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_第1页
2021-2022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_第2页
2021-2022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_第3页
2021-2022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_第4页
2021-2022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1、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可以分为()。A.理论课和实践课B.讲授课和练习课C.新授课和巩固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答案】D2、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比喻“接知如接枝”,这个比喻体现了()。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学生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C.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学习直接经验为基础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辅相成【答案】D3、在学习两条直线“垂直”这个概念时,教师经常变动直线相交成直角的方向和位置,以突出其关键特征,这属于()。A.使用分类教学B.使用变式教学C.使用例子教学D.使用比较教学【答案】B4、教生物的崔老师询问了几个学生努力学习生物的原因.得知小丽是因为喜欢研究小动物、小植物而喜欢生物课;小亮是因为学好生物课,同学们都会崇拜他、听他指挥;小雅是因为学好了生物,崔老师就会表扬她。小丽、小亮、小雅的学习动机分别是()。A.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C.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D.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答案】D5、学生集体是否有健康的()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A.活动B.集体舆论C.干部队伍D.共同目标【答案】B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C7、如遇儿童被电击中,下列采取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燥的木棍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B.用手去拉伤员,使其尽快脱离电源C.如遇伤员呼吸停止,则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D.如遇伤员心脏停止,要进行心脏胸外挤压【答案】B8、()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A.自我认知B.自我意识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答案】B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配置性评价D.甄别性评价【答案】A10、少先队员自己确定活动形式并组织开展活动,这体现了少先队活动的()。A.创造性B.趣味性C.自主性D.组织性【答案】C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答案】A12、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这种总结方式属于()。A.开放型总结B.认知型总结C.封闭型总结D.归纳型总结【答案】A13、决定教育规模、速度、人才规格的是()A.生产关系B.政治经济制度C.社会文化D.生产力水平【答案】D14、“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答案】D15、现场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A.主要组织形式B.基本组织形式C.特殊组织形式D.辅助组织形式【答案】D16、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主要是()A.强调形成性评价B.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C.考试方式的改革D.让学生自主学习【答案】B17、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为()。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答案】D1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指()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智力、能力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D.知识、智力、情感【答案】A1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遗传素质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D.教育【答案】C20、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A.加里宁B.马卡连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答案】B21、以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B.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经验中心C.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D.教师中心、活动中心、课堂中心【答案】A22、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品质称为思维的()。A.广阔性B.灵活性C.逻辑性D.深刻性【答案】B23、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指()。A.感知、记忆和思维B.情绪、思维和意志C.动机、需要和兴趣D.能力、气质和性格【答案】A24、记忆过程包括()。A.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B.识记、保持、联想C.识记、联想、回忆D.识记、保持、遗忘【答案】A25、教育机会均等体现了()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答案】C26、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符合的教学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启发性原则【答案】D27、英语课程目标设计为九个级别,其中()级目标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A.一B.二C.三D.五【答案】B28、教师采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做法属于()。A.形成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D29、相同要素说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B.杜威C.贾德D.班杜拉【答案】A30、小学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结构,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属于()A.参观法B.实验法C.演示法D.实习法【答案】B31、“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A.文化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本体性知识【答案】D32、讲解“圆的面积和周长”时,运用“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思路,这属于数学思想中的()。A.数形结合思想B.可逆思想C.类比思想D.极限思想【答案】D33、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吴老师的做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好评。他总是在拟定新规定的时候让全班同学参与投票.只有多数人同意以后才会去执行。吴老师的管理模式属于()。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答案】C34、不属于课堂要素的是()。A.学生B.学习过程C.学习情境D.学习信号【答案】D35、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儿童早期()更为突出。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学习内驱力【答案】B36、学习策略的核心是()。A.计划性B.规则C.方法D.监控【答案】A3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一平衡一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C3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遗传B.环境C.个性差异D.个人努力【答案】B39、预防沙眼的重点是()。A.群防群治B.儿童做到一人一巾,毛巾用完通风晾晒C.不用脏手擦眼睛D.保持室内通风【答案】A40、班主任李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各个小组目标,并最终落实到个人目标。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属于()。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答案】D41、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答案】B42、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答案】A43、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A.计划性B.外显性C.目的性D.直接性【答案】A44、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A.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B.记忆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D.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答案】C45、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A.观察法B.访问法C.问卷法D.调查法【答案】A46、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A.一种量值B.一种题型C.某种题型D.多种题型【答案】A47、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A.课程内容B.课程方案C.课程目标D.课程设计【答案】C48、西方首先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的是()。A.赫尔巴特B.康德C.卢梭D.杜威【答案】D49、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显性课程【答案】C50、下列能的转化中,属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是()A.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B.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C.摩擦生热D.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答案】D51、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荀子B.孔子C.孟子D.墨子【答案】C52、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B.夸美纽斯和杜威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D.赫尔巴特和杜威【答案】D53、“杯弓蛇影”是下列哪种现象()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答案】A54、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是()A.计划B.行动C.观察D.反思【答案】B55、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学者是()。A.杰克逊B.博比特C.泰勒D.杜威【答案】A56、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督促和检查孩子完成作业,其承担的角色为()。A.志愿者B.决策者C.支持者D.学习者【答案】C57、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答案】D58、下列对小学生知觉发展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B.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C.策略性逐渐提高D.能够确定较远的空间距离【答案】D59、班级活动是指()。A.以班级为单位的一切活动B.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C.建设班集体为中心的活动D.晨会等常规活动【答案】A6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A.情境学习B.接受学习C.潜伏学习D.机械学习【答案】A61、小军由于对数学感兴趣而努力学习数学,小花为了期末得到妈妈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数学,那么小军和小花的学习动机分别是()。A.内部动机外部动机B.高尚动机低级动机C.外部动机内部动机D.低级动机高尚动机【答案】A62、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育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诱导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答案】B63、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相关的教育家除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外,还有()。A.梅伊曼和拉伊B.桑代克和蒙台梭利C.蒙台梭利和拉伊D.蒙台梭利和杜威【答案】D64、在个性心理结构中,()更为稳定。A.兴趣B.价值观C.气质D.性格【答案】C65、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答案】A66、二年级(2)班的学生特别喜欢王老师,都觉得她是一个好老师,因为王老师说话声音很好听,不管她说什么大家都觉得是好的。这种现象称为()。A.投射效应B.晕轮效应C.皮格马利翁效应D.首因效应【答案】B67、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教师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李老师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A.安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答案】D68、以下符合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是()A.小学以分科课程为主?B.初中以综合课程为主?C.在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选修课程?D.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答案】D69、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很大的()A.抽象性B.概括性C.深刻性D.具体性【答案】D7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A.惩罚服从取向B.寻求认可取向C.社会契约取向D.普遍伦理取向【答案】D71、下列关于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说法,错误的是()。A.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学会调适B.预防功能是初级功能,发展功能则是高级功能C.教育活动只需立足于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即可D.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答案】C72、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A.经济发展水平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结构状况D.基础教育水平【答案】D73、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中。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答案】B74、为了使小学生掌握知识,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还要自己动手做。这样做的目的是()A.为了发挥多种感知系统调节作用B.为吸引学生注意力C.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为了及时给予强化反馈【答案】A75、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A.教师角色认知B.教师角色体验C.教师角色期待D.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答案】A76、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直线提高的过程【答案】D77、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A.陶治法B.讨论法C.练习法D.讲授法【答案】C78、在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进行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属于()。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C.交叉分组D.综合分组【答案】B79、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中的()。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答案】A8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反映的是()。A.正面教育原则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C.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D大题(共18题)一、请观看小学高年段《落花生》教学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问题(一):请结合本教学片段评析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10分)问题(二):试论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10分)【答案】问题(一):该教师课堂提问行为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逐渐深入阅读课文,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该教师的提问设计巧妙,语言简练;有针对性的设问,使学生快速抓住重难点;教师对每位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有所反馈,及时纠正错误,肯定正确,增强学生的信心。问题(二):(1)增进师生交流。好的提问犹如一条纽带,能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2)吸引学生注意。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使所有学生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3)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4)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瞬间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5)提供教学反馈信息。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二、杨蒙是一名高中学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一直不错。一次,在期中考试时由于感冒发烧没有考好,结果成绩下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不知她带病考试)。此后,每当面临考试时杨蒙都很紧张。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担心,害怕考试失败,为了能考好,她考前每天都复习得很晚。考试时,杨蒙经常感到注意力很难集中,脑子里也一片空白,明明掌握的知识也都忘记了。同时还伴随着紧张、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绷紧等症状。可考后她发现这些题目都会做,只是由于没发挥好而失败,因而更加害怕考试。为此,杨蒙非常痛苦,不知道如何摆脱。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问题1][简答题]杨蒙的这种症状是一种什么心理问题?[问题2][简答题]本案例中,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问题3][简答题]针对这类问题,请列举两种常见的心理训练方法。【答案】1、考试焦虑问题。2、杨蒙考试焦虑主要与考试失败以及教师的批评有关系。3、常用的训练方法:①调整自我认识法;②自信心训练法;③放松训练法;④系统脱敏法。(注:任举两种方法展开回答即可)。三、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地转变为好事呢?最近一年多来,我在班上大力推选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用正楷字写一份200字左右的违纪心理报告书(请大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不是检讨书),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的方式明显好了很多。谈谈你对上述案例的看法。【答案】(1)处罚学生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违反纪律也是有不同原因的,教师处罚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改正错误,更好地成长。案例中的班主任所采取的处罚方式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2)案例中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人性化管理。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但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该案例中的班主任在处理违反纪律的学生时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不仅遵守纪律,而且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3)案例中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民主化管理。班主任要进行民主化管理,不能专制也不能放任学生自己发展。该班主任采取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处罚”手段,顾全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使学生改正了错误,学到了知识,使学生既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特长。(4)案例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人际交往关系方面的教育。处罚违反纪律的学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方式。案例中的班主任的处理方法,除了巧妙地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但是你违反纪律是错误的,必须受到处罚,这是班级管理必不可少的。(5)案例中的班主任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处罚学生的方法也是一种激励手段。这位老师采取暗示批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没有直接点破,但是在老师的“惩罚”下,通过表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班主任将惩罚与教学相结合,惩罚中既坚持了教育性原则,又照顾到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心服口服,知错能改,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学生陆某和任某均是五年级学生,参加期末数学考试:陆某得到100分,任某没有考及格,陆某说自己学习刻苦,任某说自己没有数学细胞。据老师说,任某天资聪颖,好奇心强,但他是家中小皇帝,过度依赖父母,脾气暴躁,不会宽容别人,平时贪玩,上课爱开小差,学习习惯差,做事拖拉、毛躁,一到考试总是马马虎虎.成绩欠佳。(1)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两个学生的学习行为。(2)针对任某情况,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帮助任某?【答案】(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①陆某自己学习刻苦从而得到100分,说明陆某将其成功归因于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②任某说自己没有数学细胞,将自己成绩欠佳归因于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2)针对任某情况,作为老师可以这样帮助:第一,帮助任某设置具体学习目标,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二,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第三,对任某的归因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第四,联系家长,改进家庭教养方式。五、以第26题为例:26.【参考设计】问题(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②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③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形成合作意识,具备一定的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7数学的兴趣。2.教学重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问题(二):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1.教师出示PPT课件:小数的初步认识师: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有书包、文具盒、铅笔、彩笔、橡皮擦和日记本等。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么分呢?【答案】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1.教师出示PPT课件:小数的初步认识师: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有书包、文具盒、铅笔、彩笔、橡皮擦和日记本等。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么分呢?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选代表说明自己的分法和理由。2.区别整数与小数师:我们将这些标价(物品的价格,即多少钱)分成两类。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作小数,“.”叫作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出示课题:认识小数)六、新编《自然》教材第一册《植物的果实》一课,正好安排在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条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搜集各种果实,并提醒注意:“你认为是果实的,上课时你把它带来。”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把带来的果实放在桌上,并重复我的要求:“我说过.你认为是果实的,你把它带来。”“现在你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带来的是不是都是果实”这时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带来的大多数是水果类.如梨、苹果、桔子、柿子、香蕉等,少数同学带来花生、粟子、枣、核桃、葵花籽等。这时。有个同学举手发言,说:“有的同学把胡萝卜也带来了,胡萝卜不是果实。”“胡萝卜是果实。”带胡萝卜的同学不举手就急着争辩。“胡萝卜到底是不是果实”我问大家。“是果实!”“不是果实!”全班同学几乎同时发言,立刻形成了“两派”。“认为胡萝卜是果实的和认为胡萝卜不是果实的。能不能谈谈你们的理由”我说。“胡萝卜能吃,所以是果实。”主张胡萝卜是果实的同学说。“能吃的不见得都是果实,鸡蛋糕也能吃。”另一同学反驳。“鸡蛋糕不是植物长出来的,胡萝卜是植物长出来的。”又一同学申辩。“植物长出来的不一定都是果实,芹菜、大白菜就不是果实。”又一同学提出相反的意见。“胡萝卜有营养.所以是果实。”一同学又提出另一条理由。“有营养的一定是果实吗大白菜也有营养。”又一同学反驳。“胡萝卜是长在土里的,所以不是果实。”最先提出胡萝卜不是果实的那位同学说。“花生也是长在土里的.花生应该是果实吧。”又是一次反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都忘了“举手发言”的常规,一来一往争辩着。【答案】(1)材料中的老师运用了讨论法。(2)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①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②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③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材料中的老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果实,在上课时要求学生针对“带来的是不是果实”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于是学生开始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言,针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并且老师针对讨论的进程进行了一定的指导。这些做法都符合讨论法的运用要求。七、材料: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同学几乎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名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这一次,他没有按照惯例公布学生的成绩。试卷改完后,王老师分别找到这几位同学,耐心地分析了他们在这次考试中的成败得失,勉励他们认真学习,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事后,他对同事说:“通过这件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那一份责任。”问题:(1)分析王老师做法的可取之处及当前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评价观【答案】(1)王老师不给学生按成绩排名的做法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考试焦虑的缓解。当前对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有:①评价结果以排名的形式公布,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②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③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④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⑤在评价主体上,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⑥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树立发展性评价的评价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①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②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③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④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八、以下是两位老师对同一名学生写的操行评语。【评语一】该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时迟到,有时不按时交作业、成绩较差,在清洁卫生活动中表现还算积极,与老师的期待有较大差距。【评语二】你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能配合体育委员参加工作,对班长的工作也能大力协助和支持,很好地履行卫生委员的职责,受到好评。在学习方面,主观上想努力,但力度不够,成绩尚不够理想,希望进一步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力争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在学业方面得到更大进步。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评价这两则评语,并谈谈写评语应注意什么?【答案】(1)从评语一中的用词“该生”可以看出,这是传统式的评语,虽然在评语中提到了学生表现良好的一面,但在用词上依然是不能达到鼓励学生的效果的。相对于评语一而言,评语二的用词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且评价理念符合鼓励性评价理念,更能突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在促进学生发展这个层面上,评语一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2)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奋发向上,肯定其优点,找出其缺点,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班主任做好操行评定应注意:①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评定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②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③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九、“差生”的成绩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数学考试来说吧,我学数学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都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数学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得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问题:请结合案例分析现行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答案】案例反映的事件主要体现了教学评价中存在以下问题:(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5)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一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开学不久,赵老师发现杨明同学有许多毛病。赵老师心想,像杨明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赵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明很不好意思地找到赵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明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案例中赵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答案】赵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赵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以及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赵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一十一、唐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用泥巴做手工,要求留意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给作文累计素材。不就,小强的爸爸就气势汹汹来找唐老师,质问唐老师为什么小强一回家就玩泥巴,不学习。唐老师就将小强的作文读给家长听。作文中提到小强曾经做过一个坦克模型,但是他爸爸非常生气,就一脚给踩坏了。家长听完小强的作文,表示理解了孩子的行为。(1)评析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法。(2)试述家校合作,应遵守的基本要求。【答案】(1)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法值得学习。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中注意了家长其实是站到了学校的对立面的,只要求学校督促孩子的学习,家长不是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唐老师的沟通方法正是从小强的作文切入,说明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动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从学生角度取得了家长的认同。如果唐老师借此机会教育家长的冲动,和对孩子发展的忽视,可能就更会造成与家长的对抗状态,之后的沟通就会带来麻烦。(2)从以下角度作答:第一,改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注重平等沟通、发挥学校主导,调动家长积极性;第二,提高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能力,统一认识,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第三,畅通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渠道,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第四,提高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逐步提高家长的参与感,相互支援,合作共进。一十二、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生:有!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答案】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在探索研究和探寻追究中解疑的读书实践过程。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草船借箭》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在探究性阅读中_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jinkaodian一十三、小辉个子矮小,家境又不好,常常受到同学们歧视。班主任王老师多次对同学们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无奈之下,王老师只好另辟蹊径。小辉生日的早晨,同学们走进教室,惊讶地发现小辉的课桌上有一个漂亮的盒子,上面写着“天使的礼物”,小辉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惊喜地看到一个生日蛋糕。在同学们“生日快乐”的歌声中,他愉快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蛋糕。同学们边吃蛋糕边猜测这位送礼物的“天使”是谁?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王老师说道:“天使代表着圣洁,善良,专门为人们传播真,善,美,她是不愿意披露自己姓名的,但她确实生活在我们中间,小辉是咱班第一个收到天使礼物的人,我相信天使不但会把爱带给小辉,也会带给别的同学,而我们每一个同学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天使,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需要温暖的人。”从那以后,班里“天使的礼物”经常出现,同学间都能够相互关心,平等相处。问题:(1)请对王老师设计的这一活动进行评析(10分)(2)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10分)【答案】本题解析(1)材料中王老师设计的这一活动值得肯定,很好的践行了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地将班主任的力量履行到了实处。①王老师的这一活动设计符合新课改理念中的教师观。新课改的教师观表明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材料中,王老师面对班级同学之间对于小辉的歧视,采用“另辟蹊径”的活动,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互相关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现了品德成长。②王老师的活动设计符合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的角色。材料中,王老师发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于是积极采取措施,利用这一活动,很好的协调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③王老师的这一活动符合德育过程基本规律中利用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规律。材料中,王老师针对有同学歧视小辉的现象,并没有一味的进行说教,而是利用道德情感这一切入口,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从而实现了学生品德的提升和班级良好氛围的建设。④王老师的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材料中,面对同学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这一复杂情境,王老师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创造性的利用“天使的礼物”这一活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⑤上述四点皆说明了王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仅维护了小辉的尊严,也让全班学生受到了教育。总之,王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学习。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材料中,王老师面对班级同学之间对于小辉的歧视,采用“另辟蹊径”的活动,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互相关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现了品德成长。②王老师的活动设计符合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的角色。材料中,王老师发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于是积极采取措施,利用这一活动,很好的协调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③王老师的这一活动符合德育过程基本规律中利用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规律。材料中,王老师针对有同学歧视小辉的现象,并没有一味的进行说教,而是利用道德情感这一切入口,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从而实现了学生品德的提升和班级良好氛围的建设。④王老师的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材料中,面对同学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这一复杂情境,王老师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创造性的利用“天使的礼物”这一活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⑤上述四点皆说明了王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仅维护了小辉的尊严,也让全班学生受到了教育。总之,王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学习。(2)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是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了解和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只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才能使班主任很好的把握学生,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②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并践行活动民主的原则。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班主任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感染学生;③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利用班级舆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班风;④利用主题班会。通过相关的主题班会,使学生们认识到班级氛围的重要性;⑤通过班级活动,营造和谐班级。班主任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班集体的魅力。⑥培养学生自信心,利用“期望效应”激励学生进步;艺术批评,在进行必要批评时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一十四、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4.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5.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答案】1.【答案要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答案要点】(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3.【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4.【答案要点】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一十五、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问题:请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20分)【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