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整理_第1页
发育生物学整理_第2页
发育生物学整理_第3页
发育生物学整理_第4页
发育生物学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育生物学概述发育(development)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发育成熟,再到衰老死亡的完整生命变化过程。细胞:由少到多;形态:由简单到复杂;功能: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研究生物体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学科。细胞决定(celldetermination)细胞在出现特有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性前所发生的细胞分化方向的内在变化,受细胞内形态形成的决定子的控制细胞分化(celldifferentiation)胚胎细胞发育为具有特定结构、特定形态和专一功能细胞的过程;化学分化→形态分化→功能分化;相同基因组不同基因表达的结果,基因表达的调控是细胞分化的关键受精(fertilization):从精子进入卵内到雌、雄生殖细胞核结合形成合子。

授精(insemination):精子入卵以前两者相互接触的整个过程。精液的组成1.精浆:含有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液组成的溶胶,对精子有多方面的功能(营养、保护、抑制)。精囊腺分泌物中含有凝固酶前列腺分泌物中含有液化酶2.精子:精子的结构:头:顶体区:顶体外膜(OAM)顶体内膜(IAM)顶体基质(透明质酸酶、顶体酶、酸性磷酸酶)赤道段顶体后区(2)颈(3)尾中段(线粒体鞘)主段(致密纤维柱、纤维鞘)末端总长60μm获能(capacitation):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环境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将发生一系列可逆性的改变,使精子获得与卵产生相互作用的能力。获能的部位:子宫颈(粘液筛选、阻隔精浆);子宫(获能);输卵管狭部获能的条件:1.脱离精浆环境2.时间——物种特异性时程3.蛋白质——血清白蛋白(BSA/HAS)4.特定离子浓度及其比例Ca2+、K+、Na+、HCO3-5.激素或细胞因子孕酮、肝素、载脂蛋白、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精子在获能中的变化:质膜变化:①膜表在成分去除与膜糖基修饰②膜脂改组——胆固醇丢失,膜流动性增强③膜蛋白重构——酶、离子通道、受体激活 Ca2+结合蛋白分布改变④膜负电位增强结果:暴露与某些信号分子识别的特殊受体,以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提高膜通透性,活化代谢,增强运动;降低膜稳定性,以利于发生顶体反应(2)代谢活化:①有氧氧化增强能量物质分解加速,提高运动能力②多种酶系激活Ca2+内流→腺苷酸环化酶——cAMP↑磷酸酯酶→溶血磷脂蛋白酪氨酸激酶→下游蛋白磷酸化③膜脂代谢增强(3)运动变化(超激活):①尾部呈现强烈的“鞭打样”摆动②头部侧摆显著加大③运动轨迹偏离线性(4)趋化性运动:①输卵管壶腹部转移②朝向卵丘团③顶体反应诱导剂诱导顶体反应*获能完成标志:超激活结合透明带诱导顶体反应去获能(decapacitation):如果使精子返回到精浆中,这种能力将再度失去——说明精浆中具有抑制获能的因素。顶体反应(acrosomereaction)顶体反应初期:质膜与外膜发生多点融合顶体反应中期:顶体内容物扩散出精子头表面顶体反应后期:杂合膜泡脱落丢失,顶体内膜暴露顶体反应的意义:1.释放水解酶溶解放射冠(透明质酸酶)和透明带(顶体素,acrosin)2.暴露顶体内膜以利于精卵融合3.活化赤道带和顶体后区质膜(赤道带蛋白,ESP)自发型顶体反应(SAR)→分散卵泡细胞诱导性顶体反应(IAR)→穿越透明带顶体反应的检测方法:1.豌豆凝聚素(PSA)标记技术:PSA可以识别顶体基质内的甘露糖蛋白2.金霉素(CTC)染色技术:与质膜上亲Ca2+的物质或其它带阳离子的多肽结合3.考马斯亮蓝(CBB)染色技术:常用的蛋白质染料,成本低,操作简单、结果可靠4.免疫荧光技术:OBF13、CD46结合顶体内膜,可定性、定量检测顶体反应的诱导:卵泡液因子:卵泡液(PP)、孕酮(P)、血小板激活因子(PAF)透明带蛋白(ZP3)精卵相互作用:精子-卵丘相互作用1.卵丘对精子的作用释放趋化因子吸引精子诱导精子触发AR2.精子对卵丘的作用超激活运动穿越卵丘产生顶体反应释放透明质酸酶消散卵丘精子-透明带相互作用1.透明带对精子的作用识别-结合精子诱导精子触发AR透明带反应:阻止多精子穿透2.精子对透明带的作用识别-结合透明带产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素(acrosin)消化透明带ZP3:一次识别,识别有物种特异性,精子受体ZP2:二次识别ZP1:维持透明带网络结构(三)精子-卵母细胞相互作用1.精子的作为识别-结合卵母细胞质膜头部质膜与卵母细胞质膜融合(完成顶体反应的精子头部赤道带和顶体后区质膜与卵膜接触融合)释放精子核及尾部细胞器进入卵母细胞2.卵母细胞的反应识别-结合精子质膜钙波形成(钙离子通道开放,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细胞骨架重构产生皮质反应改变质膜表面和透明带的分子结构——卵膜阻断、透明带反应合子形成雌原核的形成过程:1.完成减数分裂后重新形成核被膜。2.DNA复制。雄原核的形成过程:1.内外两层核膜融合核膜破裂。2.染色质去致密(卵母细胞中的还原型谷胱苷肽打开精蛋白的二硫键,卵母细胞中的精核去致密因子与精核染色质接触)。3.去致密染色质周围重新形成核膜。4.DNA复制。5.精子线粒体等被降解。*联合型合子形成过程*融合型合子形成过程受精的意义:1.启动细胞分裂

2.恢复二倍体

3.维持物种的稳定性,

4.决定性别人体发生三个阶段精子卵子↓受精受精至第2周末胚前期卵裂、分化↓第3周至第8周末胚期早期胚胎发育;器官原基形成;初具人形↓第9周至出生胎期器官发育完善,胎儿生长↓分娩新个体月经龄(末次月经→分娩):280天受精龄(受精→分娩):266天卵裂(cleavage):受精卵在透明带中的特殊分裂方式,细胞不间隔连续分裂,分裂之间没有生长期;细胞数量增加,胚胎体积并没有增加;核质比迅速增加桑葚胚的形成:3次分裂后细胞紧密化,细胞质出现极性,顶部形成紧密连接,基部形成缝隙连接16细胞期后,外层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有极性),球内细胞间形成缝隙连接(无极性)胚泡的形成:外层细胞形成滋养层(胎盘),基底部出现Na+-K+-ATP酶,形成胚泡腔内层细胞形成内细胞群(胚体),64细胞阶段与滋养层分层,不再有细胞交换(发育中的第一个分化事件),形成等价群体(全能干细胞)胚胎诱导(embryonicinduction):一种组织或细胞对另一种组织或细胞发生作用,实现相邻细胞间的相互信息交换,导致反应组织或细胞的发育过程发生改变卵裂和胚泡形成卵裂内细胞群受精卵→卵裂球→2细胞期→16细胞期(桑椹胚)→胚泡滋养层(30小时,输卵管)(72小时,近子宫腔)(第5天,子宫腔)胚泡腔植入Implantation1、定义: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2、时间:受精后6-7天开始,11-12天完成3、部位:子宫体、子宫底的子宫内膜功能层输卵管宫外(宫外孕)卵巢异位妊娠腹腔宫内: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附近4、过程:(1)滋养层分泌蛋白水解酶↓细胞滋养层(内层,界限清晰,立方形)滋养层分化↓合体滋养层(外层,界限不清,合胞体样)子宫内膜上皮修复:滋养层细胞形成突起(绒毛)滋养层→绒毛膜(2)蜕膜形成:植入包蜕膜子宫内膜→蜕膜基蜕膜壁蜕膜蜕膜反应:内膜更厚、血供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质细胞更肥大胚层形成和分化(一)二胚层胚盘的形成(第2周)(羊膜腔)内细胞群→胚盘上胚层——靠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胚体发生原基)下胚层——面临胚泡腔的一层立方细胞(卵黄囊)滋养层:向内形成胚外中胚层,向外形成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增生,充满胚泡腔→胚外中胚层体蒂:连接羊膜腔与绒毛膜的细胞(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第3周)1、原条的出现和中胚层的形成(羊膜腔)外胚层:原条、原结、原凹、原沟胚盘中胚层:脊索内胚层(卵黄囊)2、原条出现的意义:(1)决定了胚盘的头尾方向(2)中胚层、内胚层来源(3)脊索的来源(4)决定胎儿的数目口咽膜(头侧)无中胚层,内、外胚层相贴泄殖腔膜(尾侧)3、滋养层的分化、发育合体滋养层(外)初级绒毛细胞滋养层(内)↓合体滋养层(外)次级绒毛细胞滋养层(中)胚外中胚层(内)↓合体滋养层(外)三级绒毛细胞滋养层(中)胚外中胚层(内)分化出血管4、胚第3周出现的结构:羊膜腔外胚层胚盘中胚层内胚层卵黄囊脏层胚外中胚层胚外体腔壁层绒毛膜(三)胚体形成和三胚层分化(第4-8周)1、胚体形成中轴>边缘生长速度不均衡外胚层>内胚层背>腹头尾>左右头>尾羊膜腔>卵黄囊头褶——口咽膜、生心区移至腹侧尾褶——体蒂、泄殖腔移至腹侧侧褶——扁平的胚盘→圆柱状胚体2、三胚层分化(1)外胚层表皮、附属器官、牙釉质、表面外胚层角膜、内耳迷路腺垂体、口鼻、肛门上皮中枢神经系统脑(头)神经管神经垂体脊髓(尾)神经板→神经沟视网膜、视神经松果体神经褶→神经嵴→周围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2)中胚层轴旁中胚层(内):体节(42-44对)——真皮(生皮节)、中轴骨骼(生骨节)、骨骼肌(生肌节)间介中胚层(中)——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体壁中胚层:体壁四肢的真皮、骨骼肌、侧中胚层原始体腔(头→尾):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脏壁中胚层:内脏的肌组织、结缔组织、间皮分散间充质:骨骼、肌肉、结缔组织、血管(3)内胚层前肠消化管中肠:与卵黄囊相通原始消化管消化腺上皮、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后肠下呼吸道胸腺、膀胱、阴道肺胎膜与胎盘胎儿卵黄囊细胞分裂分化尿囊受精卵胎膜羊膜胎儿附属结构脐带(一)胎膜胎盘绒毛膜1、卵黄囊(1)内胚层+胚外中胚层(2)卵黄囊顶的内胚层→原始消化管(Meckel憩室)(3)卵黄囊壁上内胚层发生原始生殖细胞(4)卵黄囊壁上胚外中胚层发生血岛,是造血干细胞的发生地2、尿囊(1)内胚层+胚外中胚层(2)卵黄囊后壁顶端向体蒂长出的一条盲管(3)尿囊血管→脐动、静脉(4)尿囊→脐尿管→脐正中韧带3、羊膜(1)羊膜细胞+胚外中胚层(2)羊膜腔内充满羊水(1000——1500ml)(3)羊水来源:羊膜上皮细胞分泌(早期)胎儿尿液(晚期)羊水去向:羊膜的吸收、早期胎儿皮肤的吸收、胎儿的吞咽(4)羊水过多:>2000ml提示无脑畸形、脑积水或食管闭锁羊水过少:<500ml提示无肾、尿道闭锁,可引起粘连(5)羊水作用:保护,缓冲,防肢体粘连;维持胎儿体温;扩展宫颈、冲洗产道(6)羊膜穿刺:诊断先天性畸形、遗传性疾病;判断性别4、脐带(1)胎儿脐部与胎盘间的索条状结构(50cm)(2)羊膜包绕体蒂、尿囊、卵黄管而成(3)2根脐动脉+1根脐静脉(4)脐带过短:<20cm胎盘早剥与出血脐带过长:>120cm缠绕肢体或颈部(5)生理性脐疝;先天性脐疝5、绒毛膜(1)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胚外中胚层(2)丛密绒毛膜(+子宫底蜕膜→胎盘)(3)平滑绒毛膜(与子宫包蜕膜相邻)(4)初级绒毛干→次级绒毛干→三级绒毛干绒毛膜上绒毛变性→水泡状胎块(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滋养层细胞恶性增生(二)胎盘1、结构覆有羊膜胎儿面丛密绒毛膜:连有脐带胎盘绒毛干(绒毛间隙:母血)母体面——底蜕膜(15-30个胎盘小叶;胎盘隔)三层结构:1)绒毛膜板→绒毛干→细胞滋养层壳2)基板→胎盘隔→胎盘小叶3)游离绒毛+绒毛间隙(母血)2、胎盘的血液循环胎血:脐动脉→绒毛内毛细血管→脐静脉↑↓母血:螺旋动脉→绒毛间隙→子宫静脉(子血与母血互不相通)胎盘膜(胎盘屏障)母体营养物质↑↓O2合体滋养层(渐薄)↑↓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渐消失)↑↓绒毛结缔组织↑↓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及内皮细胞代谢产物↑↓CO2胎儿3、胎盘的功能:(1)物质交换(2)屏障作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蛋白类激素维持黄体、妊娠;抑制免疫排异(3)内分泌功能人胎盘催乳素(HPL)(合体滋养层)促进乳腺发育、促进胎儿发育类固醇激素人胎盘孕激素人胎盘雌激素双胎,多胎和联胎(一)双胎一个卵裂球分为两个胚泡1、单卵双胎一个胚泡内出现两个内细胞群一个胚盘上出现两个原条2、双卵双胎(二)多胎单卵多卵混合性(三)联胎:单卵双胎时一个胚盘上出现两个原条后分离不完全先天性畸形(一)遗传因素1、染色体畸变2、基因突变(二)环境因素生物致畸:病毒,弓形体和螺旋体理化致畸:放射线和重金属、农药等药物致畸:反应停致肢体畸形其它因子:酗酒和吸烟(三)致畸敏感期:第3-8周颜面与腭的发生一、鳃器的发生鳃弓——中胚层间充质增厚(6对)鳃器鳃沟——外胚层凹陷(5对)位置相对咽囊——内胚层向外突出(5对)鳃膜——鳃沟底的外胚层+咽囊顶的内胚层二、颜面的发生(一)颜面的发生的原基额鼻突1、5个隆起额鼻突左上颌突右上颌突口凹左下颌突右下颌突2、额鼻突的演变(胚4周末-胚5周)额鼻突额鼻突额鼻突→→口凹:5个隆起所围成的中央凹陷部分口咽膜:口凹底部的外胚层前肠头部的内胚层鼻板:额鼻突下缘双外侧方外胚层增厚,分化成鼻黏膜及嗅神经上皮鼻窝:鼻板处外胚层凹陷,发育成鼻孔中鼻突:鼻窝内侧隆起侧鼻突:鼻窝外侧隆起(二)合并与畸形两侧中鼻突(胚6周)→鼻粱、鼻尖、鼻中隔、前颌骨、上颌切牙、附近的软组织同侧中鼻突+上颌突(胚6-7周)→上唇、上颌、部分面颊(愈合不完全:唇裂)两侧侧鼻突→鼻梁的侧面、鼻翼等。上颌突和侧鼻突之间的沟为鼻泪沟同侧侧鼻突+上颌突(胚6-7周)→面颊(不愈合:面斜裂)两侧上颌突→大部份上颌软组织、上颌骨、上颌尖牙和磨牙两侧下颌突(胚5周)→在中线融合形成下唇、下颌软组织、下颌骨和下颌牙齿额鼻突→额部软组织及额骨上颌突和下颌突由后向前联合,形成面颊部三、腭的发生两侧上颌突内面→左、右侧腭突中线处合并硬腭(前)分割原始鼻腔(上)(继发腭)腭→两侧中鼻突(球状突)→前腭突/原发腭软腭(后)原始口腔(下)#前腭裂:左、右侧腭突未能与前腭突融合#后腭裂:左、右侧腭突未在中线处融合#全腭裂:前腭裂和后腭裂同时存在舌的发生奇结节→仅舌盲孔前小部分或退化消失第1对腮弓间充质侧舌隆突(一对)→越过奇结节,中线融合,形成舌体第2对腮弓间充质联合突第3、4对腮弓间充质鳃下隆起→覆盖第2对腮弓来源部分,形成舌根第11周以后,菌状乳头、丝状乳头发育。第14周,味蕾开始发育。舌的发育畸形:二裂舌——侧舌隆突未完全联合三裂舌——奇结节未退化,并继续生长唾液腺的发育口腔上皮与外胚间叶组织的相互作用腮腺:第6周起源于上、下颌突分叉处的外胚层上皮下颌下腺:第6周末开始发育,起源于舌下肉阜处内胚层上皮舌下腺:第7-8周开始发育,起源于颌舌沟近外侧的内胚层上皮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一、原始消化管的形成与分化(一)共同来源:原始消化管胚3-4周,胚体卷褶,卵黄囊顶壁的内胚层卷入胚体内形成原始消化管(primitivegut)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乳头前1、前肠肝、胆道、胰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喉、气管、肺2、中肠:十二指肠乳头后、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前2/33、后肠:横结肠后1/3、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上段(二)原始消化管1、内胚层:消化管、呼吸道的上皮及腺体2、脏壁中胚层:管壁结缔组织、肌肉、软骨等3、外胚层:齿状线以下的上皮二、咽囊的衍化第1对近端狭长→咽鼓管(第1对腮沟→外耳道)远端向外膨大→中耳鼓室(第1对腮膜→鼓膜)第2对——内侧:腭扁桃体的隐窝与上皮第3对(下降)背侧:下一对甲状旁腺腹侧:下降到胸腔,左右合并→胸腺第4对背侧:上一对甲状旁腺腹侧:退化第5对后腮体→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神经嵴的外胚层细胞迁人)二、消化系统的发生(一)原始咽的演变1、咽的形成:为前肠头端膨大部分,胚4周末口咽膜破裂后,咽前通口,后连食管2、甲状腺的发生:甲状腺憩室近端细长→甲状舌管(后退化):盲孔(退化不全:甲状舌管囊肿)远端膨大→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胚层)异位甲状腺常见于舌盲孔附近的黏膜下、舌肌内,也见于舌骨附近和胸部。若甲状舌管未退化,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二)食管的发生心肺下降,颈部伸长1、胚4周:食管很短食管迅速增长迅速增生2、食管内胚层细胞→单柱上皮复层上皮,管腔一度堵塞过度增生的上皮退化吸收管腔重新出现上皮吸收不完全→食管狭窄胚8周上皮未被吸收→食管闭锁(三)胃的发生胚4周胃原基(梭性膨大)↙↘胚7周形态变化方位变化食管伸长肝发育快固定右侧胃下降胃纵轴90°顺时针旋转胃背侧缘发育快→胃大弯胃大弯:背侧→左侧胃背系膜发育快→大网膜、网膜囊胃小弯:腹侧→右侧胃腹侧缘发育慢→胃小弯胃长轴:垂直胃腹系膜发育慢→小网膜↓胃上部突出→胃底左上斜向右下(四)肠的发生1、十二指肠的发生乳头前:前肠末端胃旋转十二指肠C字形袢、凸向腹侧腹右侧乳头后:中肠头端胰头迅速生长2、十二指肠以下肠的发生胚4周直管↓胚5周“U”字形中肠袢头支尾支→盲肠突(6-8周)盲肠与阑尾的原基大肠与小肠的分界远端未闭锁→卵黄蒂窦袢顶连卵黄管,后卵黄管退化近端未闭锁→Meckel憩室中段未闭锁→卵黄蒂囊肿不退化→脐粪瘘胚6周生理性脐疝(肠袢突向脐腔并作90度逆时针旋转)↓胚10周肠袢退回腹腔(180度逆时针旋转)肠袢不退回或退回但脐腔不消失→先天性脐疝肠袢未旋转或旋转不全或反向转位→内脏易位头支在左下方→空肠、回肠大部尾支在右上方→回肠远段、升结肠和横结肠的右侧2/3段↓盲肠突下降,近端→盲肠,远端→阑尾↓后肠的演变→横结肠的左1/3、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上段以及膀胱和尿道的大部(五)直肠与肛管的发生——泄殖腔的分割(胚4-7周)腹侧:尿生殖窦——膀胱、尿道泄殖腔背侧:肛直肠管——直肠、肛管上段↑尿直肠隔(中胚层,胚6~7周)↓腹侧:尿生殖膜泄殖腔膜背侧:肛膜→第8周破裂,肠腔与外界相通(如不破裂→肛门闭锁)肛膜内侧(上2/3):后肠内胚层肛管——分界线为肛管齿状线外侧(下1/3):肛凹外胚层(六)肝和胆道系统的发生胚4周:卵黄静脉和脐静脉分支→头支(大)→肝板、肝内胆管上皮毛细血管网(肝血窦)间充质→被膜、结缔组织伸入原始横隔肝憩室尾支(小)→胆囊、胆囊管根部→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相通)卵黄囊壁造血干细胞迁入肝造血(6周-6月)(七)胰腺的发生背胰芽(大)→背胰→胰头上半部分、胰体、胰尾1、肝憩室尾端十二指肠左侧壁生长快,腹侧→背侧胚四周末腹胰芽(小)→腹胰胰头下半部分背胰管近侧段→退化消失(如不消失→副胰管)2、胰管远侧段合并腹胰管→主胰管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胞索,反复分支,末端形成腺泡,近端形成各级导管从细胞索分离形成细胞团部分胰腺内胚层细胞胰岛导管退化(八)消化系统先天性畸形1、消化管狭窄或闭锁——过度增生的上皮退化吸收不完全或未吸收2、先天性脐疝——肠袢不退回或退回但脐腔不消失3、脐瘘——卵黄管未退化4、回肠憩室(Meckel憩室)——卵黄管近侧段退化不全5、肛门闭锁——肛膜未破裂或直肠腔与肛未接通6、内脏易位——肠袢退回腹腔时未旋转或旋转不全或反向转位7、先天性巨结肠——神经嵴细胞未能迁移至受损段肠壁内,使肠壁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缺如。8、直肠瘘——泄殖腔分割不全三、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鼻腔的发生:鼻腔上皮——外胚层(二)喉和气管的发生分隔不完全→气管食管瘘(中胚层)气管食管隔背侧:食管喉气管沟→呼吸憩室头端→喉(呼吸系统发生的原基)腹侧:喉气管憩室中段→气管尾端→肺芽支气管树上皮——内胚层软骨、平滑肌、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中胚层间充质胚7月:肺泡内胚层细胞I型细胞II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四)呼吸系统先天性畸形气管食管瘘——气管食管隔分隔不完全透明膜病——II型肺泡细胞分化不良,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不足,使得肺泡表面张力增大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胚4周胚5周外侧:中肾嵴,肾和输尿管的原基间介中胚层→生肾索→尿生殖嵴内侧:生殖腺嵴,生殖腺的原基生肾节一、泌尿系统的发生(一)肾脏和输尿管的发生人类肾脏发生经过三个阶段:1、前肾:发生最早,位置高,与泄殖腔不通,无泌尿功能胚4周初:前肾小管→退化颈部生肾索大部分前肾管中肾管2、中肾:胚4周末~10周,产生少量尿液;前后出现80对,经常保持30-40对内侧端:膨大→肾小囊分支肾小体前肾尾端生肾索→中肾小管(“S”形小管)(背主动脉→毛细血管)改称外侧端:与前肾相通→中肾管:通泄殖腔中肾小管女性:退化中肾嵴男性:男性生殖管道中肾管女性:完全退化男性:男性生殖管道3、后肾:发育为成体的肾脏,有泌尿功能(非生命必需,参与羊水形成)(1)来源:输尿管输尿管芽肾盂、肾大盏、肾小盏集合管后肾远端小管生后肾组织细段肾小管近端小管肾单位肾小囊肾小体背主动脉→血管球(2)接通:接通来自输尿管芽的集合小管←→来自生后肾原基的远端小管(如未接通:多囊肾)(3)上升:上升胚3月:后肾由盆腔→腹腔,呈腹膜后位,肾门90˚旋转,(腹侧→内侧)(二)膀胱和尿道的发生膨大膀胱扩大中肾管分别开口于此上段:膀胱部→膀胱输尿管生长不均:开口移位输尿管:外侧上方(顶端尿囊退化→脐尿管→脐中韧带中肾管:内侧下方,降到尿道尿生殖窦如不退化:脐尿瘘)中段:尿道部(盆部):狭窄管状男性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女性尿道大部下段:初阴部:扁平结构男性尿道海绵体部的大部分女性尿道小部、女性阴道前庭(三)泌尿系统的先天性畸形1、多囊肾:集合小管与远端小管未接通2、马蹄肾:两肾下端异常融合3、异位肾:肾上升受阻,如低位肾4、单侧肾:一侧输尿管芽未发生或虽发生但早期退化5、双输尿管:同侧发生两个输尿管芽或一侧输尿管芽过早分支成两条6、脐尿瘘:膀胱顶端脐尿管不退化二、生殖系统的发生(一)生殖腺的发生与分化1、未分化性腺的发生与分化性别决定:遗传性别:受精生殖腺的性别:第7周外生殖器的性别:第12周上皮增生、胚5周有Y染色体→睾丸生殖腺嵴初级性索无Y染色体→卵巢沿后肠背系膜迁移↑性腺性别分化卵黄囊内胚层原始生殖细胞有Y染色体→精原细胞无Y染色体→卵原细胞2、睾丸的发生(胚7周起)→表面上皮与睾丸索间的间充质→白膜放射状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内胚层)生精小管、直精小管初级性索睾丸索生殖上皮细胞→支持细胞(中胚层)睾丸网增生→睾丸索间的间充质→间质(间质细胞)3、卵巢的发生(胚10周起)退化为髓质、表面上皮增生间充质分隔初级性索次级性索(皮质索)原始卵泡卵泡细胞(皮质索)↑迁入卵原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原始生殖细胞↓间充质→白膜、卵泡间质、髓质初级卵母细胞4、生殖腺分化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原始生殖细胞Y染色体短臂上的性决定区域、睾丸决定因子(TDF)未分化性腺有Y染色体→睾丸无Y染色体→卵巢原始生殖细胞有Y染色体→精原细胞无Y染色体→卵原细胞5、睾丸和卵巢的下降胚8周生殖腺位于腹腔后壁上部胚体迅速增长↓引带相对缩短生殖腺被牵拉下降↓胚12周骨盆边缘男性女性胚28周穿过腹股沟环骨盆腔(卵巢)↓(鞘膜腔与腹膜腔间未闭合→先天性腹股沟疝)胚8月阴囊(睾丸)(未下降到阴囊→隐睾)(二)生殖管道的发生1、未分化期:胚6周中肾管(Wolff管)、中肾小管头端:漏斗形开口腹腔生殖管道上段:中肾管外侧中肾旁管(Müller管)中段:横跨中肾管至内侧下段:左右合并尾端:突入尿生殖窦背侧壁诱导↓窦结节(Müller结节):尿生殖窦内胚层增生隆起,形成阴道板中肾旁管(paramesonephricduct)由中肾管诱导脏壁中胚层上皮凹陷后闭合而成2、男性生殖管道的发生抗中肾旁管激素支持细胞中肾旁管→退化生殖腺分化→睾丸→中肾小管→输出小管间质细胞雄激素头段:附睾管→中肾管→中段:输精管尾段:射精管、精囊腺3、女性生殖管道的发生无抗中肾旁管激素头段、中段:输卵管中肾旁管→下段:子宫(合并),未合并双子宫生殖腺分化→卵巢末段:子宫颈双角子宫无雄激素中肾管、中肾小管→退化窦结节(Müller管)→阴道板→阴道(内胚层)内端通子宫外端隔尿生殖窦(处女膜)(三)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畸形1、两性畸形(半阴阳):性分化异常→生殖腺或外生殖器发育异常真两性畸形——性染色体嵌合型(46,XY&46,XX)假两性畸形男性假两性畸形:46,XY;睾丸;雄激素分泌不足女性假两性畸形:46,XX;卵巢;肾上腺皮质分泌雄激素↑↑2、睾丸女性化综合征:46,XY;睾丸;雄激素分泌正常,缺乏雄激素受体3、隐睾:睾丸未下降至阴囊→不育4、先天性腹股沟疝:鞘膜腔与腹膜腔间未闭合5、双子宫:左右中肾旁管下段未愈合6、阴道闭锁:窦结节未发育成阴道板或阴道板形成但未开放神经系统的发生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及早期分化(一)神经管(neuraltube)的发生3周外胚层脊索↓诱导神经板(神经外胚层)↓神经沟↓神经褶↓愈合成神经管前神经孔:胚25天闭合↓后神经孔:胚27天闭合神经管头端→脑神经管尾端→脊髓神经嵴(neuralcrest)的发生神经褶边缘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游离形成左右两条细胞索;分化为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周围神经)、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黑色素细胞、滤泡旁细胞等。神经嵴头段部分细胞:靠近心脏的大血管根部管壁组织、头颈部部分骨、软骨、肌肉及结缔组织神经管的早期分化神经上皮(neuroepithelium):神经管的上皮由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分裂增殖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外界膜(externallimitingmembrane)神经上皮的基膜突起新增殖的细胞成神经细胞(neuroblast)边缘层(套层)成神经胶质细胞(glioblast)部分原位未分化的细胞室管膜层成神经细胞成神经胶质细胞↓↓无极成神经细胞成星形胶质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双极成神经细胞神经上皮→室管膜细胞↓单级成神经细胞间充质细胞、单核细胞→小胶质细胞↓多级成神经细胞脊髓和脑的发生脊髓的发生神经管脊髓管腔中央管套层灰质边缘层白质套层顶壁:顶板底壁:底板侧壁:腹侧:基板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背侧:翼板后角(中间神经元)中间:界沟侧角/中间角(内脏传出神经元)3月前:脊髓与脊柱等长,脊神经的发出处与相应椎间孔在同一平面。3月后:脊柱增长比脊髓快出生前:脊髓下端达第3腰椎,以终丝与尾骨相连。腰、骶和尾段的脊神经根与终丝共同组成马尾。脑的发生4周末:三个膨大的脑泡前脑泡:端脑(大脑半球)、间脑中脑泡:中脑菱脑泡:头段:后脑(脑桥、小脑)尾段:末脑(延髓)前脑泡的腔: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泡的腔:中脑水管菱脑泡的腔:第四脑室脑泡的四个弯曲凸向背部头曲(中脑曲):位于中脑部;颈曲:位于末脑与脊髓之间。凸向腹侧脑桥曲;端脑曲大脑皮质的组织发生神经上皮迁移形成套层,大部分迁移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小部分聚集成团,在白质中形成神经核。原皮质(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3层: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旧皮质:纹状体的外侧形成梨状皮质(3层)新皮质:神经上皮细胞分裂增殖、分批分期迁至表层并分化为神经细胞。出现最晚,面积最大的部分。出生时,新皮质由6层结构构成。小脑皮质的组织发生神经上皮增殖通过套层迁移至小脑板外表面形成外颗粒层:保持分裂增殖能力,在表面扩大产生皱褶,形成小脑叶片;大部分细胞向内迁移分化为颗粒细胞→内颗粒层→颗粒层外颗粒层细胞分化为篮细胞和星形细胞→分子层套层:外层分化为浦肯野细胞和高尔基细胞,构成浦肯野细胞层;内层的成神经细胞聚集成团,分化为小脑白质中的神经核团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的发生神经节的发生神经节起源于神经嵴。分化为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神经嵴细胞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卫星细胞。胸段的神经嵴→交感神经节周围神经的发生施万细胞来自神经嵴细胞感觉神经纤维:感觉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运动神经纤维躯体:脑干及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内脏:节前纤维是脊髓灰质侧角和脑干内脏运动核中神经元的轴突;节后纤维是自主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神经系统的常见畸形无脑畸形:头侧的神经沟未闭,伴有颅顶骨发育不全。脊髓裂:尾侧的神经沟未闭。脑积水:脑室系统发育障碍、脑脊液生成和吸收失去平衡所致,以中脑水管和室间孔狭窄或闭锁最常见。眼和耳的发生眼的发生(一)眼球的发生3周神经沟前端两侧:视沟视泡视杯和视柄(神经外胚层)表面外胚层视泡↓诱导视杯、视柄、晶状体泡及其周围的间充质等分化发育形成眼球的各部晶状体板↓晶状体凹↓晶状体泡(二)视网膜的发生视杯外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4周)内层:神经层(8周依次分化节细胞、视锥细胞、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视杆细胞和双极细胞)腔:消失,内外层相贴构成视网膜视部胚8月,视网膜结构与成人基本相同,黄斑发育较晚,自7-8月开始至出生后6月视杯口边缘:内层上皮不增厚与外层分化的色素上皮相贴,向晶状体前方延伸,形成视网膜的盲部(睫状体和虹膜上皮)(三)视神经的发生视杯内层:节细胞轴突向视柄聚集视神经视柄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晶状体的发生晶状体泡:前壁细胞(立方形)——晶状体上皮后壁细胞(高柱状)——初级晶状体纤维初级晶状体纤维晶状体核赤道区细胞次级晶状体纤维逐层添加到晶状体核周围(保持分裂增殖能力)(持续终生)血管膜和纤维膜的发生视杯周围的间充质:内层:分化为血管膜。大部分为脉络膜;近视杯口边缘的则分化为虹膜基质和睫状体主体。外层:分化为巩膜睫状体的发生色素及非色素上皮:由靠近视杯前缘处的内、外两层上皮分化而来。(神经外胚层)睫状肌和结缔组织:间充质。(中胚层)虹膜的发生基质:由晶状体前方的间充质形成,中央为瞳孔膜(出生前被吸收)上皮:由视杯上皮前缘部分形成。内层分化为色素上皮;外层分化为虹膜的平滑肌。(八)角膜的发生上皮:由晶状体泡诱导表面外胚层分化而来。其余各层:角膜上皮后面的间充质。(中胚层)内皮:神经嵴细胞迁移而来。(神经外胚层)(九)玻璃体的发生脉络膜裂形成:(4周)视杯及视柄腹侧凹陷形成,内含玻璃体动、静脉。初级玻璃体的形成:间充质细胞从脉络膜裂进入视杯内 次级玻璃体的形成:(5周)视杯神经层分泌形成的原纤维填充在初级玻璃体外周。逐渐增大发育为玻璃体主体。脉络膜裂退化:(7周)脉络膜裂封闭。(9周-7月)玻璃体动脉为晶状体提供营养。(7月-出生前6周)萎缩退化。在玻璃体中残留的小管为玻璃体管。近段成为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眼房的发生前房:晶状体泡与角膜上皮间的间充质内出现一个腔隙。后房:虹膜、睫状体和晶状体间形成后房眼睑和泪腺的发生眼睑:(7周)眼球前方与角膜上皮毗邻的表面外胚层形成上、下两个皱褶。(10周)上、下眼睑边缘融合。(7、8月)眼睑重新张开泪腺:(3月)上眼睑外侧部表面外胚层上皮下陷形成的实心细胞索中央出现腔隙。(6周)分泌泪液。(十二)眼的先天畸形先天性无眼或小眼:视泡没有发生或发生中断;独眼:左右视沟融合形成一个正中眼。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透明度异常。先天性青光眼: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发育障碍。耳的发生内耳的发生膜迷路由听泡(表面外胚层发育为上皮部分)及其周围的间充质(中胚层发育为其他组织)发育而来。(背侧)前庭部: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的上皮。(腹侧)耳蜗部:球囊和耳蜗管的上皮。膜迷路发生:(4周)菱脑两侧的表面外胚层菱脑↓诱导听板↓听窝↓听泡背侧腹侧前庭部、内淋巴管耳蜗部骨迷路发生:膜迷路周围的间充质听泡↓诱导(8周)形成软骨基质↓(3月)软骨性听囊↓软骨内出现空泡↓外淋巴间隙↓(5月)骨化为骨迷路中耳的发生咽鼓管鼓室隐窝上方间充质:听小骨原基→听小骨末端扩大:原始鼓室听小骨周围结缔组织吸收:鼓室鼓膜:隐窝顶部的内胚层;第一腮沟底部的外胚层;两者间的中胚层外耳的发生外耳道的形成(外胚层)第一腮沟内陷形成外耳道外侧段管道底部外胚层细胞增生形成外耳道栓。(7月)退化吸收形成外耳道内侧段耳廓的形成(中胚层)耳丘:围绕第1腮沟周围的第1和第2腮弓内的间充质增生耳廓:6个耳丘围绕外耳道口融合而成耳的先天畸形遗传性耳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非遗传性耳聋与药物中毒、感染、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因素。副耳廓:耳结节发生过多所致。耳瘘:皮肤性的盲管与鼓室相通,由于第1鳃沟的背部闭合不全,或第1、2鳃弓发生的耳结节融合不良所致。心血管系统的发生特点1、发生最早,胚胎最早建立具有功能的系统;胚外血管发生早于胚内血管合并2、早期成对出现→不成对胚体循环3、三套循环通路卵黄囊循环脐循环4、均来自中胚层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发生(一)血岛和胚内外毛细血管的发生(胚3周)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细胞局部聚集成群增生↓胚3周血岛周边细胞变扁中央细胞变圆↓游离原始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原始血细胞)原始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出芽↓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体蒂相互联络↓绒毛膜胚外毛细血管网↓胚内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内皮→原始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出芽→胚内毛细血管网(二)心管的发生(胚18-19天)口咽膜头侧背侧:出现空隙→心周体腔(围心腔)→心包腔头褶围心腔(腹侧)脏壁中胚层侧褶→(生心区)腹侧:间充质增生→生心索→心管→1条心管心管(背侧)(2条)(2条)(三)血管的发生融合腹主动脉(1对)→主动脉囊1、原始动脉弓动脉(6对)卵黄动脉(数对)背主动脉(1对)背节间动脉脐动脉(1对)→尿囊动脉卵黄静脉(1对)2、原始静脉脐静脉(1对)总主静脉(1对)前主静脉后主静脉3、胚外毛细血管网胚3周末相互通连胚体循环胚早期三套循环尿囊循环胚内毛细血管网卵黄囊循环二、心脏的发生(一)心脏外形的改变1条心管心球(头侧延伸→动脉干)心球2个缩窄心室左角3个缩窄心室3个膨大心房尾部膨大→静脉窦横部4个膨大心房(头→尾)右角静脉窦↙↓↘出现2个弯曲左角横部右角第一弯曲:在心球与心室之间,使心管呈“U”形(心室右偏),称球室袢第二弯曲:在心房与心室之间,使心管呈“S”形(心房至心室背上方)心房左右扩展,膨出→左、右心房心球近侧段并入原始心室,扩大→右心室,原心室→左心室房室管:心房、心室间缩窄更明显,在房室间形成一条狭窄通路胚5周,初具成体心脏外形心管壁形成心管内皮→内皮心胶质→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心肌外套层→心肌膜,心外膜(三)心脏内部的分割(胚4—5周)1、房室管的分割:背侧→背心内膜垫融合房室管房室管内壁心内膜增厚→心内膜垫→↓腹侧→腹心内膜垫左、右房室管左→二尖瓣左、右房室口处心内膜皱褶隆起右→三尖瓣2、心房的分割第一房间隔发生(胚四周)第一房间孔出现心房背侧正中的膜性隔膜第一隔(软)背侧→腹侧,头侧→尾侧原始心房→左、右心房第一孔:第一隔与心内膜垫间的孔(半月形,后消失)第二房间孔出现第一房间孔消失第二孔:第一隔上部发生许多小孔→大孔(不消失)第二房间隔发生(胚五周末)卵圆孔出现第一隔右侧,盖住第二孔第二隔(厚,硬)心房头端产生新月形不完全隔膜:保留卵圆孔头侧→尾侧,腹侧→背侧卵圆孔:第二隔与心内膜垫间的孔卵圆孔瓣:第一隔覆盖卵圆孔处,薄3、静脉窦的演变总主静脉+前主静脉近侧段→上腔静脉右角(增大)卵黄静脉→下腔静脉终末部扩大处→右心房静脉窦右心房扩大原始右心房→右心耳上、下腔静脉分别开口左角远端→左房斜静脉左角(缩小)左角近端→冠状窦左肺血→左肺静脉(2支)原始左心房→左心耳右肺血→右肺静脉(2支)根部→左心房→左心房扩大,4支肺静脉均开口于左心房4、动脉干和心球的分隔位置相对向心室延伸,靠拢融合动脉干、心球内膜下组织增生动脉干嵴、球嵴主动脉肺动脉隔螺旋状纵嵴螺旋状隔膜主动脉肺动脉隔→动脉干和心球升主动脉(左侧→背侧→右边腹侧)肺动脉干(右侧→腹侧→左边背侧)5、心室的分隔胚4周末:肌性室间隔——心室尖部底壁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的半月形肌性纵隔室间孔——肌性室间隔游离缘的凹陷与心内膜垫间所留的孔胚7周末:心内膜垫结缔组织增生三者融合,使室间孔关闭左动脉球嵴尾部膜性组织膜性室间隔右动脉球嵴尾部膜性组织(未融合→室间隔缺损)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卵圆孔未闭(最常见):第二孔过大1、房间隔缺损第二隔发育不全心内膜垫缺损2、室间隔缺损左动脉球嵴(1)膜性室间隔缺损(最常见)右动脉球嵴任何部分异常(高位缺损)心内膜垫(2)肌性室间隔缺损(低位缺损)3、动脉干和心球分割异常肺动脉狭窄(1)法洛氏(Fallot)四联症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大(2)主动脉和肺动脉错位:主动脉肺动脉隔笔直下降(3)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动脉干分割不均等(4)动脉导管未闭(常见):主动脉和肺动脉相通四、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生后改变出生前脐静脉→肝、静脉导管→下腔静脉→右心房大部分经卵圆孔→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大部分进入头颈部(确保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小部分进入降主动脉→脐动脉→胎盘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进入主动脉小部分→右心室→肺动脉→小部分进入肺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1)动静脉血在不同部位发生一定程度的混合(2)高含氧血主要供应头颈部及上肢(3)肺循环血量小(4)循环途径中有卵圆孔、动脉导管、脐动脉、脐静脉和静脉导管生后变化胎盘循环中断,肺呼吸:脐外侧韧带脐动脉→(远侧)膀胱上动脉脐静脉→肝圆韧带静脉导管→静脉韧带动脉导管→动脉韧带卵圆孔关闭→卵圆窝大、小循环分开现代组织化学技术基本要求:(1)保持组织和细胞的完整性(2)被检物质具有不溶性和(或)可视性(3)反应具有特异性(4)反应具有灵敏性(5)可重复性标本的制备:1.取材(drawmaterial)(1)组织标本取材:准备充分、麻醉或处死方法合适、操作迅速、刀应锐利、适当清洗、离体即固定(或冷冻切片,或保存于-80℃冰箱)、大小适中(约2.5cm×2.5cm×0.2cm,宁可面积大,不能厚)(2)细胞标本取材:涂片法:培养的悬浮细胞,人体液中的细胞等,细胞密度低时可先沉淀或者离心;爬片法:贴壁生长的培养细胞;印片法:活组织标本、尸检标本及子宫颈外口等脱落细胞2.固定(fixation)(1)固定的目的:保持组织细胞原有的形态结构;使组织硬化;保存酶活性和蛋白质的抗原性(2)固定的优、缺点:优点:使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得到保持缺点:拟检物质反应性减弱,酶的活性易受损(3)常用固定剂的种类及特点单一固定剂:A、交联固定剂甲醛、多聚甲醛、戊二醛等:特点是组织形态结构保存好,穿透性强,组织收缩少;可能部分或完全遮盖抗原决定簇。固定时缩短固定时间(8~24小时),降低固定温度(4℃)、固定后充分水洗、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之前通过抗原修复等可提高抗原反应性。4%多聚甲醛(应用最为广泛)。戊二醛含两个醛基,对膜结构固定更好,但是形成更多的交联,对抗原活性有影响B、凝固沉淀固定剂丙酮、甲醇/乙醇、苦味酸、乙酸、三氯乙酸和氯化汞等:优点是渗透力强,对抗原活性和酶活性保存较好;缺点是固定快,易使组织细胞收缩,小分子物质不容易保存,膜结构会破坏,因此对细胞结构保存不好。固定方法在4℃,30~60min为宜。C、其他固定剂铬酸、重铬酸钾、四氧化锇等四氧化锇:非电解质强氧化剂,与氨基酸、肽和蛋白质反应形成交联,保存微细结构作用好,对组织收缩和膨胀的影响小,电镜技术常用的固定剂混合固定剂:Bouin固定液、Carnoy固定液、Zamboni固定液等(4)固定的方法浸渍法、灌注法、滴片法、原位法、蒸汽法和微波法等,浸渍法和灌注法用的最多浸润法:适用于临床取材的标本和小动物组织固定,做好标记,直接将组织块修整为合适大小,投入到样品体积的40倍左右的固定剂中,固定剂的种类和固定时间的长短根据情况而定灌流法:适用于动物实验中对缺氧敏感的器官,如神经系统、胃肠等取材(5)影响固定的因素:①组织块不宜过大:组织块过大会影响固定剂的渗透②固定液的量要合适:固定液的量要超过组织块大小的20倍-30倍,可在固定组织的瓶底垫上脱脂棉或几层滤纸,保证组织块各个方向都有利于固定剂的渗入③选择合适的固定剂:根据不同的组织以及后续研究方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剂,渗透性强,又不使组织过度收缩或者膨胀④固定时间的长短:根据固定剂的种类、组织块的大小和性质、气温等不同而确定,固定时间太短,不能保持组织块的微细结构,固定时间过长,会降低组织内物质的反应活性,如酶的活性,对抗原的保存也不利⑤固定后的洗涤:根据不同情况充分洗涤3.包埋(embedding)(1)包埋的目的:将某种特殊的支持物质浸入到组织块内部,利用支持物(即包埋剂)的理化特性(如由固态变液态,液态变固态等),将整个组织加以包裹,最后凝固成均匀一致的固态结构,用切片机切成极薄的切片(2)包埋剂的种类:非水溶性:石蜡、树脂、火棉胶等,包埋前必须脱水和透明水溶性:明胶、OCT(聚乙二醇和聚乙烯醇的混合物)等,包埋前不需要脱水和透明(3)石蜡包埋:石蜡与水不相溶,包埋前必须脱水和透明,然后用熔化的液态石蜡对组织进行浸透,将浸透好的组织和石蜡放在室温条件下让其凝固,方便切成极薄的切片①脱水(dehydration):用脱水剂置换组织中的水分,脱水会使组织收缩、变脆,因此脱水剂的浓度由低到高,采用合适的脱水剂和脱水时间(与组织块大小和结构性质相关),最常用的为乙醇,组织比较致密可用正丁醇②透明(clearing):脱水剂一般跟石蜡不互溶,用透明剂置换脱水剂,并使组织呈现透明状态,便于浸蜡和包埋常用透明剂为二甲苯、苯、甲苯、氯仿、正丁醇、香柏油等③浸蜡(paraffininfiltration):使熔化的石蜡液浸入到已经透明的组织中,彻底置换掉透明剂。浸蜡选择熔点为58~60ºC的石蜡,制备免疫组织化学标本应该选用更低熔点的石蜡,更换1~2次,每次0.5~1小时*浸蜡和包埋所用的石蜡必须经过熔化后用滤纸过滤除去杂质*将组织块从透明剂中移入到液态的石蜡中时,动作要迅速,否则液态的石蜡很容易凝固,影响到浸蜡的效果④包埋(embedding):将已浸蜡的组织块置入装有新熔化石蜡的包埋模具内,移出烤箱,即会迅速冷却凝固,包埋时注意将标本的切面向下,即标本的切面接触包埋模具的底面*将组织块从浸蜡中移入到包埋模具中,动作要非常迅速,否则石蜡很容易凝固,影响包埋效果*包埋的温度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普通组织学染色可以在65º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能高于60ºC⑤修块:石蜡凝固后,组织便包封在石蜡内。切片前需把包有组织的蜡块修成一定形状,并且把各个面修平,注意不能使蜡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