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块北侧道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XX地块北侧道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XX地块北侧道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XX地块北侧道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XX地块北侧道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G03-11地块北侧道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项目区位水土高新园区处于重庆中心城区的外沿线,位于北碚区嘉陵江东畔,东连渝北区,南邻沙坪坝区,西接合川区,北靠华蓥市。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约10公里、市中心22公里、寸滩保税港区20公里、重庆火车北站25公里。是两江新区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区位图本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区西北部。起点与水土西北片区配套路网一期工程B线(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相交,终点与Z1路观音山段(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相交,在桩号K0+176.171处与现状老碚金路相交,本项目将现状老碚金路分为南北两段,规划保留现状老碚金路北段。工程概况G03-11地块北侧道路起点与水土西北片区配套路网一期工程B线相交,终点与Z1路观音山段相交,在桩号K0+176.171处与现状老碚金路相交。道路全长596.741m,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路幅宽度22米,双向4车道。全线含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桥两座,长度分别为63.3米、100米。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明确各部分采用规范。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明确各部分规范的具体使用情况。2、补充起终点接线道路的平纵向线形,路基路面衔接。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起点终点接线道路的平纵向线形及路基路面衔接问题。3、起点与碚金路交叉口较近,补充交通组织。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起点交叉口与碚金路交叉口之间交通组织。4、补充工可批复及执行情况。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及执行情况。5、终点右转渐变段偏短核实其渐变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回复: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中4.2.13规定,渐变段长度按车辆以70%路段设计车速行驶3s横移一个车道来计算确定。经计算,渐变段长度为40Km/h×70%×3s=23.33m,由于次干路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5m,因此本次设计渐变段取30m满足规范要求。6、核实取土场运距是否合理。回复:同意专家意见,经业主落实取土场位于项目西南方向万福路与Z1路观音山段交叉口附近一类工业地块,经核实取土场运距合理。7、补充交叉口交通量预测。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交叉口交通量预测。8、说明碚金路跨越河流与本项目桥梁上下游关系,两者行洪断面关系。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说明碚金路跨越河流与本次设计桥梁的上下游关系及行洪断面关系。9、核实抛石挤淤方案的合理性。回复:同意专家意见,经核实,场地内河沟两侧、鱼塘及水田一带分布有软土,其厚度为0.8m-2.0m,改采用清淤换填。10、补充功能定位。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功能定位。设计内容及分册本次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电照工程、交通工程等,预算不在设计范围内。本次施工图设计文件共分五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三册《排水工程》第四册《电照工程》第五册《交通工程》本部分为第一分册《道路工程》。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本工程立项批复;3)《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正版》;4)《两江新区水土片区总体规划(2010~2020)》;5)《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组团用地规划工作图》(2017);6)《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7)《水土西北片区配套路网一期工程》施工图(厦门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2019.06);8)《Z1路观音山段道路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图(中设工程咨询(重庆)股份有限公司2020.01);9)水土医药招商项目地形管线图;10)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人口、土地等基础资料;11)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参数》(第三版);12)国家交通部、建设部颁现行相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13)碚金路西侧地块土地整治工程(碚金路西侧地块水系整治工程(马元溪、三元沟河段))洪水影响评价报告(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14)本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已批复设计成果15)G03-11地块北侧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中科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国家标准(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T1136-201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15)《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18)《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11352-2009)《桥梁球型支座》(GB/T17955-2009)《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GB/T6728-2017)《热轧型钢》(GB/T706-2016)《结构用无缝钢管》(GB/T8162-2018)《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视觉信号表面色》(GB/T8416-2003)《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2019年版)(GB50688-2011)《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建设部标准(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2019年版)(CJJ11-2011)《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2011)《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GB/T36670-201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交通部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2-2019)《公路桥梁盆式支座》(JT/T391-2019)《公路桥梁伸缩装置》(JT/T327-201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1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地方标准(规范)《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本工程线路设计主要按照《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及《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参考公路的相关规范。对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本项目不存在违反行业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形。工程地质建设条件场地现状平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G03-11地块北侧道路平面主要考虑与起终点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的水土西北侧配套路网一期B线、Z1路观音山段和现状老碚金路相交,保证交叉口处道路顺畅衔接。纵断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1)水土西北片区配套路网一期B线G03-11地块北侧道路与水土西北片区配套路网一期B线相交,交叉口处规划纵断面标高H=313.710m,G03-11地块北侧道路起点标高受此标高控制,本次设计G03-11地块北侧道路起点设计标高为H=313.710m。(2)现状老碚金路G03-11地块北侧道路途径现状碚金路与现状老碚金路相交,规划纵断面标高H=304.700m,由于碚金路西侧地块土地整治工程(碚金路西侧地块水系整治工程(马元溪、三元沟河段))的建设,现状老碚金路旁三元沟100年一遇洪水位为304.22m,在满足洪水位标高及桥梁梁高和桥下净空的条件下,本次设计G03-11地块北侧道路与现状老碚金路相交处设计标高为H=306.429m。(3)Z1路观音山段G03-11地块北侧道路终点与规划Z1路观音山段相交,交叉口处规划纵断面标高H=310.500m,G03-11地块北侧道路起点标高受此标高控制,本次设计G03-11地块北侧道路终点设计标高为H=312.133m。(4)整治后河道100年一遇洪水位G03-11地块北侧道路途径三元沟和段桥沟,根据水土片区防洪规划最终报告,三元沟和段桥沟均为竹溪河一级支流,G03-11地块北侧道路三元沟上跨桥及段桥沟上跨桥桥位处设计标高受该处100年一遇洪水标高控制。根据碚金路西侧地块土地整治工程(碚金路西侧地块水系整治工程(马元溪、三元沟河段))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本次设计三元沟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304.230m,段桥沟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304.620m。周边现状道路周边云汉大道、万福路、老碚金路已建成通车,水土西北侧配套路网一期B线、Z1路观音山段处于在建阶段,本次设计道路G03-11地块北侧道路主要考虑与周边现状道路及在建道路接顺。现状老碚金路与本次设计道路相交,现状老碚金路为四级公路,设计时速为20km/h,道路标准段路面宽度12.5m,双向2车道。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拦马村,有市政道路及乡村公路通到场地,交通条件较好。本次项目场地范围内最高高程320.62m(ZK1),最低高程300.27m(ZK44),相对高差为20.35m。场地地貌属丘陵斜坡地貌。道路沿线大部分为原始地貌,部分为回填区,地形较平缓,局部为陡坡,地形坡角28~35°。气象水文(1)气象两江新区水土工业园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陆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属东南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具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性,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其具有较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结构。区内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41.7℃,极端最低气温-1.8℃,年总积温5390℃,最热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冷为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全年平均降水量1067.8毫米,其中2~4月春季平均降水217.5毫米,5~7月夏季454.5毫米,8~10月秋季358.9毫米,11~1月冬季86.9毫米,降水量最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43%,冬季降水量最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8%。年平均无霜期为335天,霜冻一般出现在每年小雪至次年立春前后,(即12~1月)轻者地面草丛上白霜,重者水田起薄冰,多发生于每次寒潮过后的晴天。整年多云雾,全年日照时间不超过1276小时,全年日照平均率为25%,8月日照时间最多为平均223小时,10月平均日照时间20小时。春天为纯东南风,风力一般1~2级,夏季多东南风和西北风,风向不稳定,往往夹着雷暴,风力为阵性大风,最大可达8级,伏天午时多南风,一般1级微风,秋冬季节为西北风,风向较稳定,最大5级。冬春季节多为高积云和层积云,云积稳定,终日笼罩,不见天日。夏季多为积雨云和雷雨云,云层变化大,分布不均,积散较快。秋天多为云朵,移动缓慢,显得秋高气爽。(2)水文拟建道路沿线主要水体为三元沟、段桥沟。两条河沟均为竹溪河支流,经调查,三元沟常年洪水位:302.50m;100年一遇洪水位:304.22m。段家沟常年洪水位:302.80m;100年一遇洪水位:304.61m。道路区其它地段的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形成的临时地形径流水,主要贮存于沿线的水田、冲沟及鱼塘内。道路附近无水库分布。地质构造拟建道路沿线区域地质构造属悦来场向斜西翼,据区测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等情况,勘察区周围及附近不存在断层构造,岩层呈单斜产出,对勘察区及周边层面、裂隙调查后进行统计:岩层产状为110°~80°∠65°~30°,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区内发育两组裂隙:L1:287°~255°∠32°~55°,间距0.4~3.5m,走向延伸3~10m,倾向延伸1.0~3.5m,微张~闭合,裂面较平直,无充填,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L2:180~200°∠60~70°,间距1.6~2.5m,走向延伸3~8m,倾向延伸1.5~3.0m,闭合,无充填物,裂面微弯,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4、表3.1.6-2及钻探结果综合判定岩体属块状结构,较完整。地层岩性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建筑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Q4ml)素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及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及砂岩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分述如下:1)素填土(Q4ml)褐灰色、杂色,由砂、泥岩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为30~182mm,含量15~25%,呈次棱角状、块状,均匀性差,结构松散,稍湿。无序堆填,填龄大于3年。整个道路沿线大部分分布。钻探揭露厚度0.80m(ZK4)~7.20m(ZK6)。2)粉质粘土(Q4el+d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棕黄色、棕红色。成分较均匀,局部含风化残余岩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一般呈可塑状,河沟附近呈软塑状。鱼塘上部0~1.50m呈流塑~软塑状,分布于K0+260~K0+290一带。本次勘察粉质粘土钻探揭露厚度0.40m(ZK1)~7.90m(ZK21)。4)泥岩(J2s-Ms)紫红色、暗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局部含砂质较重,偶见钙质结核和灰绿色泥质斑块,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体较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岩石质软,强度较低。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质较硬(相对于强风化)。与砂岩呈互层状产出,为场地主要地层,沿线均有揭露。5)砂岩(J2s-Ss)浅灰色、褐红色,由长石、石英、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组成。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质软;中等风化岩石较完整,岩芯呈柱状,质较硬。为场地次要地层,部分钻孔揭露。6)泥质粉砂岩(J2s-As):褐灰色,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中粒~粗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胶结差,岩质极软,钻探岩芯呈柱状,机械施工结构易破坏,遇水易崩解软化,饱和状态下用手可捏碎,强度低,为场地次要岩层。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将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体较破碎,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质软。各孔均有揭露,厚1.70m(ZK4)~14.60m(BK22)。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岩体较完整。基岩面与上覆土层呈不整合接触。斜坡一带基岩面坡角一般8~25°。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场地地表水主要为三元沟、段桥沟。(2)地下水场地内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素填土,基岩主要为泥岩、砂岩层,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粉质粘土及中等风化泥岩属相对隔水层,素填土及砂岩为透水层、含水层。场地大气降雨主要以地表水形式排泄,素填土分布较厚地段,雨季中地表水渗入第四系全新统覆盖层易形成上层滞水;河沟两侧地下水主要受河水渗透补给,地下水位随河水位变化而变化,勘察期间三元沟水位在301.2m~301.5m,段家沟水位在300m~300.2m,钻孔终孔24h后观测,邻近河沟及回填较深且低洼地带见稳定水位,邻近河沟河水位与河沟现状河水位基本持平;综上所述,场地素填土层较厚地段易形成上层滞水,河沟两侧在丰水期地下水较丰富,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排除积水工作(特别是雨季施工),保证施工顺利及拟建物的安全。随着后期回填、周边道路及其他工程建设,地下水赋存条件改变,容易在填土内形成上层滞水,建议在场地内设置排水盲沟等排水系统。根据重庆地区经验,结合本场地区域水文及工程地质资料,素填土取10.0m/d(经验值),粉质粘土取0.1m/d(经验值),泥岩取0.1m/d(经验值),砂岩取0.72m/d(经验值),泥质粉砂岩取0.50m/d(经验值)。水、土腐蚀性评价通过调查,场地附近无工矿企业无污染源,未发现污染水源流入场地。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划分场地环境类型:非桥位区为Ⅲ类,桥位区为Ⅱ类。根据水样试验成果判定场区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根据相邻场地建筑经验判定,地基岩土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不良地质现象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地震(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附录A(规范性附录〉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附录B(规范性附录〉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划分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现场测试,剪切波速度测试成果表如下表:剪切波速度测试成果表孔号测试范围岩性Vs岩石类别(m)平均速度(m/s)ZK150.0-3.5素填土146软弱土3.5-6.5强风化砂岩765软质岩石6.5-25.5中风化砂岩987岩石ZK210.0-8.0粉质粘土189中软土8.0-10.0强风化泥岩773软质岩石10.0-23.0中风化泥岩936岩石ZK240.0-2.0粉质粘土186中软土2.0-5.0强风化砂岩687软质岩石5.0-8.0中风化砂岩908岩石8.0-26.0中风化泥岩875岩石ZK340.0-1.5粉质粘土182中软土1.5-4.5强风化砂岩645软质岩石4.5-22.5中风化泥岩836岩石ZK380.0-4.0粉质粘土178中软土4.0-8.0强风化泥岩715软质岩石8.0-23.0中风化泥岩805岩石ZK440.0-4.5粉质粘土173中软土4.5-7.5强风化泥岩636软质岩石7.5-26.5中风化泥岩846岩石ZK470.0-5.0粉质粘土170中软土5.0-8.0强风化泥岩765软质岩石8.0-26.0中风化泥岩813岩石ZK510.0-6.0粉质粘土169中软土6.0-9.0强风化泥岩698软质岩石9.0-13.0中风化泥岩912岩石13.0-16.0中风化泥质粉砂岩841岩石16.0-23.0中风化泥岩865岩石ZK560.0-6.0粉质粘土166中软土6.0-9.0强风化泥岩655软质岩石9.0-13.0中风化泥岩883岩石13.0-17.0中风化泥质粉砂岩812岩石17.0-23.0中风化泥岩825岩石BK10.0-4.5粉质粘土175中软土4.5-9.5强风化泥岩706软质岩石9.5-13.5中风化泥质粉砂岩822岩石13.5-26.5中风化泥岩921岩石BK40.0-4.5粉质粘土181中软土4.5-7.5强风化泥岩749软质岩石7.5-25.5中风化泥岩932岩石BK80.0-5.0粉质粘土172中软土5.0-8.0强风化泥岩711软质岩石8.0-28.0中风化泥岩907岩石BK120.0-5.5粉质粘土168中软土5.5-9.5强风化泥岩675软质岩石9.5-26.5中风化泥岩894岩石BK170.0-5.5粉质粘土183中软土5.5-13.5强风化泥岩682软质岩石13.5-29.5中风化泥岩890岩石BK180.0-6.0粉质粘土177中软土6.0-10.0强风化泥岩676软质岩石10.0-13.0中风化泥岩885岩石13.0-18.0中风化泥质粉砂岩817岩石18.0-29.0中风化泥岩870岩石BK220.0-3.5粉质粘土180中软土3.5-17.5强风化泥质粉砂岩506软质岩石17.5-29.5中风化泥岩854岩石BK250.0-1.0粉质粘土184中软土1.0-7.0强风化砂岩658软质岩石7.0-12.0中风化砂岩953岩石12.0-26.0中风化泥岩901岩石根据现场测试及地区经验,场地岩土的剪切波速取值如下:素填土属软弱土,剪切波速取135m/s(平均值);后期填土属中软土(现有填土及后期回填土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相关规定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剪切波速取160m/s(平均值);粉质粘土(可塑状)属中软土,剪切波速取160m/s(经验值);基岩属坚硬土,剪切波速大于800m/s。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之规定:本道路项目处于基本烈度为6度地区,除国家特别规定外,可采用简易设防。对拟建工程各段的抗震地段划分如下表。路基抗震类别及特征周期位置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值(s)地段类别K0+000~K0+0510.00>800Ⅰ00.20有利地段K0+051~K0+1868.0135Ⅱ0.35一般地段K0+252~K0+398.565.20140.93Ⅱ0.35一般地段K0+505.56~K0+596.74113.4144.68Ⅱ0.35一般地段注:后期回填土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相关规定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拟建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桥梁抗震效应评价如下表。桥梁场地类别及特征周期拟建物最大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特征周期(s)抗震地段划分三元沟7.90(ZK21)160Ⅱ0.35一般地段段家沟6.20(BK11)160Ⅱ0.35一般地段注:现有填土及后期回填土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相关规定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2)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1条和第4.3.2条的判定,场地覆盖土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场地不存在沙土液化、震陷等岩土的地震稳定性问题。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5.2.5条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可不进行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校核。场地及周边无滑坡、崩塌等影响岩土地震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路线工程地质评价场地现状稳定性评价场地主要为原始地貌,局部为回填区,斜坡地形坡角一般10~33°,斜坡覆盖土层厚度一般较薄,地表未见变形开裂迹象,斜坡现状稳定。回填区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现状稳定。施工区局部为陡坡分布,地形坡角一般25~52°,现状稳定。三元沟、段家沟两侧岸坡地形较缓,岸坡高度较小,岸坡未见开裂、变形,现状稳定。综上分析,场地内斜坡、陡坡、边坡现状稳定,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整体稳定。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1)K0+000~K0+051挖方区(参考剖面1-1’、18-18’)岩土工程特征:主要为原始地貌分布局部为陡坡,地形坡脚42~74°,陡坡现状稳定。由粉质粘土、泥岩及砂岩组成。道路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评价: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4.0m,土体厚度为0.3~0.5m,岩体为泥岩、砂岩(泥岩为主),为岩质边坡,坡向218°。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拟按土层、强风化基岩1:1.00坡率、中风化基岩1:0.75坡率分阶放坡。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受Ⅱ组裂隙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岩体破裂角取60°,设计坡率缓于I组裂隙倾角,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8.0m,土体厚度为0.3~0.8m,岩体为泥岩、砂岩(泥岩为主),为岩质边坡,坡向38°。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拟按土层、强风化基岩1:1.00坡率、中风化基岩1:0.75坡率放坡。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岩体破裂角取60°。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道路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图道路右侧边坡赤平投影图建议放坡率及防护措施:建议按设计坡率放坡,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路基(床)持力层的选取及承载力的选择:整平后大部分为基岩出露,建议道路采用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泥岩地基容许承载力取300kPa,强风化砂岩地基容许承载力取300kPa;中等风化泥岩地基容许承载力取500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容许承载力取800kPa。(2)K0+051~K0+186填方区(参考剖面2-2’~4-4’)岩土工程特征:主要为原始地貌分布,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坡角2~9°,局部为陡坡,地形坡脚38°,陡坡现状稳定。由粉质粘土、泥岩及砂岩组成。道路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评价: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2.00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坡率放坡。地面及下伏岩土界面较平缓或基岩面埋深较大,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放坡率及防护措施: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路基(床)持力层的选取及承载力的选择: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建议对现有填土建议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后期填土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临近河沟存在软土,建议采取地基处理措施。(3)K0+186~K0+252三元沟上跨桥(参考剖面5-5’~7-7’、19-19’、20-20’、B7-B7’、B8-B8’)K0+186.00~K0+252.00段道路跨越三元沟,设计拟采用桥梁跨越,桥梁全长66m,跨径布置为33m+33m;0#桥台区地形较平坦,下伏岩土界面平缓,地层由素填土、粉质粘土及泥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土层厚度1.9~4.6m。由于下伏岩土界面平缓或土层厚度较大,回填后桥台后土体及桥台锥形坡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土体内部易产生圆弧滑动破坏,桥台后回填土体采用桥台进行永久支护,建议按1:1.50坡率放坡并做好坡面防护。桥墩区主要为农田及河床分布,农田呈阶梯状分布,地形较平缓。地层由粉质粘土及泥岩、砂岩组成,土层厚度4.8~7.9m。2#桥台区地形较平坦,下伏岩土界面平缓,地层由粉质粘土及泥岩、砂岩组成,土层厚度1.3~2.1m。由于下伏岩土界面平缓,回填后桥台后土体及桥台锥形坡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土体内部易产生圆弧滑动破坏,桥台后回填土体采用桥台进行永久支护,建议按1:1.50坡率放坡并做好坡面防护。桥(台)墩建议以中等风化泥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建议如下表。桥(台)墩基础形式建议编号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0#桥台中风化基岩桩基础中风化泥岩:frk=4.62MPa1#桥墩中风化基岩桩基础中风化泥岩:frk=4.62MPa2#桥台中风化基岩桩基础中风化泥岩:frk=4.62MPa桥位区临河,设计拟对河道进行改道,建议选择枯水季节进行基础施工,做好基坑降水工作。基础施工前应将桥位区内鱼塘水抽干,对鱼塘内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进行清除处理。(4)K0+252~K0+404.558半填半挖区(参考剖面8-8’~10-10’)岩土工程特征:主要为原始地貌,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坡角2~9°,局部为陡坡,地形坡脚45~55°,陡坡现状稳定。由素填土、泥岩组成。道路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评价: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1.50m,土体厚度为1.20m~1.40m,土体为粉质粘土(少量强风化),为土质边坡,坡向218°。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00坡率放坡。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1.50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坡率放坡。地面及下伏岩土界面较平缓或基岩面埋深较大,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放坡率及防护措施: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路基(床)持力层的选取及承载力的选择:(左侧)路基整平后大部分为土体,局部为强风化基岩,建议道路采用强风化基岩或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泥岩地基容许承载力取300kPa,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右侧)路基下卧层为粉质粘土。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5)K0+404.558~K0+504.558段桥沟上跨桥(参考剖面B1-B1’~B6-B6’、B9-B9’~B11-B11’)K0+404.558~K0+504.558段道路跨越段桥沟,设计拟采用桥梁跨越,桥梁全长100m,跨径布置为35m+30m+35m。0#桥台区地形较平坦,下伏岩土界面平缓,地层由粉质粘土及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土层厚度1.1~5.2m。由于下伏岩土界面平缓,回填后桥台后土体及桥台锥形坡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土体内部易产生圆弧滑动破坏,桥台后回填土体采用桥台进行永久支护,建议按1:1.50坡率放坡并做好坡面防护。0#桥台存在泥质粉砂岩,强度较低,其力学性质受大型机械扰动及水的影响较大,虽为中风化层,但不建议作为桥台基础持力层,建议以中风化泥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桥墩区主要为农田及河床分布,农田呈阶梯状分布,地形较平缓。地层由粉质粘土及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土层厚度4.5~6.2m。3#桥台区地形较平坦,下伏岩土界面平缓,地层由粉质粘土及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土层厚度5.6~6.2m。由于下伏岩土界面平缓,回填后桥台后土体及桥台锥形坡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土体内部易产生圆弧滑动破坏,桥台后回填土体采用桥台进行永久支护,建议按1:1.50坡率放坡并做好坡面防护。3#桥台处存在泥质粉砂岩,强度较低,其力学性质受大型机械扰动及水的影响较大,虽为中风化层,但不建议作为桥台基础持力层,建议以中风化泥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桥(台)墩建议以中等风化泥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建议如下表。桥(台)墩基础形式建议编号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0#桥台中风化基岩桩基础中风化泥岩:frk=4.62MPa1#桥墩中风化基岩桩基础中风化泥岩:frk=4.62MPa2#桥墩中风化基岩桩基础中风化泥岩:frk=4.62MPa3#桥台中风化基岩桩基础中风化泥岩:frk=4.62MPa桥位区临河,设计拟对河道进行改道,建议选择枯水季节进行基础施工,做好基坑降水工作。基础施工前应对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进行清除处理。(6)K0+504.558~K0+596.741填方区(参考剖面14-14’~17-17’)岩土工程特征:主要为原始地貌分布,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坡角2~9°,局部为陡坡,地形坡脚38°,陡坡现状稳定。由粉质粘土、泥岩组成。道路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评价: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9.3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拟按1:1.50坡率放坡。地面及下伏岩土界面较平缓或基岩面埋深较大,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放坡率及防护措施: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路基(床)持力层的选取及承载力的选择:路基下卧层粉质粘土。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特殊土评价拟建场地特殊性岩土为素填土和软土。素填土:本次钻探揭露厚度0.80m(ZK4)~7.20m(ZK6),主要分布于施工平场区一带。素填土填料由砂、泥岩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为30~182mm,含量15~25%,呈次棱角状、块状,均匀性差,结构松散~稍密,稍湿。无序抛填,填龄大于3年。承载力低,力学性能差,不能直接用作路基持力层,用作路基持力层时应对其进行压实处理并经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场地素填土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硬物质与软物质分布不均,由此易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建议工程建设前对场地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软土:场地内河沟两侧、鱼塘及水田一带粉质粘土呈流塑~软塑状,经探测,其厚度一般0.80~2.00m。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层在水的长期浸泡下表层含水量高,力学性质差,处于挖方区时土体自身稳定性差,处于填方区时不经处理易造成回填后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开挖或回填前将鱼塘及水田水抽干,对鱼塘及水田内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进行清除处理。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分布于大部分场地。位于素填土之下,强风化基岩之上,棕黄色、褐色,流塑~可塑状,切面粗糙无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夹碎石约3%~6%,粒径多在2~5mm。承载力较低,且厚度小。强风化基岩分布于整个场地,位于土层之下,中风化基岩之上,钻孔揭露厚度1.70m(ZK4)~14.60m(BK22),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承载力较低,且厚度不均匀。成桩可能性、桩基础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1)建筑场地覆盖土层主要由素填土、粉质粘土组成。场地地下水较丰富,但场地地势较低处在雨季基坑开挖时地表水易汇入基坑内,基坑开挖易产生孔壁垮塌、渗水现象,雨季施工时应配备抽排水设备。基础开挖过程中土层局部可能出现孔壁垮塌现象,但采用人工护壁或护筒护壁后可较好的解决该问题,基础成桩条件一般。(2)根据钻探情况结合现场调查,场地岩、土层中未发现有毒有害气体、液体。(3)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挖孔灌注桩管理的通知》(渝建发【2012】162号文)中的规定,拟建建筑物桩基础施工工艺建议推荐选用机械钻孔灌注桩。桥位区地下水较丰富,建议选用机械钻孔灌注桩。若采用人工挖孔桩应按渝建发(2012)号文规定,进行“人工挖孔桩可行性”专项论证。(4)严格控制孔底沉渣厚度,桩基浇筑前应加强清底,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并加强桩基检测,避免断桩、缩径等质量事故。(5)基础施工形成的弃土应合理堆放,及时搬运,以免不当堆载,危及相邻建筑物和桩基础孔壁稳定,并加强周边环境的监测。(6)加强桩基验槽,及时封底浇注,确保基础质量,基础持力层的取样工作,以验证设计承载力。施工对周边环境及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评价拟建场地施工面限制较大,在基坑及边坡开挖前应详细考虑弃土位置。然后根据弃土区的位置,运土距离、开挖设备能力等因素,对降水工程、土方工程和支挡工程进行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及边坡开挖土方应及时运走,不能在基坑或边坡旁堆放,以免引起边坡变形而发生意外。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现场的文明施工,降低噪声及施工排渣对环境的影响。道路两侧为城市发展规划用地征地范围,道路区内的民房建筑在道路修建前将拆除,拆除后无相邻建筑物。结论与建议(1)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内斜坡、边坡现状稳定,场地整体稳定,对场地形成的边坡进行有效治理后,适宜修建。(2)各岩土层设计参数按报告中第3.4节选用。本场地岩层倾角较陡,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时样品易沿层面发生破坏,层面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值,室内试验得出的岩石抗压强度值无法准确地反映地基的实际承载能力。施工期间也可能存在机械取芯难度大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挖掘地基承载力潜力,建议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3)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之规定:本道路项目处于基本烈度为6度地区,除国家特别规定外,可采用简易设防。对拟建物的抗震地段划分见表4.3~4.6。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跨桥的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桥梁场地覆盖层厚度、等效剪切波速、抗震地段、类别及特征周期详见表4.4。(4)道路路基工程地质评价见表4.2.1。(5)边坡开挖中应采用采用逆作法施工,机械开挖,加强变形监测,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加强外倾结构面检验。分段开挖、分段支挡,未经设计许可严禁大开挖、爆破作业。(6)本场地岩层倾角较陡,同一拟建物跨越的地层较多,也可能跨越抗压强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同一种岩层,现有勘探点密度所揭露的岩性和取样试验结果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整个场地,施工期间可能出现部分基础持力层抗压强度值低于设计值的情况。建议在基础开挖时加强基坑验槽及取样试验工作,当出现低于设计要求的试验强度值时,应同参建各方及时会商解决。(7)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有微腐蚀性。(8)桥梁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若采用人工挖孔桩应按渝建发(2012)号文规定,进行“人工挖孔桩可行性”专项论证。(9)建设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河沟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临河地带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对基础施工影响较大,施工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抽排地下水,必要时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10)场地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是根据试验结果按规范要求、分地层统计而得,而岩土体不是均质的,存在变异性,其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值与上述成果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在施工时,可能会出现岩石强度或低或高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1)场地内现有素填土由于硬物质与软物质分布不均,由此易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建议工程建设前对场地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12)场地河沟边及鱼塘内粉质粘土呈流塑~软塑状,建议开挖或回填前将鱼塘水抽干,对鱼塘内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进行清除处理。(13)本工程填方边坡最大高度为9.30m,属于渝建发〔2010〕166号文所规定的高填方边坡,应按其相应程序进行管理。(14)加强施工验槽工作,建议施工期间进行施工勘察,进一步查明桩底以下地质情况。若发现异常问题,应及时通知我公司,以便会同设计、施工及时解决。道路工程设计道路技术标准G03-11地块北侧道路技术标准表项目名称单位规范值采用值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km/h50/40/3040标准路幅宽度路基段m2622m=4m(人行道)+14m(机动车道)+4m(人行道)桥梁段m2620m=3m(人行道)+14m(机动车道)+3m(人行道)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3001000最大纵坡一般值(极限值)%6(7)6.5最小纵坡%0.30.5竖曲线最小半径凸曲线(一般值)m600800凹曲线(一般值)m7001300结构设计荷载城-A/B级城-A级停车视距m≥40≥40交通量设计年限年1515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年1515路面标准轴载BZZ-100BZZ-1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0.05g地震烈度6°6°,7°设防起终点相交道路平纵指标本次设计道路起点与水土西北侧配套路网一期B线相交,根据其施工图资料可知,G03-11地块北侧道路设计起点位于水土西北侧配套路网一期B线一圆曲线上(桩号K0+351.423);终点与Z1路观音山段相交,参考其施工图资料,调规后G03-11地块北侧道路设计终点位于Z1路观音山段一平曲线上(桩号K0+410.248)。接线道路交叉口处平纵指标如下表:道路名称桩号圆曲线半径(m)纵断面标高(m)路拱横坡设计速度(km/h)水土西北侧配套路网一期B线K0+351.423600313.7101.5%40Z1路观音山段K0+410.248140312.1332%40道路平面设计G03-11地块北侧道路全长596.741m,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标准路幅宽度22m,双向4车道,2座桥梁,全线共设置1处平曲线,平曲线半径为1000m,不设缓和曲线。接顺段老碚金路全长94.805m,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20km/h,标准路幅宽度12.5m,双向2车道,起点位于直线段上,终点位于半径为215m的平曲线上,不设缓和曲线。道路纵断面设计本次设计G03-11地块北侧道路起点与规划水土西北片区配套路网一期B线相交,G03-11地块北侧道路终点与规划Z1路观音山段相交,K0+176.171处与现状老碚金路相交。道路设计时应合理处理与相交道路的关系:(1)道路交叉口高程应与在建道路标高保持一致;(2)道路起点纵坡应与在建道路接顺,交叉口纵坡应小于3%;(3)设计道路接入现状交叉口或已设计交叉口时,应统筹考虑交叉口渠化方式及竖向设计,减少对现状或已设计交叉口的改造。本次道路纵段面设计严格按照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范,主要依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在考虑了周边建成道路标高、与规划道路相接顺、以及排水流向等综合因素后,确定了本次道路设计纵坡。G03-11地块北侧道路起点接水土西北片区配套路网一期B线,设计标高313.710m,终点止于Z1路观音山段,设计标高312.133m。道路全线共设置3个变坡点,最大纵坡6.5%,最小纵坡0.5%,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800m,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1300m。本次设计与现状老碚金路交叉口处为满足河道治理后三元沟100年一遇洪水位及桥梁梁高和桥下净空,交叉口处设计标高高于现状标高,将对老碚金路北段进行接顺,老碚金路南段按规划废除。接顺段老碚金路起点与G03-11地块北侧道路相交,设计标高306.429m,终点接现状标高304.704m,全线共设置2个变坡点,最大纵坡2.4%,最小纵坡0.3%,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3000m,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1000m。道路横断面设计适本次横断面设计结合规划宽度、交通量分析、道路功能、两侧地块用地性质等因素,选择当的横断面布置方式。本次设计G03-11地块北侧道路宽度均未超过规划红线宽度,标准路幅宽度为22m,双向4车道,设计速度40Km/h,标准路幅分配如下:桥梁段:B=3m(人行道)+7m(车行道)+7m(车行道)+3m(人行道)=20m路基段:B=4m(人行道)+7m(车行道)+7m(车行道)+4m(人行道)=22m路拱及横坡车行道采用抛物线型路拱;车行道横坡为1.5%。人行道采用直线型路拱,横坡为2.0%。老碚金路按照原有路幅宽度改建,标准路幅宽度为12.5m,双向2车道,设计速度20km/h,标准路幅分配如下:B=0.5m(路肩)+11.5m(车行道)+0.5m(路肩)=12.5m超高加宽设计本次设计道路按照《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2-2012)进行了超高及加宽设计。半径小于250m的圆曲线内侧应加宽,本项目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000m,本次设计考虑不对车行道进行加宽设计。根据规范要求,在设计车速为40km/h时,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为300m,G03-11地块北侧道路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000m,不设置超高。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在不利季节不能处在过湿状态。(2)路基填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3)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4)路基设计要注意环境保护要求,注意工程景观效果。路基设计一般规定(1)路基内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清表土平均厚度0.3m。清表土及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等不得用作路基填料。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2)填土地段的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干燥,填土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填土厚度不应超过30cm(压实厚度约为20cm)。(3)路基压实采用《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要求的压实标准。路基压实度标准路床顶面一下深度(m)压实度(%)次干路路堤路床0-0.80≥95上路堤0.80-1.50≥94下路堤>1.50≥92零填及挖方0-0.30≥95一般填方路基1)地基表层处理①对于稳定斜坡上的地基表层,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不小于2.0米,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当基岩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②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采用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低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③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路基压实度要求。④经过水(鱼)塘、稻田等地段的,应采取提前排水清淤、软基换填、重压片石挤淤等方式处理。2)边坡坡率一般填方路段,填方边坡坡率1:2。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外设截水沟。3)压实标准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大于40MPa。路槽土基必须碾压密实。综合考虑工程的性质、等级及路面结构类型,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压实度标准如下表:路基压实度标准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次干路压实度(%)填方路基0-30≥9530-80≥9580-150≥94>150≥92零填及路堑路床0-80≥95一般挖方路基挖方边坡坡率均采用1:1.5。在路堑开挖前应做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当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挖方边坡坡顶外设截水沟,顺地势引出路基范围或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采用合格填料进行换填处理,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沉降差异变形。当填方区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斜坡路堤处理方式进行挖台阶处理。低填浅挖路基当填方高度小于1.5米时,视为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面底面以下0~80厘米)内的填料或表土必须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采取换填砂砾石、碎石或掺拌石灰方式进行处理,处理后上、下路床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路基压实度要求。当挖方高度小于1.5m时,视为零挖路堑,当挖方路基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及压实度要求同零填路基。低填浅挖路基处理一览表编号处理措施桩号范围处理面积(m2)处理深度(m)工程数量(m3)1翻挖回填K0+033.5~K0+0412430.8194.43翻挖回填K0+102~K0+1256250.85006翻挖回填K0+250.6~K0+36723340.81867.2合计2561.6翻挖回填根据现场调查,主要分布于施工平场区一带。素填土填料由砂、泥岩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为30~182mm,含量15~25%,呈次棱角状、块状,均匀性差,结构松散~稍密,稍湿。无序抛填,填龄大于3年。承载力低,力学性能差,不能直接用作路基持力层,用作路基持力层时应对其进行压实处理并经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场地素填土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硬物质与软物质分布不均,由此易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本次设计素填土采用“翻挖回填”方式处理,先挖除2m素填土,然后做压实处理,分层碾压回填至路床顶面。翻挖回填处理一览表编号处理措施桩号范围处理面积(m2)处理深度(m)工程数量(m3)2翻挖回填K0+041~K0+102137922758合计2758软基换填(1)对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软基深度小于2.0m时,采用先排水后填筑的方式处理。即先排干道路区水田及鱼塘里地表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并晾干路基,换填土夹石(石方含量不低于70%)或砂性土等透水性材料为宜,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2)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内河沟两侧、鱼塘及水田一带粉质粘土呈流塑~软塑状,经探测,其厚度一般0.80~2.00m。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层在水的长期浸泡下表层含水量高,力学性质差,处于挖方区时土体自身稳定性差,处于填方区时不经处理易造成回填后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本次设计鱼塘及水田部分软土采用“软基换填”方式处理,即先排干道路区水田里地表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并晾干路基,换填土夹石(石料比例不小于70%),铺筑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软基换填处理一览表编号处理措施桩号范围处理面积(m2)处理深度(m)工程数量(m3)4软基换填K0+131~K0基换填K0+264~K0+28530527107软基换填K0+372~K0+4111063221268软基换填K0+504.5~K0+550(左侧)644212889软基换填K0+504.5~K0+580257525150合计9994浸水路基处理由于本次设计道路终点段填方边坡标高低于设计10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为了减少合水对边坡的影响,位于洪水位304.62m标高以下部分路基填料选用透水性较好的破碎石料,石料含量不低于70%,石料强度大于20Mpa,后期河道整治后路基位于河道以外。路基排水路基应注意临时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所有截、排水沟的水流,应顺地势引出道路路基范围或引至道路排水系统中;临时边坡截、排水沟均采用1:3水泥砂浆抹面的素土夯实;永久边坡截、排水沟均采用M7.5浆砌Mu30片石。本次截排水沟按永久考虑,且与边坡防护进行一体设计,截、排水沟设置范围可根据周边地块开发进度及实际地形地貌进行调整。截排水沟布置范围表道路桩号范围位置长度(m)1K0+040~K0+160右侧120.212K0+110~K0+166.5左侧56.873K0+504.5~K0+541.5左侧45.55合计222.63边坡防护本次设计道路两侧会产生边坡,考虑工程安全性,对边坡实施防护,由于边坡坡率为1:2,坡度较缓,因此全部路段采用景观植草护坡,具体实施方案见景观绿化布置图。路面设计车行道路面结构G03-11地块北侧道路为城市次干路,按中等交通进行路面结构计算。路面设计以单轴双轮组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此确定路面厚度。本次设计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路面结构如下:细粒式橡胶沥青混凝土AR-SMA-13C厚4cm;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厚6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0.7~1.5L/m2改性乳化沥青透层油;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5cm。人行道路面结构本次设计人行道具体构造如下(具体宽度分布详见《人行道路面图》):慢行系统结构布置如下:C30砖红色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厚9cm(慢行系统板块一);C30天蓝色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厚9cm(慢行系统板块二);C20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厚10cm;级配碎石垫层厚15cm;防渗土工布;碾压密实路基。人行道路面结构如下:市政道路人行道采用芝麻黑仿花岗岩石材生态砖,规格尺寸为60×30×6cm。人行道宽度<5m,采用工字型铺装。芝麻黑仿花岗岩石材生态砖厚6cm;粗砂找平层厚3cm;C20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厚10cm;级配碎石垫层厚15cm;防渗土工布;碾压密实路基。路拱及横坡车行道采用抛物线型路拱;车行道横坡为1.5%。人行道采用直线型路拱,横坡为2.0%。路面防滑设计为保证行车安全,在本设计项目纵坡为6.5%的下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表层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材料,厚度控制在5毫米。抗滑层铺设2米,间距5米,铺装结构如下图所示。①优质(耐磨、粗糙)碎石(3~5mm);②SWP-CS抗滑层材料(2—3mm);③沥青砼。抗滑薄层铺装结构图道路右侧起点终点面积(m2)G03-11地块北侧道路K0+020K0+130183.6面积合计(m2)183.6交叉口设计设计原则(1)对交叉口进行合理展宽和渠化,明确车道功能,提高通行能力。(2)合理组织行人交通,保证行人安全,缩短行人过街时间。(3)节约用地。实施措施(1)减小交叉口半径,停车线前移,缩小交叉口占地面积。(2)平面交叉口设置展宽段。(3)调整公交车站布置位置,根据情况将公交停车站设置在交叉口出口道上。(4)交叉口设置斜坡路缘石,并结合过街斑马线组织行人过街。(5)合理设置停车线、人行横道线,保障行人过街安全。路口渠化设计本次对规划预留渠化空间的交叉口进行了渠化设计,以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本次道路在G03-11地块北侧道路起终点分别与城市次干路水土西北侧配套路网一期B线及Z1路观音山段相交,在桩号K0+176.171处与城市支路老碚金路相交,道路交叉口根据交通量情况结合规划确定是否采取渠化设计,渠化方式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本项目终点与Z1路观音山段交叉,进口道拓宽一个3.25米车道,展宽段长度60m,展宽渐变段30m,其余交叉口无渠化展宽设计。交叉口渠化设计详见交通标线平面布置图。附属工程路缘石、路边石路缘石、路边石均采用花岗石。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1)路侧路缘石采用花岗岩立式路缘150mm×500mm×900mm,出露车行道高度为0.25m。(2)路边石采用花岗岩,规格为120mm×390mm×900mm,与人行道顶面齐平。为保证路边石稳定性,采用C20水泥混凝土基础进行基座防护。防撞栏杆对于城市道路填方高度≥3m或部分浅填浅挖路基外为陡峭斜坡的路段,应设置防撞栏杆。防撞栏杆详细做法详见《防撞栏杆大样图》。防撞栏杆可根据周边地块开发进度,由业主决定是否实施或调整实施段落。防撞栏杆设计范围见下表。防撞栏杆设置范围表编号桩号位置长度(m)1号K0+183.2~K0+187.1左侧6.42、3号K0+368~K0+404.5两侧73.64号K0+504.5~K0+559.5左侧54.15号K0+504.5~K0+579右侧68.5合计202.6人行道栏杆为保证行人安全,本次设计对于城市道路填方高度大于3m且路段附近有行人活动处的人行道外边缘安设人行道栏杆。人行道栏杆详细做法详见《人行道栏杆大样图》。人行道栏杆可由业主根据周边地块的开发进度决定是否实施。栏杆型式可根据业主需要进行调整。人行道栏杆设计范围见下表。人行道栏杆设置范围表编号桩号位置长度(m)1号K0+182.7~K0+190.35左侧10.52、3号K0+368~K0+404.5两侧73.74号K0+504.5~K0+552左侧58.55号K0+504.5~K0+582右侧78.1合计220.8波形护栏为保证行车及行人安全,本次设计对于老碚金路接顺部分道路两侧路肩边缘应设置波形护栏。波形护栏详细做法详见《波形护栏大样图》。人行道栏杆可由业主根据周边地块的开发进度决定是否实施。波形护栏设置范围表编号桩号位置长度(m)1号K0+380~接顺终点左侧76.22号K0+380~接顺终点右侧79.4合计155.6护肩墙本次设计在三元沟上跨桥起点左侧设置护肩,具体设置范围见下表:护肩设置范围表编号桩号位置长度(m)高度(m)备注1号K0+182.7~K0+190.35左侧10.53暂估合计10.5m雨污水设施附近路面加固(1)雨污水检查井周围砼板加固凡雨污水检查井位于车行道范围内的应对检查井周围路面进行加固,详见雨污水检查井周围砼板加固图及排水平面图。(2)双篦雨水口周围砼板加固道路范围内的双篦雨水口周围砼板必须进行加固处理,详见双篦雨水口周围砼板加固图及排水平面图。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在交叉口或路段有行人过街或自行车过街处,设置三面坡缘石坡道。供残疾人及自行车通行,单面坡缘石坡道宽度根据斑马线宽度来确定。在道路人行道铺砌宽度为50cm的盲道,并在交叉口和路段中间人行横道处设置缘石坡道为残障人士通行提供方便。盲道由地面提示行进块材和地面提示停步块材组成,统一规格:25×25×6cm,盲道材质选用仿花岗岩石材生态盲道砖,颜色采用中国红。盲道铺装按照盲道顶面标高与健身步道顶面标高齐平实施。人行过街斑马线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道路交叉口处根据具体人流去向加划人行过街斑马线,斑马线宽度为6m。绿化本次设计道路工程绿化部分只实施树池圈,景观绿化单独设计,详见《景观工程》。在不影响通行、美观的原则下,本次设计树池尺寸选用1000mm×1000mm,树池中铺设透水砖,树池圈顶面宽度150mm,高度150mm,树池圈顶面应与人行道平齐,端部采用45°碰角,缝宽不大于3mm。标准断面如下图所示:公交港湾站在G03-11地块北侧道路上,规划未预留公交停车港,本次设计不设置公交停车港。土石方平衡项目总填方约4.1万方,总挖方约0.17万方,借方约3.93万方,清除表土弃方0.48万方。挖方区各段土石比例依据地质勘测资料,取土石比9:1。全线土石方调配经业主根据片区建设进度协调,缺方部分可从本项目西南方向约1.5km处的一类工业用地土石方进行调配,经核实,借方来源时序能够满足。施工技术要求路基施工要点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压实度标准路床顶面一下深度(m)压实度(%)次干路路堤路床0-0.80≥95上路堤0.80-1.50≥94下路堤>1.50≥92零填及挖方0-0.30≥95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要求。质量标准如下:路床纵断高程:-20mm,+10mm路床中线偏位:≤30mm路床平整度:≤15mm路床宽度:不小于设计值+B(B为施工时必要的附加宽度)路床横坡:±0.3%(±20mm绝对高差)且不反坡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石质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如下表所示:路基回弹模量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40Mpa≤288≤245石质路基≥50Mpa≤225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全断面铺筑整平层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以上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度。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表项目分类路床顶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2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路基压实标准。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坡度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3)填筑要求填方段边坡坡率为1:2,全线均为一级边坡。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口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压实标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0管顶上3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路面施工要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床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1)质量标准压实度:≥97%中线偏位:≤20mm路床平整度:≤15mm厚度容许偏差:-15mm中线高程:+5,-20mm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