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
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讨论中不行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了《克和千克的熟悉》后有以下收获: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爱好
克和千克是学校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学校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二、组织同学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同学主动主动性
关注同学学习的过程,强调同学亲身的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本节课,在教1千克=1000克时,我准时组织同学动手操作,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参加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如:让同学掂一掂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嬉戏抱一抱同桌,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这样调动了全部同学主动参加新学问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同学都能深刻地熟悉并把握质量单位。在大班额课堂中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主动性,发挥了每一个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大班额班级授课的状况下,要想照看同学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并没有听讲,也不思索,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悄悄坐够四非常钟,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课几乎是无聊的、无趣的也是铺张时间的。为了使每个同学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机会,给同学供应许多的生活材料,如:盐、便利面、洗洁精、果冻等让同学分小组活动,在组内让同学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同学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
四、老师准时评价,掌控学习活动
在大班额的状况下,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可以促进同学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的。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当时,老师应赐予准时的表扬,小组活动消失问题时,老师应准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老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哪个组的问题商量最好,哪个组同学发言最主动,老师要准时的鼓舞评价。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
《克和千克的初步熟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数学〔二班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同学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亮的表象,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依据同学阅历,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学校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同学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沟通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选择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终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同学进行估量重量,当同学的估量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同学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对,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同学会反对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同学充共享受了学习、沟通、体验胜利的喜悦。
二、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欢乐体验。
让每一位同学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专心感悟,探究的爱好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考,使同学始终处于亢奋之中。到达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同学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同学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同时也培育了同学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胜利的乐趣。
三、合作沟通,共同提高。
简洁明白的由同学的生活阅历引入教学,使同学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同学的求知欲。同学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同学的潜能,使同学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了学问,逐步让自己猎取克与千克的概念阅历更加清楚。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胜利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育了同学擅长观看、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力量。
四、老师要留意提高提自身素养。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究竟,老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学习、提高。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
《克和千克》是学校数学量与计量学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详细、直观,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同学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同学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同学用数学的目光去感受生活,体会数学,发觉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同学查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熟悉的基础,才智从动手开头。”同学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同学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同学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同学动手找一找,找诞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同学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终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同学亲自观看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同学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1千克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同学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同学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学问间的联系。
在同学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同学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同学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亮的表象,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关系。
四、在练习中稳固升华学问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好玩,进一步稳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同学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同学真正亲历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同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缺乏:
1、给同学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
教学千克时只让同学掂了掂2袋盐的重量,同学的体验时间短而少。
2、对同学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同学的主动性。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同学的主动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同学的学习动态,随时留意同学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育。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4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同学的心理特点,对于低班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外表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班级的同学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特别具有挑战性。一是由于同学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同学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受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同学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表达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肯定的情境中唤起同学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同学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育同学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使同学感受并熟悉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分。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同学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一:
端详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同学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同学充分地经受、体验、探究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学问。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同学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状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熟悉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
证明
,同学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把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把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终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化。
二:
教学时我先让同学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同学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沟通估量的方法以培育他们的估量力量,再揭示同学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同学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状况下再让同学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意估量方法的优化。惋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同学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同学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同学很好的熟悉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终我请同学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熟悉克与千克。
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由于时间关系,圆满地没让同学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来课本的整理学问的环节中,该思索适当的引导同学整理、回顾学问。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5
克和千克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同学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同学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头,同学就在小组内沟通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的还有不同看法,如一个同学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净重500克,小组中的另一个同学说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250克,两人僵持不下,商量得激烈。后来还是小组长出面解决说: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原因,因此你们两人都没错。两位同学听到小组长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这一场纷争才算平静。而我在一旁却暗自兴奋,由于同学们有了问题懂得自己解决了,小组长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看来我们班小组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简单被忽视。为了关心同学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由于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同学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同学联想到生活中熟识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详细化,建立正确的表象。很快同学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同学是真正把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质量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如有的同学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同学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当我让同学比较两个重量接近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同学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其中一个同学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我看到这,就请这位同学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立刻向全班同学演示并介绍了他这么做的原理:由于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间的10厘米对准文具盒,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天平了。原来是上课时我拿来的天平触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解决了问题。看来同学的想象力和制造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留意培育同学的动手力量、想象力和制造力。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同学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预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同学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同学亲身经受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同学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发觉、熟悉、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由于有了体验,学问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学问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进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熟悉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纳讲授记忆的方法,同学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消失同学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峻脱节。《克和千克的熟悉》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确实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阅历。所以在“克的熟悉”中,我反复让同学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同学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事。“克”“千克”的概念在同学头脑中的建立,同学经过眼晴观看、耳朵倾听、脑子思索、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受、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同学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为了让同学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同学到熟识的生活中,观看、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学问。
课前有意让同学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沟通。不仅使同学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同学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动力。
2、让同学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同学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同学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同学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量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同学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关心同学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同学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老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同学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老师并没有满意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同学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同学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留意培育同学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状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同学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老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同学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8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同学布置了回家预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其次天大多数同学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头,我就让同学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同学发言特别踊跃,由于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知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同学特别快乐,乐于参加,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缺乏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同学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关心同学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假如要让同学直接估量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同学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同学在平常生活中能多观看,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需经受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9
1、注意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表达数学学问、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同学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辨别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同学所熟识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同学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同学供应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同学亲自参加、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纳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同学多种感官的参加,让同学全面参加新知的发生、进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同学学习爱好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同学好学而设计教学”。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制造。本节课从同学的生活实际阅历动身,先让同学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同学遇到问题时,这时老师赐予同学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同学去称。这是从同学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动身。让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制造冲突,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觉指示针几乎纹丝不动,同学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熟悉“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同学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同学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相互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好玩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同学在开心中学习。
同学始终处于留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熟悉与处理
熟悉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教学活动。
同学对1克与1千克究竟有多重缺乏感性熟悉。所以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动身,选择同学所熟识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同学学习讨论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熟悉千克后熟悉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同学的生活阅历。本节课给同学供应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详细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详细化,关心同学理解。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0
《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班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熟悉,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班级的同学而言仍是特别抽象的学问。教材是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但由于同学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剧烈,因此,我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千克,再熟悉克,这样会更符合同学现有的生活阅历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意体验,让同学亲身经受学问的发生,进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要推断物品的轻重,同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看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头,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同学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看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精确推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精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则必需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同学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同学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留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意过程体验——熟悉“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熟悉的基础,才智从动手开头。”同学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同学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通过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同学多种感官的参加,同学全面参加新知的发觉、进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同学都能较为深刻地熟悉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同学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引导同学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还让同学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让同学对1千克、几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对几千克有了较深的理解后,让同学估书包的重量,验证书包的重量,最终还让同学估体重,称体重,这些活动都是让同学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熟悉千克。同学开展这些学习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专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同学们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同学对克与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胜利的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三、巧设问题情境——熟悉“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楚。我在同学们还对体验几千克津津乐道时,巧设一个问题情境: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飞到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终停在0刻度的旁边,提问:小鸟重几千克?此时,同学的思维产生了碰撞,同学质疑无法看出小鸟重几千克,同学质疑的同时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习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忱,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同学产生“1克到底有多重”的深厚爱好和学习欲望。
接着让同学体验——1克有多重。告知同学一个小砝码重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关心同学加深对1克的印象,我设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同学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使同学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亮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终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同学对“克”的熟悉。
最终让同学讨论——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我没有直接告知同学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觉。试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其次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推断:1千克=1000克。同学通过称盐的试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像插秧与收割,老师的角色也就是播种与收割的农夫,按部就班,同学就像庄稼,整整齐齐,过程看似有条不紊却千人一面,缺乏激情,同学在平淡中接纳与收获,而新课堂和新理念更应当像一场足球赛,老师的角色是教练,同学就是运动员,球场外,教练制定战术,确定目标,球场上,运动员各尽所能,攻城拔寨,只为共同完成的目标:成功。过程无法意料,但却精彩纷呈。新课堂教学就应当如此:既有细心完善的预设,更有激情四射的生成。只有同学充分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亲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只有激发同学的内驱力,才能在布满乐趣体验中获得胜利的愉悦。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1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体验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重量来揭示课题,同学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心同学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学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识,对1克与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辨别物体的轻重,所以学习这一课我选择了同学所熟识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学习资源。给同学供应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同学亲自参加、逐步感知熟悉质量单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同学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嬉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时引导同学“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同学说说你熟悉哪些秤,再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熟悉盘秤的使用方法,给同学供应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学问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同学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亮的表象,也容
《人教版二班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易把握单位间的关系。全部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同学都能较为深刻地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在学习学问过程中进展同学的观看、想象、沟通、试验等力量。
三、让同学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同学供应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同学主动、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尽可能地给同学供应更多实物材料,让同学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同学的感性熟悉。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同学借助对苹果、盐、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操作培育同学自己去解答问题、去验证答案。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肯定的技能,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熟悉到本节课存在的缺乏:同学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推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同学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假如大胆让同学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老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同学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
1、为了让同学能比较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部分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同学深化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同学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头,我就从了解同学的学问基础动身“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让同学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同学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细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同学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概念。
3、指导同学回顾学习历程,发觉一些规律或讨论成果,同时,课外延长,回家调查讨论“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同学自由组合,在校内、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量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讨论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沟通,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熟悉,还有助于同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同学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同学参加讨论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同学探究和实践供应阅历。
教学阅历告知我: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需经受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3
《克和千克》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同学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克和千克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同学在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亮的表象,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进率。基于以上对教材思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课前预备我让同学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预备相应的学具,以同学已有阅历和学问为基础,熟悉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同学明确秤能关心我们精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通过“建立质量概念——感受质量——应用学问”的模式,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详细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详细的数学学问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同学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特别适合同学学习、思维特点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先让同学掂一掂一个粉笔头的重量,在验证称一称,让生感受老师为其预备的粉笔头并不是凭空而得到的约1克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也不能凭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选用粉笔头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币或其它物品。是由于2分的硬币如今很难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币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约2克多,旧版的虽然也约是1克,难于统一。而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在生活中比较少,也简单被忽视。因此我就为同学预备了约1克的粉笔头。接着让生再次掂量后找出桌面上约1克的物品,关心同学建立1克的概念。这时我在让同学结合生活阅历和对1克的熟悉发觉生活中用克作单位的物品进一步加深熟悉克这个质量单位。由于同学没有“1000以内数的熟悉”、“整百数相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些学问基础,只有这些学问的一些生活阅历。基于此在教学中我是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所供应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没有利用教材中供应的2袋500克的盐是1000克来熟悉“千克”及它与“克”之间的关系。而是先让同学通过感受活动:“找一找”、“掂一掂”,先让生比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对“克”的理解,培育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接着很自然利用10个100克是多少克来关心生建立对“千克”的熟悉,同时在经受数数的过程中熟悉1000这个数。再用秤验证10个100是1000。来引发同学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接着通过掂一掂,说一说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比较掂量1克和1千克让生感受两个质量单位有肯定的联系的同时还是有区分的,从而更好的熟悉这两个质量单位。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之前同学在掂一掂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时,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有了肯定的熟悉并对它们有了肯定的感受后,抽象出数据让生利用已有的学问阅历进行比较质量的大小,进一步培育同学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力量。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这些都是我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
有圆满和缺乏的地方是:由于学校的天平、盘秤教学仪器损坏了不能使用,故而没能小组有这两个秤来进行学习。只能是我操作告知给同学,他们就没能很好的进行观看。这是这节课我圆满的地方。缺乏的地方:给同学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让同学用老师指定的进行语言表达;没有让同学进行估一估物体质量的环节来让同学感受从而更好的培育同学的估量意识;对课堂消失的问题敏捷应变力量待提高和加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4
开学的第一天,从同学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念,对新的学问的奇怪 和期盼!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盼和开头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习了《熟悉克和千克》的学习。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班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简单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同学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学问与同学生活机紧密联系,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的生活阅历。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预备任务:每人预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置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同学在观看了信息窗,倾听了同学仔细读的四条信息后,思索很主动,提出了很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同学们的发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力量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受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同学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熟悉天平的构造,演示天平称硬币的过程,同学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同学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同学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同学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同学:假如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同学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同学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同学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习资源很有用,我首先确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同学用天平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认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索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习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番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习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同学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稳固练习。其次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竟然多还没有反应,应当立即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关心?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同学思索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斤。同学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期货物偿债交易具体合同版
- 2024年标准竞业限制及知识产权保密协议版B版
- 2024年版权许可合同:音乐作品版权使用与授权
- 2025年咸宁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目库存答案
- 2024年度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保密及优化升级合同3篇
-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集锦汇编
- 钢铁制品采购投标技巧
- 2025民间借款合同格式范文
- 城市垃圾处理施工合同包工头
- 2024塔式起重机购置、租赁及安全管理规范合同3篇
- 开题报告:职普融通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经验到中国路径创新
-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期末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含答案)
- 商标出租合同范例
- 重大版小英小学六年级上期期末测试
- 会计助理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钢铁厂电工知识安全培训
-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历史试卷
- 说明文方法和作用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中国石拱桥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 中南运控课设-四辊可逆冷轧机的卷取机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 酒店建设投标书
- 《基于javaweb的网上书店系统设计与实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