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1页
2021-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2页
2021-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3页
2021-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4页
2021-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80题)1、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答案】B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电解质的导电性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富硒营养品”等,这里的碘、钙、氟、硒指的是分子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时,通常加入氯化钠等强电解质【答案】C3、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B.实验法C.行动研究法D.文献检索法【答案】B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体系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D.加入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答案】B5、下面关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答案】C6、对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2SO2+O22SO3,改变下列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A.升高温度B.增大压强C.压缩使容器体积变小D.增大反应物浓度【答案】A7、在“中和滴定”一节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原理,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借以形成中和滴定的技能、技巧。该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演示法C.参观一调查法D.练习法【答案】C8、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操作【答案】D9、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是()。A.内容不同B.行为主体不同C.方法不同D.要求不同【答案】B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过用氢气与乙烯加成的方法除去乙烷中含有的少量乙烯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乙醇汽油”C.用水可区分苯、溴苯和硝基苯D.一定条件下,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可区分葡萄糖和蔗糖【答案】D11、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答案】C12、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A.课堂练习评价B.即时表现评价C.未知1D.未知2【答案】D13、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A.化学实验科学化B.化学实验清洁化C.化学实验微型化D.化学实验简便化【答案】B14、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B.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C.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D.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案】B15、盐类水解原理属于()。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答案】B16、小明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方案,其中方案不合理的是A.见表格选项AB.见表格选项BC.见表格选项CD.见表格选项D【答案】B17、下列初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A.记住B.解释C.识别D.区分【答案】D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A.以系统观点作指导B.科学性原则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D.要从实际出发【答案】B19、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下面关于化学教材描述不正确的是()。A.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B.围绕教学内容开发的视听材料是教材C.教师教学参考书不是教材D.学生实验手册是教材【答案】C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进行,放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自发进行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C.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答案】C21、下列可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的是A.一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B.二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C.三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D.四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答案】B22、化学从实验化学进入定量化学时期的主要标志是拉瓦锡的元素概念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提出,下列哪个不属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的解释()。A.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B.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C.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D.原子时可以在分的,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可以改变【答案】D23、下列对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描述不正确的是()。A.多重联系策略B.概念形成策略C.可视化策略D.练习一反馈策略【答案】B24、()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C25、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A.综合课程B.研究课程C.活动课程D.选修课程【答案】D26、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谈话法B.演示法C.讨论法D.讲授法【答案】D27、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答案】A28、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A.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B.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C.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D.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答案】B29、下列不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的是()。A.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B.联系一预测策略C.知识结构化策略D.概念同化策略【答案】D30、教师根据“铜是一种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铁也是一种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得出结论“铁也可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属于()。A.归纳B.演绎C.类比D.分类【答案】C31、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答案】A32、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有以下哪些建议()。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答案】B33、下列各物质能构成缓冲对的是()。A.NaHSO4和Na2SO3B.HCl和HAcC.NaH2P04和Na2HP04D.NH4Cl和NH4Ac【答案】C3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答案】A35、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A.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B.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C.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D.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案】A36、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为()。A.①>②>③>④>⑤>⑥B.③>④>⑥>①>⑤>②C.③>④>⑥>①>②>⑤D.③>④>①>⑥>⑤>②【答案】B37、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校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为()A.课程设计B.课程编制C.课程改革D.课程评价【答案】C38、某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化工厂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设计了“在某市郊建立化工厂的利弊”的议题,并让学生分别以化工厂法定代表人、当地居民、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环保志愿者等身份,就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这种教学活动属于()。A.科学探究B.社会调查C.角色扮演D.小组讨论【答案】C39、下列关于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烷烃和环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均可被卤原子取代B.烷烃和环烷烃均可发生氧化反应C.烷烃和环烷烃均可发生异构化反应D.烷烃和环烷烃均可与HX(X为卤族元素)发生开环加成反应【答案】D40、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在()时,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常记为1:x。A.101kPaB.103kPaC.105kPaD.108kPa【答案】A41、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A.纸笔测验B.档案袋评价C.作业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D42、用在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来源的物质是()。A.Cu2+、K+、2-、Cl-B.K+、Na+、HCO3-、NO3-C.OH-、CO32-、Ca2+、K+D.Ba2+、Na+、OH-、2-【答案】B43、在讲解“电化学”内容之前.教师通过测试,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所做的评价属于()。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D44、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A.纸笔诊断性测验评价B.纸笔总结性测验评价C.档案袋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D45、在“氨的实验室制法”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A.实验一探究法B.谈话一讨论法C.演示一观察法D.讨论一发现法【答案】A46、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石油裂解只破坏极性键B.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C.氯化钠固体中的离子键在溶于水时被破坏D.HF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HCl,故HF比HCl稳定【答案】C47、在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时,学习完物理性质教师没有马上学习化学性质,而是以快问快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氯气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A.即时表现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作业评价D.档案袋评价【答案】A48、现有三组混合液:①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C.蒸馏、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答案】B4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增大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C.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使用催化剂,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答案】C50、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B.化学方程式C.结构式D.铝的化学性质【答案】D51、分子式为C5H7Cl的有机物,其结构不可能是()。A.只含有1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B.含有2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C.含有1个双键的环状有机物D.含有1个三键的直链有机物【答案】A5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冒白烟【答案】C53、()是化学学习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最强劲动力。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答案】D54、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评价方式。活动表现评价应体现()。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⑤【答案】B55、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板书具有概括、引导思考、示范和互动功能B.主板书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C.副板书也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D.板书设计要体现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答案】C56、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A.轨道能量逐渐降低,但能级顺序不变B.轨道能量基本不变,但能级顺序改变C.轨道能量逐渐增加,能级顺序不变D.轨道能量逐渐降低,能级顺序也会改变【答案】D57、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下列四个选项中现代化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A.开发新的能源B.合成新材料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D.防治环境污染【答案】C5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子半径:r(Y2-)<r(Z2+)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X的弱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强【答案】D59、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答案】C60、下列物质:①丁烷②2-甲基丙烷③戊烷④2-甲基丁烷⑤2,2-二甲基丙烷,按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③>④>⑤>①>②D.②>①>⑤>④>③【答案】C61、以下哪种关系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B.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C.要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D.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型内容之间的关系【答案】C62、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就是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B.碳酸钙在水中难溶,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答案】C63、在课上,教师不仅描述化学事实,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A.讲述法B.讲解法C.讲演法D.谈话法【答案】C64、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A65、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l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①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②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③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④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的元素。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③C.只有③D.只有③④【答案】C66、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A.设计化学作业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答案】A6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B.改变条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也一定增大C.自发反应一定是嫡增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嫡减少或不变的反应D.提高温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答案】D68、已知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l2是氧化产物,K2SO4是还原产物B.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5C.H2SO4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D.1molKClO3参加反应时有10mol电子发生转移【答案】C69、“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A.调查访问B.实验探究C.参观讨论D.以上都对【答案】D70、下列物质:①丁烷②2-甲基丙烷③戊烷④2-甲基丁烷⑤2,2-二甲基丙烷,按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③>④>⑤>①>②D.②>①>⑤>④>③【答案】C71、科学研究证明,固态PCI5的空间构型由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两种离子构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CI5晶体由[PCI4]+和[PCI6]-构成,且离子数目之比为1:1B.PCI5晶体由[PCI3]2+和[PCI2]2-构成,且离子数目之比为1:1C.固态的PCI5全部都是共价键,可看作是离子晶体D.固态的PCI5具有导电性【答案】A72、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方法是()。A.讲述B.讲解C.讲演D.讲说【答案】B73、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答案】D74、下列有关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不正确的是()。A.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B.化学教科书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C.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重点知识的练习题目D.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答案】C75、下列哪项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A.演示法B.实验法C.陶冶法D.启发法【答案】C76、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化学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答案】D77、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B.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主要依据【答案】A78、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A.设计化学作业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答案】A79、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化学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是()A.主动探究多,被动接受少B.个人理解多,小组合作少C.合作学习多,自主学习少D.探究学习多,发现学习少【答案】B80、下列直链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A.C5H12B.C5H110HC.C5HloD.C4H802【答案】A大题(共18题)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正在从观念到思想、从方法到行动上都向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发展.而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也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环境转轨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实现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环境转轨.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显得非常必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举一个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案例。(2)请简要概括一下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功能。【答案】(1)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在中学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课型.它研究的是我们眼睛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中的微粒变化,采用多媒体演示动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课件制作中.可以采用Flash编辑中的按钮交互设置超级链接,进入相关的教学活动环节。(2)化学教学中整合现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其功能主要有:①运用微观模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②使用实验录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③综合信息网络,创新教学模式;④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师甲: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教师乙: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1)请指出上述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与评价。(2)简述采用“教师乙”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答案】(1)①“教师甲”采用的方法是创设情境法。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整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甲”教师甲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直观、趣味、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情感态度基础,更多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使得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知识迁移与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②“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化学实验教学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教学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下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2)“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①探究实验多为随堂实验,从实验本身的角度,有如下要求:紧密配合教材内容,并被设备条件所允许:实验内容简单,操作方便,时间短;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不易发生异常现象;实验安全可靠,不宜选用产生有毒气体或易发生爆炸的不安全实验;同一节课所选用的随堂实验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学生疲于实验操作,无暇仔细观察和思考。②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很好的实验教学能力来加强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教师所具备能力的角度,有如下要求:引导启迪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设计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处理实验事故的能力;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二③学生作为探究实验的主体,要想组织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对学生能力同样有一定要求,主要如下: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应具备准确观察并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要能对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具备与他人合作共赢的意识,并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性质的实验,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印象.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原教材中有浓硫酸和蔗糖制成“黑面包”的经典实验:取20g蔗糖,放入烧杯,加2mL水.再加l5mL浓硫酸,搅拌,混合物迅速变黑,上涨越过烧杯口.同时放出大量气体。现教材提供的做法:取2g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5mL浓硫酸,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1)“黑面包”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2)对比原教材,现教材提供的做法有哪些优点(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案】(1)脱水性、强氧化性。(2)原教材通过往蔗糖中加水、加浓硫酸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因为原教材中的实验也可能是稀释浓硫酸放出的大量热使蔗糖炭化,而且对于放出的大量气体也没有分析其组成,学生仅仅是被动的从教师口中获得知识。而新教材做法的优点:①充分体现出浓硫酸的脱水性;②对气体产物进行一定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反应实质及原理,更好地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①做好充分地演示准备,如本实验中浓硫酸取用较为危险,教师自己应事先试做一遍;②操作规范,注重示范,在教学中明确演示目的、要求和过程;③应当选择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实验,如本实验需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蔗糖反应前后的变化、品红溶液的颜色变化等;④演示实验应当注意保护环境,注意安全、简易、快速,如实验中产生二氧化硫,新教材增加的品红溶液实验,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逸散,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有必要,应当增加二氧化硫的吸收装置。四、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有的相关数据记录见下表(实验误差忽略不计);(1)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2)求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六、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答案】【知识点】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七、化学品若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而合理利用,则可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1)简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品安全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2)请说明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积极情感。【答案】(1)中学化学品安全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①明确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并能识别相应的安全标识,例如:易燃、易爆、易腐蚀等药品;②危险化学品存放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例如:白磷应存放在水中,氢气在点燃前需要验纯;③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例如:火灾的处理等;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例如:制取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时要防止泄露及尾气处理的科学合理性;⑤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的注意事项,例如: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运输数量要在规定的范围内;⑥危险化学品安全包装的注意事项,例如:标识醒目,使用合理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二(2)随着新的教育思想的不断出现,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功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的情感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都应该结合化学实践进行。①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师生互相尊重,彼此理解是培养积极情感的重要基础使学生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②在合理宽容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谅学生学习智慧方面的暂时缺失。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教师应多运用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自信心:③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在课堂教学和生产、生活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亲切感及时代感,激发求知欲和进取心,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用具,结合化学史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生产、生活热点问题等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⑥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设计实验或动手操作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趣味性,变苦学为乐学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的重要途径。八、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九、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3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一十、“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问题:(1)单—主观题简述在电离平衡**中应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2)单—主观题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的条件。【答案】一十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①1772年,瑞典的舍勒在从事“火与空气”的实验研究时分离出了氧气。但他信奉当时流行的“燃素说”,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他把氧气叫作“火空气”。②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加热氧化汞时也得到了氧气。遗憾的是.他是比舍勒更虔诚的“燃素说”信徒.他称自己发现的气体为“脱燃素空气”。③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著名的金属燃烧试验。在实验中发现.密闭容器内锡和铅经加热后表面有一层“金属灰”,锡和铅的质量增加了.空气的质量减少了.但是加热前后密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没变。他意识到这是金属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的结果。此后,经过大量实验分析,他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据此,拉瓦锡于1777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推翻了流行近一个世纪的“燃素说”。问题:(1)材料①和②中两位科学家都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并没有正确解释燃烧的本质,而材料③中拉瓦锡能够获得重大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拉瓦锡的实验研究中体现了一条重要的化学定律是什么(3)从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有哪些教育价值【答案】(1)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并没有正确地解释燃烧的本质,主要是由于他们受当时“燃素说”理论的左右,没能大胆质疑,没能做到尊重实验事实、勇于探索和创新;而拉瓦锡之所以成为氧气的真正发现者.应该归功于他具有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拉瓦锡利用金属的燃烧实验推翻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燃素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了在燃烧过程中金属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反应,最后提出了“氧化学说”。(2)拉瓦锡的实验研究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3)①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②利用化学史知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通过化学史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交流、表达、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从而在历史的情景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③开启学生智慧,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史,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所呈现的科学道德.从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④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更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化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爱国情怀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十二、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硫化物)4.0g,高温条件下在空气中充分煅烧,只得到气体SO2和4.0g固体CuO。1.要使煅烧后的固体CuO完全溶解,可加入适量稀硫酸。计算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所需的化学方程式)2.运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硫化物的化学式为。【答案】1.解:设质量为x的这种稀硫酸可与4.0gCuO恰好完全反应CuO+H2SO4CuSO4+H2O80984.0g5%x80×5%x=98×4.0gx=98g答:完全溶解这些固体产物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98g。2.Cu2S一十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21世纪初,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针对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发展性课程与教学评价成为评价领域的最新思想。问题:(1)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念有哪些?(6分)(2)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功能。(6分)【答案】一十四、案例:教材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表述: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4)教师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会因被氧化而变暗。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后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推测可能是由杂质产生的.实验(3)结论: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学生丙】钠呈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答案】(3)①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②化学是--I']实验科学,要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只要是条件允许,教师要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循着科学发展的过程,去认识一些规律。实验一旦完成,学生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③学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学习化学兴趣,以促进化学的学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④善用“讨论质疑”“的方法。要利用自主教育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手、眼睛、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培养他们探究事实的思考方式。⑤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不拘一格地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4)有。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与水的反应比较激烈,且该实验是在开放的器皿中进行,如果操作不当.或其他人为疏忽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是否选择该演示实验作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还值得商榷。一十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