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走向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命_第1页
时代呼唤:走向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命_第2页
时代呼唤:走向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命_第3页
时代呼唤:走向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命_第4页
时代呼唤:走向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代呼唤走向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志着中国正在适应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的转变,作为肩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正处在重要而深刻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向信仰体系,切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政策变迁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不断推陈出新、优化完善。这期间,党中央也相继制定、颁布、实行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政策文件,这些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大政方针和意见办法,具体厘清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历史脉络,充分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因时而变的基本经验,对于现阶段认识和把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政策确立:注重“与生产劳动结合”和“理论联系实际”1978年,《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强调,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方针,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在这一历史时期,在教学中必须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生产劳动以及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社会活动等,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知识和实际锻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在教学中,既要讲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要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努力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爱听、爱读、爱学”。[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逐步克服困难,使高校马列主义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密切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作用[3],一系列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提出,马列主义课的教学方针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师必须按照课程的科学体系,讲清基本原理,并和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要着重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加深对理论的领会,端正思想,提高觉悟。[4]《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中提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既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具有理论深度的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5]1993年,《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两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和‘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为重点,注意相辅相成,深入进行教学改革”。[6]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作为重要的教改思想和优化原则。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7]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继续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再次强调,要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8]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继续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切实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推向体系化发展。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政策转向:从“灌输注入式”转向“启发研讨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恢复了正规化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为了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现行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9]继而,教育部要求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继续夯实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并明确要求教学的方法要灵活多样。[10]198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首次提出,“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把教学变为师生一起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讨论问题的过程,坚决克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1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出台,标志着全面部署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教改创新。文件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因此,在它的教学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时代、面向未来。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要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活泼的课堂讨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以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的能力。[12]1985年12月5日,胡耀邦同志作了关于理论工作问题的重要讲话,对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强调要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注意总结新经验。进而,《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自始至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专题讲授要采取启发式、研究式,避免简单灌输抽象理论或单纯注释。[13]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指明了进一步教改的方向,指出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14]随着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面对教育领域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教育部做出明确指示,要求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方法[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6]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相关意见,指出“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17]2016年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和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志性讲话和文件,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国家部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视。2016年,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指导委员会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咨询、评价、指导和服务作用,成立了2016~2020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任务包括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明确将“教法攻坚”写入总要求,这将深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政策出新:从“电化教学”转向“网络信息化教学”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课堂讨论”,“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当开展电化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制作一些观点正确、材料丰富生动的电化教学片”。[18]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19]同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注意运用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演讲答辩等多种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20]虽然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建设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当前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国家教委和有条件的省(区、市)高教主管部门,选定并直接指导少数基础较好的学校按照“两课”改革的基本精神,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改革。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有关部门要组织制作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电视教学片。[21]此后,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手段改革的指示要求在文件中多次提及。《关于落实“两课”教学改革〈若干意见〉几项重要工作的实施计划》《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作为教改重要内容,切实加以推动”,“注意总结高校‘两课’利用多种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择优加以推荐”[22],要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大力推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国家教委和有条件的省(区、市)要建立相应的协作组织[23],要注意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影视音像资料,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24]1993年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巨大变革与发展的契机。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高校党政领导和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和邓小平理论“三进”[25],这也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从“电化教学”正式转向“网络信息化教学”。2004年,标志着“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在党中央文件精神指引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发展的力度。这一时期,教育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积极推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26],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27]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28]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29],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要求。[30]相应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强调,要创新教育供给方式,拓展教育新形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这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遥相呼应:“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31]如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求,更加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政策完善:从“单一化”课堂讲授转向“多样化”教学环节设计课堂讲授是马列主义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习、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是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答疑和小结,必要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讲授水平,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32]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并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33]1995年,《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课堂环节要丰富多样,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教学环节设计的偏重。国家教育委员会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普遍关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努力丰富教学环节,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重要原著,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辨是非,寻求问题的答案,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配合教学组织必要的参观、考察和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实际中接受教育。[34]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尝试以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网络化教学等创设课堂教学环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满意度不断提升。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更是将创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创设的重要抓手。2017年,为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党组提出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决定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出台《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方案要求在2017年春季学期,组织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和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联盟专家,分赴全国2596所普通高校开展听课指导,覆盖本专科、研究生各门思政课,此举无疑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课堂设计的高度重视。同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出台,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要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35]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政策新指向:通过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模式的革故鼎新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就明确指出,要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和教学法的研究,马列主义课教师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意义,研究马列主义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等。[36]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关注和支持从未间断。一是以课程建设发展为客观要求,以教改研究提升教学质量。1980年,教育部出台《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提出理论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要反映理论研究的成果,但研究探讨的问题,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讲授,要考虑教学的目的和效果。[37]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两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好。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38]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出台,指出重点要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肯定了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和各地各高校认真实施新课程方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改革,推广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做法。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教育部对2011年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进行了修订,印发了2015年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指出在学科建设标准中针对科研工作,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等。[39]2016年,教育部成立2016~2020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任务之一是接受教育部委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决策前期研究,组织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0]2017年被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法的改革创新研究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此后,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教学研究做出了新时期的具体要求,提出要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41]二是以教师教技提升为动力源泉,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围绕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指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要根据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需要,引导教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求实精神,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调查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42]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出加强教学研究的重要指示,要求教师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作为重要选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43]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强调,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44]2013年,教育部专门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设立相应课题,重点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推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时代意义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深刻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的精神实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得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充实丰富,教学模式也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完善和升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相配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专业化和普及化相联合、传统型和现代性相融合的发展原则,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演变形态。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阵地,推进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客观需要,调动大学生个体意愿的隐形基因,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实路径。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经历了从建立、发展到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地回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走向,对于推动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青年的健康成长成才,社会的稳定和谐进步,文明的共享繁荣昌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4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已经发展成一门结构较为合理、体系较为完善的重要学科。梳理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初始萌芽期(1978~1992年)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全国高校逐步恢复。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专门人才。[46]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比较机械、呆板,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更多的是理论性知识,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靠重复记忆来取得进步,因此,学生对课堂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此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未能给予大学生切合实际的指导。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各种思潮不断涌现。这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积极开展进“基层”活动,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当然,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各个高校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当时因西方资本主义渗透,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期(1993~2004年)1993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学科。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印发通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两课”课程设置的新方案,即“98方案”。1999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47]2000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新形势下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展开,实践的深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这是新时期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该文件下发后,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教学目标,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学重点。因此,这一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强调走进现实,加强教育过程与社会的联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形成时期(2005~2012年)200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同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此意见被称为“05方案”。它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加强和改进以下几个方面: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及思想政治课程管理等。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并且,2012年被《纽约时报》评为“MOOC元年”,许多专业的MOOC供应商,如Coursera,edX和Udacity入驻中国。自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迅速发展,这就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要求他们全面认知网络,利用网络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范围,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要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格局。这一系列成果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深化创新期(2013年至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的讲话中要求广大青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48]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强调应该提高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进而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优化、创新教学模式。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求把实践教学作为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通过改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望。[49]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者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并指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50]以上相关文件的出台,相关内容的讲话,成为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南,也表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时代课题。二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主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新兴载体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诸多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发挥“主导性”与调动“主体性”相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二者进行平等的交流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因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具备相应的理论素质,能够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指导和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其二,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技能,能够合理规划、系统安排教学过程,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言传”的过程中感受“身教”的力量。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接受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另一主体。一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经过前期的教育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强调理论性和逻辑性,这就需要学生主动接受,将新的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二是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其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但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桥梁”即情感认同。“内化于心”方可“外化于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关键,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乐意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才会付诸实际,取得进步。当然,以上内容的实现需要一个前提: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并非自发、自觉形成,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能自主进行认知、判断、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二)“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性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思想性、理论性和逻辑性。不仅包括科学理论的讲解,更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活动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其一,教师通过口头讲授的形式将一些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到较多的、系统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课堂容量较大,时间花费较少,成本相对较低。其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讲授法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课堂讲授针对性较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正确的方向、清晰的目标,可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这种教学方式是单一性教学模式即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要,且有时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学生不能很好地接收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在开放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教学实习、社会参观、社会调查等。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去感知,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指导学生全面提高沟通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基于理论性教学模式的需要而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和革新,要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行合一。(三)“专业化”教学与“普及化”规划相联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将“专业化”教学与“普及化”规划相联合,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教学指的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专业领域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岗位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文明的进步。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拥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追求,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普及化”规划是指除了系统地、有组织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涉猎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产业的迅速崛起,知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不明白的东西很多,必须把学习作为紧迫而又长期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还要抓紧时间学习一定的经济知识,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学习现代的科技文化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成长为胜任新形势、满足新情况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当然,与劳动分工相关的知识结构越来越详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迈进。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将“专业化”教学与“普及化”规划相联合。(四)“传统型”方式与“现代性”手段相融合在信息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亟待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借助数字信息网络技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型”方式与“现代性”手段相融合,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传统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材是知识的源泉,课堂是知识的传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根据教材的结构和框架来安排课时进行讲授,教学方式比较死板,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有限。然而,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有了更加多样化和便捷的渠道,这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基于此,教师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重新安排,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征求高校学生的意见,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电化教育设备和教材作为直观教育载体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也是教学理念的变革。重点分析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环境的优化,进而打破时空的局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参与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当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个教学空间进行授课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在知识内容讲解、思维模式训练、价值观念引导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了适应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要、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和多渠道学习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善教学效果。三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大意义40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颁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延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内化”和“外行”,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一)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输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其一,明确坚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输出的重要阵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现有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教育、传播、交流,继而在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即学生正确地理解、接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体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进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二,提高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专业化”教学与“普及化”规划相联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应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当前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发生了变化,影响了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使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彷徨。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计的改进有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主流思想不断巩固壮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其三,占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型”方式与“现代性”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在传播形式上具有即时性、共享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进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让学生在不自觉接触、运用互联网的时候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影响,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关心国家、社会、学校等发生的一系列时事,进而完善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形成基于感性意识的科学的理性思维。其四,改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受教育者了解、熟悉、建立相应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专业化”教学与“普及化”规划相联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接受更具专业性的知识,更有针对性地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大学生逐步掌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内核,有利于大学生稳步推进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的系统建设等。(二)推进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客观需要其一,建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毋庸置疑,只有真正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师,才能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任,才能真正理解、把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认知、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时代新人。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教师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可以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建设一支政治觉悟较高,思想意识较强,团结能力较好的优质队伍,承担起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重任。其二,完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专业化”教学与“普及化”规划相联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改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促进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计的改进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价值观念趋近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的标准,有利于和谐稳定、优良健康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其三,整合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型”方式与“现代性”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打破时空的限制教学,使网络课程优质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及时共享,使大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的知识的同时,借鉴相关学科的优质内容,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真正实现文化创意的转化和创新的发展。其四,稳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课堂探讨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观点、看法,及时提出课堂上教师所讲知识的疑惑之处,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予以解决,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三)调动大学生个体意愿的隐形基因其一,拓展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范围。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在建构和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亲身体会、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当然,学生也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将一定的实践经验总结、凝练、概括为理论知识,进而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进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实践观、历史观等。例如,参观博物馆、走进红色革命基地等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走进社会,走进基层,接触生活,了解人民,掌握目前我国百姓的生活状况,体会国家和政府为改善民生所做的努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其二,营造活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氛围。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标语张贴、海报宣传、雕塑设计、教室装饰等形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无形的教育”贴近学生平时的学习、日常的生活,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于学生一点一滴的行动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有利于学生从自己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其三,改革创新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统型”方式与“现代性”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提供新方法、开辟新渠道,青少年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型”方式与“现代性”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继续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系统的学习,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学习的好奇心,使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选择、获取更多的知识以进一步开阔其视野和丰富其精神世界。(四)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实路径其一,尊重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要贴近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平衡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环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情感认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活力,提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其二,培养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创意性,且准入门槛较低;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更乐意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使大学生从内容接受者转变成内容生产者、创造者、传播者。此外,借助互联网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可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使其成为传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更好地创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优质文化,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其三,协调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铺开,高校教育也逐步从精英化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社会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也发生了变化,需要面对的学生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自我意识较强但抗挫折能力较弱的“95后”“00后”进入大学校园,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出现,一些非主流意识的不断渗透,对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等教学模式有利于弘扬主旋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进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责任的时代新人。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尤其是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理论讲授、实践活动,而是依托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这些教学模式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生更愿意理解、认同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政治道德、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创新的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在国外网络公开课引发的“淘课”浪潮、具有标志性的慕课元年、教育大数据革命等教改创新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做出了积极、有效、主动的回应。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研究2015年1月,“两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是以此为建设基点,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进行的有益探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现评述如下。关于“慕课”(MOOC)的研究。国外有研究者将其划分为cMOOC和xMOOC两种,前者关注知识创造与生成,而后者关注知识重复,并总结出MOOC的四个基本原则,即汇聚、混合、转用、推动分享,提出由教师、学习者、主题、学习材料和情境五个元素组成,指出其利用维基空间、YouTube、谷歌聚点等技术平台与工具。国内学者多从高等教育、图书馆、本土化挑战等角度讨论和介绍MOOC的源起和发展历程。关于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来讲,网络化教学模式主要关注新技术同化和传播过程的特征,新技术的传播适应程度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相关特征、革新本身、相关信息传播等三个因素。从中观层面来讲,网络化教学模式着眼于新的教学和学习范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转变等方面的变化。网络异步、交流互动、师生角色转变、教育教学导向、课程设计是网络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从微观层面来讲,网络化教学模式运用网络学习环境来支持传统教学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各自领域里增强兴趣,自主获取更多知识。关于网络公开课的研究。主要从网络公开课的技术支撑、资源共享和教学实践等维度提出对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进行借鉴和学习[51],指出传播过程的“译码”和“知识沟”将是影响网络公开课传播的因素[52],从传播学视角提出建设网络公开课需要思考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传播模式和深层使用等现实问题[53],提倡建设网络公开课应遵循方向性、实效性、规范性、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等原则。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信息化相结合的研究。有学者关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信息网络化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也对其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提出了严峻挑战[54];有学者围绕网络教学和教育技术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系统的设想[55];还有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和教育技术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厘清资源内容关系基础上的重点建设”和“发挥资源在教学中作用的精心设计”两个理念[56],指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人员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站、课件开发的工作思路[57]。综上,学者们的研究各有其价值,为本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尚在酝酿和起步阶段,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如何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契机。本研究拟在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特殊使命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进行深入探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下开放教育热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其教育影响力,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二慕课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慕课成为教育与技术的结合,这为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在全球教育领域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慕课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慕课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MOOC最初就是从高等教育领域兴起的,它以低成本、高质量的名师课程吸引显在或潜在的高等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从而成为传统高等教育的有力竞争对象。国内外研究者都自然而然地关注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问题。这个领域涉及高等教育、挑战等8个关键词,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MOOC概述,多数是翻译国外有关文章,阐述MOOC的内涵、类型、实践平台、发展状况等问题,其中,着重关注了联通主义等MOOC的支撑理论。二是MOOC对高等教育的挑战。这类研究是此领域内最热门的话题,研究数量较多。研究者普遍认为MOOC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也蕴含着重要发展机遇。高等教育积极迎接挑战,转危为机,有效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是高校教学方法的一次大变革,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也容易形成“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局面。[58]MOOC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校对新的商业模式、教学法以及灵活性学习的探索,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试验场所,也促使高校重新思考如何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终身学习型社会。[59]在分析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就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改革、资源开发、信息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二)慕课与政治安全问题研究MOOC不仅是人们接受全球化优质教育的平台,也是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传播扩散的新载体。MOOC中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文化、道德等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课程和内容。而且MOOC始于西方,蓬勃发展于美国。美国依靠MOOC平台优势,更有力地将其政治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国。这将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很大冲击。我们在思考MOOC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MOOC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和挑战,研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有的研究者已经敏锐地注意到MOOC与文化安全问题,指出MOOC的发展将挑战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主导性,挑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挑战国民教育体系的独立性。[60]国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开始积极探讨MOOC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关注MOOC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有的研究者提出:MOOC来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与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及其未来,探索一条结合教学环境、教育技术、教学对象等发生的变化,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的课堂转型创新之路。[61]MOOC背景下,以问题逻辑的方式,设计与创作“微课程”教学单元,把教材的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内”和“课外”衔接、“线上”与“线下”互联,是当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条现实路径。[62]此外,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还关注了MOOC的商业模式问题。正是美国三大MOOC运营企业的成立与推广,MOOC才得以快速发展。可以说,MOOC所蕴含的巨大商业利益是MOOC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研究者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外主要MOOC企业和MOOC平台的商业模式,就MOOC的商业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MOOC与高校图书馆的作用问题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主要的观点是高校图书馆要通过提供MOOC课程、MOOC资源导航,在促进教学资源开放获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慕课与在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OOC实际上是在线教育的新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在线开放教育形式。与传统在线教育相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MOOC实现自主个性化学习。所以,MOOC的发展,自然引发了学者对传统在线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仅次于MOOC与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研究,主要包含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等与“学习”相关的关键词。研究者比较集中地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在MOOC等在线教育中促进学生实现自主个性化学习。有的研究者提出: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出发,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工具支持下,将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体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学”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使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63]要充分利用MOOC用户的多元文化、背景和知识技能,创设富技术、富资源的学习活动,设计适切的脚手架,使MOOC学习者在一定的脚手架支持下,进行自主深入的个性化学习。[64]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了在线教育中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问题。可见,MOOC可能会促进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在线教育教学改革快速发展。当然,研究者们也看到MOOC本身在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四)慕课与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OOC与以往的微课有相似之处。研究者提出要借鉴MOOC优势,推动原有微课教学改革。还有的研究者提出要积极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本质上是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方式是教师把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作为基本材料,先布置给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讨论和深入学习。有的研究者认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流行趋势;这种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课后的“知识内化”进行反转的教学模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对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65]有的研究者关注了翻转课堂的设计,设计了基于xMOOC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使用xMOOC的优质在线资源,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设计混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课下进行视频内容的学习、练习与交流,课堂上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点分析、知识总结,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评价。[66]总体来看,这个领域的研究数量还很少,研究也不够深入。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研究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与发展,遵循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在时代中求新、在发展中求真、在创新中求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创新的价值、内容和路径,相关主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焦点,呈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时代同行、与科技同轨的与时俱进发展规范,这势必将深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创新演变,切实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大数据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迎来了又一次创新发展的时代际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表现出了积极应对的姿态,展开对自身转型升级的科学探求和有益尝试。与此同时,一系列相关文件密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创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目前,我国学者围绕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建设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探讨,为大数据时代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将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创新的时代发展。(一)大数据与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结合研究2012年,联合国大数据白皮书(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的发布,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一书的出版,以及国际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文章“TheAgeofBigData”的发表,将大数据这一概念推向了公众视野,社会各领域掀起了研究应用大数据、推进自身创新转型的热潮,由此一个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的时代正式来临。以2012年为起点,中国高等教育界开始意识到学校软件系统中所存储的海量教育大数据的巨大价值,不断加强对教育大数据的研究,以避免“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忍受着信息的饥渴”[67]。在中国知网以“主题=大数据”并且“主题=高等教育”(精确匹配)进行检索,就文献数量变化而言,自2012年出现第1篇相关主题文献以来,此后每年文献数量呈线性增长的趋势,2012~2018年每年分别为1篇、14篇、31篇、66篇、108篇、123篇、143篇。可见自2012年以来,学界对大数据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关注越来越多,同时也显示出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巨大价值。进一步查阅这些文献,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高等教育界在认识到大数据重大价值的基础上,一致认为大数据拥有推动教育变革的无限潜力,大数据与高等教育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关于大数据与高等教育的结合,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孙洪涛等从需求的角度,将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总结为五个层次,即学习、教学、研究、管理与政策,指出不同层次有各自关注点,并基于此形成了有关适应性教学、教育规律发现和管理决策支持的相关产品和服务。[68]胡弼成和王祖霖将大数据应用概括为基于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在多变复杂形势中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育质量,改善教育评价,助力“智慧教育”。[69]此外,还有大量学者主要围绕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范式、教学形态、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的变革开展深入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大数据时代经验模仿、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范式逐渐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范式转型升级。有学者指出借助大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能够把线上线下教学环境中生成的数据资源“翻译”成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为教学决策和学习决策提供更加及时、全面、准确的支持,助推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和精准学习。[70]全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的教学法研究,是教育教学采用数据实证研究范式的现实案例。通过仔细评估海量课程数据,edX能够了解学习者如何获取信息和掌握材料,以及探索教授复杂思想的最佳方法等教学相关问题。[71]其二,大数据时代有组织、有系统、有流程的教学形态逐渐转变为自组织、碎片化、颠覆流程的教学形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出现,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和微资源的产生,改变了系统、有序的知识呈现形式,从而催生了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碎片化。[72]翻转课堂则将信息化教学前移,打破课上教学课下作业的传统,从而解放了课堂教学时间,为学习者灵活自主学习提供了契机。[73]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教学形态逐渐呈现为自组织、碎片化、颠覆流程的样态。其三,大数据时代“靠数据说话”已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郑燕林等认为获取有效的评价依据是有效评价的前提,而大数据对数据采集的全方位、全程化,对数据挖掘的深刻性、全面性,能够丰富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功能,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基于证据的支持。[74]杨现民等持同样观点,指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75]还有学者提出运用大数据“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单一维度”,“教学评价跳出了结果评价的圈子,实现过程性评价”。[76]其四,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逐渐向智慧化转变。学者李有增和曾浩从校园大数据的实际应用出发,认为高校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对教学和科研运行态势进行整体研判、动态监测,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校园智能化管理转变。[77]而吴旻瑜和任友群等则通过分析IT(InformationTechnology)时代与DT(DataTechnology)时代的本质差异,指出从IT到DT“意味着从以教和管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实现了从主动适应系统到人与系统的个性化交互的转变,推动高校逐步向智慧化教育管理迈进。[78](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建设与创新发展研究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79]这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无到有,从零散到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样经历了一个持续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地区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但作为正规课程开设并进行系统建设还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的。”[80]进入21世纪,学界对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历程展开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关于课程发展的历史分期,学界习惯将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程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9年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二是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这样的划分是以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不同特征为依据的。对于这两个不同时期,学者又细划为不同阶段。如:复旦大学王贤卿教授总结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实质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程),认为建国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奠基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政治运动曲折阶段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的健康发展阶段。[81]南开大学丁军等学者将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建与探索时期(1949~1956年)、停滞与无序时期(1957~1977年)、恢复与形成时期(1978~1984年)、调整与提高时期——实施“85方案”(1985~1997年)、发展与规范时期——实施“98方案”(1998~2004年)、整合与升华时期——实施“05方案”(2005年至今)。[82]此外,还有其他学者从课程设置[83]、教学目标和任务[84]、教学测评[85]、青年思想教育[86]等视角出发,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尽管学者们根据自身研究的关注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程做出了不同的时间划分和时间段命名,但总体来说,学者进行历史划分的依据是相同的,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如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重大会议的召开,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文件的出台,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不同分期都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巨大调整与变革,这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变化中也能体现出来。概括来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经历了从“52方案”“61方案”到改革开放后的“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五次重大调整。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酝酿的“52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围绕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