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绿色宜居家园_第1页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绿色宜居家园_第2页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绿色宜居家园_第3页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绿色宜居家园_第4页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绿色宜居家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绿色宜居家园

湘潭地处湖南中部、湘江中游,是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成员之一。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5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高新区。总面积5006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万,城镇化率为51%。湘潭历史底蕴深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湖南乃至全国著名的人文胜地,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解放军大将陈赓、谭政,无产阶级革命家罗亦农、黄公略等均诞生于此。湘潭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早在“一五”期间,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23个重点工业城市之一,已形成以钢铁冶金、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体,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湘潭科教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中国书法名城。在中国城市论坛2007年北京峰会上,湘潭被列入“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在2008年峰会上,湘潭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前80名,居湖南省第二位。在美国《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最适宜开设工厂的20个城市中,湘潭排名第三位。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上升期。地区生产总值连续6年保持13%以上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4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达76亿元,增长25.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3亿元,增长3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7元,分别增长12.1%和15.3%,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推进湘潭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的发展目标和“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定位,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推出了“一创带六创”、“六创托一创”的特色创建方式,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着力推动城市实现生态、绿色、和谐发展。特别是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通过多年努力,全市已较好地形成了以公共绿地为“点”,道路绿化、防护绿地为“线”,居住区绿化、单位庭院绿化为“面”的三位一体绿化系统,全市绿地总量、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各项绿化指标大幅增加,市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爱绿护绿氛围、植绿造景机制形成,绿色宜居家园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追求。2009年,我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并于2010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规划引领,提升绿化水平城市之美,源于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重点突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按规划办事,增强规划对绿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1.突出规划先行按照体现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貌特色和现代文明气息的要求,结合湘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于2002年启动了《湘潭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制订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论证、公示等环节,2005年经市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规划》确立了近期和远期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目标,明确了“一带、两环、三中心、五轴”的绿地系统结构,突出做好“山水文章”,加强对母亲河湘江的治理和保护,做到“唯江而规,唯江而治,唯江而绿,唯江而美”,着重突出湘潭既有浓厚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融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滨江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开放性都市形象,把整个城市当成一个大园林加以规划。以市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湘潭市城区为核心,在湘江绕城而过形成的“U”形水带上建设核心绿地景观;建设滨江生态绿地绿环、沿江背景山体和郊野森林公园绿环,让城区处在绿环的拥抱之中;将雨湖区、岳塘区两个主要城市公共设施中心和昭山旅游中心,打造成为城市景观中心和特色景观区;把建设路、双拥路、河东大道、芙蓉路、韶山路建设成为融入城市自然特色、人文景观和城市发展历程的“两纵三横”景观轴,最终形成“一江两岸呼应,突出山水洲城、构筑莲城八景”的立体园林绿化景观格局。同时,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步伐,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确定了规划红线、生态绿线、自然水体保护蓝线。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湘潭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目前,我市共有城市乡土园林植物131科、546种,其中珍稀植物174种;引进外来植物14科、34种。2.严格规划实施严格按照《湘潭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立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遵循“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和以人为本的要求,充分考虑南方城市绿化与人民生活的和谐相宜,构造人与绿化自然和谐的生态体系。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添景增绿、建路扩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实施了公园、游园、广场建设,推进了城区河道治理绿化、城市道路整治绿化、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和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建设,使城市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呈现出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环上成带的绿化格局,“移步换景、物我相得”的优美园林景观逐步形成。针对老城区道路绿化空间不足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实施道路增绿、绿带增树等措施,在原有的人行道上增加1~2米宽的绿化带,以期形成人在树中穿行的格局;在分车带、游园绿地中增加乔灌木和园林景观建设,使老城区变得绿意盎然。新建了护潭广场、雨湖广场、岳塘公园等各类主题公园绿地、小游园。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公园8个,绿化广场、街头游园绿地125个,一批园林景观大道和林荫大道先后建成,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生态完善、功能健全、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3.强化规划权威成立了湘潭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建立和健全建设项目联审联验机制和易地绿化补偿制度,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和设计方案的前置性审查,严格贯彻执行《湘潭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湘潭市“绿线”“绿章”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建立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实行“绿色图章”管理机制,所有规划设计方案都必须经市园林主管部门组织审查,重点工程项目必须报市政府审批,努力做到一路一树、一园一景,既注重生态功能,又兼顾景观效果,全力凸显鲜明的城市园林特色。园林部门加大了对建设项目附属绿化方案审查,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指标,从源头上保证了城市绿化的面积和质量。严格执行规划“一支笔”审批制度,做到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坚决不批,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二发动全民参与,增加城市绿量在全市深入持久开展全民造绿、营造绿荫空间行动,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全面提升“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秀美湘潭形象,打造林邑湘潭。1.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实施在城市“见缝插针”,农村“身边添绿”,部门“三边绿化”(路边、河边、城边)的绿化战略,积极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统筹发展城乡绿化事业。每年3月,全体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城市中心区等地建立了义务植树造林基地,对市区400多家单位及各县市区下达义务植树任务,开展以资代劳绿化费的收取工作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823.75万株,参加义务植树1196.7万人次,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56个,市民种绿、护绿达到80.75%。通过植树造林,我市林地面积增加到3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13%,林木绿化率达45.95%。我市建城区绿化率达35.71%,绿化覆盖率达39.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34平方米。2.开展群众性爱绿护绿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新闻宣传作用,在报纸、网站开展有关爱绿护绿的征文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绿化工作的浓厚氛围;定期组织市民参与全市的绿化维护和管理,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绿化的工作热情;实施《湘潭市认建认养绿地、树木管理办法》,积极策划结婚种“同心林”、升学种“状元林”等创意活动,发动社会各界认养树木,植树添绿。2007~2010年,全市认建认养绿地1.6万余平方米,认养树木1517株,所有认养绿地、树木都实行挂牌标识,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全部带头认养了树木。3.开展园林小区、园林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园林单位创建活动,将绿化评比纳入政府的表彰范畴。在城市,我们广泛发动沿街单位拆墙透绿,推动绿化共享,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参与城市绿化建设。2009~2010年,全市拆墙透绿34处,拆墙透绿长度近万米,占应拆除围墙的94.4%。共建成省市级园林式单位153家,占全市有独立庭院单位的62.2%。目前,我市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3个,“省级园林式单位”57个、“市级园林式单位”80个。在农村,我们突出农村居住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下发了《关于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实施“生态家园示范村工程”的通知》,通过采取发放创建补助、签订创建责任状、配送苗木、组织技术力量到村现场指导等形式,全力创建生态家园示范村。韶山村等3个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小康村”。三彰显地方特色,打造绿化精品园林绿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品位和档次。在园林绿化的建设上,我们突出“生态特质,文化特征,建设特色”,坚持绿与美结合、自然与人文历史结合,追求“灵秀精美”的效果,使园林绿化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地方特色。1.注入人文内涵,打造精品园林景观园林建设精华集中体现在“园”上,亮点也要通过各类“园”来展示。结合“伟人故里、人文湘潭”的特点,我们将园林建设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内涵,努力做到“园”、“文”交相辉映,“古”、“今”情景交融,在继承与创新中推进生态园林建设。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展示红色文化的东方红广场、彰显传统书画艺术文化的白石公园、记录湘潭历史文化渊源的锦源广场和弘扬湖湘文化的湖湘公园等城市园林绿化重点项目。其中,东方红广场《乡情》、白石公园《白石》群雕等,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城市雕塑大奖。坚持走“生态优先,特色建园”之路,加大对城区老公园的改造提质,重点提质打造了以“水文化”为主题的雨湖公园,以“和”文化为主题的和平公园,以“菊”文化为主题的菊花塘公园,并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使老公园焕发了新的生机,品位和档次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我们在城市中心区、居民密集区还抓紧建设了一批规模适当、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小游园、小绿地,供广大市民休闲游憩。2.彰显各自特色,建设林荫道路景观按照绿与路同时延伸的原则,加大道路绿化建设和改造力度。先后完成了湖湘路、宝塔路、富洲路等20多条新建道路的绿化。2008年,投资近3亿元对河东大道、雨湖路、韶山路等25条主次干道和护潭、芙蓉2个大型绿化广场进行提质改造,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大道和林荫大道。2009年,我们又对25条城市主次干道实施路面硬化及人行道修整,改造小街小巷79条,并大力实施公园改造、景观道建设等提质工程,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大幅提升。近两年,又在全市斥巨资建设了一批生态园林景观示范街。在道路绿化建设中,坚持以种植地方优良品种为主,充分考虑行道树品种的选择、植物造景的应用和综合生态功能的体现,突出绿化品位的提高,注重形成“一条街就是一个景点,一个节点就是一个亮点”的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目前,市区道路常用的行道树有十多个品种,其他灌木、草、花近百种;同时,合理配置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林与慢长林及乔、灌、草的比例,实现了较好的生态和景观效应,形成了以建设路、双拥路和韶山路、河东大道、芙蓉路“两纵三横”为主景观轴的城市道路绿化网络系统。其中韶山路、建设路、双拥路等三条城市主干道,围绕“红色文脉”、“蓝色水脉”和“绿色山脉”三大主题,通过行道树品种的选择、植物造景的应用,建立主题文化情景雕塑,形成了具有美观、生态、自然、大气等特点的景观生态走廊,展示了湘潭城市的独特个性与魅力。3.狠抓空间拓展,开展城市立体绿化坚持平面与立体结合,促进城市绿化向空中延伸,进一步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以创建、评比园林式单位活动为载体,发动机关、事业、厂矿单位加强绿化,扩展绿化空间,提升绿化档次,做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出台政策鼓励屋顶绿化,发动群众阳台摆花,选择重点部分实施垂直绿化,形成立体的、有层次的绿色空间。对城区挡土墙、护坡、围墙进行以攀沿植物为主要品种的垂直绿化建设,对单位、居住区则实施以攀沿植物为主要品种的墙面垂直绿化建设。同时,鼓励居民每家都造“一盆绿”,引导市民将绿色引进阳台、室内,让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真正“把森林移进城市”,形成立体、有层次的绿色空间。截至2008年底,全市形成立体绿化10余万平方米,其中屋顶绿化6.9万平方米,全市立体绿化面积达10公顷。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湘江在我市穿城而过的优势,围绕“水贯城、城抱水”的独特禀赋,着力建设湘江风光带,实现以湘江为轴,做足水文章,倾力打造沿江两岸园林绿化景观,做到唯江而动、唯江而行、唯江而美,把湘江打造成“绿色走廊、景观走廊、生态走廊”。4.突出科技创新,推动节约型园林建设在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不断引进科技创新的元素,成立了市园林科研所,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建立了园林科研基地,加快园林苗圃基地建设。目前,全市苗圃面积达178公顷,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45%;城市各项绿化工程所需苗木自给率达86.46%。特别是在我市市花——菊花的繁植和栽培技艺方面,通过积极钻研和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多次在全国性的花卉展览中获得各类奖项。同时,坚持走低成本、高效益、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之路,大力开展节水型多功能园林景观建设。在湖湘公园建设中,利用自然水面建设了大型音乐喷泉,并利用该水体开发了全国首家区域集中式地温空调,解决了19万平方米的市政中心的取暖送凉问题,既达到了园林建设的景观效果,又实现了一水多用、综合利用,受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四加强城市管理,提升绿化效益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近年来,通过进一步调整、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大力实施一系列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积极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有效地保护了绿化成果,整合了绿化资源,提升了绿化效益。1.大力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出台了《湘潭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湘潭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湘潭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章体系。同时,切实加强行业监管。成立了市园林管理局,作为我市城市区域园林绿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园林科研等工作,下设城市绿化办公室、城市道路绿化维护处等9个日常服务和管理单位,确保了全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在管理中,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配套的绿地率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和验收。对绿化未达标的建设单位,限期整改;对确实无法达到要求的依法缴纳绿化补偿费。严格按照行政审批制度要求,办理树木移植、砍伐、绿地临时占用等审批手续,并以实施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为契机,采取日常巡查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了对损绿、毁绿、占绿等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力度,巩固了城市绿化成果。2.有效保护城市人文景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景观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窑湾、关圣殿、鲁班殿、昭山古蹬道、望衡亭等省、市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案,明确保护责任,划定了保护范围,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古迹,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制定了《湘潭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加大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落实专项经费,开展了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工作,对城区115株古树名木实行编号,并逐株逐群进行实地调查测量、填卡,按县市区统一编号,做到了一树一卡一照片,建立图文档案,并明确保护单位,挂置保护牌,落实保护和复壮措施,为保护我市的古树名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3.大幅提高城市环卫水平严格控制环境卫生污染源,对渣土运输、建筑工地车辆带泥上路、临街店面垃圾三个主要污染源实行高压治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发动店铺业主和管理部门一起参与环境卫生、绿化和秩序管理。2009年,通过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城市脏、乱、差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开展集中“拆违”行动,拆除违法建筑13万多平方米;实施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拆除违规户外广告5万多平方米,对17条城市主次干道进行了门店招牌的统一规范设置。2010年,通过强化综合执法和清扫保洁,大规模开展集中拆违和整治城市交通、户外广告等专项行动,共拆违控违40多万平方米,拆除和规范户外广告5万多平方米,进一步巩固了市容环境整治成果,市容市貌更加整洁美观。大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营运推广工作,将100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入城市公交客运运营。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市区天然气用户已达17.3万户,用气人口63.4万人。居民燃气综合用气普及率达82.9%。加大对环卫设施的投入,近两年新建公厕40座,万人拥有公厕达4.01座。2008年,采取融资租赁、分期支付等方式,投资600多万元,一次性更新分类存放的果壳筒3010只,一次性添置急需的环卫机械设备27台,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增长到27.2%。2009年,完成16座联建式和10座独立式公厕和垃圾站的建设,双马垃圾场顺利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验收,被评为二类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4.着力提升城市亮化水平坚持照明功能与景观功能相统一、路与灯同步延伸的原则,加快了城市路灯建设,高起点实施了城市夜景照明,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夜景照明体系。先后完成湘江一桥、三桥和东方红广场、护潭广场、基建营广场、白石公园的灯饰亮化提质工程;完成双拥路、海关、锦源、雨湖四个城市道路节点的灯饰亮化配套工程。同时,大力提高城市主要道路的路灯明亮率,城市道路路灯装置率98.6%,路灯亮灯率、设施完好率均达到98%以上。此外,还大力推行节能路灯(含风能、太阳能路灯),将中山路、人民路等10条路列入节能试点路段,实现全年节约用电量20%以上。五狠抓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全面科学规划,制定《湘潭市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规划》及其《支撑行动方案》、《湘潭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湘潭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湘潭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通过覆盖全区域、各领域、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统筹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着力改善城市生态。2009年,我市二氧化硫、砷、镉等污染物减排提前一年动态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湘江湘潭段水质状况常年达到三类水质,实现了出境段面优于入境段面,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7年的64.8%提高到2010年的93.8%。2010年全国环境监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1.推进结构减排通过调整结构,实现由高能耗、高排放、资源依托型的旧“两高一资”产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产业转变。一方面,强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冶金、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全市96%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五小”等产业退出政策,全市共关停并转小炼锌、小造纸、小水泥和皮革企业等“五小”企业118家,企业自备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确定30户重点能耗企业逐步停产或关闭。另一方面,把新型产业项目作为优选方向,严把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关,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促进形成以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聘请中国科学院编制了《湘潭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12个专项规划,突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已策划开发97个项目。2.推进工程减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