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形势_第1页
环境保护形势_第2页
环境保护形势_第3页
环境保护形势_第4页
环境保护形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环境保护形势

一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加强的新时期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在“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方针指导下起步。环境保护结合防止经济过热,加强了对能耗高、重污染项目的控制,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一)环境保护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2008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务院批复了环境保护部“三定”方案,在政府机构缩减和编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三定”方案在职能、机构、人员编制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中国从1973年开始设立环境保护机构,即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35年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构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1982年,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1988年,设置独立的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副部级的国务院直属机构;1998年,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转为政府组成部门。至此,中国环境保护机构进入了政府序列,具备了参与政府决策的地位。环境保护部重点加强了三大职责:一是加强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职责;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职责;三是加强落实国家污染减排目标、环境监管的职责。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组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二)节能减排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在中国发展方式尚未转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非常艰巨。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3.66%、3.2%和4.7%,其中污染减排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首次出现“拐点”,实现了双下降。2008年1~6月份,三项指标分别比2007年同期下降2.88%、2.48%和3.96%,继续保持全面下降的良好态势。2008年节能减排的措施更加具体,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重点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78万吨,建成投运4060万千瓦燃煤脱硫机组。全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累计达到3.07亿千瓦,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达到54%。二是淘汰一批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为加强节能减排,保持电力工业稳定有序发展,中国进一步加快了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的关停步伐。“十一”期间计划关停5万千瓦及以下的凝汽式燃煤小机组1500万千瓦,关停老、小燃油机组700万千瓦以上。2008年上半年,全国共计关停小火电机组836万千瓦。同时,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重污染行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淘汰和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2008年上半年,全国共淘汰近2000万吨落后水泥产能、37.5万吨落后造纸产能。三是以提高全民节能意识为重点,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8月1日发布通知,要求以体验能源紧缺、每周少开一天车、控制室内温度、减少电梯使用、控制路灯和景观照明、普及节能产品、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夏季公务活动着便装和培养自觉节能习惯等10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北京等一些城市积极响应。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更加高涨,参与的范围更加广泛。(三)在抗灾斗争中确保环境安全2008年初在中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的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不仅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环保部门快速投入到抢险抗灾工作中,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情况的监测,使得受灾地区未出现重大环境事故,切实保证了灾区群众的饮水用水安全。在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之后,重点转向支持灾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的修复和运行,尽最大努力消除受灾地区的环境风险隐患。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灾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城市污水处理厂直接损失达5.36亿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损失达5.53亿元,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损失10.5亿元。灾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自然植被受损面积约30万公顷,河流受损长度约2951公里。地震灾区核设施与辐射装置全部停运,部分退役核设施构筑物出现开裂现象,部分放射源被埋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核与辐射设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保护部和灾区各级环保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把抗震救灾环境应急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次生环境污染危害。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放在首位,对重点污染源、尾矿库、环境高危企业进行严密巡查,通过排查并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了环境隐患;迅速开展灾区环境应急监测,实现了灾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区域和监测指标的“两个全覆盖”,及时掌握灾区群众饮水安全和环境安全状况。经过积极努力,使灾区周围环境辐射状况与震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乡镇饮用水源地平均达标率为98%,地表水、空气质量均属正常,未造成环境质量明显变化。在严控灾区次生环境灾害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安全评估,组织编制灾后重建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修复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有利于灾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四)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得到全面保障北京奥运会在申办、筹办和举办全过程始终坚持“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北京市从1998年开始连续实施了14个阶段控制大气污染的200多项措施,投入1490多亿元资金,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一是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煤烟型污染治理。实施了中心城区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改造治理工程,天然气供应量从2000年的11亿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47亿立方米。实施了中心城区3.3万户平房采暖煤改电工程,完成了四大燃煤电厂脱硫除尘脱硝治理,完成400多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治理。二是严格新车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在9年时间里,机动车排放标准,实现了由国I到国IV四步跨越。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累计更新淘汰了5万多辆出租车、1万多辆公交车,新增500余辆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汽车为奥运会服务。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控制。调整搬迁了市区144家污染企业,关停了郊区所有水泥立窑、砂石料场和黏土砖厂,减少了大量工业废气排放。首钢等严重影响环境的企业被搬迁,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或关闭、或转型。四是严格施工管理,加强施工扬尘控制。建立了由市环保局、市建委、市城管执法局、市园林绿化局等单位参加的扬尘污染控制联合执法组,加强对全市所有施工工地的执法监管。对四环路内450块裸露地面进行了扬尘治理,完成了奥运会场馆周边1公里范围内裸露地面治理,绿化面积达1000公顷,有效地控制了施工扬尘污染。五是美化城市河道,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六环以内的所有河道得到治理。六是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加强地方环保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修订了3部地方性法规、3部政府规章,制定完善了24项严于国家环保标准的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理环境。七是实施经济鼓励政策,促进污染减排工作落实。通过制定实施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政策,推动了燃煤设施使用清洁能源改造、老旧高排放车辆提前淘汰更新、油气回收治理等措施的落实。八是“绿色奥运”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推动普通市民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绿色奥运”理念倡导的节约环保型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居民自觉将垃圾分类投放;节能灯、节水龙头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节约环保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为加强北京及周边省(区、市)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成立了由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五省(区、市)参加的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在经过专题调研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形势和任务,汇总六省(区、市)提出的保障措施,组织专家、院士开展研究,多次召开会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环保部门与六省(区、市)抓紧落实《保障措施》,开展联防联控,扎实推进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六省(区、市)在奥运会前建成并投运燃煤机组重点脱硫项目装机达2600多万千瓦,提前完成一批工业重点治污项目;按期完成了62项工业污染治理区域重点项目,并提前淘汰或搬迁了一批落后产能及工艺;京津冀地区的油气污染治理取得突破,总计1976座加油站、48座储油库及1265辆油罐车全部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北京周边区域污染治理进度普遍加快。为应对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天津、河北还进一步共同制定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污染控制应急措施》,得到中央奥运会筹办领导小组的批准,为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以“绿色奥运”为首的三大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连年得到改善,2007年北京全年收获246个蓝天,比1998年仅有100天蓝天整整多出了146天。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总体下降50%左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日均浓度,达到了世界发达城市的水平;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第三阶段指导值,为近10年来最好状况,全面兑现了“绿色奥运”环境质量承诺。(五)环境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1.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取得新成果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截至9月底,共出动人员85万人次,检查企业39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000多件,挂牌督办环境问题2000余件。同时,组织对2003年以来群众反映强烈、领导关注、污染严重、问题突出、反复上访、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环境违法案件开展后督察,共查处国家督办案件580件,省级督办案件2700多件,现场查处企业32000家。派出14个督察组对27个省120个地市的后督察开展情况进行现场督察,现场督办了263个案件,极大地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同时,深入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全国各地共出动执法人员2万多人次,检查危险化学品企业1万多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积极应对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为防止因太湖蓝藻暴发造成饮水安全危机事件再次发生,国家成立蓝藻防控专家组,对太湖、巢湖蓝藻水华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加强指导,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环保部门出动3万多人次,检查了1万多家企业,其中对500多家企业限产限排,处罚了400多家企业。截至2008年9月底,环境保护部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达111起,其中特别重大事件1起,重大事件8起,经过各级政府和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部得到妥善处置。3.提高环境监测预警能力2008年9月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卫星,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预警支撑体系,完善环境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于及时全面掌握中国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为防灾、抗灾、救灾,遏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将发挥积极作用。(六)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启动,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2008年7月2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并讲话,对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做了部署,他强调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积极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要求集中开展重点流域污染企业专项整治,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保护措施已经从工程治理逐步转向生态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道路;生态破坏的防治从被动逐步转向主动;保护重点从生态建设为主逐步转向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对象从物种、植被等单一生态结构要素逐步转向生态功能。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完成并发布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重要决策依据,是依法加强资源开发环境监管的重要尺度,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继中国自然区划、农业区划之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是生态环境保护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防止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生态功能的退化,从而减轻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恢复生态平衡。(七)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这充分表明,中国《环境保护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正在进入全面、系统、完善的新阶段。为了增强中国环境法律的程序规范,提高《环境保护法》的可操作性,于2008年6月1日生效实施的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强化了刚性法律制度和强有力的处罚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明确了建立水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同时,将“区域限批”由行政管理措施上升为强制实施的法律制度。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形态,它以资源最有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实现自然资源的“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为了以法律手段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共5章58条,确立了循环经济的含义,强调坚持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建立了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总量调控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重点企业监控制度等基本管理制度。同时,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措施,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持或优惠。二中国环境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工业化、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城镇化发展,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根本任务。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仍将非常突出。(一)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中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除长江、珠江水质良好外,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和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藻类暴发面积和频率增大,危害程度加剧。全国75%的湖泊呈现富营养化。太湖、巢湖、滇池因总磷、总氮污染使水质严重恶化。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中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中国大部分海湾、河口湿地等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渤海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海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毒赤潮发生次数增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和全国总供水量的20%来自地下水。由于过度开发利用,中国已有16个省市,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全国有超过100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范围内的地区,IV~V类水质占59.49%。中国城市群大气出现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共存的复合型污染,具有明显的局地污染与区域污染相结合、污染物之间相互耦合的特征。城市大气氧化能力不断增强,高浓度颗粒物细粒子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增加,中国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污染严重,居民聚居点生活污染日益突出。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以及污水灌溉等造成土壤污染和农产品污染。据估计,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2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二)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中国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不断加大,使局部生态问题有所缓解。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森林、草地、荒漠等植被严重退化。森林资源呈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生态系统趋于简单化,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天然草地面积逐步减少,质量不断降低,生态功能和生态承载力下降。草原鼠害严重,全国草原鼠害成灾面积近3800万公顷。二是土地退化问题突出,盐渍化和沙化土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净减少82万公顷。三是湿地功能降低。湿地人工化趋势普遍,面积大幅萎缩。近40年,全国仅围垦一项就使天然湖泊湿地消失近1000个,面积达130万公顷。中国湿地面积已从原来占国土面积6.9%左右,下降到3.77%,大大低于全球湿地占陆地面积6%的平均水平。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湿地物种也受到破坏,致使一些物种处于濒危边缘,湿地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同时,湿地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生态功能下降。四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由于栖息地自然生境遭到破坏十分严重,动物濒临灭绝。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与此同时,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威胁,局部地区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五是冰川退缩趋势明显。中国冰川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是西北干旱区尤其是绿洲的重要水源。近二三十年来,西部冰川总体处于缩小状态,一些冰川的厚度也在明显减薄。(三)环境突发事件仍很突出2008年1~9月,环境保护部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111起,比2007年同期增长22%。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地发生21起突发环境事件,平均每天发生2起,同比增长210%,环比增长300%。突发环境事件仍将呈现高发态势。1~9月受理群众来信3052封,来访345批,受理群众电话咨询、投诉2000余件,主要反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2008年上半年发生47起水环境污染事件,有31起危及群众饮用水安全,占66%,其中有13个乡镇级饮用水源取水口中断取水或改用备用水源,近40万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四)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2008年,全国煤电脱硫装置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这意味着下一步控制二氧化硫的任务将转向难度更大的其他行业。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一半的非电行业,由于脱硫技术尚不成熟,减排措施短期内难以落实。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已经产生巨大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一些企业特别是钢铁、电力、建材等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污染减排的资金将受到限制。受2008年初南方冰雪天气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影响,灾情严重的6个省份中,湖南、湖北、安徽几乎所有脱硫系统均受到影响,贵州、江西70%以上的脱硫系统受到影响。受灾地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率为40%,低于2007年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地震灾害也使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大量治污设施受损,直接影响减排效果。同时,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新增污染排放量的压力较大。(五)国际上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当今世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呈现经济化、制度化、政治化趋势。发达国家以气候变化问题打“环境牌”,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虽然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0%,但排放量增长较快,履行国际公约的压力日益增加。同时,中国酸雨、沙尘暴、颗粒物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些国家和新闻媒体炒作的话题。特别是环境问题与国际贸易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三抓住机遇,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中国推出十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要措施,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且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十项措施之一。这充分说明解决环境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同时,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全面推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任务。(一)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在中央推出的十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同时,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措施,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这些措施非常明确和具体。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把落实这些措施作为中心任务,以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城镇污染防治设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要认认真真地落实资金,落实项目,落实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做到“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在促进扩大内需的同时,达到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为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中国节能减排的指标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特别是污染物控制指标仅仅两项,相对于日益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等水环境问题,无论是控制的范围还是控制的数量都不能满足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千家万户。(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决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再是单纯的天然产物,而是一种短缺的生产要素。“拼资源换增长”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长期而迫切的任务。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正在逐步演变为经济危机。由于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外有学者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可能导致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开始,甚至提出美国可能出现制造业回归。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加快步伐。珠三角地区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目前,这一地区的产业开始转型。他们制定一套办法,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为高端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可以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中国应当抓住机遇,尽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调整进出口结构,控制高能耗和资源型产品出口。能源及资源消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应以内需型为主导,同时要不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促进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管理先进的大企业集中。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随着要素成本的提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受到限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率先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但在转移过程中,要防止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项目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转移,引导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加快推进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实现这一目标,是中国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农村环境保护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目标,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