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1页
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2页
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3页
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4页
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和高级表现形式”,它既是各类城市文化行为、活动、思想交流碰撞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础性资源。从公共文化空间的角度解读和研究城市文化,能够深度统合场馆、空间、设施、服务、活动、人等要素,并通过其相互关系及匹配度对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进行评价。一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基本现状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稳定增长,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类商业性文化空间也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体系中来。(一)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从空间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上看,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主要包括由政府建设运营的公共文化场所设施、具有公共文化功能的其他政府公共设施以及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性质的公共场所。截至2014年底,深圳全市公共图书馆(室)数量625个,其中市级公共图书馆3座,区级公共图书馆8座。市和六个行政区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街道及基层图书馆(室)614个。文化馆(站)69个,其中市文化馆(群艺馆)1个,区(新区)馆及主题馆13个,街道文化站55个,各类博物馆(含纪念馆、美术馆)28个,文化广场381个。此外,深圳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科协、工会、妇联、团委等系统也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空间,包括公园、少年宫、科学馆等,如目前建成开放公园889个,而少年宫作为深圳主要的儿童公共空间,包括儿童剧场、儿童艺术培训室、儿童科普馆等。从历史空间资源来看,深圳拥有一批凝结深圳历史发展记忆与情感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中英街、深圳博物馆(老馆)、邓小平画像广场等。其中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主要代表着深圳作为古代海防重镇的文化意象,中英街则是近代深圳文化地标,深圳博物馆(老馆)门前的雕塑以及邓小平画像广场则是深圳改革开放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从空间发展的布局上来,深圳市级大型公共文化空间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从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公共交通、步行系统等指标来分析,均表现优良。区级公共文化空间多位于区域中心,新建大型设施大多配套有地铁站点,交通便利,如龙岗文化中心、宝安图书馆(新馆)等。调查显示轨道交通的便捷程度能显著影响公共文化空间的可达性。以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深圳博物馆、深圳少年宫、中心书城、关山月美术馆、莲花山公园等市级公共文化空间为例,所在区域周边交通便捷,处于多条地铁交叉口附近,形成强大人口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此外,该区域的主要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广场、绿道、公园等设施相连形成了便捷、舒适、休闲性的步行游憩空间网络,进一步强化各类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性,使得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成功能互补与融合,如莲花山公园的游览性、户外空间与深圳图书馆的阅读性、室内空间形成互补;深圳图书馆的公益性空间与中心书城的商业性空间又形成互补。该区域的公共文化空间集中布局、错位发展、整体规划,显著增强了该区域公共文化空间整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从空间文化内涵来看,部分大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与内涵,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象征。以深圳图书馆为例,它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矶崎新设计,建筑整体突出图书和阅读的意象表达,内外部空间造型独特、构思精巧、极富现代感,通过全开放、大开间、无间隔的“模数式”布局等独特运用准确表达了人们对于图书馆及阅读生活的美学想象。深圳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自2006年建成开放至今,正值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图书馆之城”、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时期,“深圳读书月”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城市因阅读而受人尊重”成为深圳人的代表性价值观念,一系列关于城市全民阅读的文化意象,随同深圳图书馆倡导的“免费、开放、平等”服务理念共同融入深圳的精神之中。深圳图书馆以其鲜明的“场所精神”成为深圳城市阅读文化的象征。从空间的运营服务来看,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公园、少年宫、科技馆等作为由政府投资的公共文化设施现已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免费开放。从服务时间上,市、区公共图书馆每周72小时服务;市博物馆、美术馆服务时间为每周48小时左右。从提供的服务类型来看,市、区级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内容丰富,趋向多元化,除专业范围内的图书借阅、展览、演出服务外,均提供讲座、沙龙、主题研讨、工作坊、读书会等衍生服务,强化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二)商业性公共文化空间从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来看,深圳商业性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有以下四类文化特色。一是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城区改造所代表的工业文化遗产形成的城市历史怀旧感与当代创意艺术形成的现代时尚感的文化融合空间,以华侨城LOFT、蛇口南海意库等为代表,呈现在文化活动上则主要以创意设计和当代艺术的展示、交流、互动为主,如华侨城LOFT举办的创意市集、先锋音乐沙龙、当代艺术展览活动等。二是深圳古村落改造形成的、融合岭南传统文化特色与当代都市休闲文化的公共空间,主要以罗湖梧桐山艺术小镇、宝安凤凰古村、观澜版画村等为代表,这些空间主要呈现传统文化、古村落遗产对于当代都市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举办各类国学讲座、中医沙龙、健康灵修、传统艺术等活动,营造出一个都市人亲近自然、亲近传统、观照内心的文化意象,成为深圳现代都市文化的另一个侧面。三是综合性商业购物广场代表的时尚、先锋、活力文化空间,主要有海岸城广场、欢乐海岸广场等,它们呈现出文化商业综合体的趋势。如南山欢乐海岸,以“城市文化会客厅”为愿景,融合了小型剧场、艺术展览馆、文化会所等文化设施,定期举办“周末音乐会”等公益文化活动,参与承办“2014深圳时装周”等城市文化节庆。南山海岸城广场则先后举办“深圳国际艺穗节”“城市萤火虫换书大会”“深圳湾广场音乐会”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成为代表深圳都市先锋文化的优质公共文化空间。四是小型书店、书吧、文化会所代表的包容、内敛、沉静、精致的城市文化生态。主要有物质生活吧、尚书吧、我们书房等。这些小型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依托独具特色、温馨、富有文化内涵的氛围,持续地举办文化沙龙、作家见面会等活动,成为深圳城市阅读文化的象征。此外,以公共图书馆、书城为代表的大型公共文化空间,近年来亦开始营造特色小型公共文化空间,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休闲阅读、分享聚会、文化沙龙、展览展示等多元需求与体验,其代表有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推出的“24小时书吧”“简阅书吧”等。二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市级大型公共文化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市级大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划相对集中,特区内外发展不均衡。如以深圳博物馆新馆、深圳图书馆新馆、深圳音乐厅、中心书城、少年宫、当代艺术馆为代表的大型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过度聚集于中心区。这种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类似于伦敦西区或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文化集聚效应,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公共文化空间的过分聚集导致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高度重合,周末及节假日周边交通压力过大,配套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如公共停车位不足引发的交通问题、餐饮配套设施不足引发就餐的长时间排队问题、超负荷访客流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因此,考虑到未来该区域的人口增量及城市规划,大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过度集中问题已引起政府重视。近年来,深圳投资新建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已从中心区向周边区域转移,特别向原特区外的龙岗、宝安、龙华、光明、坪山等区域转移。如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次中心,龙华新区已规划建设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深圳文化馆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新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此外,“深圳书城”近年也启动“一区一书城”计划,加快建设宝安书城、龙岗书城、光明书城等,着力打造区域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二)缺乏代表城市文化特质的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与国际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深圳还缺少能够真正代表城市文化艺术形象、体现城市文化特质与内涵的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798艺术区,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田子坊、外滩等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这一方面与城市文化空间在时间维度上的积淀与凝结有关,毕竟深圳仅有35年的城市发展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体现出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品牌建设方面存在投入不足、机制不畅等问题。1.近年来深圳市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减缓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深圳在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儿童空间、文化馆、美术馆等领域的建设规模都显著不足。如深圳尚欠缺专业的歌剧院、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儿童影剧院等,深圳大剧院、深圳少年宫等均存在设施老旧,难以满足公众使用需求的问题。此外,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深圳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却缺乏像样的海洋公共文化空间。2.现有公共文化空间设施缺乏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提炼一方面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毗邻香港,背靠大陆,面向海洋,拥有丰厚而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现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深圳科技实力雄厚,高科技企业林立,文化产业发达,拥有腾讯、雅昌等知名文化企业。但目前深圳的大型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在表达深圳文化内涵及特质上是有欠缺的。以大剧院附近的“小平画像广场”为例,它一定程度上是深圳的窗口甚至是国家改革开放历史的见证和象征,但近20年来,“小平画像广场”这一珍贵文化资源,却缺乏相应的文化发掘、保护、提炼与开发。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深圳博物馆作为城市标志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发掘和表达改革开放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海洋文化、青春文化、先锋文化等核心文化资源方面也存在显著欠缺。(三)街道、社区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管机制不健全深圳虽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体系,但街道、社区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开放时间不足、空间设施老旧、便捷舒适度不高、文化氛围缺乏、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一是缺乏相应的建设、保障与服务标准。在整体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图书馆(室)、文化站(室)、文体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与运营缺乏相应的保障标准,挪用、占用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运营的保障主体不明确,专业人员不足,投入无法保障。根据现有的财政政策,街道、社区一级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经费由街道、社区自行投入,资金、人员、活动上均无法保障。三是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标识。深圳目前尚未有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空间设施形象标识。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布局的随意性较大,存在周边配套设施不足、交通不便等问题,无法达到相应级别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半径要求。四是新建商业写字楼、住宅社区配套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保障机制不健全。根据深圳国土规划委出台的相关建设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应配建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但后续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监管,导致开发商随意变更性大,建成后缺乏公共文化部门介入,后续运营存在问题。(四)城市文化创意空间发展定位不清晰文化艺术创意空间是文化空间而不是单纯的产业基地,它与其他空间形态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与城市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对于文化空间的营造而言,最难的是文化内涵、艺术氛围这些无形的文化财富,无法如物理空间一样能够短期规划和打造出来。目前,深圳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创意空间与文化产业基地界定不清晰,商业开发过度,文化创意氛围不足。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50家,其中大部分为文化产业基地,部分空间尚未形成对艺术家、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效应,缺乏文化提炼与发掘的商业开发往往导致很多园区形成单纯依靠商品展销或地产开发的商业模式。二是文化创意园区政策配套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深圳尚未出台针对文化创意人才与创意空间的专项扶持政策,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政府资助机制尚不通畅,难以有效激发艺术人才的创意和创造活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园区的人才、创意、活动等资源缺乏与所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整合。三是部分文化创意空间周边配套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原特区外的文化创意空间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区,普遍存在交通及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周边环境嘈杂混乱,缺乏相应的文化艺术氛围,既难以对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形成聚集效应,也不利于普通访客休闲游览,难以对周边区域形成文化辐射力。(五)小型特色公共文化空间生存状况堪忧,影响力不够以小型书吧、书店、咖啡馆为代表的小型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但它们目前生存艰难。一是地处中心地段,租金压力大。目前在深圳有一定发展历史的书店、书吧普遍面临租金连年上涨的压力,难以通过举办常规性活动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持续性的互动。二是经营模式相对单一,文化产品开发不足。深圳书吧、书店空间近年来已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如通过提供简餐、酒水等服务提升书店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便捷度与舒适度,但与北京等地相比,在文化氛围的培育与提升,文化衍生品创意开发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品牌书店仅仅停留在举办不定期的文化活动上,还缺乏对空间的人、事、情做深度的推广开发。而这方面的成功例子是北京单向街书店,目前它已形成图书销售、出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展览、文化项目策划、网络营销等多元化经营模式。三是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精英参与空间营造。小型特色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往往与其创始人密不可分,这些空间凝结着创始人或经营者的文化情怀、理想与精神,他们往往是城市文化精英群体。如许知远作为知名作家、媒体人、出版人的身份为单向街书店聚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最终内化为空间精神与价值。与此类似,深圳尚书吧、物质生活书吧、旧天堂书店都与创始人或经营者本身的文化情怀与魅力密不可分,但近年来由于创始人或经营者工作重心的转移,导致空间吸引力和影响力相对降低。新兴的小型公共文化空间如我们书房、小津概念书房等尚需进一步沉淀和积累。而由企业或政府兴建的特色书吧式空间,目前看来其空间文化或精神的培育也尚需进一步探索。三未来提升深圳公共文化空间品质与影响力的对策建议综上所述,进一步提升深圳各类型公共文化空间品质与影响力,需要从公共文化空间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推广等各个环节予以优化和调整,并从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出发,透过空间可达性、文化性、互动性等多元指标予以综合评价与反馈,结合深圳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推动。(一)加快原特区外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促进公共文化空间合理布局为了促进和优化全市公共文化空间结构合理化,新建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应进一步向龙岗、宝安、光明、龙华、大鹏、坪山等原特区外地区布局,健全区域级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体系,努力形成相对集中、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区域文化辐射力。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避免市级大型公共文化空间布局片面追求平衡市级大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过度集中固然造成了公共文化空间与服务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但亦应避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未来市级大型公共文化空间远离现有城市中心区。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需要一流的建筑设施,还需要成熟的周边配套,更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文化氛围与公众参与,片面地远离中心区配套往往造成公共文化空间可达性降低,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从根本上不利于优质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以及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2.加快建立完善的区域级公共文化空间体系明确界定市、区两级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即市级公共文化空间应以满足高品质文化需求为基本定位,形成对全市各区域公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区级公共文化空间应以满足区域内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完善基本服务功能为目标定位。具体到原特区外公共文化空间规划布局上,应以补齐短板、完善空间功能为主要目标,而非片面追求市级大型公共文化空间落地本区域。以盐田、大鹏、坪山、光明为例,应尽快建成区域级文化中心,形成健全的公共图书馆空间、文化演艺空间(剧场)、展览展示空间、文化培训空间、公共广场空间、体育健身空间等。3.新建区域级公共文化空间应强化周边配套与规划,进一步探索文化商业综合体的运营建设模式特别是原特区外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在规划建设公共文化空间选址与规划过程中,应加强对周边配套规划的研究,采取同步或统一规划的方式,统筹规划商业、住宅、文化、绿地等空间设施,避免公共文化空间建成后周边配套严重滞后、空间可达性不足等问题。如坪山新区正在规划建设的“文化综合体”就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不啻为新区建设区域性公共文化空间可资借鉴的模式。(二)提炼城市文化内涵,营造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能够显著提高城市文化形象,凝聚城市人文精神,促进公众情感认同。目前,深圳正在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打造具有国际水平、代表深圳城市形象的地标式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当务之急。地标式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不仅取决于实体空间的外观设计与实际功能,更在于空间与城市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市民情感的高度契合与持续互动,最终实现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意象的匹配与融合。因此,当前我们首先应进一步发掘深圳文化资源,提炼深圳文化内涵。1.以“深圳十大观念”为文化内核重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深圳十大观念”是深圳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如“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的包容文化与移民文化,“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体现的志愿者精神与公益文化,“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全民阅读与学习型文化,“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的国际化文化……将这些能够引发深圳人强烈共鸣的价值观念注入广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街区、公共艺术等空间规划与营造之中。2.重视深圳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改革开放文化的发掘一方面,深圳应注重文化存量资源保护,即结合特殊的城市发展历程,建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创新城市历史及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机制,通过城市工业遗产普查,确立重点街区、工业区、建筑、公共艺术雕塑保护名录,并在此基础进行相应的文化资源发掘与推广。另一方面,要注重增量开发。在整合存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培育、传承、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开发营造机制。在规划和布局重点公共文化空间上,要充分利用既有街区、建筑、雕塑、人文风貌等形成的文化存量资源,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既在空间功能与使用上予以提升和优化,又充分保护和利用旧有文化资源,使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重构中更富有文化的精神与价值。3.注重城市创意先锋文化提炼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加入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创意设计是深圳文化产业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在当前国家政策层面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以创意设计为引领的先锋文化应成为深圳的核心文化资源。具体到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运营上,应着力打造以创意设计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群,以此凸显深圳作为全球创意城市的文化形象。这就要求继续推进“设计之都”建设工作,加强政策供给,将创意设计文化上升为城市战略,整合创意文化资源,使创意设计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生活的各个节点。4.注重深圳自然文化资源提炼深圳是一个海洋城市,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以海岸线、山川、绿地、动植物、岛屿等构成的自然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深圳民间自发兴起的以环境生态保护、彰显深圳自然之美为主题的“深圳百公里徒步走”“山地跑”等文化活动,影响力极大。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深圳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方面缺乏对丰富自然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未来应统筹利用好深圳自然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与海洋博物馆,同时借鉴国际经验,规划论证凸显海洋文化魅力的滨海歌剧院、滨海艺术中心等城市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三)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与商业性公共文化空间都是城市文化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未来深圳要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建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协调机制,发挥不同类型空间资源的作用,推动各类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融合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将商业性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的营造计划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空间补助等方式,将原来由政府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的服务、活动等职能交由商业性公共文化空间承担,充分利用商业性公共文化空间可达性强的优势,加快建立包括城市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园区、创客空间、特色书店、书吧、影剧院、文化培训机构、儿童早期教育中心等在内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体系,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承接政府公益性文化服务。这一方面有利于面向公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消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商业性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氛围。2.创新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机制从培育空间文化氛围、提升空间可达性、丰富空间服务与活动的角度,适度引进和培育文化消费项目,如采取公共图书馆与经营性书吧融合经营的模式,配套提供文化创意产品、咖啡、简餐销售及举办文化沙龙、文化展览等服务,以满足公众更高品质的文化空间需求。文化馆与影剧院、艺术培训机构、儿童早教中心等,可通过政府采购、低票价补贴等方式提升文化馆对高品质文化享受的吸引力。博物馆与城市创意文化空间、创意产品设计与销售、特色民宿客栈、艺术品展示销售等文化旅游空间融合发展,扶持各类民间博物馆。(四)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培育空间精神与文化内涵空间精神与文化内涵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核心竞争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之所以缺乏与之匹配的空间精神或文化内涵,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在于城市文化运营中公众参与机制相对缺失,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不同部门之间、部门与市民公众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因此,未来深圳应从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国际与国内先进城市为标杆,将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精神与文化内涵提升至城市文化战略层面,建立国土规划、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贸易、宣传文化等多部门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公众参与城市重大文化空间营造的决策咨询机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意见征求与公众互动,凝结和提炼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精神与文化内涵。1.在重大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公共文化空间规划建设上,借鉴环境影响评估(环评)机制,探索建立文化影响评估机制及市民听证制度由政府文化部门、规划部门、文化研究机构、文化学者、艺术家、市民代表等相关利益群体组成文化评估小组,评估项目改造或建设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城市文化空间保护、传承或营造的专业策略,通过市民听证、创意征集、意见征求等举措,保障市民公众参与公共文化空间规划、设计、建设的权利。2.依托互联网创新公众参与空间互动的渠道与方式“互联网+公共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公众与公共文化空间的碰撞与互动。公共文化空间应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强化线上线下公众互动,以此培育空间文化,提炼空间精神与文化内涵。比如福田区通过打造“福田文体通”微信公众号,建立市民与福田各类公共文体空间的无缝连接,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即时获取文化资讯,免费预约定制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文化节庆、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