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1页
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2页
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3页
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4页
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必修三第十五课,介绍的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节所学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之后中国另一波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旨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它所带来的思想的空前解放,也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共的成立奠定基础。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清晰认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与必修一和必修二政治经济史的结合也能让学生强化历史联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5、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

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探究能力;3、在阅读和分析史料中学会归纳,培养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但鉴于高二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比较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新课程理念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因此我在这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北大校园景致

谈对北大的了解畅想理想带着学生的理想,通过对北大的向往,导入本课(二)、讲授新课:探究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自然段,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辛亥革命的结局等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分析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探究二:(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里?(3)为什么说1915年《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针对性的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出示相关的材料,探究三:(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新文化运动期间,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你怎样看待这一口号?这个口号今天还适用吗?学生列举,逐一分析说明。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概念。锻炼学生驾驭知识和理解概括能力探究三: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结合材料正反两方面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探究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它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归纳,使学生体会:历史伟人的爱国、爱民的情操和他们勇于探索、最求真理的学风等。】让学生面临一个个立即需要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欲望。探究五: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的归纳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三)、课堂小结:设问: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四)练习、布置作业学生畅所欲言检测学习效果巩固知识七、教学评价设计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中。1、

课堂参与情况: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从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等方面评价。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2、

阅读材料方面:在讲读教学内容时,生生之间能有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自主阅读内容相关的材料。教师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语言、行为肯定。3、

综合性学习方面: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的活动有助于历史素养的提高。4、

课后,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家长评,老师评。

八、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的背景:兴起概况:(二)、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2、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3.对中国影响九.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杂,容量大,难点多。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一些知识学过,但掌握程度非常有限,课堂的教学任务仍很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结构清晰,层层叠进,不断升华。并设计好探究问题,这对突破重点、难点有很大的好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