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2.具体表现(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10°N~50°N地带最为集中。(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注意: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例如:巴西高原和东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4)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落实到图上)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稀疏区:高纬度地区(严寒)、高山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热带雨林地区(湿热)、干旱地区(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原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3)水源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原因:供水方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的优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绿洲)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水源,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2.人文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美国东北部和欧洲西部等地区。(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常年战乱的中东地区,人口大量外迁。重点补充:①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1)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2)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3)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面积大;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早;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定义: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判断标准:有空间移动—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达一年以上);跨越行政区。三个标准缺一不可。2.类型eq\b\lc\{(\a\vs4\al\co1(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并会判断人口自然增长图,机械增长图、(1)人口自然增长: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人口自然增长率eq\b\lc\{(\a\vs4\al\co1(>0,正增长,人口数量增多,=0,零增长,人口数量不变,<0,负增长,人口数量减少))(2)人口机械增长:①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②人口机械增长率eq\b\lc\{(\a\vs4\al\co1(>0,净迁入,人口增多,=0,人口不变,<0,净迁出,人口减少))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数量的增长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迁移的影响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1)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战争、气候恶劣、居住条件差、社会经济落后、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等。(2)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完善的医疗设施、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食物、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水源、矿产等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②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2)人文因素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发展前途、生活条件等方面)②政治、军事、文化、交通和通信(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3.会判断常见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1)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气候)(2)美国许多青壮年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经济因素)(3)西北地区城镇沿着河流向上游迁移(水源)(4)大庆、攀枝花人口大量迁入(矿产)(5)西亚、北非人口的大量迁入(石油)矿产)(6)2008年汶川大地震,众多灾民撤离震区(自然灾害)(7)三峡移民(政策)(8)深圳由一个小渔村,成为现在城市人口为700万的特大城市(政策、经济因素)(9)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引起的人口迁移(自然灾害,经济因素)雁南飞引起的人口迁移(经济因素)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原因流向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同时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国内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人口数量)1.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正相关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通常用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最短板——e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3.三种观点(1)乐观者: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2)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3)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二、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1.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3.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①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②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③造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④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4.解决措施(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三、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二者的区别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指标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合理消费水平实质最大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意义生存发展数量大小(2)二者的联系:二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2.农业用地(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2)分布: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居住用地)的周围。(3)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地区。2.城镇的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1)城镇功能区的形成过程:(2)功能分区的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比较(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图所示:a.城镇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便捷程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b.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便捷程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c.城镇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便捷程度较高,地租较高。d.远离公路或城镇外缘(如图中M处):便捷程度较低,地租较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城镇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居住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工业区。(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措施目的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第二节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①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②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2)城镇化的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进程(1)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2)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3)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3.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是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城镇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2.城镇社会问题突出:许多城镇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1.文化来源与特点:来源: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特点:具有地域性;2.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3.感悟地域文化: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2)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3)人文景观分类eq\b\lc\{(\a\vs4\al\co1(物质方面:如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4.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①宅高田低的原因: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利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②土楼建造的目的: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精神③蒙古包的特点:房屋易拆卸、便于搬迁,能抵抗风力,适合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④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对窑洞建设的影响(1)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崎岖,平地少。(3)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4)降雨偏少,利于凿挖窑洞⑤窑洞的优点:冬暖夏凉、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省建筑用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2)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反映了某种价值追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生产1.定义:农业生产是指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2.特点eq\b\lc\{(\a\vs4\al\co1(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4种影响因素)A: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具有地域性;B:水源: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灌溉;C:地形:平原→地形平坦→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表起伏大→发展林业或畜牧业;D: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2.人文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典型举例改造与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城市周围发展乳畜业和园艺业城市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荷兰成为世界鲜花基地交通条件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影响的地域范围扩展政策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我国宏观调控下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化生产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科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橡胶种植北界的推移;温室农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差距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经营方式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少、素质高,发展中国家相反;季风水田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大区域劳动力数量影响产品成本和农业地域类型历史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亚洲水田农业使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缓慢或困难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2.科技进步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3.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4.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巨大变化(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①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基地。②内蒙古、黑龙江的乳产品生产基地。(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工业生产1.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2.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二、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原料、水源等人文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动力、环境、政策法规等三、工业选址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大化1.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2.工业的主导因素,布局原则,举例注意区分:一般的服装加工是劳动力导向型,服装设计是技术导向型石油化工业若是靠近石油(图中有石油符号),就是原料导向型;若是没有石油符号一般是市场导向型钢铁工业若是靠近铁矿就是原料导向型;若是靠近煤矿,就是动力(能源)导向型;若是既没原料,也没燃料,就是市场导向型(比如上海宝钢)3.环境因素(1)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2)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农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3)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①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②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用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A:对大气污染型工业(石油化工厂、水泥厂、钢铁厂、酿造厂等)图示布局原则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最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B: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刷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如钢铁厂、火电厂等。4.社会因素有些情况下,政策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例如,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防的需要,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的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纺织业的“东锭西移”。5.其他: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工业区位选择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1)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2)技术发展使原料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2.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1)钢铁、石油化工等原料消耗大的工业的区位选择逐渐摆脱了原料地的束缚,而转向交通便捷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2)汽车、飞机等对市场依赖大的复杂产品的组装工厂,其总部更趋向布局在市场广阔的地方。(3)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更看重信息的通达性。(4)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产品形态,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使区位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家具厂的区位选择由临近市场转为临近原材料供应地。(5)保鲜、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使得一些本需临近市场的工厂,转而临近优质原料地,如奶产品加工厂等。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服务业1.定义: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2.分类(1)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2)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服务业区位因素1.商业性服务业(1)自然因素:对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小。(2)人文因素①市场:人口规模尤为重要,此外,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市场因素。如:小型便利店,分散在居住区,主要服务附近居民。大型购物中心,选择在服务较广的城区中心②交通: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例如,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③劳动力: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④集聚:通过集聚,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⑤其他: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补充: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2)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3.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2.非商业性公共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三、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如软件服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科技咨询、文化创意设计等。2.传统的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融合与分化。3.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现代物流、个性订制服务等。4.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5.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1.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交通运输布局要求: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2)人文因素:经济水平、技术、装备等条件,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等。4.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其他: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5.变化: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补充:1.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方式优点缺点适宜运输货物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大量、笨重、长途运输的货物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_运量_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大量、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流体状的货物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遵循好、多、快、省的原则3.运输方式之“最”(1)运量最大的运输方式:海运运输。(2)投资最大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3)运费最贵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4)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5)灵活性最大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6)连续性最好的运输方式:管道运输。4.交通线上“以桥代路”的目的(1)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同时可减少冻土对线路的影响。(2)京沪高铁“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3)山区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减少里程,减少运输时间。(4)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5.(1)京沪高速沿线的高铁站的布局有什么特点?连接了沿线主要城市;站点分布比较均匀;(2)如果高铁站布局过密或过疏,会产生哪些问题?过密导致停车频繁,影响运行速度;过疏不能满足沿线交通运输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6.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边缘的原因?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经济及城镇化的发展;郊区地价低;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减少对城区的环境污染,城区地价高7.青藏铁路的建设遇到的问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地势起伏较大8.建高架桥或挖隧道的利弊?利:降低交通线坡度,提高直达性,有效缩短通行里程和通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行安全。弊: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设资金投入大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要适应多样的交通运输需求2.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为什么交通线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因此,城市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3.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的差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4.交通运输布局应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5.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点的密度和质量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完善程度区域经济水平高,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的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3.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交通运输的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交通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紧张;技术水平低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促进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2)交通运输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也就越大。2.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3.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1)交通运输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身也是重要的产业,而且还是经济拉动效应明显的产业。(2)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4.发展交通运输的意义?(1)经济意义①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协作,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②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④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⑤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2)社会意义①扩大就业。②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③加强民族团结。④巩固国防。⑤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二、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集聚了大量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如我国的石家庄、株洲及许多沿海港口城市。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促使商业网点的变化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如京杭运河沿线扬州的变化。扬州兴衰的原因?兴盛原因:扬州位于京杭运河南北端的中间位置,且是长江航运与京杭运河航运的转运点,交通便利。衰落原因:大运河的淤塞,海运的兴起,铁路的修建,京杭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不断下降。3.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而一些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聚落会逐渐消失。补充:1.哪些因素促使凭祥成为我国著名的木制家具产地?(课本88页思考题)地处边境,接近优质木材原料产地;(我国)市场需求量大;(高速公路与铁路经过)交通便捷2.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讨论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课本(90页活动题)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交流,加强沿线各国互利合作,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采取的措施?①通过限号等措施限制私家车出行,提倡公共交通;②合理规划道路,拓宽交通道路;②建立互通式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地铁;④建设“潮汐”车道,改善上下班时段的道路拥堵情况;⑤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整治机动车乱停乱放;⑥狭窄的道路实行单行道;⑦错峰出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可用下图来说明。(1)明确内圆、外圆及内外圆之间空间的含义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代表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内外圆之间的空间是人类社会周围的地理环境。(2)明确箭头的含义a.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b.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c.箭头⑤⑥表示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影响(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和负面影响(人类向环境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形成环境问题)。d.箭头⑦⑧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把它受到的人类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2)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区域性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主要)+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2)全球性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②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补充:全球性环境问题1.酸雨:原因: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SO2、NO2),大量的降水。影响:危害人和动物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污染土壤,农作物减产;危河流水质酸化,危害水生生物河2.全球变暖: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CO2,植被破坏吸收的,CO2减少,大气中减CO2浓度上升。浓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增强大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冰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干旱,沿荒漠化加剧,农业减产3.臭氧层破坏臭原因: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原影响:大量紫外线到达地球,危害地球生物大4.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保护森林,植树种草;保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内涵(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3.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②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2)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3)消除贫困的措施:发展特色产业、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2.发展绿色经济(1)“褐色经济”: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2)“绿色经济”①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3)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3.提倡可持续消费(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2)每个人都应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4.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描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一般从经济经+生态生+社会等方面描述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5.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包括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措施?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意义,(措施和意义回答的点基本一样的)措施:措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加强工业联系,降低生产成本;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环境效益: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准葡萄种植服务策略
- 蜜饯产业发展趋势
- 绿色宝石开采技术
- 电影业可持续指标
- 房子维护合同范本
- 香蕉售卖合同范本
- 灵活调度策略研究
- 钢管购销合同范本简版
- 《知识溢出效应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
- 《韩国粮食安全-历史演变、制约因素以及政策》
- 物业服务项目明细表
- 认识光罩以及简要的工艺流程
- 《城市轨道交通通风与空调系统》教学课件—07地铁通风空调概述
- 药品批发企业内审报告
- JJF1944-2021电容式测微仪校准规范(高清最新版)
- 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填括号口算题(共100道)》专项练习题
- 里氏、布氏、洛氏、肖氏硬度转换表
-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绩效
- 国家开放大学《成本会计》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水利工程常见图例
- 铁路站前工程承台工艺试验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