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登鹳鹊楼》插图与注释矛盾同人教社商榷_第1页
就《登鹳鹊楼》插图与注释矛盾同人教社商榷_第2页
就《登鹳鹊楼》插图与注释矛盾同人教社商榷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就《登鹳鹊楼》插图与注释矛盾同人教社商榷1、既已同意插图的观点,承认诗中的"白日'系写夕阳,为何在《教学参考书》中又有意回避?

《登鹳鹊楼》(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31课)配有一幅插图。从插图上看,近处是位于黄河东岸古蒲州城上的鹳鹊楼,远处是位于黄河对岸即黄河西岸远方的山地,中间是自北向南奔流的黄河,太阳位于黄河西岸远方的群山丛中,太阳位于鹳鹊楼西面的群山丛中,说明图中的太阳系夕阳。人教社选中这幅图作插图,说明他们完全同意插图的观点:"白日依山尽'系写夕阳落山。然而在《教学参考书》(第四册)中,他们又作如下解释:"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整句诗的意思是"敞亮的阳光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涯'。既然你已明确表示同意插图的观点,认为诗中"白日'系写夕阳,为什么在《教参》中又有意回避?真让人感到费解。假如你想避开"夕阳朝阳之争',何不将插图换掉?

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社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显得十分生硬、主观,请问:这五个字中哪能个字含有"照着什么'、"一直到天涯'的意思?如此含混其词,令人难以捉摸。

笔者以为,还是不要回避问题,顺应大多数人的看法,将"白日'解释为"夕阳'为好。其它充分理由且不说,单从字面上看,将"依'解释为"靠近、依傍、挨着',将"山'解释为"并不确指哪座山',或"鹳鹊楼西面的山地'或"(日落)西山',将"尽'解释为"没、下落、沉',将整句诗理解成"夕阳靠着西山逐渐下沉',这岂不是更合情合理吗?

2、既已同意插图的观点,承认诗中的"山'并非中条山,为什么在《教学参考书》中又明确地讲"白日依山尽'中的"山'是指中条山?

《登鹳鹊楼》一课插图中有山地,但该山地位于黄河西岸远方,确定不是中条山,由于中条山位于鹳鹊楼的东面,人教社选中这幅插图作为课本插图,说明认可插图的观点:诗中的山是鹳鹊楼西面的山地,而不是中条山。然而,在《教学参考书》有关解释中,他们又明白地指出"白日依山尽'中的"山'是指"中条山',这岂不自相矛盾?

问题不在于人教社能否自圆其说,而在于这个解释使整个诗句解释带来种种矛盾,导致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要完全改变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人教社必需在插图与解释中选择其一:确定插图必需修改解释,确定解释必需换掉插图。其实,人教社解释"白日依山尽'中的"山'是指"中条山',,理由无外乎有以下几点:①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有"河中府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之说;②鹳鹊楼以西为渭河平原,不可能有山;③"落日'是红色,不能称作"白日',"白日'只能是早晨的太阳,所依之山当是中条山;④插图中有山、日、光,应是一轮旭日,旭日所依之山只有中条山。以上四点看似有理,实际上都不足以成为解释的依据,这方面的文章已有不少(如聂在富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疑难问题解答》P211文;《小学教学研究》92年第四期秦克铸文章《夕阳乎,朝阳乎?》等),这里就不再重复论证。总之,没有理由确定"白日依山尽'中的"山'就是指"中条山'。

笔者以为,"白日'写夕阳没有疑义,诗中的山系黄河西岸远方的山地,或不确指是哪座山,亦或象平常我们说的"日落西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