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数据产业基地环路工程--数据谷东环线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二〇一四年八月一、工程概况1.工程位置大数据产业基地环路建设工程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整个仙桃数据谷由数据谷东环线、西环线形成环路。数据谷东环线位于数据谷东侧,南起于数据谷南大桥,止于数据谷北桥,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50km/h,全长1680m,道路宽度22m。根据建设单位委托,数据谷东环线为南北走向。道路南起于数据谷南大桥(X-88936.245,Y-62689.868),自南向北分别与两条规划道路及数据谷西环线平面相交,止于悦来北桥(X-90462.753,Y-62516.990)。2.工程沿线现状本次拟建数据谷东环线道路为新建市政道路,沿线多为未建成区,村落较多。场位处多为林地、小山丘、农田等,地面高差起伏变化较大。3.设计内容本项目工程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二.设计依据1.基础资料⑴设计委托书及设计合同⑵业主提供1:500地形图⑶相交道路设计图⑷其它现场收集、调研成果2.主要规范、标准⑴《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3年4月⑵《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⑷《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⑸《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⑹《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⑺《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⑻《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⑼《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⑽《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⑾《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⑿《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⒀《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6)⒁其他有关现行规范及标准图集三.设计技术标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的相关规定,结合道路的性质、功能、交通量、沿线自然条件和现状情况,设计技术标准如下表:表-1设计技术标准一览表名称指标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设计年限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设计年限20a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设计年限15a道路路幅宽度22m道路横断面布置双向4车道+两侧人行道计算行车速度50km/h最大纵坡-2.0%最小纵坡-0.3%最小圆曲线半径500最小竖曲线半径5000m荷载标准路面:BZZ-100路面交通等级高级抗震设防标准6度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重要附属构筑物按7度设防表-2设计值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规范值数据谷东环线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SMA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SMA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3设计行车速度50km/h50km/h4最小圆曲线半径400(不设置超高)100(设超高极限)5005最小缓和曲线长度452006最大纵坡6%2.0%(1350m)7最小凸曲线半径9005000m8最小凹曲线半径70015000m9停车视距≥40m≥40m10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BZZ-100型标准车四.设计内容1.平面设计数据谷东环线道路平面线形按照《控规》、《方案设计》确定的线形,道路全线长1680m,自南向北依次与规划道路、规划道路、数据谷西环线平面交叉。与数据谷西环线相交处设置了拓宽段、拓宽渐变段,拓宽车道宽度为4.0m。2.纵断面设计数据谷东环线纵断面设计结合平场工程,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为2.0%;最小坡长为225m,最大坡长为1350m;最小竖曲线半径为5000m,最大竖曲线半径为15000m。自南向北坡度依次为-0.3%、0.5%、-2.1%。3.横断面设计数据谷东环线道路横断面的断面形式:3.0m宽(人行道)+8.0m宽机动车道+8.0m宽机动车道+3.0m宽(人行道)。路拱横坡:沥青混凝土路面路拱横坡采用(园曲线+直线)形式,车行道混合坡度为1.5%,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2.0%直线坡(与路面横坡方向相反)。4.路面结构设计①.机动车道从上到下路面结构组合如下:改性沥青玛蹄脂SMA13厚4.0cm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沥青混凝土AC-16厚5.0cm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沥青混凝土AC-25厚7.0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6mm0.7~1.5kg/m2乳化沥青透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20m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30mm②.人行道从上到下路面结构组合如下:透水砖20×10×6cm1:3砂浆找平层厚2cmC20混凝土基层15cm压实路基5.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①.填料选择: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浸水部分的路基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质土、生活垃圾土、淤泥和盐渍土,不得含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②.填方路基基底处理:基底位于耕地或松土上时,应先压实后回填,深耕地段应将松土翻挖后回填压实;位于水田或池塘上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抛石挤淤等措施处理,压实基底后方可回填。填土高度小于1.5m时,必须清除树根、杂草,先压实再回填。当基底坚实可靠且地面横坡度或纵坡不陡于1: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横坡度或纵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每级台阶高度不宜大于30cm。填方路基必须分层填筑压实,分层最大厚度须与压路机具功能适应。埋设地下设施沟槽的回填土应与周围土的性质相同(或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并分层压实到路基的压实度规定。③.填方边坡:设计中填方边坡上部8m为1:1.5,8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比为1:1.75,第三级以下边坡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2).挖方路基道路两侧挖方地段在具有放坡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道路挖方边坡按每级8m、边坡坡比按1:1进行设计,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上部边坡可根据现场情况放缓至1:125~1:1.5。挖方边坡坡顶外5m设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路基表面应按道路横断面图的要求修筑成一定的路拱坡度和平整度。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路堑地段在道路排水系统未形成之前,应修筑临时排水沟(管),以便及时排除道路积水,确保路基的坚实稳定。施工时如发现不利结构面或土质极差情况,应通知设计院及时进行处理。边坡防护根据开发建设时序选择,如5年内不开发,为防止风化建议对岩质采用喷浆护坡临时防护。(3).填挖交界处路基①.填料选择:半填半挖路基的填料应综合考虑,当挖方区为土质时,交界处填方区应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同时对挖方区路床0.80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内铺设土工格栅,当挖方区为坚硬岩石时,交界处填方宜采用填石路堤。②.半填半挖路基中填方区,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可采用冲击碾压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③.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土质地段过渡段宜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碎石填筑,岩质地段过渡段可采用填石路堤。6.交叉口渠化设计①.数据谷东环线全线设置三组信号灯灯控路口,并依靠地面标线组织交通。其它路口依靠地面标线组织交通。②.主次干道相交的交叉口进、出口段根据车行要求,设置了左转掉头、直行以及右转专用车道。③.交叉口进行了交叉口竖向设计,并在标高较低处设置雨水口,保证交叉口设计范围内排水顺畅。7.无障碍设计①.盲道a.人行道盲道砖颜色宜为中黄色,其砼强度不小于CC40,其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与人行道砖一致。b.人行道盲道宽0.5m,距人行道绿化带路缘净宽0.5m,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c.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走向一致。d.距人行横道入口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②.残疾人通道a.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b.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c.平面布置根据道路平面图中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d.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e.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五.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1.道路施工应严格遵照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2.施工前应对道路中线线型要求及各控制点桩号、标高进行复核并精确测量,注意坐标系及高程系。3.路基(1)质量标准路基填筑前应清除原地面上杂草、树根、农作物残根、腐蚀土、垃圾等,一般清表厚度0.3m,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CBR)(%)、填料的最大粒径(cm)与压实度要求见下表。表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填方路基≥35MPa≤266.2≤258.8挖方路基≥60MPa≤155.3表-4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填料的最大粒径与压实度项目分类路面结构层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压实度(重型)(%)填方路基0~805.0109580~1503.01593150以下2.0159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5.0/9530~803.0/93土、石路基施工质量检验标准详见《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第6.8检验标准。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应满足表-3的要求。(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排水通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3)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范围建议为2m,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对石方路堑、严格控制超挖,若有超挖,超挖部分应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填平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回填,严禁用细粒土找平。由于挖方路段存在局部高边坡,应采用信息法施工,施工时应加强监测,确保安全,特别是发现存在厚覆盖层和外倾结构面时,应及时通知设计院处理。(4)填方路基①.填料要求路基填平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基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料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②.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植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如果稻田、池塘、河沟地段的淤泥或潮湿土深度大于3.0m,且可采用抛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要求抛投片石最短边尺寸不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50cm,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若路基两侧能保证无水体对路基浸泡的情况,可以取消50cm碎石反滤层。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大于30cm时,应全部清楚或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③.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时均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4.底基层基层、(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①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5mm,-15m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弯沉值:≤68(0.01mm)②.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建议值为4%,42.5级及以上的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5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③.施工要求a.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b.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c.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d.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温养生。(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①质量标准压实度:98%平整度:不大于8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8mm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0.3%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弯沉值:≤30(0.01mm)②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建议值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6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1985~1009.552~744.7529~542.3617~370.68~20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③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5.粘层油、透层油、稀浆封层(1)粘层油和透层油为保证层间连续,沥青层各层之间要求洒粘层油,粘层油(乳化沥青PC-3)用量为0.4L/m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碾压后,洒布透层沥青(乳化沥青PC-2),用量为1.1L/m2。(2)稀浆封层①改性乳化沥青表-7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粘度C25.3(秒)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比25°C0.1mm40~100T0604延度5°C(cm)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C不小于53T0606②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③性能表-8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不大于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不大于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④施工技术要求a.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b.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c.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d.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e.稀浆封层铺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f.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g.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6.面层面层设计为SMA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①.质量标准压实度:SMA路面实验室标准密度的为98%平整度:σ不大于1.2mm,IRI不大于2.0m/k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上层厚-10%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宽度:±20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弯沉值:≤25(0.01mm)②.材料a.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中、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和A级90号沥青(上面层SMA改性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表-9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标A级70号A级9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dmm60~8080~10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5~4644~45T060660℃动力粘度Pa.s不大于160140T062010℃延度cm不小于1520T060515℃延度cm不小于100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245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0.8T0604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57T0605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8T0605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SBS或PE类改性剂改性沥青中改性剂剂量以内掺法计量为准,即3~4%改性剂;96~97%的基质沥青,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表-10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BS类(I类)PE类(Ⅲ类)测试方法(JTJ052-2000)I-DⅢ-D针入度(25°C,100g,5S)(0.1mm)30~6030~4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0.4T0604延度5°C,5cm/min(cm)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TRAB(°C)不小于6060T0606运动粘度135°C(Pa.s)不大于33T0625T0619闪点(°C)不小于230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离析,软化点差(°C)不小于2.52.5T0661弹性恢复25°C(%)不小于75-T0662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不大于±1.0±1.0T0610针入度比25°C(%)不小于6560T0604延度(5°C)(cm)不小于15-T0605b.集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表-11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中、下层用集料上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826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028T0317表现相对密度不小于g/cm32.52.6T0304吸水率不大于%3.02.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81520151218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3T0320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2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表4.8.5和表4.8.7对应于二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特别强调粗集料的1: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杉矶磨耗损失应小于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在路面SMA-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5~15mm、3~5mm、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4.9.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c.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d.纤维稳定剂改性沥青使用木质纤维素纤维作为纤维稳定剂,纤维稳定剂的掺加比例以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算,不宜低于0.3%。e.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③.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a.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表-12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混合料类型SMA-13AC-16AC-25C筛孔(mm)通过率通过率%31.510026.590~10019.010075~9016.010090~10065~8313.290~10076~9257~769.550~7560~8045~654.7520~3434~6224~522.3615~2620~4816~421.1814~2413~3612~330.612~209~268~240.310~167~185~170.159~155~144~130.0758~124~83~7b.混合料性能要求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中面层AC-16、下面层AC-25C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表-13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试验项目沥青混合料类型技术要求击实次数(双面)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密级配沥青混凝土5075稳定度MS不小于(KN)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密级配沥青混凝土6.08.0流值FL(m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密级配沥青混凝土-1.5~4.0空隙率VV(%)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密级配沥青混凝土3~44~6沥青饱和度VFA(%)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密级配沥青混凝土75~8565~75(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①.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a.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b.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面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1.1L/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告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待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信技术培训大纲
- 《家人档案册》(教学设计)沪科黔科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2025至2030年中国一体式户外型电动执行机构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大纲
- 2025年中国面条改良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外研版 (新标准)九年级上册Unit 3 Language in use教学设计及反思
-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
- 2025年中国针座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超纯大豆卵磷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2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辽大版
- 建筑工程安全知识课件
- 钢材三方采购合同范本
- 贸易安全培训管理制度
- 全民营养周知识讲座课件
- 2025年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门牌安装施工方案
- 人教精通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 GB/T 24477-2025适用于残障人员的电梯附加要求
- 螺栓紧固标准规范
- 风力发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社区时政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