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_第1页
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_第2页
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_第3页
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_第4页
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廖慧娟【创新研究INNOVATIONNo.2Apr.2008】【摘要】旅游度假区是度假旅游活动的场所,其经营管理水平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通过剖析中国旅游度假区经营的误区,研究国外分时度假和会员俱乐部两种经营模式,启示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经营管理。[关键词]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我国旅游度假区研究进展分析》王丽芳,苏建军2009·4总第383期【摘要】通过对1992年~2006年我国旅游度假区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关注点主要是规划开发、大众化、家庭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开发模式度假区发展趋势《有关旅游度假区中外研究的对比分析》贾志宏,赵中华,张蕾,【2005年12月,第16卷第6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旅游经营管理研究]】[关键词]旅游度假区;中外研究;比较[摘要]我国尚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产品亟待转型与升级,以旅游度假区为主要载体的度假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却并不令人满意。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旅游度假区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指出了各自的研究及关注的重点内容,最后进行了中外研究的比较分析,以期能对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有所指导。[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80(2005)06-0045-04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度假旅游起始于欧洲,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旅游的大发展,度假已经成为国外大众性旅游项目,并拥有了许多成熟、大型的旅游度假区,同时,对度假区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是个热点。笔者对《annalsoftourismresearch》和《tourismmanagement》1980年以后的文献进行检索后发现,有关旅游度假区的文献共有93篇,对其研究、分析、整理之后,发现其主要的研究热点有3个。(一)研究的热点1.旅游度假区发展周期的研究。对此问题的研究可谓是热点中的热点,其相关文献达到14篇之多,其研究的时间序列也从1985年一直延续到2004年,这主要是因为巴特勒在1980年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之后得到广泛关注,而整个西方国家的旅游度假区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大都处于巴特勒所说的停滞和衰落期,于是Klaus(1985)以路易斯安娜海湾为例、James(1988)以Sauble海滨为例、Keith(1990)以Paradise岛为例等都讨论、验证、接受了巴特勒的理论,认为在度假区的发展中也存在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这6个阶段。Danny(1991)通过对两个度假区发展历程的调查中发现,巴特勒的理论并不完全适用。而Gerda,Lluls(1998)则研究了当代海滨度假区在经历了停滞期之后的发展,并提出了探索-发展-稳定-饱和的旅游度假区新发展阶段。Andreas(2004)提出一个在旅游市场和度假区空间结构中内生变化的新的理论模式。Hans(1982)对Scheveningen度假区的复苏过程进行研究后得出区位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再发展是两大关键因素。2.海滨度假区的研究。93篇文献中论及了滑雪、湖泊、山岳、温泉、高尔夫等各种类型的旅游度假区,但却以海滨度假区的研究为主,共有文献46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见,阳光、海水、沙滩(3S)依然是大众度假旅游的主流。这其中有探讨海滨度假区在经历停滞和衰落期时该何去何从的,比如Klaus(1985)指出在度假区发展的历程中对历史的固守就是衰落局面的开端,因此要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创新;James(1988)对Sauble一个衰落的海滨度假区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住宅业的发展和别墅的建造以及度假区的精美设计都可以阻止这种衰落;还有介绍复苏的海滨度假区的成果经验的。Rodrigo(2002)认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是度假区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获胜的法宝。3.旅游度假区的社会问题研究。国外旅游度假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对当地的社会影响越来越突出。因为度假旅游不像观光旅游,它在目的地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淡旺季特别明显,因此,它必然会给当地社会造成很多问题。所以理论界对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为关注,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文献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这充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正视旅游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Geoffrey(1996)调查了印尼巴厘岛上8个村庄的居民,发现大部分对旅游业还是肯定的,对游客也是欢迎的,但在最接近度假区和对旅游业最熟悉的居民其态度却是大为不同,他们忍受了太多由于旅游的发展给他们带的不良影响。Sigfredo(1997)的研究表明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取决于旅游发展所获得的利益和所付出的代价。Howard(1997)则调查了在度假区中,同性恋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当地社会的伦理关系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并呼吁社会要开始关注这个问题。Bharath(1998)则通过青年学生在度假过程中,酗酒、吸毒以及性行为的分析,指出这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身体健康,还对度假地的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犯罪率上升和艾滋病的传播。(二)研究的其他内容1.文化和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得以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进步,是人们追求娴雅温馨、适情顺性生活的产物,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Phyllis(1983)分析了墨西哥中产阶级在度假区内的行为和正常行为不一致,这主要是受到了西班牙和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美国海滨度假区游客行为更休闲,这也是这个国家文化对此的影响。Rodrigo(2002)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指出文化的变化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由于旅游的发展,东道主社会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文化。2.土地、劳动力和旅游度假区。在1994-1995年期间连续发表了2篇有关度假区的发展对当地土地、劳动力的影响的文章,其研究的视角都相当的新颖。特别是Hammes(1994)调查了薪水和土地价格上对夏威夷big岛的大规模度假区发展的影响,得出劳动力的价格并没有随着度假区迅速和大规模的发展而上升;土地价格对其发展的回应也相当的微弱,只有非常靠近度假区的土地才在发展中有较大的增值。其得出的结论似乎和一般的观点不太一样,这更加值得学者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3.环境和旅游度假区。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相继发表了几篇有关分析度假区对环境的影响的文章,值得特别关注。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研究者也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度假区与环境的共生问题上来。其中Jan等(2004)考察了度假区中能源和水的消费对环境的影响,Sven,Jobst等(2003)则指出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度假区必须要使用再生能源,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而Xavier(2002)更是高屋建瓴的以生态学的标准,研究了度假区的环境影响,阐述了它进步的方面,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对环境可能的影响。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国内有关旅游度假区的研究始与1993年,那时大多关注的是介绍国外成熟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经验。伴随着我国自身度假区的蓬勃发展,也迎来了理论研究的“春天”。但随后由于旅游度假区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因此这直接影响到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于是乎大部分的文献都关注于度假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与思路等。导致我国的旅游度假区研究虽然数量不少,但研究视角过于集中。因此本文依据学者研究尺度的大小来进行文献梳理,以期对国内的研究作个大致了解。(一)国外成熟旅游度假区的介绍1993年,即国家下文建立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后,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特别出书介绍了印度尼西亚巴厘省杜阿岛度假区、韩国庆州波门湖度假区、墨西哥坎昆度假区等世界六大著名度假区开发的成果经验,并对旅游度假区的建设给出了建议。进入新世纪后,曹绘嶷撰写了几篇有关度假旅游的文章,他以巴厘岛、蓝卡威岛等几个亚洲最著名的国际热带海岛46假旅游地为例,对它们旅游发展中的共性因素作了分析研究,认为国际海岛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成功经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编制高水平的旅游规划、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灵活有效地进行宣传促销等。(二)以某一旅游度假区的小空间尺度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以某一旅游度假区这样的微观尺度为例,分析了其在开发、规划、环境保护、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任军号(1997)从旅游资源、区位等方面,分析了太白山建立旅游度假区的有利条件,并进一步对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中的指导思想、功能分区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吴宇华(1998)以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分析其存在的资源破坏、污染、旅游超载等环境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指出应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程大兴(1998)介绍了凤凰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通过对资源层次进行量化的评价,提出今后对凤凰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陈瑛(1999)根据旅游度假村的评价条件,提出了秦岭北坡旅游度假区的评价指标,给出了评价参数表,对秦岭北坡旅游度假带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曾明星(2001)以崇明岛为例,对其发展绿色度假旅游作了分析,重点对旅游项目规划提出了设想并对岛内与岛外旅游线路进行了设计。郑红霞(2002)以杭州宋城为例,介绍了其从主题公园到休闲度假社区的跨越发展。梁金花(2003)阐述了长白山延吉森林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思路,并分析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出发展生态旅游,能够达到既有效保护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三)以城市或省为例的中空间尺度研究在对度假旅游中观尺度的分析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或是滨湖的城市,这也反映了滨海度假旅游和环湖度假旅游是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热点。管立刚等(1997)指出大连建设地方旅游度假区具有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但应注重形象塑造和营销策略。李坚诚(1997)分析了潮州市发展度假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对提高潮州市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意义;并阐述了潮州市发展度假旅游的重点区域和度假旅游产品。胡敏(2003)以珠海为例,探讨了珠海开发度假旅游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开发思路,特别强调了要营造度假旅游的氛围,加强对旅游者消费的引导和培养。戚能杰(2004)在全面系统分析杭州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两大支撑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杭州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思路与具体策略。肖光明(2003)以肇庆市为例,宏观评价了其度假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认为肇庆应开发山地森林度假、湖滨度假旅游。除此以外,陶卓民(1997)以江苏旅游度假为例、田克勤(1999)以山东半岛为例、林梅英(2001)以河南为例、王莹等(2002)以浙江为例等均分析了发展度假旅游的现状,指出了目前旅游度假区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旅游度假区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建议。(四)以我国整体度假旅游的大空间尺度研究在对宏观尺度的旅游度假区的研究中,学者有的是对我国整体的度假区给予了分析,有的是将论述了一种度假区在我国的发展。其中王国新(1998)、程露璇(2001)、黄细嘉(2000)、毕斗斗(2002)、张言庆(2004)等人虽然各自的观点不同,但都是对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盛红(1999)认为现代滨海开发地区为度假旅游者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文化。这种文化的度假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崇商性,是滨海旅游度假区吸引度假旅游者的关键所在。并指出我国的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应遵循整体性、时代性、审美性和赢利性原则。刘家明(2000)从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用地类型切入,从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探讨了旅游度假区的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刘家明(2003)探讨了国内外各种类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律,指出旅游度假区是由单一疗养功能逐渐转变成集康体、休闲、娱乐、健身、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车震宇等(2004)指出我国的湖泊旅游度假区大部分现已处于停滞阶段,少部分仍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同时结合国内外的4个案例对此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湖泊观光旅游的7个影响因素以及度假旅游发展的一些制约条件。郭鲁芳等(2005)则对近期国际学术界分时度假理论的研究动态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指出我国分时度假领域有待加强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三、中外研究的对比分析(一)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对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发现国外文献中有几个词频繁出现,调查(survey)、考察(examine)、询问(question)、抽样(Sampling)、例证(case)、建模(model),可是国内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现状的描述或纯理论的分析中,由此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人员非常重视实证的研究,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实地的调查,注重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在这之后,他们才开始利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深入分析、研究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他们还非常乐于建模,可见国外学者在研究问题时科学的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们并非就理论论理论,而是很注重与实际的联系,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验证理论的良性循环。这是很值得国内学者学习的地方。(二)研究视角虽然国外学者的研究领域从度假区的发展周期、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影响,再到投融资、经济预测、人员培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等,但是在探讨度假区的规划、形象定位以及区位的选择方面或是根本没有论及,或是只有寥寥数篇,而这正是我国学者重点关注的地方。因此,我们既要学习国外学者敏锐而广泛的研究视角,也要发挥自己在度假区开发和规划上的优势,只有将两者结合,取长补短,我们才能对我国的度假区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为其发展做出理论探索。(三)研究阶段与尺度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旅游度假区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而其却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有过辉煌、衰落,也经历了转型、蜕变,再到复苏。国外大部分的学者在对度假区发展周期的研究中,都重点探讨了处于停滞或衰落阶段的度假区如何复苏的问题,却忽视了对新的度假区如何走好其探查、参与、发展、巩固阶段的论述,当然这与笔者收集国外文献的年代有关,反观国内的学者,在对微观尺度下的旅游度假区进行研究时,探讨了如何开发和规划;在大尺度的研究中分析了如何解决面临的困境,可以说在研究阶段和尺度上国内的研究要优于国外。但无论怎样只有更好的总结历史才能更好的谈及发展,而这又是对我国目前的度假区最有借鉴意义的。参考文献:[1]KlausJ.Meyer-Arendt.TheGrandIsle,Louisianaresortcycl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5,3(12):449-465.[2]JamesD.Strapp.Theresortcycleandsecondhom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8,4(15):504-516.[3]KeithG.Debbage.OligopolyandtheresortcycleintheBahama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4(17):513-527.[4]HansvandeWegWeg.Revitalizationoftraditionalresorts[J].TourismManagement,1982,4(3):303-307.[5]PhyllisPassariello.NeveronSunday?Mexicantouristsatthebeach[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3,1(10):109-122.[6]KeithG.Debbage.Spatialbehaviorinabahamianresor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1,2(18):251-268.[7]DannyM.Foster,PeterMurphy.Resortcyclerevisited:Theretirementconnec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1,4(18):553-567.[8]JamesMak.Exactingresortdeveloperstocreatenon-tourismjob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3(20):250-261.[9]DavidL.Hammes.Resortdevelopmentimpactonlaborandlandmarke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4,4(21):729-744.[10]DimitriIoannides.Tourismdevelopmentagents:TheCypriotresortcy-cl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4(19):711-731.[11]GerdaPriestleyLluísMundet.Thepost-stagnationphaseoftheresortcycl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1(25):85-111.[12]DavidJ.TelferandGeoffreyWall.LinkagesbetweenTourismandFoodProduc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3(23):635-653.[13]SigfredoA.Hernandez,JudyCohenandHectorL.Garcia.Residents'attitudestowardsaninstantresortenclav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4(23):755-779.[14]SevginAkisNicosPeristianisJonathanWarner.Residents'attitudestotourismdevelopment:thecaseofCyprus[J].TourismManagement,1996,7(2):481-494.[15]RobertWWyllie.Hanarevisited:developmentandcontroversyinaHawaiiantourismcommunity[J].TourismManagement,1998,2(7):171-178.[16]LluísMundetandLluísRibera.CharacteristicsofdiversataSpanishre-sort[J].TourismManagement,2001,5(22):501-510.[17]RodrigodeAzeredoGrünewald.Tourismandculturalreviva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4(29):1004-1021.[18]ChrisRyan.Equity,management,powersharingandsustainability-is-suesofthe'newtouri[J].TourismManagement,2002,1(2):17-26.[19]AndreasPapatheodorou.ExploringtheEvolutionofTourismResor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1(31):219-237.[20]SvenBode,JobstHapkeandStefanZisler.Needandoptionsforaregen-erativeenergysupplyinholidayfacilities[J].TourismManagement,2003,3(12):257-266.[21]XavierFont.Environmentalcertificationintourismandhospitality:progress,processandprospects[J].TourismManagement,2002,3(1):197-205.[22]曹绘嶷.巴厘岛等国际度假旅游地给海南旅游业的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93-97.[23]李坚诚.潮州市发展度假旅游之研究[J].人文地理1997,(4):68-71.[24]曾明星.崇明岛绿色度假旅游项目规划及线路设计构想[J].旅游学刊2001,(2):34-38.[25]林梅英.河南省度假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1,(1):19-22.[26]黄细嘉.略论我国度假旅游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2,(2):46-49.[27]肖光明.肇庆市度假旅游优化发展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3,(4):23-30.[28]张言庆.中国度假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1,(1):81-83.[29]胡敏.珠海度假旅游开发初探[J].特区经济,2003,(9):45-47.[30]管立刚,张辉.大连地方旅游度假区开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248-251.[31]吴宇华.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区的环境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998,(3):256-260.[32]肖胜和.浅论郊野旅游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44-46.[33]陈瑛.秦岭北坡旅游度假带的分级开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112-115.[34]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1999,(2):81-85.[35]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0,(3):13-16.[36]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1-218.[37]车震宇,唐雪琼.我国中小型湖泊旅游度假区开发现状分析[J].旅游学刊,2004,(2):45-49.[38]郭鲁芳,陈超.中外分时度假研究进展[J].商业研究2005,(5):153-156.《我国旅游度假区研究进展分析》王丽芳苏建军【摘要】通过对1992年~2006年我国旅游度假区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关注点主要是规划开发、大众化、家庭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开发模式度假区发展趋势国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演化进程来看,温泉旅游度假区出现的最早,随后是海滨、滑雪以及其它的类型;旅游度假区经历了从夏季型向冬季型再到四季型的发展;从空间上,欧洲是最早开发旅游度假区的,然后依次向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亚洲“传播”。我国的大众旅游度假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开始启动,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旅游度假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因此,对我国旅游度假区理论研究作进展分析,对今后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样本选择和数据获得方法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因此本文所有样本的获取以此数据库为对象,以检索项为关键词(检索词为度假区),核心期刊为范围,匹配为精确进行检索,共得到262篇文献(1992-2006),以获取文献的作者研究兴趣和范围为依据,进行分类和总结,得到有关研究成果,依次为旅游度假区概念、度假区开发和产品开发、度假区环境和居民行为研究、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等。(表1)二、数据分析(一)按照旅游度假区研究涉及的样本数量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1998年关于旅游度假区的研究为26篇,2006年则达到27篇,是1992年~2006年间研究文献最多的两年,这与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研究度假旅游密不可分,说明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理论研究随着度假旅游的发展而逐步深入。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建立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99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度假休闲旅游”主题年,1997年“中国旅游年”中,国家旅游局推出以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的“海韵、湖光度假”专向产品,度假休闲旅游线成为国家旅游局向海外推荐的16条精选线路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度假旅游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2006年,国内度假旅游的研究文献随之增加。(二)按照旅游度假区研究涉及的旅游对象分析1.旅游度假区概念。旅游度假区是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和单位面积投入产出建立的一种旅游开发形式,是最小单元的旅游目的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集中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求。对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争议颇多。在英文词库中,涉及“旅游度假区”的单词主要有三个,分别是resort,holiday和vacation。其中后两个主要指度假者(如holidaymaker,vacationer,vacations)或度假行为(如makeholiday),而度假活动的发生地即度假地或度假接待设施等,都用resort来表达。文献研究发现,resort的学术意义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度假功能的旅游目的地(destinationarea),空间尺度上可包括岛屿、城镇、国家公园、景区及景点。另一类指度假酒店(resorthotelproperty)或度假酒店集群(resorthotelcomplex),强调在统一的管理和所有权下,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旅游服务的设施。因此,大型度假酒店和主题公园也常被称作resort。其中欧洲学者的学术习惯倾向于前者,而北美学者则倾向于使用后一种含义。我国学者邹铭认为,旅游度假区即指旅游度假开发区,是我国现存七种城市开发区的一种,它是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城区),划出一定范围,以旅游、度假、娱乐、疗养为主要目的的开发区。但国内多数学者认为,旅游度假区是以康体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区,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在环境质量较好风景区,提供高档次服务设施及高水平服务的旅游区或城区。建设旅游度假区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必须向旅游者提供配套的设施与服务,并具有丰富休闲度假内容和良好环境的旅游地。2.旅游度假区整体开发。从文献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可划分为早期开发和初级开发两阶段。早期相关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开发的整体战略、开发方向和基本定位。从2001年开始,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理论研究具体到一些地方性度假区和类别性度假区,这与我国度假区开发日益发展和成熟密切相关。相继出现了河南、广东的中小型湖泊旅游度假区、防城港市滨海城市旅游开发(吴郭泉)。旅游度假产品开发经历了从总体规划产品市场定位到突出产品个性的过程;对于旅游度假区开发的选址和模式,从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入手,提出了旅游度假区的三种选址类型:即资源性、客源性和资源———客源性三种类型。3.旅游度假区规划理论。在度假区规划理论方面,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1977年,Baud—Bovy和Lawson提出了总体规划的四个阶段,但其规划过程与我国现实旅游度假区的条件有较大差异。1991年,K.Inskeep提出了较复杂但详细的度假区规划过程,但其规划内容与我国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内容与规划管理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我国实践,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确定客源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度假环境的营造、旅游吸引物体系的策划与规划、度假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4.旅游度假区居民行为。随着游客的激增,度假区的居民特别是与旅游度假区无关的居民的热情可能逐渐降低,对度假区开发的态度有可能从欢迎到憎畏。此外,游客在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导致经济水平恶化和居民道德水平准则的下降。其中卞显红等(2005)衡量了马山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以及社区问题的重要性感知,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可信度进行了分析;侯国林等(2006)分析了长三角都市圈居民度假旅游需求的人口学特征、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和度假偏好。5.旅游度假区环境。环境是影响旅游度假区活动的重要因子,特别是气候环境的舒适度,包括温度指数、风效指数、舒适指数和综合指数等生理指标。气候环境的舒适性既持续时间会明显影响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发和旅游季节长短,是旅游度假区环境初步评价的主要评价因子。杨春光提出进行旅游度假区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着重分析环境保护与投资效益关系,该项研究对旅游度假区投资及协调旅游度假区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6.旅游度假区可持续发展。度假旅游已成为我国主导旅游产品之一,其比重在不断上升之中,但旅游度假区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从旅游度假区涉及到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出发,在共同实现多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保持旅游度假区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杨萍从开发思想、开发主线、开发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