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_第1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_第2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_第3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_第4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深刻认识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厚植科学基础,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跻身全球领先行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系统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所要求的新型科技生产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15—201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长率均保持在9%以上。2019年彩电、微型电子计算机、手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达1.9亿台、3.4亿台和17亿部,稳居全球第一。2019年,全国软件业务实现收入7.2万亿元,规模较十二五期末增长近7成。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突飞猛进。十三五以来,一些新兴平台交易额同比实现成倍增长。网络视听平台高速发展,2019年全国视频预付费会员用户预计增长至2.5亿以上。共享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市场交易金额达到8.1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1.3倍,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8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800万人。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近8成。(二)生物产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生物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6—2019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10.7%,高于同期工业企业整体营业收入3.0个百分点。2019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超6000亿元,规模较十二五期末增长近一倍。创新药研发势头强劲。十三五以来,随着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新药审批提速以及资本市场大力支持下,国内创新药研发数量及上市申请数量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化学创新药和生物制品新药上市申报数分别达到14个和33个,创历年之最。资本市场同样十分青睐创新药企业,创新药行业融资水平保持较高水平,2018年一级市场创新药企业融资项目数量达到84个,融资金额达374.4亿元。(三)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亮点纷呈高端装备产业着力保障国家重大需求。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能力和主导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高铁装备出口引领中国制造逐步走向国际化高端。2019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较上年增长14.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产业核心产值为1166亿元,在总产值中占比为33.8%。中国海工装备接单量稳居世界第一,高铁装备制造能力和运营能力世界领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色明显。随着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新材料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十三五以来,新材料上市公司年均增长17.9%。围绕信息、能源、节能环保、生物、航空航天以及产业革新等方面的战略需求,新材料产业实现了一批关键新材料产业化和规模应用。在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升级方面,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重点产业实现了新型材料和技术上的突破。部分新型材料产品质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如国内围绕大飞机金属材料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大约200多项专利,并有效支持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的部分关键部件材料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四)绿色低碳产业成效显著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5—2019年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年均增速达19.8%,高于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增速5.5个百分点。2019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达5222.4亿元,同比增长9.4%,产值规模较十二五期末增长67%。新能源应用规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底,风电、光伏发电以及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量分别为2.10亿千瓦、2.04亿千瓦和2254万千瓦,装机量较十二五末分别提升62.8%、373.2%以及118.7%。截至2019年底,运行核电机组共47台,较十二五末增加17台,额定装机容量达48751.2MWe,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位列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初露端倪,产业链环节基本完备,龙头骨干企业加速形成,燃料电池汽车开启规模化示范运营,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分时租赁等商业模式不断涌现。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0.6万辆,销量较十二五期末增长2.6倍,行业景气度持续保持高位。动力电池、电力驱动、电子控制、自动驾驶、车联网和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链环节不断完备,电池、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完全实现国产化。(五)数字创意产业生机勃勃数字创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9年,全国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7.0%,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6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文化投资运营221亿元,增长13.8%;创意设计服务12276亿元,增长11.3%。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量达4.7亿,数字出版产业规模超过9000亿元。网络视听付费用户达5.47亿户,网络视听收入超1700亿元。游戏市场用户规模达到6.4亿人,实际销售收入2308.8亿元。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一)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修订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三)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抓紧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原则上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结合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原则紧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深化改革。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激励。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扩大开放。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创新驱动县域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公共事业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疾病防治技术在县域普及。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县域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等,促进城市与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服务向县域延伸。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围绕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在县域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成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改厕技术推广和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清洁能源、绿色建材、综合节能等技术在县域应用,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加大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提升县域生态环境管理效能。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操作)室、科普活动站(室、中心)、科技图书室等基层科普基地建设,提升使用效能。推进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中小学科普实验室等建设,提升中小学科普教育质量。建立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学会、企业科协和科技社团的纽带作用,扶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分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就业创业、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拓展社会治理场景应用。强化科技为民惠民。鼓励有条件的县域构建集管理、资源和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平台,缓解教育和医疗城乡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面向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典型应用示范,加强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科技助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农村厕所改造升级支持力度,研发寒旱地区免水冲、微水冲等厕所改造关键技术,开发轻简化、无害化卫厕改造及粪污处理装备与产品。针对农村畜禽粪污、秸秆污染严重,生活废弃物集中处理难等问题,开展农村固体有机废弃物智能复配和协同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县域群众科学素质。把县域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县域依托科技活动周、全民科普日、科技列车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宣传科学知识,加快提升县域群众科学素质,服务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支撑欠发达地区县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瞄准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新兴技术应用,攻克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集成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推动优良品种、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模式在乡村应用。开展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建立农业农村科技成果定期征集发布机制,征集农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乡村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大对乡村产业培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志智双扶,提升脱贫县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能力,夯实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建立健全科技帮扶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一体谋划、协同推进。精准对接脱贫县发展科技需求,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技推广机构等开展科技服务。鼓励在脱贫县建立科技小院、专家大院、农科驿站等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向脱贫地区转移转化。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面向西部10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工作,做实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平台园区、科普宣传五个全覆盖,推动重点帮扶县产业振兴。完善东西部科技合作与对口支援机制。强化新时期东西部科技合作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扎实推进科技援疆、科技援藏、科技援青、科技入滇、科技支宁、科技兴蒙等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建与合作。聚焦西部县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重大科技需求,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优化帮扶方式,选择东部优势创新资源开展跨区域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推动对口地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帮扶实效。开展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面向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特色粮油、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特色果蔬、特色畜禽等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加强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开展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瞄准农业农村产业中的重点问题,深入挖掘园区和县域实际需求,加快创新成果在园区和县域转化应用,构建典型应用场景,探索科技有效供给、成果转化服务、园区提质增效、人才进乡入村的创新发展新路径。推进科技精准帮扶结对。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与脱贫地区精准对接。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发挥人才、成果、平台、信息等资源优势,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科学发现对技术进步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技术进步有力推动发现科学规律。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1、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