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4/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帘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时A.田园生活自然祥和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田属于农业,织布属于手工业,所以反应了我国古代经济特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我国古代经济受生产力的制约达不到生活自然祥和的程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是受抑制的,不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未涉及自耕农经济脆弱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耕田属于农业,织布属于手工业”。2.《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段话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答案】C【解析】材料“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商鞅变法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制度,土地可以买卖,造成了土地兼并的情况,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赋税的问题;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并不是在秦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的危害,故D项错误。点睛:“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3.有陶瓷专家指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下列诗词对位于浙江的瓷窑,描述正确的是A.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B.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C.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D.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答案】D【解析】【详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体现的是浙江越窑的青瓷,D项正确;“洞庭”“景德”这些都不在浙江地区,排除AB项;C项是四川大邑的白瓷,与浙江无关,排除。4.“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赵州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2000多年这一时间可以排除隋朝时期大运河与赵州桥。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A项符合题意,排除位于关中地区的郑国渠。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的兴修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6.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汉初实行A.海禁政策B.抑商政策C.奖励农耕的政策D禁奢侈【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可以看出汉初统治者实行抑商政策来限制商人,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应排除.故选B。7.清光绪年间,大臣上奏:“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此现象反映了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小农经济日渐解体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答案】B【解析】【详解】仔细阅读材料发现材料反映是国外生产的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导致“弃土布而不用”的现象。根据所学可知,这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出中国的棉纺织业受到外国洋布的挤压,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棉纺织业彻底衰败,因为材料看不出全国的整体形势,只能体现出当时出现了这一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棉纺织业受到,机器大生产的冲击,没有体现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8.1911年,上海拥有丝厂48家,丝车13738台;1914年增为56家,丝车14424台;1917年猛增为70家,丝车18386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C.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D.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14年-1917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7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A项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是1927-1936年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的原因,排除;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失败,故D项排除。9.有学者说:“1895年以后民营工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乃外人大量设厂所激起之经济民族主义使然。外人大量设厂之后,一面有民间提倡挽回利权,一面有清廷倡导于上。”该学者认为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实业救国思潮涌现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①错误;根据材料“清廷倡导于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②正确;根据材料“民间提倡挽回利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甲午战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故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发生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④错误;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10.“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山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这首歌谣反映了A.“大跃进”中的“浮夸风”B.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浪潮C.“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动荡D.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可知,滚下去的不是人而是一个红薯,体现了浮夸风的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特征,故A选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运动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合作化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家一听笑呵呵”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动荡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等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而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故D选项错误。11.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变化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造成的,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56年底;BC项是1958年。12.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的兴起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答案】A【解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BC两项是在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D项是1976年。故BCD三项排除。1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故AC项错误。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故D项错误。14.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制,下列体现中西合壁特点的服饰是A.西装B.中山装C.长袍D.马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B项正确;A项是西装;CD项是中国的传统服饰,都无法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演变15.1909年,有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咏前门外陕西巷饭店曰:“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门外电灯明似昼”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占主导 B.近代工业文明影响C.洋务运动的影响 D.北京社会生活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洋式高楼”、“电灯明似昼”等信息可知,该时期受到工业文明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项正确;“门外电灯明似昼”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关系,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无关,A项错误;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说明近代工业文明影响中国传统生活,与洋务运动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北京社会生活变化是材料表象,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16.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排除C;经济贸易和殖民战争是同时的进行的,并未取代殖民战争,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17.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坚信地圆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这位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C选项符合题意。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A选项排除。达伽马到达印度,B选项排除。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试题难度较易,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即可得出答案。18.1500~1600年间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后黄金大量流入欧洲B.工业革命引起技术进步C.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关系改变D.经济危机引起物价上涨【答案】A【解析】【详解】由“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可知,这是指欧洲的黄金价格下跌,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500~1600年间”,应该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所以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黄金大量流入欧洲,故选A;B中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18世纪,经济危机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BCD与题干所述时间“1500~1600年间”不符,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9.1500年之后,大西洋突然成为最大、最多样化的贸易网络中心。欧、非、美三大洲以大西洋为中心形成了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A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B.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D.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使大量黑人被当作奴隶卖到美洲,故A项正确。推动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故B项错误。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三角贸易没有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故D项错误。20.17世纪具有“海上马车夫”称号的贸易强国是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1587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后,荷兰掌握海上霸权,垄断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的马车夫”,故排除ABC,选D。21.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下列事件可以作为“历史性变革时代”的证据是()A.启蒙运动深入发展并走向高潮 B.西欧各国工业革命相继展开C.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D.民主共和制在各国普遍建立【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发生于17——18世纪、B项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C项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由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即可选出B项。22.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这说明当时A.科学和技术已紧密结合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变 D.社会生产日趋无序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出现大量垄断组织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体现出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选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是指19世纪末,出现了大量的垄断组织。没有反应出科学和技术已经紧密结合,A错误;材料看不出当时的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C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不能反映出社会生产日趋无序化。D错误。2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又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发展的重大发明是A.珍妮机 B.蒸汽机 C.织布机 D.内燃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内燃机以石油的冶炼物为燃料,所以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答案为D;A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人力织布机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使用动力带动的织布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出现,C错误。【点睛】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影响的理解。24.“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A.实行市场经济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知识经济D.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答案】B【解析】【分析】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B项正确。【详解】25.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新经济”。其特点不包括A.以知识经济基础 B.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C.以重工业为核心 D.以全球化为背景【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的“新经济”是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故AB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新经济不是以重工业为核心的,而是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核心,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详解】26.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政策中,使穷人受惠、社会稳定,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市场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福利国家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政策中,使穷人受惠、社会稳定,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制度导致穷人受惠、社会稳定,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故D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穷人受惠无关,故A排除。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没有直接联系,故B排除。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故C错误。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27.1929—1933年,美国不少着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源于A.世界大战B.环境恶化C.自然灾害D.经济大危机【答案】D【解析】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现象源于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故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9—1945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和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无关,故BC错误。28.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被称作蓝鹰运动,故执行机构应该是全国工业复兴署,故选B;联邦银行是与金融相关的机构,农业调整署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紧急救济署负责安排救济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29.下图反映了1994年成立的某区域经济集团,该集团规定各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藉以消除贸易障碍。据此判断,该区域经济集团指的是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合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答案】B【解析】图片中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国旗的元素说明该组织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材料“1994年成立”可知,该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B项正确;A项是1993年成立;C项是1989年成立;D项是1962年成立。30.政治漫画以夸张的笔触再现时事,吸引大众的眼球,引导他们去思考夸张图象背后隐含的微言大义。导致下面两幅漫画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一直是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图片可知,当美元缩水时中国购买的美元国债也缩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参与救市,体现了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被联系在一起,故C正确;A说法与史实不符,中美之间有合作也有对抗,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共1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一般违法与犯罪》听课评课记录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线段的大小比较》听评课记录1
- 瑜伽健康活动赞助合同(2篇)
- 生态修复工程招标合同(2篇)
- 甲方因乙方责任解除合同范本(2篇)
-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4澳大利亚》听课评课记录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应用》听评课记录2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听评课记录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听课评课记录1
- 七上 U2 过关单 (答案版)
- 五年级上册小数递等式计算200道及答案
- 超高大截面框架柱成型质量控制
- GB 9706.1-2020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 森林法讲解课件
- 口腔颌面外科:第十六章-功能性外科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课件
- 信用证审核课件
- 植物工厂,设计方案(精华)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课件
- 贷款新人电销话术表
- 音箱可靠性测试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