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学研究概论
一中国古代曾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是,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历代王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长期积淀于人们脑海中的“重义轻利”观念全面地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钳制、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传统社会等级制度下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科举制度中以儒家经义为标准的人才观严重地禁锢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社会只能在传统体制内踟蹰前行,而难以发生质的突破。当西方国家于13世纪末开始文艺复兴、16~17世纪进行宗教改革、18世纪掀起启蒙运动之际,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却在高谈“道”“数”“气”“理”“心”“性”,或倡言“人伦者,天理也”[1];或宣称要“存天理,灭人欲”;或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或坚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宋明理学虽然标志着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却主要是对因受佛教、道教冲击而一度趋向没落的儒学的复兴,未能突破传统文化的窠臼。经过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之后,西方国家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陆续通过工业革命步入了机器工业时代;而中国社会只是在一步步完善着传统体制,尽管清朝前期也出现过骄人的“康乾盛世”,但这种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与西方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已不可同日而语。历史无情地宣告了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这一严酷的事实。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中西落差的历史事实是:17世纪40年代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分别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在西方,英国于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随即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这一事件不但标志着英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且曾长期被史学界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4];在中国,偏居山海关外的满族政权乘李自成起义之机于1644年挥师入关,取代了大明王朝,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大清王朝统治时期。大约两个半世纪之后,中国才于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权。若有人据此认为:清王朝统治的260余年就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的时间差距,虽不够十分确切,大体上也相差无几吧。二在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的过程中发生的西学东渐现象,一开始就带有向落后地区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的性质。随着中西差距的日益拉大,西学东渐的这种进步意义也越来越重要了。及至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强行把中国纳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事实使中华民族迭遭屈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华民族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学习西方成为一代代观念超前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西学东渐更是一度被视为紧扣时代脉搏、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热门话题。如此重要的历史课题,却一度因为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密切而被漠视,受到冷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国门全面敞开之后,这一课题的价值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入这方面的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30余年在报纸杂志发表与收录相关学术会议论文集的论文,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以西学东渐为题者已有600余篇,内容涉及西学东渐的更是多达50000余篇。[5]另外,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03年9月出版了卓新平先生主编的《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了章开沅先生的《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商务印书馆于2008年4月、2009年12月、2010年1月、2013年11月分别出版了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主编的《西学东渐研究》第一、二、三、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与出版博物馆合编的论文集《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和交流》。2012年8月出版了邹振环先生的论文集《疏通知译史》。这一时期我国内地学者出版的以西学东渐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著作有40余部,具体情况可参见表1。[6]此外,日本学者增田涉著《西学东渐与中日文化交流》一书,经由其民、周启乾翻译,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93年12月出版,增田涉的另一部著作《西学东渐与中国事情》同样经由其民、周启乾翻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11月出版。意大利学者马西尼的著作《东亚与欧洲文化的早期相遇:东西文化交流史论》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月出版。表1西学东渐研究书目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1《西学东渐与自由意识》易升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2《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教育思潮》白莉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9月3《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医学思潮》李经纬、鄢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6月4《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严昌洪湖南出版社1991年1月5《西学东渐》赵颂尧、吴齐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6《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7《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宝成关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8《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邹振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1月9《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朱国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10《西学东渐——东方近代思想史话》万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11《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刘登阁、周云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12《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樊洪业、王扬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13《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为中心》邹振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14《清初士人与西学》徐海松东方出版社2000年12月15《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中日西学比较研究》赵德宇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6月16《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于桂芬商务印书馆2001年7月17《天文西学东渐集》江晓原、钮卫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1月18《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栗洪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9《〈万国公报〉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杨代春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20《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吴伯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2月21《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王林齐鲁书社2004年4月22《西学东渐与明清实学》李志军巴蜀书社2004年8月23《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彭大成、韩秀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4《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邹振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25《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尚智丛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26《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邹小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27《西学东渐: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渡边与五郎、李素桢、田育诚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28《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陈平原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0月29《洋务教育与西学东渐》刘虹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30《异文化博弈: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西学东渐》叶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31《冲突抑或融合:明清之际浙江学人与西学东渐》贾庆军海洋出版社2009年7月32《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孙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10月33《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赵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34《西学东渐之序章——明末清初耶稣会史新论》黄正谦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6月35《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梁启超与西学东渐》郭刚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36《王徵与晚明西学东渐》毛瑞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37《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邹振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38《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张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39《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孙邦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40《西学东渐与教材引进史研究》杨启宁、李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41《漫说中国历史·西学东渐》《漫说中国历史》编委会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42《西学东渐在肇庆》刘明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Excel下载表1西学东渐研究书目表1所列以西学东渐为主要内容的42部著作,多以西学的某一领域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某一方面为主题,具体情况大致可以概括如下:(1)可以归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有5部,其中总体介绍自然科学的与分别专门介绍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的各1部,约占11.9%;(2)可以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有11部,其中研究教育思潮与教育状况的有5部,研究历史学的2部,研究政治学、自由意识、东方近代思想、社会风俗的各1部,约占26.2%;(3)论述学术流派、历史人物(团体)与西学东渐关系的有10部,其中有关各种学人群体的3部,有关教会组织与传教士的2部,有关明清实学、康雍乾三帝、王徵、魏源、梁启超的各1部,约占23.8%;(4)将中日两国所受西学东渐影响加以比较的有3部,约占7.1%;(5)专门研究《万国公报》在华影响的有2部,约占4.8%;(6)侧重于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与国人对西学态度的2部,约占4.8%;(7)分别研究晚清画报、教材引进与某一地区西学东渐的各1部,约占7.1%。上述各类著作一共为36部,约占总数的85.7%。另外有3部介绍汉译西学书目和内容的,尽管编著者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基本上属于资料性的。从总体上全面介绍或系统论述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仅有3部,约占7.1%。西学东渐研究领域或专题的多样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学东渐内容的广博。晚清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学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种状况决定了这一课题内涵的博大精深,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相当不容易的,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足以称道的成果应数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与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熊月之先生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4年8月初版,全书64.3万字。该书“以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尽管由于当时输华西学门类过于庞杂,“不可能对每门学科传入中国的情况都细加研究,而只能选择其中与中国文化反差较大、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部分进行研究”,作者还是将西学传播所涉及的“传播主体(中外译员、学校教习、报刊编辑)、传播机构(译书机构、新式学校)、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过程、受传对象、受众反应”都列为该书的“主要研究对象”[7]。“这部著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不少问题上都提供了新的资料或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学术见解。”[8]为了广泛搜寻资料,作者通过不同的渠道“不仅充分利用了国内图书馆、大专院校和科研机关的藏书,而且利用了美国、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大学收藏的文献档案”[9];为了更好地阐释西学东渐这一文化传播现象,作者在运用传播学原理方面尽可能地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总体把握上,作者认为“人类对文明的判断和追求,有相同或相通之处”,“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通性,人类对真善美的理解也有相通的地方。事实上,任何文化交流,都是以交流双方对真善美判断的共同性、互通性为前提的”,“对真善美认识和追求的逻辑,才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10]。尽管有学者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还是应该承认:这一观点为研究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贯穿古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乃至于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由于该书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很快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3月重出了修订版。宝成关先生的《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一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12月出版,全书42.8万字。作者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宣布:该书以“1583~1919年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研究范围,“在撰述上严格按其历史演进与逻辑发展,着重考察:一、每个时期究竟输入了哪些西方文化?二、中国从中摄取了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三、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发生了哪些冲突?又怎样融合起来的?四、当时的文化政策或朝野文化观念对西学输入有哪些影响,其利弊得失如何?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大体揭示出300余年中西文化交流的轨迹,进而摸索出其间的发展规律,以利于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11]。“从总体上讲,书中考察的范围不仅囊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门类,而且包含了中国政府的文化政策、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内容。具体而言,涉及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各种分支,中西文化冲突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西学影响下近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的形成与演化等等”,“内涵的广博充实”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作者不但“非常注意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在许多问题上又不囿于成说,而是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从事这样的研究,不但需要有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需要有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素养。正是在后一个方面,作者显示了厚实的学术功力”。[12]毋庸讳言,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一样,上述两部著作在标志着西学东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美中不足的缺憾。仅就内容安排而言,“中国近代外交使臣、出国游历考察的官员有关西方政治制度、风物人情的日记、奏报也是一批很有价值的资料”,两书基本未涉及;熊月之先生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对“二十世纪初西学涌来的叙述分量则略显薄弱”[13];宝成关先生的《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对近代以后西学输入的次要方面“明显未能兼顾”,“戊戌以后书中基本上就未再提及自然科学输入的情况了”;清末新政“客观上毕竟变动了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央成立了资政院,在各省设立了咨议局,还制定了具有近代性质的‘癸卯学制’和新军编制等等,这些当然也是西学东渐的一种反映,作者显然忽略了制度层面西方文化的输入和影响。而在重点论述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传播时,书中也未涉及西方教育思想、军事理论等传入中国的情况”[14]。这种缺憾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学东渐课题内涵的广博,穷一人之力很难面面俱到、巨细无遗。于是,更多的学者是选择西学的某一领域进行专题研究的,尽管一部部力作相继问世,仍远不足以涵盖晚清输华西学之全部,仍然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极大的学术空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学东渐依然会是部分史学研究工作者所热衷的课题,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史学工作者陆续步入这一研究领域。三西方近代文化输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83年9月抵达广东肇庆时。“利玛窦明万历时航海到广东,是为西法入中国之始。”[15]此后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陆续传入中国,诚如宝成关先生所言,西学东渐的历程“实际上至今尚未结束”[16]。漫长的西学东渐历程充满了艰难曲折,很自然地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就其客观的延续过程而言,清朝雍正年间实行严厉禁教政策,一度使西学东渐历程中断了80余年,明显地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是,英籍基督教新教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于1807年9月再至广州后,承续的依然是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未竟的传教之业,西学东渐的性质和内容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将其截然分开又难以概括出二者有何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对此,一些学者对西学东渐提出了不同的阶段划分方法,如:宝成关先生认为,“从1583年利玛窦来华开始的西学东渐,至今400余年间,实际上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83~1919年,这300余年的文化交流,是以资产阶级‘新学’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从1919年至今,则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这两大阶段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先导或准备,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和继续,并且是在更高水平上的继续,即通过对‘西学’优秀成果的真正吸收消化,进而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结合,再创建出中国新文化的继续”[17]。熊月之先生则将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划分为1811~1842年、1843~1860年、1860~1900年、1900~1911年四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分析。[18]这些划分方法各有所长,都有利于人们对于西学东渐进程的理解和把握;但又各有局限,前者主要是以输入中国的西学内容不同为依据的,后者虽然考虑到了多方面的因素,却仅限于1811~1911年的100年间。传播学认为:“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他们“掌握着信息呈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影像,或图片),把持着信息的流量、流向、性质和覆盖面”;“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还决定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19]由于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具有主动、主导和决定性的地位,我们在考察西学东渐这一文化传播历程的阶段性时,理所当然地应该充分考虑传播者的因素。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整个西学东渐的历程应当以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为界限划分为两大时期:1860年以前为前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传播者主要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他们为了“让中国看到西方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改变中国人“轻视欧洲的态度”[20],同时也是为了“利用西洋科学”为自己博取“非常博学的声名”[21],采取了“以学术收揽人心”[22]即以科学辅助传教的策略,传播的主要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1860年以后为后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取代了西方来华传教士而成为西方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出于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伟大祖国的目的,传播的主要内容也改变为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在后一个时期,依据传播者身份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61—1895年,以1861年恭亲王奕等人奏设同文馆为起点,部分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性,学习西方一度成为时代的主题,官僚士大夫中的洋务派(包括出使人员和所谓早期维新派)逐步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西方来华人员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二个阶段是1896—1919年,以1896年严复翻译《天演论》为起点,资产阶级立宪派、革命派先后登上社会历史舞台,为促使清政府实行立宪或建立民主共和政权而积极宣传西方的国家社会学说,成为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播者;第三个阶段是1920年以后,以1920年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由日文译成中文出版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所代表的最进步势力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自然科学知识的零星介绍到社会科学理论的系统引进,从西方资产阶级各种社会政治学说的传入到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西学东渐几乎伴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全过程,对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西学东渐并非始于晚清,却以晚清时期最具典型意义。从时间上讲,它跨越了西学东渐的前后两个时期,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由排拒到接受进而积极追求的转变过程;从内容上讲,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权体制、民主思想、人文理念先后成为在华传播的热点,体现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晚清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政治学说大量涌入中国。一方面,这一时期输入中国的西学新旧杂糅、真伪难辨、精华与糟粕共存;另一方面,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制约下的大多数中国人对西学不但有一个从排拒到接受的过程,而且他们在接受西学时也有一个理解问题,西学东渐总体上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观念超前、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晚清西学东渐的历程可以客观地展现几代中国人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可贵探索精神。系统地探讨西方各种社会政治学说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以什么样的传播模式、通过哪些传播渠道和借助于哪些载体传入中国的,尤其是这些载体在传承西学时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其原貌,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失真”现象,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通过冲突与整合而融为一体的,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晚清社会历史、准确地理解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阶段的艰难曲折,科学地总结出经验教训,成为今天与世界接轨之借鉴。四文化传播学认为,人类一切与精神活动或精神文化有关的历史都是传播的历史,而任何一种文化传播行为都是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完成的。西学东渐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当然也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大多数学者研究西学东渐的成果虽然涉及了传播者、载体、受众等文化传播学的要素,但是,已有的成果所关注的主要是在华传播的西学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将西学东渐的传播者、载体、受众列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传承西方文化的载体在性质和功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将其列为专门研究对象加以考察,是很有必要的。“传播学中的载体,应是指能传播或运载(特定)符号(或信息)的物质实体。”[23]在西学东渐过程中,这些物体承载着西方文化,成为沟通传播者与受众的传播媒介。“物体、符号、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然,将符号转移、负载、录制到物质实体上的技术(印刷技术、录音和摄像技术等),将信息载体加工、转变为便于使用和接收的技术(如装帧技术、接收技术)等,也是构成传播媒介尤其是现代媒介的基本条件。”[24]晚清时期,尽管西方随着第四次传播革命已进入电子传播时代,但中国仍然停留在第三次传播革命即印刷术的传播时代,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刊、书籍和学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符号主要是文字和语言。晚清西学东渐的载体主要包括: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澳门花华圣经书房、香港英华书院印字局、上海墨海书馆、广学会等出版机构所出版的书籍,《格致汇编》《万国公报》《益闻录》等介绍西学知识的刊物,教会学校使用的教材、开设的课程;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派“开眼看世界”所撰写的《海国图志》《康纪行》《瀛环志略》等著述;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等洋务学堂的教材与课程;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创办的《循环日报》《汇报》等报刊;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译书机构和各地官书局出版的书籍;斌椿、张德彝、志刚、曾纪泽等第一批出国人员海外之行的笔记;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洋务理论家的著述;戊戌维新时期的强学会、保国会等学会,《中外纪闻》《时务报》《湘报》《国闻报》等报刊;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名学》《法意》《名学浅说》等八大名著;20世纪初留日学生翻译的日本学者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和《译书汇编》《开智录》《游学译编》等报刊;立宪派的著述与所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革命派的著述与所办《民立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美术课件
- 历史单元说课知识课件
- 山东平阴县黄秋葵种植技术经验的思考报告4200字论文
- 2024年安徽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招聘工作人员40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四川雅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招聘专业技术人员3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长效水箱止漏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区级事业单位选聘15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吉林延边敦化市人民法院聘任制工作人员招录26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所属事业单位引进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电镀金刚什锦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格力多联机系列can通讯协议第五代
- 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课件
- 常用零部件检验标准及抽样规范
- 初中音乐《无锡景》教学教学课件
- 厂区场地平整技术规范书
- 幼儿园膳食委员会成员及职责
- 2022年(第八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 2022年集团内无息借款合同范文
- 受限空间安全作业票填写模板(2022年更新)
- 数字集成电路英文课件:Chapter 6 High Speed CMOS Logic Design
- IPD 新产品开发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