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的对比分析_第1页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的对比分析_第2页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的对比分析_第3页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的对比分析_第4页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的对比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的对比分析

李长春同志在文化遗产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要加大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投入力度,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机制,健全公共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财政保障机制。”文化遗产事业要取得良好的保护绩效,并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挥好教育、科研、经济三大功能,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保障是基础。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也将投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财政投入的数量及增长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达到要求,必须充分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状况如何,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时值“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对十一五投入状况的总体写实是十二五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在以往的评估报告中,我们均对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展开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2008年评估报告的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对文物系统的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值达3亿元,这说明近几年各级政府为解决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行政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因为历史欠账太多,起步太晚,仍然举步维艰。在文物保护方面,科研和运行经费的不足是造成文物腐蚀严重的重要原因。据预测,“十一五”期间馆藏文物的保护经费需91.6亿元,而政府的经费投入总体仍存在较大缺口。[1]与这种局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新形势对文化遗产事业全面发挥功能更高的要求:2008年以来,随着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等一系列民生相关举措的推进,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呈倍数增长。这不光对博物馆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对博物馆的人员配备、展览环境、安全设施、信息化设备等综合能力有了更全面的要求。文化遗产事业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科学发展是唯一出路。2009年的评估报告对2006年和2007年我国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进行了对比,并通过详细的梳理,再现了博物馆的投入状况。2010年我们将继续追踪关注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外在因素——行政资源的配置状况,采用定量方法展现不同省区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状况,找出制约其科学发展的瓶颈所在。1投入状况对比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的“收益最大原理”指出:一个部门生产收益取得最大值的条件是边际成本(MC)与边际收益(MR)相等,若MC<MR,则每增加一单位的成本是小于这一成本带来的收益的,此时增加投入会带来利润。2008年和2009年的评估报告均是从这一原理出发,对文物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文物系统内经济增长仍处于边际成本较低的阶段,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分析中假设边际收益固定为1元,则以2009年蓝皮书为例,2002年的边际成本[2]仅为0.07元,2005年有所上升,但也只到0.25元,远远没有达到MC=MR的状态。因此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十五”期间对文物系统增加投入有较大的收益空间,投入不足是造成文物系统产出不够的重要原因。本年度的评估将在2009年评估报告的基础上,补充2008年、2009年的数据,利用主题报告第二章中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测算的部分相关结果,从整体上来描述“十一五”期间,即2006~2009年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综合投入的变化情形,[3]如表评2-1:表评2-12001~2009年文物系统财政拨款、业内经济增加值及对国民经济贡献测算值*从绝对数值上来看,2008年我国对文物系统的财政投入总和为71.4亿元,2009年达到了97.9亿元,是2006年37.6亿元财政投入的2.6倍。“十五”期间我国文物系统财政总投入125.4亿元,平均年度投入为25.1亿元,而“十一五”期间前四年我国文物系统财政投入255.1亿元,平均年度投入为63.8亿元,是“十五”期间相应指标的两倍多,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从投入的增速上来看此种态势更为明显。2006~2007年,2007~2008年,2008~2009年近三年度的财政投入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9.1%,37.5%,38.0%,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这更加说明了政府对大力发展文化遗产事业,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决心。从2007年起,我国对文物系统的投入已经超过了业内增加值,似乎呈现出“补贴”的现象,根据收益最大原理,应减少投入以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才是最优选择。然而正如2009年报告中分析的那样,随着博物馆等机构的免费开放,为民众提供更多免费优质的服务项目才是大势所趋,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占主导的业内增加值必将下降,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未来其经济功能将更多地体现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因此我们利用主题报告第二章中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计算结果可分析出,2007年获取1元的边际收益需要的成本为0.3元,在2009年上升至0.4元,还远远未达到均衡状态,若再考虑其在教育功能发挥方面的强大又无形的作用,目前的投入总量不但不是“补贴”,反而远远不够(见图评2-1)。图评2-1边际成本曲线2各省“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状况上一节的分析呈现出这样一个整体面貌:与“十五”期间的情况比较,对文化遗产事业的财政投入呈上升趋势,但与日益重要的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功能相比,目前的投入仍显不足,存在相当大的缺口。接下来我们按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量的不同将各省划分为不同类别[4],将各省2006~2009年的投入状况进行同类间的财力、人力投入状况比较。2.1以文化遗产事业机构数为基准的财力投入状况首先,沿用前两年评估报告的计算方法,我们用文化遗产事业的财力投入总量(财政投入和固定资产增值的总和)除以各省文化遗产事业机构数得到平均经济投入。由于绝对数值因各省经济水平发展差别较大而可比性不强,因此我们用财力投入总量占当地GDP的比重来考察各省对文化遗产事业的相对重视程度。这里追加2008年、2009年的最新数据,并与“十五”期间的相应数值进行比较,以反映“十一五”以来各省重视程度的变化。表评2-2年度分地区按机构数平均所得经济投入从表评2-2可以看出,就全国的情况而言,“十一五”期间按文物系统机构数的平均财力投入是253.9万元,与“十五”期间平均97.0万元相比,增长幅度约为162%,其中2008年我国对文物系统的投入达到了一个高峰,平均每个机构得到的财政投入达361.3万元,是“十五”期间平均所得的3.7倍,是2006年平均所得的1.7倍。2009年的平均经济投入有所滑落,据文物业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文物系统机构数由2008年的4427所增至4832所,增加了405所,这是导致平均值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附表3和附表4中不难发现,2009年的总绝对投入量比2008年有所增加。从分省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省的财力投入有显著增加,其中天津、重庆、山西、甘肃、江西、贵州等省市尤为明显,“十一五”期间平均每个文物机构所得财政投入是“十五”期间的4倍以上。相对而言,云南、北京、青海三省的增幅并不显著,这一是与文物系统规模的基数及发展速度有关,二是与之前的投入力度有关。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通过比对近三年各省财力投入增速、文物事业规模增速、当地经济发展增速三项指标来进一步分析各省对文物事业的投入力度。表评2-3近三年分地区投入增长率、机构数量增长率及GDP增长率比对表续表评2-3表评2-3显示,“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之伴随的是我国对文物事业的发展也能够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固定资产增加值,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幅度甚至超过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速。2006~2007年,我国对文物事业的投入增速尚不及经济增速,而2007~2008年,文物事业投入增速高达近50%,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速的19.8%,尽管2009年的文物事业机构数大幅增加,规模日益庞大,但其投入仍未减弱,超过经济增速16个百分点。其他各省也可通过上表看出本省三项指标的增长情况。下面,我们依旧沿用“对文物事业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重”来反映各地对文物事业的重视程度(见表评2-4)。表评2-4年度分地区按机构数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重从对文物事业的财力投入占当地GDP的比重来看,“十一五”较“十五”期间有很大的进步,由2.78PPM上升到了3.91PPM左右,2008年突破了4PPM,在2009年升至4.6PPM,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从全国范围来看对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视程度普遍上升。在各省中,陕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山西、江西等省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加大。投入比重下降的省份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数较发达的省份,如北京、上海、天津等,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当地经济增量超过了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增量,其二是由于“十五”期间的财力投入力度较大,显得之后的发展力度不足;另外一类则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以青海、宁夏为代表,投入的总量和力度均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上述指标的排名情况请见表评2-5。表评2-5按机构数年度分省排名状况综合比较排名续表评2-52.2以文化遗产事业机构数为基准的平均人力资源状况文化遗产事业不仅需要增加财力投入,也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我们继续以平均从业人数及其相对排名来考察2008~2009年各省的人力资源数量状况。而对从业人员质量的衡量是以往评估报告中未涉及的,李长春同志在文化遗产日署名文章中,对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深切的期望:“要加强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知识渊博、品质优秀、甘于奉献的专门型人才,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一批熟悉和掌握古代科技知识和传统工艺的专业型人才,一批善于运用现代科技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科技型人才,一批熟悉文化遗产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外语的外向型人才。”然而由于数据所限,我们只能将获得中高级职称的人视为文物系统里的高质量人才,以此来简单衡量文物系统人员质量。结果见表评2-6和表评2-7。表评2-6年度分地区按机构数平均从业人数表评2-7年度分地区中高级职称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从表评2-6可以观察到,各省的平均从业人员数从“十五”末期到2009年只有小幅的增加,变化不大。由此可见,与加大财力投入相对比,改善文化遗产事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并没有引起各省足够的重视。不过,这只是大面上的情况,局部的亮点还是有的——其中也不乏一些省份增加了相当比例的人员投入。例如,与“十五”期间相比,辽宁从每个文物机构20.29人增加到37.22人,平均增加了近17人;北京的平均从业人员数从38.1上升到54.88,平均每个机构增加了16人还多;另外,贵州、浙江、湖南等省也呈上升趋势。而上海、吉林这方面略微反常——最近两年与“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