支持食品企业探索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培育食品行业型、专业型平台,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发展,实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打造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企业实现工艺流程改造和要素优化配置,降本增效提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促应用深化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食品生产各环节的集成应用,加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力度。支持食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云化改造,推动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业务集成与资源配置优化。引导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推广应用二维码、电子标签等技术。推进工业APP创新应用,优化生产过程。3、筑生态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运营服务商,打造一批面向食品工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和典型应用场景,支持建立一批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应用体验中心。加强面向食品工业中小企业应用培训,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诊断,强化标杆引领和示范,促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主要目标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全省食品工业企业规模总量力争达到4000亿元左右;食品工业利润占全省工业比重继续高于营业收入比重。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龙头牵引力强、产业融合度高的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食品工业综合竞争力有效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比重进一步协调,高品质产品供给多样,从原料生产到食品流通全链条协同运作、高效便捷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基本形成,食品制造业发展质量和集聚水平得到提高,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创新能力有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产品开发再上新台阶;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一步普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进一步得到推广引用,生产能耗继续降低,精深加工程度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供给能力继续提升,食品工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品牌影响持续扩大,企业品牌意识继续增强,品牌管理体系继续完善;培育壮大一批全国知名、竞争力强、信誉度高的徽派品牌,形成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品类丰富度、质量满意度、品牌认知度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工业精品:强化工业精品理念,落实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品牌主体责任,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品牌的内生动力,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牌、名家,培育一批品质卓越、技术领先、消费者认可、效益良好的安徽工业精品。形成一批工业创新示范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提高协同创新水平,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快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和安全预警,提升智能制造和本质安全水平。推进食品工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形成一批绿色发展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更多食品企业、技术、产品、项目等纳入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促进行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优化产品设计、生产、使用流程,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示范企业:培育若干个面向行业或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聚集发展。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标杆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相关食品企业合作对接、落地实施。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逐步覆盖食品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形成一批三品示范企业:持续实施三品战略,引导食品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品牌建设,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形成一批三品应用示范企业,引领食品行业聚力提质增效和产业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推动食品工业与文化、康养深度融合,鼓励发展食品工业旅游、制造工艺体验、产品设计创意等新业态。培育一批食品行业工业设计中心,支持企业加强产品绿色设计,提升产品包装、生产品质与原料标准等设计能力。加快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和企业培育,引导食品企业加强供应链创新、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模式发展,促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入应用。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引导中小型企业做专做精,在食品工业形成一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型骨干企业支撑力强、中小型企业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格局。挖掘发现一批食品老字号企业,推动老字号企业专业化整合、工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创新发展。形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食品基础研究、重大技术应用、关键装备自主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开发、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形成一批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食品行业符合性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研究,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等服务。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支持一批已初具规模、地方特色突出的食品产业园区,以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为引领,开展集食品研发创新、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包装印刷、冷链物流、人才培训、工业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一批食品产业特色小镇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品牌更新与品牌扩展(一)品牌更新品牌更新是依据对品牌重新定位、重新设计品牌,塑造品牌新形象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品牌补充能量。品牌经过更新(品牌重新定位、重新设计等),可以赋予它以更富有针对性的消费意愿与消费意境。因此,品牌更新是品牌运营的阶段性调整。品牌没有市场生命周期,但这决不意味着经品牌设计而生成的品牌就一定能持续永久。受竞争者品牌逼近(竞争者品牌与本企业品牌定位接近,侵占了本企业品牌的市场份额)和部分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改变对本企业品牌的信任,转购竞争者品牌的商品,使本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下降)等原因的影响,即使某一品牌在市场上的最初定位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也需要重新定位。当然,若品牌最初的定位不理想,就更应该及时进行品牌更新。一个品牌能否久远,不仅仅取决于最初的品牌定位和品牌设计,而且还决定于品牌的阶段性调整。适时、适当做法的品牌阶段性调整是非常必要的。“Marlboro”正是成功的品牌更新,使其由最初的女性化十足的香烟转变成有“拼搏、挑战、超越自我”的“真男人”形象的香烟,最后成为世界第一烟草大牌。品牌更新也可对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进行更新。联想将“Legend”改成了“Lenovo”。(二)品牌扩展统一品牌、个别品牌、分类品牌,不管企业选择了哪一种,经过科学而有效的运营实践都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一个品牌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信誉、赢得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后,该品牌是否可用在其他产品上而使该品牌得以拓展或扩展呢?这也是品牌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品牌扩展,也称品牌扩张或品牌延伸,主要是指企业将某一知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用到与成名产品或原产品完全不同的产品上,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例如,中国海尔集团成功地推出了海尔冰箱之后,又利用这个品牌及其图样特征,成功地推出了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新产品。1、品牌扩展与品牌增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牌扩展受到西方企业的特别厚爱。许多企业都把品牌扩展看作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许多跨国公司都采用品牌扩展来拓展市场,如“三菱”“惠普”等。在我国,“海尔”“美的”等一些知名品牌也先后运用品牌扩展策略获得了理想的营销业绩。之所以品牌扩展受到品牌运营企业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是因为品牌扩展可使品牌在利用中获得增值。实践证明,品牌扩展有利于降低新产品的市场导入费用,可以使新产品借助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在节省促销费用的情况下顺利地进占市场。原品牌的良好声誉和影响,可以对扩展产品产生波及效应,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对扩展产品产生好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些事物的偏好、好恶具有传递性,即所谓爱屋及乌。对品牌而言,消费者通过对品牌标定下的产品的认可到对品牌产生好感,甚至是忠诚,由此使品牌成为有拉动消费者需求能力的品牌,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这是品牌能成为扩展品牌的重要条件。当某一受消费者欢迎和依赖的、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品牌“放大”或“复制”“克隆”到新产品上,就会使消费者在短期内消除对新产品的排斥、生疏和疑虑心理,进而以较短的时间接受新产品。2、品牌扩展的形式不言而喻,品牌扩展的目的是借势原有品牌实现品牌利益最大化(增值)。如此,品牌扩展有三个维度,一是借助新品类的品牌扩展,二是依赖新市场的品牌扩展,三是通过产品线延伸(副品牌)的品牌扩展。在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产品方面,华为消费者业务将坚持精品战略,以差异化创新,勇敢打破看似不可能的各项技术极限,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喜悦,与全球消费者一起以行践言,实现梦想。其实,产品线延伸,既有可能面对不同的市场(人群、区域等),也可能属于同一类但不同质地不同功能,类似于扩大新品类。至于华为手机从中国扩展到美国则属于第二种品牌扩展形式。同理,三星将手机扩展到中国、美国,苹果手机进入中国、日本都属于依赖新市场的品牌扩展。需说明的是,品牌扩展,无论哪种形式,可以由企业自身努力完成,也可以通过品牌授权、特许经营等形式来实现。(三)品牌授权与特许经营1、品牌授权品牌授权是一种契约性书面许可,允许一个品牌用于特定的时间和区域内的特定产品。也就是说,品牌授权(或称品牌许可),是指品牌的拥有者(授权方)在一些商定的条款(如使用品牌的商品类别、商品销售的地理区域和使用的时间段)的基础上,通过有关协议,允许被授权方使用授权方的品牌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并向被授权方收取商定数额权利金的营销方式。当然,授权方要给予人员培训、组织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助。品牌授权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有商品授权、促销授权、主题授权等。被授权商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授权商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获取品牌授权。授权方可以直接与零售商、授权代理商、被授权方或者销售促销机构进行交易。品牌授权有利于扩展营销企业的产品组合,提升品牌影响力。显然,通过品牌授权能够给授权方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这是品牌授权的最大益处;其二,品牌授权可以借助被授权方的积极努力,扩大原有产品的市场边界;其三,品牌授权可以扩展到新的业务领域,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此相对应,被授权方也在品牌授权过程中受益:(1)借势授权方品牌(包括声誉、技术体系、渠道关系等)有助于提升商品销售额和利润率,增强市场竞争力;(2)获得零售商(销售渠道)的认可与接纳,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3)最有效地学习知名品牌的经营模式(包括技术、管理等)来带动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2、特许经营(1)特许经营以品牌为核心。特许经营以运营同一品牌为核心,受许人(加盟者)可以在约定的期限内享有使用特许人的品牌及维系品牌的各种专有技术、管理方法或体系等。特许经营作为知识产权的总体转让,实质上说就是一种以契约方式构筑的特许人与受许人共同借助同一品牌在同一管理制度体系约束下,实现市场拓展进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营销方式。品牌是特许经营存在的基础。不可否认,特许经营是以特许人与受许人双赢为必要条件的一种合作方式,而双赢的基础是品牌。试想,如果没有强势品牌,就不可能实现双赢,因为理智的受许人不会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未来发展寄托在不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上。只有存在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品牌,品牌所有者和使用者才可能借助该品牌实现双赢或多赢,也才存在特许人和受许人或加盟者。品牌的增值是特许人与受许人的共同目标。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是特许经营成立的客观基础,特许双方的利益也系在了品牌在市场的表现上。若特许双方共用的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拉动能力,那么特许双方从中获得的收益就多;相反双方的收益则少。可见,品牌的价值提升是特许经营双方共同的期望,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2)特许经营是品牌扩展的重要方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以其优质的服务、整洁明快的用餐环境、可口的快餐口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他们的成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都成功地应用了特许经营方式。可以说,没有特许经营,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店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在全世界繁衍,也难以成为全球品牌。对特许方来说,特许经营可谓是一种低风险、低成本的市场拓展模式。一方面,特许人可借助他人的财务资源实现品牌扩展和市场拓展。在特许经营方式下,新开设的每一家特许经营分店加盟店都不需要特许人投资而是由受许人(加盟者)出资,受许人对该加盟店拥有所有权。这就使得特许人能以更快的速度扩展业务、拓展市场而不受资金限制。另一方面,特许经营可使特许人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不言而喻,企业扩大经营业务、拓展市场需要大量人力,而特许经营方式的人员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均由受许人承担,如加盟店的员工招聘、培训、激励和管理等都由受许人完成。这就使特许人节约了经营管理成本,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声誉提升等方面。保障措施(一)加大政策引导加强组织协调,发挥部门合力,落实国家和省促发展的各项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及减负等政策,运用好制造强省、民营经济以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人才等政策,持续推进食品工业提质扩量增效,推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依法依规引导科技、资金、人才、平台、项目等发展要素向优质企业、优质园区聚集。(二)营造发展环境落实一改两为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一流营商环境。继续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宣传企业诚信、安全生产,激励企业诚信守法行为。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企业主体责任,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食品安全本质管理。常态化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提高服务效能。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在加强政企沟通联络、推进双招双引、搭建行业发展平台、促进跨区域开放合作、推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三)加强产业合作加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分工,促进上下游深度合作。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汇聚要素,做强增量,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开拓省外、境外优质原料基地和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促进产品、服务、资本出口,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参与国际竞争。鼓励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食品博览会等知名展会,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四)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关键作用,加强食品工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食品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与产业精准对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精准培养,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食品工业发展,为食品工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制造+服务促高效融合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势,加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与传统加工制造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食品工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提升食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向前延长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联合体,向后延长产业链,与下游冷链、餐饮、物流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食品工业企业带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用。1、发展原料基地立足食品加工需求,根据产业基础、区域布局和发展优势,结合加工原料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品牌化的食品加工原料供给基地,稳定食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的供需关系。支持打造集原料处理、加工制造、检测物流为一体的厨房模式,促进中餐食品工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2、促进精深加工围绕加快发展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茶叶、林特等绿色食品产业,加强科技、产业、模式创新,促进食品加工提质增效,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不断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提升食品产品有效供给能力。3、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农业生产、食品加工、营销推广和终端消费的协同运作,建立从原料控制、食品加工制造、装备制造、安全控制、质量检测、食品包装、物流配送和市场推广、终端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食品产业链,培育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绿色营销的兴起和实施(一)绿色营销的兴起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人类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毁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大自然的报复促使人类猛醒,绿色需求便逐步由潜在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的满足,转向物质、精神、生态等多种需求与价值并重。有支付能力的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赖以形成的推动力,并决定了绿色市场规模的形成与发展。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的罗马俱乐部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等于GDP的上升。1972年6月,联合国首次召开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全球性环保行动计划和《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呼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纷纷推出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计划”。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我国粮油食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阻,因此,对实施绿色营销开始有紧迫感。中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1984年在广州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绿色食品标志制度。1993年5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已扩展到其他领域。1990年研制成功了高容量,胶体电池;1994年研制成功绿色农药苦参烟碱乳剂,获得日内瓦博览会金奖。1994年,农业部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的三项基本原则,并正式决定采用由太阳、植物叶片、蓓蕾构成的绿色食品标志。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1995年年初,全国已有28种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除食品外,其他绿色产品也不断研制成功。随着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商店已在一些大城市相继建立。从绿色意识的觉醒、绿色需求的发展、绿色产业的形成、绿色体制的建立到绿色理论的创建,《中国21世纪议程》在行动中。(二)绿色营销的实施绿色营销实施的步骤,一般包括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收集绿色信息、分析绿色需求、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和绿色营销组合。下面主要简述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1、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在全球绿色浪潮兴起的时代,企业应基于环境和社会利益考虑,在搜集绿色信息、分析绿色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能够体现绿色营销内涵的战略计划,以便有利于长期发展。绿色营销战略应明确企业研制绿色产品的计划及必要的资源投入,具体说明环保的努力方向及措施。绿色营销战略应以满足绿色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既要满足现有与潜在绿色需求,还要促进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需求的发展。绿色营销战略要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争取获得绿色标识,制定绿色企业形象战略。绿色营销将带来更高的边际收益,实现合理的“绿色盈利”,从长远看这是绿色营销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2、制定绿色营销组合绿色营销强调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因素,首先要重视绿色消费需求的调查与引导,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不仅对社会发展或环境改善有所贡献,而且能有效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冲破人为设置的“绿色壁垒”,适应“环保回归”热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主要考虑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与包装对环境所造成的干预和影响,力求在生产、消费及废弃物回收过程中降低公害,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正确有效的绿色渠道是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不仅要慎选绿色信誉好的中间商,而且要选择和改善能避免污染、减少损耗和降低费用的储运条件。绿色价格应反映生态环境成本,包括产品消耗及环境改善支出,确立环境与生态有价的基本观点,贯彻“污染者付款”原则,促进生态化、低污低耗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绿色促销要利用传媒和社会活动,传播绿色企业及产品的信息,为企业的绿色表现作宣传。通过赞助、捐赠等对有关环保的组织及活动,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广告要突出绿色产品的特点,突出环保靠全社会的力量,靠每个人的贡献。广告投入和广告频率要适度,防止因广告而造成资源浪费和声、光等感官污染。绿色管理是融环境保护观念于企业营销活动过程中的管理方式,通过全员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地实施绿色营销,切实做好环保工作。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食品工业保持稳定发展,对工业稳增长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全省工业8.4%的营业收入,贡献了9.2%的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占全国食品工业的3.9%,利润总额占全国食品工业的3.4%。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食品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模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2020年,我省规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75.3亿元,利润总额211.6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6.7%,比2015年提升1.4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营业收入比重由2015年末的70.2:14.9:14.9调整为2020年末的64.9:18.0:17.1。我省食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新产品持续涌现,基本覆盖了食品工业主要行业门类,产品结构持续向绿色化、多元化、便捷化、品质化方向发展。产业集聚势头明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招引优强企业,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20年,全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0241家,其中规上企业2183家。从区域看,皖北、皖中、沿江和皖南地区围绕特色和优势,食品工业集聚规模步伐加快,均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从优势产业看,印发实施《促进安徽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果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十三五末,全省规上白酒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5亿元,产量位列全国第五位。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77.32亿元。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分别稳定在7万吨、2.9亿美元水平,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三位。绿色食品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195个,居全国第四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9.2%。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个、有机农产品基地8个。推动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建成国家级地理标志生产基地示范样板1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2个。农业化学投入品持续减少,绿色食品标识知晓率持续提高,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稻米年产量320亿斤,居全国第六位,小麦年产量350亿斤,居全国第三位,玉米、畜牧、水产品、中药材等产量居全国前列,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优势基础。食品工业通过对各类农产品原料的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有效拓展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决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十三五期间,全省没有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以及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全面建立。《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修订实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监管全面推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管理办法,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提前达到国家要求的4批次/千人目标,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培育省级新产品172个、安徽工业精品31个、省企业技术中心69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智能化水平继续提高,清洁生产程度继续提高,服务型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0家、数字化车间47个、绿色工厂27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1家、工业设计中心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3家、信息消费体验中心13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179家。三只松鼠、溜溜果园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创新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视宣传,截至2020年,共有47家食品企业通过宣传助力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位持续提升。食品企业品牌影响力与品牌运营能力逐渐增强。培育食品行业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55家,13家企业入选全国食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典型成果展。加快建设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举办4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培训班,累计培训企业420余家。当前,食品工业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和问题。一是行业发展增速趋缓,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6%。从三大食品行业全年利润增速看,食品制造业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低于全国9.1个百分点。二是龙头企业牵引力和品牌影响力尚需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数量偏少,牵引带动力有限。区域公共品牌对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资源优势发挥尚有不足,部分行业企业品牌影响力和效益不高、知名品牌较少。三是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与市场需求还不够充分匹配。四是创新能力偏弱。产学研用结合还不够紧密,新产品开发、升级换代速度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尚需全面深入推进,食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制造程度还不够高。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企业之所以要大力开发新产品,主要是由于:(一)产品生命周期的现实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同产品一样也存在着生命周期。如果不开发新产品,当产品走向衰落时,企业也同样走到了生命周期的终点。相反,能不断开发新产品,就可以在原有产品退出市场时,利用新产品占领市场。(二)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方便、健康、轻巧、快捷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快,消费选择更加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威胁,不得不淘汰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老产品,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提供了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机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许多高科技新型产品的出现,并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企业淘汰过时的产品,生产性能更优越的产品,并把新产品推向市场。企业只有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自己的产品,开发新产品,才不至于被排挤出市场。(四)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现代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竞争中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定期推出新产品,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和地位,提高竞争力,并扩大市场份额。品牌经理制与品牌管理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管理实质就是品牌资产管理。品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品牌资产投资和利用效果的好坏。一般而言,企业的品牌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监控品牌运营状况,设计或参与设计品牌,申请注册商标,管理品牌或商标档案,管理商标标签的印制、领用与销毁,处理品牌纠纷、维护商标权,协助打假,品牌全员管理教育等。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在品牌运营活动中企业内部各部门、各机构的权力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有职能管理制和品牌经理制两种。(一)职能管理制职能管理制是在西方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的品牌管理制度(当然,许多企业至今仍很钟爱)。作为品牌管理制度,其主要做法是,在企业统一领导、组织与协调下,品牌管理的职责主要由企业各职能部门分别承担,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行使权利、承担义务。亦即,在职能管理制度下,有关品牌的决策与计划都由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或主管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分别执行。(二)品牌经理制品牌经理制诞生在美国宝洁(P&G)公司。宝洁产品在全世界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同,成功的原因除了160多年来一直恪守产品质量原则之外,品牌经理制的灵活而有效运用也是重要成因之一,甚至也可以说,其核心理念“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牌”的品牌经理制(管理系统)是宝洁公司品牌运营的重要基石。品牌经理制在20世纪30年代问世于宝洁公司。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品牌经理制被认为是从事多品种经营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品牌运营的规范组织形式。许多消费品生产企业(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企业)都学习宝洁公司,纷纷采用品牌经理制。美国庄臣公司、美国家用品公司等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大公司都先后采用了品牌经理制,主要是因为品牌经理制有许多“职能制”所不具备的优点。第一,品牌经理制比职能管理制具有较强的品牌运作协调性。在品牌经理制下,企业委任品牌经理负责某品牌运营全过程,具体负责该品牌标定下的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协调该品牌产品的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部门之间的互相扯皮、推读,减少因未能考虑整体利益、不熟悉整体情况而产生的盲目性和分散性。第二,品牌经理制有利于达到品牌定位目标,快速实现品牌个性化。在职能制下,常因互相扯皮、办事拖拉而致使品牌运营各环节不能很好地衔接,而品牌经理制相当程度地克服了这些弊端。第三,品牌经理制有助于长期维系品牌整体形象。由于品牌经理是专司品牌运营之职,监控品牌运营状况与市场变化是其重要职责,加之品牌经理制下协调性增强,使得品牌运营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加强。品牌经理制固然有许多优点,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品牌经理及品牌管理部门与生产、销售和财务等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问题。实践中,由于职权定位不清晰,很多品牌经理对自己的角色比较模糊,进而招致责难,使品牌经理的作用受到限制。此外,对品牌经理的业绩考评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企业营销对策用上述矩阵法分析、评价营销环境,可能出现4种不同的结果。在环境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企业对威胁与机会水平不等的各种营销业务,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理想业务,应看到机会难得,甚至转瞬即逝,必须抓住机遇,迅速行动;否则,丧失战机,将后悔莫及。对风险业务,面对其高利润与高风险,既不宜盲目冒进,也不应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应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创造条件,争取突破性的发展。对成熟业务,机会与威胁处于较低水平,可作为企业的常规业务,用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为开展理想业务和风险业务准备必要的条件。对困难业务,要么是努力改变环境,走出困境或减轻威胁,要么是立即转移,摆脱无法扭转的困境。公司治理分析管理层的责任(一)公司治理的管理职能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潜在的利益冲突、经济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股东缺少信任管理层的理由。管理层可能具有不同于股东的动机,并受诸如财务报告与其他公司治理参与者(董事)的关系等影响,当有机会时,管理层就可能不按公司和股东的最佳利益行动,而采取有利于自己私利的行为。因此,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和维护治理机制以协调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管理层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下对所有的管理职能负全部责任,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二)管理层的能力和尽职公司管理层的任务包括完成上述管理框架中的使命和任务,那么管理层能否自觉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呢?答案是不肯定的。当管理层没有能力的时候或不尽职的时候,都不能做好这些工作。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中,特别强调管理层的激励和监督,原因之一就是在企业的损失中,由于管理层不尽力的损失是最为严重的损失。企业很多问题,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层无能,或者是管理层有能力但不尽职所致。管理者不尽职的情况,主要是指公司的实际控制者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具体来说,虽然职业经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可以是与投资者受益的最大化相一致的。但在很多情况下,职业经理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会与投资者的收益最大化目标完全不同。于是,管理者就会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为自己牟利,而不为投资者的权益努力工作,甚至以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方式为自己牟利,这种情况被称为“管理腐败”。董事长及其职责(一)董事长的定义董事长是公司或集团的最高负责人,股东利益的最高代表,统领董事会。《公司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二)董事长的人数、任期和资格1、董事长的人数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只设置一名董事长。2、董事长的任期董事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其为董事的任期,可连选连任,具体由公司章程确定。董事任期届满不及改选时,董事长应延长其执行业务至改选董事就任为止。3、董事长的任职资格(1)积极资格。董事长可以是股东,也可以不是股东,但必须是自然人;董事长必须具有本国国籍;董事长必须在国内有住所。(2)消极资格。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情形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国家公务员、军人、公证人、律师等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长;监事不能兼任同一公司的董事长。4、董事长的选任及退任董事长的人选由董事会在董事中互选,并以特别决议的形式导致董事长退任的情形有:第一,董事长失去董事身份。导致董事长失去董事身份的事由就是董事退任的事由。第二,解任。董事会解任董事长,董事长并不失去董事身份,董事会解任董事长应以特别决议进行。(三)董事长的权限1、公司代表权董事长的公司代表权包括:董事长有代表公司的权限,不得以章程剥夺(但是,公司与董事发生诉讼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由监事代表公司,股东大会也可另选他人代表公司;董事为自己或他人与公司发生交易时,由监事代表公司);代表公司向政府主管机关申请进行设立、修改章程、发行新股、发行公司债、变更、合并、解散等各项登记的权限;签署公司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签署董事会重要文件和其他应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其他文件。2、业务执行权董事长的权力在董事会职责范围之内,不管理公司的具体业务,一般也不进行个人决策,只在董事会开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开会时才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投票权。在董事会闭会期间,董事长对公司的重要业务活动有业务执行的处理权和董事会职代行权,并承担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义务。3、董事长的权利董事长的权利包括:向公司请求预付处理委任事务的必要费用的权利;向公司请求偿还因处理委任事务所支出的费用及自支出时起的利息的权利;向公司请求代其清偿因处理委任事务所负担的必要债务,未至清偿期的,请求公司提供担保的权利;向公司请求赔偿其处理委任事务时,因非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害的权利。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一)股权结构的含义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和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以及股票的集中度(或分散度)和股东的稳定性。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二)股权结构的分类股权结构有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说,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结构有以下三种典型的类型。(1)集中分布型股权结构。其表现是:股权高度集中,绝对控股股东一般拥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这种股权结构下,大股东缺少来自其他小股东的约束和制衡,导致其容易干预经营者行为,甚至与经营者合谋侵占小股东权益。(2)均匀分布型股权结构。其表现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单个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这种股权结构可以避免集中分布型股权结构下股东行为两极分化以及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合谋,但由于股权比较分散,股东们行使权力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在证券市场比较发达、股权流动性强的情况下,分散的股东可以利用发达的证券市场低成本却有效地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督,如果股东对公司所披露的财务状况不满意就可“用脚投票”,从而对公司经营者施加压力,因此公司可以建立起较为有效的治理结构。但在证券市场不太发达、股权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这种股权结构会导致股东对经营者监督约束不力,从而会影响公司经营绩效。(3)阶梯分布型股权结构。其表现是:第一大股东拥有相对优势的股份,成为核心股东(持股比例为20%~30%),其他股东的地位依次下降。各个股东以其持股水平为依据,决定其行使权力的努力程度。由于各股东持股差距适当,因此有望使各股东达到一种适度参与的境界,形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在证券市场不太发达、股权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股权相对集中,不仅可以提高股东直接监控公司经营的动力和效率,而且有利于保持公司经营发展的稳定和持续性。一般而言,集中型股权结构公司由于股权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上,所以成为收购兼并的目标公司的可能性较小;经理所持有的股份比例较多,成功收购该公司的可能性越小,即使收购成功,收购方也需支付巨额金额。相反,股权分散的治理机制公司较容易伴随并购的发生,在流动性较好、发育较为完整的资本市场下,股权分散使接管者可以比较容易地收集到达到控股地位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股份。在公司治理的监督方面,股权分散的公司由于小股东不愿意或无能力支付监督成本,公司的股东监督机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对于股权集中型的公司而言,由于存在相对控股股东或绝对控股股东,这些大股东具有对经理人员实行有效监督的能力和动力。因此,股权集中型的公司与分散型公司相比较,前者的监督能更有效地运作。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经营者和维持自身利益所有者的矛盾问题。在股份高度分散的现代经理式公司里,经理阶层或董事长作为经营决策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股东而言更为突出一一公司董事会实际上已经由经理所控制,因而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对作为代理人的经理的激励实际上已为经理所控制。而且,股东们由于“搭便车”的原因而缺乏动力推翻现任经理或董事长,所以在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形下,对经理的监督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股权构成,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在我国,就是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从理论上讲,股权结构可以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的分布状况与匹配方式来分类。从这个角度,股权结构还可以被区分为控制权不可竞争和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两种类型。在控制权可竞争的情况下,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相互匹配的,股东能够并且愿意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实施有效控制;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控股股东的控制地位是锁定的,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将被削弱。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与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进行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提及的内部控制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的内容。在确定具体内容后,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同时为内部评价工作形成工作底稿,详细记录企业执行评价工作的内容,包括评价要素、关键风险点、采取的控制措施、有关证据资料以及认定结果等;企业还应在评价工作中明确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准则;完成评价后,企业应当准备一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其年报中进行披露: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概念内部控制评价一般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通过对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了解、测试和分析,对其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提出意见,并进行报告,以利于单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指出: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二)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遵循的原则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三条的规定,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1、全面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2、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3、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涉及以下7个方面。(1)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2)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环境评价,应当以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应用指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环境的设计及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3)企业组织开展风险评估机制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风险评估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所列主要风险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4)企业组织开展控制活动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的控制措施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控制措施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5)企业组织开展信息与沟通评价,应当以内部信息传递、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等相关应用指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进行认定和评价。(6)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监督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内部监督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日常管控的规定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重点关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等是否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有效发挥监督作用。(7)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形成工作底稿,详细记录企业执行评价工作的内容,包括评价要素、主要风险点、采取的控制措施、有关证据资料以及认定结果等。评价工作底稿应当设计合理、证据充分、简便易行、便于操作。(四)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十二条的要求,企业应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程序,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订评价控制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评价工作与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及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在这里重点讲解制订评价控制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评价工作与测试、汇总评价结果四个环节。1、制订评价控制方案企业可以授权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组织的实施工作。承担内部控制评价的部门或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1)能够独立行使对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的权力;(2)具备与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3)与企业其他职能机构就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方面应当保持协调一致,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4)能够得到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支持,通常直接接受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和监事会的监督,有足够的权威性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或机构应根据内部监督情况和要求,制订评价工作方案,明确评价范围、工作任务、人员组织、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相关内容,报经董事会或其授权审批后实施。这是一个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前的全面计划,提供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和效果。2、组成评价工作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或机构在评价方案获得批准后,需要组织评价工作组,具体承担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任务。评价工作组成员应具备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及吸收企业内部相关机构熟悉情况、参与日常监控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参加。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内部控制培训机制,为评价工作组成员提供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内部控制知识,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及应关注重点、评价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评优活动的公平性保障计划
- 2024年度猪场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合同3篇
- 2024年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承揽合同建筑工程合同范本3篇
- 202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4 整式的乘法第3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教学实录 (新版)北师大版
- 2024年临时劳务合作协议3篇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我有许多好朋友 第7课《谁的朋友多》教学实录1 教科版
- 陇东学院《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龙岩学院《机械有限元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性能计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二手房佣金实时监控与信息披露服务承诺书3篇
- 创新实践(理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译林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7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DB65-T 4784-2024 冰川范围调查技术规范
- 药物化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徐州医科大学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LNG加气站运营与维护方案
-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四单元《比》全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LY/T 3371-2024草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 2024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招聘5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