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1页
开封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2页
开封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3页
开封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4页
开封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封市文化发展报告

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文化历史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的文化遗存和浓厚的宋文化氛围,使得开封的文化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开封文化建设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开封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在2006年12月结束的开封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一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成就(一)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现有艺术表演团体78个,艺术表演场馆14个,大型综合文化艺术中心一座。公共图书馆6个,群艺馆1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116个,文物商店、博物馆、艺术学校各1个,文物管理机构13个,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237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馆藏文物15万余件。1.大力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我市开封县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盘鼓)”称号,龙亭区柳园口乡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盘鼓)”称号;包南社区、六四六社区和民心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农村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2007年各县共申请到位国拨资金近300万元用于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为农民放映电影3451场。全市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和文化先进乡(镇)活动,充分利用节日和集市,创作演出大批反映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小品、相声、歌舞、戏曲等节目。2006~2007年,开封连续举办了两届农民文化节,开展农民书画展、农民摄影展、综艺节目调演等系列活动,参与农民万余人。2006年以来,市文化系统组织辅导县区500多支农村文艺表演队,举办各类农村文化活动800余场,观众达50万人次。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三下乡”、“百面盘鼓闹县城”、“元宵节民间文艺展示”、“农民唢呐大赛”、“民间文艺巡游”等文化活动。市、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1000余场。积极推进全市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繁荣城区文化方面。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种文化活动。坚持每年5~10月开展“欢乐周末暨社区文化节”广场文化活动,6~10月开展社区文化展演活动,参与群众近万人。目前,全市有社区文化队260多个,包括盘鼓队、腰鼓队、健身舞队、民族舞队、鼓乐等,参加人数3000多人,城市文化氛围日益浓厚。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近两年,市财政先后投入2.2亿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投入1836.9万元完成了龙亭湖风景区和包公湖风景区的景观改造,投入1700多万元改建了大众娱乐城,投入5055.4万元建设了环城公园,投入3893.9万元改造了解放大道、大梁路和马道街;拨付一期水系工程拆迁补偿金5516万元;返还了东京文化艺术中心土地出让金3334.9万元,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3.加强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开封市十分重视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多方筹集资金,做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2006~2007年,先后整修了开封城墙、铁塔、繁塔、山陕甘会馆、龙亭等多处文物古建筑,完成刘青霞故居、刘家宅院、兴国寺塔、繁塔、河南大学大礼堂等文物的维修加固以及东大寺康熙御碑等13处国家级保护单位、省级保护单位和市级保护单位的树立保护标志牌工作,制定了曹植墓加固、宗公祠抢修加固方案等保护措施。山陕甘会馆安全技防工程、古运河汴河故道考古勘测等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项目库。筹资修建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开封城墙古马道展览馆。整修市博物馆和文物建档、馆藏文物信息化等工作。2006年赴南京参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签署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交流与遗产保护南京宣言》,加强了与世界名城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配合“4.18国际古迹遗址日”、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5.18博物馆日”和《文物保护法》颁布24周年纪念日等开展宣传活动。文化部门同汴梁晚报社共同组织了6次“汴梁鉴宝”活动,义务为藏友鉴定文物近3000件,积极开展我市名人故居等优秀建筑遗迹的普查工作,2007年成功申报第六批国家级保护单位6处、8项及第四批省级保护单位6处,完成了开封市天主教堂、善义堂清真寺,开封市阵亡将士纪念塔、阮籍啸台等14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材料,使我市的国家级保护单位总数达到13处、15项。4.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近两年,开封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人才输送战略,不断加强三级业余训练网络建设,向省专业队、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为省女排、女足输送了近半数主力队员。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2006~2007年,我市开展了“郑开大道开通全民健身活动”,先后承办了“河南省全民健身周开幕式暨健身秧歌、大众广播操、健身路径比赛”、“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开封市全民健身月”等活动,利用节庆开展常年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如元旦越野赛、冬泳比赛等。体育比赛成绩不断提高,2006年9月在省十运会上,我市共获125.5枚金牌、21枚银牌、36枚铜牌,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06年以来,我市相继承办了全国少年男子举重分龄赛、全国女子散打锦标赛及省十运会女子自由摔跤比赛、排球苗子赛、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赛、围棋段位赛以及第二届、三届中原武术庙会、“武协杯”传统武术交流大赛暨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2007年5月,中国郑汴马拉松赛在郑开大道举行,22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无论参赛规格、安全保障,还是参赛选手的专业性、广泛性,都高于国内同类赛事。5.广电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广播由单纯的有线广播发展到无线广播电台,电视由电视转播站发展到电视台。其中开封人民电台用国家指配的中波873KHZ、105KHZ,调频100.2MHZ、105.1MHZ发射开办了新闻、经济二套广播节目。电视台全年节目播出时间16689小时,其中市电视台自办了综合、经济、影视三个电视频道,拥有《开封新闻》、《菊城报道》等栏目二十多个。其中市一套和市二套同时用无线频道发射,覆盖半径为70公里;同时广播电视的覆盖由单纯的无线电视发射到实现有线网络传输32套节目。我市还有广播电视转播台5个,转播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共16套节目。有线电视用户16.27万户,入户率12.98%,传输网络干线总长1674公里。我市已实现了无线覆盖的目标(即广播100%,电视100%),城市已普及有线电视,农村绝大多数群众能够收到6套电视节目(包括中央、省、市一套节目)、4套以上中央和地方广播节目。(二)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开封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产业、传媒产业、文艺演出业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文化资源普查。2007年1~4月,动员全市力量,开展文化资源大普查。组织全市社科界、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和领导对文化资源数据梳理归类,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产业项目库,并从中筛选出88个项目,编印了《开封市文化产业项目手册》。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拥有历史遗址1537个,墓葬213个,石窟、石刻5773个,历史名城(镇)12个,陵园9个,纪念馆12个,古建筑保护及维修1099个,文物展览业11个。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保护单位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个,保护单位4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6个,保护单位286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个,保护单位69个。——文学艺术创作。近年来,开封市文化精品创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推出了电影《十五的月亮》、《焦裕禄》、《孔繁森》、《白雪花》、《田良贵》、《豆腐王三世》,电视连续剧《祥符春秋》、《挂在墙上的乌纱》、《剪不断的红彩带》、《清明上河图》、《黄河魂》、《开封作家方阵丛书》等作品的基础上,又创作生产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文学、戏剧、电视、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民间文艺、杂技等作品,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全国各种评奖中获得大奖,如“梅花奖”、“山花奖”、“兰亭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牡丹奖”、“群星奖”、“蒲公英奖”、“河南省文艺成果奖”等,为我市争得了荣誉。2007年2月由《纵横》杂志社编辑出版,我市30多位作家参与创作的《两会开封专刊》,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获得一致好评。2007年10月14至24日,由中国作协、开封市委、市政府共同组织的“中国著名作家看开封”采风团在开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风活动。采风团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副团长叶文玲、刘庆邦等近40位老、中、青三代作家被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所吸引,纷纷表示要用手中的笔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促进开封文化繁荣。2007年,市歌舞剧院与郑州歌舞剧院联合,对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进行改编和市场化运作,并积极协调在清明上河园的本土化演出。市杂技团新创《蹬伞》、《高椅》等节目,增加了难度技巧,2007年,多次赴美国、韩国等地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市豫剧团恢复演出《涤耻血》、《下陈州》、《赵氏孤儿》、《花轿错》等剧目,举办祥符调“樊戏”专场演出。我市在省“第九届小戏小品比赛”中,共有5个剧本获创作奖。杞县的《九九重阳》、通许县的《乡土情》、尉氏县的《挂牌》分别获得两金一铜。兰考县现代豫剧《黄河魂》在全省“县级文艺团体戏剧大赛”中获银奖。近年来,市文化系统共获得省级以上金奖121项、银奖85项、铜奖98项。——文化旅游业。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主打宋文化品牌,形成了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宋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南方水城”美誉的宋都旅游景区。开封市积极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把旅游业确立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建设国际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在旅游资源开发、城市旅游功能建设、旅游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旅游人数由2003年的950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1891万人次,增长了199%;旅游总收入由2003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0.5亿元,增长了142%。2007年,旅游接待和收入又创新高。截至9月底,全市共接待游客1742.1万人次,同比增长18.3%,旅游收入55.76亿,同比增长19.7%。围绕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封市从1982年开始,连续举办了25届“菊花花会”。同时,利用节庆庙会举办“国际宠物竞技节”、“传统工艺品会展”、“书画艺术展”,以及“犹太历史文化国际年会”、“姓氏文化研讨会”、“禹王台大庙会”、“轩辕黄帝祭祖庙会”等各种活动。为庆祝党的十七大召开,2007年“十一”黄金周及菊会期间,开封市启动了“汴梁金秋”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举办了“第25届中国菊花花会”开幕式、“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开幕式、“东京梦华·盛世经典”个性化邮票首发仪式。以成功演出大型实景剧《大宋·东京梦华》、开元名都大酒店和中州国际饭店盛装开业为契机,推进“夜游开封”活动。中外嘉宾云集开封,形成开封文化旅游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局面。——艺术品产业。悠久的历史使开封在书法、绘画和民间艺术品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开封市目前已经形成一批比较集中的艺术品市场,如:宋都御街、西大街、大纸坊街、鼓楼街和山陕甘会馆、清明上河园等。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北宋官瓷等文化艺术产品,不断扩大规模,增加经营场所,发挥品牌优势,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影响愈来愈大。2007年10月18日至11月1日,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成功举行,论坛以新建成的东京文化艺术中心和市博物馆、宋都御街、朱仙镇等为收藏展览基地,共进行了“中国民间收藏书画”等21个大项的收藏展览和拍卖活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近年来,开封市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确立和实施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清明上河园、以府衙文化为主题的开封府等景点相继开发完成,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以皇家园林为主题的金明池公园已基本竣工。总投资3.5亿元打造的“北方水城”的水系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投资1.2亿元的鼓楼复建工程也正在实施中。自从2005年以来,开封市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参加“中原文化上海行”、“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国中部第一届和第二届文化博览会、“郑州经贸洽谈会”、“深圳第三届文化博览会”、“中原文化天津行”等活动。广泛结交文化客商,推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仅在“第三届深圳文博会”上,就签订了文化产业项目13个,意向合同资金达11.9亿元。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文化产业规划不细。虽然近两年召开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下发了《发展纲要》和有关文件,但是文化产业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做得不细,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具体可行的发展长远规划,同时项目规划不系统,具体项目论证不充分。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开封作为文化资源大市,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人文资源,但保护、利用、开发很不够。如开封的古城墙,在全国已为数不多,但开封经济实力薄弱,无力注入资金,许多文物古迹处于危险状态。一些传统民间艺术濒临灭绝,亟须抢救性保护。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人才。目前,开封市文化艺术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因待遇低、条件差,引进人才困难,文艺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既懂文化又懂管理又懂市场的人才更是缺乏。四是体制改革滞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不便,如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整合,多头管理,形不成合力,形不成文化旅游强劲势头。再如文化体制改革,由于缺乏改革成本,人员出不去、进不来,改革推进十分艰难。五是文化事业发展缓慢。长期以来对公益事业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设施少,服务手段落后。三文化建设的思路及2008年工作对策(一)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市有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城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围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合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类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网络化工程建设。二是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多出现代题材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出文学名家,扩大开封作家在国内外的影响。2008年,要着力做好“中国书法名城”申报工作。围绕申报工作认真做好“宋词杯”书法大赛和开封书法精品巡展等系列活动。培育年轻后备戏剧、杂技、歌舞人才,加快培养新的艺术表演名家。要做好大型文化丛书《开封报告》的编辑工作和《中国著名作家看开封》一书的出版发行工作。组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文化艺术精品。2008年,要组织好大型宋文学系列丛书的创作出版,力争一年推出100部,十年完成1000部,形成实力雄厚的开封作家群体。2008年年初做好开封年俗文化摄影展和评奖活动。同时加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创新,力促文学、书法、摄影、美术、戏曲、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曲艺、影视、杂技等都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建设。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改革发展力度和宣传创新力度。四是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逐步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要积极加快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人文环境。以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切实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五是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2008年要继续做好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要合理利用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修订完善《开封城墙保护规划》,实施开封城墙的保护开发建设工程。完成开封西区古城遗址(北宋东京城,战国大梁城)及河道(古汴河)的勘探和调查工作,完成延庆观玉皇阁顶升工程,修缮尉氏太平兴国寺塔、宗公祠、繁塔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利用东京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会展场所,积极举办各种文物展览,开发文物复仿制品,大力繁荣文物市场。六是体育事业再上新的台阶。2008年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健身事业,开展“千万农民健身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精心组织实施北京奥运会火炬开封市传递活动。认真做好2008年3月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有关承办工作。(二)抓好项目带动,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1.建立文化产业新格局优化区域布局。以宋都古城复建工程为主线,以龙亭湖景区、包公湖景区、繁塔禹王台景区、古城墙游览区、金明池游览区、黄河游览区、兰考焦裕禄纪念地景区和朱仙镇景区八大景区为支撑,构建“一城八区”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以宋文化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传媒产业、出版发行业、娱乐休闲业、文化艺术品业、收藏文化业、会议展览业、文化培训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十大重点产业为载体,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结构。建设重点项目。要在文化资源普查数据归类梳理的基础上,2008年要着手建立开封文化资源资料库,从中筛选一批新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纳入全市招商引资项目计划中。要以打造品牌为目标,以中国(开封)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工程、城摞城工程、宋宫主题公园、国际宠物竞技节、犹太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原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宋词文化公园、中原民俗博物馆、开封历史文化名人馆、开封菊花种植基地、开封水系工程等文化精品工程为抓手,扩大开封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围绕宋都古城复建工程一条主线,依托宋都古城、休闲之都两个定位,打造宋都、菊会、水城三大品牌,形成历史文化、旅游节会、菊会观赏、休闲娱乐、饮食购物五大板块,建好八大景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加强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力度,以适应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积极发展乐舞、杂技、武术、绝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吸引游客,丰富文化旅游内容;整合各类艺术品和工艺品资源,扩大规模,提升品位;充分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商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传统观光产品,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使我市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中原文化旅游中心和休闲之都。——文艺演出业。发挥演艺团体的原创开发能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戏曲和歌舞剧产品。要以黄河文化为源流,中原文化为背景,宋文化为色彩,大力开发开封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外来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瞄准国内外市场,创作生产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台精品。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规模大、标准高的演出场所,满足接待大型文艺演出团体演出等需要。整合优势演艺资源,多渠道引进资金和人才,组建演艺团体,将开封的演出业迅速做大做强。2008年重点做好对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青春版》的打造,形成开封的知名文艺品牌。——传媒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按照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的要求,积极形成有一定规模、面向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比较完善的电视剧、电视片、广播剧等节目生产体系,多出广播影视精品、品牌栏目和名优节目。要抓紧40集电视连续剧《美丽的事》的创作拍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