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上海城市的发展与都市民俗空间的变化
民俗空间指民俗事象存在和民俗实践展演于其中的空间维度,它是现实生活空间的一部分。民俗空间显示了民俗活动的空间边界,又是民俗活动本身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空间维度,民俗空间与地理空间有明显区别。前者是人的民俗活动作用于空间而形成的,必须依赖人的活动才能存在,而后者则不需依附人的活动就能独立存在。乡村民俗空间与都市民俗空间是民俗空间类型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两者因行政区域类别的不同而不同。都市民俗空间既包括常设性民俗空间,也包括即时性民俗空间;既包括有形民俗空间,也包括无形民俗空间。常设性民俗空间指的是如寺庙、民俗风貌保护区及各种式样的居住民俗空间等,这些民俗空间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用于民俗事象及民俗实践的存在与展演,是较为固定的民俗空间。即时性民俗空间与此相反,它因民俗实践的展示而存在,民俗实践结束,常常也意味着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民俗空间的“消失”。比如在广场展示的民俗歌舞。民俗歌舞展示期间,该广场可以视为一个民俗空间,但歌舞展示结束后、该广场回归为普通的公共空间。有形民俗空间即有实体的民俗空间,大多数固定民俗空间与即时性民俗空间都是有形民俗空间;无形民俗空间即没有实体的民俗空间,这里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民俗为主题的各种论坛、网站等虚拟社区。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无形民俗空间与有形民俗空间的交叉、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不少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民俗实践活动,其倡议及先期准备活动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当代上海都市民俗空间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延伸转移。一市区的扩张和更新与城市民俗空间的改变今上海市境域形成于1958年。80年代中后期以前,市区行政区划不断压缩,郊区行政区划不断扩张。从1965年到1980年,上海行政区划作了几次小的调整,市区共10区的行政区划没有变化。这是上海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彻底形成时期,非农与农业户口之间不能转变,农业户口不能迁入市区,在物资的分配、工资的发放方面,市区的水平均高于郊区。在市区与郊区严格分野的情况下,城市民俗与郊区民俗失去了较多的交流机会,城市民俗的众多事象能以比较固定的形式积淀发展。80年代中后期以后,市区行政区划不断扩张,郊区行政区划相对缩小。区县合并、并乡入区和撤县建区是此时期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基调。到1994年底,上海市一共有14个区6个县。1997年以后,上海撤县建区的步伐不断加快。到2011年,上海市共有17个区、1个县。在市区行政区划扩张的同时,上海对原有城区建筑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汰旧”,即旧城改造。成片大面积的拆除与疾风骤雨般地推倒重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旧城改造的主调,到21世纪初,上海已消失了近5000万平方米的旧城。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保护工作的推进,旧城改造开始采用拆、改、留并举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城市民俗空间进行了保护。随着当代上海城市区划的扩张与旧城改造的进行,城市民俗空间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对传统民俗空间的破坏。以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为改造基础的新天地是一个典型例子。新天地的改造,完全破坏了石库门建筑的居住功能,虽然外部大都保留着旧上海的建筑风格,但内部则体现了现代时尚的理念,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外化为商业功能。新天地的开发常常被作为旧城改造的经典成功案例提及,但这里的石库门建筑不再是上海民众的生活空间。在丧失了原有的居住功能后,新天地石库门群已经不再是民俗空间,而成为彻底的商业空间。城市的扩张与更新对传统民俗空间的破坏,已有不少学者述及,本文在此只是略略提及。传统民俗空间的更新与新城市民俗空间的产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一)传统城市民俗空间的更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学者呼吁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保护,一部分传统民俗空间得以修缮改造而使其基本功能保留下来。当然,这些更新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实际上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原创文化类型,而是一种经过复制、重塑与改造过的再生文化形态。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开发的七宝老街,基本格局较为完整地保留,居住功能也没有被破坏。在对七宝老街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一部分传统的民居建筑进行改造修缮以外,还保留了大量具有地方风情的民俗文化形式,如敲钟、纺线、织布、扎染、坐花轿、斗蟋蟀、皮影戏、听书喝茶、投壶射矢等,形成了集游览观瞻与民俗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民俗空间。在七宝老街改造过程中,原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泰康路也逐渐发生改变。泰康路一带以居住建筑为主,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具有典型的里弄式格局传统街区的基本特征,并呈现复杂的建筑环境空间格局,包括旧式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还有一部分里弄工厂仓库厂房,空间类型多样,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1998年前,泰康路上还是一个马路集市,经过修整后,众多知名画家和艺术家工作室及工艺品商店先后租用民居,形成了里弄居民日常生活与里弄民俗工艺品、艺术品、餐饮等商业结合的田子坊特色街区,成为别具一格的都市民俗空间。以寺庙为中心举办的具有祭祀兼贸易功能的季节性庙会也在当代发生了改变。江南地区商业发达,常设与非常设的集市在城乡都很普遍。庙市合一是上海市区庙会的重要特色。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设立管理机构,集市秩序恢复。尤其是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以后的几年中,每当俗节庙会,众多生产合作社都在寺外摆出各种货摊,以竹藤器、木器、铜铁器、皮革、纺织品为最多,也有百货、食品、服装等,集市兴旺。“文革”中,市区大量寺庙遭到毁坏,庙市逐渐衰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庙市逐渐复兴。典型的庙市有城隍庙市、龙华庙市。在新世纪初,这些庙会逐渐得到了恢复与振兴,其中所吸纳的民俗文化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例如龙华庙会中,融入了撞钟、击鼓、品素斋、猜谜语、打普佛、抬阁、高跷、巡街表演、民间小吃、民间竞技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成为重要的都市民俗空间。(二)新城市民俗空间的产生上海市区面积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多,势必要求更多城市地理空间的营造,如新型居住社区、公园、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等。都市民俗也便在这些新空间中进行展示与实践。新产生的都市民俗空间可以分为两种:全新营造的即时性民俗空间与迁址重造的常设性民俗空间。前者是在没有任何城市地理空间的基础上或者较为完全地拆除以前的建筑而全新建造,新空间与原有空间在外观及功能等方面截然不同。如新江湾城公园就是在一片荒芜的原江湾机场的土地上营造出来的,而徐家汇公园则是在几乎拆除原大中华橡胶厂、中国唱片厂及老旧住宅建筑的基础上新建的。先后建立的各种城市广场也是当代都市民俗展示的重要空间。上海城市广场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广场活动基本都是歌唱比赛、集体舞等群文活动,后来增加了各种民俗文体活动。比较早的如1993年市文联与卢湾区政府共同举办的京剧角、沪剧角等广场文化活动,1995年徐汇区举办的戏曲广场活动等。当然,以上这些诸如公园、广场在内的地理空间作为城市民俗空间是即时性民俗空间,只有当民俗实践展演于其中时,公园、广场才能被称为民俗空间。现代城市地理空间的营造,除了完全新建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集中反映民俗文化而将各种民俗事象集中起来迁址重造的常设性空间,各种民俗文化一条街就属此类,如北渔路民俗特色一条街、老字号一条街等。北渔路所在地是有着近千年历史文化的原北新泾镇,民俗文化项目的传承一直存续,紫砂壶制作、根雕创作、石壶制作、火柴梗工艺品制作等都是当地特色民间工艺,当地政府新建民俗街,将吹画、编结、折纸、面塑、皮影戏等民俗技艺实践迁移至此,让它们集中展示,便于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老字号一条街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地段陕西北路上,原本的商户大多经营服饰鞋帽,政府将这些商户搬迁,而将如龙凤旗袍、大美华绣花鞋、美心点心店等近现代上海知名的商业民俗品牌店铺聚集一处,形成了老字号一条街。这些民俗文化一条街的营造大都是出于旅游观瞻及商业的目的,却在客观上成就了新的都市民俗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些都市民俗空间大多由政府主导营造,能否成为受民众欢迎的民俗空间或者说能否作为民俗空间长期存在下去,在营造之初是未知数。老字号一条街在建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些民俗品牌受欢迎而另外一些则遭冷遇的状况。当前活跃在上海城市中的节庆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如虹口区的茶文化节、南汇区的桃花节、豫园的民俗文化节。这些节庆活动或者是当代新产生的,或者其内容与传统节庆活动大不相同,使其实践与展演的空间也成为新的城市民俗空间。如茶文化节就容纳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俗等各种与喝茶品茗有关的民俗活动,桃花节中则容纳了踩水车、赶牛车、撒网捕鱼、织布推磨等传统民俗活动。二城市住宅空间的发展与城市社区民俗空间的形成本文所说的社区是一个具有特定意涵的现代概念,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中国的社区概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但当时并未得到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在我国城市大面积推广使用。城市社区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与城市住宅空间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新的住宅空间不断出现,各类社区民俗空间也在逐步形成。当代上海城市社区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老城厢社区、原租界社区、工人新村社区与现代新型社区四种基本模式。这些城市社区是都市民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变迁对都市民俗空间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老城厢社区老城厢是晚清以来对上海县治所的习惯称谓,是与租界新城区相对而言的。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编纂的《上海县续志》中有“城厢内外分铺图”,这里的城厢内外是指整个县城以及东门和南门外沿黄浦江一带。老城厢地区是当代上海城市形成的基础和策源地。从20世纪初期开始,老城厢空间不断发生变化。近现代的主要变化是大规模的“填浜筑路”,将城内主干河浜渐次填没修筑为马路,如1912年拆城墙填河浜修筑了中华路与人民路。日后老城厢中很多曲折的弄巷就是由河浜逐步演变而成的。随着不断填浜造路,老城厢人口愈见密集,到20世纪后期已经成为上海市区有名的高居住密度区域。老城厢的居住建筑主要有里弄建筑和一至二层坡顶式城市民居。老城厢地区从1990年开始的旧区改造主要进行的是危棚简屋改造,大量的危旧民居被拆除,大量的传统民俗空间也被破坏。2000年以后,老城厢旧区改造中开始注重保留历史建筑,增加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建设了环绕老城厢的“绿环”工程和“古城公园”绿地建设,改善老城厢地区缺乏绿化的状况和老城厢周边的生态环境,部分老城厢社区民俗空间逐步被保留下来。老城厢社区的空间特征十分鲜明,寺庙与住宅相互交错,街巷弄堂面积窄小,建筑密度高而路网密集,与城市生活密切交融,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人情味,居民之间也比较容易形成和睦融洽、彼此关照的邻里关系。豫园社区是老城厢的代表性社区。解放初期,城隍庙周边与宗教信仰相关的香烛锡箔店摊、相卜馆等逐渐停业,豫园被众多商店、同业公会和学校分割,豫园之名消失。20世纪50年代以后豫园逐步修建恢复,先后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商业也逐步兴盛,城隍庙地区恢复了庙、园、市的格局。到1959年,豫园地区有居民1679户、7722人。“文革”中城隍庙地区的庙、园、市都遭到了很大破坏。70年代以后城隍庙市场才逐步恢复,并逐渐壮大。90年代以后,以豫园为中心的楼宇、店铺外部仿明清市井建筑,常设捏面人、剪影等艺人设摊,举办抬花轿、拉黄包车、舞龙、舞狮等民俗风情活动,加之老城隍庙重新对外开放,庙、园、市的格局再次恢复[1]。如今的豫园社区,在庙、园、市之外,民居杂落周边,其居民以老上海人为主,租住此处靠着豫园谋生的外地人也占较大比例。(二)原租界社区从1845年英租界的建立到国民政府收回租界,上海租界经历了百年历史。租界最初实行华洋分居政策,西式洋房全为外国人居住。1854年以后允许华洋杂处,华人开始进入租界居住。到19世纪70年代,进入租界的华人数量逐渐增多,华人开始住进洋房。中西合璧式的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式居民建筑在上海租界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曾风光无限的老洋房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和“文革”中,这些老洋房几乎所有的产权都归政府所有,绝大多数由政府在不同时期分配给普通居民用来居住。大约到了1980年,部分老洋房产权由政府还给原业主。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部分老洋房被拆除,有些改作他用,还有些至今仍有人居住,形成了原租界社区。当代社会的原租界社区与近现代的租界社区从居民结构、居民数量到居处模式、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这些老洋房的住户都是成套独户居住。新中国成立以后,老洋房迁入的住户日渐增多,居民构成包括干部、教师、归侨、工人等。随着人口的增加,独用的走道、卫生、厨房成为公用部位,老洋房的空间环境日渐恶化。旧区改造进行后,原租界社区的空间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而入住其中的居民,除了历次迁入的老住户外,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外地人及外国人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高。在老城厢社区与原租界社区,中老年人口的比重较大,而适合这一年龄群体的传统民俗活动也异常丰富,如太极拳、木兰拳、扇子舞、气功、戏曲演唱、喝茶听书等。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市区、黄浦区、卢湾区等老城厢社区与原租界社区集中的区域,经常举办“上海弄堂风情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包粽子、滚铁环、太极拳等,尤其是其中的弄堂游戏等反映两种社区民俗文化的内容极引人注目。这些活动的实践空间,因而成为一种与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截然不同的传统文化空间。(三)工人新村社区工人新村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政府出资建设,分配给劳动模范、骨干工人居住的住宅小区。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社区——曹杨新村于1952年建成,有48幢二层楼房,可容纳居民1000多户,主要分配给当时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此后,由政府出资新建的住宅均沿用此类名称,如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番瓜弄桃园新村、瞿溪新村等,在市区边缘又陆续建成控江、鞍山、天山、日晖、宜川等一批工人新村,形成了工人新村社区。工人新村社区的居民原来大都居住在棚户区,随着市区的改造,棚户区逐渐拆除,居民大都迁入工人新村。从80年代起,居住对象不再局限于企业工人,新建住宅区也统称为新村。除了市区,工人新村还逐渐扩展到当时市区边缘地带。80年代在上海城郊结合部先后建成的新村小区有西南地区的田林新村、东北地区的延吉新村、北部地区的曲阳新村、虹桥地区的程桥新村等,各居住区居民有数万至十几万人。90年代以后,上海城郊结合部的新村社区迅速增加,如东北部的中原小区,西南地区的康健新村、仙霞新村、梅陇新村,北部地区的共康新村,浦东地区的罗山新村等。曹阳新村是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好的一个工人新村社区。当年一曲歌颂曹杨新村的杨柳青小调曾传唱上海:“曹杨新村好风光哦,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铺得平,哎哟走路真称心……”当时的曹杨新村是中国工业城市居住环境建设的样本。曹杨新村的建设符合当代城市居住社区的建筑理念,周围的公共服务设施按集中与分散的格局布置,分散在街坊内的住宅群间的小块绿地、街头绿地、小型公园等,环境优美,景观丰富。由于新村中最早的居民是工人,自然将曹杨新村社区打造成为适合现代城市工人居住的空间。早在新村建成之初,职工家属就成立了京剧、沪剧、越剧、民乐、合唱组等。此后甚至以此为基础成立曹杨新村业余文工团,后来扩建为区文化馆业余艺术团。80年代中后期以后,曹杨新村社区的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异常丰富。曹杨新村社区甚至成为上海重要的接待外宾参观访问的单位。(四)现代新型社区上海新型住宅空间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漕溪北路、田基浜等高层住宅是在当时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高层住宅。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的第一代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普遍采用一梯6户、8户甚至10户的结构,容积率大增。90年代中期,市中心区绝大部分危棚简屋居住区得到改造,建造中高档商品房,原居民迁到城郊结合地区新居,迁入大批购房业主,形成新的社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上海中心城区中外环线之间、外环线带和郊区新城,许多新型的多功能社区正在逐渐形成。高层住宅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孤独不安、邻里间的疏远。90年代末对上海高层住宅居民的调查显示,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人群,对“您是否知道同一楼层邻居的姓名”这一问题回答“不知道”的比例均在60%以上。[2]随着现代新型社区的发展,城市规划理念越来越强调住宅区内部的完整性和私有性,新建商品房社区空间的内向性也更加明显。这些新社区采用各种门禁方式对外界显示了排斥、隔离的态度。近年来,在近郊与新城的住宅区开发建设中,规模巨大的大盘屡见不鲜,其内部超市、学校等设施较为完善,这些设施也客观上将社区内的民众隔离于整个城市生活之外。与老城厢的城市环境相比较,现代新型社区的居住模式与传统居住、交往模式之间的矛盾较为明显。在一些中老年居民数量较多的新型社区中,民俗文化还能以社区文体活动的方式在社区内部交流和传播,但在年轻居民数量较多的新型社区或者别墅社区,以社区文体活动构筑民俗空间的可能几乎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区论坛等网络空间,社区居民在社区论坛中管理社区事务、交流信息,并发起社区活动。只是在这些活动中,民俗文化所占比重较轻。三城市互联网的普及与无形民俗空间的发展通常意义上的都市民俗空间是一种空间维度,虽与地理空间有着明显区别,但也与地理空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完全脱离地理空间而存在。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可以在网上的一些公共领域进行互动活动,这些网上的公共领域就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的民俗活动就在虚拟社区中进行,这样的虚拟民俗空间即无形民俗空间。无形民俗空间中所展示的民俗事象和实践其中的民俗活动一般来说具有时尚化、年轻化的特征。无形民俗空间与有形民俗空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行政区划、居住社区这些地理空间再也不能成为无形民俗空间中民众的束缚。但无形民俗空间也往往与有形民俗空间存在互动关系,无形民俗空间的民俗活动往往起于虚拟社区而最终在有形民俗空间得以实现。如作为一项新兴城市民俗节日的11月11日“光棍节”,它的很多实践活动就起于无形民俗空间。光棍节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诞生于大学校园,是没有男女朋友的大学生们排遣寂寞的趣味校园文化。随着这些大学生走向社会,光棍节也逐渐弥散开来。近几年,光棍节越来越受到中国各大城市单身男女的热捧,网友所发起的光棍节活动丰富多彩,不乏标新立异、充满时代感的内容。AA制的饭局成为这个节日中代表个性独立、彼此尊重的重要活动;《单身情歌》是当天的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堂食材采购招标
- 房产买卖合同纠纷的代理词
- 少年责任心担保书
- 二手住宅买卖协议模板
- 租赁合同修补协议
- 茶叶礼盒装购销协议
- 招标文件施工标准
- 退伍军人的未来承诺
- 农田整治工程招标公告
- 设备保修服务合同范本
- 气管插管术评分标准
- 文学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甘肃政法大学
- 30题会务专员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MOOC 中国天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赛项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仓管员年度述职报告总结
- 口腔科误吞误吸应急处理
- 2024年福建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武大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 国家开放大学《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实验5-图的存储方式和应用)参考答案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