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革新-恩派公益组织孵化器升级综述_第1页
自我革新-恩派公益组织孵化器升级综述_第2页
自我革新-恩派公益组织孵化器升级综述_第3页
自我革新-恩派公益组织孵化器升级综述_第4页
自我革新-恩派公益组织孵化器升级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革新恩派公益组织孵化器升级综述

在公益组织发展的历程中,公益孵化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公益孵化器项目在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推动政社互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各类官方及民间的公益组织孵化器[1]已达25个。[2]作为率先开展孵化器项目的上海地区,截至2012年7月共有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17个。[3]作为国内首个开始运作公益孵化器项目的组织,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对公益孵化器项目进行了7年的探索与尝试。本文通过系统描述恩派公益孵化器项目[4]的运作状况,阐述恩派对公益孵化器进行升级调整的内容及原因,并对我国未来公益组织培育发展进行展望。一背景随着中国改革的持续推进,蕴藏在中国社会中的巨大能量和多样化需求,催生了公益组织的发展。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不仅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各个层面的公益组织腾出了一部分原为政府所占有的资源,而且各级政府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方面的深入改革,也为公益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许多公益组织,特别是大量民间初创的草根组织,不仅存在着规模小、资金缺、组织发展欠规范、组织营销能力低下等诸多内部问题,还面临着注册难与合法性的问题,以及获取资源难等外部问题,公益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也颇不协调,这些问题都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公益组织造成了组织发展的巨大障碍。与此同时,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对公益组织不仅要加强管理,更重要的是培育扶持。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在将一些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到公益组织的过程中,在与公益组织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培育及扶持机制创新,如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模式、公益创投模式等,但鉴于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特点所限,培育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对于公益组织,政府的支持当然很重要,但不能代替其自身成长所必须的历练,一些政府部门急于求成、主导成立的公益组织往往缺乏内在动力和发展能力,过度行政化使这类组织失去自主意识,难以健康成长。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公益组织孵化器应运而生,满足了双方需求,架起了公益组织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在公民社会发展刚刚起步的中国,培育和扶持初创的公益组织的需求是巨大的。2006年,恩派在国内首创“公益孵化器”的概念,进行了开拓性的公益组织培育模式创新实践,于2007年4月率先在上海浦东新区落地展开运营工作,随后又通过发起“恩派”系列机构等方式使“公益孵化器”项目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南京等地成功复制和推广。应用“社会力量兴办、政府政策支持、专业团队管理、社会公众监督、公益组织受益”的孵化器模式,向被孵化机构提供包括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和小额补贴等公益组织急需的资源,扶助这些初创的公益组织逐渐成长。迄今为止,恩派已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孵化了近百家优秀民间公益组织。这一带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创新模式已获得来自政府、资助机构、NPO业界、媒体和各方专家的高度肯定,被誉为近年来公益领域的重要制度创新。二公益孵化器1.0运作情况介绍(一)基本盘截至2012年年底,由恩派自主运营或提供技术支持的公益孵化器项目点达到7个,分布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南京、嘉兴6个城市。运营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运营资金总量达600多万元,每年服务机构达到80多家。表1各地公益孵化器基本信息(二)操作流程1.公益孵化器的一般流程各地公益孵化器虽然在启动时间、人员配置、场地面积等关键因素上都有不同,但整体的服务框架是相似的。在基本流程上是按照公益孵化器的一般流程进行的。公益孵化器的一般流程包含招募、考察、评审、入壳、服务、出壳、后续服务7大部分。(1)招募。该阶段面向公益界推广公益组织孵化器的运作理念及服务内容,并对初创期的草根机构宣传推广孵化器的招募信息,使有需求的机构向孵化器提出孵化申请书。该阶段起始于孵化器项目启动,终止于本期孵化器招募截止日期,通常持续3~6个月。该阶段主要通过发布孵化器招募通知、召开项目宣讲会、收集孵化申请表、与申请机构沟通确保申请表信息完整,最终将全部信息汇总整理,作为机构入壳初评的基础文件。(2)考察。本阶段目的在于对申请孵化的机构的创始人/团队、业务模式等情况进行考察,以详细了解申请机构是否符合进驻孵化器的各项条件和要求。本阶段内容起始于收到本期孵化器项目的第一份孵化申请书,终止于本期孵化器的初审前,通常与招募同步进行,时间持续1~3个月。本阶段主要通过对递交了孵化申请书机构的负责人、核心团队成员以及利益相关方进行访谈和咨询,详细了解申请孵化的机构创始人/团队、业务模式、财务等方面情况,并撰写考察记录和意见,作为项目评审的重要参考。(3)评审。本阶段是针对申请机构现有的创业团队及业务模式、申请机构对公益组织孵化器项目提供的服务需求进行评定,评选出最适合入壳孵化的申请机构。本阶段起始于申请孵化机构考察结束,终止于入壳孵化机构名单公示,公示期为1周时间。评审分为初评和复评两个部分,初评是参照评审指标,对所有申请机构进行初步的筛选,剔除明显不适合入壳孵化的机构,确定进入复评的申请机构名单。复评严格参照评审指标,对进入复评的申请机构进行打分,依照分数排名,确定入壳孵化的机构名单。在复评阶段,除了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外,外部同行与资方代表也会出席评审。(4)入壳。本阶段同孵化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孵化期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协助其入驻孵化中心。本阶段内容开始于本期孵化器项目评审结果公示结束,终止于被孵化机构完成入壳手续并搬进孵化器孵化办公区,通常持续1~2周。入壳过程首先需要明确孵化器提供方和被孵化机构的权力与义务,明确孵化器服务内容及双方权责,并签订入壳协议。(5)服务。本阶段为孵化机构提供公共空间、种子基金、能力建设、资源对接等项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其实现良性发展。本阶段内容开始于孵化机构签订孵化协议,终止于孵化机构根据协议出壳之前,通常持续1年时间。通过对孵化机构发展现状的诊断,全面了解孵化机构的需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通过和孵化机构的沟通,不断优化服务质量。(6)出壳。对本期孵化器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同时向政府官员及社会大众推介本期孵化机构。该阶段起始于根据协议结束孵化服务,终止于孵化机构完成出壳手续。出壳分为两种情况:正常出壳和提前出壳。在为期1年的孵化服务完成的情况下,属于正常出壳;在孵化服务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孵化机构已对孵化服务没有需求或不适宜孵化,属于提前出壳。无论是正常出壳还是提前出壳,都要完成成长评估,然后办理出壳手续。(7)后续服务。后续服务会使在壳内孵化1年的机构在出壳后有一个缓冲期,继续为其提供1年的服务,以帮助其顺利将已有成果巩固并有新的发展。从壳内服务的结束时间开始截止到出壳后1年,为有需要的孵化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本阶段主要为有需要的出壳机构提供为期1年的资讯服务、资源对接、管理咨询、能力建设、注册辅导等服务。2.各地流程情况表2各地公益孵化器流程情况续表3.流程上的若干议题(1)公益孵化器物理空间的呈现。公益孵化器的流程中并没有直接说明物理空间(如现在常常看到的公益园区)是如何呈现,而是假设这样的物理空间已经存在。但在实践过程中,物理空间的良好呈现会带来强烈的首因效应。在公益孵化器参访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那些潜在的孵化机构,在短时间内很难全面了解公益孵化器的工作,因此良好的物理空间呈现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业内机构批评关注于物理空间的做法过于形式化,但我们认为首因效应带来的信任感及公益组织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于整体的孵化工作是有极大帮助的。而事实上物理空间的呈现的确需要很强的技术力量,在空间规划、风格设计、色系搭配方面做到有别于行政机构的同时赢得各方共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当然这是因为目前大部分公益孵化器是基于政府购买而带有一定的行政影响而言)。(2)城市发展与组织招募。孵化是协助公益组织组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数量的有孵化需求的公益组织是孵化工作的基础。在各地的孵化工作中,我们发现公益组织的数量、质量与一个城市经济、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申请孵化的公益组织数量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对在相对欠发达地区开展的公益孵化器带来不小的挑战,在缺乏民间发起公益组织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尝试探索并开展了定向委托孵化的情况。而这些受行政性影响的特殊的公益组织在组织文化、发展动力方面都与民间自发成立的组织有很大差异。(3)以发展为导向的考察与评审。公益孵化器的考察与评审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筛优除劣,而更像是对于申请机构如何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建议的过程。更像是孵化服务的供需双方对今后所做事情的一种共同构建。这个构建过程通常综合考虑公益创业者自身性格、组织发展状况以及当地资源分布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因素。(4)入壳与出壳:仪式的价值。孵化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服务被服务关系。开展孵化服务的一方与接受服务的一方更像一种伙伴或者“战友”的关系,一些地方称之为“抱团取暖”。一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连接着各方,在这样的关系中,仪式性活动的重要价值就得以凸显。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入壳与出壳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性活动。在活动中,协议签署、孵化机构之间的初次见面、权利义务的约定,都在一种正式与非正式结合的过程中得以确立。共同的记忆是仪式性活动带来的直接体现,而这种集体记忆产生一种意义感,而这种意义感作为理念塑造与价值观传递在整个孵化过程中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北京的“短期陪伴”???“短期陪伴”是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探索的一种新型孵化服务。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揭牌。该孵化中心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建立,委托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负责运营。中心内设社会组织孵化区、社会组织公益成果展示区、社会组织咨询服务区等,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主要服务内容是,对初创期的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前期孵化、能力建设、发展指导等关键性支持。2012年10月,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在原有公益孵化器的基础上,探索“短期陪伴”服务。“短期陪伴”服务周期更短,通常只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同时,“短期陪伴”在组织筛选、提供服务上的操作也更为灵活。北京“短期陪伴”服务的开展与主导其运转的政府层级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一种新模式的探索,后续的影响与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与思考(实际上已经有一些积极的现象,如公益孵化器办公场地利用率提升、次级团地的产生与服务对象数量的提高等),如何在市本级开展孵化工作,北京的“短期陪伴”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服务内容1.公益孵化器的基本服务内容公益孵化器的8大服务内容是公益孵化器服务的核心。而这8项服务是依据公益创业者创业初期所需要的核心支持设计的,8大服务分别为公共空间、种子基金、资讯服务、管理咨询、能力建设、资源对接、财务托管和注册辅导。(1)公共空间。为孵化机构营造公益创业的开放性环境,为其提供互动交流的办公空间,使公益创业者能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下工作。此服务适用于缺乏办公场地、缺乏适合开展会议或活动场地以及缺乏办公设备的孵化机构。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为每家孵化机构配置好办公设备及办公场地,并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在孵化结束后对配置的办公设备进行检查和回收。(2)种子基金。为初创期的孵化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他们渡过创业伊始面临的人力、资金、办公设备等基本创业条件缺乏的艰难处境,以推动其顺利进入组织发展的下一个阶段。(3)资讯服务。孵化机构获取有效公益信息能力不足的,可向其提供资讯服务。孵化器项目人员根据孵化机构特点收集公益资讯,定期向其推送。(4)管理咨询。协助孵化机构改善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良性成长。孵化机构在孵化过程中遇到问题且无法独立解决的,可向孵化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孵化器项目人员与孵化机构定期交流沟通,运用知识、信息等工具共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协助实施。(5)能力建设。解决孵化机构创始人及其他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问题,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项目运营及组织发展所需知识和能力,以保证机构能顺利度过艰难的创业期。能力建设服务是针对孵化机构初创期的特征,结合孵化机构的具体需求,为孵化机构提供对应的能力建设服务,进行战略规划、项目设计与管理、筹资、财务管理、内部治理等课程的培训。(6)资源对接。为孵化机构挖掘更多的资源,让其接触不同的资源方,从而寻找到有意向合作的资源方,不仅解决初创期的公益组织缺乏资源的问题,也锻炼其与不同资源方洽谈合作的能力。适用于缺乏资源、拓展资源能力弱的孵化机构。资源对接服务是针对孵化机构对资源的需求,通过举办沙龙、座谈会、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等多种形式为其对接相应的资源。(7)财务托管。帮助未实现民非注册的孵化机构解决无独立机构财务账户和法人资格带来的项目款管理问题。适用于申请到了项目资金,但无独立财务账户的孵化机构。孵化机构先提交财务托管申请,然后由孵化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托管机构审核和项目审核,审核通过后双方签署孵化协议,开展财务托管服务工作。(8)注册辅导。帮助孵化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登记注册部门沟通交流,为机构实现注册提供协助。孵化机构的业务和服务已经成形,适合就注册进行资源拓展。通过为孵化机构搭建和相关政府部门(包括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部门)的沟通平台以及和注册相关的法律、政策咨询,协助孵化机构的注册。2.各地服务情况(见表3)表3各地公益孵化器服务情况3.服务内容上的若干议题(1)公共空间:使用率与办公模式。场地使用率低一直是公益孵化器项目存在的问题。由于孵化组织处在发展初期,人员比较少,而且还有很多项目需要在外部或者外地去开展,多个地方的孵化器办公场地利用率比较低。在近5年中,随着办公事务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与写字楼租金的提高,家庭办公、咖啡馆办公等流动办公模式逐渐流行。在商业领域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流动办公的可能性(埃森哲等)。而部分孵化器也已经开始借鉴经验,开放办公空间给其他公益组织(如开放会议室给非孵化机构使用)。但在办公工位的开放使用上,由于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与个体性,开放使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验证。而已入驻的孵化机构也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显示出很大差异,另外有观点认为稳定的办公室工作有助于孵化组织创始人职业化习惯的养成与次级群体的产生。对于公益组织办公模式的利弊仍在争论。(2)从小额补贴到种子资金:资金使用的变迁。孵化器设计之初,对草根公益组织的资金支持是以小额补贴的形式,如申请机构通过评审获得孵化资格,即可以获得每月3000~5000元的小额资金补贴,初衷是希望能给予孵化组织的专职人员补贴。在各地与政府合作建设孵化器的实际探索中,政府对于补贴没有法人主体的公益组织专职人员一直持有怀疑态度,一些地方的孵化器的小额补贴并没有获得政府的支持。虽然在其他行业中政府补贴较为常见,但在社会组织方面对于公帑的使用许多政府单位表现谨慎。在近几年的孵化器项目中,“种子基金”(有些孵化器称之为项目支持)逐渐取代了过去的“小额补贴”。虽然同样是资金支持的一种,但在实质上已经由过去人员经费转变为非限定性的项目经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费随事转”的原则更容易理解;而从公益组织的角度,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分布状况差异极大,灵活的资金支持模式更适应组织的发展需求。(3)资源对接:社会信任传递。社会信任成本较高,是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事实。资源的流动,因此而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公益领域,这样的现状十分普遍。公益组织缺乏资源支持,资源方缺乏好的项目进行资助。虽然目前公益领域的沙龙、培训等各种活动提供了建立社会信任的基础,但相互之间的弱关系要转变为实际资源流动的强关系还存在很大差距。资源对接服务从表层看是孵化器为各方建立关系的过程,但实际上是社会信任的传递过程,由此降低公益领域的交易成本。(4)组织伦理:服务的边界。从另一个角度看,公益孵化器的一些服务,实质上模糊了恩派同孵化机构之间的组织边界,如管理咨询、资源对接、财务托管等服务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孵化组织内部。由此就带来一个组织伦理的风险:支持型组织对于所支持组织介入程度的深度在哪,需要确定服务边界。虽然在孵化机构入驻前,恩派会同孵化机构约定服务范围,但实践中常常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变化。服务边界的不确定使得孵化器更多的是依托于人而非制度。经过恩派孵化的公益组织对公益孵化器的效果评价不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服务边界的问题。[5]有学者指出,公益组织发展需要“野生”,因为在孵化器中的组织会对恩派提供的服务过于依赖,如温室中的花朵。(5)组织发展:一般规律的可能性。公益孵化器是协助公益组织发展的公益性项目,对于公益组织需要提供哪些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对于组织发展规律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关于这个问题,在商业领域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在公益领域,一个构想或创意如何演变为一个公益组织依然缺乏有力研究支撑。实际上,不同公益组织之间的差异程度远远超过通常我们对“草根公益组织”的理解。这其中包括创始人自身的性格、经济状况、知识结构、社会成熟度等,还包括这个组织权力体系、管理架构、社会资源的不同等。组织所处的不同领域及外部环境也让每一家组织的发展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路径。从各个地方服务的差异性,也反映了标准化服务与组织需求之间的差距。恩派已经通过纳理想型的方式进行了初步尝试,虽然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打磨,但恩派将依此不断优化公益孵化器的服务内容。4.各地探索的其他服务虽然在8大服务上有一些差异,但目前恩派各地孵化器依然是按照标准公益孵化器运作做的。在8大服务之外,各地也进行了一些其他尝试。(1)刊物。孵化器初期,恩派通常使用“newsletter”的方式将各个孵化机构各类信息汇总在一起,发送给利益相关方。以刊物的形式刊登孵化机构的各类信息在北京首先开始尝试。内容包括了孵化器培训、沙龙、参访等活动的记录;孵化机构创始人的采访;孵化机构的活动新闻稿件或心得体会;业内相关新闻等内容。南京、上海闵行两地的孵化器也跟进了刊物制作。虽然刊物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孵化器及孵化机构的成果,但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成为出版刊物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2)志愿者招募。孵化机构在发展初期,通常都会面临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一些非全职的公益创业者通常还需要抽出时间来应对本身职业的工作内容。在组织发展初期,公益活动或项目的设计、相应资源的筹建以及组织构建中一些内部管理与资源拓展的事务会让创始人应接不暇。因此不少孵化机构对志愿者的需求特别强烈。以往,孵化器通常会对孵化机构对接零星的志愿者资源,但通常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针对这个问题,嘉兴地区的孵化器探索尝试同当地高校合作,以整体对接的方式:嘉兴学院选派50名大学生进入嘉兴孵化器进行一个学期的公益社会实践。而嘉兴孵化器根据各个孵化组织的情况将大学生志愿者与孵化机构进行对接,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与日常管理。这种统一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统一对接公益组织的方式,最为业界了解的是黄奕聪基金会的APP公益实习生项目。大学生志愿者学习能力强,具有许多创新性的想法,但其肩负课业压力服务周期不稳定、职业化程度也较低。因此这种服务是否值得推广有待观察。三公益孵化器2.0升级内容及探索(一)公益孵化器1.0的问题与挑战理念的创新较之公益组织的发展尤为重要,要符合其自身初创、成长、成熟和发展的规律。对公益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涉及诸多方面,需大量公益组织知识和社会管理知识的支撑。从本质而言,以组织化形式对公益组织进行管理和服务,是一个柔性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结合6年的实践探索,恩派总结了运作公益孵化器的经验和不足,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运营和管理能力。2011年,恩派开始系统梳理孵化器的标准化业务流程;2012年上半年,又对各地的孵化器项目逐个开展绩效评估,进而总结孵化器运作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在梳理、评估、总结过程中,前期创建公益孵化器时的若干设想,由于资源所限,未能实现或实践过程中有待优化。在探索过程中,结合内外部环境,恩派也迸发出公益孵化器的新思路与方法,亟待付诸实践。此外,近年来业内陆续出现一些山寨版的“恩派孵化器”;也出现对所谓的“恩派模式”质疑的声音,认为孵化器竞相为地方政府所复制,实则“圈养”公益组织,以“孵化”出若干个组织为目标,提升GDP,与公民社会背道而驰。在各种内外部综合因素影响下,对已有的公益孵化器项目进行升级已刻不容缓。综观当前业内公益孵化器的发展现状,总结梳理了如下问题与挑战。1.资金支持单一化公益孵化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积极募集公益资源,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从事公益事业的热情。吸引多种投资主体,如非营利机构与创投基金、企业等多样化资金进入公益领域,逐步与资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各地孵化器的资金来源主体单一,主要依赖于各地政府,其运作必然受到单一化控制和政府部门行政化管理的影响,对被孵化机构的服务内容也日趋窄化,尤其是在某些政府管控型或委托型孵化器中,对孵化机构的筛选和培养往往以能马上服务当地社区为目标,限制了孵化机构的类型多样化,且难以保障公益组织孵化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2.软服务机械化随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需求的增多,尤其是民政部2010年正式在全国推广公益孵化器之后,各地运用“孵化器模式”的各种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和扶持项目相继涌现。存在着各地“孵化器”项目运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问题,虽在公益性社会组织场地、设备等硬件环境方面尚可,但“软服务”明显不足。“软服务”于孵化机构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多数孵化器只把现存体制内原先分散办公的社会组织集聚,即使招募了一些新鲜血液,但因缺乏正规筛选程序,引入的被孵化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给予的支持较为单一。另外,能力建设亦是孵化重要环节,因为“公益孵化,乍看之下孵化项目,实则孵化人才”,即把“公益追梦人”孵化成为“公益实践人”,目前业内所提供的能力建设针对性不强,造成的影响是,一则耗费时间较长,却久难出壳;二则过度依赖政府购买服务,自身造血能力很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3.业内标准模糊化建立公益组织孵化器自身的制度规范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是实现和促进公益组织孵化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公益组织孵化器应逐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从办公设备管理、网络建设管理、种子资金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估管理等多领域细化并形成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文件,来定义真正的“公益组织孵化器”,为孵化机构提供应有的、全面的、良好的服务,保障其成长并赢得社会的信任;对于资方而言,也避免资源的浪费,从而肃清公益组织孵化器的无序之风。(二)公益孵化器2.0的定位及特点鉴于上述种种情况,恩派将对现有的公益孵化器进行全面升级,首先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推出公益孵化器2.0,着力打造公益孵化器的精品和示范样板,回归公益孵化器的本真作用,将探索“孵化器的孵化器”之模式,推动优秀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增量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高效创新的公益机构。故此我们将公益孵化器2.0定位为:初创期、草根性、操作性、公益性的公益组织,提供创业的开放式平台,助其解决办公场地设备与资金缺乏、资源匮乏及能力不足等问题,顺利渡过初创期难关,公益组织孵化器本身也将成为业务公益孵化器的创新与示范项目。公益孵化器2.0与现有孵化器相比,将在服务功能、运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升级,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1.公益创业的开放式平台借鉴商业领域创业孵化器和国外NPO孵化器的新趋势,恩派公益孵化器2.0将在实现公益孵化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将其建设成一个开放式、汇聚资源的创意想法及项目,使之成为广泛交流、碰撞与合作的平台。(1)营造具有创意设计风格的办公场地和公共空间,营造轻松愉快、利于公益创业人才、支持公益创新的热心人士进行头脑风暴、不断激发创新机构和项目的孵化环境。在此方面,商业领域有特色的创业孵化器(如国内的车库咖啡、英国的TheHub)可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2)提供公益创业的流动办公空间,举办各类公益创业、创新沙龙和研讨活动,吸引各类公益创业者(正在孵化以及未入壳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政府/企业/个人等资助方,乃至对公益有兴趣的普通市民,各方可就多样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观点碰撞。(3)除恩派自有资源外,整合业内外其他社会资源共同为孵化器内的机构进行公益创业支持。2.筛选孵化多样阶段公益组织孵化器2.0将拓展服务于更多优质且具备潜力的孵化对象,科学加增筛选孵化阶段。此前对于初创期公益组织的入壳筛选为一次性的,此做法既错失部分公益创业人才也难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前者因筛选原则过于严格“扼杀”了一些对公益尚处于懵懂期的公益人才;后者因申请机构的基数不足而降低入壳要求。孵化器2.0将分为“预孵化”和“正式孵化”阶段。“预孵化”采用宽进严出的策略,以保证正式孵化的效果;同时预孵化可吸引和培养更多的社会创业者,因其处于创业启蒙阶段,或刚过启蒙阶段但缺乏某些关键能力,可通过预孵化阶段的专门培养得以提升。3.立体化能力建设实践证明,初创期的公益组织的能力单靠数次培训很难得到明显提升,需要协助他们苦练内功,确立富有远见但同时又缜密切实的发展规划和业务模式,同时辅以相应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构建与不断完善;对不同类型的孵化机构,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多元化、完整的配套能力建设课程。针对初创期公益组织的特点,由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发起的恩派社会创业家学院(SEI)在过去几年已经开发出一整套(共10门)基于本土案例的、参与式的培训课程,包括精心制作的课件、教学计划、配套案例及完善的培训流程。课程将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进入孵化器的公益机构,除了得到SEI的专业培训之外,还将得到在公益创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创业导师的全程陪伴和辅导。此外,还有一对一的财务/人事/营销/注册等方面的贴身咨询服务,以及各种工作坊、专题讲座、学员网络和业内交流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能力建设形式帮助入壳机构快速成长。4.有偿化部分服务原有的公益孵化器由于考虑到初创期的公益组织资源匮乏、筹资能力薄弱,以免费的方式提供办公场地和设备的使用,随时呼应在能力建设等方面之需求,更以按月无偿提供小额补贴的方式支持社会创业者。然而,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此种方式对很多社会创业者反而会养成依赖性,按月拿到小额补贴后易产生松懈和短视,入壳孵化的主要目的变味,争取注册与获取政府资助关注度高,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持续性提高。另一方面,综观国外NPO孵化器现状,“免费午餐”已不符合发展趋势。办公场地和设备使用均需支付一定的分摊成本,种子基金更需要不断努力争取,写不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