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_第1页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_第2页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_第3页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_第4页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本章要点:·文物是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文化遗产是国际通用概念,但在中国政策语境下,文化遗产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集大成的概念。·文物的分类已形成体系,但从管理角度而言仍不够完备;而文化遗产的分类尚未体系化。·文化遗产事业是文物等相关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结果,不过目前从管理体系到行政法规仍未统筹。·尽管尚未统筹,与中国文化遗产相关的事业,其管理特征均是以公有制和分级属地化管理为特征的条块结合的委托代理制度,管理交叉和管理缺位现象都较突出。中华数千年文明史,留下了数不尽的历史遗存,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中,物质形态的一般被惯称为“文物”。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历来为世人所重,但真正的文物事业,却肇始于新中国:制定了多项文物保护法规,成立了体系化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文物管理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尤其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后,传统的文物管理体系亟待与“文化遗产”接轨。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第一次通过“国发文件”的形式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与《公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概念,将我国传统文物事业拓展到文化遗产事业这一新平台。显然,了解“文物”和“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过程,明确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促进相关事业在文化遗产事业新平台上的统筹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规范化发展和国际交流。因此,浓墨重彩地探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类体系和事业管理特征成为2008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的第一章。1文物、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文物”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我国的典籍中出现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3]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文物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变化,针对文物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整构建起来。不过,“文物”一词仅在中国通行,在不同国家这类历史遗存有着其各自的名称(如日本称其为“文化财”),国际上也有另一个内涵接近的通用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几经变迁,最终才在《公约》中初步定型,成为国际通行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后来的相关国际公约中被继续加以丰富,直至在最近的中国政策语境中成为一个涵盖古今、意通中外的集大成概念。[4]1.1关于“文物”1.1.1“文物”的定义及其法律依据“文物”一词在我国历史悠久。最初的“文”和“物”二字并不是连在一起使用,而是分别指代不同的意思。“文物”作为一个完整词汇首见于战国初期的《左传》,[5]至今日成为法律条文中正式使用的词汇,其称谓及所涵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在我国,关于“文物”的内涵,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的叙述各有差异,但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文物·博物馆》卷中关于文物内涵的叙述,可以看做是得到业内广泛认同的权威定义:文物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6]。其基本特征有二: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的,不可能重新再创造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文献也给出了“文物”简单明了且大众化的定义,如《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物”一词的解释:“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工艺品等”。[7]而我国政策语境中的“文物”的外延,经历了多年文物保护工作和颁布了多个文物保护法规后才逐渐明晰和规范。2002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的外延做出了明确规定: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1.1.2中国政策语境中文物的分类新中国对文物的分类早在1961年颁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就有阐述,后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在2002年《文物保护法》中最终明确了我国文物管理的分类体系。我国的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收藏于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8]另外还有一类较大规模的文物组合体: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包括数量和类型),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街道、村庄,由相应级别的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等。[9]此外,《文物保护法》还对文物的分级做出了规定: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依据其价值可分别确定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中珍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我国文物分类分级体系大致情况如图主1-1所示。图主1-1我国文物分类分级体系1.2关于“文化财”和“文化遗产”1.2.1“文化财”和“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优秀物质遗存,在我国被统称为“文物”,然而在别的国家,这类遗存往往有不同的名称,其含义和所包含范围也略有差异。例如,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类似的概念就是“文化财”。日本虽不是遗产大国,但在遗产保护方面堪称亚洲先行者。日本的遗产保护始于19世纪60年代,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它首次提出“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国际上划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日本的“文化财”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的概念。依据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10],受到保护的“文化财”可分为七大类:①有形文化财;②无形文化财;③民俗文化财(包括有形和无形两部分);④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⑤传统建筑物群;⑥文化财保存技术;⑦埋藏文化财。表主1-1给出了日本“文化财”与中国“文物”概念的对比,可以看出,文化财的外延较我国的文物大得多。日本的文化财包罗万象,既有有形遗产也有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也有自然遗产。正是因为日本文化财的外延过于宽泛,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对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财进行统筹保护,但并不利于根据文化财的属性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表主1-1日本“文化财”概念与中国“文物”概念外延的对比如同日本的“文化财”一样,由于文化及政治经济条件相异,不同国家有其各自的遗产概念体系[11]。为了加强各国之间在遗产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经过各国长期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了一个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2]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3]中,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如下规定。(1)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外延为以下各项:①纪念性创作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纪念性的雕刻和绘画作品,具有考古学性质成分或结构物、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同质性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的组群。③遗址。从历史、审美、民族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2)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内涵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外延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相对而言,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概念的范围也比日本的“文化财”小,[14]仅指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关系如图主1-2所示。图主1-2国际通行“文化遗产”与日本“文化财”外延的异同1.2.2中国政策语境中“文化遗产”的分类长期以来,我国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统称为“文物”,并在此概念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加深,文物的内涵和外延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及文物事业国际交流的需要,一个较“文物”有着更深、更广含义的新概念呼之欲出。2005年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首次正式在国家级公文中确定了中国“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5]这标志着我国文物事业开始了向文化遗产事业的转变。《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规定,我国“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16]。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国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分类如图主1-3所示)。图主1-3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显然,中国的“文化遗产”概念是在综合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两个国际公约的基础上,依据《文物保护法》,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做出的更加清晰准确、符合中国语言文字习惯的界定。这一概念与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体来说,我国“文化遗产”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较后者更加宽泛。图主1-4为我国“文化遗产”与国际通行“文化遗产”概念的关系。图主1-4中国文化遗产概念与国际通行文化遗产概念的关系我国提出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合理、有限集大成的概念,最有利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依照遗产的属性和功能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与传统的文物概念相比,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功能;[17]而与日本的“文化财”概念相比,我国的“文化遗产”并不包括其涵盖的部分自然遗产和部分文化遗产保存技术,其类别也是依照遗产的属性进行合理划分,涵盖范围适中,因此这是一个符合我国遗产资源特点、与现有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相对更合理的概念。我国的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文物”和日本“文化财”概念的对比关系如图主1-5所示。图主1-5中国“文化遗产”与“文物”、日本“文化财”概念的比较我国从文物发展到文化遗产,适应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需求,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概念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新的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体系,有助于我们依据文化遗产的属性和功能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具体说来,文化遗产概念对遗产的分类建立在其属性的基础上,而且归类合理、范围适中(比文物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又不似“文化财”的范围过大、各类之间共性特征不多),有利于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根据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型和级别,可以区分遗产的内在特质和外在功能,有利于文化遗产的教育、科研和经济功能的发挥;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与我国遗产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和现有遗产管理体制相适应。此外,文化遗产强调了其代际传递的文化传承功能,将传统的文物拓展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介质这一更广平台,有助于我国从文物事业向文化遗产事业的平稳过渡。2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基本管理情况作为我国珍贵的历史遗存,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历来为世人所重视。然而,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文物管理才真正发展为一项事业。我国的文物事业[18]是国家对文物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是文物得以保护、利用和文物的功能得以发挥的平台,其事业特征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上。[19]我国的文物事业从民国时期起步,[20]新中国成立后渐成体系;[21]而文化遗产事业则成为文物事业及其他相关事业在新形势下的新平台。目前,我国文物事业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事业单位为主要存在形式。当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概念提出之后,原有文物事业及其他相关事业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依然是以文物事业为主体,相关事业整合基本还未进行。2.1文物事业的构成及特征(1)管理体系中国文物事业的管理体系,由纵向多层级管理和横向多部门管理构成。纵向多层级管理,主要是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文物单位的管理。[22]横向多部门管理,主要由文物、文化、建设[23]、宗教、旅游、档案等职能部门负责。目前,文物系统作为文物的主要管理机构,除了管辖本系统所属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外,还负责行使文物的国家管理职能,包括对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工作监督和执法检查。另外一部分分散在建设、文化、民族、宗教、旅游、教育以及军队等系统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由这些系统分别负责日常管理。[24]不过,仅就与“文物”概念对应的文物事业而言,主体还是文物系统。(2)管理制度依据2002年《文物保护法》,我国文物的所有权可以分为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以及私人所有三类(当然,也有极少部分有共同所有权,如有些古建筑是国家和私人共同所有)。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而言,国家所有的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的主体,因此一般对其采取公有制的管理方式。无论就数量还是质量而言,我国的文物绝大部分是国有的,因此一般采取公有制的管理方式。与这种公有制对应,我国的文物主要依托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管理,采用的是非营利的以委托—代理为特征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先将国家所有的文物委托给某一级政府代管,某一级政府的某个职能部门再将其委托给下属的事业单位代管,通常采用单一的非营利性行政管理模式。在文物事业经费来源方面,国家财政拨款是主要渠道之一,此外,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同系统和部门也有其各自的资金来源渠道。[25](3)运行机制由于各文博单位分散在不同系统和部门中,所属类型既有保护型机构,也有利用型机构,因此各自的发展目标也不相同。[26]在对不同文物单位的保护和管理上,我国实行的是部门与层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同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由不同级别的政府划归不同的系统进行管理,系统内上级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各系统一方面设立管理机构代行对其拥有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权,另一方面,在行政上它们还要归属于地方政府管理。[27]总之,目前我国的文物事业,按照成员—规则—机制的框架来描述的话,其特征为:依据《文物保护法》,以文物系统为主体,以行政管理为主,以公有制和分级属地化管理为特征的委托代理制度为主。2.2文化遗产事业的构成及特征与文物事业的体系化管理有所区别的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尚未整合,其发展落后于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28]可以这样描述目前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其构成主体依然是既有的文物管理体系,对物质文化遗产以多部门分散管理为主,文物系统只承担执法检查及有限的业务指导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由文化系统的社会文化部门管理;[29]缺少一个牵头协调部门来统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30]因此,作为一种愿景,我国需要打造这样一个合理、完善的文化遗产事业:在原有的文物事业以公有制为主体、事业单位为主要管理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主管部门作为统筹协调单位、广泛吸纳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市场经济下的非营利性体制为核心、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功能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31]。此体制的运行要依据统筹相关内容后的文化遗产法规,并且分散在各系统的文化遗产都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管理[32]。(1)管理体系依据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概念,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应由一个集大成的、覆盖全面的管理体系来支撑。在政府层面,文化遗产应由主司文化遗产职能的单一部门管理(例如,组建“国家文化遗产局”或“国家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对文化与自然遗产,尤其是世界级遗产和国家级遗产,进行统一管理)。[33]在支持性机构方面,在已有的文化遗产研究单位和专业协会之外,应支持各种非营利性社会力量介入,使其成为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资金与人才来源。在文化遗产单位与其他部门、社会机构的关系方面,应完善规章制度,以规范遗产单位与旅游、文物流通经营等行业的关系,同时加强遗产单位与学校、社区的联系,强化文化遗产事业的公益功能。(2)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对文化遗产管理的程序、各级政府及民间团体的各自职责与相互关系保留保护资金的来源、经营内容都做出详尽、严格的规定。在这样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下,不同层次(国家和地方)的保护管理只设立一个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作为具体承担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职能的遗产单位,应建立起政府出资和社会力量出资、参与兼有的非营利性制度。[34](3)运行机制第一,资金机制方面,各级政府将文化遗产的主要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遗产单位的经营收益主要用于遗产事业的再投入,余者可以由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和当地社区共享,以鼓励地方政府和遗产地社区的遗产保护积极性。第二,监督机制方面,文化遗产事业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职能体系和遗产单位的网络管理结构后,各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充当监督者和指导者角色,对遗产主管部门和遗产单位的行为进行监督。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包括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的监督、政府的监督、规划系统的监督、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第三,经营体制方面,文化遗产单位的非营利性体制决定了其遗产经营应以非营利模式为主,也可引入市场化经营方式。[35]以上在成员—规则—机制框架下关于中国文物事业和文化遗产事业的特征对比可总结于表主1-2。表主1-2我国文物事业构成和文化遗产事业的愿景3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传统的“文物”到现阶段“文化遗产”的发展,通过国内与国外以及文化遗产系统内外的对比,阐明了文物、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事业等概念,描绘出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分类管理和文物、文化遗产事业的组成情况及管理特征。对于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如文物和文化遗产概念的历史沿革、我国文化遗产管理中的交叉关系等)将在技术报告第一章中做详细论述。在我国,文物历来用以代表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遗存,这一概念的使用已延续了数千年,并且在《文物保护法》中对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明确规定。相对应的,其他国家也有其自己的与这一含义类似的词语。如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